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时间尺度上南海夏季风强度与海洋热力条件的关系 被引量:23
1
作者 谷德军 纪忠萍 +2 位作者 王东晓 梁建茵 方一川 《热带气象学报》 SCIE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20,共7页
用小波变换分析了1948~2003年南海夏季风强度指数序列振荡特征,并研究了Lanczos滤波器滤出的不同时间尺度上南海夏季风强度与SODA资料提供的海洋热力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强度变化存在准4年的年际变化、约9年周期的十年际... 用小波变换分析了1948~2003年南海夏季风强度指数序列振荡特征,并研究了Lanczos滤波器滤出的不同时间尺度上南海夏季风强度与SODA资料提供的海洋热力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强度变化存在准4年的年际变化、约9年周期的十年际变化和38年左右周期的年代际变化。年际变化最强,年代际变化最弱。不同尺度上的南海夏季风强度变化与海洋热力条件的显著相关区有很大的地域差异。南海夏季风强度的年际变化主要与近赤道地区的热带海洋变化有关,相关关系呈准2年变化。若前一年秋冬季节的赤道东印度洋、赤道西太平洋出现海温和温跃层深度正异常和赤道西印度洋、赤道中东太平洋出现海温和温跃层深度负异常时,对应于当年的年际尺度上的南海夏季风加强;反之则减弱。南海夏季风强度与后期海温的对应关系为:南海夏季风加强,秋季时,南海周边海区和澳大利亚东部海区海温显著负相关;冬季时,热带西印度洋、赤道中东太平洋和赤道大西洋海温出现显著的正相关。南海夏季风强度的年代变化受PDO的调制。年代际尺度上南海夏季风强度的变化即与全球变暖有关,也与PDO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强度 不同时间尺度 海洋热力因子 前兆信号
下载PDF
孟加拉湾旺盛对流作为广西连续暴雨的前兆信号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向红 庞传伟 +2 位作者 梁维亮 黄明策 蒋荣群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383-1389,共7页
利用1984—2013年30年的GMS卫星资料、FY卫星资料和小时雨量资料,利用统计、合成和个例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孟加拉湾地区强对流在广西连续性暴雨发生前的演变特征和传播机制,发现孟加拉湾对流在广西连续性暴雨前2~3 d异常增强,说明孟加拉... 利用1984—2013年30年的GMS卫星资料、FY卫星资料和小时雨量资料,利用统计、合成和个例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孟加拉湾地区强对流在广西连续性暴雨发生前的演变特征和传播机制,发现孟加拉湾对流在广西连续性暴雨前2~3 d异常增强,说明孟加拉湾旺盛对流对广西低涡切变类持续性暴雨具有前兆信号,这一前兆信号对广西暴雨中短期预报具有指导意义。研究结论表明:广西上空对流与孟加拉湾对流有高度相关,从孟加拉湾到广西上空存在强对流向东传播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湾对流 暴雨 前兆信号 传播通道
下载PDF
东亚冬季风异常与ENSO事件及其预测意义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跃清 童文林 《成都气象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14-19,共6页
通过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资料,进一步分析了东亚冬季风变化与ElNino(LaNina)之间的密切关系,1910~1990年20次ElNino事件,有14次对应前期强的东亚冬季风,15次LaNina事件,有9次对应前期弱... 通过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资料,进一步分析了东亚冬季风变化与ElNino(LaNina)之间的密切关系,1910~1990年20次ElNino事件,有14次对应前期强的东亚冬季风,15次LaNina事件,有9次对应前期弱的东亚冬季风。应用奇异值分解(SVD)技术,得到了前期东亚冬季风与后期ElNino海区海温的时间和空间结构及其相关关系,其第一模态之间具有明显相关,反映了前期东亚冬季风与后期ElNino海区海温的非同步关系。指出:前期东亚冬季风异常,通过对海温的影响,对ElNinio(LaNina)产生作用,强(弱)东亚冬季风有利于ElNino(LaNina)的发生发展。因此,东亚冬季风是一种预测短期灾害性气候异常的前兆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SVD 前兆信号 厄尔尼诺 季风
下载PDF
中国大范围持续性低温事件与中国南方降水异常 被引量:12
4
作者 符仙月 布和朝鲁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47-1260,共14页
本文利用1951~2009年的数据资料,探讨了与冬季大范围持续性低温事件对应的中国南方降水多寡的原因以及不同降水类型事件的不同前兆信号。主要结果如下:(1)欧亚大陆中高纬大型斜脊斜槽是中国大范围持续性低温事件的关键环流特征。降水偏... 本文利用1951~2009年的数据资料,探讨了与冬季大范围持续性低温事件对应的中国南方降水多寡的原因以及不同降水类型事件的不同前兆信号。主要结果如下:(1)欧亚大陆中高纬大型斜脊斜槽是中国大范围持续性低温事件的关键环流特征。降水偏多型和偏少型低温事件的中高纬环流系统存在显著差异:当大型斜脊的纬向尺度较大且其正高度距平中心偏强时,斜槽的负距平中心靠近东亚大槽区,西伯利亚高压大范围加强,南侵冷空气活动偏强,使中国南方地区降水偏少。相反,当大型斜脊的纬向尺度相对小时,斜槽位置偏西,西伯利亚高压加强范围偏小,南侵冷空气活动也偏弱,有利于中国南方地区降水偏多。(2)在低温事件中我国南方地区的降水多寡,也取决于西太副高和孟加拉湾南支槽。当西太副高和孟加拉湾南支槽加强时,来自西太平洋、南海和孟加拉湾的三支暖湿气流到达我国南方地区,导致南方降水偏多,反之亦然。(3)不同降水类型低温事件的前兆环流信号(之前1~3侯)显著不同。降水偏多型低温事件前期,源自北大西洋地区的波列向东亚地区传播。降水偏少型事件前期,极涡在欧亚大陆一侧的次极区显著减弱,同时极涡呈两极型,一极伸向南欧及地中海地区,另一极伸向阿留申群岛。在中期—延伸期时间尺度上,这一结果可为持续性低温事件降水形势的预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低温事件 降水异常 大型斜脊斜槽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前兆信号
下载PDF
我国汛期季度降水预报得分和预报技巧 被引量:10
5
作者 钱维宏 陆波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7,共7页
利用1951—2008年我国160站夏季降水资料分析了季度降水预报的气候得分,又用1978年以来我国历年汛期业务降水预报结果检验了其预报能力和技巧。多年来,我国业务汛期降水季度预报有一定的预报技巧,但也有些年份预报能力较低。预报能力高... 利用1951—2008年我国160站夏季降水资料分析了季度降水预报的气候得分,又用1978年以来我国历年汛期业务降水预报结果检验了其预报能力和技巧。多年来,我国业务汛期降水季度预报有一定的预报技巧,但也有些年份预报能力较低。预报能力高或有技巧的年份是江淮地区降水少的年份,但对长江中下游降水多的年份,预报能力较低。我国汛期降水预报能力要建立在区域年代际信号和年际早期信号叠加的基础上。年代际信号是在划定我国为不同区域的基础上,把握区域年代际降水变化的规律。年际早期信号实际上是要跟踪降水年际振荡与大气下垫面强迫季节早期信号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降水 预报 得分 技巧 早期信号
下载PDF
前期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异常影响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可能途经 被引量:10
6
作者 祁莉 王晓芳 +2 位作者 何金海 张文君 吴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769-1781,共13页
利用日本气象厅历史海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海表温度和降水资料,研究了1951—2010年前期西太平洋暖池(简称暖池)热含量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关系,及其可能影响途径.结果表明,前期暖池热含量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存在超... 利用日本气象厅历史海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海表温度和降水资料,研究了1951—2010年前期西太平洋暖池(简称暖池)热含量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关系,及其可能影响途径.结果表明,前期暖池热含量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存在超前2个季节的显著负相关关系,前期11—1月(即上年11月—当年1月,下同)暖池关键区(166.5°E—173.5°W,7.5°S—3.5°N)0~200 m热含量的偏低(高)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偏多(少)的预测有重要指示意义.前期暖池热含量异常的持续存在,及其外强迫作用激发的具有一定斜压性结构的夏季东亚—太平洋型遥相关(EAP),可能是影响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主要原因.暖池热含量在前期11—1月异常偏低导致其西北侧菲律宾异常反气旋形成并维持,夏季菲律宾异常反气旋向西北方向扩展加强,东亚沿岸EAP波列形成,使得长江中下游及其以东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地区受异常气旋控制,且长江中下游地区为北方冷空气与南方暖湿气流的交汇区.同时,对流层高层东亚沿岸亦存在位置较中低层向西北偏移的EAP波列,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为异常偏强高压,高层辐散与中低层辐合相配合,有利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对流发展和降水增多;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暖池 热含量 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 前兆信号 遥相关
下载PDF
Wintertime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 over southern China and its typical circulation features 被引量:7
7
作者 Haifeng Zong Cholaw Bueh Liren J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4年第10期1036-1044,共9页
This study objectively defined an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EPE)over southern China and investigated the associated typical circulation pattern on the intraseasonal time scale.The occurrence of the EPE resulted from... This study objectively defined an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EPE)over southern China and investigated the associated typical circulation pattern on the intraseasonal time scale.The occurrence of the EPE resulted from the joint operations of anomalous circulations over the subtropics and mid-high latitudes.During the EPE,simultaneous enhancements of the trough over the Bay of Bengal(BBT)and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WPSH)facilitated the abundant water vapor conditions over southern China,whereas the weakened East Asian major trough(EAT)led to a moderate cold air invasion to that region,producing a persistent convergence zone over southern China.Wave train pattern in North Atlantic and Europe may be viewed as precursory signals for the EPE over southern China,and it contributed to the Rossby wave propagation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EPE.These wave packets propagated toward East Asia mainly along the North African-Asian subtropical westerly jet waveguide.Low-frequency disturbances along this waveguide contributed to the enhancement of the BBT and WPSH and the weakening of the EAT,constituting favorable circulation conditions for the E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 Troughover the BAY of BENGAL -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high precursory signal
原文传递
2018年浙江梅雨降水异常偏少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及前兆信号分析
8
作者 马浩 陈伯民 +4 位作者 樊高峰 刘学华 肖晶晶 高大伟 殷悦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33-954,共22页
2018年浙江梅雨降水异常偏少,梅雨期平均环流特征欧亚中高纬度为“两槽一脊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西太副高)偏东偏北,东亚高空急流偏北,浙江以南缺少低空急流的支持,不利于形成持续降水。6月上、中旬水汽输送不足、南北气流... 2018年浙江梅雨降水异常偏少,梅雨期平均环流特征欧亚中高纬度为“两槽一脊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西太副高)偏东偏北,东亚高空急流偏北,浙江以南缺少低空急流的支持,不利于形成持续降水。6月上、中旬水汽输送不足、南北气流辐合较弱、东亚高空急流偏南、南海夏季风偏强、印度季风偏弱是梅雨开始偏晚的重要原因。梅汛期主要形成了三次降水过程(过程Ⅰ、过程Ⅱ和过程Ⅲ)和一次降水间歇过程,过程Ⅰ和过程Ⅱ表现为南北气流辐合型降水,过程Ⅲ为台风降水。系统分析了与不同过程相对应的大尺度环流及其演变特征,发现由于冷空气活动偏弱、南海夏季风偏强、西南水汽输送偏弱,过程Ⅰ的强度强于过程Ⅱ。在环流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与浙江梅雨有密切关联的海洋、大气和陆面信号,发现对该年梅雨异常偏弱有重要指示意义的前兆信号为冬、春季Ni?o关键区海温指数为正异常且北太平洋中部海温呈现负异常、冬季西南印度洋海温为正异常、春季喀拉海-巴伦支海海冰偏少、4-5月南半球环状模指数和北极涛动指数分别处于正位相和负位相。基于浙江梅雨序列,依托相关系数和同号率两个指标筛选出从前冬到春季稳定维持或有所增强的气候信号,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多因子综合判别、联合诊断三种方法分别构造可冬季发布和春季发布的梅雨预测模型,发现线性模型整体上能够较好地预测梅雨降水距平,特别是对降水偏少情形指示意义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降水 降水过程 大尺度环流演变 前兆信号 统计预测模型
下载PDF
2009年冬季北半球平流层爆发性增温的个例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李亚飞 胡景高 任荣彩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76-1586,共11页
利用1979-2015年的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9年冬季北半球平流层强爆发性增温事件(Stratospheric Sudden Worming,SSW)爆发期间的环流演变、动力特征以及增温事件爆发前对流层的前期信号。结果表明,平流层极夜急流于1月中旬... 利用1979-2015年的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9年冬季北半球平流层强爆发性增温事件(Stratospheric Sudden Worming,SSW)爆发期间的环流演变、动力特征以及增温事件爆发前对流层的前期信号。结果表明,平流层极夜急流于1月中旬开始快速减弱,同时,平流层极区温度快速上升,10 h Pa极夜急流核心纬度带(60°N-70°N)纬向平均纬向风于1月24日转变为东风,标志着此次强SSW的爆发。对行星波活动异常的诊断表明,从增温事件爆发前10天开始,中高纬度10 h Pa平流层2波分量快速增强,同时1波分量出现减少;Eliassen-Palm(EP)通量2波分量在SSW爆发前5天达到最强,表明此次SSW是典型的2波主导的极涡分裂型增温事件。此次强事件引起2009年冬季平均2波EP通量异常,此异常几乎是37年来最强的。对对流层500 h Pa环流的分析表明,增温事件爆发前,位于东北太平洋-北美大陆西部的正位势高度异常与气候态定常波的阿拉斯加高压脊呈同位相叠加,从而有效加强了对流层行星波2波向平流层中高纬地区的传播,成为指示此次增温事件爆发的最强的对流层前期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爆发性增温 环流演变 行星波活动 前期信号
下载PDF
地震监测系统AETA的数据处理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5
10
作者 金秀如 雍珊珊 +3 位作者 王新安 庞瑞涛 韩朝相 曾敬武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8年第1期45-50,共6页
介绍了多分量地震监测系统AETA。该系统由地声传感探头、电磁传感探头和数据处理终端以及云服务器组成,是一种低成本、可密集布设的地震监测系统。数据处理要求用可以接受的传输带宽和存储空间,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用于地震监测预测分... 介绍了多分量地震监测系统AETA。该系统由地声传感探头、电磁传感探头和数据处理终端以及云服务器组成,是一种低成本、可密集布设的地震监测系统。数据处理要求用可以接受的传输带宽和存储空间,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用于地震监测预测分析。为此,数据处理终端将全频原始数据和低频原始数据进行时间片的抽样截取后直接发往云服务器,服务器对该数据基于不同的算法进行特征值提取,包括均值、振铃计数、峰值频率。原始数据和特征值均保存至数据库,供数据分析人员实时查询和分析,整个数据处理的算法均在Linux系统下利用C++编程语言实现。同时还介绍了数据处理终端完善的远程监控和维护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监测 前兆信号 数据处理终端 信号处理
下载PDF
2021年汛期气候预测效果评述及先兆信号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赵俊虎 陈丽娟 章大全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79-493,共15页
2021年较准确预测了我国汛期(5—9月)“气候状况总体为一般到偏差,旱涝并重,区域性、阶段性旱涝灾害明显,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主要多雨区在我国北方”的总趋势。准确预测了海河流域局部、松花江流域、长江上游和下游可能有较重汛情。... 2021年较准确预测了我国汛期(5—9月)“气候状况总体为一般到偏差,旱涝并重,区域性、阶段性旱涝灾害明显,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主要多雨区在我国北方”的总趋势。准确预测了海河流域局部、松花江流域、长江上游和下游可能有较重汛情。对夏季(6—8月)降水预测不足包括:预测的北方多雨的异常程度与实况存在偏差,即对降水极端性的预测能力有限;预测的西北地区东部和华南东部降水偏多、长江中游偏少与实况相反,对旱情预估不足。6月发布的盛夏(7—8月)预测,扩大了北方多雨区范围,预测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大范围降水偏多,与实况更吻合。在2021年3月发布汛期预测前,重点考虑了太平洋十年际振荡冷位相、La Nina事件衰减、冬季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偏少和北大西洋三极子正位相等多个先兆信号对东亚夏季风的综合影响,结合动力模式对夏季东亚大气环流的预测信息,成功预测出东亚夏季风偏强和主要多雨区在我国北方地区。而对东亚夏季风环流季节内变化和区域降水极端性的预测有较大偏差,外强迫信号和国内外主要动力气候模式对此的预测能力均有限。最后,将2021年外强迫信号及大气环流与2020年做了对比,指出影响汛期降水因素的复杂性,还需深入开展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预测 夏季降水 先兆信号 La Nina事件
下载PDF
春末环贝加尔湖地区环流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与中国温度和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丹 布和朝鲁 朱克云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99-1209,共11页
本文利用1951~2011年的再分析资料及观测资料,探讨了春末环贝加尔湖地区环流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温度、降水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春末贝加尔湖脊(简称贝脊)在1951~1979年间较弱,但在1980~1999年期间显著增强。进入21世... 本文利用1951~2011年的再分析资料及观测资料,探讨了春末环贝加尔湖地区环流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温度、降水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春末贝加尔湖脊(简称贝脊)在1951~1979年间较弱,但在1980~1999年期间显著增强。进入21世纪后,春末贝脊呈显著减弱的趋势;(2)强(弱)贝脊使我国北方地区的温度显著升高(降低),使西南地区的温度降低(升高)。贝脊的强弱变化,对北方地区温度的影响在1951~1979年期间最为显著,对西南地区温度的影响在1980~2011年期间显著。在1951~1999年期间,贝脊的强弱变化与长江下游的降水量存在明显的反位相变化关系。进入21世纪后,贝脊的强弱变化与西南地区降水量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99%置信度);(3)强贝脊与由北大西洋/欧洲上空向东传播的定常行星波密切相关,而弱贝脊主要与欧亚大陆次极区纬向伸展的行星尺度脊相联系。在不同的年代际时段,与贝脊强弱变化相联系的北半球异常环流特征也存在一定的差异;(4)5月份的强贝脊环流以前期的北大西洋涛动、东大西洋型以及弱东亚大槽环流为前兆信号。同年3月乌拉尔山气旋式异常环流为5月份贝脊弱的前兆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加尔湖脊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前兆信号
下载PDF
2019年江淮流域梅雨异常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牛若芸 周兵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47-1358,共12页
利用梅雨监测、降水量观测以及NCEP大气再分析和海表温度等资料,对2019年江淮流域梅雨异常特征及其大尺度环流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9年江淮流域梅雨季入梅日期偏晚、长度偏短,梅雨量呈南多北少分布且总体偏少,并且是1951年... 利用梅雨监测、降水量观测以及NCEP大气再分析和海表温度等资料,对2019年江淮流域梅雨异常特征及其大尺度环流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9年江淮流域梅雨季入梅日期偏晚、长度偏短,梅雨量呈南多北少分布且总体偏少,并且是1951年以来梅雨带在长江以南停滞结束时间最晚的一年。三个子区中,江南区和长江中下游区梅雨期基本同步,江淮区出现空梅。6月上旬末至中旬前期冷空气势力的增强,阻碍和延后了东亚夏季风季节性北进的进程,导致了东亚大气环流型由冬季向初夏季转换时间偏晚及江淮流域入梅偏晚。5—6月印度洋海温偏暖(IOBW指数正异常)、南亚60°~80°E地区对流层中上层经向温度梯度逆转(由负转正)日期偏晚对2019年江淮流域入梅偏晚具有较好的超前指示性能。2019年梅雨季高层南亚高压东部脊和东亚西风急流偏南,中层亚欧中高纬环流经向度偏大、副热带高压西部脊偏南、澳大利亚东侧范围内位势高度偏高,低层东亚夏季风强度偏弱、前沿位置偏南。在上述多个大尺度环流系统异常特征共同影响下,江淮流域的长江中下游沿江以南地区处于高层强辐散和低层水汽通量经向强辐合的叠置区中,非常有利于垂直上升运动发展和强降雨的形成,从而导致了梅雨量南多北少的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异常特征 大尺度环流成因 前兆信号
下载PDF
基于小波分析的冲击地压微震前兆信号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欣欣 于师建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0-74,共5页
采集某煤矿1300工作面冲击地压发生前后的微震信号,进行时序特征分析,并采用db5作为小波基函数对微震信号进行5层分解,得到各层子频带的频谱特征和能量百分比。分析结果表明:冲击地压发生前,微震次数和能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趋势... 采集某煤矿1300工作面冲击地压发生前后的微震信号,进行时序特征分析,并采用db5作为小波基函数对微震信号进行5层分解,得到各层子频带的频谱特征和能量百分比。分析结果表明:冲击地压发生前,微震次数和能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趋势;冲击地压发生前1h出现了前兆信号,能量主要分布在62.5~250Hz的中高频段,能量百分比达到55%;冲击地压发生时,波形起伏明显,振幅明显增大,低频信号占主要成分,能量主要集中在0~62.5Hz的低频段,且占总能量的70%左右。得出冲击地压前兆:振幅增加,微震主频明显降低,频带由高频向低频发展,且前震发生的时间越靠近主震,低频信号越多,低频信号所占的能量百分比也越大。因此,可将微震主频急剧降低、振幅明显升高、低频信号能量百分比增加作为冲击地压前兆的主要特征,结合每日微震次数和能量变化趋势进行冲击地压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微震 前兆信号 小波分析 频谱特征 能量百分比
下载PDF
近20年长江中下游梅汛期雨量异常的环流特征及前兆信号
15
作者 娄德君 王永光 陈晨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30-1139,共10页
利用长江中下游梅汛期雨量资料、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NOAA月平均海表温度和北极海冰指数等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2000年后长江中下游梅汛期年代际少雨背景下雨量异常的环流特征和前兆信号,建立了预测模型并开展了预... 利用长江中下游梅汛期雨量资料、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NOAA月平均海表温度和北极海冰指数等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2000年后长江中下游梅汛期年代际少雨背景下雨量异常的环流特征和前兆信号,建立了预测模型并开展了预测试验。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梅雨量偏多时,欧亚中纬度巴尔喀什湖和渤海湾附近低值系统较活跃,高空西风急流偏南偏东,低层风场呈经向波列分布,东亚夏季风偏弱,日本海至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锋偏强,有强的辐合上升运动和水汽辐合。前冬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北极海冰异常是长江中下游梅汛期雨量异常的主要前兆信号。当前冬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偏暖和北极海冰异常偏多时,北方冷空气与副热带高压外围的西南暖湿气流在长江中下游交汇,造成该区域有异常的风场和水汽辐合,降水偏多。利用海温和海冰因子构建了长江中下游梅雨量多元回归预测模型,拟合和预测效果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梅汛期雨量 前兆信号 海表温度 海冰 预测
下载PDF
中国大范围持续性极端低温事件的一类平流层前兆信号 被引量:15
16
作者 施宁 布和朝鲁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10-220,共11页
本文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研究了中国大范围持续性极端低温事件(EPECE)的平流层前兆信号及其对对流层环流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2个EPECE中,有17个EPECE具有一类共同的平流层前兆信号:(1)在EPECE发生前10天左右,在巴伦... 本文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研究了中国大范围持续性极端低温事件(EPECE)的平流层前兆信号及其对对流层环流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2个EPECE中,有17个EPECE具有一类共同的平流层前兆信号:(1)在EPECE发生前10天左右,在巴伦支海一带的100 hPa位势高度场呈现较强的正距平特征;(2)随后,该正异常环流逐渐向东移动,并在EPECE发生的前5天左右,使贝加尔湖西北侧200 hPa纬向风显著减弱.本文据此提出了关于EPECE平流层前兆信号的两个判别条件,并以这两个判别条件对1949~2009年冬季(11月至次年3月)所有逐日低频场进行了后查和检验.结果表明,上述两个判别条件对EPECE的发生日期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本文进一步通过位涡(PV)反演探讨了平流层前期异常环流如何影响EPECE发生的物理机制.分析表明,巴伦支海附近的平流层中低层PV异常有利于该地区对流层中上层正高度异常的维持,后者强度的25%来源于前者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信号 大范围持续性极端低温事件 位涡反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