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宁地区不同降水云系雨滴谱参数及其特征量研究 被引量:27
1
作者 房彬 郭学良 肖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54-1164,共11页
利用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和辽阳市的Parsivel(Particle Size and Velocity)激光雨滴谱仪观测到的雨滴谱资料按照积雨云降水系统、积层混合云降水系统和层状云降水系统分析雨滴谱特征量和谱参数的平均特征及随时间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Gamm... 利用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和辽阳市的Parsivel(Particle Size and Velocity)激光雨滴谱仪观测到的雨滴谱资料按照积雨云降水系统、积层混合云降水系统和层状云降水系统分析雨滴谱特征量和谱参数的平均特征及随时间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Gamma分布拟合谱参数N0和λ按照层状云、积层混合云和积雨云的顺序减小,谱参数μ按照层状云、积层混合云和积雨云的顺序增大;直径小于1 mm的降水粒子对数浓度的贡献最大,直径大于1 mm的降水粒子对雷达反射率的贡献最大;M-P分布的谱参数N0与雨强I具有幂函数关系,并且随着雨强I的增大而增大,谱参数λ与雨强I具有指数函数关系,随着雨强I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滴谱 降水云系 谱参数 谱特征量
下载PDF
9914号台风降水云系雨强的三维结构初探 被引量:22
2
作者 钟敏 吕达仁 杜秉玉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1-47,共7页
利用TRMM卫星的测雨雷达资料,研究了9914号台风降水云系在3个不同时次雨强的水平和垂直结构。结果表明:3个时次层状云降水在像素数量上及对总降水量的贡献上均比对流性降水大;3个时次层状云降水和对流性降水的平均雨强均随台风强度... 利用TRMM卫星的测雨雷达资料,研究了9914号台风降水云系在3个不同时次雨强的水平和垂直结构。结果表明:3个时次层状云降水在像素数量上及对总降水量的贡献上均比对流性降水大;3个时次层状云降水和对流性降水的平均雨强均随台风强度加强有较大的增幅;对流性降水与层状云降水的雨强的垂直廓线有明显的差别,但两类降水廓线本身在3个时次差别不大。对流性降水廓线按斜率不同大致分为3段,雨强均随高度减小,5~6km高度段减速最快。层状云降水廓线大致分为4段,在4.5km高度附近出现明显的亮带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MM PR 台风 降水云系 雨强 三维结构
下载PDF
2002年河南春季的一次层状云降水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廖菲 郑国光 +1 位作者 洪延超 杜秉玉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60-168,共9页
对2002年4月4—5日发生在河南省的大范围春季层状云降水进行探空、雷达、卫星等综合加密观测,分析了锋面移动过程中的云系特征和降水特点。结果发现此次降水主要是700~500hPa大气位势不稳定( θse/ z<0)造成的,位势不稳定区与地面... 对2002年4月4—5日发生在河南省的大范围春季层状云降水进行探空、雷达、卫星等综合加密观测,分析了锋面移动过程中的云系特征和降水特点。结果发现此次降水主要是700~500hPa大气位势不稳定( θse/ z<0)造成的,位势不稳定区与地面降水极值中心有较好的对应。另外,在位势不稳定层出现前后,高空250~200hPa均存在一个急流中心,而在位势不稳定层的上方或下方则会有风向切变与之对应。云层厚度小、云顶高度低、云系结构不均匀是此次降水云系的主要特点。700~500hPa之间的位势不稳定度小、水汽输送量小和云顶温度低是造成此次降水量小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云降水 云系特征 增雨潜力 物理模型
下载PDF
黄河上游地区降水雨滴谱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韩辉邦 张博越 +2 位作者 马守存 田建兵 康晓燕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9年第6期119-125,共7页
利用黄河上游地区不同降水云系31次降水的激光雨滴谱仪观测资料,对不同云系降水雨滴物理参量特征及滴谱的演变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黄河上游地区,层状云系降水和混合云系降水雨滴粒子呈单峰型分布,对流云系降水雨滴粒子呈双峰... 利用黄河上游地区不同降水云系31次降水的激光雨滴谱仪观测资料,对不同云系降水雨滴物理参量特征及滴谱的演变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黄河上游地区,层状云系降水和混合云系降水雨滴粒子呈单峰型分布,对流云系降水雨滴粒子呈双峰型分布。层状云系降水雨滴粒径峰值出现在0.4 mm,粒径范围较窄,雨滴数密度最大;对流云系降水雨滴粒径峰值出现在0.8 mm,粒径分布范围较宽,雨滴数密度最小;混合云系降水雨滴粒径峰值和粒径分布范围介于两者之间。雨滴各微物理参量(平均直径、均方根直径、平均体积直径、中值直径和体积中值直径)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对流云降水、混合云降水和层状云降水。降雨强度和雨滴数密度变化趋势一致,对流云和混合云降水强度和雨滴粒子数浓度有较好的相关性。通过雨滴谱特征的研究,有利于认识该地区降水微物理特性及成雨机制,为实施科学人工增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雨滴谱 降水云系 微物理参数 黄河上游
下载PDF
四川盆地降水云系飞机云物理观测个例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王维佳 刘建西 +3 位作者 石立新 刘平 张世林 董晓波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389-1394,共6页
利用2008年10月26日晚至27日凌晨成都上空连续两架次飞机穿云观测资料,分析了探测云系的云物理特征和降水机制,以期了解四川盆地降水形成的云物理过程。结果表明:探测云系为上冷下暖的混合云系,云系深厚,云顶温度在-10℃左右,0℃层较高... 利用2008年10月26日晚至27日凌晨成都上空连续两架次飞机穿云观测资料,分析了探测云系的云物理特征和降水机制,以期了解四川盆地降水形成的云物理过程。结果表明:探测云系为上冷下暖的混合云系,云系深厚,云顶温度在-10℃左右,0℃层较高。云系中暖层厚,约3200 m;过冷层较薄,约1800 m。在过冷层中,从云顶往下,大云粒子谱和降水粒子谱明显拓宽。在暖层中,降水粒子的浓度和尺度减小。冰晶和过冷水的存在使得冷云过程得以发动,配合暖层中的暖云过程,降水现象得以实现。而过冷水不够充沛,形成的降水粒子不多,同时暖层中液态水含量少,供水不充分,使得地面降水强度不大,形成了小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物理探测 PMS 降水云系 滴谱
下载PDF
1991年6月江淮持续暴雨的云系特征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叶惠明 张凤英 +2 位作者 冉茂农 朱小祥 李桂芝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93-300,共8页
通过对 GMS 静止卫星的红外数据处理,获得了1991年夏季江淮梅雨期暴雨大范围的平均云分布。对1991年6月6次江淮暴雨过程逐时和3小时的 GMS 红外云图动画和照片的分析,得到了该地区梅雨期暴雨的三种中低纬云系相互作用的云型演变模型图,... 通过对 GMS 静止卫星的红外数据处理,获得了1991年夏季江淮梅雨期暴雨大范围的平均云分布。对1991年6月6次江淮暴雨过程逐时和3小时的 GMS 红外云图动画和照片的分析,得到了该地区梅雨期暴雨的三种中低纬云系相互作用的云型演变模型图,并利用由卫星气象中心处理的 NOAA 卫星的 TOVS 水汽反演资料,结合低层的θ_x 和急流分析,给出了1991年6月江淮暴雨的水汽输送的一些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暴雨 降水云系 水汽输送
下载PDF
基于飞机观测的华北降水云系上升气流区微结构研究
7
作者 王心怡 牛生杰 +3 位作者 吕晶晶 王元 靳雨晨 邬昊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1-444,共14页
上升气流是成云致雨的基本条件之一。本文利用河北省2017年5月一次层积混合云的机载云物理探测系统测量资料,研究了云中上升气流速度分布,云微结构特征以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云中上升气流速度随高度呈抛物线型分布,云底部较小(0.7... 上升气流是成云致雨的基本条件之一。本文利用河北省2017年5月一次层积混合云的机载云物理探测系统测量资料,研究了云中上升气流速度分布,云微结构特征以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云中上升气流速度随高度呈抛物线型分布,云底部较小(0.75±0.52 m s^(−1)),云中部最大(3.64±2 m s^(−1)),云顶部最小(0.32±0.29 m s^(−1));发现随高度增加,云中上升气流区内冰粒子形状依次以片状、针状、柱状为主;暖云上升气流区中,上升气流速度与液态含水量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1;强垂直气流条件下云滴数浓度、最大云滴尺度大于弱垂直气流相应的数值,强垂直气流云粒子谱更符合Г函数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云系 飞机观测 上升气流区 云微物理结构
下载PDF
广西11—12月人工增雨天气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韦增岸 张正国 +3 位作者 程鹏 黄晓辉 王冀 李林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24期182-187,190,共7页
利用2009—2015年广西11—12月地面、高空气象观测资料及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宏观记录进行统计分析,对增雨作业天气系统进行分型,并分析相应作业云系,建立增雨作业天气概念模型,利用模型分析一次增雨作业个例。结果表明,广西11—12月增雨... 利用2009—2015年广西11—12月地面、高空气象观测资料及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宏观记录进行统计分析,对增雨作业天气系统进行分型,并分析相应作业云系,建立增雨作业天气概念模型,利用模型分析一次增雨作业个例。结果表明,广西11—12月增雨作业天气系统主要有5类,包括冷空气型、高空槽型、华南静止锋型、低层南风急流型、台风型;其中冷空气型是最典型的降水天气形势。作业云系以层状云为主,有少量层积混合云,主要包括层积云、层云、积云、高层云,基本为暖云结构。层状云中下部可开展飞机作业或利用地面烟炉进行暖云催化作业,层积混合云中积状云部分可开展地面火箭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增雨 天气系统 云系 广西
下载PDF
一次强热带风暴引发的阶段性强降水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陈艺芳 吴丽娟 许金洪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99-203,共5页
2006年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引发了莆田市7月14-17日的持续强降水过程,这次强降水过程虽持续时间较长,但其发生的阶段性很明显。从不同阶段的强降水引发机制出发,利用湿焓平流、总能量、假相当位温等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 2006年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引发了莆田市7月14-17日的持续强降水过程,这次强降水过程虽持续时间较长,但其发生的阶段性很明显。从不同阶段的强降水引发机制出发,利用湿焓平流、总能量、假相当位温等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第一阶段是由热带风暴外围螺旋云系带来的,第二阶段是西南低空急流促发的结果,第三阶段主要是位势不稳定引发的局地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螺旋云系 中小尺度雨带 湿焓平流 位势不稳定
下载PDF
台州市黄岩区人工增雨有利天气条件分析
10
作者 章蓝文 邱王泽禾 +2 位作者 周瑜 王子坤 刘瑞阳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1年第6期62-65,共4页
在全球气候异常的背景下,部分地区频繁发生长时间干旱的问题,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而人工增雨是缓解这一状况的有效手段。本文利用浙江省区域自动站加密资料、NCEP GDAS/FNL提供的1×1和0.25×0.25逐6 h再分析资... 在全球气候异常的背景下,部分地区频繁发生长时间干旱的问题,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而人工增雨是缓解这一状况的有效手段。本文利用浙江省区域自动站加密资料、NCEP GDAS/FNL提供的1×1和0.25×0.25逐6 h再分析资料和葵花8号卫星数据,对黄岩区2018-2019年26次人工增雨作业过程的天气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岩区年内降水分布极不均匀,人工增雨作业主要集中在冬春两季;积雨云是黄岩区比较适宜作业的降水云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人工增雨 云型 降水天气系统
下载PDF
乌鲁木齐地区夏半年云系及其降水预报研究
11
作者 陈勇航 苏晓岚 +1 位作者 吕新生 路光辉 《新疆气象》 2002年第4期3-5,共3页
应用静止气象卫星GMS—5的红外云图及其数字化资料对1998~2001年4~9月、2002年4月乌鲁木齐地区99场小量、8场中量、25场大量、11场暴量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出造成乌鲁木齐地区降水的主要云系特征与路径分型、云系与天气系统配置... 应用静止气象卫星GMS—5的红外云图及其数字化资料对1998~2001年4~9月、2002年4月乌鲁木齐地区99场小量、8场中量、25场大量、11场暴量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出造成乌鲁木齐地区降水的主要云系特征与路径分型、云系与天气系统配置关系、相应降水情况的概念模式以及在实际业务中应用静止气象卫星云图及其数字化资料制作降水预报应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地区 降水预报 云系 卫星云图 数字化资料
下载PDF
基于卫星云图的1822号“山竹”台风的结构变化和降水云系特征
12
作者 李思敏 赖师美 +1 位作者 熊志刚 王庭翔 《韶关学院学报》 2019年第12期49-53,共5页
利用卫星云图资料分析"山竹"台风,发现其在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槽脊的活动背景下发生发展.孟加拉湾的西南急流和西北太平洋的偏东气流为"山竹"提供充足的水汽和能量,使"山竹"的云系主要在其南北侧,云系长... 利用卫星云图资料分析"山竹"台风,发现其在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槽脊的活动背景下发生发展.孟加拉湾的西南急流和西北太平洋的偏东气流为"山竹"提供充足的水汽和能量,使"山竹"的云系主要在其南北侧,云系长轴表现为东北-西南向.此外,受弱冷空气的入侵和西南低空急流的补充,减弱后的"山竹"南侧有对流云团生成,使后期降水更强.分析发现,云图可以更好地分析台风的结构特征及其云系的连续变化过程,可为台风的预测和预防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云图 “山竹”台风 降水 云系
下载PDF
贺州市人工增雨落区智能选择系统
13
作者 刘福洲 高宪权 莫丽霞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09年第3期51-53,I0004,共4页
介绍了一种以日本谱模式预报场资料为基础,结合当时降水天气系统、当地旱情监测、不同季节农作物分布情况及需水情况,建立起一个云预报模式人工增雨落区智能选择系统,可以做到科学合理选择人工增雨作业地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工增雨... 介绍了一种以日本谱模式预报场资料为基础,结合当时降水天气系统、当地旱情监测、不同季节农作物分布情况及需水情况,建立起一个云预报模式人工增雨落区智能选择系统,可以做到科学合理选择人工增雨作业地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工增雨作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增雨 干旱 云预报模式 智能 系统
下载PDF
2019年5月26日朝阳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分析
14
作者 刘安然 李普庆 +5 位作者 张楠 孙子媛 王宏超 余克勤 徐一丹 李抒泽 《农业灾害研究》 2019年第6期73-74,共2页
根据2019年5月26日朝阳1次人工增雨作业,通过分析天气形势、增雨潜力、雷达资料等重点研究了此次飞机人工增雨过程。结果表明,5月26日受江淮气旋北上和高空槽东移共同影响,充沛的水汽输送,水汽、动力条件较好,朝阳地区有降水过程。作业... 根据2019年5月26日朝阳1次人工增雨作业,通过分析天气形势、增雨潜力、雷达资料等重点研究了此次飞机人工增雨过程。结果表明,5月26日受江淮气旋北上和高空槽东移共同影响,充沛的水汽输送,水汽、动力条件较好,朝阳地区有降水过程。作业云系过冷水含量丰富,冰晶数浓度较小,增雨潜力较强,适合开展增雨作业。飞机人工增雨作业结束后雷达回波强度明显增强,回波范围扩大,增雨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增雨 云系 雷达
下载PDF
山东省1989—2008年23架次飞机云微物理结构观测试验结果 被引量:27
15
作者 张佃国 郭学良 +1 位作者 龚佃利 姚展予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95-207,共13页
利用山东省1989—2008年23架次秋季降水云系云结构的粒子测量系统(PMS)探测试验资料,分析了云中过冷水以及冰晶浓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山东省降水云系中存在较为丰富的过冷水,最大可达0.36g/m^3,云中冰晶浓度最大可达12.8—406L^(-1... 利用山东省1989—2008年23架次秋季降水云系云结构的粒子测量系统(PMS)探测试验资料,分析了云中过冷水以及冰晶浓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山东省降水云系中存在较为丰富的过冷水,最大可达0.36g/m^3,云中冰晶浓度最大可达12.8—406L^(-1)。对2006—2008年探测的云粒子浓度、直径及过冷水随温度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云粒子谱分析表明,云粒子谱为负指数型单峰谱,峰值在小值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降水云系 微物理结构 机载 云粒子测量系统
下载PDF
一次辐合线触发产生短时强降水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16
作者 李燕玲 马中元 +2 位作者 陈鲍发 黄龙飞 盛梦婷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21年第3期35-39,共5页
文章利用MICAPS常规天气、逐小时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FY2E卫星TBB、江西WebGIS雷达拼图、景德镇多普勒雷达和风廓线雷达等资料,对2019-07-04景德镇局地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详细分析了大尺度环流背景、层结与环境条件。在短时强... 文章利用MICAPS常规天气、逐小时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FY2E卫星TBB、江西WebGIS雷达拼图、景德镇多普勒雷达和风廓线雷达等资料,对2019-07-04景德镇局地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详细分析了大尺度环流背景、层结与环境条件。在短时强降水特征方面,文章分析了雷达拼图回波特征、景德镇SA雷达产品特征和卫星云图特征,分析结果为了解地面辐合线对短时强降水的影响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辐合线 短时强降水 云系合并 狭窄回波带
下载PDF
新疆西部“6.16”强降水过程的中尺度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曾勇 杨莲梅 《暴雨灾害》 2020年第1期41-51,共11页
利用常规观测、风云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CMORPH卫星降水量融合资料和NCEP/NCAR(0.25°×0.25°)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6月16—17日新疆西部一次罕见暴雨过程进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1)该暴雨过程具有累计雨量大、暴雨... 利用常规观测、风云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CMORPH卫星降水量融合资料和NCEP/NCAR(0.25°×0.25°)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6月16—17日新疆西部一次罕见暴雨过程进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1)该暴雨过程具有累计雨量大、暴雨强度强、局地日雨量破极值、短时强降水范围广等特点。暴雨区位于200 hPa高空西南急流出口区左侧、500 hPa偏南气流及700 hPa切变线附近。较强的CAPE和K指数对该暴雨有很好的指示意义。(2)该暴雨过程发生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低层较湿的有利背景下。强正涡度、强辐合和强上升运动不断将水汽和能量向上输送,为暴雨的产生提供有利的环境条件。(3)中亚地区中尺度雨团在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西南-东北向带状多中心雨带,中心依次到达伊犁北部沿山地区,和原有的中尺度雨团共同作用,造成暴雨天气过程。中尺度对流云团不断产生于中亚地区,在东移过程中不断发展加强依次到达暴雨区,致使暴雨区不断产生短时强降水。(4)暴雨过程两个时段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存在明显差异,第一时段主要为孤立中尺度对流系统,造成伊宁博尔博松站成为暴雨中心并出现最强短时强降水的直接系统是风场特征明显的中γ尺度对流单体并在暴雨区维持少动。第二时段为CR达50 dBz、DVIL达4 g·m^-3,长度达70 km、宽度达10 km且呈准南北态的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其在向东移动过程中造成多站依次出现短时强降水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中尺度雨团 中尺度对流云团 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
下载PDF
2004年春季两次增温过程及降水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侯建忠 王秀成 +1 位作者 宁志谦 郭大梅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23-328,共6页
利用常规的天气图、卫星云图和物理量诊断对2004年春季两次持续性增温过程及降水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增温过程的降水强度、范围和落区等差异显著。前者造成了陕西历史上最早的暴雨过程,并有冰雹相伴;后者则为一般性降水。在... 利用常规的天气图、卫星云图和物理量诊断对2004年春季两次持续性增温过程及降水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增温过程的降水强度、范围和落区等差异显著。前者造成了陕西历史上最早的暴雨过程,并有冰雹相伴;后者则为一般性降水。在春季降水过程中,当南海和菲律宾附近有热带低压云系存在时,对陕西的强降水有增幅作用;来自孟加拉湾700 hPa的偏西南急流和来自南海850 hPa的偏东南急流直伸到陕西的位置决定强降水的落区。700 hPa正涡度中心与垂直运动的上升区配合很好,涡度随着暴雨的临近明显增大,正涡度的增长,有利于对流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增温 暴雨 降水差异 热带低压云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