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1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河流域过去40a来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92
1
作者 丁永健 叶佰生 周文娟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2-48,共7页
对40a来黑河流域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在空间上,降水由西北向东南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但平原区和山区、东部和西部之间存在着差异.在纬向上约以995°E经线为界,降水在水汽补给上存在一定差异,导致流域东、... 对40a来黑河流域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在空间上,降水由西北向东南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但平原区和山区、东部和西部之间存在着差异.在纬向上约以995°E经线为界,降水在水汽补给上存在一定差异,导致流域东、西部降水年内分配具有不同特点.在经向上降水由北向南递增.在东、西部地区,降水随高度的变化有所不同:西部呈线性增加,而东部为非线性增加,且在海拔2400~3000m之间出现最大降水高度带.根据降水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分别讨论了山区和平原区、东部和西部各季节降水的差异与联系以及降水系列的变化特点.对全流域而言,无论是山区还是平原区,是东部还是西部,在过去40a中降水的变化趋于一致:在缓慢增加的背景下,以80年代初为界,在此之前和之后降水变化的趋势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空间分布 水汽来源 降水变化 黑河流域
下载PDF
NDVI对降水季节性和年际变化的敏感性 被引量:86
2
作者 李晓兵 王瑛 李克让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B11期82-89,共8页
利用气候变量实现对NDVI所表示的植被绿度信息的预测,以表达生物圈过去和未来状态,对全球变化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分析了1983~1992年降水的年际动态、季节动态与中国北方几种典型植被类型NDVI的关系,以及降水的空间... 利用气候变量实现对NDVI所表示的植被绿度信息的预测,以表达生物圈过去和未来状态,对全球变化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分析了1983~1992年降水的年际动态、季节动态与中国北方几种典型植被类型NDVI的关系,以及降水的空间分异对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的年际变化对植被生长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在不同植被类型分布区,10年间降水的季节分配动态不同,降水季节分配的变化对不同类型植被生长有重要的影响;地表植被NDVI对降水的时空变化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降水变化 植被绿度信息 降水 季节性变化 年际变化
下载PDF
退耕还林(草)和降雨变化对延河流域土壤侵蚀的影响 被引量:60
3
作者 谢红霞 李锐 +2 位作者 杨勤科 李静 梁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69-576,共8页
【目的】通过定量评估退耕还林(草)和降雨变化对延河流域土壤侵蚀的影响,为延河流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流失治理和环境建设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利用延河流域日降雨、数字高程模型、土壤类型图、土地利用图和植被覆盖图,运用RUSLE模型... 【目的】通过定量评估退耕还林(草)和降雨变化对延河流域土壤侵蚀的影响,为延河流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流失治理和环境建设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利用延河流域日降雨、数字高程模型、土壤类型图、土地利用图和植被覆盖图,运用RUSLE模型,在ArcGIS平台的支持下计算流域1997年和2000年土壤侵蚀量,并分别模拟了退耕还林(草)和气候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由于降雨的变化,研究区年降雨侵蚀力均值由1997年的775.32MJ·mm·hm-2·h-1·a-1增加到了2000年的1292.07MJ·mm·hm-2·h-1·a-1,降雨大大加剧了流域土壤侵蚀;由于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坡耕地面积大大减少,林草面积增加,植被覆盖和管理因子值显著减少,由退耕还林(草)前的0.1714下降到了退耕还林(草)后0.1592,减小了流域土壤侵蚀;由于退耕还林(草)的实施、气候变化以及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变化共同影响,单位面积平均土壤侵蚀量由退耕还林(草)前的3012t·km-2·a-1增加到了退耕还林(草)后4671t·km-2·a-1,年土壤侵蚀总量2314×104t增加到了3589×104t。【结论】降雨变化使得研究区土壤侵蚀量增加了71.28%,退耕还林(草)约减少研究区土壤侵蚀量7.84%,二者共同作用使得研究区土壤侵蚀量增加了59.26%,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对减少区域土壤侵蚀的作用是显著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退耕还林(草) 降雨变化 延河流域
下载PDF
1956~2008辽宁省近53年的降水量变化 被引量:63
4
作者 杨东 刘洪敏 +2 位作者 郭盼盼 郑凤娟 刘强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6-101,共6页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辽宁省8市8个气象观测站近53年(1956~2008年)的逐月降水时间序列,分别计算了平均降水量、汛期降水量和距平,运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法和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分析了近54年辽宁省的降水变化特征与趋势,结...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辽宁省8市8个气象观测站近53年(1956~2008年)的逐月降水时间序列,分别计算了平均降水量、汛期降水量和距平,运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法和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分析了近54年辽宁省的降水变化特征与趋势,结果表明:1)近53年来,辽宁省的平均降水量呈现下降的趋势,降水日数和汛期降水量也同样表现减少的趋势。2)年代际变化的整体波动不大,从20世纪60年代到2000年以后,辽宁省降水量大致经历了:多-多-少-多-少的过程。3)辽宁省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除春季降水量呈增加的趋势外,夏、秋、冬三个季节都略下降。其中夏季和秋季存在明显的振荡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 MANN-KENDALL法 累积距平 降水变化
原文传递
19世纪末以来中国洪涝灾害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52
5
作者 陈莹 尹义星 陈兴伟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110-2120,共11页
基于1880年以来全国洪灾灾情、耕地面积以及东部地区年降水量数据,采用EMD分解、MK趋势和突变检验与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19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国洪涝灾害的变化特征,及其与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①19世纪末、20世纪50... 基于1880年以来全国洪灾灾情、耕地面积以及东部地区年降水量数据,采用EMD分解、MK趋势和突变检验与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19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国洪涝灾害的变化特征,及其与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①19世纪末、20世纪50—60年代和20世纪末这3个时间段,是多世纪以来中国洪灾最剧烈的时期;其中19世纪末和20世纪50—60年代的洪灾剧烈期均对应降水丰沛期,而20世纪末的洪灾剧烈期降水并不十分丰沛。②中国洪灾存在多尺度特征,主要周期有2.7 a、5.2 a的年际变化、9.9 a的年代际和20.5 a、51.6 a的几十年际变化等;东部地区年降水量与洪灾变化周期对应关系较好。③从东部近50 a来年降水量变化来看,20世纪八九十年代洪灾上升并不是降水量增加的结果。降水强度增加、极值降水事件增多可能是其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水土流失加剧、湖泊围垦等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此外,水利投资强度的变化对近50 a洪灾变化也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灾害 降水变化 人类活动 MK检验 EMD分解
原文传递
气候变化权威报告——IPCC报告 被引量:46
6
作者 张建云 王国庆 +1 位作者 刘九夫 贺瑞敏 《中国水利》 2008年第2期38-40,共3页
简要介绍了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组织,总结了IPCC的4次评价报告的主要内容和结论,侧重介绍了未来气候变化趋势,最后,根据四次评估报告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历次评价报告对气候变化归因的认识。
关键词 气候变化 IPCC 气温升高 降水变化
下载PDF
人类活动和降水变化对嘉陵江流域侵蚀产沙的影响 被引量:40
7
作者 许炯心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32-437,共6页
基于大量实测资料,用经验统计方法研究了人类活动和降水变化对嘉陵江流域侵蚀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利水保措施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降水减少,共同导致了嘉陵江流域产沙量的减少。分基准期(1956—1982)和措施期(1983—2000)分... 基于大量实测资料,用经验统计方法研究了人类活动和降水变化对嘉陵江流域侵蚀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利水保措施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降水减少,共同导致了嘉陵江流域产沙量的减少。分基准期(1956—1982)和措施期(1983—2000)分别建立嘉陵江江流域产沙量与年降水的指数方程,运用这些方程对于降水变化与水利水保导致的产沙量变化进行定量区分,得到了措施期中降水量减小所导致的减沙量、水利水保措施导致的减沙量、总减沙量以及降水减少和水利水保措施各自占总减沙量的百分比。水保减沙效益随降水量的增大而减小。当降水量超过某一临界值,还可能出现负效应。研究表明,水利水保减沙量随年降水量而增大,在年降水量为970mm时达到最大值,然后减小;当年降水量为1180mm时,水利水保减沙量变为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沙量 水利水保措施减沙 降水量变化 人类活动 嘉陵江
下载PDF
干旱区对降水变化响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6
8
作者 朱雅娟 吴波 卢琦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0-106,共7页
水分是干旱区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降水是干旱区最重要的水分来源。根据气候变化研究的预测,未来我国干旱区的降水格局会改变,包括降水量、降水频率和降水强度等。降水变化会影响干旱区的土壤变化,植被变化,土地荒漠化和水文变化等方面... 水分是干旱区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降水是干旱区最重要的水分来源。根据气候变化研究的预测,未来我国干旱区的降水格局会改变,包括降水量、降水频率和降水强度等。降水变化会影响干旱区的土壤变化,植被变化,土地荒漠化和水文变化等方面。我国极端干旱区和干旱区的降水有总体增加趋势,而部分半干旱区和亚湿润干旱区的降水则出现减少趋势。降水的增加能够促进生物土壤结皮的发育,改善土壤水分状况,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被盖度,促使荒漠植被向草原植被方向发展,有利于土地荒漠化的逆转;另外,降水增加会增加河流的径流量和湖泊水量,促进洪水的发生,降水减少则具有相反的效应。这些研究有助于人们预测干旱区在未来降水格局改变之后可能发生的变化,对于天然植被保育以及荒漠化防治等实践工作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未来的研究需要加强实验,如增雨、升温、模拟氮沉降和CO2浓度增加等对干旱区的土壤、植被、荒漠化和水文等方面的影响,才能获得更有说服力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降水变化 土壤变化 植被变化 荒漠化 水文变化
下载PDF
降水变化对红松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生长季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37
9
作者 王宁 王美菊 +3 位作者 李世兰 王楠楠 冯富娟 韩士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97-1305,共9页
红松阔叶林是中国东北山区地带性顶极植被,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长白山是研究温带森林对大气降水变化正负反馈的理想地带.本文以长白山原始红松阔叶林为对象,研究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对降水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在5—9月的生长季... 红松阔叶林是中国东北山区地带性顶极植被,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长白山是研究温带森林对大气降水变化正负反馈的理想地带.本文以长白山原始红松阔叶林为对象,研究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对降水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在5—9月的生长季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平均值分别为879.09和100.03 mg·kg-1,二者均随土壤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随着降水量的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均增加,且0~5 cm表层土比5~10 cm表层土变化剧烈;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随降水增加呈下降趋势.降水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的平均值影响显著,降水增加的影响更为突出.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在生长季内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5月最低,之后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出现1~2个波峰,但峰值大小和出现时间随降水量和土壤层次而变,0~5 cm土层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的季节变化较大.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分别与土壤有机质和总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不同降水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时空异质性紧密相关.降水变化可使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组成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季节动态 空间格局 降水变化 红松阔叶林
原文传递
华北地区降水变化的多时间尺度分析 被引量:36
10
作者 张利平 朱存稳 夏军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48-552,共5页
利用功率谱、小波分析及突变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华北地区25个台站68月降水量115年的变化。结果表明其存在着2~5a左右的甚低频振荡,10~20a和60a左右两个主要长周期振荡,上世纪末至本世纪10年代、50年代至70年代末为多雨时段,20年代至4... 利用功率谱、小波分析及突变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华北地区25个台站68月降水量115年的变化。结果表明其存在着2~5a左右的甚低频振荡,10~20a和60a左右两个主要长周期振荡,上世纪末至本世纪10年代、50年代至70年代末为多雨时段,20年代至40年代末、80年代至90年代为少雨阶段。由突变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降水量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在20世纪10年代和20世纪60年代左右发生了两次突变,其旱涝阶段同小波分析的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时间尺度分析 降水变化 华北地区 旱涝 月降水量 台站 年代 左右 突变分析 方法分析
下载PDF
西藏林芝地区近350a来降水变化及突变分析 被引量:28
11
作者 刘晓宏 秦大河 +3 位作者 邵雪梅 赵良菊 陈拓 任贾文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75-379,共5页
利用树轮δ13 C序列 ,重建了公元 16 5 0年以来林芝地区秋季降水量序列 ,分析了近 35 0a来降水的阶段性变化和趋势 .用小波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不同时间尺度降水变化周期的复杂性 ,结果表明 :降水变化在不同层次和时段上存在显著 2~ 3a、... 利用树轮δ13 C序列 ,重建了公元 16 5 0年以来林芝地区秋季降水量序列 ,分析了近 35 0a来降水的阶段性变化和趋势 .用小波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不同时间尺度降水变化周期的复杂性 ,结果表明 :降水变化在不同层次和时段上存在显著 2~ 3a、13a和 36a左右周期 .突变分析发现 ,林芝地区秋季降水存在明显的突变年份 ,随时间尺度的变短 ,发生突变的次数增加 ,体现了气候变化的层次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林芝地区 降水变化 气候突变 小波分析
下载PDF
1960-2005年湖南省降水的变化 被引量:33
12
作者 张剑明 黎祖贤 章新平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8年第2期101-105,共5页
利用线性回归、突变分析及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湖南省1960-2005年86个地面台站降水量的变化。结果表明:46a来湖南省年降水量呈增加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21.8mm/10a,其中春秋两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夏冬两季降水量呈显著增加的趋势,11a滑... 利用线性回归、突变分析及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湖南省1960-2005年86个地面台站降水量的变化。结果表明:46a来湖南省年降水量呈增加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21.8mm/10a,其中春秋两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夏冬两季降水量呈显著增加的趋势,11a滑动平均曲线表明,今后湖南省降水量有减少趋势;湖南省在1990年代初年降水量增多是一突变现象,主要是夏冬降水量发生突变,而春秋两季无突变现象;湖南省年降水量和四季降水量存在4个主要周期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省 降水变化 突变分析 小波分析
下载PDF
降水变化、氮添加对鼎湖山主要森林土壤有机碳矿化和土壤微生物碳的影响 被引量:35
13
作者 方熊 刘菊秀 +3 位作者 张德强 刘世忠 褚国伟 赵亮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31-538,共8页
全球变化对土壤有机碳(SOC)存贮与分解的影响在全球碳(C)循环中具有重要地位.分别通过室内土壤培养法和氯仿熏蒸法,研究了降水变化和氮(N)添加处理对鼎湖山3种不同演替阶段的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马尾松针叶林SOC矿化和土壤微... 全球变化对土壤有机碳(SOC)存贮与分解的影响在全球碳(C)循环中具有重要地位.分别通过室内土壤培养法和氯仿熏蒸法,研究了降水变化和氮(N)添加处理对鼎湖山3种不同演替阶段的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马尾松针叶林SOC矿化和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的影响.结果表明:1)降水量增加能够提高森林演替晚期SOC累积矿化量和矿化速率,而对森林演替早期SOC累积矿化量和矿化速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2)干旱条件(降水量减少)降低森林SMBC含量,且在鼎湖山季风林表层土壤(0~10 cm)中SMBC的减少达到显著水平(P<0.05).3)N添加处理对鼎湖山3种森林类型SOC累积矿化量、矿化速率以及SMBC都没有显著影响(P>0.05).未来关于SOC矿化对全球变化响应的研究,要综合考虑土壤有机质质量、C/N比例、外源性氮输入等因素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变化 氮添加 有机碳矿化 土壤微生物量碳 鼎湖山
原文传递
近千年东亚夏季风演变历史重建及与区域温湿变化关系的讨论 被引量:32
14
作者 杨保 谭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80-887,共8页
集成中国季风区石笋氧同位素记录的共同变化特征,初步建立了近千年10年平均的东亚夏季风演变序列。在10年尺度以上分析了东亚夏季风演变与其他气候要素变化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有:1)近千年来东亚夏季风演变可划分为中世纪时期(11~13... 集成中国季风区石笋氧同位素记录的共同变化特征,初步建立了近千年10年平均的东亚夏季风演变序列。在10年尺度以上分析了东亚夏季风演变与其他气候要素变化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有:1)近千年来东亚夏季风演变可划分为中世纪时期(11~13世纪初期)的季风稍弱阶段,13世纪中后期至14世纪前半叶的季风较强时期,14世纪后半叶至17世纪的季风较弱阶段,自18世纪开始持续约200年的季风再次增强时期,以及20世纪初开始的季风逐渐减弱阶段。2)近千年来东亚大陆或北半球温度的变化虽然对东亚夏季风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但东亚夏季风强度的变化并不总是取决于陆地温度的变化。3)近千年来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变化与降水变化在低频趋势上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在东亚夏季风增强的时期,中国东部降水较多,而在夏季风减弱时,中国东部降水趋于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千年 东亚夏季风 温度变化 降水变化 中国季风区
下载PDF
长沙近50年来降水的多时间尺度分析 被引量:30
15
作者 张剑明 黎祖贤 章新平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8-80,共3页
利用线性回归、小波分析和M-K突变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50年来长沙降水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沙近50年来年降水呈增加趋势;夏季降水变化趋势和年降水变化趋势相似;春季降水变化不大;秋冬两季降水也呈增加趋势。通过Morlet小波分析长沙除了冬... 利用线性回归、小波分析和M-K突变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50年来长沙降水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沙近50年来年降水呈增加趋势;夏季降水变化趋势和年降水变化趋势相似;春季降水变化不大;秋冬两季降水也呈增加趋势。通过Morlet小波分析长沙除了冬季外进入本世纪降水都有减少的趋势。通过M-K突变分析,长沙年降水和夏季降水增多是一突变现象,具体开始的时间分别为1992年和1988年;春季、秋季和冬季降水无突变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沙 降水变化 小波分析 M—K突变分析
下载PDF
2000-2015年青藏高原草地归一化植被指数对降水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8
16
作者 王志鹏 张宪洲 +4 位作者 何永涛 李猛 石培礼 俎佳星 牛犇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5-83,共9页
降水变化是造成青藏高原草地植被生长年际变异的重要因素,降水量、分配方式及发生时间是降水变化的重要特征.利用2000—2015年青藏高原及附近区域145个气象站点的降水资料,以年降水量表征降水整体状况,以改进的降水集度(PCI)表征年内降... 降水变化是造成青藏高原草地植被生长年际变异的重要因素,降水量、分配方式及发生时间是降水变化的重要特征.利用2000—2015年青藏高原及附近区域145个气象站点的降水资料,以年降水量表征降水整体状况,以改进的降水集度(PCI)表征年内降水的分配状况,以定义的降水重心(PC)表征降水的集中时期,分析青藏高原降水变化的时空特征;并进一步以归一化植被指数最大值(NDVI_(max))表征植被生长状况,探讨了青藏高原草地对降水年际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年降水量和PCI存在明显的梯度特征,PC在西藏南部形成中心.青藏高原灌丛草地NDVI_(max)年际变化对PCI变化响应敏感,降水越均匀越有利于NDVI_(max)的增加,但受到降水量的限制;高寒草甸对降水特征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草原植被NDVI_(max)的年际变化同时受PCI和PC的控制;高寒荒漠植被NDVI_(max)的年际变化主要受降水量的控制.在研究降水变化对青藏高原不同类型植被的影响时,除降水量之外,还需进一步考虑降水的分配格局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降水变化 降水集度 降水集中期 NDVI最大值
原文传递
降水变化和氮素添加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9
17
作者 李长斌 彭云峰 +2 位作者 赵殿智 宁祎 周国英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85-191,共7页
全球变化对草地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有显著影响,而高寒草原研究较少。以青藏高原紫花针茅高寒草原为对象,通过三年的野外小区完全随机试验,模拟分析了降水变化和氮素添加对物种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降雨水平设置减少50%降雨、... 全球变化对草地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有显著影响,而高寒草原研究较少。以青藏高原紫花针茅高寒草原为对象,通过三年的野外小区完全随机试验,模拟分析了降水变化和氮素添加对物种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降雨水平设置减少50%降雨、对照和增加50%降雨3个水分处理,氮添加设置对照和加氮2个水平。结果显示:(1)氮添加后随降雨梯度递增分别导致物种数由24,25,21减少到21,21,20。(2)年际变化、水分和氮素处理对群落盖度影响显著,年际变化和水分处理交互效应显著。群落盖度2015年>2014年>2013年;随着降雨梯度递增,群落盖度呈增加趋势;添加氮素处理的群落盖度显著高于对照。(3)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在年际间有显著差异,另外,氮素处理显著影响丰富度指数,Pielou指数在不同降水处理间差异显著。氮素添加显著影响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物种组成、群落盖度以及丰富度指数,而降水作用只影响群落盖度;降水变化除了对Pielou指数有影响外,降水变化和氮素添加均不影响多样性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降水变化 氮素添加 高寒草原
下载PDF
施氮和降水格局改变对土壤CH4和CO2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27
18
作者 李伟 白娥 +3 位作者 李善龙 孙建飞 彭勃 姜萍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947-1958,共12页
氮沉降增加和降水格局改变是全球变化的两项重要内容,但是同时考虑上述两因素对温室气体CH4和CO2通量影响的原位双因子模拟研究还相当有限。本研究以长白山温带阔叶红松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法研究了外施氮源(50kgN·hm-2... 氮沉降增加和降水格局改变是全球变化的两项重要内容,但是同时考虑上述两因素对温室气体CH4和CO2通量影响的原位双因子模拟研究还相当有限。本研究以长白山温带阔叶红松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法研究了外施氮源(50kgN·hm-2·a-1)和增减30%降水对土壤CH4和CO2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能抑制土壤CH4吸收,有时甚至能将土壤对CH4的吸收转为释放,但这种抑制效应只能维持5d左右,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CH4通量和环境因子(温度、土壤pH、粘粒含量)的相关关系。降水改变未能显著影响土壤CH4通量。对CO2通量而言,施氮能降低土壤CO2排放,长白山阔叶红松林连续施氮第4年的平均抑制效应为27.4%。长期连续施氮的平均抑制效应随施氮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大,一定年限后达到最大值。单次施氮的抑制效应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弱,并在1个月的施氮周期末期基本消失。施氮的抑制效应和土壤充水孔隙度(WFPS)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且升温能增强施氮对CO2释放的抑制效应并延长抑制时间。施氮、降水有可能改变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本研究表明,长白山森林土壤氮素尚未达到一定阈值,未来氮沉降增加将抑制CO2的释放和CH4的吸收,因此总体来看施氮抑制土壤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添加 降水改变 全球变化 阔叶红松林 碳收支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近40年的降水变化及水汽输送分析 被引量:26
19
作者 缪启龙 张磊 丁斌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07年第1期14-18,共5页
利用中国青藏高原地区1961—2000年56个气象站的逐月降水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1961—2000年的降水量变化趋势及水汽输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40 a降水量呈增加趋势,线性增长率为1.12 mm/a。高原南区年降水量呈增加的趋势,线性增长率为... 利用中国青藏高原地区1961—2000年56个气象站的逐月降水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1961—2000年的降水量变化趋势及水汽输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40 a降水量呈增加趋势,线性增长率为1.12 mm/a。高原南区年降水量呈增加的趋势,线性增长率为1.97 mm/a;北区年降水量变化较小。青藏高原降水量在1978年由少雨期转为多雨期,青藏高原夏季降水与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及副高的水汽输送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降水变化 突变 水汽输送
下载PDF
近300a来天山中西部降水与太阳活动的小波分析 被引量:25
20
作者 王涛 霍彦峰 罗艳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08-717,共10页
基于小波变换方法,分析1700年以来重建的天山中西部降水(干湿)和太阳黑子相对数变化序列。结果显示:降水(干湿)变化存在80-100 a、50-60 a、准30 a、准10 a及低于10 a的周期变化,前3个主周期为准50 a、30 a和10 a;太阳黑子存在90-1... 基于小波变换方法,分析1700年以来重建的天山中西部降水(干湿)和太阳黑子相对数变化序列。结果显示:降水(干湿)变化存在80-100 a、50-60 a、准30 a、准10 a及低于10 a的周期变化,前3个主周期为准50 a、30 a和10 a;太阳黑子存在90-100 a、准50 a和准10 a的周期变化,前3个主周期为准10 a、100 a和50 a;这些周期的强度随着时间变化而不同。交叉小波显示,两者在准10 a尺度上关联性显著;小波相干谱显示,两者在2-10 a尺度上联系密切,但时段分散;全部时段的准10 a、50 a主周期上,两者呈显著正相关,但期间存在负相关阶段,说明太阳活动对天山中西部降水(干湿)变化影响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变换 降水变化 太阳黑子 周期 天山中西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