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埋大跨隧道预加固措施相似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李化云 张志强 +2 位作者 王志杰 凌云鹏 张浩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133-138,共6页
以京沪高铁西渴马1号隧道为工程背景,采用室内相似模型试验研究管棚和双排小导管预加固措施的加固效果。通过分析开挖过程中不同预加固措施下围岩应力和位移的变化规律,得到以下结论,(1)在隧道轴向上,管棚和双排小导管支护起到了梁的作... 以京沪高铁西渴马1号隧道为工程背景,采用室内相似模型试验研究管棚和双排小导管预加固措施的加固效果。通过分析开挖过程中不同预加固措施下围岩应力和位移的变化规律,得到以下结论,(1)在隧道轴向上,管棚和双排小导管支护起到了梁的作用,能很好地控制上方岩土体由于隧道开挖而导致的松动,且减少掌子面上方围岩应力,保证掌子面的稳定性;(2)在隧道横向上,管棚和双排小导管能与周围的岩体形成承载拱,可限制上部围岩应力释放,提高支护结构的安全性;(3)管棚的纵向梁效应要强于双排小导管,但双排小导管的横向拱效应要强于管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大跨隧道 相似模型试验 预加固措施 梁拱效应
下载PDF
浅埋暗挖地下通道软土地层变形规律及预加固措施 被引量:7
2
作者 杜俊 梅志荣 +1 位作者 傅立磊 陈永照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2-55,68,共5页
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模拟在不采取预加固措施时厦门嘉禾园湖光路暗挖地下通道的施工过程。结果表明:深度越深地层沉降槽宽度越小,最大沉降值越大;掌子面通过后,地层水平位移曲线开始出现鼓包现象,从拱顶到通道底最大水平位移出现在... 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模拟在不采取预加固措施时厦门嘉禾园湖光路暗挖地下通道的施工过程。结果表明:深度越深地层沉降槽宽度越小,最大沉降值越大;掌子面通过后,地层水平位移曲线开始出现鼓包现象,从拱顶到通道底最大水平位移出现在通道侧墙中部靠上的位置;掌子面挤出位移呈现"四周小,中间大"的特征,最大位移出现在掌子面中心。据此提出高压旋喷桩结合长管棚预加固方案。经现场监测,该预加固方案控制地层变形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隧道 预加固措施 数值计算 变形规律 浅埋暗挖隧道
下载PDF
跨断层深海隧道衬砌变形规律及加固措施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王淑娟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2年第3期67-75,共9页
断层破碎带岩体强度低、易渗透、松散性强,跨海隧道的修建极易遇到断层破碎带,如果不施加相应的预加固措施,很有可能造成隧道衬砌发生扭转和剪切破坏。这项研究依托某段跨海隧道工程,采用数值模拟建立了详细的三维数值模型,该模型考虑... 断层破碎带岩体强度低、易渗透、松散性强,跨海隧道的修建极易遇到断层破碎带,如果不施加相应的预加固措施,很有可能造成隧道衬砌发生扭转和剪切破坏。这项研究依托某段跨海隧道工程,采用数值模拟建立了详细的三维数值模型,该模型考虑了注浆压力、顶推力、注浆时效硬化等问题。模型模拟了管棚法和径向注浆法两种加固措施,分析了两种预加固措施对于抑制断层错动和稳定隧道的效果,最后用解析解对数值模型进行可靠性验证。主要研究结论如下: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时,衬砌的危险位置主要与断层的倾角、宽度和倾向相关。以72°的走滑断层为例,隧道施工时衬砌的危险位置主要为左拱顶和右拱底,这两处位置受到断层的挤压,极易发生剪切破坏。管棚法和径向注浆法均能有效的减小隧道的最大变形,但管棚法对于抑制断层的效果要强于径向注浆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压盾构 地铁隧道 数值模拟 预加固措施
下载PDF
合肥地铁单线膨胀土浅埋暗挖隧道预加固措施研究
4
作者 舒东利 谢文强 王明年 《路基工程》 2017年第6期225-229,共5页
合肥地铁1号线试验段终点—云谷路站浅埋暗挖区间穿越膨胀土地层,因膨胀土的胀缩性、裂隙性等不良工程特性会对施工造成一定影响,选取合适的预加固措施能有效降低其影响。小跨度膨胀土隧道常采用的预加固措施有超前锚杆、超前小导管注... 合肥地铁1号线试验段终点—云谷路站浅埋暗挖区间穿越膨胀土地层,因膨胀土的胀缩性、裂隙性等不良工程特性会对施工造成一定影响,选取合适的预加固措施能有效降低其影响。小跨度膨胀土隧道常采用的预加固措施有超前锚杆、超前小导管注浆、管棚等,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超前小导管注浆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并建议合肥地区浅埋暗挖隧道施工不进行小导管注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土 浅埋暗挖隧道 预加固措施 超前小导管注浆 地表沉降
下载PDF
基于局部粗粒化离散元的冰水堆积体隧道围岩破坏特征与加固措施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谢亦朋 张聪 +3 位作者 阳军生 陈彬 傅金阳 祝志恒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76-589,共14页
以川藏铁路拉林段藏噶隧道穿越冰水堆积体段为工程背景,基于数字图像技术与离散元方法,在识别冰水堆积体的工程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考虑块石真实形态特征的冰水堆积体局部粗粒化模拟方法,并通过数值计算探讨隧道开挖引起的冰水堆... 以川藏铁路拉林段藏噶隧道穿越冰水堆积体段为工程背景,基于数字图像技术与离散元方法,在识别冰水堆积体的工程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考虑块石真实形态特征的冰水堆积体局部粗粒化模拟方法,并通过数值计算探讨隧道开挖引起的冰水堆积体围岩破坏特征以及细观破坏机制,最终提出相应的预加固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冰水堆积体隧道围岩在开挖后沿全环渐进式破坏,具体表现为"初始松动区形成-剪切破裂面发育-松动区扩展-剪切破裂面延伸"的动态循环过程,松动区内的颗粒接触劣化证明了土体间的剪切破裂的发育扩展。此外,力链结构特征的演化规律揭示了强力链结构由环状退化为链状,最终导致块石骨架失效、围岩松动破坏这一细观机制。工程应用结果表明,提出的"全断面帷幕注浆+超前管棚+小导管"的预加固措施可显著抑制冰水堆积体隧道围岩破裂面与松动区的发育,有效控制围岩开挖稳定,钻孔取芯与隧道变形监测均满足工程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冰水堆积体隧道 局部粗粒化 离散元模拟 破坏特征 围岩预加固
原文传递
T梁预制常见质量问题分析及预防措施 被引量:1
6
作者 冯新生 贺欣 《山西建筑》 2010年第21期331-332,共2页
以张家口张承高速公路一期清水河4号大桥工程为例,结合工程概况,对T梁预制过程中出现的钢筋保护层厚度偏小,预应力筋张拉不顺利,梁体端头锚垫板下混凝土松散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经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 T梁 保护层 预应力筋 原因 预防措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