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秦时间观念的多元化审美特质:以“三礼”为中心
1
作者 单晨 《昆明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56-62,共7页
先秦时期是中国传统时间审美观念的奠基期。然而,学界或从中西对比层面,或从阐释学和现象学维度,或从先秦单本原典以及“三礼”具体篇目入手,又或专注于时间审美与人类礼俗、艺术创作、儒释道文化的关系等进行研究。整体观之,直接涉及... 先秦时期是中国传统时间审美观念的奠基期。然而,学界或从中西对比层面,或从阐释学和现象学维度,或从先秦单本原典以及“三礼”具体篇目入手,又或专注于时间审美与人类礼俗、艺术创作、儒释道文化的关系等进行研究。整体观之,直接涉及“三礼”具体内容以及先秦基于中国传统时间观念奠基作用的研究尚显不足。综合文献分析、归纳演绎和跨学科研究等方法,通过梳理和探析“三礼”时间观念审美特性的内涵及其成因,可发掘出“三礼”是以早期巫祭意识、农耕文明形塑出的自然经验以及《周易》、老子等对时间的哲学建构为基础,从而形成了融合自然神性之美、循环往复之美、生生之德美为一体的时间观念审美特性,这亦可证实先秦时间观念的多元化审美特质。不同于以往研究,以“三礼”为中心来切入先秦时间观念的审美特质,不仅对整体理解和具象把握先秦时间观念的审美特质起到重要的参照作用,还可使得时间观念在先秦美学中的重要地位得以凸显。更进一步,亦可由此窥见“三礼”乃至先秦时间观念的多元化审美特质不只是建基于伦理纲常和等级位序等道德观念之上,其更深层地是源发于对自然时间秩序观念的审美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时期 中国传统美学 时间观念 四时秩序 祭祀礼制
下载PDF
思想史视野中的先秦青铜器美学研究
2
作者 黄厚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9-129,共11页
先秦青铜器进入美学视野,是先秦美学从文本解读到器物研究的逻辑演进。作为审美活动的物化形式,先秦青铜器的制作与使用在人神同构的意义系统中呈现出“交于神明”与“大象其生”两种逻辑形态。它们彼此分界又相互联结,定义并不断形塑... 先秦青铜器进入美学视野,是先秦美学从文本解读到器物研究的逻辑演进。作为审美活动的物化形式,先秦青铜器的制作与使用在人神同构的意义系统中呈现出“交于神明”与“大象其生”两种逻辑形态。它们彼此分界又相互联结,定义并不断形塑审美主体的精神内涵与美学品质。周革殷命,神力与王权在“天命”的框架下得以重构,原先作为隐性力量的王权逐渐取代神力成为形塑青铜器审美向度的显性力量。人神关系的变动以及由此生成的天命“在德不在鼎”的话语建构,不仅意味着青铜器自身历史使命的终结,同时也构成了先秦诸子美学对天人关系重新思考和追问的思想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青铜器 神力 王权 民欲 先秦美学
下载PDF
先秦音乐美学中的“和”范畴考论 被引量:5
3
作者 吴璇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7-21,共5页
先秦时期,很多典籍都论及"和"这个范畴,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作为音乐美学范畴的"和"的意义和价值,必须着[于"和"的意义]变,对"和"进行考证与辨析。"和"的意义演变历程为:1.从单纯... 先秦时期,很多典籍都论及"和"这个范畴,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作为音乐美学范畴的"和"的意义和价值,必须着[于"和"的意义]变,对"和"进行考证与辨析。"和"的意义演变历程为:1.从单纯的乐器意涵,引申为调和、应和之义;2.衍生为具有政治伦理性意涵;3.又衍生为哲学上宇宙生成的意涵;4.转化为道德人格修养极成之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记》 先秦音乐 音乐关学
下载PDF
论先秦诸子音乐美学思想
4
作者 李巧伟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3-131,共9页
先秦诸子围绕“礼乐”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儒家肯定“礼乐”,墨、道、法三家则否定“礼乐”。孔孟提倡“礼乐”,实质是想恢复“周礼”,实施仁政。荀子借鉴了道家“天乐”美学思想,吕不韦吸收了阴阳五行说,强调了音乐“审音知政”功能。墨... 先秦诸子围绕“礼乐”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儒家肯定“礼乐”,墨、道、法三家则否定“礼乐”。孔孟提倡“礼乐”,实质是想恢复“周礼”,实施仁政。荀子借鉴了道家“天乐”美学思想,吕不韦吸收了阴阳五行说,强调了音乐“审音知政”功能。墨子从功利的角度“非乐”,老子从愚民的立场否定“礼乐”,商鞅、韩非子为推行法治否定“礼乐”,均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庄子则从养生的角度否定“礼乐”。正反双方音乐美学思想虽有较大差异,各方内部代表人物的音乐美学思想也有不同,但重视音乐的政治伦理属性和审美属性却是一致的。通过争论与碰撞,先秦诸子们共同推进了音乐的这两大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诸子 音乐美学 礼乐 非乐
下载PDF
孔子“礼乐治国”与先秦儒家音乐美学 被引量:2
5
作者 窦曼莉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55-57,共3页
先秦时期的儒家主要从音乐的教化功能进行了审美讨论,代表人物是师旷、孔子及荀子。他们强调音乐对社会、人民的教化作用。孔子倡导"礼乐治国",提倡个体与政体之间的相对独立和相互融合,充满仁爱的用心灵生活,推己及人,爱之以... 先秦时期的儒家主要从音乐的教化功能进行了审美讨论,代表人物是师旷、孔子及荀子。他们强调音乐对社会、人民的教化作用。孔子倡导"礼乐治国",提倡个体与政体之间的相对独立和相互融合,充满仁爱的用心灵生活,推己及人,爱之以礼,乐之以乐,这样才能使社会由内向外进入良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先秦 儒家 音乐美学
下载PDF
先秦儒家的生态美学观及其构成态势 被引量:2
6
作者 杨果 李天道 《宜宾学院学报》 2008年第7期50-52,共3页
本文以生态美学观作为论域,以先秦儒家生态美学思想为对象,阐述了先秦儒家以"和"为核心范畴的生态审美观,并试图通过对"天人合一"、"知命畏天"、"仁民爱物"、"乐山乐水"、"吾... 本文以生态美学观作为论域,以先秦儒家生态美学思想为对象,阐述了先秦儒家以"和"为核心范畴的生态审美观,并试图通过对"天人合一"、"知命畏天"、"仁民爱物"、"乐山乐水"、"吾与点也"等理论点的析明以及对先秦儒家生态美学观特征的分析来探明其构成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生态美学观 自然 和谐
下载PDF
先秦饮食“和”审美观念的发展及其演变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欣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84-192,共9页
中国美学“和”的审美观念,最初源自原初先民的饮食祭祀活动,并逐步演化成为中国古典美学最重要的审美表征。立足于先秦先民饮食活动,“和”审美观念的发展和演变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五味调和”之美与“礼乐之和”的审美意蕴。“五味... 中国美学“和”的审美观念,最初源自原初先民的饮食祭祀活动,并逐步演化成为中国古典美学最重要的审美表征。立足于先秦先民饮食活动,“和”审美观念的发展和演变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五味调和”之美与“礼乐之和”的审美意蕴。“五味之和”通过展现先秦时期饮食活动场景,解析“甘”与“美”的内在联系;“礼乐之和”通过解析先秦先民“礼-天地-阴阳-四时-鬼神-君主-政教命令-礼仪”模式来阐释“和一礼一乐一德”的结构升华。“以和为美”展现了中华民族审美观的独特基因,深刻影响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意识以及文艺创作,亦为中国古典美学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饮食审美 “和” “五味调和” “礼乐之和”
原文传递
先秦音乐美学的文艺理论观照——以源起和功用为中心 被引量:1
8
作者 余慕怡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100-103,共4页
诗、乐、舞三位一体使得先秦时期的音乐美学与文艺思想互通共融。诗与乐在源起上共通,先秦音乐美学从儒、道、神秘主义对文学源起进行了多方位演绎。先秦时期对于音乐本质的解读,为发掘文学"言志"与"缘情"的本质提... 诗、乐、舞三位一体使得先秦时期的音乐美学与文艺思想互通共融。诗与乐在源起上共通,先秦音乐美学从儒、道、神秘主义对文学源起进行了多方位演绎。先秦时期对于音乐本质的解读,为发掘文学"言志"与"缘情"的本质提供了指引。此外,诸子各家对音乐和文学功用的阐发,共同强调了个体性价值与群体性价值的并存,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音乐美学 文艺思想
下载PDF
先秦饮食“形”之审美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欣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73-77,共5页
早在先秦时期,经过人们长期的饮食实践,不断地探索与尝试,在饮食器具、食材准备以及饮食过程等各方面呈现出深层的精神审美意蕴。先秦饮食审美中的"形"与"色"、"味"、"意"共同构成了先秦饮食... 早在先秦时期,经过人们长期的饮食实践,不断地探索与尝试,在饮食器具、食材准备以及饮食过程等各方面呈现出深层的精神审美意蕴。先秦饮食审美中的"形"与"色"、"味"、"意"共同构成了先秦饮食的审美追求。"形"以直观、具体的面貌呈现出先秦时期的饮食状态,它是更"表层"的审美追求。先秦饮食"形"之审美主要表现为"饮食器皿之形美"、"食物之形美"、"食物陈设之形美"、"饮食者之形美"等四个方面。先秦先民们所重视的对饮食"形"之审美,均是从实际饮食活动中归纳出来的,合"礼"则显其"形",合乎其"形"则显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饮食 “形” “礼” 审美
下载PDF
先秦“乐”文化之审美意蕴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欣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0-70,共11页
中国美学"乐"审美观念作为"礼乐"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源于先秦时代的生活实践,并逐渐演化成为与"礼"相并行的"乐"文化。先秦时代"乐"的传播过程由"物"—"声"... 中国美学"乐"审美观念作为"礼乐"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源于先秦时代的生活实践,并逐渐演化成为与"礼"相并行的"乐"文化。先秦时代"乐"的传播过程由"物"—"声"—"音"—"乐"—新"乐"组成,融合了新"音"、新"乐"的创造内容。"诗"—"歌"—"舞"是"乐"的基本内容,是"德"的体现,"德"是"乐"的精神内核;胸中之"志"、内在之"德"则通过乐器传达出来,"乐"是由内而外的生发,"乐"是"德"的外部形式。"乐"—"情"—"同","乐"—"同"—"亲",形成了"乐"与"礼"相对应的观念体系,"乐"从而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性学理意义的基础性审美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饮食文化 “乐” “礼乐” 审美
原文传递
先秦审美意识的多元酝酿
11
作者 陈立群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7-131,共5页
先秦审美意识的酝酿是一个多点萌发、多向互渐的进程。它包括了天道、心性、言象三个层面。此三者并存于同一文化历史时空中,彼此错综冲突碰撞,始终处于对话状态。在对话中,它们相互激发、相互促进,在命题、概念、范畴、思想、思维模式... 先秦审美意识的酝酿是一个多点萌发、多向互渐的进程。它包括了天道、心性、言象三个层面。此三者并存于同一文化历史时空中,彼此错综冲突碰撞,始终处于对话状态。在对话中,它们相互激发、相互促进,在命题、概念、范畴、思想、思维模式、心理型态诸方面,都有交集、融合、共用、贯通,而最终酝酿了先秦审美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审美意识 天道论 心性论 言象论
下载PDF
先秦饮食之漆器审美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欣 《艺术生活》 2019年第2期12-17,共6页
先秦时期的食器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先秦饮食漆器设计有着明确的功能性,注重器物的造型、雕绘,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本文关注漆制食具的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从先秦漆制食具的造型、... 先秦时期的食器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先秦饮食漆器设计有着明确的功能性,注重器物的造型、雕绘,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本文关注漆制食具的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从先秦漆制食具的造型、纹饰、用色等三方面来解析我国古代食具的设计思想及工艺发展状态。先秦时期人们重视饮食活动并精心打造饮食之器,食具造型的多样性,纹饰的繁缛复杂,用色的规范与演变,呈现出先秦时代人们的审美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食具 审美 漆器 设计
下载PDF
不同历史境遇下的中西美学研究--古希腊与先秦美学对比分析
13
作者 吴薇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1年第9期10-14,共5页
文章通过对不同历史境遇下的古希腊与先秦美学的思想追溯进行对比,发现两者相通性体现在:文艺繁荣促进了美学思想的出现,哲学理论为美学思想奠定了基础,都强调人文关怀及对真、善的价值追寻;两者的差异性体现在:艺术标准不同,进而构建... 文章通过对不同历史境遇下的古希腊与先秦美学的思想追溯进行对比,发现两者相通性体现在:文艺繁荣促进了美学思想的出现,哲学理论为美学思想奠定了基础,都强调人文关怀及对真、善的价值追寻;两者的差异性体现在:艺术标准不同,进而构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同时,文章对两种美学思想价值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美学 古希腊 先秦美学 历史境遇
下载PDF
先秦身体审美的历程、问题与意义——方英敏教授《修心而正形》述评
14
作者 左剑峰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21-26,共6页
《修心而正形——先秦身体美学考论》一书梳理了先秦身体审美的历史发展进程,而且还理出了其中有关身体审美的一些重要问题,使先秦身体美学以较为系统的理论形式呈现出来。作者还对先秦身体美学所包含着的民族特性及所具有的普遍性价值... 《修心而正形——先秦身体美学考论》一书梳理了先秦身体审美的历史发展进程,而且还理出了其中有关身体审美的一些重要问题,使先秦身体美学以较为系统的理论形式呈现出来。作者还对先秦身体美学所包含着的民族特性及所具有的普遍性价值展开了深入探讨,力求与当下身体美学研究乃至美学基础理论研究展开对话。此书具有四个方面的优点:古与今的结合,即以当代美学问题作为切入点去研究传统美学资源;历史材料的梳理与内在逻辑理路的探寻相结合;美学学科视点与文化研究相结合;民族特性意识与普遍性价值意识相结合。这些优点表明,此书视野广阔,内容厚实,新见迭出,有非常强的理论意识和思想性,为我们展开身体美学史写作提供了方法上的启示和较好范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美学 先秦美学 《修心而正形》
下载PDF
先秦儒家从“平和”审美到“中和”审美的蜕变
15
作者 赵惟惟 叶明春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4期132-136,共5页
儒家从孔子开始,"和"的审美通过"中庸"精神的改造,主张"和而不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平和"审美观,孔子时代"中"与"和"分论,后经过子思子或思孟学派的过渡... 儒家从孔子开始,"和"的审美通过"中庸"精神的改造,主张"和而不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平和"审美观,孔子时代"中"与"和"分论,后经过子思子或思孟学派的过渡,到战国时期的荀子,完成了"平和"审美向"中和"审美的蜕变,标志了儒家对于以善为主,美善并重在音乐审美思想上的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平和 中和 蜕变
下载PDF
先秦悲哀原则的逻辑秩序
16
作者 谢柏梁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77-84,共8页
中国人对于悲哀苦痛的感受和反应 ,中国文学艺术中的悲剧性意蕴以及中国悲剧的思想根源 ,似乎都可以上溯到先秦思想中有关悲哀情感控制的一些基本命题。作为基本存在方式 ,悲哀原则以时间、空间和一定的度量 ,形成悲而有时、悲而有地和... 中国人对于悲哀苦痛的感受和反应 ,中国文学艺术中的悲剧性意蕴以及中国悲剧的思想根源 ,似乎都可以上溯到先秦思想中有关悲哀情感控制的一些基本命题。作为基本存在方式 ,悲哀原则以时间、空间和一定的度量 ,形成悲而有时、悲而有地和悲而有节的外部规定性。其内在根源乃是主体人格情感三大依据 ,即由人生的悲哀导致恻隐之心的形成 ,由道德的悲哀导致是非羞恶感的形成 ,由理想的悲哀导致浩然之气的养护。从悲哀原则的基本存在方式 ,引申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美学精神 ;从人格情感的塑造 ,进而讨论哭泣之哀、吊者大悦的审悲心理的形式 ;把人格情感和存在方式两者结合起来 ,再归纳出声音之道与政通的艺术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素 悲哀原则 存在方式 主体人格 审美形态 艺术哲学
下载PDF
略论先秦儒家的山水美学观
17
作者 闵军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127-129,共3页
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美学思想发展的初期阶段,也是我国自然山水美学思想发展的起始阶段。虽然在此之前已有了自然审美的朦胧意识,但真正从美学的角度来认识、理解自然山水,还是应从此时期开始。这一时期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及其代表人物孟... 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美学思想发展的初期阶段,也是我国自然山水美学思想发展的起始阶段。虽然在此之前已有了自然审美的朦胧意识,但真正从美学的角度来认识、理解自然山水,还是应从此时期开始。这一时期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及其代表人物孟子、荀子等人的自然审美观基本代表了先秦时期儒家的自然美学思想,并对后世的自然审美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儒家思想 自然美学
下载PDF
《诗经·相鼠》折射出的先秦时期牙齿审美比德观
18
作者 殷恺 李玉民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4-50,共7页
《诗经·鄘风·相鼠》全诗的重章复沓结构形式和韵律的回环呼应所表达的情感,一以贯之的"比""兴"联用和隐喻的表现手法均表明:第二章诗句"相鼠有齿……"中"齿"于诗中具有其实际意义,&q... 《诗经·鄘风·相鼠》全诗的重章复沓结构形式和韵律的回环呼应所表达的情感,一以贯之的"比""兴"联用和隐喻的表现手法均表明:第二章诗句"相鼠有齿……"中"齿"于诗中具有其实际意义,"齿"在章句中对应于"皮""体",喻意为廉耻。将该诗用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分析,并放到社会发展的架构中考据、评价,显示出《诗经》时代牙齿外观在精神品德层面的重要象征意义,折射出我国先秦时期将完美的牙齿视为情操和人格标志的牙齿审美"比德"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诗经》 牙齿审美 比德观
原文传递
先秦神话的独特风格及其教育功用
19
作者 吕洋 孙晓喜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6期94-99,共6页
先秦神话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人类早期文化信息,具有独特的地位和风格。其独特风格主要体现为以适应口口相传而形成的感性言语风格,没有记录者进行"文化韵饰"的原始生态风格,适合多种场合传播的实用性风格。其教育价值和功能包... 先秦神话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人类早期文化信息,具有独特的地位和风格。其独特风格主要体现为以适应口口相传而形成的感性言语风格,没有记录者进行"文化韵饰"的原始生态风格,适合多种场合传播的实用性风格。其教育价值和功能包括德育、智育、美育三个维度:在人的德性化育方面具有一种非凡的魔力;作为充满想象艺术的世界具有激发人的想象力和提高思维能力的功用;作为艺术佳作不乏审美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神话 风格 教育功用 德性化育 智力教育 审美教育
下载PDF
先秦儒家之“文”隐含着的“创意”
20
作者 张黔 《创意与设计》 2013年第2期4-10,共7页
先秦儒家思想中的"文"隐含着与"创意"有关的内容。"文"的不同层次,折射出创意行为的不同的层次。"文明"作为"文"的总体层次,几乎是全部创意行为的结果。日常认知与日常情感之"... 先秦儒家思想中的"文"隐含着与"创意"有关的内容。"文"的不同层次,折射出创意行为的不同的层次。"文明"作为"文"的总体层次,几乎是全部创意行为的结果。日常认知与日常情感之"文"是基础性的创意成果,规范之"文"(礼)则是伦理性的创意成果,审美之文(乐、艺)则是超越性的创意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创意 美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