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76篇文章
< 1 2 1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春秋战国的“立公灭私”观念与社会整合(上) 被引量:44
1
作者 刘泽华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3-72,95,共11页
中国古代的公私观念成型于春秋战国时期。此期 ,“公”、“私”概念由人称指谓向社会形态拓展。“公”的价值意义与其所表达的社会公共事物与公共关系相联系 ,把国家、君主、社会与个人贯通为一体。此期又是士人的私理、私论大行其道的... 中国古代的公私观念成型于春秋战国时期。此期 ,“公”、“私”概念由人称指谓向社会形态拓展。“公”的价值意义与其所表达的社会公共事物与公共关系相联系 ,把国家、君主、社会与个人贯通为一体。此期又是士人的私理、私论大行其道的时代 ,社会关系以私为纽带进行了空前改组 ,然而 ,先哲们却把“私”视为万恶之源 ,进行了猛烈抨击。“立公灭私”成为主流意识 ,取消了“私”的正当性与合理性 ,形成了君主、国家与民间社会 ,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尖锐对立 ,使中国社会政治生活出现了一个无法解决的“公”、“私”悖论。“立公灭私”是春秋战国时期公共理性的高度概括和总体特征 ,它与君主制度互为表里 ,为专制制度整合社会资源、控制分配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立公灭私 社会整合 古代思想史
下载PDF
论先秦“赋诗”、“引诗”的文化意蕴 被引量:15
2
作者 李春青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6-20,共5页
《左传》、《国语》里记载了许多春秋“赋诗”、“引诗”的史实。从文化历史语境的阐释角度看,春秋赋诗是西周礼仪形式的遗留或变体;赋诗之所以能成为贵族生活中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言说方式在于诗歌原有的那种庄严性、高贵性恰好符合了贵... 《左传》、《国语》里记载了许多春秋“赋诗”、“引诗”的史实。从文化历史语境的阐释角度看,春秋赋诗是西周礼仪形式的遗留或变体;赋诗之所以能成为贵族生活中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言说方式在于诗歌原有的那种庄严性、高贵性恰好符合了贵族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的自我认同需求;再者,诗歌所独有的含蓄、委婉的特性,使赋诗成了外交或交际场合请求或拒绝别人的合适、得体的方式。春秋时代贵族引诗也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到了春秋末期开始的“子学时代”,只有儒家大量引诗。同为史书,《左传》、《国语》记载的引诗与《战国策》记载的引诗有重要的差异:前者在于标举某种精神价值,而后者只是一种纯粹的语言修辞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赋诗 引诗 文化意蕴
下载PDF
先秦两汉时期的“云何” 被引量:13
3
作者 卢烈红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2-25,共4页
“云何”是东汉以后使用较多的疑问代词,佛典中尤为多见。先秦“云何”用例不多,还不是一个词。西汉“云何”由语气词“云”+“何”凝固成词。东汉汉译佛经中“云何”的使用渐繁,不过语法功能还不完备。
关键词 云何 先秦 两汉 发展
下载PDF
先秦儒家人性论辨析 被引量:9
4
作者 商国君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9-63,共5页
在中国古代众多的人性论中,先秦儒家的人性论,合和融汇,独具特色,自成体系。孔子肯定人的“性相近”,是指人在自然属性上并无本质差别,“习相远”则表明人性是可以改变的。孟子继承了孔子“性相近”的思想,论证了“善”是人类的基本属... 在中国古代众多的人性论中,先秦儒家的人性论,合和融汇,独具特色,自成体系。孔子肯定人的“性相近”,是指人在自然属性上并无本质差别,“习相远”则表明人性是可以改变的。孟子继承了孔子“性相近”的思想,论证了“善”是人类的基本属性之一。荀子侧重在孔子“习相远”的思想方面探索,认为“恶”是人的社会属性。先秦儒家的人性论内部虽存歧义,实则一脉相承,殊途同归,其理论认识和社会实践为建立现代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儒家 人性论 孔子
下载PDF
“儒”的自我理解——荀子说儒的意义 被引量:16
5
作者 陈来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9-26,共8页
不管"儒"字在字源上的原始意义如何,从学术史的观点来看,战国时代的其他学派对"儒"的思想刻画,已经鲜明地呈现出儒家的思想特质;而战国儒学在运用"儒"字上所表达的自我理解,更突出显现了何为儒之人格,何... 不管"儒"字在字源上的原始意义如何,从学术史的观点来看,战国时代的其他学派对"儒"的思想刻画,已经鲜明地呈现出儒家的思想特质;而战国儒学在运用"儒"字上所表达的自我理解,更突出显现了何为儒之人格,何为儒家的学说宗旨在当时的通行理解。尤其是,战国末期的儒学大师荀子对"儒"的理解,作为战国时代评论各家"儒"的总结性代表,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自我理解和自我期许,同时也反映了儒家因应秦的统一的时代即将到来的新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先秦
原文传递
先秦秦汉时期淮河流域的历史地位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修松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6期1-7,共7页
本文依次分析论述了淮河流域在我国原始社会、夏商周三代 (含春秋战国 )及秦汉时期的历史地位 ,认为 :旧石器时代 ,淮河流域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 ;新石器时代 ,该流域是重要的文化交汇区 ,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催化”的作用。夏... 本文依次分析论述了淮河流域在我国原始社会、夏商周三代 (含春秋战国 )及秦汉时期的历史地位 ,认为 :旧石器时代 ,淮河流域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 ;新石器时代 ,该流域是重要的文化交汇区 ,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催化”的作用。夏商周时期 ,淮河流域国族的向背直接关乎王朝的安危 ;春秋战国时期 ,该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加速 ,各大流派思想于此滋生并相互激荡。秦汉时期 ,淮河流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人才辈出 ,文化发达。无论是从政治、经济、军事还是从文化来分析 ,先秦秦汉时期 ,淮河流域在全国的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秦汉 淮河流域 历史地位
下载PDF
论先秦“诗教”传统的起源与兴衰 被引量:9
7
作者 蔡世华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96-100,共5页
“诗教说”的提出虽然较晚,但“以诗为教”的传统却几乎始于中华文明的草创时期。夏商周三代,“诗教”传统一脉相承,并且成为国家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时期,随着国家礼乐制度的解体,诗教传统亦盛极而衰,并开始了由官学诗... “诗教说”的提出虽然较晚,但“以诗为教”的传统却几乎始于中华文明的草创时期。夏商周三代,“诗教”传统一脉相承,并且成为国家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时期,随着国家礼乐制度的解体,诗教传统亦盛极而衰,并开始了由官学诗教时代向私学诗教时代的转变。孔子的历史性贡献在于继承并捍卫西周春秋初期以来的“诗教”传统,恢复并进一步突出了《诗三百》在礼乐教化制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为后代儒家特别是汉代“诗教”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诗教 礼乐制度
下载PDF
先秦儒家义利观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9
8
作者 刘书正 范春英 《管子学刊》 CSSCI 2007年第1期76-80,共5页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主张“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义利两有”,是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精神产生过重要影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坚持义与利的辩证统一,对于弘扬以“八荣...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主张“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义利两有”,是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精神产生过重要影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坚持义与利的辩证统一,对于弘扬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必将产生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儒家 义利观 和谐社会
下载PDF
先秦时期代词“其”作主语考察 被引量:7
9
作者 朱城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6-41,共6页
本文尝试变换角度和方式,对先秦时期代词“其”作主语的情况进行考察。用主谓结构充当主语的事实,论证“其”作主语有其先决条件;用“其+谓”与“主+谓”对举,证明“其”作主语的确定性;用代词“是”和“彼”作主语的用法与“其”所在... 本文尝试变换角度和方式,对先秦时期代词“其”作主语的情况进行考察。用主谓结构充当主语的事实,论证“其”作主语有其先决条件;用“其+谓”与“主+谓”对举,证明“其”作主语的确定性;用代词“是”和“彼”作主语的用法与“其”所在的类似句式比较,进一步明确“其”作主语的合理性及其语法特点。同时,归纳整理了“其”作主语的其他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代词 主语
下载PDF
先秦时期“忠”观念的产生及其演化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继军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5-39,共5页
"忠"的观念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支柱,也是先秦时期道德生活的重要内容。在其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春秋时期,"忠"观念表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向,兼具君德、臣德、朋友之德等多重内容。战国时期,"忠"观念从一... "忠"的观念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支柱,也是先秦时期道德生活的重要内容。在其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春秋时期,"忠"观念表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向,兼具君德、臣德、朋友之德等多重内容。战国时期,"忠"观念从一种具有普遍含义的社会价值逐渐缩小为一种具有特定主体与对象的具体的道德要求,"忠君"遂成为"忠"观念的首要内容,"忠君"观念呈现出绝对化倾向。同时,忠孝关系也成为战国时期亟待解决的社会矛盾,在二者的优先性问题上经历了从孝先于忠到忠先于孝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忠君 忠孝关系
下载PDF
先秦时期的救荒防灾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被引量:3
11
作者 陆晓冬 《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年第4期71-75,共5页
先秦时期处于社会形态的更替变动阶段 ,当时的统治者已对灾荒防治问题很重视。《周礼》把国家的救灾备荒工作概括为“荒政”范畴 ,后世救灾备荒一直沿用荒政概念。先秦荒政包容了广泛的政策思想 ,许多被后世奉为理论依据的救荒思想和政... 先秦时期处于社会形态的更替变动阶段 ,当时的统治者已对灾荒防治问题很重视。《周礼》把国家的救灾备荒工作概括为“荒政”范畴 ,后世救灾备荒一直沿用荒政概念。先秦荒政包容了广泛的政策思想 ,许多被后世奉为理论依据的救荒思想和政策 ,在先秦时已陆续提出和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政 政策 先秦时期 救荒救灾
下载PDF
先秦法家的法治精神内涵 被引量:7
12
作者 关健英 《北方论丛》 2004年第3期117-120,共4页
先秦法家的“法治” ,虽然在字面上与现代意义的“法治”别无二致 ,但从实质上来看 ,“以法治国”不但与真正的法治精神相去甚远 ,甚至完全是背道而驰。作为一种治国方略 ,先秦法家的“以法治国”是与德治相对应的一个概念。通过分析“... 先秦法家的“法治” ,虽然在字面上与现代意义的“法治”别无二致 ,但从实质上来看 ,“以法治国”不但与真正的法治精神相去甚远 ,甚至完全是背道而驰。作为一种治国方略 ,先秦法家的“以法治国”是与德治相对应的一个概念。通过分析“以法治国”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指出先秦法家“以法治国”的“法治”从来都为人治主义所主宰 ,是人治的法治 ,专制的法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法家 法家学说
下载PDF
试论先秦墓道的使用与墓葬的规格 被引量:9
13
作者 朱磊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1-35,共5页
很多学者都认为,在先秦的多墓道墓葬中,墓道越多的墓葬规格也越高。而考古资料显示,在周、秦时期,墓道的数量并不是墓葬等级的标志。墓道是有着诸多实用性用途的,多墓道的出现可能和古代祭祀有关。
关键词 墓道 墓葬等级 先秦 墓道的功能
原文传递
先秦遗址出土朱砂的化学鉴定和产地判断方法评述 被引量:9
14
作者 董豫 方辉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9-95,共7页
朱砂作为颜料或墓底铺垫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众多先秦考古遗址中都有发现,然而现代朱砂矿藏则主要集中分布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因此,先秦时代很可能存在某种形式的广域交换网络,促成了朱砂和其他物品的远距离传播。经过对国内外朱砂... 朱砂作为颜料或墓底铺垫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众多先秦考古遗址中都有发现,然而现代朱砂矿藏则主要集中分布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因此,先秦时代很可能存在某种形式的广域交换网络,促成了朱砂和其他物品的远距离传播。经过对国内外朱砂产地相关研究方法的评述,可知采用硫同位素和汞同位素相结合的方法对古人可能利用的汞矿的朱砂样本和考古遗址出土的朱砂样本进行采样分析,有望重建先秦朱砂交换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砂 先秦 交换网络 稳定同位素
原文传递
对先秦道家幸福观的多维度探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刚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33-36,共4页
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以自然无为的思想逻辑主线为切入点,把人生的幸福看作是一个效法自然的过程。他们提倡重身贵生,顺应自然,对人的生命进行积极关怀;提倡淡泊名利,宠辱不惊,追求人的精神愉悦和自由;提倡不悦生恶死,超然面对死亡,... 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以自然无为的思想逻辑主线为切入点,把人生的幸福看作是一个效法自然的过程。他们提倡重身贵生,顺应自然,对人的生命进行积极关怀;提倡淡泊名利,宠辱不惊,追求人的精神愉悦和自由;提倡不悦生恶死,超然面对死亡,让人不拘泥肉体的束缚而获得自由和快乐。对先秦道家幸福观从个体维度、社会维度和精神维度三个层面进行梳理并合理扬弃,就可以凸显其现代价值:要重视人的内在精神追求;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要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道家 幸福观 现代价值
下载PDF
先秦时期珠江三角洲环境变迁与文化演进 被引量:6
16
作者 赵善德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0-97,共8页
本文利用考古材料和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先秦时期珠江三角洲的环境变迁与文化演进的关系。文章指出,如果自然资源丰富、种类多样互补和易于攫取,也能发育丰富多彩的、甚至是分层化的擢取经济文化,珠三角网河平原南部的渔猎采集和北... 本文利用考古材料和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先秦时期珠江三角洲的环境变迁与文化演进的关系。文章指出,如果自然资源丰富、种类多样互补和易于攫取,也能发育丰富多彩的、甚至是分层化的擢取经济文化,珠三角网河平原南部的渔猎采集和北部的渔捞采集经济文化,就是两个典型的实例。东周时期冲积平原火耕水耨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促成珠江三角洲这个自然地理单元形成文化地理单元,又说明合理的区域文化也不可长久背离人类文化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珠江三角洲 环境变迁 文化演进 生态环境
原文传递
“前乐府”及其在先秦的创作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辉斌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29-33,共5页
"前乐府"是指汉武帝"乃立乐府"之前的先秦乐府诗。现存的"前乐府",共计为133题163首,按其篇名之所示及其音乐性之特点等,大致可分为"琴曲类"、"古歌类"、"综合类"三类。&q... "前乐府"是指汉武帝"乃立乐府"之前的先秦乐府诗。现存的"前乐府",共计为133题163首,按其篇名之所示及其音乐性之特点等,大致可分为"琴曲类"、"古歌类"、"综合类"三类。"前乐府"的作者主要由官吏阶层与普通民众两大群体组成,其中,孔子因创作了15题16首"前乐府",成为先秦文学史上在诗歌数量上仅次于屈原的一位诗人。"前乐府"虽然题材内容丰富,但却绝少爱情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乐府 琴曲类 古歌类 综合类 作者群体
下载PDF
先秦秦汉出土涉医砭石和针具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被引量:4
18
作者 应艳新 郑玮瑶 郑洪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129-136,141,共9页
[目的]梳理先秦秦汉出土涉医砭石和针具研究的现状,总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展望,以期为将来的学术研究提供思路。[方法]通过阅读文献,梳理学术界关于先秦秦汉出土涉医砭石和针具的研究并进行概述,对研究存在的难点进行剖... [目的]梳理先秦秦汉出土涉医砭石和针具研究的现状,总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展望,以期为将来的学术研究提供思路。[方法]通过阅读文献,梳理学术界关于先秦秦汉出土涉医砭石和针具的研究并进行概述,对研究存在的难点进行剖析,综合分析进行研究展望。[结果]出土砭石数量多。针具可分为金属类与非金属类。关于其是否具备医用功能的研究主要存在着两方面疑难:从形制角度研究缺乏标准器和文献支持,从性能角度研究难以落实到具体器物。据此提出3点展望:谨慎对待研究猜想,避免过度诠释;全面考虑古代生活状况,不能为定向思维所局限;更多结合各学科研究新进展。[结论]对先秦秦汉出土涉医砭石和针具研究现状的梳理有利于把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探究其范畴、形制与功能有利于厘清医药器具使用的历程与方式,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砭石 针具 先秦秦汉 出土 涉医 形制 功用 疑难
下载PDF
Evolution of the Pre-Qin Theory of Shi Yan Zhi and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19
作者 QIAN Zhixi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24年第1期21-46,共26页
The phrase,shi yan zhi(poetry expressing aspirations)is ancient China’s first ontology of poetry,and therefore its significance should be examined from the ontological perspective.This paper explores the historical c... The phrase,shi yan zhi(poetry expressing aspirations)is ancient China’s first ontology of poetry,and therefore its significance should be examined from the ontological perspective.This paper explores the historical context in which this theory is created in three respects:the maturity of the artistic form that integrates poetry,music,and dance,the establishment of governance through an education system,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ethical system.This paper holds that as an ancient and classical theory,shi yan zhi was embraced and carried forward by the scholar-official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when reciting poems,and later was cited and further expanded by the pre-Qin philosophers.Zhi is the unique attribute of The Book of Odes to distinguish it from other classics.This paper also investigates the evolution history from shi yan zhi to the six music language skills and six forms of poetry described in“The Office of Spring”in The Rites of Zhou,as well as the six essential elements mentioned in the Introduction to Mao’s Version of The Book of Odes,highlighting the contribution of“The Record of Music”in The Book of Rit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shi yan zh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i yan zhi(poetry expressing aspirations) ontology of poetry pre-qin poetry poetry studies of pre-qin philosophers
原文传递
技术发展与先秦古车起源蠡探 被引量:5
20
作者 衡云花 黄富成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0-53,共4页
中外古车的发展与演变有无必然的联系,必须分析古车制造所需的技术条件及其在中国发生与发展的时段特征。据此探讨古车构造中轮的制作、木料加工、金属工具的铸造、畜动力的应用等,可知中国先秦古车应产生于夏代中期的黄河中游地区。
关键词 技术 先秦 起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