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雷暴潜势预报中几个基本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108
1
作者 王秀明 俞小鼎 周小刚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89-399,共11页
基于雷暴发生三要素的雷暴潜势预报思路已被广为接受,文章旨在讨论其在业务预报应用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澄清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内容包括大气层结不稳定与对流;雷暴触发机制与抬升作用及其与天气系统的关系;如何处理雷暴发生三要素"... 基于雷暴发生三要素的雷暴潜势预报思路已被广为接受,文章旨在讨论其在业务预报应用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澄清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内容包括大气层结不稳定与对流;雷暴触发机制与抬升作用及其与天气系统的关系;如何处理雷暴发生三要素"足够"的问题;"流型识别"与"配料法"的综合应用等。层结不稳定是雷暴发生三要素之一,也是短时预报分析的重点.文章讨论了各种中尺度不稳定在雷暴发生中的作用,给出了估计CAPE值时空演变的着眼点,对位势不稳定和对称不稳定概念及其判据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潜势预报 配料法 静力不稳定 位势不稳定
下载PDF
2016年“7.19”京津冀极端降水系统的动热力结构及不稳定条件分析 被引量:18
2
作者 张景 周玉淑 +1 位作者 沈新勇 李小凡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30-942,共13页
利用NCEP/NCAR的GFS再分析资料,结合中国气象局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全国自动站观测降水量资料、CMORPH卫星反演降水资料、FY2反演降水资料和雷达定量估测降水产品融合的降水资料,对造成2016年7月19~21日北京-天津-河北(以下简称京津冀)... 利用NCEP/NCAR的GFS再分析资料,结合中国气象局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全国自动站观测降水量资料、CMORPH卫星反演降水资料、FY2反演降水资料和雷达定量估测降水产品融合的降水资料,对造成2016年7月19~21日北京-天津-河北(以下简称京津冀)地区的极端降水天气系统动热力结构演变以及不稳定条件进行了诊断分析,揭示了京津冀地区上空不同气压层上天气尺度系统的配置,水汽条件,降水发生的垂直运动条件及不稳定层结演变情况。结果表明:(1)500 hPa呈现东高西低的环流形势,与700 hPa低涡和高低空急流相配合,副高北抬阻挡华北地区低涡的东移,导致低涡在京津冀地区停滞是此次降水发生的环流背景;(2)低层的低涡东移发展与中高层正涡度叠加对暴雨发生有重要作用;(3)引用位势散度分析对流不稳定度变化的原因表明,降水区后部的京津冀西南地区,低层的位势不稳定主要由位势散度的水平风垂直切变部分决定,代表水平风垂直切变和大气湿斜压的共同作用,弱降水区以及降水区后方的低层位势散度为负值,有利于该区域位势不稳定加强,强降水区及降水区前方位势散度为正值,抑制了位势不稳定发展。位势散度变化可以通过影响大气稳定度变化进而影响降水落区,位势散度的高值区对应了降水大值区,尤其是700 hPa位势散度对降水落区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可以结合位势散度的变化对降水落区进行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动热力系统 位势不稳定 位势散度
下载PDF
庄河地区一次大暴雨过程的多因子诊断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丰晓君 邹积慧 +2 位作者 吴文杰 侯国成 蔡婷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8年第6期12-18,共7页
采用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NCEP每6 h 1次、1°×1°的实时分析资料,对2007年8月10—12日庄河地区出现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受副热带高压后部深厚的暖湿气流及西风带高空槽、切变... 采用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NCEP每6 h 1次、1°×1°的实时分析资料,对2007年8月10—12日庄河地区出现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受副热带高压后部深厚的暖湿气流及西风带高空槽、切变线及气旋倒槽等动力系统共同影响,庄河地区出现了大暴雨天气,但没有出现强雷暴;此过程主要影响系统是地面气旋倒槽;700hPa和850 hPa低涡、切变线使中低层辐合加强,形成了较强的动力抬升和水汽辐合;庄河地区处于强而宽的假相当位温锋区中,位势不稳定的建立是造成此次强降水的必要条件。造成本次大暴雨天气的水汽通道有2条:一条来自孟加拉湾和减弱的热带低压,另一条来自东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过程 副热带高压 切变线 气旋倒槽 假相当位温 位势不稳定 诊断分析
下载PDF
辽宁东南半岛两次北上台风暴雨特征及成因对比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崔曜鹏 杨磊 +5 位作者 孙丽 高艳波 魏海宁 华婧婧 崔景轩 刘春溪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2年第2期1-11,共11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FNL再分析资料、卫星和雷达资料等对2012年台风“达维”(过程1)和2017年台风“海棠”(过程2)导致的辽宁东南半岛两次极端暴雨过程的降水特征及成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的降水特征存在差异,过程1是...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FNL再分析资料、卫星和雷达资料等对2012年台风“达维”(过程1)和2017年台风“海棠”(过程2)导致的辽宁东南半岛两次极端暴雨过程的降水特征及成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的降水特征存在差异,过程1是大范围的稳定持续性暴雨,受台风倒槽触发的多个中尺度云团造成的列车效应影响,持续时间长达30 h;而过程2的小时雨强更大,最强达到113 mm·h^(-1),小尺度积云不断新生并涌入到中尺度云团中,雷达图存在后向传播特征,强风暴基本反射率达到50—60 dBz,中尺度辐合风场伸展高度达到9 km,对流云发展更旺盛,过程2的对流性降水特征更明显。过程1暴雨在台风倒槽里发展,过程2在台风输送的暖湿空气与对流层干冷空气的相互作用中产生。两次过程中,台风残涡与副热带高压间均形成了横跨10个纬距的水汽输送带,850 hPa水汽通量均达到20—25 g^(-1)·cm^(-1)·hPa^(-1)·s^(-1),比湿和水汽通量散度达到辽宁登陆台风暴雨物理量的预报阈值;远距离台风对阻挡副热带高压南落和建立北上台风引导气流起到关键作用。过程1受“达维”残涡倒槽影响,辐合层由地面伸展到500 hPa,动力抬升条件更强;过程2中850 hPa假相当位温达到354 K,由于中层干空气侵入,位势不稳定较强,在大尺度辐合和地形强迫抬升作用下,形成更为深厚对流云,对流性降水特征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东南半岛 台风 特大暴雨 水汽通量 位势不稳定
下载PDF
一次夏季冷锋后暴雨的形成机制探析 被引量:9
5
作者 李瑞萍 王秀明 +1 位作者 夏扬 周晋红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0-60,共11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雷达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7月9日山西太原至河北石家庄一带的暴雨成因分析表明:(1)山西太原附近的暴雨发生在持续性层云弱降水持续6 h之后,层云中镶嵌积云并伴有弱雷电活动,暴雨区位于地面冷锋北侧低层冷区...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雷达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7月9日山西太原至河北石家庄一带的暴雨成因分析表明:(1)山西太原附近的暴雨发生在持续性层云弱降水持续6 h之后,层云中镶嵌积云并伴有弱雷电活动,暴雨区位于地面冷锋北侧低层冷区中,距离地面锋面120 km以上,极易漏报;(2)850 hPa东北风显著增强,低层假相当位温小的干冷空气随东北风向西南方向伸展,低层稳定层持续增厚,不稳定区位于稳定的边界层之上,强降水由高架对流造成;低层东北风和高层西南风同时增强,锋区斜压性显著增强,锋面抬升加强,锋面抬升和与500 hPa西南气流相伴的干平流使得锋区上空大气层结由近中性的绝对稳定转化为位势不稳定,锋区抬升使得位势不稳定转化为条件性不稳定;(3)午后河北中西部大气层结绝对稳定,石家庄雷达监测到其附近数条平行于热成风方向的水平尺度几十千米的对流云带是由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导致的倾斜对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位势不稳定 条件性对称不稳定 高架雷暴
下载PDF
陕西商洛“6·30”强冰雹过程环境条件及雷达特征分析
6
作者 郭莉 黄少妮 +3 位作者 董淑珍 刘坤 井宇 郑亚宁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4年第3期40-46,共7页
利用地面加密资料、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ERA5(0.25°×0.2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对2022年6月30日陕南东部一次极端强冰雹天气过程的环境条件及雷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涡后部偏北气流带动高层干冷空气南下,叠加... 利用地面加密资料、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ERA5(0.25°×0.2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对2022年6月30日陕南东部一次极端强冰雹天气过程的环境条件及雷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涡后部偏北气流带动高层干冷空气南下,叠加在低层西南暖湿气流之上,造成强的位势不稳定层结,为强对流天气发生提供了有利的背景条件。较强的低层水汽输送及辐合、强的对流有效位能、适宜的0℃和-20℃等温线高度、0-6 km中等强度的垂直风切变为冰雹天气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中高层冷空气及地面冷池触发了强对流天气。适宜的冷暖云厚度有利于雹粒的增大;强的上升气流有利于小雹粒在丰富的过冷水中循环增长。基本反射率因子图上有三体散射,最强反射率因子达65 dBZ以上,剖面图上有低层弱回波区、中高层回波悬垂,50 dBZ以上的强回波核心位置有超过-20℃等温线高度。基本速度图上有中气旋特征,回波顶高对对流发展和减弱有一定指示意义。垂直液态水含量跃增20 kg·m^(-2)以上对冰雹天气预警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 冰雹 位势不稳定 三体散射 中气旋
下载PDF
南京地区7-8月午后雷阵雨天气 被引量:3
7
作者 陶玫 夏文梅 +1 位作者 王卫芳 严明良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16-223,共8页
本文主要分析南京地区7~8月发生午后雷阵雨天气、气候与其相关的某些参数的特征,以及大尺度的天气形势条件,用南京单站资料分析位势不稳定度和不稳定能量,从物理量场判定南京是否处在产生雷阵雨的潜在不稳定区内,从相关资料中建立... 本文主要分析南京地区7~8月发生午后雷阵雨天气、气候与其相关的某些参数的特征,以及大尺度的天气形势条件,用南京单站资料分析位势不稳定度和不稳定能量,从物理量场判定南京是否处在产生雷阵雨的潜在不稳定区内,从相关资料中建立南京地区7~8月午后雷阵雨天气的概率预报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阵雨 降水天气分析 降水预报 南京地区
下载PDF
东北地区一次积层混合云过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8
作者 黄天戈 李艳伟 王吉宏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3年第3期1-7,共7页
积层混合云是中国主要的降水云型之一,它的动力和热力特征比单一的层状云或对流云都复杂。基于NCEP的1°×1°再分析资料,利用WRF模式对东北地区一次典型积层混合云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模拟结果分析并结合实际资料,从... 积层混合云是中国主要的降水云型之一,它的动力和热力特征比单一的层状云或对流云都复杂。基于NCEP的1°×1°再分析资料,利用WRF模式对东北地区一次典型积层混合云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模拟结果分析并结合实际资料,从热力和动力方面研究积层混合云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从稳定性看,此次过程属于潜在不稳定型,在积云初始生成时,对流有效位能并不大,假相当位温随着高度递减,有利于对流的发展;在积云嵌入大片层状云的过程中,水汽高低空辐合辐散场的变化起决定性作用,热力作用为积层混合云过程提供了条件,动力因素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层混合云 WRF模式 潜在不稳定 对流有效位能
下载PDF
潜在不稳定条件下实现双共轭匹配的晶体管放大器特性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广 郑武团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94-97,共4页
对潜在不稳定条件下的晶体管放大器实现双共轭匹配特性进行了探讨 ,求出晶体管稳定后的参数 ,为进一步判断实现双共轭匹配后电路的稳定性和求最大增益提供了便利 。
关键词 潜在不稳定条件 晶体管放大器 双共轭匹配 最大增益
下载PDF
一次辽宁大暴雨发生发展的动力和热力机制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太微 王晓丽 梁寒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26期176-183,共8页
利用WRF模式预报,对2013年8月16日辽宁东北部地区发生的大暴雨过程,进行逐小时的中尺度分析,旨在找出此次大暴雨发生发展的动力和热力机制。结果表明:(1)该地出现如此罕见的大量级降水,是中β尺度对流系统造成的。在辽宁东北部地区形成&... 利用WRF模式预报,对2013年8月16日辽宁东北部地区发生的大暴雨过程,进行逐小时的中尺度分析,旨在找出此次大暴雨发生发展的动力和热力机制。结果表明:(1)该地出现如此罕见的大量级降水,是中β尺度对流系统造成的。在辽宁东北部地区形成"列车效应",跟随中低层的引导气流,使强对流性天气系统依次通过该地,致使造成重大灾害;(2)抚顺山区地形的强迫抬升及对流层高层的正涡度平流辐散启动了大暴雨的产生;(3)中层的偏西干冷气流配合低层的西南暖湿急流辐合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聚能机制。暴雨区中低空的上升运动和近地面的动力锋生,使中低层的潜在不稳定加剧。潜在不稳定的触发机制为中高层产生的上升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β尺度对流系统 上升运动 聚能机制 潜在不稳定 触发机制
下载PDF
2007年7月22至8月3日曲靖连续性强降水过程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白波 郭菊馨 张精华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7年第S1期35-39,共5页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对曲靖市2007年7月22日至8月3日的连续性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连续性强降水过程与中高纬冷空气不断南下有关,同时两高副合使川滇切变辐合作用加强。分析OLR平均场可以看出此次强降水过程有两条水汽输送带...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对曲靖市2007年7月22日至8月3日的连续性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连续性强降水过程与中高纬冷空气不断南下有关,同时两高副合使川滇切变辐合作用加强。分析OLR平均场可以看出此次强降水过程有两条水汽输送带,同时OLR低值带与强降水落区对应关系一致。过程期间,垂直螺旋度的变化对暴雨的强度变化有很好的指示性,暴雨区位于垂直螺旋度正值中心,同时位势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是暴雨产生发展的可能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OLR场 螺旋度 位势不稳定
下载PDF
湿层结参数非常数时雨团模型中的位势不稳定 被引量:1
12
作者 于杰 张铭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50-558,共9页
建立了圆柱坐标下湿层结参数在垂直方向不为常数时的非轴对称雨团数学模型,着重讨论了其中的位势不稳定问题。抽象出了暴雨发生前期、盛期和发生后的三种典型湿层结参数的垂直分布。得到了此时位势不稳定的判据,分别给出了不稳定扰动增... 建立了圆柱坐标下湿层结参数在垂直方向不为常数时的非轴对称雨团数学模型,着重讨论了其中的位势不稳定问题。抽象出了暴雨发生前期、盛期和发生后的三种典型湿层结参数的垂直分布。得到了此时位势不稳定的判据,分别给出了不稳定扰动增长率与稳定扰动振荡圆频率的上、下界。并在该参数取分2段常数的情况下,进行了解析求解。得到以下结论:该模型雨团在水平方向可有螺旋结构,这与用雷达资料得到的实际情况一致。在暴雨发生前期,有位势不稳定发生;且螺旋臂条数越多,雨团半径越小,不稳定增长率的上界越大。在暴雨盛期,整层为弱位势稳定层结,无位势不稳定发生;扰动螺旋臂条数越少,半径越大,其振荡圆频率下界越大。在暴雨结束后,整层为强位势稳定层结,也无位势不稳定发生;扰动螺旋臂条数越多,半径越小,其振荡圆频率的上界越大。在该参数取为2段常数情况下,且下层与上层其分别为负、正值时,有位势不稳定发生,且雨团的螺旋臂越多、半径越小及不稳定层次越厚,其增长率越大。该不稳定雨团的垂直结构在下层大体为半个正弦波,波长随不稳定层次的增厚而增大;在上层则为指数分布,且随高度增加迅速趋于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团 数学模型 湿层结参数 位势不稳定 不稳定判据
下载PDF
开封市暴雨天气过程预报着眼点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其英 吕哲源 +2 位作者 仝妍彦 刘晓君 刘朝亮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4-7,共4页
为进一步提高暴雨大暴雨预报预测能力,从天气预报实践工作角度出发,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分析2016年7月19~20日开封市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南亚高压发展北上,西太平洋西岸的副热带高压西伸,对流层低槽东移发展成高空低涡,... 为进一步提高暴雨大暴雨预报预测能力,从天气预报实践工作角度出发,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分析2016年7月19~20日开封市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南亚高压发展北上,西太平洋西岸的副热带高压西伸,对流层低槽东移发展成高空低涡,配合地面气旋,东移北上的过程中产生了暴雨天气过程;强降水前湿层很厚,达到400hPa,西南低空急流和东南低空急流提供了良好的水汽通道和能量输送;水汽辐合来自对流层中低层,尤其是850、925hPa贡献最大,位于低涡中心及其切变线附近和低空急流的出口区;强水汽辐合略早于强降水,对强降水有预示作用;强降水前及过程中,暴雨区位于假相当位温和对流有效位能(CAPE)高值区,强降水时段500hPa与850hPa假相当位温差为负值;地面辐合线及强辐合中心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触发条件。研究成果可为暴雨及大暴雨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高空低涡 假相当位温 位势不稳定
下载PDF
一次强热带风暴引发的阶段性强降水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艺芳 吴丽娟 许金洪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99-203,共5页
2006年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引发了莆田市7月14-17日的持续强降水过程,这次强降水过程虽持续时间较长,但其发生的阶段性很明显。从不同阶段的强降水引发机制出发,利用湿焓平流、总能量、假相当位温等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 2006年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引发了莆田市7月14-17日的持续强降水过程,这次强降水过程虽持续时间较长,但其发生的阶段性很明显。从不同阶段的强降水引发机制出发,利用湿焓平流、总能量、假相当位温等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第一阶段是由热带风暴外围螺旋云系带来的,第二阶段是西南低空急流促发的结果,第三阶段主要是位势不稳定引发的局地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螺旋云系 中小尺度雨带 湿焓平流 位势不稳定
下载PDF
2011年9月中国华西致灾暴雨环流特征及地形强迫效应分析
15
作者 陈淼 牛涛 +2 位作者 郭世昌 刘冀彦 丁旭辉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年第4期1-8,共8页
利用陕西及周边地区7213个雨量站资料,分析了2011年9月1—18日中国华西地区降水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1年9月1—18日华西地区累积降水量为历史同期水平的2—3倍,降水持续时间长,致灾严重。降水主要为9月4—6日、11日和16—18日3次大... 利用陕西及周边地区7213个雨量站资料,分析了2011年9月1—18日中国华西地区降水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1年9月1—18日华西地区累积降水量为历史同期水平的2—3倍,降水持续时间长,致灾严重。降水主要为9月4—6日、11日和16—18日3次大的过程。利用NCEP的1°×1°资料分析3次过程的水汽和环流特征表明,暴雨区低层的主要水汽输送除了偏南气流从川东一带向北输送外,还有偏东气流从华北平原南部一带向西输送。与3次降水过程对应,华西地区500hPa有3次西风槽过境,700 hPa偏南风和850 hPa偏北风分别出现3个明显的控制时段;700 hPa偏南气流先期输送大量暖湿空气到华西地区,形成不稳定层结,当遇到偏北风输送的干冷空气楔入其下将其抬升时,叠加槽前的动力抬升作用和地形造成风场辐合抬升,使对流活动增强,不稳定能量释放,使暴雨发生。稳定的环流形势(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导致特定地形下形成持续的不稳定层结及动力抬升条件被不断重复满足,从而不断引发上升运动释放不稳定能量,是2011年华西秋雨稳定持续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灾暴雨 环流特征 位势不稳定 持续性
下载PDF
青岛地区台风暴雨预报方法研究
16
作者 耿敏 林滋新 韩春深 《海岸工程》 2001年第1期52-57,共6页
以地面影响系统为主要依据 ,使用天气动力学和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 ,将1 983~ 2 0 0 0年 6~ 8月青岛地区的 4 0次暴雨分为气旋、台风和冷锋 3种类型。根据预报经验 ,选取相应的预报因子 ,建立 0 -1权重回归方程 ,用于预报青岛地区未来 ... 以地面影响系统为主要依据 ,使用天气动力学和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 ,将1 983~ 2 0 0 0年 6~ 8月青岛地区的 4 0次暴雨分为气旋、台风和冷锋 3种类型。根据预报经验 ,选取相应的预报因子 ,建立 0 -1权重回归方程 ,用于预报青岛地区未来 2 4 h的暴雨。对于台风暴雨 ,认为来自低纬度洋面的东南 (或西南 )低空急流是水汽、涡度的输送通道 ,它向台风提供了形成暴雨所需的水汽和能量 ,因此把它列为起始场条件。因子选取了代表水汽、位势不稳定、能量及冷空气活动的物理因子。统计得出 :台风类暴雨方程的预报准确率为 96%。用该方程对1 975年 6~ 8月进行试报 ,没有出现空漏报现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饱和 潜在不稳定 台风暴雨
下载PDF
饱和黄土的静态液化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39
17
作者 金艳丽 戴福初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3293-3298,共6页
利用GDS三轴测试系统,对原状黄土进行了等压/偏压固结不排水剪(ICU/ACU)、常剪应力排水剪(CQD)试验。ICU和ACU试验表明:土体的应力-应变模式为强烈应变软化型,得到了其稳态线和潜在不稳定区,提出液化发生的必要条件就是土体状态位于或... 利用GDS三轴测试系统,对原状黄土进行了等压/偏压固结不排水剪(ICU/ACU)、常剪应力排水剪(CQD)试验。ICU和ACU试验表明:土体的应力-应变模式为强烈应变软化型,得到了其稳态线和潜在不稳定区,提出液化发生的必要条件就是土体状态位于或被带到潜在不稳定区域内。CQD试验表明,土体破坏的启动摩擦角远小于稳态摩擦角。当其应力路径试图穿越不稳定区时发生不完全排水剪缩破坏,具有突发性,检验了提出的不稳定区域的有效性。基于潜在不稳定区域的位置和斜坡土体的应力状态,提出了饱和黄土静态液化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态线 不稳定区 应力路径 静态液化
下载PDF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在海州矿边坡不稳定区圈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8
作者 吕培印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1490-1493,共4页
边坡稳定性受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人工活动(开挖或防护)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决定了滑坡的具体形态。然而,上述因素与滑坡形态之间很难找到某种确切的关系。海州矿非工作帮边坡从建矿到目前,已发生过70多次滑坡,规模较大且有详细... 边坡稳定性受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人工活动(开挖或防护)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决定了滑坡的具体形态。然而,上述因素与滑坡形态之间很难找到某种确切的关系。海州矿非工作帮边坡从建矿到目前,已发生过70多次滑坡,规模较大且有详细资料记录的滑坡60多次。将这些丰富的滑坡资料进行整理,并尝试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将工程地质因素,如滑落层的内摩擦角和傾角、滑落层走向与边坡走向间的夹角、剪切带长度、降雨量、断层、坡高等因素作为网络的输入,以滑坡体的长度、宽度和顶部裂缝距坡顶的距离作为网络的输出。各因素与滑坡体的长度、宽度和顶部裂缝距坡顶的距离之间的非线性动力学关系则由网络的结构描述。网络训练好以后便可用于对潜在不稳定区范围的预报和圈定。这样,一方面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整治措施;另一方面,可以据此进一步分析和验证按传统方法所圈定的边坡是否存在滑坡的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神经网络 边坡 圈定 滑坡
下载PDF
某邻近滑坡山区铁路大桥边坡变形监测
19
作者 李白露 《铁道勘察》 2024年第3期28-33,共6页
在蠕滑型滑坡持续运动作用影响下,会对区域内工程造成较大安全隐患。为解决内六线金竹林1号大桥边坡缺少长期变形监测数据,无法反映滑坡实际运动特征等问题。采用传统人工测量方式,结合深层水平位移数据,获取该大桥边坡2015—2023年变... 在蠕滑型滑坡持续运动作用影响下,会对区域内工程造成较大安全隐患。为解决内六线金竹林1号大桥边坡缺少长期变形监测数据,无法反映滑坡实际运动特征等问题。采用传统人工测量方式,结合深层水平位移数据,获取该大桥边坡2015—2023年变形监测数据,同时分析边坡潜在失稳因素。监测结果显示,金竹林1号大桥边坡形变在空间分布及形变量级上存在明显差异,滑坡后缘稳定点形变速率约5 mm/a,中部监测点形变速率约20 mm/a,前缘失稳点形变速率约50 mm/a,滑坡体仍处于孕育阶段。研究结果表明,坡体深部基岩未见明显形变,坡体范围内以长周期浅表层蠕滑作用为主,且运动趋势呈近线性,监测曲线中未见明显形变加速时段。该边坡失稳因素与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外部集中降雨、水文因素及人类活动相关,需及时布设抗滑桩等坡体加固措施,并减少坡底开挖等外部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铁路 内六线 大桥边坡 变形监测 潜在失稳因素 防灾减灾
下载PDF
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物理量分析 被引量:89
20
作者 郑仙照 寿绍文 沈新勇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2-106,共5页
对2002年发生在闽东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螺旋度和对流有效位能对暴雨的预报有指示意义,暴雨产生在低层正螺旋度中心与高层负螺旋度中心相配合和中低层有不稳定能量储存的高能区。在暴雨强盛期,螺旋度呈中低层正值,高... 对2002年发生在闽东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螺旋度和对流有效位能对暴雨的预报有指示意义,暴雨产生在低层正螺旋度中心与高层负螺旋度中心相配合和中低层有不稳定能量储存的高能区。在暴雨强盛期,螺旋度呈中低层正值,高层负值的上下配置,最大值位于700hPa。对流有效位能大值区与暴雨中心相对应,对流有效位能的时空变化能较好地反映暴雨的时空演变特征。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输出的结果对不稳定能量场进行分析表明,位势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是暴雨产生发展的可能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螺旋度 对流有效位能 位势不稳定能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