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4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位涡在暴雨成因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05
1
作者 王建中 马淑芬 丁一汇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9-27,共9页
应用位涡理论,对1991年江淮地区一次特大暴雨过程中位涡及其有关物理量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总是落在干位涡比较小的地方和湿位涡负中心暧气流一侧,它和相对湿位涡的关系更直接.湿位涡斜压部分可清楚地反映湿... 应用位涡理论,对1991年江淮地区一次特大暴雨过程中位涡及其有关物理量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总是落在干位涡比较小的地方和湿位涡负中心暧气流一侧,它和相对湿位涡的关系更直接.湿位涡斜压部分可清楚地反映湿斜压性对对流不稳定系统所起的作用.大气在湿位涡值比较小的区域对锋生强迫有更强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位涡 锋生强迫 成因
下载PDF
天山北坡一次特大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被引量:73
2
作者 陈春艳 孔期 李如琦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2-80,共9页
利用常规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7月16—17日天山北坡出现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在100hPa南亚高压呈双体型、500 hPa中亚低值系统在天山北坡东段稳定维持的环流背景下;沿天山两侧... 利用常规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7月16—17日天山北坡出现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在100hPa南亚高压呈双体型、500 hPa中亚低值系统在天山北坡东段稳定维持的环流背景下;沿天山两侧的强东西风切变组织了系统性的强上升运动、低层向山的偏北气流与天山北坡向北开口的喇叭口地形产生的辐合上升运动促使暴雨强度增大;暴雨区与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气旋性涡柱区相对应;来自孟加拉湾沿高原东侧偏南气流北上的水汽,通过中高层的西南气流和低空的偏东气流两条路径接力输送到暴雨区;正位涡异常与暴雨的发生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动力条件 水汽条件 位涡
下载PDF
2004/2005年冬季强寒潮事件的等熵位涡分析 被引量:67
3
作者 丁一汇 马晓青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95-707,共13页
利用2004年12月1日—2005年2月28日的NCAR/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对2004年12月22日—2005年1月1日的强寒潮事件进行等熵位涡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寒潮事件的强冷空气来自欧亚北部和北极地区的高纬平流层下部与对流层上部。在寒潮爆发前期... 利用2004年12月1日—2005年2月28日的NCAR/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对2004年12月22日—2005年1月1日的强寒潮事件进行等熵位涡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寒潮事件的强冷空气来自欧亚北部和北极地区的高纬平流层下部与对流层上部。在寒潮爆发前期,高位涡强冷空气传播到贝加尔湖南侧,并被来自低纬度的低位涡空气所切断,在欧亚地区形成北部低位涡(阻塞高压)南部高位涡(低涡)的偶极型环流。随着低位涡的减弱消亡,高位涡强冷空气沿高原北侧向东南方向移动,当高位涡中心移到中国东部地区,高位涡空气柱在垂直方向上强烈向下伸展,使得气柱的气旋性涡度加强,东亚大槽迅速加深,引起寒潮的爆发。进一步分析表明,高位涡中心向南、向下传播过程中,等熵面上高位涡中心附近气流在其西侧和北侧地区沿等熵面下沉,引起上述地区低层西伯利亚高压迅速发展,导致强寒潮爆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位涡 等熵面 东亚大槽 西伯利亚高压
下载PDF
“强降水和黄海气旋”中的干侵入分析 被引量:50
4
作者 杨贵名 毛冬艳 姚秀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6-28,共13页
利用GOES-9卫星6.7μm的水汽图像资料、等熵气流、位涡(IPV,MPV1)、sθe等物理量,对2003年梅雨期的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以揭示干侵入在强降水和黄海气旋中的作用。分析结果表明:(1)水汽图像暗区动态对强降水、温带气旋发展有很好... 利用GOES-9卫星6.7μm的水汽图像资料、等熵气流、位涡(IPV,MPV1)、sθe等物理量,对2003年梅雨期的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以揭示干侵入在强降水和黄海气旋中的作用。分析结果表明:(1)水汽图像暗区动态对强降水、温带气旋发展有很好的预报指示意义。(2)叠加了相对湿度场的垂直气流的发展、变化特征能清楚地反映干侵入与强降水的关系,对短时预报有一定指示意义,干侵入对强降水起激发作用。中层以上的干区与水汽图像暗区十分吻合。(3)sθe=340K等熵面上的气流能较好地反映对流层中上部的干侵入特征,sθe=330K等熵面上的气流能较好地反映黄海气旋发展特征。沿等熵面高脊区的下滑急流与水汽图像暗区相当一致。IPV大值区的发展变化与气旋快速生成、发展关系较好,IPV分布能较好地反映干侵入特征。(4)等压面上的MPV1空间、时空剖面均能很好地描述干侵入的演变特征。当MPV1≥0.4 PVU的区域向下伸展时,在其以南约2个纬距处出现强降水。(5)对气旋附近的强降水,干侵入起逐渐加强作用;对远离气旋区域,MPV1大值区域与强降水突然出现几乎是同步的,说明MPV1所反映的干侵入特征对强降水的作用在气旋附近与远离气旋区有所不同。强降水出现在sθe陡峭和密集区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汽图像 等熵气流 位涡 干侵入
下载PDF
“7.20”华北特大暴雨过程中低涡发展演变机制研究 被引量:55
5
作者 雷蕾 孙继松 +2 位作者 何娜 刘卓 曾剑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85-699,共15页
利用中国地面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北京地区雷达探测资料、NCEP(1°×1°)FNL资料、ECMWF ERA Interim(0.125°×0.125°)逐日再分析资料等,对造成2016年7月19—20日华北极端暴雨中的低涡系统发展演变的结构特... 利用中国地面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北京地区雷达探测资料、NCEP(1°×1°)FNL资料、ECMWF ERA Interim(0.125°×0.125°)逐日再分析资料等,对造成2016年7月19—20日华北极端暴雨中的低涡系统发展演变的结构特征和加强机制进行了研究。华北地区这次特大暴雨过程出现了3个阶段降水,其中与低涡系统强烈发展对应的第2阶段降水是本次华北暴雨过程的主要降水阶段。针对该低涡的分析表明:(1)850 hPa以西南低涡为中心的低压带中,在河南西北部新生低涡系统,并且其在向华北地区移动过程中显著加强,该低涡系统在空间结构上,从倾斜涡柱逐渐发展成近乎直立的、贯穿整个对流层的深厚低涡系统;(2)中低层低涡系统快速发展过程与高低空系统构成耦合作用有关:低层低涡系统显著加强之前,对流层上层(300—200 hPa)首先出现高空槽异常加深并向南发展,该高空槽发展的开始阶段与其本身冷暖平流造成的斜压发展过程对应;而后,随着高纬度平流层高位涡沿等熵面向南运动,造成华北地区对流层上层涡度增强,形成正位涡异常区;当这一正位涡异常区叠加在对流层中低层锋区上空时,造成对流层中低层气旋快速发展并向下伸展,诱发河南西北部的新生气旋;低涡系统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了低空暖平流,促使低空气旋向东北方向发展"移动"(本质上是暖平流前端造成的气旋发展),这一动力学过程反过来使高层的涡度增强;这一正反馈过程形成的耦合环流不仅造成了整个涡度柱强度增强,而且垂直结构上逐渐由倾斜涡柱演变为近乎于直立的涡柱;(3)随着低涡系统增强,极大地加强了垂直上升运动并触发了对流,形成大范围的强降水,大量的凝结潜热释放,造成了低层低涡系统在强降水开始阶段的快速发展和增强;20日00时(世界时)以后,虽然对流活动显著减弱,但低涡系统的加深维持了大范围强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低涡结构 位涡 潜热释放
下载PDF
一次引发暴雨的东北低涡的涡度和水汽收支分析 被引量:38
6
作者 乔枫雪 赵思雄 孙建华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97-412,共16页
对2005年7月25-29日引发较大范围持续性暴雨的东北低涡的结构、涡度和水汽收支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东北低涡是一个较深厚的冷性涡旋。初期,气旋性涡度出现在对流层中层,然后向中低层及高层伸展。而低涡加强阶段,气旋性涡... 对2005年7月25-29日引发较大范围持续性暴雨的东北低涡的结构、涡度和水汽收支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东北低涡是一个较深厚的冷性涡旋。初期,气旋性涡度出现在对流层中层,然后向中低层及高层伸展。而低涡加强阶段,气旋性涡度在对流层高层增加得最快,并逐渐向中低层传播,诱发地面气旋的发展;由于高低空锋生的相互作用,在低涡南部形成了深厚的近乎垂直的低层略前倾的“弓形”锋区。2)对涡度收支的计算表明,水平涡度平流项和水平辐散项对低涡的发展、加强起到最主要的作用。但在不同阶段,这两项的作用和大小各不相同。3)对流层高层位涡大值区在低涡东部向下传播,有利于低涡的发展加强,与低涡暴雨的落区位置较为接近。此外对卫星云顶亮度温度(TBB)的分析,发现低涡暴雨典型的涡旋云带中对流活动旺盛的地区与局地暴雨的位置对应。4)低涡暴雨的水汽初期主要来自北部,随着低纬地区西南季风的增强,沿副高西侧从低纬到中高纬建立起一条较强的水汽输送带,东北地区水汽收支以南北向的辐合为主。5)将2005年和1998年夏季6~8月的东北低涡暴雨个例的天气形势配置进行逐月比较,发现持续的较大范围的低涡暴雨过程与亚洲中高纬的阻塞形势、低涡的维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及夏季风和低纬系统的水汽输送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低涡 暴雨 位涡 涡度收支 水汽收支
下载PDF
高原涡与西南涡相互作用引发四川暴雨的位涡诊断 被引量:37
7
作者 邱静雅 李国平 郝丽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56-1565,共10页
利用目动气象站逐时降水量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6月28日至7月2日一次高原低涡(高原涡)与西南低涡(西南涡)相互作用引发四川盆地暴雨的天气过程进行了位涡诊断分析。根据Hoskins位涡理论,对比分析... 利用目动气象站逐时降水量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6月28日至7月2日一次高原低涡(高原涡)与西南低涡(西南涡)相互作用引发四川盆地暴雨的天气过程进行了位涡诊断分析。根据Hoskins位涡理论,对比分析了位涡、高度场、风场中低涡中心的位置差异,分别揭示并验证了高原涡、西南涡在移动过程中的强度变化。结果表明:在高原涡、西南涡形成阶段,位涡中心都位于高度场、风场低涡中心的西侧。高原涡在东移到高原东部的过程中,强度加强;进入四川盆地继续东移的过程中,强度减弱。当高原涡与西南涡实现垂直耦合后,高原涡的强度再次加强;高原涡与西南涡处于非耦合状态时,高原涡东侧的下沉气流将抑制盆地西南涡的发展;而当高原涡东移出高原与盆地西南涡垂直耦合后可激发西南涡加强,高原涡与西南涡垂直合并为一个深厚强涡。从位涡剖面的垂直方向上不仅清晰地反映高原涡与西南涡相互作用过程以及两涡的移动,还可以表示低涡中心强度的变化。等嫡位涡水平面上能较好地反映高原涡、西南涡的移动及演变情况,对强降水中心也有指示作用,可从水平方向显示两涡相互作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涡 西南涡 位涡 等熵位涡
下载PDF
位涡扰动与气旋的发展 被引量:27
8
作者 吴海英 寿绍文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10-517,共8页
通过对 1 991 - 0 7- 0 5T0 8— 0 7- 0 6- T2 0江淮流域的一次气旋发生发展过程的分析 ,讨论了在气旋发展的不同阶段高低层位涡场分布及垂直结构的演变特征 ,并从气旋发展过程中的凝结潜热释放着手 ,研究了高低层位涡场之间的联系。结... 通过对 1 991 - 0 7- 0 5T0 8— 0 7- 0 6- T2 0江淮流域的一次气旋发生发展过程的分析 ,讨论了在气旋发展的不同阶段高低层位涡场分布及垂直结构的演变特征 ,并从气旋发展过程中的凝结潜热释放着手 ,研究了高低层位涡场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 ,潜热的释放将促使高层的高位涡向下传输 ,导致低层气旋加深发展。并进而讨论了江淮气旋发展的一种可能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涡 凝结潜热 气旋 潜热 发展机制
下载PDF
位温、等熵位涡与锋和对流层顶的分析方法 被引量:37
9
作者 陶祖钰 郑永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27,共11页
等熵位涡分析是位涡理论的分析基础。此文的目的是介绍等熵位涡分析所必需掌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文中从位温和位涡、对流层和平流层、锋和对流层顶的基本性质出发,讨论了锋和对流层顶在剖面图、等压面图及等位温面(即等熵面)图上的特... 等熵位涡分析是位涡理论的分析基础。此文的目的是介绍等熵位涡分析所必需掌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文中从位温和位涡、对流层和平流层、锋和对流层顶的基本性质出发,讨论了锋和对流层顶在剖面图、等压面图及等位温面(即等熵面)图上的特征。文中给出了各种分析实例图形,并通过分析和对比指出:平流层的高位涡是对流层顶以上位温随高度急剧增加位温垂直梯度特别大的结果;位温垂直梯度是决定位涡分布的主要因子;等熵位涡图主要反映极地气团的活动,同时也是与极地气团密切关联的锋、急流、对流层顶的综合反映。最后提出了等熵位涡分析中需要避免的一些错误认识,特别是不能将等位温面上的流线当成轨迹的错误,并由此得出平流层空气侵入对流层下部的错误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熵面分析 剖面分析 位温 位涡 极地气团 对流层顶
下载PDF
Influence of South China Sea SST and the ENSO on Winter Rainfall over South China 被引量:36
10
作者 周连童 Chi-Yung TAM +1 位作者 周文 Johnny C. L. CHAN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4期832-844,共13页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s the influence of South China Sea (SCS) SST and ENSO on winter (January-February-March; JFM) rainfall over South China and its dynamic processes by using station observations for the ...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s the influence of South China Sea (SCS) SST and ENSO on winter (January-February-March; JFM) rainfall over South China and its dynamic processes by using station observations for the period 1951-2003, Met Office Hadley Center SST data for the period 1900-2008, and ERA-40 reanalysis data for the period 1958-2002. It is found that JFM rainfall over South China has a sig- 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Nio-3 and SCS SST. Analyses show that in El Nio or positive SCS SST anomaly years, southwesterly anomalies at 700 hPa dominate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which in turn transports more moisture into South China and favors increased rainfall. A partial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independent ENSO influence on winter rainfall occurs mainly over South China, whereas SCS SST has a larger independent influence on winter rainfall in northern part of South China. The temperature over South China shows an obvious decrease at 300 hPa and an increase near the surface, with the former induced by Nio-3 and the latter SCS SST anomalies. This enhances the convective instability and weakens the potential vorticity (PV), which explains the strengthening of ascending motion and the increase of JFM rainfall over South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 South China Sea SST RAINFALL convective instability potential vorticity
下载PDF
干侵入对一次东北冷涡过程的作用分析 被引量:34
11
作者 吴迪 姚秀萍 寿绍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08-1217,共10页
以2006年7月20-24日一次东北冷涡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FY-2C卫星资料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通过卫星水汽图像和大气动力场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东北冷涡过程中干侵入的特征及其对冷涡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此... 以2006年7月20-24日一次东北冷涡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FY-2C卫星资料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通过卫星水汽图像和大气动力场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东北冷涡过程中干侵入的特征及其对冷涡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此次东北冷涡过程中干侵入特征明显,卫星水汽图像上的干侵入暗区与对流层高层的下沉运动、高值位涡、高空急流以及干冷区相对应;因干冷空气叠加在暖湿气流之上,在低层冷涡中心上空出现了对流不稳定层结,为冷涡的增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沿冷涡中心的经向垂直剖面中,高空急流入口区北侧产生的下沉运动对对流层高层低湿、高位涡的干冷空气起动力下传的作用;500 hPa绝对涡度的演变与同时刻水汽图像上干侵入区的走向、范围、强度变化相一致,由于干侵入使得冷涡中心绝对涡度增大,冷涡加强发展,因此干侵入是激发冷涡发生、发展的动力条件之一;而等熵面上各要素场的演变也能够反映出干侵入的活动特征及其对冷涡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干侵入 水汽图像 位涡
下载PDF
涡旋发展和移动的动力和热力问题Ⅰ:PV-Q观点 被引量:32
12
作者 郑永骏 吴国雄 刘屹岷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5-197,共13页
基于从三维埃尔特尔位涡(PV_e)方程推导出的垂直涡度的拉格朗日变化方程,从位涡和非绝热加热(PV-Q)的观点研究涡旋的发展和移动,阐明了涡旋中非均匀的非绝热加热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非对称分布对涡旋发展和移动的影响。应用得到的理论结... 基于从三维埃尔特尔位涡(PV_e)方程推导出的垂直涡度的拉格朗日变化方程,从位涡和非绝热加热(PV-Q)的观点研究涡旋的发展和移动,阐明了涡旋中非均匀的非绝热加热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非对称分布对涡旋发展和移动的影响。应用得到的理论结果分析了2008年7月下旬一次青藏高原低涡的发展和移动过程,该低涡形成于青藏高原中西部,东移滑山青藏高原然后继续东移,给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带来强降水。低涡的垂直涡度发展可分解成由非绝热加热、位涡水平分量(PV_2)和静力稳定度(θ_z)变化引起的3个部分。结果表明,在大多数情形下,非绝热加热对垂直涡度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其次是位涡水平分量(PV_2)变化的作用;当稳定大气变得更稳定时θ_z变化起负作用,当大气趋向中性层结时θ_z变化则起正作用。2008年7月22日06—12时(世界时),当青藏高原低涡沿着四川盆地东北边的斜坡爬升时,低涡加强主要是由位于涡旋东边的强降水凝结潜热加热引起的。非绝热加热的垂直梯度在非绝热加热的最大中心的下(上)层产生正(负)PV_c制造,正的PV_e制造不仅加强低层涡旋的发展,而且,增强涡旋的垂直范围。非绝热加热的水平梯度对位涡变化的影响取决于加热中心处的水平风的垂直切变,其在该水平风的垂直切变的右(左)边产生了正(负)的PV_e制造。水平风的垂直切变的右边的正PV_e制造不仅加强了该处的垂直涡度,而且,影响着低涡的移动方向。这些诊断结果证实了PV-Q观点的理论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低涡 涡旋发展 位涡 非绝热加热 拉格朗日变化
下载PDF
冬季一次引发华北暴雪的低涡涡度分析 被引量:31
13
作者 张元春 孙建华 傅慎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87-399,共13页
利用NCEP FNL 1°×1°再分析资料和WRF模式,模拟了2010年1月2~3日我国华北地区的一次由涡旋造成的冬季降雪过程,并采用位涡和涡度方程对引发暴雪的涡旋发展机制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降雪过程中,对流层中层高空... 利用NCEP FNL 1°×1°再分析资料和WRF模式,模拟了2010年1月2~3日我国华北地区的一次由涡旋造成的冬季降雪过程,并采用位涡和涡度方程对引发暴雪的涡旋发展机制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降雪过程中,对流层中层高空浅槽东移、加深及发展,并引导低空和地面系统自西向东移动,高空位涡的下传强迫加强了对流层中低层涡旋的发展。平均通量和涡旋区域的辐合、辐散作用对涡旋涡度的增长贡献最大,扰动通量和类倾斜项的作用较小。在中层涡旋成熟期,环境场的风速小于中层涡旋的移动速度时,环境场相对于涡旋区域为辐散,涡旋涡度减小;当环境场风速大于涡旋的移动速度时,环境场相对于涡旋区域为辐合,涡旋涡度增加。在涡旋衰减期,向涡旋外输送的绝对涡度通量使得涡旋涡度逐渐减弱。这次过程中,高空位涡强迫、低空辐合和涡旋边界平均气流对扰动涡度的输送是涡旋发展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WRF模式 涡度方程 位涡
下载PDF
台风“桑美”的数值模拟和地形敏感性试验 被引量:26
14
作者 马玉芬 沈桐立 +1 位作者 丁治英 张广兴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77-286,共10页
用WRF模式对0608号台风"桑美"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较为成功地模拟出了台风路径和降水,但模拟的台风中心气压远高于实况。为研究"桑美"登陆期间地形的抬升作用对其降水及结构的影响,通过改变特定区域内的地形高度设... 用WRF模式对0608号台风"桑美"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较为成功地模拟出了台风路径和降水,但模拟的台风中心气压远高于实况。为研究"桑美"登陆期间地形的抬升作用对其降水及结构的影响,通过改变特定区域内的地形高度设计了一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台风登陆过程中地形抬升作用对台风降雨量有显著的增幅作用;台风中心位势涡度、气流垂直上升速度、水平水汽通量散度明显增大;地形抬升机制在台风登陆时刻达到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数值模拟 地形敏感性试验 位势涡度 垂直速度 Q矢量散度 水汽通量散度
下载PDF
广西地区一次强冰雹过程形成机制分析 被引量:31
15
作者 孙莹 寿绍文 +2 位作者 沈新勇 刘泽军 熊文兵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77-685,共9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MM5数值模拟资料和多普勒雷达产品,对广西北部2006年4月9~10日的一次强冰雹过程进行动力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强对流过程发生前期存在的暖干盖,为对流有效位能CAPE的积蓄提供了有利条件。中低层风切变的增加,...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MM5数值模拟资料和多普勒雷达产品,对广西北部2006年4月9~10日的一次强冰雹过程进行动力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强对流过程发生前期存在的暖干盖,为对流有效位能CAPE的积蓄提供了有利条件。中低层风切变的增加,促进了高低层能量的交换,揭开暖干盖,触发了强对流的爆发。高层位涡的向下输送,引起了低层涡度的变化,形成了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使得强对流过程得以维持和发展。强对流风暴强中心位于500hPa以上,低层存在弱回波区,风暴中心的上升从低层到高层发生倾斜,并且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地区 冰雹 暖干盖 风切变 位涡
下载PDF
对流涡度矢量在暴雨诊断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0
16
作者 赵宇 高守亭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44-456,共13页
位涡在诊断分析中是一个常用且有效的物理量,但在深对流系统中由于湿等熵面的倾斜变得较弱。因此,本文利用高守亭等(2004)提出的新矢量——对流涡度矢量(简称CVV)来研究深对流系统,并用对流涡度矢量诊断华北一次大范围的大到暴雨天气过... 位涡在诊断分析中是一个常用且有效的物理量,但在深对流系统中由于湿等熵面的倾斜变得较弱。因此,本文利用高守亭等(2004)提出的新矢量——对流涡度矢量(简称CVV)来研究深对流系统,并用对流涡度矢量诊断华北一次大范围的大到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CVV垂直分量在中纬度对流性暴雨中有很好的指示性,它的高值区与云中水凝物和地面降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暴雨区位于CVV垂直分量高值区附近及其北侧的梯度大值区内。CVV垂直分量是与云相联系的参数,暴雨区垂直积分和区域平均的CVV垂直分量和云中水凝物混合比的相关系数为0.92,与降水率的相关系数为0.71,比湿位涡与云中水凝物的相关系数高很多。CVV垂直分量反映了水平涡度和水平相当位温梯度的相互作用,可以把中纬度深对流系统中的中尺度动力过程和热力过程与云微物理过程密切联系起来,有助于理解环流和云相互作用促使对流发展的机制,可以很好地追踪暴雨系统的发展和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势涡度 对流涡度矢量 暴雨 深对流系统
下载PDF
位涡及位涡反演 被引量:21
17
作者 张述文 王式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68-473,共6页
对位涡概念发展史进行了总结并给出位涡反演原理 ,讨论了不同近似模式的位涡表达式及其拉格朗日守恒形式 ;对位涡特性研究方面的新成果作了总结 ;考察大量应用实例并指出存在的不足 ;
关键词 位涡反演 诊断分析 大气运动 浅水模式 半地转模式 非流体静力模式
下载PDF
广西“6.12”特大暴雨中西南涡与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的相互关系研究 被引量:30
18
作者 陈涛 张芳华 端义宏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72-485,共14页
基于多种观测和数值模式模拟资料,在位涡守恒和反演理论的框架下,对2008年广西"6.12"特大暴雨过程中的西南低涡系统发展过程及其伴随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从天气系统的综合分析看,低涡系统在初始阶段发展相... 基于多种观测和数值模式模拟资料,在位涡守恒和反演理论的框架下,对2008年广西"6.12"特大暴雨过程中的西南低涡系统发展过程及其伴随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从天气系统的综合分析看,低涡系统在初始阶段发展相当迅速,东移过程中低空西南急流有明显增强,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对位涡的诊断分析表明,在西南涡发展前期,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对流过程在对流层中造成位涡下正上负的结构,积云对流加热与正位涡异常之间的正反馈过程相当明显,从而解释了西南低涡快速发展的机制。随着低涡的发展,低涡系统中的中尺度切变线、低空急流等动力结构对降水和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12日夜间,受高层正位涡异常加强的影响,高低层系统的耦合导致柳州附近低层中尺度锋区加强,中尺度对流系统在中尺度冷锋的组织下有较强的发展,造成了夜间的局地强降水。位涡反演诊断表明,西南涡的发展在天气尺度上是一个准平衡的动力过程,平衡流能够描述西南涡风场结构的主要分量;而非平衡流结构对西南涡中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有更清晰的预报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涡 中尺度对流系统 位涡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一次东移型西南低涡的数值模拟及位涡诊断 被引量:30
19
作者 刘晓冉 李国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04-1216,共13页
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WRF对2011年6月16-18日引发强降水的一次东移型西南低涡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WRF模式较成功地模拟了此次西南低涡所引起强降水的范围和移动。低涡首先在低层850 hPa形成,9 h之后在700 hPa出现闭合低涡,发... 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WRF对2011年6月16-18日引发强降水的一次东移型西南低涡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WRF模式较成功地模拟了此次西南低涡所引起强降水的范围和移动。低涡首先在低层850 hPa形成,9 h之后在700 hPa出现闭合低涡,发展成熟。西南低涡的初生和成熟阶段在对流层低层都维持与正涡度和高位涡中心相耦合的动力结构,并伴有上升运动;在成熟阶段,上升运动、正涡度柱和高位涡柱明显加强、发展至对流层高层(300 hPa)。低层水汽通量散度对降水带的强度和移动都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位涡收支诊断分析表明,非绝热作用项的垂直结构与垂直通量散度项相反,潜热释放造成的非绝热作用项有利于低层位涡增长、抑制高层位涡增长,对西南低涡的生成、发展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低涡 数值模拟 水汽通量散度 位涡
下载PDF
从涡度、位涡、到平流层干侵入——位涡问题的缘起、应用及其歧途 被引量:30
20
作者 陶祖钰 周小刚 郑永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8-40,共13页
由于从等熵位涡分析引申出来的平流层干侵入(以下简称干侵入)概念造成了当前天气预报思路中一些混乱和违背天气学常识的看法,文中回顾了天气预报原理从着眼气压变化到着眼涡度变化的发展历史和位涡问题的缘起。进而根据位涡的定义、数... 由于从等熵位涡分析引申出来的平流层干侵入(以下简称干侵入)概念造成了当前天气预报思路中一些混乱和违背天气学常识的看法,文中回顾了天气预报原理从着眼气压变化到着眼涡度变化的发展历史和位涡问题的缘起。进而根据位涡的定义、数学表达式、物理意义,并结合实例的计算结果指出,位涡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位温的垂直梯度;等熵面上的位涡分布形势实质是对流层顶高度的分布,因此可以间接反映极地气团、锋、高空槽和高空急流的形势。轨迹计算和数值预报都证明,低空的高位涡异常是地面气旋强烈加深和潜热反馈的结果,而不是干侵入的结果。指出位涡的守恒性不能替代斜压扰动发展的动力学机理;干侵入的错误概念来源于对位涡守恒性的绝对化和简单的推断,并犯了流体力学原理上混淆流线和轨迹两个不同概念的错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涡 平流层干侵入 位温 对流层顶 极地气团 锋面 高空急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