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视皮层神经元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电流的发育变化 被引量:4
1
作者 秦伟 阴正勤 +3 位作者 王仕军 赵妍君 范慧民 胡志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854-857,共4页
目的 探讨大鼠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内视皮层神经元N 甲基 D 天冬氨酸 (NMDA)受体介导的突触后电流的发育变化。方法 采用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 ,记录出生后 14、2 1、2 8d龄Wistar大鼠视皮层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然后在人... 目的 探讨大鼠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内视皮层神经元N 甲基 D 天冬氨酸 (NMDA)受体介导的突触后电流的发育变化。方法 采用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 ,记录出生后 14、2 1、2 8d龄Wistar大鼠视皮层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然后在人工脑脊液中加入荷包牡丹碱 ( 2 0 μmol/L) ,记录谷氨酸受体电流 ;接着在人工脑脊液中同时加入荷包牡丹碱 ( 2 0 μmol/L)和 6 氰基 7 硝基喹啉 2 ,3 二酮 ( 2 0 μmol/L) ,记录NMDA受体电流 ,并计算NMDA受体和谷氨酸受体的峰电流的比率。结果 大鼠睁眼后 ,视皮层神经元的NMDA受体电流的下降时间显著变短 (P <0 0 5 ) ,而上升时间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NMDA受体电流和谷氨酸受体电流比率逐渐变小 (P <0 0 5 )。结论 随着视觉输入的增加 ,大鼠视皮层神经元的NMDA受体电流的时程变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 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视皮层 发育
下载PDF
新生大鼠海马CA1神经元突触反应和树突分枝的关系(英文)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殿仕 李继硕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1期400-404,共5页
应用盲法脑片膜片钳记录并结合biocytin细胞内染色方法 ,研究了新生大鼠 (生后 3~ 5d)离体海马脑片CA1锥体神经元突触反应和树突分枝的关系。发现 ,在生后 3~ 5d锥体神经元的形态呈现多形性。 5 2 %的神经元具有分枝很少的树突 ,并且... 应用盲法脑片膜片钳记录并结合biocytin细胞内染色方法 ,研究了新生大鼠 (生后 3~ 5d)离体海马脑片CA1锥体神经元突触反应和树突分枝的关系。发现 ,在生后 3~ 5d锥体神经元的形态呈现多形性。 5 2 %的神经元具有分枝很少的树突 ,并且既无自发性也无诱发性的突触后电流 (postsynapticcurrents,PSCs) ;4 8%的神经元具有较为发达的树突分枝且当刺激海马辐射层时 ,可引起突触反应。而且在半最大刺激强度时引起的PSCs的幅值与神经元顶树突的长度及终末分枝数呈正相关。上述研究结果表明 ,CA1锥体神经元的反应性是与顶树突的分枝状况相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分枝 突触后电流 CA1神经元 新生大鼠 海马
下载PDF
大鼠发育过程中视皮层神经元视觉依赖性突触反应的变化 被引量:2
3
作者 涂娅莉 刘应兵 张莉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71-176,共6页
目的 :研究大鼠不同发育阶段视皮层各层次神经元的被动膜学特性和突触传递特性 ,探讨视觉经验在视皮层发育过程中对神经元突触的修饰作用。方法 :依年龄将 5 7只 4~ 2 8d龄SD大鼠分为两组 :睁眼前组 (即 1,2周龄组 ) ;睁眼后组 (即 3,... 目的 :研究大鼠不同发育阶段视皮层各层次神经元的被动膜学特性和突触传递特性 ,探讨视觉经验在视皮层发育过程中对神经元突触的修饰作用。方法 :依年龄将 5 7只 4~ 2 8d龄SD大鼠分为两组 :睁眼前组 (即 1,2周龄组 ) ;睁眼后组 (即 3,4周龄组 ) ,应用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获得视皮层神经元的全细胞记录 ,在电压钳下应用强度为 0 .1~ 1.0mA刺激来引起神经元的突触后电流 (postsynapticcurrents,PSCs)。 结果 :15 6个大鼠视皮层神经元的PSCs可分为无反应型、单突触反应型和多突触反应型三种类型。大鼠睁眼前无反应型细胞的百分率为 5 7.3% ,而睁眼后下降至 11.94 % (P <0 .0 0 1) ;多突触反应型细胞所占的百分率则由睁眼前的 12 .36 %上升至睁眼后的 31.34% (P <0 .0 5 )。出生后 1周内的细胞属于不成熟细胞 :阻抗高 (RN>1.0GΩ)、峰值低 (约 0 .87mA)、下降时间短 (约 0 .98ms)。 4周龄 (2 2~ 2 8d)的神经元则属于成熟型细胞 :阻抗低 (RN<310MΩ)、峰值高(约 6 6mA)、下降时间长 (约 2 2 5ms)。 1~ 3周龄神经元的电生理学特性则是介于上述两者之间。钳制电压为 -70mV时 ,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 ,神经元PSCs的波幅也逐渐增大。与Ⅳ层组相比 ,Ⅱ~Ⅲ层组神经元PSCs的峰值明显增高 (约 34pA)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神经元 视觉依赖性突触反应 视皮层发育 膜片钳
下载PDF
Perineuronal nets increase inhibitory GABAergic currents during the critical period in rats
4
作者 Hui Liu Peng-Fen Gao +4 位作者 Hai-Wei Xu Ming-Ming Liu Tao Yu Jun-Ping Yao Zheng-Qin Y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13年第2期120-125,共6页
AIM: To investigate inhibitory γ-aminobutyric acid (GABA) ergic postsynaptic currents (IPSCs) and postsynaptic currents (PSCs) in layer IV of the rat visual cortex during the critical period and when plasticity was e... AIM: To investigate inhibitory γ-aminobutyric acid (GABA) ergic postsynaptic currents (IPSCs) and postsynaptic currents (PSCs) in layer IV of the rat visual cortex during the critical period and when plasticity was extended through dissolution of the perineuronal nets (PNNs). METHODS: We employed 24 normal Long-Evans rats to study GABA A-PSC characteristics of neurons within layer IV of the visual cortex during development. The animals were divided into six groups of four rats according to ages at recording: PW3 (P21 -23d), PW4 (P28 -30d), PW5 (P35-37d), PW6 (P42-44d), PW7 (P49-51d), and PW8 (56-58d). An additional 24 chondroitin sulfate proteoglycan (CSPG) degradation rats (also Long-Evans) were generated by making a pattern of injections of chondroitinase ABC (chABC) into the visual cortex 1 week prior to recording at PW3, PW4, PW5, PW6, PW7, and PW8. Immunohistochemistry was used to identify the effect of chABC injection on CSPGs. PSCs were detected with whole-cell patch recordings, and GABA A receptor-mediated IPSCs were pharmacologically isolated. RESULTS: IPSC peak current showed a strong rise in the age-matched control group, peaked at PW5 and were maintained at a roughly constant value thereafter. Although there was a small increase in peak current for the chABC group with age, the peak currents continued to decrease with the delayed highest value at PW6, resulting in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week-by-week com-parison with normal development. IPSC decay time continued to increase until PW7 in the control group, while those in the chABC group were maintained at astable level after an initial increase at PW4. Compared with normal rats, the decay times recorded in the chABC rats were always shorter, which differed significantly at each age. We did not observe any differences in IPSC properties between the age-matched control and penicillinase (P-ase) group. However, the change in IPSCs after chABC treatment was not reflected in the total PSCs or in basic membrane properties in layer IV of the rat visual cor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mma-aminobutyric acid receptor PLASTICITY visual cortex development postsynaptic currents chondroitinase ABC chondroitin sulfate proteoglycans whole-cell patch recording
下载PDF
双眼形觉剥夺对成年大鼠视皮层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余涛 阴正勤 翁传煌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61-264,共4页
目的探讨双眼形觉剥夺(FD)对成年大鼠视皮层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传递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视皮层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和电流分离技术,分别记录9周龄正常大鼠和7周龄大鼠双眼FD后14d的视皮层神经元膜学特性、突触后电流(PSCs)与NMDA兴奋性... 目的探讨双眼形觉剥夺(FD)对成年大鼠视皮层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传递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视皮层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和电流分离技术,分别记录9周龄正常大鼠和7周龄大鼠双眼FD后14d的视皮层神经元膜学特性、突触后电流(PSCs)与NMDA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s)。结果双眼FD不改变成年大鼠视皮层神经元的膜学特性和PSCs电学指标。双眼FD对成年大鼠视皮层神经元EPSCs、NMDA-EPSCs的峰值以及NMDA-EPSCs在总EPSCs中所占比例,NMDA-EPSCs的复极化时间无明显影响。结论双眼FD不影响成年大鼠视皮层神经元兴奋性神经传递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皮层 形觉剥夺 NMDA受体 突触后电流 全细胞记录
下载PDF
三环哌酯对海马脑片神经元烟碱受体及谷氨酸能兴奋性突触传递的阻断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胡琦 刘振伟 刘传缋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93-398,共6页
目的研究中枢抗胆碱药三环哌酯(TCPN)对海马脑片神经元烟碱受体(nAChR)及谷氨酸能兴奋性突触传递的阻断作用。方法采用海马脑片盲法全细胞记录技术,以自发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电流(sEPSC和sIPSC)为观测指标。结果TCPN(10~500μmol.L-1... 目的研究中枢抗胆碱药三环哌酯(TCPN)对海马脑片神经元烟碱受体(nAChR)及谷氨酸能兴奋性突触传递的阻断作用。方法采用海马脑片盲法全细胞记录技术,以自发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电流(sEPSC和sIPSC)为观测指标。结果TCPN(10~500μmol.L-1)浓度依赖地对抗nAChR激动剂碘化二甲基苯基哌嗪(DMPP)增强海马脑片CA1锥体神经元sEPSC的作用,500μmol.L-1完全阻断DMPP的增强作用。同时,TCPN浓度依赖地直接抑制神经元的sEPSC。但TCPN不抑制神经元的sIPSC,也不阻断DMPP对sIPSC的增强作用。结论TCPN对海马脑片神经元突触传递的影响具有双重作用,既能通过阻断谷氨酸能突触前末梢nAChR而抑制sEPSC,同时还能直接抑制sEPS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环哌酯 受体 烟碱 海马 膜片钳技术 全细胞 突触后电流
下载PDF
大鼠前庭内侧核与前庭传出神经元间的直接投射通路及其电生理特性 被引量:1
7
作者 刘世杰 田亮 +2 位作者 张磊 迟放鲁 王璟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6期2055-2059,共5页
目的证实新生大鼠前庭内侧核(MVN)与前庭传出(VE)神经元之间的直接投射通路并观察该通路的电生理特性。方法选用新生(9±1)d的Wistar大鼠,雌雄不限。通过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刺激MVN,记录VE的突触后电流;逆行刺激脑干面神经膝部(... 目的证实新生大鼠前庭内侧核(MVN)与前庭传出(VE)神经元之间的直接投射通路并观察该通路的电生理特性。方法选用新生(9±1)d的Wistar大鼠,雌雄不限。通过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刺激MVN,记录VE的突触后电流;逆行刺激脑干面神经膝部(g7)内侧VE的分布区,记录MVN区域传入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并使用生物胞素染色方法明确被记录的神经元的位置和形态。结果在电流钳记录中,位于g7内侧的VE神经元静息膜电位范围为-70--55 mV。单脉冲电流(0.08 mA,0.1 Hz,100μs)刺激MVN前庭传入神经元,在同侧g7内侧的VE神经元可记录到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其幅度和持续时间分别为(195.6±23.7)pA和(23.9±5.9)ms。电刺激g7内侧VE神经元分布区后,MVN神经元可记录到逆行动作电位,幅度为(62.0±4.3)mV,持续时间为(94.9±4.7)ms。生物胞素染色标记也显示投射到g7内侧VE分布区的神经元胞体位于MVN内。结论MVN的前庭传入神经元存在直接投射到g7内侧VE神经元的兴奋性通路,其生理功能可能与前庭中枢对外周前庭传入的反馈调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神经 前庭内侧核 前庭传出神经元 膜片钳术 突触后电流
原文传递
转位蛋白18KDA介导葛根素抗创伤后应激性障碍作用机制研究
8
作者 招志辉 李霭燕 关彩华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57-62,共6页
目的:探讨转位蛋白18KDA(TSPO)介导葛根素抗创伤后应激性障碍的作用。方法:构建创伤后应激性障碍大鼠模型,将成功建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舍曲林15 mg/kg组、葛根素5、10、20 mg/kg组,另设置假手术对照组,每组10只大鼠。各组分别... 目的:探讨转位蛋白18KDA(TSPO)介导葛根素抗创伤后应激性障碍的作用。方法:构建创伤后应激性障碍大鼠模型,将成功建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舍曲林15 mg/kg组、葛根素5、10、20 mg/kg组,另设置假手术对照组,每组10只大鼠。各组分别灌胃给予相应药物或蒸馏水,1次/d,持续2 w。末次给药24 h后,分别采用高架十字迷宫试验、环境惊恐试验检测大鼠行为学变化;ELISA法检测前额皮层、海马体、杏仁核和血小板中四氢孕酮含量;全细胞膜片钳记录脑片γ-氨基丁酸A型受体(GABAA)抑制性突触后电流(IPSC);RT-q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前额皮层、海马体、杏仁核中Tspo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进入开臂时间比和进入开臂停留次数比显著减少,僵住时间显著增加(P<0.01);前额皮层、海马体、杏仁核中Tspo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下调,前额皮层、海马体、杏仁核和血小板中四氢孕酮含量显著减少(P<0.01),前额皮层、海马体、杏仁核IPSC幅度与频率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进入开臂时间比和进入开臂停留次数比显著增加(P<0.01),僵住时间明显减少(P<0.05或P<0.01);前额皮层、海马体、杏仁核中Tspo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上调,前额皮层、海马体、杏仁核和血小板中四氢孕酮含量明显增加(P<0.05或P<0.01),前额皮层、海马体、杏仁核IPSC幅度与频率明显增加(P<0.05或P<0.01)。结论:葛根素可发挥抗创伤后应激性障碍功能,可能与其促进大鼠脑部TSPO表达,升高四氢孕酮含量,提高GABAAIPSC幅度与频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创伤后应激性障碍 18KDA转位蛋白 突触后电流
原文传递
米诺环素抑制甲醛炎性痛及机制 被引量:1
9
作者 程小娥 彭慧浈 +4 位作者 户雪雪 冯小金 马龙先 蒋昌宇 柳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97-804,共8页
目的:观察米诺环素对脊髓背角胶状质(substantia gelatinosa,SG)区神经元突触传递的影响,以阐明其在甲醛炎性痛中的作用机制。方法:行为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将30只3~5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模型组(8只)、生理盐水模型... 目的:观察米诺环素对脊髓背角胶状质(substantia gelatinosa,SG)区神经元突触传递的影响,以阐明其在甲醛炎性痛中的作用机制。方法:行为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将30只3~5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模型组(8只)、生理盐水模型组(6只)和米诺环素模型组(8只)。对照组采用右后足背皮下注射生理盐水,模型组(甲醛炎性痛模型)采用右后足背皮下注射5%(体积分数)甲醛溶液,生理盐水模型组和米诺环素模型组分别在模型制备前1 h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米诺环素。记录4组大鼠足背皮下注射生理盐水或甲醛溶液后1 h内每5 min缩足和舔爪的时间,共记录1 h。痛行为学记录结束1 h后,行4%多聚甲醛心脏灌流取脊髓组织,以免疫组化实验的方法观察脊髓背角c-Fos蛋白的表达。电生理实验:选取26只3~5周龄雄性SD大鼠制作离体脊髓纵切片,每只大鼠随机选取2~5个神经元进行全细胞膜片钳记录,分别记录米诺环素、氟代柠檬酸和多西环素对SG神经元的自发性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pontaneous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s EPSCs)或自发性抑制性突触后电流(spontaneous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s IPSCs)的作用。结果: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右侧缩足和舔爪等炎性痛行为及脊髓背角c-Fos蛋白表达显著增加;腹腔注射米诺环素可显著减轻大鼠第二相的炎性痛行为(t=2.957,P<0.05),并减少脊髓背角浅层(Ⅰ~Ⅱ)和深层(Ⅲ~Ⅳ)c-Fos蛋白的表达(t_(Ⅰ-Ⅱ)=3.912,t_(Ⅲ-Ⅳ)=2.630,P<0.05)。米诺环素显著增加SG神经元的s IPSCs的频率至用药前的220%±10%(P<0.05),但对s EPSCs的频率(100%±1%,t=0.112,P=0.951)和幅度(98%±1%,t=0.273,P=0.167)、s IPSCs的幅度(105%±3%,t=0.568,P=0.058)均无显著影响。氟代柠檬酸和多西环素对s IPSCs的频率[分别为:(99%±1%,t=0.366,P=0.099);(102%±1%,t=0.184,P=0.146)]和幅度[分别为:(98%±1%,t=0.208,P=0.253);(99%±1%,t=0.129,P=0.552)]均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诺环素 炎性痛 突触后电流 全细胞膜片钳
下载PDF
三七总皂苷对大鼠海马CA1区突触传递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6
10
作者 周燕 田磊 +1 位作者 徐林 莫宁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032-1036,共5页
目的 研究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对大鼠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传递的作用。方法 断头法分离3~4周雄性Wistar大鼠海马半脑,用切片机切出400pm厚度的海马脑片,对CA1区锥体细胞采用“盲法... 目的 研究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对大鼠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传递的作用。方法 断头法分离3~4周雄性Wistar大鼠海马半脑,用切片机切出400pm厚度的海马脑片,对CA1区锥体细胞采用“盲法”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分别检测和分析PNS(0.05~0.4g/L)对刺激CA1传入纤维引出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s)和抑制性突触后电流(IPSCs)的影响,继而以脉冲间隔为50ms的配对刺激代替单刺激,通过EPSC2/EPSC1(P2/P1)值的变化观察PNS对双脉冲易化(paired-pulse facilitation,PPF)的影响。结果 0.1~0.4g/LPNS显著抑制EPSCs(P〈0.05),且PNS在抑制P1、P2的同时明显升高P2/P1值(P〈0.05),加强了双脉冲易化,但PNS对IPSCs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 PNS显著减小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EPSCs而不影响IPSCs,说明PNS不是通过强化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功能间接地抑制兴奋性神经元,而是对兴奋性突触传递直接产生抑制;PNS明显升高P2/P1值,说明PNS是通过突触前机制抑制CA1区兴奋性突触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总皂苷 海马CA1区 突触前抑制 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s) 抑制性突触后电流(IPSCs)
下载PDF
银杏叶提取物对抑郁模型小鼠内侧前额叶皮质氧化应激及锥体神经元兴奋/抑制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朱传安 张贤华 +7 位作者 陈进东 夏玉平 黄志源 马增明 谢彬 谢彦颖 谢奕彬 李桂文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0-217,共8页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ginkgo biloba extract,GBE)对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性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所致抑郁模型小鼠内侧前额叶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氧化应激及锥体神经元兴奋/抑制(excitatory/i...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ginkgo biloba extract,GBE)对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性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所致抑郁模型小鼠内侧前额叶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氧化应激及锥体神经元兴奋/抑制(excitatory/inhibitory,E/I)平衡的影响。方法:48只SPF级7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对照+生理盐水组(CTRL+Veh组)、对照+GBE组(CTRL+GBE组)、模型+生理盐水组(CUMS+Veh组)、模型+GBE组(CUMS+GBE组),每组12只小鼠。CUMS+Veh组和CUMS+GBE组小鼠采用CUMS方法建立抑郁模型,造模期间CTRL+GBE组和CUMS+GBE组小鼠给予腹腔注射GBE(70 mg/kg,1次/d),CTRL+Veh组和CUMS+Veh组小鼠无应激、腹腔注射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造模结束后采用糖水偏爱实验、强迫游泳实验、悬尾实验检测小鼠抑郁行为,采用旷场实验检测小鼠自主运动、探索能力、焦虑行为。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检测mPFC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与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全细胞记录检测神经元E/I平衡,包括自发性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pontaneous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sEPSC)与自发性抑制性突触后电流(spontaneous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sIPSC)。采用SPSS 23.0进行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采用双因素(是否给予GBE,是否给予CUMS造模,用GBE×CUMS表示)方差分析进行统计。结果:(1)行为学结果显示:小鼠旷场中央区活动时间及运动总距离、糖水偏爱率比较,GBE×CUMS交互作用显著(F=24.90,4.82,3.91,均P<0.05)。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CUMS+Veh组小鼠旷场中央区活动时间[(47.15±3.58)s]及运动总距离[(19.33±0.86)m]、糖水偏爱率[(59.11±8.79)%]均低于CTRL+Veh组[(61.55±2.49)s、(23.24±1.21)m、(84.02±7.45)%](均P<0.01),CUMS+GBE组[(56.51±3.53)s、(20.75±1.31)m、(70.80±11.79)%]均高于CUMS+Veh组(均P<0.05)。各组小鼠的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和悬尾不动时间比较,GBE×CUMS交互作用显著(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性应激 氧化应激 自发性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自发性抑制性突触后电流 小鼠
原文传递
细胞外Ca^(2+)对爪蟾脑片神经元微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的调制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红 蔡浩然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99-606,共8页
应用盲法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以爪蟾视顶盖神经元微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niature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mIPSCs)为指标,观察了细胞外 Ca^(2+)对爪蟾脑片神经元突触后 mIPSC的调制。结果表明:用细胞外无钙或无钙含乙二醇... 应用盲法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以爪蟾视顶盖神经元微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niature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mIPSCs)为指标,观察了细胞外 Ca^(2+)对爪蟾脑片神经元突触后 mIPSC的调制。结果表明:用细胞外无钙或无钙含乙二醇双乙胺醚-N,N’-四乙酸(EGTA)(200 nmol/L-2mmol/L)溶液灌流,均可使mIPSCs的发放频率降低;非特异性钙离子拮抗剂氯化铬(100μmol/L)也可使mIPSCs的频率降低;内质网钙泵抑制剂thapsigargin (TG)以及内质网ryanodine受体(RyR)激动剂ryanodine均可使mIPSCs频率升高,内质网RyR拮抗剂普鲁卡因则可降低mIPSCs的频率;磷脂酶C抑制剂U73122也可降低mIPSCs的频率,对三磷酸肌醇(inositol,4,5-triphosphate,IP_3)水平有抑制作用的咖啡因亦可显著地降低mIPSCs,甚至完全抑制mIPSCs。从而表明:对突触前神经元及其末梢,细胞外钙离子可通过细胞膜上的钙通道进入细胞内,使细胞内钙浓度升高,突触前神经末梢释放出更多的神经递质,进而可能使突触后mIPSCs的频率增加;突触前细胞内钙储池上的RyR和IP_3R均可介导钙从其中释放,并也可使突触前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升高,进而可能使突触后mIPSCs的发放频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片 膜片钳 微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PSCs) Ryanodine受体(RyR) 三磷酸肌醇受体(IP3R)
下载PDF
母婴分离应激导致青少年期大鼠抑郁并改变海马兴奋性突触传递 被引量:1
13
作者 韦红巧 邱然 +4 位作者 王芳 林楚臻 莫景筌 陈业俊 杨林杰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53-158,共6页
目的明确母婴分离(MS)应激及GABAA受体α6亚单位(Gabra6)抑制剂对海马AMPA受体介导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影响。方法将新生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MS组,MS乳鼠与母鼠定期分离,建立母婴分离大鼠模型;新环境进食抑制、强迫游泳以及糖水... 目的明确母婴分离(MS)应激及GABAA受体α6亚单位(Gabra6)抑制剂对海马AMPA受体介导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影响。方法将新生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MS组,MS乳鼠与母鼠定期分离,建立母婴分离大鼠模型;新环境进食抑制、强迫游泳以及糖水偏爱实验检测青少年期大鼠抑郁行为;全细胞脑片膜片钳方法检测对照及大鼠海马CA1区椎体神经元诱发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EPSC)。结果青少年期MS大鼠在新环境中进食潜伏期(P<0.01)以及强迫游泳漂浮不动时间均延长(P<0.01),Gabra6拮抗剂呋塞米可显著增强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细胞中记录到的eEPSC(P<0.001),呋塞米对慢性MS应激大鼠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细胞eEPSC的增强作用较弱(P<0.05)。结论MS应激可作用于海马Gabra6,改变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并导致大鼠抑郁,在此基础上研究作用于GABA受体的药物有望成为抑郁症治疗的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婴分离 海马 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GABAA受体α6亚单位
下载PDF
氯胺酮在大鼠脊髓背角胶状质内对突触前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
14
作者 每晓鹏 王智明 +2 位作者 张惠 徐礼鲜 李云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39-244,共6页
为探讨临床有效浓度的氯胺酮(ketamine,KTM)在脊髓背角胶状质(substansia gelatinosa,SG)内对突触前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应用红外可视神经组织薄片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方法,在电压钳模式下,观察了KTM对自发性抑制性和兴... 为探讨临床有效浓度的氯胺酮(ketamine,KTM)在脊髓背角胶状质(substansia gelatinosa,SG)内对突触前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应用红外可视神经组织薄片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方法,在电压钳模式下,观察了KTM对自发性抑制性和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pontaneous inhibitory an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sIPSCs and sEPSCs)的频率和幅值的影响。结果显示:(1)钳制电压在0mV时,在人工脑脊液(artificial cerebrospinal fluid,ACSF)中加入10-5mol/LAP-V和10-6mol/LCNQX,可记录到sIPSCs。将此时记录到的频率和幅值都作为前对照组的基础值(100%)。给予10-4mol/LKTM后,与前对照组相比,sIPSCs频率为127.93%±25.17%(P<0.05),幅值为104.78%±11.35%(P>0.05,n=7);(2)钳制电压为-70mV时,在ACSF中加入3×10-7mol/L士的宁和10-6mol/L荷包牡丹碱后,可观察到sEPSCs。加入10-4mol/LKTM后,与前对照组相比,sEPSCs的频率和幅值分别为97.89%±4.06%和101.63%±7.66%(P>0.05,n=8)。以上结果提示:(1)KTM增加了sIPSCs的频率,而对幅值没有明显影响,即KTM引起突触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增加,而对突触后神经元的作用不明显;(2)KTM对sEPSCs的频率和幅值均未见明显影响,说明KTM在SG内对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无显著影响。由此我们推测KTM在脊髓SG内主要通过增强抑制性信息传递发挥作用,KTM增强SG内突触前抑制性神经递质释放可能与其在脊髓背角发挥麻醉和镇痛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胺酮 脊髓背角Ⅱ层 抑制性突触后电流 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红外可视脑片膜片钳 大鼠
下载PDF
铅对大鼠皮质神经元γ-氨基丁酸A型受体介导电流及GABA能突触传递的抑制作用
15
作者 高文良 张红 +4 位作者 袁谊 郭蕊 刘兴阳 邓显华 孙灏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38,共8页
目的研究铅(Pb^(2+))对大鼠皮质神经元γ-氨基丁酸(GABA)A型受体介导电流(I_(GABA))及GABA能突触传递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①分离出生0 d的SD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进行原代培养,培养7~14 d用膜片钳系统记录神经元GABA激活的I_(GABA),... 目的研究铅(Pb^(2+))对大鼠皮质神经元γ-氨基丁酸(GABA)A型受体介导电流(I_(GABA))及GABA能突触传递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①分离出生0 d的SD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进行原代培养,培养7~14 d用膜片钳系统记录神经元GABA激活的I_(GABA),检测不同浓度Pb^(2+)(1,5,10,50和100μmol·L^(-1))(Y管给药,作用时间20 s)对GABA(100μmol·L^(-1))激活I_(GABA)的影响,并检测Pb^(2+)50μmol·L^(-1)(Y管给药,作用时间20 s)对不同浓度GABA(1,10,50,100,500和1000μmol·L^(-1))激活I_(GABA)的影响。②取15~19 d日龄雄性SD大鼠大脑制作厚度为350μm的脑片样本,记录自发抑制性突触后电流(sIPSC)、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PSC)和注入电流诱导的动作电位(AP),检测Pb^(2+)10μmol·L^(-1)(灌流速度2 mL·min^(-1))处理前和处理5 min后sIPSC和mIPSC振幅和频率及AP频率。结果①在10,50和100μmol·L^(-1)浓度时,随浓度升高,Pb^(2+)抑制原代培养神经元I_(GABA)的作用增强,IC_(50)值为(68±20)μmol·L^(-1)。②Pb^(2+)50μmol·L^(-1)抑制GABA最大激活电流(P<0.01),升高GABA的EC50值,由无Pb^(2+)组的(20±6)μmol·L^(-1)增加到(87±39)μmol·L^(-1),表明Pb^(2+)可能以非竞争性机制抑制I_(GABA)。③脑片实验中,与处理前比较,Pb^(2+)10μmol·L^(-1)处理5 min后可逆地抑制神经元sIPSC的频率(P<0.01)而未影响其振幅,而mIPSC的频率和振幅均未受到影响。此外,Pb^(2+)10μmol·L^(-1)抑制AP的频率(P<0.01),降低神经元的整体兴奋性。结论Pb^(2+)对原代培养神经元I_(GABA)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b^(2+)可能通过抑制皮质神经元的AP抑制sIPSC的频率;提示Pb^(2+)对原代培养神经元I_(GABA)的抑制以及对脑片神经元sIPSC频率的抑制可能存在不同的机制,反映了Pb^(2+)中毒机制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A型受体 神经元 自发抑制性突触后电流 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
下载PDF
依托咪酯对大鼠海马CA1区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于婵娟 刘涛 +1 位作者 田亮 蒋晖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2370-2372,共3页
目的探讨依托咪酯对大鼠海马CA1区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影响。方法将32只Wistar大鼠海马脑片均分为四组:脂肪乳剂组;10μM依托咪酯组;荷包牡丹碱+10μM依托咪酯组;士的宁+10μM依托咪酯组。记录用药前和40min后膜钳制电压为-70mV时的兴奋... 目的探讨依托咪酯对大鼠海马CA1区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影响。方法将32只Wistar大鼠海马脑片均分为四组:脂肪乳剂组;10μM依托咪酯组;荷包牡丹碱+10μM依托咪酯组;士的宁+10μM依托咪酯组。记录用药前和40min后膜钳制电压为-70mV时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幅值。结果在膜钳制电压为-70mV时,脂肪乳剂对CA1区锥体神经元细胞EPSC幅值无明显影响,而10μM依托咪酯可明显降低EPSC幅值(P<0.05)。应用荷包牡丹碱预孵脑片可完全消除10μM依托咪酯对大鼠海马CA1区EPSC值的抑制作用(P<0.05)。在应用士的宁预孵脑片后,10μM依托咪酯可使EPSC值下降约16.2%;但与依托咪酯组相比,该抑制作用被明显削弱(P<0.05)。结论依托咪酯可能主要通过增强突触γ-氨基丁酸A受体功能而抑制兴奋性突触活动。甘氨酸受体在其中亦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托咪酯 海马 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原文传递
红藻氨酸对海马CA1区突触传递的作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智良 徐如祥 +4 位作者 姜晓丹 尹震 罗成义 杜谋选 邹雨汐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652-654,共3页
目的研究激活海马红藻氨酸(kainate,KA)受体对CA1区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递质的作用。方法对成年大鼠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细胞采用“盲法”全细胞电压钳记录,分别检测和分析KA (10 μmol/L)对CA1传入纤维引出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和抑制性突... 目的研究激活海马红藻氨酸(kainate,KA)受体对CA1区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递质的作用。方法对成年大鼠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细胞采用“盲法”全细胞电压钳记录,分别检测和分析KA (10 μmol/L)对CA1传入纤维引出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和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的影响。结果KA受体的激活不仅显著性抑制抑制性突触后电流(P<0.01),而且同时显著性抑制兴奋性突触后电流(P<0.01)。结论KA受体通过激活同时抑制海马CA1区神经元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的传入,对海马神经元动力学的平衡产生影响,从而促进癫痫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藻氨酸 海马 CAl区 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抑制性突触后电流
下载PDF
可视膜片钳法记录初级传入纤维介导的脊髓背角神经元突触后电流(英文) 被引量:1
18
作者 万业宏 王玉英 +1 位作者 戴飞 胡三觉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50-557,共8页
本文描述了用明胶半包埋法制备带背根脊髓薄片的实验步骤,和在脊髓背角记录由初级传入纤维介导的突触后电流的可视膜片钳法。手术制备一段带背根的脊髓标本,并用20%的明胶包埋在琼脂块上,再用振动切片机切片获得带背根的脊髓薄片。通... 本文描述了用明胶半包埋法制备带背根脊髓薄片的实验步骤,和在脊髓背角记录由初级传入纤维介导的突触后电流的可视膜片钳法。手术制备一段带背根的脊髓标本,并用20%的明胶包埋在琼脂块上,再用振动切片机切片获得带背根的脊髓薄片。通过红外线可视的引导,在脊髓背角神经元上建立全细胞封接模式。在钳制电压为-70mV条件下,记录自发的和背根刺激引起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以传入纤维的传导速度与刺激阈值为指标,可以区分A样纤维与C样纤维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在钳制电压为0 mV条件下,记录自发的和背根刺激引起的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用5 μmol/L的士宁或20μmol/L的荷包牡丹碱分离出γ-氨基丁酸能或甘氨酸能的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用可视膜片钳方法可以准确测量脊髓背角神经元的突触后电流,从而研究初级传入突触的传递过程。更重要的是,在红外线可视观察的帮助下,建立膜片钳封接的成功率显著提高,同时也使记录研究脊髓背角深层神经元变得更加容易。本研究为探索初级传入突触传递过程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片钳技术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初级传入突触 脊髓 背角 大鼠
下载PDF
依托咪酯对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突触结构电流-电压曲线的离子通道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于婵娟 刘亚华 +3 位作者 田亮 黄春阳 刘涛 蒋晖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8期985-988,共4页
目的探讨静脉麻醉药物依托咪酯对大鼠海马CA1区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EPSCs)的电流-电压(I-V)曲线在离子通道层面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断头法分离Wistar大鼠海马脑半球,运用切片机制作400μm厚度的海马脑... 目的探讨静脉麻醉药物依托咪酯对大鼠海马CA1区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EPSCs)的电流-电压(I-V)曲线在离子通道层面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断头法分离Wistar大鼠海马脑半球,运用切片机制作400μm厚度的海马脑部切片。切片分别置于60μL脂肪乳剂和依托咪酯(相当于10μmol/L)乳剂中孵育40min。在Schaeffer侧支/联合纤维处给予单个刺激,同时改变CA1锥体神经元细胞膜钳制电位(-100^+40mV时,变化幅度为20mV),绘制I-V曲线,并且采用膜片钳内面向外式记录技术全程记录外向整流特性的单通道氯电流。结果在保持膜钳制电位-70mV的条件下,10μmol/L的依托咪酯降低反转电位,其电位由-53mV左右降低为-60mV左右,I-V曲线左移,相应的单通道氯电流明显增强,通道开放程度增加。结论在静息状态下,依托咪酯主要作用于兴奋性突触后膜GABAA受体,通过使其EPSCs的离子构成发生变化抑制兴奋性突触活动,此过程中外向的电流分量增加,发生的主要改变可能为氯离子的跨膜转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 CA1 依托咪酯 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I-V 曲线 单通道氯电流
下载PDF
D-丝氨酸对大鼠视皮层神经元突触后NMDA受体功能的调制作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延海 王珏 张广军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0期2098-2101,共4页
目的:观察在发育大鼠视皮层脑片标本上D-丝氨酸对大鼠视皮层神经元突触后NMDA受体功能是否具有调制作用.方法:应用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记录13~15dSD大鼠视皮层II/III层椎体神经元的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s),观察D-丝氨酸对m... 目的:观察在发育大鼠视皮层脑片标本上D-丝氨酸对大鼠视皮层神经元突触后NMDA受体功能是否具有调制作用.方法:应用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记录13~15dSD大鼠视皮层II/III层椎体神经元的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s),观察D-丝氨酸对mEPSCs的调制作用.结果:mEPSCs包含两种受体电流成分,即AMPA受体与NMDA受体电流成分;应用外源性D-丝氨酸(1,10和100μmol/L)均增强了mEPSCs的NMDA受体电流成分(P<0.01),并呈现浓度依赖性,而应用NMDA受体阻断剂D-APV(50μmol/L)完全阻断这种增强效应.此外,D-丝氨酸没有影响mEPSCs的AMPA受体电流成分.结论:在大鼠视皮层II/III层锥体神经元上,突触后NMDA受体的甘氨酸结合位点是不饱和的,应用外源性D-丝氨酸可以增强NMDA受体功能,本研究为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的治疗提供有意义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DA受体 D-丝氨酸 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突触传递 视皮层 大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