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合凝乳酶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儿童营养状态和摄食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罗燕军 胡赤军 +2 位作者 刘洋 鲁明 王晓丽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9年第23期4479-4482,共4页
目的:观察复合凝乳酶胶囊对不同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儿童临床表现、营养状态和摄食行为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以2017年8月至2018年9月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儿童消化内科就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 目的:观察复合凝乳酶胶囊对不同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儿童临床表现、营养状态和摄食行为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以2017年8月至2018年9月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儿童消化内科就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观察治疗前和复合凝乳酶治疗2 w后患儿临床症状变化及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监测患儿身高和体重,进行膳食情况的调查。结果:共163例儿童纳入研究,发生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PDS)66例,上腹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EPS)97例。治疗前,PDS组儿童症状总分明显高于EPS儿童(6.9±2.7 vs 3.6±1.7,t=5.90,P=0.00)。PDS组儿童WAZ、WHZ、HAZ、身高别体质量Z值(weight for height Z score,WHZ)、年龄别身高Z值(height for age Z score,HAZ)、年龄别体质量Z值(weight for age Z score,WAZ)、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膳食多样化分数(Dietary diversity score,DDS)均明显低于EPS组(P均<0.05)。治疗2 w后,PDS儿童症状总分明显降低(P=0.00),改善程度依次为:厌食>早饱>腹痛>嗳气>恶心>腹胀。EPS儿童症状总分无明显变化(P=0.11)。PDS儿童WAZ、WHZ、DDS均有明显升高(P均<0.05)。EPS儿童DDS无明显变化(t=0.22,P=0.30)。研究期间未见明显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复合凝乳酶胶囊可改善PDS患儿的临床症状、营养状态和膳食多样性,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餐后不适综合征 上腹痛综合征 营养调查 复合凝乳酶 食物多样化
原文传递
餐后不适综合征中西医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雷珉 舒劲 +1 位作者 王争艳 张媛媛 《河南中医》 2021年第6期951-955,共5页
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PDS)是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一个亚型。西医认为,PDS的发病机制为胃肠动力障碍、内脏敏感性增加、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e,Hp)感染、脑-肠轴调节功能异常... 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PDS)是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一个亚型。西医认为,PDS的发病机制为胃肠动力障碍、内脏敏感性增加、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e,Hp)感染、脑-肠轴调节功能异常、精神心理因素等,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促进胃肠动力、促进胃底舒张、消化酶治疗、精神心理治疗等。中医药治疗PDS的主要方法包括辨证运用古方加减治疗、中成药治疗、中医外治法等。但治疗仍以临床经验为主,尚缺乏进一步的动物实验及药理研究。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PDS尚缺乏多中心、大样本量、盲法的临床研究,且对于中药、西药联合应用的药理机制研究较少,今后,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餐后不适综合征 中西医结合 胃肠动力 胃底舒张 消化酶治疗 精神心理治疗 古方加减治疗 中成药治疗 中医外治法
下载PDF
联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合并睡眠情绪障碍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素娟 李伟 +2 位作者 李佳 王胜 王东旭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8期971-973,共3页
目的评价联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PDS)合并睡眠情绪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00例PDS合并睡眠情绪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50例)和试验组(150例)。对照组予多潘立酮(10 mg,tid)、胃粘膜保护剂和安慰剂,试验组予多潘... 目的评价联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PDS)合并睡眠情绪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00例PDS合并睡眠情绪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50例)和试验组(150例)。对照组予多潘立酮(10 mg,tid)、胃粘膜保护剂和安慰剂,试验组予多潘立酮(10 mg,tid)、胃粘膜保护剂及氟哌噻吨美利曲辛(1片,bid),均治疗8周。利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SDS)评价患者睡眠、情绪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消化道症状、睡眼和情绪评分。结果联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8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消化道症状;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睡眠质量PSQI总分以及反映焦虑抑郁状态的SAS、SDS评分下降。结论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多潘立酮对餐后不适综合征合并睡眠情绪障碍患者疗效优于对照组,是该类患者理想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 餐后不适综合征 睡眠情绪障碍 焦虑抑郁
下载PDF
针刺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脾胃气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邹璇 李金玲 +4 位作者 杨静雯 林璐璐 屠建锋 王宇 刘存志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68-475,共8页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PDS)脾胃气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8例PDS脾胃气虚证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刺组55例,假针组53例。针刺组采用传统针刺干预,穴取百会、膻中、中脘、气海、天枢、内关、足三里、公孙和太白穴;假针组采...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PDS)脾胃气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8例PDS脾胃气虚证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刺组55例,假针组53例。针刺组采用传统针刺干预,穴取百会、膻中、中脘、气海、天枢、内关、足三里、公孙和太白穴;假针组采用非穴浅刺干预。2组均留针20 min,每周针刺3次,连续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随访12周。比较2组在治疗结束和随访结束后消化不良症状指数(SID)、尼平消化不良指数(NDI)、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分较治疗前的变化,进行疗效评价和安全性评价。结果4周治疗结束后,针刺组有效率为72.7%,高于假针组45.3%(P<0.05)。治疗4周后,针刺组的SID总分、NDI评分的下降幅度均高于假针组(P<0.05),且在治疗结束后持续12周(P<0.05)。治疗4周后,针刺组HADS评分的下降幅度高于假针组(P<0.05),但随访期间组间比较无差异。研究期间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结论针刺能够改善PDS脾胃气虚证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生活质量,并能持续到治疗结束后12周;针刺能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但这一效应在针刺结束后并不能持续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餐后不适综合征 脾胃气虚证 针刺 消化不良症状 生活质量 焦虑抑郁情绪
原文传递
伊托必利对餐后不适综合征患者胃电图与胃排空率的影响
5
作者 陈跃明 刘丽 +2 位作者 王伟宁 黄萍 徐赛群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0年第10期1920-1922,共3页
目的:评价盐酸伊托必利片对餐后不适综合征患者胃电活动和胃排空率的影响。方法:将HP检测阴性的42例餐后不适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铝碳酸镁片+伊托必利片)22例和对照组(铝碳酸镁片)20例,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分别检查胃电图、胃排... 目的:评价盐酸伊托必利片对餐后不适综合征患者胃电活动和胃排空率的影响。方法:将HP检测阴性的42例餐后不适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铝碳酸镁片+伊托必利片)22例和对照组(铝碳酸镁片)20例,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分别检查胃电图、胃排空率,比较两组各指标的改变有无差异。结果:治疗组:餐后/餐前功率比、反应面积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胃电节律紊乱百分比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胃排空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餐后/餐前功率比、反应面积、胃电节律紊乱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胃排空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伊托必利能显著提高餐后不适综合征患者的胃排空率、餐后/餐前功率比、反应面积,对餐后不适综合征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餐后不适综合征 伊托必利 胃电图 胃排空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