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阴道分娩中肩难产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旋后肩法的干预效果评价 被引量:5
1
作者 陆颖 尤爱军 吴嘉涵 《中华全科医学》 2021年第6期969-971,共3页
目的探究产妇生产中肩难产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旋后肩法的干预效果。方法收集宁波市妇女儿童医2019年1月—2020年1月行阴道分娩的5 812例产妇相关资料,其中发生肩难产59例(病例组),未发生肩难产5 753例(对照组),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 目的探究产妇生产中肩难产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旋后肩法的干预效果。方法收集宁波市妇女儿童医2019年1月—2020年1月行阴道分娩的5 812例产妇相关资料,其中发生肩难产59例(病例组),未发生肩难产5 753例(对照组),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肩难产发生的危险因素。另59例肩难产产妇中接受常规压前肩法促分娩27例(病例1组),行旋后肩法促分娩32例(病例2组),比较各组妊娠结局。结果单因素可见病例组、对照组在年龄、体重指数(BMI)、妊娠期糖尿病(GDM)、宫缩乏力、巨大儿上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得出BMI>27、GDM、宫缩乏力、巨大儿是产妇生产中肩难产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病例组产妇、新生儿不良结局总发生率分别为20.34%、13.5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7%、0.42%(均P<0.05);病例1组产妇不良结局总发生率为25.93%,与病例2组的15.62%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1组新生儿不良结局总发生率为25.93%,显著高于病例2组的3.13%(P<0.05)。结论产妇生产中肩难产发生危险因素较多,需针对性管理以预防肩难产;而对肩难产发生后,旋后肩法相对常规压前肩法,其不良母婴结局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分娩 肩难产 危险因素 旋后肩法 妊娠结局
原文传递
旋后肩法处置肩难产对产妇分娩后盆底肌功能改善的临床研究
2
作者 吴嘉涵 尤爱军 宋燕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CAS 2021年第3期355-359,共5页
目的探讨旋后肩法用于肩难产产妇,对其产后盆底肌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在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采用旋后肩法完成肩难产助产的28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并纳入研究组。选取同期在本院分娩,采用耻骨联合上加压法完成肩... 目的探讨旋后肩法用于肩难产产妇,对其产后盆底肌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在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采用旋后肩法完成肩难产助产的28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并纳入研究组。选取同期在本院分娩,采用耻骨联合上加压法完成肩难产助产的25例产妇纳入对照组。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获取2组产妇分娩8周后盆底肌收缩运动肌电值。采用成组t检验,对2组产妇一般临床资料、盆底sEMG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对2组产妇分娩巨大儿所占比例等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病例收集医院伦理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2018]伦审字(28)号]。与所有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2组产妇身高、体重,分娩时人体质量指数(BMI)、孕龄、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2组产妇分娩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和巨大儿所占比例分别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研究组产妇前基线值、快肌收缩最大值、混合肌收缩最大值、混合肌收缩平均值、耐力肌收缩平均值、后基线值分别为(1.4±0.3)μV、(23.8±5.5)μV、(19.9±3.4)μV、(17.2±2.9)μV、(13.7±3.0)μV、(1.3±0.3)μV,均超过对照组的(1.3±0.3)μV、(20.6±4.4)μV、(17.7±3.3)μV、(14.2±4.1)μV、(11.8±3.4)μV、(1.1±0.3)μV,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产妇耐力肌收缩最大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后肩法用于肩难产产妇助产,较传统耻骨联合上加压法,可改善产妇产后短期内的盆底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分娩 产后期 旋后肩法 肩难产 肌收缩 骨盆底肌 肌电描记术 产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