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 被引量:16
1
作者 曹光磊 沈惠良 +1 位作者 胡海量 宋红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4期329-333,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操作技巧及疗效。方法2004年3月至2006年9月应用4.0mm钛质空心钉经皮内固定治疗18例合并后踝骨折患者,包括旋后外旋Ⅳ度14例,旋前外旋Ⅳ度4例。所有患者后踝骨折块大小在侧位X线片上均超...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操作技巧及疗效。方法2004年3月至2006年9月应用4.0mm钛质空心钉经皮内固定治疗18例合并后踝骨折患者,包括旋后外旋Ⅳ度14例,旋前外旋Ⅳ度4例。所有患者后踝骨折块大小在侧位X线片上均超过胫骨远端关节面的1/4,且移位程度大于2mm。术前常规进行踝关节螺旋CT检查,了解后踝骨折块大小、移位情况以及横断面主骨折线与踝关节水平线所成的角度。术中首先复位并固定外踝和内踝,根据术前CT情况选择术中导针的位置与方向,经皮微创空心钉固定后踝骨折。结果所有患者获得平均16、5个月(6~35个月)随访,后踝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按照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推荐的足踝评分:优11例,良5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8.9%。结论经皮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是治疗后踝骨折较为理想的内固定方式,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等优势;术前根据CT制定详细的术中计划,确保导针的位置及方向正确是手术成功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踝 骨折 骨折固定术 内固定
原文传递
经腓骨截骨复位内固定治疗中老年累及后踝陈旧性踝关节骨折 被引量:15
2
作者 苏琰 李振东 +6 位作者 薛剑锋 邹剑 梅国华 蒋剑涛 顾文奇 陈城 施忠民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15-320,共6页
目的探讨经腓骨截骨复位内固定治疗中老年累及后踝陈旧性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7月—2018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13例中老年累及后踝陈旧性踝关节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例,... 目的探讨经腓骨截骨复位内固定治疗中老年累及后踝陈旧性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7月—2018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13例中老年累及后踝陈旧性踝关节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例,女11例;年龄48~63岁,平均54.8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8~18周,平均9.6周。后踝骨折根据Haraguchi分型,均为Ⅰ型。踝关节骨折根据Lauge-Hansen分型:旋前-外旋型2例,旋后-外旋型11例。均行经腓骨截骨复位内固定术。记录骨折愈合时间,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患者均获随访9~36个月,平均20.3个月。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12~15周,平均14.8周。患者术后无感染、内固定松动或断裂。1例患者X线片提示轻度创伤性关节炎。末次随访时VAS[(1.0±0.2)分]较术前[(5.3±0.6)分]明显下降(P<0.05)。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85.2±7.4)分]较术前[(42.4±6.7)分]明显升高(P<0.05),其中优4例,良8例,可1例,优良率为92%。结论经腓骨截骨复位内固定治疗中老年累及后踝陈旧性踝关节骨折,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明显促进骨折愈合,减轻疼痛,改善踝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损伤 骨折固定术 截骨术 后踝
原文传递
累及内踝后丘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行斜T型钢板固定术的效果 被引量:2
3
作者 何加海 陈连锁 +1 位作者 刘西斌 辛海松 《中国社区医师》 2016年第8期53-54,共2页
目的:观察对累及内踝后丘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患者实施斜T型钢板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累及内踝后丘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患者68例,均实施斜T型钢板固定术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对患者实施3~15个月随... 目的:观察对累及内踝后丘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患者实施斜T型钢板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累及内踝后丘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患者68例,均实施斜T型钢板固定术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对患者实施3~15个月随访,患者的临床治疗优良率95.59%。结论:斜T型钢板固定术治疗累及内踝后丘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累及内踝后丘 后踝 踝关节骨折 斜T型钢板固定术
下载PDF
后路行陈旧性后踝合并腓骨骨折畸形愈合重建的疗效
4
作者 李文贵 陈宸 +4 位作者 曾钢 刘文宙 陈彦博 杨涛 宋卫东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22年第4期389-394,共6页
目的治疗陈旧性后踝合并腓骨骨折畸形愈合时,总结联合后路行切开复位、重建踝关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21年12月,共收治的18例陈旧性后踝骨折合并腓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患者,均经联合后内+后外入路行后踝、腓骨骨折畸... 目的治疗陈旧性后踝合并腓骨骨折畸形愈合时,总结联合后路行切开复位、重建踝关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21年12月,共收治的18例陈旧性后踝骨折合并腓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患者,均经联合后内+后外入路行后踝、腓骨骨折畸形愈合切开复位、并重建踝关节解剖对位;其中男11例,女7例;平均年龄41岁(19~61岁);初次受伤至最终切开复位术平均间隔10个月(8~30个月),术前后常规行X线及CT检查以评估骨折复位、踝关节解剖对位及骨折愈合情况,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应用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关节与后足功能评分、VAS疼痛评分及踝关节活动度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共11例患者获随访,平均随访32个月(14~48个月)。术后经X光、CT评估,所有患者踝关节解剖对位较术前均有较明显的改善,且力线恢复良好;AOFAS踝关节与后足功能评分从术前平均40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4分;VAS评分从术前平均5.3分改善到术后1.5分;踝关节活动度从术前平均15°提高到术后平均35°。结论对于陈旧性后踝合并腓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联合后路切开解剖复位后踝及腓骨骨折,重建踝关节解剖对位,可较好地复位踝关节解剖结构,并取得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骨折 畸形愈合 后踝 后方入路
下载PDF
不同大小后踝骨折手术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20
5
作者 唐自银 王伟亮 +4 位作者 唐厚学 张涛 胡泊 刘成毫 杨杰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3年第2期125-127,共3页
目的对比不同大小后踝骨折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复位程度及AOFAS评分,探讨后踝骨折的治疗策略。方法53例后踝骨折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分析后踝骨折块<25%(A组)和≥25%(B组)胫骨远端关节面患者解剖复位率及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差... 目的对比不同大小后踝骨折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复位程度及AOFAS评分,探讨后踝骨折的治疗策略。方法53例后踝骨折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分析后踝骨折块<25%(A组)和≥25%(B组)胫骨远端关节面患者解剖复位率及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差异。结果 53例均获随访18-29个月,平均23.19个月。A、B组胫骨远端关节面解剖复位率及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解剖复位组及非解剖复位组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后踝骨折块≥25%胫骨远端关节面或移位大于2 mm时应尽量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当外踝已经完全复位、距骨脱位完全矫正,即使后踝骨折块<25%胫骨远端关节面也应该复位并固定后踝,且骨折复位固定的顺序为:外踝、后踝、内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踝骨折 解剖复位 内固定
原文传递
后踝骨折复位固定对踝关节骨折伴脱位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7
6
作者 朱新红 陶德刚 +3 位作者 黄飞 于凤宾 赖爱宁 郭龙 《临床骨科杂志》 2018年第6期711-713,共3页
目的比较踝关节骨折治疗中后踝骨折内固定与否的疗效,探讨后踝骨折固定对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手术治疗56例累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患者,36例进行后踝复位内固定(后踝内固定组),20例未进行后踝内固定(后踝非固定组)。术后按Olenud-Mol... 目的比较踝关节骨折治疗中后踝骨折内固定与否的疗效,探讨后踝骨折固定对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手术治疗56例累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患者,36例进行后踝复位内固定(后踝内固定组),20例未进行后踝内固定(后踝非固定组)。术后按Olenud-Molander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进行评分,比较两组疗效。结果5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两组各有1例开放伤患者因术前皮肤软组织条件差,术后伤口浅表感染,经抗感染、换药后完全愈合。踝关节骨折均愈合。后踝非固定组5例胫距关节未完全复位,二次行后踝复位固定后获得完全复位。术后1年Olenud-Molander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分:后踝内固定组优24例,良10例,可2例,优良率94. 44%(34/36);后踝非固定组优8例,良10例,可2例,优良率90. 00%(18/20);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后踝骨折复位固定对稳定踝关节有影响,应重视后踝骨折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踝骨折 固定 稳定性
下载PDF
后踝骨折手术入路选择探讨 被引量:15
7
作者 杨国跃 江汉 +3 位作者 刘智 陈志清 侯晓斌 张洪 《天津医药》 CAS 2017年第2期205-209,共5页
目的探讨后踝骨折临床特点以及如何进行手术入路选择。方法对2013年1月—2015年9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后踝骨折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83例。根据踝关节三维CT进行Haraguchi分型,其中HaraguchiⅠ型54例、HaraguchiⅡ型16例、Haragu... 目的探讨后踝骨折临床特点以及如何进行手术入路选择。方法对2013年1月—2015年9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后踝骨折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83例。根据踝关节三维CT进行Haraguchi分型,其中HaraguchiⅠ型54例、HaraguchiⅡ型16例、HaraguchiⅢ型13例。根据不同骨折分型选择相应手术入路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HaraguchiⅠ型、HaraguchiⅢ型采用后外侧入路;HaraguchiⅡ型后踝骨折根据是否合并内踝骨折分别采用后内侧入路和跟腱旁后内侧入路。术后2周、4周、12周、6个月、12个月拍摄踝关节正侧位像。通过X线及临床检查判断骨折愈合时间,记录并发症及相应转归。末次随访时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和SF-36分别评价术后踝关节功能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结果 83位患者获得6~24个月随访,平均(15.4±6.2)个月,骨折全部愈合,X线愈合时间12~24周,平均(18.6±4.2)周。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71~100分,平均(88.4±8.4)分;获优67例、良14例、中2例,优良率为97.59%。SF-36生理评分31.6~69.2分,平均(48.4±4.8)分,SF-36心理评分28.6~64.5分,平均(45.8±3.5)分。术后踝关节慢性疼痛1例,诊断为创伤性关节炎,经口服非甾体类药物治疗,踝关节疼痛可缓解。术后发生浅表软组织感染1例,经伤口换药后延迟愈合。所有病例未发生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内固定失败并发症。结论根据后踝骨折Haraguchi分型及骨折解剖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后外、后内、跟腱旁后内侧入路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可获得满意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后踝骨折 骨折固定术 手术入路 治疗结果
下载PDF
胫骨下段螺旋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15
8
作者 张正廉 王士波 +4 位作者 高迪 郑杰 赵廷虎 高彦军 张勇 《临床骨科杂志》 2015年第5期615-618,共4页
目的:探讨胫骨下段螺旋型骨折伴后踝骨折的漏诊原因、损伤机制及治疗策略。方法手术治疗81例胫骨下段螺旋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患者,X线检查发现后踝骨折38例,其余通过CT检查发现。后踝骨折用?4.5 mm空心钉固定,以防胫骨骨折髓内钉固... 目的:探讨胫骨下段螺旋型骨折伴后踝骨折的漏诊原因、损伤机制及治疗策略。方法手术治疗81例胫骨下段螺旋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患者,X线检查发现后踝骨折38例,其余通过CT检查发现。后踝骨折用?4.5 mm空心钉固定,以防胫骨骨折髓内钉固定过程中再移位,胫骨在足外旋位牵引下采用交锁髓内钉固定,下段腓骨骨折采用钢板或克氏针固定,上段腓骨骨折未固定。结果8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4~11个月。68例后踝经皮空心钉内固定,骨折均获骨性愈合;13例因骨折块小和移位不明显未予固定。79例骨折均骨性愈合,2例因断端间隙过大发生骨不连,经植骨后愈合。1例因后踝骨折移位发生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伤口无感染及骨髓炎发生。最终功能评定采用Joher-Wruhs标准:优67例,良10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95%。结论胫骨下段螺旋型骨折常合并隐匿的后踝骨折,单纯X线检查易漏诊,CT检查可明确诊断。损伤机制为旋后(足)-内旋(胫骨)引起。后踝骨折超过胫骨远端关节面10%者可行经皮?4.5 mm空心钉内固定治疗;下段腓骨骨折采用钢板或克氏针固定,上段腓骨骨折可不固定;胫骨骨折在足外旋牵引复位下行髓内钉固定可获得优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螺旋型骨折 后踝骨折 髓内钉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Haraguchi Ⅱ型后踝骨折两种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冯晓冰 罗轶 张龙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29-1133,共5页
[目的]研究Haraguchi Ⅱ型后踝骨折两种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征,寻找最佳内固定方法,为临床应用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通过20具踝关节人工骨制作Haraguchi Ⅱ型后踝骨折模型,分别采用后踝空心钉+内踝空心钉(A组10具)和后踝重建钢... [目的]研究Haraguchi Ⅱ型后踝骨折两种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征,寻找最佳内固定方法,为临床应用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通过20具踝关节人工骨制作Haraguchi Ⅱ型后踝骨折模型,分别采用后踝空心钉+内踝空心钉(A组10具)和后踝重建钢板固定+内踝空心钉(B组10具)固定,进行生物力学实验应力分析。比较各组内固定方式的优劣性。[结果]应力强度、刚度、抗扭转力学性能、接触力学等一系列生物力学性能显示:B组与A组呈显著性差异(P<0.05),B组明显优于A组,而B组强刚度和应力水平均接近于正常组。[结论]Haraguchi Ⅱ型后踝骨折采用后踝重建钢板具有优越的生物力学性能,比后踝空心钉内固定方式更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术式,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踝骨折 内固定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后外侧入路两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4
10
作者 彭育沁 陈兵乾 +3 位作者 盛晓文 房小文 王正飞 钱宇峰 《临床骨科杂志》 2018年第1期111-113,共3页
目的比较后外侧入路空心螺钉和支撑钢板两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将46例后踝骨折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直接显露复位后踝,分别采用空心螺钉(22例)和支撑钢板(24例)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及踝关节评分情况。结果空心... 目的比较后外侧入路空心螺钉和支撑钢板两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将46例后踝骨折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直接显露复位后踝,分别采用空心螺钉(22例)和支撑钢板(24例)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及踝关节评分情况。结果空心螺钉组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支撑钢板组1例术后出现切口感染,给予清创、闭式持续冲洗2周后切口愈合。两组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支撑钢板组和空心螺钉组术后各有1例出现腓骨后侧轻度疼痛不适,注意休息并外用扶他林软膏后疼痛缓解,支撑钢板组1例取出钢板后不适消失。两组均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骨折再移位等情况。术后12个月踝-后足AOFAS评分:支撑钢板组为48.4~96.3(88.1±2.5)分,优良率为23/24;空心螺钉组为45.5~95.5(88.5±3.0)分,优良率为21/22。两组AOFAS评分及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外侧入路直接复位采用空心螺钉固定和支撑钢板固定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而空心螺钉固定创伤更小且便于取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踝骨折 后外侧入路 空心螺钉 支撑钢板
下载PDF
前内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治疗踝关节后踝骨折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2
11
作者 周强 刘煊文 +6 位作者 侯伟光 丁小川 张强 李宁远 强喆 刘德敏 陈丹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0年第1期191-194,共4页
目的探讨前内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治疗踝关节后踝骨折患者的疗效评价。方法我院90例行手术治疗后踝骨折患者,根据手术入路方式分为A组(42例)和B组(48例),A组利用前内侧入路治疗,B组选用后外侧入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A组手术时间、... 目的探讨前内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治疗踝关节后踝骨折患者的疗效评价。方法我院90例行手术治疗后踝骨折患者,根据手术入路方式分为A组(42例)和B组(48例),A组利用前内侧入路治疗,B组选用后外侧入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A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均低于B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术后AOFAS评分高于B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踝关节功能评价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B组(P<0.05)。结论与后外侧入路相比,采用前内侧入路治疗踝关节后踝骨折可降低术中出血,加快骨折愈合和踝关节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踝骨折 前内侧入路 后外侧入路 疗效
下载PDF
比较踝关节骨折后踝螺钉不同进钉方向固定疗效 被引量:12
12
作者 胡秀年 刘辉 +5 位作者 占鹏 陈日江 廖元军 兰伟斌 邱汉民 陈东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16-720,共5页
目的比较踝关节骨折后侧入路后踝螺钉不同进钉方向的固定疗效。方法选取漂浮体位下后外侧入路对后踝骨折分别采用不同进钉方向螺钉固定患者48例,男性20例,女性28例,年龄(51.88±7.90)岁,左踝20例,右踝28例,依据Lauge-Hansen踝关节... 目的比较踝关节骨折后侧入路后踝螺钉不同进钉方向的固定疗效。方法选取漂浮体位下后外侧入路对后踝骨折分别采用不同进钉方向螺钉固定患者48例,男性20例,女性28例,年龄(51.88±7.90)岁,左踝20例,右踝28例,依据Lauge-Hansen踝关节骨折分型:旋后外旋型Ⅳ度36例,旋前外旋型Ⅳ度12例。后踝均采用螺钉固定,前向后固定组22例,后向前固定组26例,对比两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末次随访采用AOFAS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两组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0个月,平均(13.0±3.5)个月,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AOFAS评分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后外侧入路固定后踝骨折疗效较好,螺钉不同进钉方向具有相似的临床固定结果,手术医生可凭经验选择合适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后踝骨折 螺钉固定
下载PDF
Pilon变异的后踝骨折的形态分析和损伤机制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张光明 阮志勇 +2 位作者 弋芦龙 尹红灵 潘福根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035-2038,共4页
目的探讨Pilon变异的后踝骨折的形态特点和损伤机制。方法收集我院骨科后踝骨折患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图像,共22例Pilon变异的后踝骨折的患者纳入研究。观察图形特点并测量轴位图像上骨折部分所占比例;矢状位图像骨折块的最大... 目的探讨Pilon变异的后踝骨折的形态特点和损伤机制。方法收集我院骨科后踝骨折患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图像,共22例Pilon变异的后踝骨折的患者纳入研究。观察图形特点并测量轴位图像上骨折部分所占比例;矢状位图像骨折块的最大高度;矢状位图像骨折线与水平面之间的角度。并利用1例健康成年男性的足踝CT扫描数据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模型施加不同强度的垂直暴力或旋转暴力,探索Pilon变异的后踝骨折的损伤机制。结果当踝关节跖屈30°时,施加1.5倍体重垂直暴力时,后踝的最大应力区集中在胫骨远端后内侧区域,最大应力为78.68 mPa;施加2.5倍体重垂直暴力,最大应力为151.42 mPa。当踝关节跖屈增加到40。时,再施加1.5倍体重垂直暴力时,应力集中点向外移动,集中在在胫骨远端后侧,最大应力为111.78 mPa;施加2.5倍体重垂直暴力时,最大应力为165.63 mPa。当对踝关节施加旋转暴力时,应力主要集中在外踝和胫骨远端后外侧区域。结论Pilon变异的后踝骨折有独特的损伤机制,与踝关节所处的位置有主要关系,是踝关节跖屈30。左右时由垂直暴力合并旋转暴力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踝骨折 Pilon变异 损伤机制 三维有限元
原文传递
固定后踝骨折对下胫腓联合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14
作者 叶学年 朱文雄 江铭 《实用骨科杂志》 2015年第4期318-322,共5页
目的探讨固定后踝骨折后对下胫腓联合稳定性的影响。方法2009年3月至2014年4月我院对28例后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钢板固定后踝骨折,术中透视下作拉钩试验检查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以决定是否需要应用下胫腓螺钉... 目的探讨固定后踝骨折后对下胫腓联合稳定性的影响。方法2009年3月至2014年4月我院对28例后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钢板固定后踝骨折,术中透视下作拉钩试验检查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以决定是否需要应用下胫腓螺钉。其中男13例,女15例,年龄25~64岁,平均44.1岁;左侧骨折12例,右侧骨折16例。交通伤9例,跌倒扭伤19例。28例患者全部为新鲜闭合骨折。按照Lauge-Hasen分型,旋后外旋型Ⅲ度3例,旋后外旋型Ⅳ度20例,旋前外旋型Ⅳ度5例。所有患者均同时有腓骨远段和后踝的骨折,其中25例存在内踝骨折,5例为踝关节骨折脱位。结果27例患者因后踝骨折得到稳定固定后不需要再应用下胫腓螺钉,1例即使固定后踝骨折下胫腓仍不稳定,需加用下胫腓螺钉。术后随防7~26个月,平均16.3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平均6.5个月。按Olerud和Molander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其中优(90~100分)23例,良(80—89分)3例,可(〈80分)2例,平均93分,优良率为92.9%。结论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时固定后踝骨折能增强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及减少应用下胫腓螺钉的概率,临床中应重视后踝骨折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踝骨折 下胫腓联合损伤 固定 稳定性
下载PDF
国产多孔钽材料兔髌腱内植入形态学特点及生物相容性评价 被引量:12
15
作者 张振宇 王伟 +3 位作者 李元城 李成 刘朋 马静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48-451,共4页
目的 通过将国产多孔钽材料植入兔髌腱内,观察其形态学变化并评价生物相容性,为其用于肌腱与骨之间界面固定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成年新西兰大白兔48只,雌雄不限,体重2.5~3.0 kg;将大小为5 mm×5 mm×2 mm的多孔钽材料及多孔钛... 目的 通过将国产多孔钽材料植入兔髌腱内,观察其形态学变化并评价生物相容性,为其用于肌腱与骨之间界面固定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成年新西兰大白兔48只,雌雄不限,体重2.5~3.0 kg;将大小为5 mm×5 mm×2 mm的多孔钽材料及多孔钛材料分别植入左、右侧髌腱,作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术后观察动物一般情况,2、4、8、12周取材行大体、组织学、扫描电镜及硬组织切片观察植入材料内髌腱组织长入情况。结果 术后实验动物均存活。大体观察实验组及对照组材料均与髌腱组织结合紧密,未见明显炎性反应。组织学观察示,两组植入材料周围均有包膜形成,且各时间点对照组包膜均较实验组疏松、厚,但两组包膜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延长,两组包膜均逐渐变薄,组内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观察示随时间延长,两组材料孔隙中长入的肌腱纤维增多,但实验组多孔钽材料内部肌腱组织量多于对照组。硬组织切片示,实验组多孔钽-肌腱界面及钽孔隙内充满肌腱胶原纤维及小血管并逐渐向内部生长,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 国产多孔钽材料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多孔钽-肌腱界面之间可产生稳定牢固的连接,适用于肌腱-骨连接装置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钽 肌腱 - 骨连接装置 骨移植材料 髌腱 生物相容性
原文传递
新型后踝解剖锁定钢板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陈永成 陈南 +3 位作者 钟宗雨 杨茂赓 杨彦熙 吴迪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01-305,共5页
目的:探讨新型后踝解剖锁定钢板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就诊的踝关节骨折(骨折均累及后踝,骨折块面积均≥25%)患者资料,共计22例,男14例,女8例,年龄21~57岁,平均年龄42.... 目的:探讨新型后踝解剖锁定钢板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就诊的踝关节骨折(骨折均累及后踝,骨折块面积均≥25%)患者资料,共计22例,男14例,女8例,年龄21~57岁,平均年龄42.5岁。其中三踝骨折20例(AO分型B型11例,C型9例);单纯后踝骨折2例。所有患者经3~7 d(平均5 d)消肿待皮纹出现后,行经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新型后踝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22位患者获11~25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8~13周,平均为11.8周,无骨折延迟愈合及骨折不愈合,1例出现皮肤浅表感染,经换药后愈合。末次随访均未出现创伤性骨关节炎。所有患者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与后足功能标准评分评定治疗效果:优20例,良2例,优良率为100%,平均分为94.0分。结论:新型后踝解剖锁定钢板治疗后踝骨折疗效好,可作为后踝骨折固定的一种较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后踝骨折 骨板 复位内固定
下载PDF
后踝骨折及后Pilon骨折的鉴别诊断及治疗进展 被引量:8
17
作者 林途 刘杰 李少华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7年第6期107-112,共6页
后踝骨折是由于踝关节受到旋转暴力所致下胫腓后韧带牵拉引起后踝撕脱性骨折,是一种低能量损伤,一般不累及关节面。后Pilon骨折是由于踝关节受到旋转暴力联合垂直压缩暴力导致胫骨远端后方的关节内骨折,由Hansen于2000年首次提出,易误... 后踝骨折是由于踝关节受到旋转暴力所致下胫腓后韧带牵拉引起后踝撕脱性骨折,是一种低能量损伤,一般不累及关节面。后Pilon骨折是由于踝关节受到旋转暴力联合垂直压缩暴力导致胫骨远端后方的关节内骨折,由Hansen于2000年首次提出,易误诊。本文对后踝骨折及后Pilon骨折的定义、损伤机制、临床分型、检查及鉴别诊断、手术指征、手术时机、手术入路、复位顺序、固定方式、并发症及预后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踝骨折 后Pilon骨折 内固定
下载PDF
特殊踝关节骨折-单纯后踝骨折的治疗策略 被引量:9
18
作者 唐波 徐亚风 +1 位作者 于鑫 燕晓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1-185,共5页
[目的]探讨特殊的单纯后踝骨折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12月,治疗单纯后踝骨折共32例,伤后行踝关节查体及踝关节放射影像、CT及MR检查评价韧带损伤情况及通过CT测量后踝骨块面积比值。对于不稳定单纯后踝骨折,... [目的]探讨特殊的单纯后踝骨折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12月,治疗单纯后踝骨折共32例,伤后行踝关节查体及踝关节放射影像、CT及MR检查评价韧带损伤情况及通过CT测量后踝骨块面积比值。对于不稳定单纯后踝骨折,应用带线锚钉系统解剖修复韧带损伤,同时固定后踝骨块。[结果]所有病例至少随访2年,术后1年及2年应用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踝-后足评分系统(AOFAS)、Olerud和Molander踝关节骨折评分系统(OMAS)评价踝关节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无韧带松弛不稳及内固定失效松动断裂。所有患者对术后踝关节稳定及功能有较高满意度。[结论]手术固定骨块的同时修复韧带损伤治疗不稳定单纯后踝骨折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后踝骨折 临床特点 治疗策略
原文传递
胫骨中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张龙 罗轶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2040-2043,共4页
[目的]利用CT及X线影像学技术对胫骨中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进行研究,用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法]2010年3月-2012年8月胫骨中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患者90例,年龄19-67岁、平均43.2岁,男56例、女34例,患者均行胫腓骨正侧位X... [目的]利用CT及X线影像学技术对胫骨中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进行研究,用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法]2010年3月-2012年8月胫骨中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患者90例,年龄19-67岁、平均43.2岁,男56例、女34例,患者均行胫腓骨正侧位X线片及胫腓骨CT检查,依据横断面后踝骨折占胫骨远端关节面不同面积大小(SA≤25%、25%〈SB≤33%、33%〈SC≤50%)分为A、B、C 3组,同时测量横断面上后踝骨折块的最长长度LCD及矢状面上后踝骨折块的最大纵向长度LEF,测量X线侧位片上后踝骨折块的纵向长度Lef。对后踝骨折横断面面积S1和骨折块断层截面的最大面积S3大小进行研究。比较X线侧位片Lef和CT矢状面LEF上后踝骨折块的纵向长度。[结果]随着后踝骨折块远端关节面面积(SA、SB、SC)比例增大,其横断面上的最长长度LCD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矢状面上的最大纵向长度LEF也随之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而使得后踝骨折块断层截面的最大面积S3也在不断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侧位Lef和CT矢状面LEF在后踝骨折块的纵向长度中的测量比较,CT矢状面上显示骨折线更加清楚,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CT检查不仅能敏感地诊断后踝骨折,而且结合胫骨远端横断面和矢状面,能更加准确的评估后踝骨折块大小,对于后踝骨折的固定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 后踝骨折 影像学
原文传递
前向后与后向前螺钉固定治疗三踝骨折中后踝骨折的比较
20
作者 刘天一 侯国进 +5 位作者 周方 姬洪全 张志山 郭琰 吕扬 田耘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15-421,共7页
目的比较三踝骨折手术时后踝骨折前向后与后向前螺钉固定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22年10月因后踝骨折行拉力螺钉固定治疗并随访12个月以上共376例资料。按骨折块厚度分为2个亚组,小骨折亚组为骨折块厚度<17 mm(螺钉螺纹长... 目的比较三踝骨折手术时后踝骨折前向后与后向前螺钉固定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22年10月因后踝骨折行拉力螺钉固定治疗并随访12个月以上共376例资料。按骨折块厚度分为2个亚组,小骨折亚组为骨折块厚度<17 mm(螺钉螺纹长度)共167例,大骨折亚组为骨折块厚度≥17 mm共209例。每个亚组根据后踝骨折螺钉内固定方向不同分为前向后组与后向前组,小骨折亚组前向后74例,后向前93例;大骨折亚组前向后88例,后向前121例。对比末次随访美国足踝矫形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测量术后第1天以及末次随访X线片骨折块在骨折线方向上的位移(Dn)和垂直于骨折线方向上的位移(Dt),计算术后骨折块移位,即末次随访Dn+Dt与术后第1天Dn+Dt之差。结果术后第1天X线显示,小骨折和大骨折亚组前向后组对比后向前组Dn和Dt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全组随访12~85个月,平均19.3月。在小骨折亚组,术后骨折块移位后向前组[(0.11±0.19)mm]优于前向后组[(0.19±0.21)mm](P=0.011),AOFAS评分也优于前向后组[(80.2±8.4)分vs.(76.2±8.6)分,P=0.003];在大骨折亚组,术后骨折块移位后向前组[(0.11±0.18)mm]与前向后组[(0.12±0.19)mm]无统计学差异(P=0.630),AOFAS评分也无统计学差异[(84.1±7.8)分vs.(82.8±7.6)分,P=0.246]。结论后踝骨折前向后与后向前拉力螺钉内固定在复位效果上无明显区别。对于骨折块厚度<17 mm者,后向前固定疗效优于前向后固定;对于骨折块厚度≥17 mm者,前向后固定与后向前固定在疗效上无明显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踝骨折 拉力螺钉 内固定 前向后 后向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