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椎体参数与创伤应激状态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4
1
作者 闫崇超 曹硕 +2 位作者 金浩 张娜 郝建学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9年第8期1526-1528,1512,共4页
目的:探究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椎体参数与创伤应激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6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前路内固定融合术组)30例和观察组(后... 目的:探究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椎体参数与创伤应激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6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前路内固定融合术组)30例和观察组(后路内固定融合术组)30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椎体参数与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术后1个月及6个月,两组的Cobb角均较术前减小,椎体前、后缘高度均较术前增加,且观察组Cobb角均低于对照组,而椎体前、后缘高度均高于对照组。术后1周,两组血清ACTH、Cor水平升高,观察组以上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NF-α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而对照组较术前显著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观察组的血清ACTH、Cor、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低于术前水平(P<0.05)。结论: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椎体参数与创伤应激状态的影响相对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 胸腰段脊柱骨折 椎体参数 创伤应激状态
原文传递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疗效观察 被引量:15
2
作者 朱锦忠 肖智青 +2 位作者 王爱明 王凤龙 陈焕文 《临床医学工程》 2014年第8期1011-1012,共2页
目的探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对2006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0日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156例为实验组,给予后路内固定融合术;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82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 目的探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对2006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0日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156例为实验组,给予后路内固定融合术;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82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为对照组,给予前路内固定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情况、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及楔变指数。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椎体前后缘高度及后凸Cobb角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对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提高预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对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 脊柱胸腰段骨折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前、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对脊柱骨折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及疼痛程度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王兴 阿尔宾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0年第4期551-554,共4页
目的研究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对脊柱骨折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80例脊柱骨折患者,将其按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n=40)和实验组(n=40),对照组选择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实验组选用后... 目的研究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对脊柱骨折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80例脊柱骨折患者,将其按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n=40)和实验组(n=40),对照组选择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实验组选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通过脊髓神经功能及手术成功率判定两组疗效,并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80例患者手术顺利完成,实验组总有效率(97.50%)比对照组(80.00%)高,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00%)较对照组(20.00%)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临床相关指标(Cobb角、伤椎前高压缩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观察组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周、2月、3月VAS评分均比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脊柱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能降低术后疼痛,改善脊髓神经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建议临床广泛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 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 脊柱骨折 脊髓神经功能
下载PDF
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对脊柱骨折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侯平选 《临床医学工程》 2020年第2期211-212,共2页
目的探讨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对脊柱骨折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7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n=38)与观察组(n=38)。对照组采用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观察组采... 目的探讨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对脊柱骨折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7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n=38)与观察组(n=38)。对照组采用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脊髓神经功能、Cobb’s角与VA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观察组的ASIA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Cobb’s角与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2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68%(P<0.05)。结论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降低Cobb’s角,减轻疼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 脊髓神经功能 并发症
下载PDF
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运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临床价值评估 被引量:4
5
作者 孔文斌 《中外医学研究》 2019年第8期23-24,共2页
目的:探讨脊柱胸腰段骨折运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将2016年8月-2017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80例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行前固定术,而观察组则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 目的:探讨脊柱胸腰段骨折运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将2016年8月-2017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80例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行前固定术,而观察组则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给予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胸腰段骨折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 临床效果
下载PDF
后路与前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骨折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博文 李世清 周君 《中国实用医刊》 2023年第14期14-17,共4页
目的比较后路与前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骨折的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前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研究组采用后路内... 目的比较后路与前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骨折的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前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研究组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疼痛数字评估法(NRS)评分、伤锥影像学参数(椎体前缘高度比、椎体后缘高度比、Cobb角)、脊柱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研究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椎体前缘高度比、椎体后缘高度比大于对照组,Cobb角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脊柱功能优良率(97.62%,41/42)高于对照组(80.95%,34/42),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4.76%,2/42)低于对照组(19.05%,8/42),P<0.05。结论与前路内固定融合术相比,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骨折的效果更好,能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轻机体疼痛程度,促进脊柱功能恢复,且治疗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脊柱 前路内固定融合术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 脊柱功能
原文传递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腰段脊柱骨折的效果及其对应激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庆富 李保健 +1 位作者 张劼 张文生 《中国实用医刊》 2020年第15期42-44,共3页
目的:探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腰段脊柱骨折的效果及其对血清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9年12月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术,40例)与对照... 目的:探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腰段脊柱骨折的效果及其对血清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9年12月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术,40例)与对照组(行后路内固定非融合术,40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Cobb角,椎体前、后缘高度及应激指标[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术前,两组Cobb角与椎体前、后缘高度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t=0.326、0.639、0.173,P=0.745、0.525、0.863);术后,两组Cobb角缩小,椎体前、后缘高度增加,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应激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Cor、ACTH、TNF-α水平均有所升高,但观察组升高幅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可改善腰段脊柱骨折患者Cobb角及椎体前、后缘高度,稳定应激指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段脊柱骨折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 应激指标
原文传递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伤椎骨缺损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2
8
作者 陈海 吕超 +1 位作者 陈际洋 董瑞 《医药论坛杂志》 2021年第10期31-33,37,共4页
目的探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伤椎骨缺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信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8年6月—2020年4月收治的82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术后连续随访6个月,将发生伤椎骨缺损患者... 目的探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伤椎骨缺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信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8年6月—2020年4月收治的82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术后连续随访6个月,将发生伤椎骨缺损患者纳入发生组,未发生伤椎骨缺损患者纳入未发生组,收集所有患者基线资料,经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伤椎骨缺损的影响因素。结果入选82例患者中,术后发生伤椎骨缺损16例。经单因素分析显示,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伤椎骨缺损与性别、骨折节段无关(P>0.05);与年龄、压缩程度、植骨情况、椎间盘是否完整、椎体有无置钉有关(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压缩程度严重、未植骨、椎间盘受损、椎体无置钉是导致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发生伤椎骨缺损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年龄大、压缩程度严重、未植骨、椎间盘受损、椎体无置钉是导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发生伤椎骨缺损的危险因素,应于围术期加强检查,做好防治措施,以期降低伤椎骨缺损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 伤椎骨缺损 压缩程度
原文传递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不同分型胸腰椎骨折的疗效
9
作者 徐维明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1年第17期128-131,共4页
目的研究分析在不同分型胸腰椎骨折患者中采取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2月—2018年2月将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14例纳入本次研究。按照电脑排序,来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57例)和观察组(57例)。... 目的研究分析在不同分型胸腰椎骨折患者中采取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2月—2018年2月将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14例纳入本次研究。按照电脑排序,来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57例)和观察组(57例)。对照组均为采用单纯后路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观察组均为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患者。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手术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中患者的治疗总效率显著比对照组要高(P<0.05),观察组中患者手术时间显著比对照组长(P<0.05),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切口引流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上针对不同分型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取后路内固定融合术能够获得较好的疗效,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nis分型 胸腰椎骨折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 后路内固定术 疼痛 脊柱功能
下载PDF
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骨缺损的影响因素
10
作者 张震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1期85-88,共4页
目的 分析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骨缺损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4月至2021年4月商丘市中医院收治的200例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后入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并于术后进行为期1 a随访,统计术后骨缺损发生情况,... 目的 分析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骨缺损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4月至2021年4月商丘市中医院收治的200例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后入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并于术后进行为期1 a随访,统计术后骨缺损发生情况,设计一般资料调查表,记录研究所需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骨缺损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发生组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骨折类型、椎间盘是否完整以及植骨情况与未发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骨密度T值低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压缩性骨折、椎间盘受损、骨密度T值低以及植骨情况是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骨缺损发生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 压缩性骨折、椎间盘受损、骨密度T值低以及植骨情况是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骨缺损发生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骨缺损 后入路内固定融合术 椎间盘受损
下载PDF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效果
11
作者 翟冬超 《中国民康医学》 2021年第22期45-47,共3页
目的:观察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行前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观察组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 目的:观察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行前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观察组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术前及术后1周创伤应激指标[血清皮质醇(Co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Cor、TNF-α、ACTH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可改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降低创伤应激指标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其效果优于前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脊柱骨折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并发症
下载PDF
脊柱前路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志明 《中国民康医学》 2020年第7期48-49,52,共3页
目的:观察脊柱前路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胸腰段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110例胸腰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予前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观察组予... 目的:观察脊柱前路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胸腰段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110例胸腰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予前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观察组予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水平,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及O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45%,低于对照组的10.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胸腰段骨折患者的效果优于脊柱前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骨折 前、后路内固定融合术 胸腰椎功能
下载PDF
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联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脊柱骨折的效果及对总体健康评分、Barthel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15
13
作者 江涛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年第3期182-185,共4页
目的:研究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联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脊柱骨折的效果及对总体健康评分、Barthel指数的影响。方法:收纳2016年1月~2019年5月我院脊柱损伤患者共120例,数字表法随机分配到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后... 目的:研究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联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脊柱骨折的效果及对总体健康评分、Barthel指数的影响。方法:收纳2016年1月~2019年5月我院脊柱损伤患者共120例,数字表法随机分配到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联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后影像学指标以及生活能力、日常活动能力以及生命质量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之间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手术后,两组患者的椎体矢状面指数、椎体前缘高度均有明显提升,Cobb角明显下降,且术后观察组患者的椎体矢状面指数、椎体前缘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Cobb角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2周,观察组患者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心理健康等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生活活动评分均有明显提升,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生命质量和活动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联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脊柱骨折的效果良好,患者的生活能力、日常活动能力以及生命质量明显提升,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 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 脊柱骨折 日常活动能力 生命质量
原文传递
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骨折患者效果及对QOL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勇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第8期271-273,286,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骨折患者效果及对QOL(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74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运用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来进行治疗,... 目的探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骨折患者效果及对QOL(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74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运用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来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运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手术耗时、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等手术治疗情况及对QOL的影响。结果研究组患者QO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临床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手术耗时、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骨折患者采取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来进行治疗,能提高QOL评分和临床效果,减少术中出血、手术和住院时间,应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 脊柱骨折 QOL 临床效果 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 手术情况
下载PDF
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应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胡涛 王来斌 《中国医药科学》 2014年第3期190-192,共3页
目的:探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0年6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83例按不同治疗术式分为试验组(47例,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治疗)和对照组(36例,行前路内固定融合治疗),对两... 目的:探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0年6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83例按不同治疗术式分为试验组(47例,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治疗)和对照组(36例,行前路内固定融合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围术期情况进行综合比较。结果(1)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3.62%,明显高于对照组(75.0%)(P<0.05);(2)试验组手术耗时、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4项围术期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试验组患者经手术治疗的Cobb角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效果显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预后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内固定融合 前路内固定融合 脊柱胸腰段骨折
下载PDF
纳布啡联合瑞马唑仑多模式超前镇痛在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患者中的应用
16
作者 黄文 蒋斌 郑舟婷 《当代医学》 2024年第10期35-39,共5页
目的探讨纳布啡联合瑞马唑仑多模式超前镇痛对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患者苏醒期躁动、术后镇痛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上饶市立医院收治的90例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 目的探讨纳布啡联合瑞马唑仑多模式超前镇痛对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患者苏醒期躁动、术后镇痛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上饶市立医院收治的90例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镇痛治疗,实验组采用纳布啡联合瑞马唑仑多模式超前镇痛治疗。比较两组Ricker镇静-躁动评分表(SAS)、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匹茨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评分、术后镇痛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苏醒期躁动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24、48h,实验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3天,实验组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长于对照组,补救镇痛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低于对照组的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布啡联合瑞马唑仑多模式超前镇痛对降低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减轻患者疼痛、提升患者睡眠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布啡 瑞马唑仑 超前镇痛 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
下载PDF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在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中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崇民 于彬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0年第6期59-62,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与前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6月本院治疗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87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试验组(n=43)和对照组(n=... 目的:探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与前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6月本院治疗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87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试验组(n=43)和对照组(n=44)。试验组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前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伤椎变化情况、VAS评分与ODI评分。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5.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1个月后,试验组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缘高度及后凸Cobb’s角均大于对照组,椎管占位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取出前、后,试验组VAS评分与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的效果确切,在临床疗效、伤椎变化情况、VAS评分与ODI评分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关于治疗后的长期效果该研究未进行深入与进一步探讨,存在一些不足,在此处有待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 前路内固定融合术 脊柱胸腰段骨折 临床疗效 伤椎变化情况 VAS评分 ODI评分
下载PDF
前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骨折患者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采荣 许遵营 苏瑞龙 《中外医学研究》 2022年第27期39-42,共4页
目的:比较前路和后路不同手术路径内固定融合术对脊柱骨折患者的疗效,以及其对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脊柱功能及椎体影像学参数的影响差异,给临床脊柱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入路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 目的:比较前路和后路不同手术路径内固定融合术对脊柱骨折患者的疗效,以及其对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脊柱功能及椎体影像学参数的影响差异,给临床脊柱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入路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拟行手术内固定融合术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60例,应用计算机将其随机分作A组和B组,A组(n=30)的手术入路途径为前路,B组(n=30)的手术入路途径为后路,在术后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统计并记录两组术后3个月脊柱功能恢复情况、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长、术后创口愈合时间)、术后48 h伤椎疼痛程度(VAS评分)、术后1个月切口愈合程度及术前和术后3个月椎体影像学指标。结果:B组术后3个月椎体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A组(P<0.05)。B组手术时长、住院时间、术后创口愈合时间均短于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切口长度短于A组,术后48 h损伤椎体VAS评分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1个月切口愈合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伤椎影像学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3个月Cobb’s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伤椎椎体后缘高度比均优于A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5,P=0.667)。结论:两种手术不同入路进行比较,后路手术入路进行内固定融合术患者的手术效果更佳,切口小且伤椎术后疼痛程度较轻,脊柱功能恢复情况更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 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 脊柱功能
下载PDF
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骨折患者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晓帅 吴林波 +2 位作者 崔宏刚 杨森 张秋华 《临床医学工程》 2023年第3期329-330,共2页
目的探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2例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观察组应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相关指标、伤椎前缘高度比值、Cobb角及术后... 目的探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2例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观察组应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相关指标、伤椎前缘高度比值、Cobb角及术后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3 d、7 d,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值高于对照组,Cobb角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骨折的应用效果较好,可促进患者病情恢复,增加伤椎前缘高度比值,缩小Cobb角,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 脊柱骨折 伤椎前缘高度 疼痛程度
下载PDF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联合术后伊班膦酸钠在创伤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中的效果 被引量:1
20
作者 谢崇山 《黑龙江医学》 2022年第3期282-284,共3页
目的:分析后路内固定融合术联合术后伊班膦酸钠在创伤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20年2月栾川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创伤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n=42)与对照组... 目的:分析后路内固定融合术联合术后伊班膦酸钠在创伤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20年2月栾川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创伤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n=42)与对照组(n=42),两组均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对照组采用碳酸钙D3,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伊班膦酸钠。对比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Barthel指数(BI)、平衡能力、骨密度变化。结果:术后6个月,实验组椎体前缘高度较对照组高,Cobb角较对照组低(t=7.521、27.022,P<0.05);术后6个月,实验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BI评分较对照组高(t=6.245、8.653,P<0.05);术后6个月,实验组闭目单足站立、强化Romberg测试时间较对照组长(t=8.154、9.025,P<0.05);术后6个月,实验组胸腰段骨密度较对照组高(t=4.244,P<0.05)。结论:创伤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基础上采用伊班膦酸钠,可有效恢复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并能减轻疼痛,改善骨密度,提高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 伊班膦酸钠 碳酸钙D3 骨密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