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踝关节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后Pilon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9
1
作者 葛喆 张新潮 +4 位作者 徐吉 王坤 余作冲 陈聪 张时超 《中国综合临床》 2018年第4期376-380,共5页
目的总结踝关节骨折流行病学特点以及后Pilon骨折切开复位后方支持钢板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我院就诊的312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资料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并对其中21例采用切开复位后方支... 目的总结踝关节骨折流行病学特点以及后Pilon骨折切开复位后方支持钢板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我院就诊的312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资料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并对其中21例采用切开复位后方支撑钢板内固定的后Pilon骨折进行随访,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对踝关节功能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踝关节骨折患者共312例,男180例,女132例。年龄≥18~≤20岁占1.28%,年龄〉20~≤30岁占12.82%,年龄〉30~≤40岁占14.42%,年龄〉40~≤50岁占24.04%,年龄〉50~≤60岁占28.53%,年龄〉60~≤70岁患占11.54%,年龄〉70~≤80岁占6.09%,年龄〉80岁占1.28%。所有致伤原因中,交通事故(49%)、扭伤(31%)、坠落伤(11%)、重物砸伤(6%)是踝关节骨折的主要原因。合并外踝骨折238例(76.2%),内踝骨折235例(75.3%),后踝骨折161例(51.6%),三踝骨折105例(33.7%);后Pilon骨折患者21例(6.8%)。21例后pilon骨折患者术后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3.0~56.0个月,平均(31.7±12.6)个月。3例患者出现后外侧切口感染,其中1例钢板轻微外漏,经换药后伤口均愈合。全部随访患者中未出现钢板断裂及螺钉脱出。AOFAS评分平均(87.2±7.1)分,其中优9例,良10例,可2例。结论踝关节骨折患者在≤60岁多见于男性,〉60岁多见于女性。〉40~≤60岁踝关节骨折的患者占全部患者的一半以上,其中在〉50~≤60岁年龄段踝关节骨折发病率最高。交通事故、扭伤是踝关节骨折的常见原因。在踝关节不同骨折类型中,外踝骨折〉内踝骨折〉后踝骨折〉三踝骨折。后Pilon骨折是踝关节骨折中常见的一种类型,采用切开复位后方支撑钢板内固定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流行病学 pilon骨折
原文传递
三种内固定方法治疗后侧Pilon骨折的临床与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27
2
作者 赵宏谋 梁晓军 +3 位作者 俞光荣 李毅 鹿军 张东升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190-1195,共6页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临床资料及生物力学检测,比较间接复位螺钉从前向后固定(screw anterior-posterior fixation,SAPF)、直接复位螺钉从后向前固定(screw posterior-anterior fixation,SPAF)和支撑钢板固定(buttress plate fixat...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临床资料及生物力学检测,比较间接复位螺钉从前向后固定(screw anterior-posterior fixation,SAPF)、直接复位螺钉从后向前固定(screw posterior-anterior fixation,SPAF)和支撑钢板固定(buttress plate fixation,BPF)治疗后侧Pilon骨折的效果。 方法取15具新鲜冰冻小腿标本制备后侧Pilon骨折模型,分别行BPF、SAPF和SPAF内固定(n=5),置于电压伺服加载机,以1 cm/min速度垂直加载至内固定失败(骨折线出现2 mm台阶),记录出现1、2 mm台阶时载荷及内固定失败原因。回顾分析2008年5月-2011年12月符合选择标准的56例后侧Pilon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内固定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SAPF组(11例)、SPAF组(26例)和BPF组(19例)。3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随访时摄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评估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疗效。 结果加载后各组标本均未出现螺钉断裂或弯曲,内固定失败原因均为螺钉周围松质骨压缩。出现1 mm及2 mm台阶时BPF组载荷最大,SPAF组次之,SAPF组最小,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47例获随访,其中SAPF组9例,SPAF组22例,BPF组16例;随访时间16~54个月,平均35.2个月。X线片检查示,除SAPF组2例复位不佳及骨折再移位行二次手术外,其余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3~4 个月,平均3.2个月;均无内固定失败发生。末次随访时, SAPF组AOFAS评分显著低于SPAF组和BPF组,VAS评分显著高于SPAF组和BP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SPAF组和BPF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后侧Pilon骨折由于骨折线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侧pilon骨折 螺钉从前向后固定 螺钉从后向前固定 支撑钢板固定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经改良后内侧入路联合支撑技术治疗关节面塌陷的后Pilon骨折 被引量:28
3
作者 陈宇 张晖 +4 位作者 刘熹 李亚星 邓伟 任毅 吴仕舟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1631-1635,共5页
目的探讨经改良的后内侧入路联合支撑技术对后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治疗的51例关节面塌陷的后Pilo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女21例;年龄19~66岁,平均49岁。根据视觉模拟疼... 目的探讨经改良的后内侧入路联合支撑技术对后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治疗的51例关节面塌陷的后Pilo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女21例;年龄19~66岁,平均49岁。根据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对结果进行主观评估。末次随访时使用美国骨科足踝外科中足评分(AOFAS)量表评估综合恢复情况。术后3 d拍踝关节正侧位、踝穴位X线片,行踝关节三维检查,根据Burwell-Charnley影像学标准判定骨折复位质量。正态分布参数前后比较使用t检验。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骨折均于术后3~6个月愈合,平均(3.7±0.7)个月。随访期间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依据Burwell-Charnley影像学标准判定骨折复位质量,获解剖复位50例,一般复位1例。末次随访时AOFAS量表踝关节功能评估,优41例,良9例,可1例,优良率98.0%。AOFAS踝与后足评分(93.6±2.2)分;患者术前VAS评分为(7.5±1.1)分,术后(0.3±0.7)分,手术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31,P=0.000)。末次随访术后患侧活动度背伸为13.3°±3.4°,跖屈为33.5°±4.7°,活动范围为46.9°±6.1°,而健侧则分别为19.8°±2.3°、36.0°±5.7°和55.6°±2.7°,两侧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8.932、121.231、113.432,均P<0.05)。结论对于后Pilon骨折,采用改良后内侧入路可直视下复位踝关节面,支撑技术结合小钢板,固定牢固,软组织并发症少,短期随访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lon骨折 改良后内侧入路 支撑技术 内固定
原文传递
两种入路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 被引量:16
4
作者 张钦明 吴彬 +2 位作者 褚风龙 韩亮 王海滨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1666-1669,共4页
[目的]比较后外侧入路和延长改良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67例患者。其中,35例采用后外侧入路,32例采用延长改良后内侧入路,比较... [目的]比较后外侧入路和延长改良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67例患者。其中,35例采用后外侧入路,32例采用延长改良后内侧入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延长改良后内侧入路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优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随访12个月以上,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延长改良后内侧入路组AOFAS评分优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但两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显示延长改良后内侧入路组术后骨折复位质量优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结论]与后外侧入路相比,延长改良后内侧入路可提供更好的术野范围,对后Pilon骨折进行直视下复位,可减少手术时间与出血量,提高复位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lon骨折 手术入路 切开复位内固定 支撑钢板
原文传递
后外侧作为基础入路内固定治疗合并外踝骨折后Pilon骨折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王蒙 白克文 +6 位作者 彭军 鲍磊 周家宁 齐红哲 樊佳奇 吴金超 周雪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1802-1806,共5页
目的探讨以后外侧入路为基础入路结合锁定接骨板治疗合并外踝骨折的后Pilon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59例合并外踝骨折的后Pilon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性33例,女性26例;年龄21~69岁,平均46.8... 目的探讨以后外侧入路为基础入路结合锁定接骨板治疗合并外踝骨折的后Pilon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59例合并外踝骨折的后Pilon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性33例,女性26例;年龄21~69岁,平均46.8岁。扭伤29例,高处坠落伤21例,车祸伤9例。左侧31例,右侧28例。俞光荣分型:Ⅰ型19例,Ⅱ型24例,Ⅲ型16例。所有患者采用以后外侧入路为基础入路结合锁定接骨板治疗,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骨愈合及复位情况,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关节与后足功能评分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59例患者平均随访18(12~30)个月。Burwell-Charnley标准评定骨折复位情况:解剖复位46例,良好9例,优良率93.2%;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1周(9~15.5周);休息、运动及负重状态VAS评分均值分别为0.54、0.77、1.31;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结果:优45例,良11例,可3例,优良率94.9%;无感染、内固定失效、不愈合、畸形愈合等并发症。结论以后外侧入路为基础入路结合锁定接骨板治疗合并外踝骨折的后Pilon骨折,入路清晰,操作灵活,固定可靠,利于早期功能锻炼,术后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pilon骨折 后外侧入路 切开复位 内固定
下载PDF
后踝、后Pilon骨折CT影像形态学特点比较 被引量:12
6
作者 洪常存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8年第2期111-113,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后踝、后pilon骨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5月收治的100例胫骨远端后侧骨折(包括后踝骨折38例、后pilon骨折62例)患者CT影像学资料。结果后踝骨折β角、FAR1、FAR2分别为(74.2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后踝、后pilon骨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5月收治的100例胫骨远端后侧骨折(包括后踝骨折38例、后pilon骨折62例)患者CT影像学资料。结果后踝骨折β角、FAR1、FAR2分别为(74.28±12.00)°、(6.81±3.29)%、(15.08±5.13)%,比后plion骨折的(79.42±10.83)°、(23.79±12.34)%、(28.27±10.64)%均显著低(P<0.05);Ⅰ型后踝骨折FAR1、FAR2均显著大于Ⅱ型(P<0.05);Ⅱ型、Ⅲ型FAR1均显著大于Ⅰ型(P<0.05),而Ⅱ型、Ⅲ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型后plion骨折FAR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plion骨折相比后踝骨折矢状面上与地面垂直相关度更大,横切面、矢状面面积均显著大,且踝关节脱位发生风险显著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远端后侧骨折 后踝骨折 pilon骨折 CT
下载PDF
后踝骨折及后pilon骨折分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7
作者 李勇奇 罗瑞 杨云峰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2年第3期234-240,共7页
后踝在参与并维持踝关节稳定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累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患者预后较差。后pilon骨折为特殊类型的后踝骨折,预后较普通的后踝骨折更差。众多学者希望通过后踝骨折及后pilon骨折分型提示损伤机制、损伤模式、严重程度,指... 后踝在参与并维持踝关节稳定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累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患者预后较差。后pilon骨折为特殊类型的后踝骨折,预后较普通的后踝骨折更差。众多学者希望通过后踝骨折及后pilon骨折分型提示损伤机制、损伤模式、严重程度,指导治疗和判定预后。目前,相关研究对于后踝骨折及后pilon骨折提出了多种分型系统,但尚未形成共识。各分型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后踝骨折和后pilon骨折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也有其缺陷和不足:多数分型系统主要集中于骨折的形态学特征,对于提示损伤机制、严重程度,指导治疗和判定预后意义有限,也不能明确区分后踝骨折和后pilon骨折。而且,多数后pilon骨折分型均在累及内踝的胫骨后方骨折块基础上提出,存在骨折类型涵盖不全的可能。本文综述了后踝骨折及后pilon骨折的多种分型及其优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踝骨折 pilon骨折 分型 预后
下载PDF
Klammer分型对后Pilon骨折手术的指导意义 被引量:13
8
作者 刘建 邓志龙 +1 位作者 苟景跃 向江侠 《创伤外科杂志》 2019年第9期650-653,共4页
目的探讨Klammer分型对后Pilon骨折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式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2013年8月-2015年8月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骨科收治17例后Pilon骨折,其中男性11例,女性6例;年龄18~64岁,平均45.8岁。采用踝关节三维CT扫描,根据后踝、内踝骨... 目的探讨Klammer分型对后Pilon骨折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式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2013年8月-2015年8月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骨科收治17例后Pilon骨折,其中男性11例,女性6例;年龄18~64岁,平均45.8岁。采用踝关节三维CT扫描,根据后踝、内踝骨折情况应用Klammer分型。17例均合并外踝骨折,其中Ⅰ型9例,全部采用后外侧入路;Ⅱ型5例,采用单独后外侧入路3例,联合内侧入路2例;Ⅲ型3例,均合并内踝完全骨折,采用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进行固定。术后以Burwell-Charnley放射学评价标准判定关节面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对术后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采用VAS评分评估踝关节疼痛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1~23个月(平均13.2个月)随访,无腓骨肌腱激惹,无胫后神经麻痹,无腓肠神经损伤表现。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2~19(平均13.5)周。术后2例出现切口浅表感染,经非手术治疗后愈合,无螺钉松动、断裂及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术后第2天根据Burwell-Charnley影像学评价标准判定骨折复位质量,其中解剖复位12例,一般复位5例。末次随访时踝关节活动范围背伸(24.9±3.8)°,跖屈(42.1±5.3)°;跟距关节内翻(27.7±1.9)°,外翻(32.5±2.4)°。临床疗效根据AOFAS评分进行评估:术前为(33.4±1.4)分,术后为(46.5±4.7)分,而末次随访为(86.4±5.9)分,其中优9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88.2%(15/17)。末次随访时采用VAS评分,静息时VAS评分为0~3分,平均0.7分;行走时为0~5分,平均1.9分。结论基于三维CT的Klammer分型简单实用,对后Pilon骨折手术入路和固定方式的选择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lon骨折 Klammmer分型 内固定
下载PDF
俯卧位下联合入路治疗Klammer Ⅲ型后Pilon骨折 被引量:12
9
作者 冯彦江 李西要 +4 位作者 王甜 赵栋 程真真 王振 吴一梦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19年第4期294-299,共6页
目的探讨俯卧位下联合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后Pilon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3月我科收治的25例胫骨后Pilo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俞光荣分型、Klammer分型均为Ⅲ型骨折,均合并腓骨骨折。根据... 目的探讨俯卧位下联合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后Pilon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3月我科收治的25例胫骨后Pilo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俞光荣分型、Klammer分型均为Ⅲ型骨折,均合并腓骨骨折。根据合并腓骨骨折的位置、CT扫描示Die-punch骨块的大小及位置,16例采用俯卧位下后外侧入路联合内踝后侧入路,9例采用后内侧入路联合腓骨外侧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通过X线、CT扫描评估骨折复位、患肢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本组患者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14~18d拆线。术后X线、CT扫描显示:19例达到解剖复位,2例关节面移位约2mm,4例关节面移位约1mm;未出现伤口感染及神经血管损伤。25例患者平均随访15.6(12~20)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4.8(12~18)周。1例出现屈长肌挛缩;1例术后12月下地行走时踝周仍有肿胀伴有跖屈受限,久行不适,其余患者功能恢复良好,末次随访未出现骨折复位丢失及内固定物失效。末次随访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平均89.3(78~98)分,其中优20例,良5例,优良率100%。结论俯卧位下联合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后Pilon骨折,术中软组织牵拉容易,能够良好地显露以及直视下复位后踝及腓骨骨折,利于置入胫骨后方钢板,能够早期功能锻炼,可有效避免或减少术后关节僵硬及创伤性骨关节炎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lon骨折 骨折固定术 后踝 俯卧位 手术入路
下载PDF
改良后内侧经踇长屈肌外侧入路治疗后Pilon骨折 被引量:12
10
作者 赖志斌 朱永展 +6 位作者 邹运璇 张宏宁 李雪 钟的桂 杨康勇 赖俊辉 沈国栋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1077-1082,共6页
目的比较改良后内侧经踇长屈肌外侧入路与改良后内侧入路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肌肉、软组织损伤的水平。方法选取佛山市中医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诊断为后Pilon骨折患者43例,男27例,女16例,年龄19~71岁,依手术方式将患者... 目的比较改良后内侧经踇长屈肌外侧入路与改良后内侧入路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肌肉、软组织损伤的水平。方法选取佛山市中医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诊断为后Pilon骨折患者43例,男27例,女16例,年龄19~71岁,依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改良后内侧经踇长屈肌外侧入路)和对照组(改良后内侧入路),分别为21例和22例。比较两组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记录相关并发症。比较两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节点血肌酸激酶(CK)、肌红蛋白(Myo)、C反应蛋白(CRP)的差异,以评估肌肉、软组织损伤水平。采用Burwell-Charnley影像学评价标准比较两组骨折复位情况,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踇趾跖趾关节活动度(MTP-ROM)、踝关节的活动度(Ankle-ROM)、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差异。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观察组随访(19±6)个月,对照组(16±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等待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MTP-ROM和Ankle-RO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AOFAS评分为(88.2±7.8)分,对照组为(84.5±7.6)分,观察组VAS为(0.9±1.0)分,对照组为(1.3±0.8)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解剖复位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CK、Myo、CRP均较术前提高,但相同时间点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无神经损伤情况,对照组出现2例(9.0%)神经麻痹症状。两组无切口感染、踇趾挛缩等并发症。结论改良后内侧经踇长屈肌外侧入路手术视野更好,时间更短,术后并发症更少,并不增加对肌肉、软组织的损伤水平,是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一种安全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pilon骨折 改良后内侧经踇长屈肌外侧入路
原文传递
经后外侧、内侧联合入路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庞显伦 邹永根 郭庆山 《创伤外科杂志》 2016年第10期606-609,共4页
目的 探讨后外、内侧联合入路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均经后外侧、内侧联合入路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20例,院外正规随访15例,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27~70岁,平均45.7岁。结果 术后3d X线片... 目的 探讨后外、内侧联合入路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均经后外侧、内侧联合入路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20例,院外正规随访15例,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27~70岁,平均45.7岁。结果 术后3d X线片显示,解剖复位(胫骨远端关节面无台阶,踝穴正常)11例,复位良好(胫骨远端关节面移位〈1mm,踝穴增宽〈1mm)3例,复位优良率93.3%。对15例患者进行3~36个月(平均16个月)的正规随访。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5周(12~17周),完全负重时间17~24周(平均22周),依据Mazur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对术后1年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优11例,良3例,可1例,平均(95±3)分。术后1例出现切口浅表感染,经非手术治疗痊愈。无螺钉松动、断裂及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结论 后外、内侧联合入路加用合适的支撑钢板,可以较安全而容易地对后Pilon骨折分离移位骨块进行复位并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lon骨折 内固定 手术
下载PDF
后外及后内侧联合入路治疗老年后Pilon骨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12
作者 陈居文 王永清 +2 位作者 孔令伟 李宝贵 赵志辉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089-1093,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后外及后内侧联合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老年后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9年8月-2014年8月,收治后Pilon骨折老年患者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66~83岁,平均72.7岁。致伤原因:摔伤11例,交通事故伤9例。均伴内、外踝骨折。... 目的探讨采用后外及后内侧联合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老年后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9年8月-2014年8月,收治后Pilon骨折老年患者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66~83岁,平均72.7岁。致伤原因:摔伤11例,交通事故伤9例。均伴内、外踝骨折。伤后至手术时间7~14 d,平均8.6 d。采用后外侧切口暴露后踝外侧骨折块以及外踝骨折,后内侧切口暴露后踝内侧骨折块以及内踝骨折;直视下骨折复位后,采用锁定钢板或空心螺钉固定。术后第1天即开始功能锻炼。结果手术时间60~110 min,平均为92 min。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裂开、感染、内固定物外露及神经损伤症状,未出现腓骨肌腱刺激症状。2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3个月。X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9个月,平均5.2个月;随访期间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发生。除2例80岁以上患者需扶拐行走外,其余患者均恢复正常行走。末次随访时,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优12例,良4例,可4例,优良率80%。结论采用后外及后内侧联合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老年后Pilon骨折,保护了踝关节周围血运,能避免软组织坏死、内固定物外露,取得满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lon骨折 踝关节 内固定 老年患者
原文传递
后内侧改良L形切口治疗复杂后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0
13
作者 冯彦江 曹向阳 +6 位作者 俞光荣 杨生民 李西要 明晓锋 王振 赵栋 王甜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1年第1期48-53,共6页
背景:在后pilon骨折中,对于后内侧骨折块移位明显,累及内踝前丘或完全内踝骨折,或存在Die-punch骨块的复杂骨折,传统体位及手术入路常存在骨折显露不充分及复位困难等问题。目的:探讨俯卧位下后内侧改良L形切口治疗复杂后pilon骨折的手... 背景:在后pilon骨折中,对于后内侧骨折块移位明显,累及内踝前丘或完全内踝骨折,或存在Die-punch骨块的复杂骨折,传统体位及手术入路常存在骨折显露不充分及复位困难等问题。目的:探讨俯卧位下后内侧改良L形切口治疗复杂后pilon骨折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复杂后pilon骨折患者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23~66岁,平均(49.2±12.1)岁。合并Die-punch骨块9例,累及内踝后丘部骨折5例,累及内踝前丘骨折8例,完全内踝骨折4例。均采用俯卧位下后内侧改良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通过踝关节X线、CT扫描评估骨折复位情况,随访评估患肢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标准、VAS评分及伸膝状态下踝关节活动度(ROM)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7例患者随访12~25个月,平均(15.6±3.5)个月;手术时间110~190 min,平均(162.4±21.8)min;术中出血量(50~200 ml),平均(129.7±48.3)ml;骨折愈合时间(11~18周),平均(14.1±1.9)周。术后踝关节X线、CT扫描示:14例解剖复位,2例后外侧关节面移位1~2 mm,1例后内侧关节面移位约1 mm;1例术后17个月下地行走时踝周仍有肿胀伴有轻度背伸跖屈受限;1例术后12个月下地行走时踝管处有不适感,尔后症状逐渐消失;1例出现距骨骨软骨损伤;1例出现轻度屈长肌挛缩,其余患者功能恢复良好。末次随访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平均(89.1±7.5)分,其中优13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4%。VAS评分平均(1.5±1.3)分;踝关节ROM:跖曲平均(35.6±9.5)°,背伸平均(12.8±6.1)°。结论:俯卧位下后内侧改良L形切口能够较好地显露胫骨远端后侧及后内侧骨块,解剖复位率高,接骨板支撑固定牢靠,切口安全,软组织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卧位 pilon骨折 改良L形切口 手术入路
下载PDF
后向前螺钉与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俊 沈燕国 +3 位作者 邱永敏 尹伟忠 厉国定 王健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9年第10期1037-1040,共4页
目的比较分析后向前螺钉与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7-12诊治的29例后Pilon骨折,14例采用后向前螺钉内固定治疗(螺钉组),而15例采用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钢板组)。比较2组骨折愈合时间、踝... 目的比较分析后向前螺钉与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7-12诊治的29例后Pilon骨折,14例采用后向前螺钉内固定治疗(螺钉组),而15例采用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钢板组)。比较2组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背伸活动度、踝关节跖屈活动度、AOFAS踝与后足评分、疼痛VAS评分、OA评分。结果 2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8(12~36)个月随访。随访期间无螺钉松动断裂及内固定失效,未出现骨折畸形愈合、踝关节内外翻畸形、踝关节僵硬。螺钉组1例术后12个月出现长时间行走后踝关节疼痛、肿胀。钢板组1例术后3个月出现足拇趾屈趾畸形。螺钉组与钢板组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踝关节背伸活动度、踝关节跖屈活动度、AOFAS评分、疼痛VAS评分、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后向前螺钉或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均可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但螺钉内固定力学稳定性较支撑钢板内固定差,术后建议采用石膏托保护固定,而支撑钢板内固定术后患者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pilon骨折 后向前螺钉 支撑钢板 内固定
原文传递
CT指导不同分型后pilon骨折手术的价值观察 被引量:9
15
作者 沈晖扬 杜光舟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0年第6期143-146,共4页
目的观察CT指导不同分型后pilon骨折手术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后pilon骨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后pilon骨折术前CT结果中Die-punch大小与位置将其分为5型,并依据分型结果指导手术入路,进行Die-punch骨块... 目的观察CT指导不同分型后pilon骨折手术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后pilon骨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后pilon骨折术前CT结果中Die-punch大小与位置将其分为5型,并依据分型结果指导手术入路,进行Die-punch骨块的复位内固定或骨折块取出,术后采用Olerud-Molander踝关节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踝关节功能,记录并发症。结果依据术前CT可分为Ⅰ型20例(33.33%)、Ⅱ型2例(3.33%)、Ⅲ型22例(36.67%)、Ⅳ型12例(20.00%)、Ⅴ型4例(6.67%),均依据分型结果指导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0~20个月,平均15.4个月,末次随访时Olerud-Molander评分35~87分,平均61.4分,VAS评分为0~3分,平均1.6分,AOFAS评分:优28例,良19例,可7例,差6例,优良率78.33%,末次随访时各CT分型者的Olerud-Molander与VAS评分、AOFAS评分分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主要并发症为内侧皮肤创面浅表感染2例,经治疗后皮瓣修复治愈,跗管综合征2例、腓肠神经刺激征3例,经换药后治愈。结论术前依据CT结果对后pilon骨折患者的Die-punch骨块进行分型,能指导手术切口的选择与处理,临床可行性及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分型 pilon骨折 价值
下载PDF
后踝骨折及后Pilon骨折的鉴别诊断及治疗进展 被引量:8
16
作者 林途 刘杰 李少华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7年第6期107-112,共6页
后踝骨折是由于踝关节受到旋转暴力所致下胫腓后韧带牵拉引起后踝撕脱性骨折,是一种低能量损伤,一般不累及关节面。后Pilon骨折是由于踝关节受到旋转暴力联合垂直压缩暴力导致胫骨远端后方的关节内骨折,由Hansen于2000年首次提出,易误... 后踝骨折是由于踝关节受到旋转暴力所致下胫腓后韧带牵拉引起后踝撕脱性骨折,是一种低能量损伤,一般不累及关节面。后Pilon骨折是由于踝关节受到旋转暴力联合垂直压缩暴力导致胫骨远端后方的关节内骨折,由Hansen于2000年首次提出,易误诊。本文对后踝骨折及后Pilon骨折的定义、损伤机制、临床分型、检查及鉴别诊断、手术指征、手术时机、手术入路、复位顺序、固定方式、并发症及预后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踝骨折 pilon骨折 内固定
下载PDF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疗效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蒋亮东 邓俭良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19年第2期120-121,共2页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后 Pilon 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 年 1 月~ 2017 年 12 月我院收治后 Pilon 骨折患者 9 例,其中Ⅰ型 4 例,Ⅱ型 3 例,Ⅲ型 2 例,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果本组 9 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 17.2( 12~ 24)个...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后 Pilon 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 年 1 月~ 2017 年 12 月我院收治后 Pilon 骨折患者 9 例,其中Ⅰ型 4 例,Ⅱ型 3 例,Ⅲ型 2 例,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果本组 9 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 17.2( 12~ 24)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 7.1( 3 ~ 12)个月。8 例伤口一期愈合,1 例伤口延迟愈合,经换药处理后愈合良好。采用 AOFAS 的踝关节-后足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估,平均 81.8( 63~95 )分。末次随访时 2 例患者出现了创伤性关节炎,踝关节活动轻度受限,长距离行走疼痛。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后 Pilon 骨折效果确切,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lon 骨折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锁定钢板结合后外侧入路治疗骨质疏松性后侧Pilon骨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9
18
作者 刘利 刘振武 赵伟光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9年第12期1407-1410,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锁定钢板采用后外侧入路治疗骨质疏松性后侧Pilon骨折的效果。方法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8月邯郸市中心医院骨一科收治的经过筛选的30例合并骨质疏松症的后侧Pilon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60~78岁,平均(66... 目的探讨应用锁定钢板采用后外侧入路治疗骨质疏松性后侧Pilon骨折的效果。方法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8月邯郸市中心医院骨一科收治的经过筛选的30例合并骨质疏松症的后侧Pilon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60~78岁,平均(66±4)岁。均为闭合性骨折。依据俞光荣后方Pilon骨折的分型,Ⅱ型19例,Ⅲ型11例。30例患者皆采用后外侧入路锁定钢板牢固固定胫骨远端后方骨折块,合并的内外踝骨折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对症空心拉力螺钉或接骨板固定,术后均给予正规抗骨质疏松药物。结果对30例患者随访12~36个月,平均27.9个月。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AOFAS)78~95分,平均(90±8)分。按AOFAS评分优11例,良16例,可3例,优良率90%。所有病例切口皆一期愈合并且骨折达到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4~6个月,平均4.6个月。术后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畸形愈合等并发症。结论对于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老年骨质疏松性后侧Pilon骨折患者采用锁定钢板结合后外侧入路能对胫骨远端骨折块进行满意复位及牢固固定,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侧pilon骨折 锁定钢板 内固定 后外侧入路
下载PDF
延长改良后内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祥忠 蒋略韬 邓杰林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15期90-94,共5页
目的探讨延长改良后内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江苏省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后Pilon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延长改良后内侧入路组(42例)和后外侧... 目的探讨延长改良后内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江苏省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后Pilon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延长改良后内侧入路组(42例)和后外侧入路组(42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踝关节活动度,Burrwell-Charnley放射学评分及并发症总发生率。结果延长改良后内侧入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延长改良后内侧入路组住院时间、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AOFAS评分均高于术后3个月,且延长改良后内侧入路组高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后3个月,且延长改良后内侧入路组低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两组踝关节背伸活动度、跖屈活动度均高于术后3个月,且延长改良后内侧入路组高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延长改良后内侧入路组优良率高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后外侧入路比较,延长改良后内侧入路可以加快骨折愈合,改善踝关节功能,减轻术后疼痛,提高骨折愈合效果,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改良后内侧入路 后外侧入路 内固定 pilon骨折
下载PDF
后Pilon骨折的诊治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6
20
作者 杨茂赓 刘义 +2 位作者 陈永成 杨彦熙 吴迪 《创伤外科杂志》 2021年第7期551-554,共4页
后Pilon骨折是一种新近报道的Pilon骨折的特殊模式,其特征是累及后外踝和后内踝。在过去由于后Pilon骨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常被误诊为后踝骨折,也导致这类患者功能恢复不良。因此是否能作出正确诊断至关重要,只有熟悉后Pilon骨折的各... 后Pilon骨折是一种新近报道的Pilon骨折的特殊模式,其特征是累及后外踝和后内踝。在过去由于后Pilon骨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常被误诊为后踝骨折,也导致这类患者功能恢复不良。因此是否能作出正确诊断至关重要,只有熟悉后Pilon骨折的各种影像学特征并了解合并损伤的机制,才能及时、准确地诊断后Pilon骨折,并改进这种具有挑战性骨折的术前计划和临床结果。本文着重介绍了后Pilon骨折的损伤机制,现有的分类方案,并讨论了目前使用的各种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lon骨折 致伤机制 分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