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乡土中国时期乡村公共体育空间配置困境与善治路径 被引量:14
1
作者 邢金明 崔佳琦 +1 位作者 王松 刘波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6-30,49,共6页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剖析后乡土中国时期我国乡村公共体育空间配置困境及失衡成因,旨在走向善治,促进乡村体育的发展。主要结论:后乡土中国时期乡村公共体育空间存在地区失衡、政策失衡、组织失衡、要素失衡四个维度的配置困...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剖析后乡土中国时期我国乡村公共体育空间配置困境及失衡成因,旨在走向善治,促进乡村体育的发展。主要结论:后乡土中国时期乡村公共体育空间存在地区失衡、政策失衡、组织失衡、要素失衡四个维度的配置困境;其深层原因源于乡村社会步入市场化发展转型期、乡村结构趋向分化和多样化发展态势、乡村社会熟人规则向交易规则演变、乡村公共社会空间公共性不断强化;建议进行乡村公共体育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布局的顶层设计、体育文化的重新塑造以及格局的多元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管理 乡村体育 公共体育空间配置 后乡土中国
下载PDF
后乡土中国语境下三农类短视频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阐释与路径选择
2
作者 陈聪 《宿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4-28,共5页
三农类短视频作为“新时代文本”,为展现乡村生活、助力乡村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传播途径。运用田野调查法、数据分析法、深度访谈法对三农类短视频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之下,三农类短视频的发展正逢其时,... 三农类短视频作为“新时代文本”,为展现乡村生活、助力乡村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传播途径。运用田野调查法、数据分析法、深度访谈法对三农类短视频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之下,三农类短视频的发展正逢其时,具有优化农村产业结构、重塑乡村生活图景、拓宽农民致富渠道的价值意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探索通过优质创作,提升短视频内容品质;凝聚合力,搭建多主体参与平台;经济变现,开辟多元乡村产业链;增值服务,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等路径,让乡村资源借助短视频形式获得更大范围内连接与传播,以期实现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兴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乡土中国 三农 短视频 乡村振兴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空心村问题的多维审视及治理对策——基于苏北刘村的个案考察 被引量:2
3
作者 许加明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85-93,共9页
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改革的深化带来了社会的全面转型,中国逐步进入了一个后乡土时代,农村社会日渐凋敝,空心村现象越来越普遍。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出发,通过查阅苏北刘村的档案资料和对部分村干部与村民的深度访谈发现,空心村表现出全... 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改革的深化带来了社会的全面转型,中国逐步进入了一个后乡土时代,农村社会日渐凋敝,空心村现象越来越普遍。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出发,通过查阅苏北刘村的档案资料和对部分村干部与村民的深度访谈发现,空心村表现出全面“空心化”的困境,具体体现在地理空心化、人口空心化、产业空心化、政治空心化、文化空心化5方面。空心村问题的形成是土地监管不严、人口流动加剧、招商引资困难、治理能力低下、良风美俗销蚀这5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刘村的实践为空心村问题的治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启示,根据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可以从集中居住、政策扶持、土地流转、合作共治、文化复兴等5个方面综合发力,把空心村转变为实心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乡土中国 乡村振兴 空心村 治理对策
下载PDF
重建具有中国式现代性品质的物质生活世界——以后乡土中国乡村精品民宿设计中的物感凸显为中心
4
作者 张兵 《中国文化产业评论》 CSSCI 2017年第2期199-214,共16页
对中国民宿热中的乡村精品民宿设计的认识,需要纳入全域城镇化、乡土中国向后乡土中国转型、现代性分化与解分化的视野中审视。乡村精品民宿设计中,象征体系的衰落和功能体系发展是一体之两面,是传统文化现代性转换在家居领域的表现。目... 对中国民宿热中的乡村精品民宿设计的认识,需要纳入全域城镇化、乡土中国向后乡土中国转型、现代性分化与解分化的视野中审视。乡村精品民宿设计中,象征体系的衰落和功能体系发展是一体之两面,是传统文化现代性转换在家居领域的表现。目前,中国乡村精品民宿设计已经从符号化的“中国风”走向以物感凸显为起点的另一种“中国风”。在经历一百年来西学东渐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压抑后,中国乡村精品民宿设计中的物感凸显成为中国式现代性品质出场的重要标志。与此同时,在建筑、室内、家具、器物、工业设计等领域内,中国传统文化经现代性转换后进入现代日常生活,重建具有中国式现代性品质的物质生活世界成为可能与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宿 物感 现代性 后乡土中国 物质文化
原文传递
乡土小说更新的双重逻辑与路径 被引量:1
5
作者 雷鸣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1-140,共10页
乡村和乡村生活始终存在,中国乡土小说不可能消亡,但须不断地转型与更新。更新的历史逻辑在于,百年乡土小说形成的几种传统叙事范式未能切近乡村与农民,表现为叙述视角的“他者化”、叙述方式的“工具化”、叙述模式的同质化,农民形象... 乡村和乡村生活始终存在,中国乡土小说不可能消亡,但须不断地转型与更新。更新的历史逻辑在于,百年乡土小说形成的几种传统叙事范式未能切近乡村与农民,表现为叙述视角的“他者化”、叙述方式的“工具化”、叙述模式的同质化,农民形象匮缺主体性等。更新的现实逻辑在于,“乡土中国”已经裂变为市场时代的“后乡土中国”,农民、村庄、城乡关系等均发生了深刻变迁。新的时代感觉结构,自然孕育着新的乡土话语表达,未来乡土小说可在乡土文明价值认知、理解乡村新变趋势、城乡关系、叙事伦理、农民形象等五个维度进行更新,从而在主题凝练、人物塑造、叙事模式、美学面向、结构策略等方面发展和衍生更多新的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小说 更新 后乡土中国 城乡关系 叙事伦理 农民形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