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64排螺旋CT肺部后处理重建技术在非肺癌性结节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刘加良 陈文宇 +4 位作者 吕晓东 方志仙 孙延豹 杨芝萍 刘倬达 《中国现代医生》 2018年第33期10-13,18,169,共6页
目的探讨64排胸部螺旋CT后处理重建技术在非肺癌性肺结节中诊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12月期间经手术病理确诊的78例肺原位腺癌患者和45例非肺癌患者的64排螺旋CT肺部后处理重建影像资料,比较和总结两者的影像学特征。结... 目的探讨64排胸部螺旋CT后处理重建技术在非肺癌性肺结节中诊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12月期间经手术病理确诊的78例肺原位腺癌患者和45例非肺癌患者的64排螺旋CT肺部后处理重建影像资料,比较和总结两者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1)非肺癌患者肺部CT后处理重建影像以实性结节多见,周围不规则、边缘毛刺征、血管丛集征和空泡征等少见,纵隔窗显示、病灶钙化和病灶强化等多见。肺原位腺癌患者则以磨玻璃结节多见,周围不规则、边缘毛刺征、血管丛集征和空泡征等多见,未见纵隔窗显示、病灶钙化和病灶强化等,两者在上述影像学特征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2)两组在周围花瓣征和胸膜凹陷征等影像学表现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64排螺旋肺部CT后处理重建技术能更清晰地了解肺小结节的细微影像改变,对判断小结节性质提供了更多的影像学依据,如能进一步与临床资料结合分析,则能有效提高肺结节诊治的临床决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排螺旋CT 后处理重建技术 肺结节 非肺癌 影像学特征
下载PDF
64排螺旋CT后处理重建技术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5
2
作者 杨迦童 魏罡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年第36期18-20,共3页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后处理重建技术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30例疑似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接受64排螺旋CT扫描检查及后处理重建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M...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后处理重建技术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30例疑似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接受64排螺旋CT扫描检查及后处理重建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容积再现(VR)技术、最小密度投影(MinIP)技术以及仿真内窥镜(VE)技术。患儿均接受经支气管镜异物取出术。观察分析30例患儿MPR技术、VR技术、MinIP技术及VE技术的异物显示情况。结果 30例疑似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均可得清晰CT图像及后处理图像,MPR技术显示异物30例,异物显示率达100.00%(30/30),VR技术显示异物29例,异物显示率达96.67%(29/30),MinIP技术显示异物28例,异物显示率达93.33%(28/30),VE技术显示异物27例,异物显示率达90.00%(27/30)。结论 64排螺旋CT后处理重建技术应用于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价值确切,且图像分辨率高,其具有安全性、有效性、快速性及无创性的优势,可作为临床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及手术取物的首选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排螺旋CT 后处理重建技术 小儿 气管 支气管
下载PDF
乳腺MRI动态增强及后处理重建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3
作者 陈珊红 胡虞馨 +1 位作者 周伟文 何旭升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9年第7期86-88,I0001,共4页
目的评价乳腺MRI动态增强及后处理重建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乳腺疾病患者进行乳腺动态增强及后处理重建的影像图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50例乳腺病例中,30例浸润性导管癌的时间-信号曲线为Ⅲ型速升速降曲线,弥散ADC值明显... 目的评价乳腺MRI动态增强及后处理重建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乳腺疾病患者进行乳腺动态增强及后处理重建的影像图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50例乳腺病例中,30例浸润性导管癌的时间-信号曲线为Ⅲ型速升速降曲线,弥散ADC值明显降低,平均约为1.01,12例乳腺纤维瘤及8例乳腺增生的时间-信号曲线为Ⅰ型缓慢上升曲线,弥散ADC值较高,平均约为1.35。结论采用乳腺动态增强及后处理重建技术对乳腺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MRI 动态增强 后处理重建技术 临床 应用价值
下载PDF
64排肺部螺旋CT后处理重建技术在诊断肺原位腺癌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加良 陈文宇 +5 位作者 吕晓东 方志仙 沈陆斐 孙延豹 杨芝萍 刘倬达 《中国现代医生》 2018年第30期112-115,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64排肺部螺旋CT后处理重建技术诊断肺原位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12月间经我院胸外科手术确诊为肺原位腺癌的78例患者术前胸部CT后处理重建影像资料进行研究,并分析肺原位腺癌经CT后处理重建后的影像学特征。结... 目的探讨应用64排肺部螺旋CT后处理重建技术诊断肺原位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12月间经我院胸外科手术确诊为肺原位腺癌的78例患者术前胸部CT后处理重建影像资料进行研究,并分析肺原位腺癌经CT后处理重建后的影像学特征。结果影像表现为不均磨玻璃结节样病灶72例,不均实性结节6例。病灶分布:右上尖段2例、右上后段14例、右上前段9例、右中外侧段9例、右中内侧段2例、右下背段3例、右下前基底段3例、右下外基底段3例、右下后基底段3例、左上尖后段10例、左上前段8例、左上舌段4例、左下背段3例、左下前基底段1例、左下外基底段3例、左下后基底段1例。64排螺旋CT后处理重建比普通胸部CT平扫在对肺小结节的细微结构观察上具有显著性的差异。尤其是在边缘毛刺征、周围花瓣征、空泡征、胸膜凹馅征和周围不规则等方面,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64排螺旋CT后处理重建技术能更清晰地了解肺小结节的细微影像改变,并为肺小结节良恶性的判断及手术决策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CT 后处理重建技术 肺结节 肺原位腺癌
下载PDF
螺旋CT后处理重建技术在诊断肺动静脉畸形的临床价值
5
作者 伍永升 付伟 +1 位作者 宋利明 王正煜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9年第12期35-38,共4页
目的探索螺旋CT后处理重建技术在诊断肺动静脉畸形(PAVM)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本院收治的17例的PAVM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纳入患者均经德国西门子64层螺旋CT机平扫和增强扫描。扫描后采用原始图像后处理技术容积重建... 目的探索螺旋CT后处理重建技术在诊断肺动静脉畸形(PAVM)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本院收治的17例的PAVM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纳入患者均经德国西门子64层螺旋CT机平扫和增强扫描。扫描后采用原始图像后处理技术容积重建(Volumetric Reconstruction,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和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技术重现肺血管图像。结果CT肺血管重建共发现22个病灶,形态基本为圆形、卵圆形,供血动脉管径0.3~2cm,引流静脉管径为0.5~3.5cm,病灶直径为5.0~7.5cm,全部位于胸膜下,左、右肺分别为14个和8个病灶,采用MPR从多方位共观察到17(77.27%)病灶;采用MIR重建共观察到19(86.36%)个病灶;采用VR重建共观察到20(90.91%)个病灶,其检测一致性分别为0.77、0.86、0.91;采用MPR、MIR和VR共同诊断,共检出病灶22(100%)个,检测一致性为1.00。结论螺旋CT后处理重建技术对PAVM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静脉畸形 螺旋断层扫描 后处理重建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