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走出人类世:人文主义的终结和后人类的降临 被引量:24
1
作者 蓝江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5-43,共9页
在数字技术、生物技术和智能技术发展的今天,自启蒙以来的理性自律的人的形象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实际上,那种抽象的“人”已经在沙滩上被世界潮流的风浪冲刷,而新技术带来的不仅仅是我们生命的扩展,也产生了一个无所不在的技术幽灵... 在数字技术、生物技术和智能技术发展的今天,自启蒙以来的理性自律的人的形象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实际上,那种抽象的“人”已经在沙滩上被世界潮流的风浪冲刷,而新技术带来的不仅仅是我们生命的扩展,也产生了一个无所不在的技术幽灵,这是一个技术的吊诡。为了面对这种新的状况,我们显然无法再倚赖于传统的人文主义的工具,或者建立一个堡垒来保卫理性自律的人的边界,也无法在数字幽灵的秩序之外去游牧。当娜·哈拉维的赛博格策略告诉我们,唯有我们走出人类世,终结了传统人文主义的神话,让我们打破有机体和智能体的边界,走向赛博格式的后人类主义,才能真正思考未来主体与智能体之间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世 人文主义 后人类 赛博格
下载PDF
新科技革命与后人类时代的社会理论构建 被引量:7
2
作者 董金平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1-58,共8页
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而每一次社会生活的变化也需要构造属于不同时代的社会理论。在人类的前三次科技革命中,我们分别建构了市民社会理论、古典社会理论和后现代社会理论。随着以数字技术、生物技术和智能技术为代表... 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而每一次社会生活的变化也需要构造属于不同时代的社会理论。在人类的前三次科技革命中,我们分别建构了市民社会理论、古典社会理论和后现代社会理论。随着以数字技术、生物技术和智能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来临,自启蒙以来的人的概念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因而我们需要突破传统的人的范畴,也需要突破建立在这种范畴基础上的各种社会理论谱系。对应于第四次科技革命,我们需要重建一个新的社会理论,我们可以称之为后人类的社会理论。这一社会理论已经明显将生物社会性、新生命形态和社会加速批判作为其主要的内容。随着数字技术、生物技术和智能技术进一步的发展,我们相信后人类的社会理论会进一步完善,成为理解未来社会最重要的理论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革命 后人类 社会理论
下载PDF
科幻电影创意:后人类视野中的记忆体系(三)——挑战与应对 被引量:2
3
作者 黄鸣奋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117-128,155,共13页
从发展的角度看,人类记忆体系由基点、创新与规范构成。记忆既是过去经历的承载,又是未来发展的基础。后人类时代记忆领域迎来了多种挑战,其中包括自然意义上的记忆植入,社会意义上的记忆穿越,心理意义上的记忆沉浸等。作为应对,记忆测... 从发展的角度看,人类记忆体系由基点、创新与规范构成。记忆既是过去经历的承载,又是未来发展的基础。后人类时代记忆领域迎来了多种挑战,其中包括自然意义上的记忆植入,社会意义上的记忆穿越,心理意义上的记忆沉浸等。作为应对,记忆测验、记忆开发、记忆增强等措施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尽管形形色色的记忆操控在后人类时代层出不穷,它们归根结底仍然受制于相关的社会规范。即使在科幻电影光怪陆离的构思中,自然率真、社会和谐、心理健康依旧是记忆交流、记忆共享、记忆悬停所应坚持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幻电影 电影创意 后人类 记忆体系 挑战与应对
下载PDF
新形态·新变化——“蔓生三部曲”中的人工智能和后人类主题研究
4
作者 王敏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37-40,61,共5页
美国作家威廉·吉布森的“蔓生三部曲”以高度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生物技术为时代背景,刻画了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多方面的影响,彰显了以信息社会为特征的“后人类”图景下的生命形态及生存困境,表征时代,展望未来,敦促人... 美国作家威廉·吉布森的“蔓生三部曲”以高度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生物技术为时代背景,刻画了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多方面的影响,彰显了以信息社会为特征的“后人类”图景下的生命形态及生存困境,表征时代,展望未来,敦促人类从新的视角审视人类自身,批判性思考“后人类”时代人类究竟是谁,又将何去何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廉·吉布森 “蔓生三部曲” 人工智能 后人类
下载PDF
后人类主义、主体性重构与技术政治——人与技术关系的再叙事 被引量:33
5
作者 林秀琴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59-170,共12页
主体性是观察人与技术关系的重要视角,从技术工具论、本体论到技术主体论,人与技术的关系处于不断的重写状态。后人类主义建基于技术主体性构想,通过以赛博格为表征的后人类主体形象重新激活主体概念,以此突进文化政治批判的理论空间。... 主体性是观察人与技术关系的重要视角,从技术工具论、本体论到技术主体论,人与技术的关系处于不断的重写状态。后人类主义建基于技术主体性构想,通过以赛博格为表征的后人类主体形象重新激活主体概念,以此突进文化政治批判的理论空间。技术创生的新型主体及其实践创新了身份、认同、价值等意义生产机制,为解构传统人文主义隐含的种种霸权体制提供了强大动能。但与此同时,由于后人类主义将赛博格主体进行概念化、能指化、话语化,从而使其最终演变为对技术神话的复写。后人类主义的局限突出地表现在"去具身性"理论预设的失焦、对技术本体异化叙事的消解和技术政治实践批判维度的缺失等方面,上述局限导致了后人类主体观批判功能的弱化及消解。后人类主义需要重返实践领域,对技术主体性和人类主体性的关系进行历史化和结构性的观察,从而建立一种辩证的后人类主体理论,方能有效推进"重写现代性"中基于人与技术关系想象的历史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后人类 赛博格 技术政治
下载PDF
后人类纪语境中的身体美学问题 被引量:22
6
作者 简圣宇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30-37,共8页
从“后人类”学术思潮所强调的“走向新的人类形态”这一基本脉络出发,我们可以获得反思传统范畴并构建新科技时代的“后身体”审美理念的重要理论参照系。人工智能条件下逐渐出现的人机融合以及“身心分置”状态,使得传统身体美学的相... 从“后人类”学术思潮所强调的“走向新的人类形态”这一基本脉络出发,我们可以获得反思传统范畴并构建新科技时代的“后身体”审美理念的重要理论参照系。人工智能条件下逐渐出现的人机融合以及“身心分置”状态,使得传统身体美学的相关基本范畴需要重新定义。借助于科技的赋能,人类开始了自己超越自然身体范畴的感官延伸进程。在此过程中,人类同时经历了主体性的扩容与让渡。在这样的语境下研讨“后身体美学”及相关理念问题,有助于我们超越思维局限去思考更前沿的学术问题,在“未来未至”之时即做好理论和思想上的前期准备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类 后身体美学 人工智能 主体性 赛博格
下载PDF
计算人类 被引量:21
7
作者 N.凯瑟琳·海勒 黄斐(译) +1 位作者 曹书乐(译) 许若文(译) 《全球传媒学刊》 CSSCI 2019年第1期28-46,共19页
我们的未来是什么样的?一直以来有这样的争辩:一方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一方认为机器人也应当被纳入衡量的体系当中。本文以STA(感知—思考—行动)范式为讨论基础,并以一系列研究来证明:人类与机器人难辨彼此的可能性未来,在这一未来图景... 我们的未来是什么样的?一直以来有这样的争辩:一方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一方认为机器人也应当被纳入衡量的体系当中。本文以STA(感知—思考—行动)范式为讨论基础,并以一系列研究来证明:人类与机器人难辨彼此的可能性未来,在这一未来图景中,机器能比它们被认为的更具创造性,或者人类直觉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具有机械性。机器人和人类共同成为一个二元体系使得他们成为彼此的衡量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类 智能机器 STA范式
下载PDF
形象的焦虑:数字美颜、自我物化与后人类剧目 被引量:19
8
作者 刘丹凌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8-55,共8页
伴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数字美颜迅速从专业领域、艺术领域涌入日常生活领域,在引领和诠释关于身体的新型美学主张的同时,亦影响和重塑了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这种现象背后驻藏的不仅是新传播革命剧场中的身体美学和图像政治,... 伴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数字美颜迅速从专业领域、艺术领域涌入日常生活领域,在引领和诠释关于身体的新型美学主张的同时,亦影响和重塑了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这种现象背后驻藏的不仅是新传播革命剧场中的身体美学和图像政治,更是一种宏大的基于身体、科技与社会变迁的"后人类"剧目。基此,从保罗·维利里奥(Paul Virilio)的图像逻辑演进史出发,剖析作为"自我图像术"的数字美颜如何彰显反常逻辑时代的图像特征和形象焦虑,并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发挥重塑主体和主体性的作用,进而分析这种形象生产如何透射了主体"自我物化"的倾向,并成为"后人类"转向的典型指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美颜 形象焦虑 自我物化 主体危机 后人类
下载PDF
后人类社会图景与人工智能 被引量:16
9
作者 李恒威 王昊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0-89,185,186,共12页
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科技的冲击下,传统人本主义所秉持的人类本性稳定不可变异的观点被动摇了,“后人类”和“后人类社会”概念开始出现在各种技术文化思潮中。对于绝大多数后人类主义者而言,技术是引导人类走向后人类社会的关键... 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科技的冲击下,传统人本主义所秉持的人类本性稳定不可变异的观点被动摇了,“后人类”和“后人类社会”概念开始出现在各种技术文化思潮中。对于绝大多数后人类主义者而言,技术是引导人类走向后人类社会的关键所在。从人类与技术反身互动的角度出发,可划分出三种不同的后人类社会图景,即工业4.0社会、赛博格社会和技术奇点社会,不同后人类社会图景所依凭的人类中心主义、超人类主义和技术奇点论等技术文化思潮以及人工智能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诸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类 后人类社会 反身演化 赛博格 人工智能
下载PDF
后人类时代的技术情感及其伦理反思 被引量:14
10
作者 陈凡 徐旭 《系统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11,共6页
作为人性基础特征的情感不仅代表了人类对于客体的评价状态和因此而形成的认知体系,更弥合了伦理逻辑的整体性造就了人类与技术物的属性边界。后人类时代人们所具有的技术依赖性逐渐改变了情感的原始意义,并从存在论和认识论上消解了对... 作为人性基础特征的情感不仅代表了人类对于客体的评价状态和因此而形成的认知体系,更弥合了伦理逻辑的整体性造就了人类与技术物的属性边界。后人类时代人们所具有的技术依赖性逐渐改变了情感的原始意义,并从存在论和认识论上消解了对技术的恐惧,为赛博格的诞生和人工智能的情感设计营造了有利发展环境。然而技术物缺失的反思和伦理逻辑成为当代人-技矛盾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后人类时代,人们需要启发式恐惧作为应对技术情感修造下的后人类认知的必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类 技术情感 伦理 技术风险认知
原文传递
关于人工智能的政治哲学批判 被引量:13
11
作者 王志强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2-98,共7页
政治哲学以人类的纪律秩序和分配秩序为考察内容,人工智能的崛起将为政治哲学批判开拓更大的理论视域,我们可以设想"人-人工智能"的政治哲学批判、"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政治哲学批判和后人类的政治哲学批判等崭新... 政治哲学以人类的纪律秩序和分配秩序为考察内容,人工智能的崛起将为政治哲学批判开拓更大的理论视域,我们可以设想"人-人工智能"的政治哲学批判、"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政治哲学批判和后人类的政治哲学批判等崭新理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哲学 人工智能 后人类
原文传递
技术神话与虚实嵌套:消费文化视域下的网络虚拟主播 被引量:11
12
作者 燕道成 张佳明 《深圳社会科学》 2022年第6期147-157,共11页
虚拟现实、机器仿真与数字技术的发展开启了高度视觉化的文化产品消费时代,消费文化也在不断裂变中呈现新的价值结构与意义内涵。虚拟主播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诞生,其既是一种文化复合形态,也是一种数字技术商品。虚拟主播是指使用虚拟... 虚拟现实、机器仿真与数字技术的发展开启了高度视觉化的文化产品消费时代,消费文化也在不断裂变中呈现新的价值结构与意义内涵。虚拟主播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诞生,其既是一种文化复合形态,也是一种数字技术商品。虚拟主播是指使用虚拟形象在视频网站上进行录制、直播活动的主播,具有符号化、人格化和商品化的消费特质。虚拟主播由前台虚拟形象和后台“中之人”组成虚实嵌套式结构,建构了独特的2.5次元角色主体,创造了受众广泛追逐的消费价值,从物品拟真到“人格”拟真,充分透视着现代消费社会的符号商品性演进。虚拟主播作为被消费的幻想符号,多重的消费意象承载着用户的心理需求、关系需求以及资本逻辑下的身体权力控制。粉丝群体在超真实的消费中得到想象式满足,虚拟主播创设虚拟情境越来越成为粉丝日常生活的精神寄托。但是,受众在消费网络虚拟主播时,也不应仅仅停留于粗浅的快感或狂欢,而应理性地审视虚拟现实技术对传播媒介的影响与对生活、思维方式的变革。我们应反思网络虚拟主播狂欢背后存在的问题,重塑对网络虚拟主播的认知,认清媒介技术发展与人文价值之间的关系,审慎看待虚拟主播消费文化,不停留于粗浅的网络快感,警惕数字技术对人的“物化”与隐形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主播 虚拟现实 后人类 消费实践 消费文化
下载PDF
后人文主义:超人还是非人?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俐兴 《理论界》 2017年第12期18-27,共10页
"后人文主义"、"后人类"是近年来席卷西方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在现代高新技术盛行的背景之下,后人文主义首先意味着一种试图克服人类身体有限性的超人形象,这也是后人类给予人最直观的印象。不过,这种以科技为主导... "后人文主义"、"后人类"是近年来席卷西方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在现代高新技术盛行的背景之下,后人文主义首先意味着一种试图克服人类身体有限性的超人形象,这也是后人类给予人最直观的印象。不过,这种以科技为主导的后人文主义并未摆脱传统人文主义的影响,反而是对人文主义的强化。因此,对于后人文主义还存在另一种不同的解读方式,即将其视为一种批判的话语形式,并在这一批评视阈之中重新思考"人类"这一整体性概念在历史过程中的变迁,反思人类自身的本质和主体性,试图发掘出被传统人文主义所压制的"非人"形象。"非人"以质疑人类的主体性为基础,不仅关注从人类内部排除出来的非人(德里达、阿甘本),也指向了各种非人类的物体(拉图尔)。"非人"层面上的后人文主义延续了解构主义的传统,揭示出人类形象是充满差异的不稳定的建构物,表征着人类对于自身存在的反思与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文主义 后人类 超人 非人 主体性
原文传递
“赛博格”:后人类时代的身体范式与审美隐喻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亚芹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142-148,共7页
“赛博格”这个词语是新兴范畴,但赛博格思想却有着悠长的知识学创生历史。实际上,“赛博格”的出现本身就意味着对西方传统二元论的反叛和对人类身体的重塑。赛博格身体是后人类时代审美范式变革的一种典型,无论是“具身化”的人机混... “赛博格”这个词语是新兴范畴,但赛博格思想却有着悠长的知识学创生历史。实际上,“赛博格”的出现本身就意味着对西方传统二元论的反叛和对人类身体的重塑。赛博格身体是后人类时代审美范式变革的一种典型,无论是“具身化”的人机混合形态或是“离身化”的身心分离形态,都是当前审美景观的多元化呈现。因此,面对后人类时代的不确定性和生存风险,我们的审美观和价值标准也应该发生相应变化,实现由“人机共存”向“审美共生主义”的转变,这不仅意味着人类身体的敞开与延伸,意味着人类与具身世界的交织互融,更意味着美学未来发展的开放性姿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博格 后人类 身体隐喻 审美范式
下载PDF
后人类话语反思——以齐泽克为中心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昕亭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4-191,共8页
理解和回应当前科技革命对社会文化和主体存在的影响,是进入21世纪后诸哲学流派、文化理论的共同努力。齐泽克对后人类两个流派、两种倾向的阐述与质疑,始终置于他对数字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中。无论是文化左翼的后人类思潮,还是超... 理解和回应当前科技革命对社会文化和主体存在的影响,是进入21世纪后诸哲学流派、文化理论的共同努力。齐泽克对后人类两个流派、两种倾向的阐述与质疑,始终置于他对数字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中。无论是文化左翼的后人类思潮,还是超人类主义的奇点理论,其共同倾向在于“普罗米修斯的耻辱”和人机混杂的新迷思。齐泽克数十年的著述,始终关注前沿科技发展,在对后现代多元主体、后人类主客混杂状态和数字大他者的批判基础上,齐泽克以对“非人”和“后主体性”概念的标举,显示了后“索卡尔”时代,人文理论介入科技话语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类 超人类 齐泽克 非人
下载PDF
技术媒介与当代文学生产的“后人类”向度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伟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32-139,共8页
作为文学活动的物化前提,技术媒介介入文学生产由来已久。凭依现代科技的强势支撑,技术媒介在文学活动中逾越人类主导文学生产愈益可能,由技术媒介替代人类进行文学生产所形构的"后人类"景观挑战着文学作为"人学"... 作为文学活动的物化前提,技术媒介介入文学生产由来已久。凭依现代科技的强势支撑,技术媒介在文学活动中逾越人类主导文学生产愈益可能,由技术媒介替代人类进行文学生产所形构的"后人类"景观挑战着文学作为"人学"的审美基调,但这并不预示着"后人类"文学替代人类文学的必然。本真的情感体验、独特的审美创造力以及文学表意的深度意蕴及其语言本体的多样化风格成为"后人类"文学弥合人类文学的现实阈限。而当下文学批评中崇尚理性、消解文学本质性征的诸多倾向却以一种通约性行为逐步瓦解着人类文学对可能到来的"后人类"文化的有效抗衡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媒介 后人类 文学生产 人文主义 理性意识
原文传递
人工智能影像与后人类身体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坤宇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38-45,共8页
身体作为艺术具象化的核心对象之一,是理解人工智能电影的重要关枢。人工智能电影所塑造的身体模型引入了基因工程、增强外骨骼、缸中脑等多个要素,其与肉身、灵魂、性别、繁殖等思维对象的排列组合,生发出数种后人类身体模型。与此同时... 身体作为艺术具象化的核心对象之一,是理解人工智能电影的重要关枢。人工智能电影所塑造的身体模型引入了基因工程、增强外骨骼、缸中脑等多个要素,其与肉身、灵魂、性别、繁殖等思维对象的排列组合,生发出数种后人类身体模型。与此同时,3D、4D、VR、AR、MR等新媒体技术正在重新定义着电影,影像变得日益立体化、“拟感化”、素材化,成为一种身体体验中的过程-关系事件。而身体既是影像所建构的世界的核心要素,又是接受这一运动影像的客体,还是促成这一过程-关系事件发生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工智能电影的形态很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发生改变,从以拟视、拟听为主,逐渐向视-听-感一体化迈进。人和电影实现了某种“准在场”的互动,而这也必将和既有的人工智能影像结合,并将其推进新的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电影 后人类 媒介-身体
下载PDF
“后人类”时代的伦理困境与人文之思 被引量:7
18
作者 姜文振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76-84,共9页
"后人类"是当今学界关注的一个重点领域。后人类的出现和相关理论探索揭示了人类依托现代高科技突破自身生理极限、追求永恒生命与无限智慧的企图和梦想,也凸显了人的存在与技术发展之关系中包含的复杂伦理问题和科技无限进... "后人类"是当今学界关注的一个重点领域。后人类的出现和相关理论探索揭示了人类依托现代高科技突破自身生理极限、追求永恒生命与无限智慧的企图和梦想,也凸显了人的存在与技术发展之关系中包含的复杂伦理问题和科技无限进步观念中包含的悖论。人类在"后人类"时代的科技进步带来的现实变化中所面临的伦理困境,直接导引着学界关于人的存在方式暨人的主体性定位的反思,进而导引着后人文主义对于人文主义的改写和对于人的主体性的重塑。"人类中心主义"的祛除、人的"主体性"的消解,成为从人文主义向后人文主义转向的重要表征,而致力于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万物之关系的"非人"主体性的建构,则表明后人文主义是后人类时代人文主义的一种新的理论形态和话语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类 科技伦理 人文主义 主体性 后人文主义
下载PDF
人工智能与当代艺术生产的“后人类”构想——兼及对“数字人文”的审美思考 被引量:7
19
作者 鹿咏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5-152,共8页
人工智能作为现代科技介入艺术生产的典范形态,其艺术生产既依循着艺术与技术相关联的一般体例,又呈现出科技治下艺术发展的现代色彩。人工智能有别于传统工具的模仿路径,系统性集成式的实践策略以及集施控与受控于一体的运营模式将这... 人工智能作为现代科技介入艺术生产的典范形态,其艺术生产既依循着艺术与技术相关联的一般体例,又呈现出科技治下艺术发展的现代色彩。人工智能有别于传统工具的模仿路径,系统性集成式的实践策略以及集施控与受控于一体的运营模式将这一智能形态艺术生产的导向优势凸显出来。而人类艺术生产的情性特征、人脑未知的智能形态、人类艺术生产的审美能动意识以及奠定艺术本体属性的规则设计成为人工智能超越人类介入艺术生产的现实阈限,它在一定时限固守人类艺术价值的同时,对当下艺术场域过度张扬的形式与理性诉求以及“数字人文”的发展路向提出了深刻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艺术生产 后人类 技术理性 数字人文
下载PDF
后人类处境:科幻电影与未来探索 被引量:6
20
作者 曲一公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35-140,144,共7页
当代科幻片已从"幻想""奇观"走向对人类现实和未来命运的深切关注,科幻电影已不再局限于对科学技术的纯粹幻想,开始思考科技发展可能使人类未来遭遇的某种真实困境,这意味着人类思维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以基因技... 当代科幻片已从"幻想""奇观"走向对人类现实和未来命运的深切关注,科幻电影已不再局限于对科学技术的纯粹幻想,开始思考科技发展可能使人类未来遭遇的某种真实困境,这意味着人类思维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以基因技术、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成果为标志的后人类处境,已逼近和危及自然人类的生存边界。加速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使科幻电影成了对人类未来境遇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类 科幻电影 未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