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种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黄修伙 罗贤鑫 +1 位作者 陈兴 陈阳 《中外医学研究》 2020年第32期55-57,共3页
目的:观察三种不同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15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C组,每组50例,分别行恩替卡韦、拉米夫定、阿德福... 目的:观察三种不同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15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C组,每组50例,分别行恩替卡韦、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治疗。比较三组治疗前后HBV-DNA含量、肝功能评分(Child-Pugh)、HBeAg阴转率,随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三组间HBV-DNA含量、Child-Pugh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HBV-DNA含量、Child-Pugh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后A组HBV-DNA含量、Child-Pugh评分低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HBeAg阴转率为36.0%,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面,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毒副作用小,有利于促进HBeAg阴转,其中恩替卡韦效果更为突出,可予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苷类药物 恩替卡韦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 HbV-DNA 含量 肝功能评分
下载PDF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早期门脉高压实验室指标变化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何永建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9年第2期168-170,共3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未成熟血小板分数(IPF)、高荧光强度未成熟血小板分数(HIPF)、清蛋白(ALB)、纤维蛋白原(Fbg)、肝脏门静脉内径、腹水生成、脾脏大小等指标在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方法纳入该院80例乙型肝炎后肝...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未成熟血小板分数(IPF)、高荧光强度未成熟血小板分数(HIPF)、清蛋白(ALB)、纤维蛋白原(Fbg)、肝脏门静脉内径、腹水生成、脾脏大小等指标在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方法纳入该院8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作为病例组,48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对2组研究对象的IPF、H-IPF、ALB、Fbg、肝脏门静脉内径、腹水生成、脾脏大小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病例组ALB、Fbg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IPF、H-IPF明显低于病例组(P<0.05);病例组的血小板减少亚组IPF、H-IPF、门静脉内径均大于血小板正常亚组(P<0.05);ALB与门静脉内径相关性较弱。脾大患者的ALB明显低于脾正常患者(P<0.05);腹水患者的ALB明显低于非腹水患者(P<0.05)。结论 IPF和H-IPF可有效评估乙型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 未成熟血小板分数 门脉高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