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马克思主义者阿甘本的思想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1
作者 张扬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5-8,共4页
20世纪90年代,当代后马克思主义者阿甘本以其新锐的生命政治理论红极欧美学术界。21世纪初,其思想著作开始传入中国,也开启了国内学者对阿甘本的研究热潮。2010年以后,国内对阿甘本著作的翻译迅速增多,期刊论文逐年递增,研究水平突飞猛... 20世纪90年代,当代后马克思主义者阿甘本以其新锐的生命政治理论红极欧美学术界。21世纪初,其思想著作开始传入中国,也开启了国内学者对阿甘本的研究热潮。2010年以后,国内对阿甘本著作的翻译迅速增多,期刊论文逐年递增,研究水平突飞猛进。其传播呈现出从对阿甘本的介绍研究转向概念研究、由阿甘本的概念研究转向思想研究、经阿甘本思想研究转向对中国的借鉴研究的趋势。理清当代后马克思主义者阿甘本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不仅能够使中国的学术研究与世界接轨,也有极为深刻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甘本 后马克思主义 传播与接受 生命政治
下载PDF
拉克劳政治主体理论的形成和核心线索
2
作者 张晓娜 胡爱玲 《前沿》 2020年第6期14-25,共12页
基于特定社会背景和理论渊源形成的拉克劳政治主体理论,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阶级"与"阶级斗争"进行了后马克思主义分析,致力于解构马克思主义的"工人阶级中心论",建构以"人民"为主体的... 基于特定社会背景和理论渊源形成的拉克劳政治主体理论,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阶级"与"阶级斗争"进行了后马克思主义分析,致力于解构马克思主义的"工人阶级中心论",建构以"人民"为主体的后马克思主义政治本体论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 政治主体 后马克思主义
原文传递
析“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概念
3
作者 糜海波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8-32,共5页
后马克思主义的去阶级政治突出之处在于它全面瓦解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概念赖以存在的经济和哲学基础,并解构了传统历史变革主体承担者的工人阶级范畴。重建后的主体身份成为新社会主义运动的政治代理人,最终由阶级政治转向了去阶级的多元... 后马克思主义的去阶级政治突出之处在于它全面瓦解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概念赖以存在的经济和哲学基础,并解构了传统历史变革主体承担者的工人阶级范畴。重建后的主体身份成为新社会主义运动的政治代理人,最终由阶级政治转向了去阶级的多元主义的激进民主政治。在后马克思主义视域里,历史主体不是在阶级利益基础上必然生成的,而是在社会多元利益基础上的偶然接合。社会的本质就是对抗,政治作为社会构成的一个本体论维度,其意义是构造一种异质化的去中心化的大众民主政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马克思主义 阶级概念 多元民主 激进政治
下载PDF
“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一种后马克思的都市化乌托邦构想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怀玉 范海武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2-13,27-33,共9页
列斐伏尔既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也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所谓"后马克思哲学思潮"的不自觉推动者。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他在《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中所提出的以现代都市日常生活为平台的文化革命概念。他认为,马克思哲... 列斐伏尔既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也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所谓"后马克思哲学思潮"的不自觉推动者。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他在《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中所提出的以现代都市日常生活为平台的文化革命概念。他认为,马克思哲学基本上是"过时了"的工业主义、生产主义话语;马克思的经济、政治与文化革命宏观构想仍是一种理性设计范畴。但问题在于,列斐伏尔的总体性文化革命理想却是没有经济基础的"空中楼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马克思哲学 日常生活批判 文化革命 列斐伏尔
下载PDF
不可能性:后马克思思潮的政治立场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一兵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2-13,13-19,共9页
齐泽克基于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发挥了某种"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学话语,把共产主义理解为一种不可能性的逻辑。这种话语是通过对传统主体观的批评来实现的。站在拉康之残缺或空无的主体性立场上,他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彻底... 齐泽克基于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发挥了某种"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学话语,把共产主义理解为一种不可能性的逻辑。这种话语是通过对传统主体观的批评来实现的。站在拉康之残缺或空无的主体性立场上,他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彻底社会解放,转向寻求一种与女权主义、生态主义和民主主义相容的解放立场,并把政治学本身引向无止尽的意识形态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马克思思潮 不可能性 后主体 意识形态
下载PDF
走出“后马克思主义悖论”——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教训及其启示 被引量:6
6
作者 胡大平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88-93,共6页
新马克思主义在“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过程中存在着“既取消马克思主义又要保留马克思”这个悖论。从这一基本教训出发 ,在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时 ,必须正确理解“当代性”的实质 ,把握当代语境和加强知识分子的自我理解。
关键词 新马克思主义 “后马克思主义悖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当代性
下载PDF
“葛兰西转向”与英国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诞生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永新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25-132,共8页
"葛兰西转向"最早起源于文学研究领域,是以威廉斯的文化主义与伊格尔顿的结构主义之间的论争为开端的。葛兰西转向作为新的理论范式,在为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带来新的发展契机的同时,也促进了英国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诞生。受... "葛兰西转向"最早起源于文学研究领域,是以威廉斯的文化主义与伊格尔顿的结构主义之间的论争为开端的。葛兰西转向作为新的理论范式,在为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带来新的发展契机的同时,也促进了英国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诞生。受葛兰西理论的启迪,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在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逻辑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有效创新。英国后马克思主义文论则通过解构葛兰西的理论,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逻辑,这也昭示了葛兰西所开辟的马克思主义创新路向的失败。借助葛兰西的霸权理论,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家探讨了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并从话语实践角度分析了日常经验与文学艺术,英国后马克思主义文论家则分析了主体以及文学阅读的话语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兰西转向 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 英国后马克思主义文论 霸权
原文传递
后马克思主义批评视阈下的底层人物:论近期英美作品中的“新仆人叙事”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晓霖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18,共7页
后马克思主义批评是后现代语境下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适应新的批评需要的升级版本,它依然以阐释文学文本中的阶层对立为主要议题,但与女性主义、族裔主义、酷儿文化以及后殖民主义结合更加紧密。这一批判工具适用于阐释以仆人为第一人称... 后马克思主义批评是后现代语境下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适应新的批评需要的升级版本,它依然以阐释文学文本中的阶层对立为主要议题,但与女性主义、族裔主义、酷儿文化以及后殖民主义结合更加紧密。这一批判工具适用于阐释以仆人为第一人称叙事者或第三人称聚焦者的"新仆人叙事"。本文以多个当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新仆人叙事"为研究对象,采用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对其在后现代视野下的创作模式进行阐释,揭示当代"新仆人叙事"与传统仆人叙事在叙事策略和叙事话语方面的显著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马克思主义批评 新仆人叙事 近期英美文学作品
下载PDF
空间社会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
9
作者 卓承芳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6-61,共6页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城市、地理、空间为落脚点,融合女性主义、生态主义以及其他少数和多元立场,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社会理论呈现出多样性发展势态,呈现了晚期马克思主义、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思潮等多种风格。这些思潮虽然与马...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城市、地理、空间为落脚点,融合女性主义、生态主义以及其他少数和多元立场,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社会理论呈现出多样性发展势态,呈现了晚期马克思主义、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思潮等多种风格。这些思潮虽然与马克思的逻辑关系并没有相同,甚至提出了对马克思的批判,但它们都说明了马克思仍然是资本主义批判不可超越的地平。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空间理论上的发展,为我们发展自己的都市马克思主义话语提供了许多值得认真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社会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 晚期马克思主义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 后马克思思潮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