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硬化水泥浆体弹性模量细观力学模型 被引量:17
1
作者 林枫 MEYER Christian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4-189,共6页
应用复合材料力学理论和有孔介质力学(Poromechanics)理论建立了一个描述硬化硅酸盐水泥浆体弹性模量的细观力学模型,将硬化水泥浆体从不同尺度上划分为4个层次,即C-S-H凝胶、水泥水化产物、水泥浆体骨架和水泥浆体,分别应用不同的细观... 应用复合材料力学理论和有孔介质力学(Poromechanics)理论建立了一个描述硬化硅酸盐水泥浆体弹性模量的细观力学模型,将硬化水泥浆体从不同尺度上划分为4个层次,即C-S-H凝胶、水泥水化产物、水泥浆体骨架和水泥浆体,分别应用不同的细观力学模型予以描述:将C-S-H视为饱和的有孔介质;应用Mori-Tanaka模型描述水泥水化产物的弹性性质;应用三相模型(Three-phase model)模拟水泥浆体骨架的有效弹性模量;最后,再次应用Mori-Tanaka模型和有孔介质理论,计算水泥浆体的排水和不排水弹性模量(Drained and undrainedelastic moduli)。该模型所需要的参数为水泥浆体各个组成部分的自身弹性性质,使用方便。通过预测文献中的实测结果,证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酸盐水泥浆体 有效弹性模量 复合材料力学 有孔介质力学 细观力学模型
下载PDF
水泥浆体的热分析动力学 被引量:17
2
作者 何小芳 缪昌文 +1 位作者 洪锦祥 尚燕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01-605,共5页
以差示扫描量热法为手段,进行了水化硅酸盐水泥浆体热分析动力学的研究.采用Kim-Park,Flynn-Wall-Ozawa和Friedman法计算了升温过程水泥浆体各阶段吸热反应活化能和反应级数.结果表明:升温过程中水泥浆体呈现3个吸热反应阶段,随温度升... 以差示扫描量热法为手段,进行了水化硅酸盐水泥浆体热分析动力学的研究.采用Kim-Park,Flynn-Wall-Ozawa和Friedman法计算了升温过程水泥浆体各阶段吸热反应活化能和反应级数.结果表明:升温过程中水泥浆体呈现3个吸热反应阶段,随温度升高各反应阶段活化能逐渐升高;Kim-Park,Flynn-Wall-Ozawa和Friedman三种方法较好地分析了前2个反应阶段的反应活化能和反应级数,第一阶段的反应活化能小于第二阶段,但反应级数n却大于后者;对于前2个吸热反应阶段,Kim-Park和Flynn-Wall-Ozawa均能较好地进行动力学分析,但Friedman法对于第三阶段即C-S-H发生脱水过程的反应活化能计算误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酸盐水泥浆体 差示扫描量热法 热分析动力学 活化能
下载PDF
集料与硅酸盐水泥石界面区的若干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胡明德 余其俊 +1 位作者 王旭 钱劲夫 《武汉工业大学学报》 CSCD 1992年第2期11-18,共8页
利用XRD层析法和SEM研究了集料与硅酸盐水泥石界面区的组成、CH晶体取向指数等。实验结果表明,界面区中水化产物主要是C-S-H凝胶、CH晶体、AFt、孔隙以及未水化的熟料矿物;界面区中CH晶体发育良好,取向作用较强,界面处它以(001)面平行... 利用XRD层析法和SEM研究了集料与硅酸盐水泥石界面区的组成、CH晶体取向指数等。实验结果表明,界面区中水化产物主要是C-S-H凝胶、CH晶体、AFt、孔隙以及未水化的熟料矿物;界面区中CH晶体发育良好,取向作用较强,界面处它以(001)面平行于集料表面生长;水化龄期增长或水灰比提高时,CH晶体取向作用增强,而且水灰比高时,界面区中孔洞、裂纹增多,降低界面粘结强度;水泥中掺入5.0%wt硅灰后,CH晶体取向作用下降;水泥中掺入5.0wt%FDN减水剂,由于水泥早期水化程度低,对水泥石-集料早期粘结强度不利,但28d后其粘结强度就能赶上并超过其它试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料 水泥厂 界面区 硅酸盐
原文传递
纳米氧化铝对硅酸盐水泥浆体流变、水化和硬化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谢晓杰 王申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911-1917,共7页
本文研究了纳米氧化铝(NA)对硅酸盐水泥浆体的早期流变性、中期水化特性和后期力学性能的影响,并且分析了三个阶段之间参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NA的掺入增大了新拌水泥浆体的屈服应力和塑性黏度,且当NA掺量范围为3%~5%时,屈服应力和塑... 本文研究了纳米氧化铝(NA)对硅酸盐水泥浆体的早期流变性、中期水化特性和后期力学性能的影响,并且分析了三个阶段之间参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NA的掺入增大了新拌水泥浆体的屈服应力和塑性黏度,且当NA掺量范围为3%~5%时,屈服应力和塑性黏度最大增幅均超过110%。在水泥浆体中掺入NA明显改变了硅酸盐水泥早期的水化放热速率和放热量,并且使得浆体在各龄期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有所增长。对于该复合胶凝体系,早期的水化放热量与流变参数呈指数增长的变化趋势,而放热峰值速率与抗压强度则存在近似线性的函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氧化铝 硅酸盐水泥浆体 流变性能 水化放热 抗压强度 抗折强度
下载PDF
聚合物共混物对水泥石-石英界面结构影响的机理
5
作者 赵文俞 王勤燕 陈文怡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2000年第1期59-63,共5页
就聚合物共混物对水泥石石英界面结构的影响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聚合物共混物改性水泥砂浆中,石英表面的水化离解反应因聚合物分子链活性基团的电性作用而失去平衡,导致其表面出现大量带负电荷的[HSiO3]-和[SiO3]2-离子;[HSiO3]-... 就聚合物共混物对水泥石石英界面结构的影响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聚合物共混物改性水泥砂浆中,石英表面的水化离解反应因聚合物分子链活性基团的电性作用而失去平衡,导致其表面出现大量带负电荷的[HSiO3]-和[SiO3]2-离子;[HSiO3]-和[SiO3]2-离子与水泥水化阳离子相互作用,在石英表面产生如水化硅酸钙等凝胶状粘结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共混物 水泥石-石英界面结构 混凝土
下载PDF
Microstructural Evolution Mechanism of C-(A)-S-H Gel in Portland Cement Pastes Affected by Sulfate Ions 被引量:1
6
作者 张高展 ZHANG Xiaojia +2 位作者 丁庆军 HOU Dongshuai LIU Kaiwei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2018年第3期639-647,共9页
The microstructural evolution of C-(A)-S-H gel in Portland cement pastes immersed in pure water and 5.0 wt% Na2SO4 solution for different ages was comparatively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29) Si NMR spectroscopy,... The microstructural evolution of C-(A)-S-H gel in Portland cement pastes immersed in pure water and 5.0 wt% Na2SO4 solution for different ages was comparatively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29) Si NMR spectroscopy, and SEM-EDS analysis. Additionally,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was performed to study the aluminum coordination status and interaction of sulfate ions in C-(A)-S-H gel. The results showed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microstructural evolution of C-(A)-S-H gel in Portland cement paste. Sulfate attack has decalcifying and dealuminizing effect on C-(A)-S-H gel which is evident from increase in mean chain length(MCL) and decrease in Ca/Si & Al[4]/Si ratios of C-(A)-S-H gel. Additionally,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proves that Al[4] substituted in silicate chains of C-(A)-S-H gel is thermodynamically metastable, which may explain its migration from the silicate chains and transformation to Al[6], thus lowering the Al[4]/Si ratio of C-(A)-S-H gel. SO4^(2-)ions can carry the interfacial Ca^(2+) ions into the pore solution by the diffusion-absorption-desorption process, which unravels the mechanism of sulfate attack on C-(A)-S-H g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lfate attack portland cement paste C-(A)-S-H gel microstructure interaction mechanism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