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渝东南盆缘转换带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孔隙特征与演化 被引量:31
1
作者 高玉巧 蔡潇 +3 位作者 张培先 何贵松 高全芳 万静雅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5-25,共11页
目前关于页岩气储层孔隙演化及其机理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研究成果尚未达成共识。为此,基于岩心分析和样品热模拟实验,采用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等实验分析技术,对四川盆地东南部及其转换带(以下简称渝东南盆缘转换带)上... 目前关于页岩气储层孔隙演化及其机理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研究成果尚未达成共识。为此,基于岩心分析和样品热模拟实验,采用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等实验分析技术,对四川盆地东南部及其转换带(以下简称渝东南盆缘转换带)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的孔隙类型、孔隙结构、孔径变化规律等进行研究,探讨有机孔隙演化特征,分析伴生矿物对孔隙演化的影响,建立该区页岩孔隙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优质页岩储层主要发育裂缝、无机孔隙、有机孔隙等3种储集空间类型,其中后者是页岩气赋存的主要储集空间,其又可细分为无定形干酪根孔、结构型干酪根孔、沥青质孔及生物化石孔等4类;(2)有机质收缩缝先在有机质颗粒一侧出现,随温度升高缝宽变大,与有机质颗粒的收缩有关;(3)有机孔隙以密集分布于有机质内部的"海绵状"孔为主,当R_o介于1.56%~3.50%时以大孔—介孔为主,R_o> 3.50%时大孔减少,介孔和微孔增加;(4)有机质类型及黏土、硅质颗粒、黄铁矿等伴生矿物的含量对孔隙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结论认为,该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的孔隙演化模式为:无机孔隙度随埋深增加大幅度减小、有机孔隙度先增大后减小,总孔隙度呈现出先降低、再增加、再持续减小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南 盆缘转换带 晚奥陶世-早志留世 页岩气 储集层 有机孔隙 无机孔隙 孔隙演化模式
下载PDF
塔中地区石炭系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对孔隙演化控制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王华 郭建华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7-284,共8页
通过对10口井岩心、38张薄片的观察,结合对43个样品的扫描电镜、镜质体反射率及包裹体测温等多种资料的分析,定量研究了塔中地区石炭系碎屑岩成岩作用对孔隙演化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目的层的储集空间以原生粒间孔和被溶蚀作用改造的... 通过对10口井岩心、38张薄片的观察,结合对43个样品的扫描电镜、镜质体反射率及包裹体测温等多种资料的分析,定量研究了塔中地区石炭系碎屑岩成岩作用对孔隙演化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目的层的储集空间以原生粒间孔和被溶蚀作用改造的原生粒间孔(即次生粒间孔)为主;机械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对孔隙的破坏最大,压实减小的原生孔隙平均达20.7%,而胶结作用减少的原生孔隙平均值仅为7.9%,压实作用对孔隙的破坏远强于胶结作用,且压实作用在整个孔隙演化中占主导地位;溶蚀作用是唯一改善储层的成岩作用,主要集中在早成岩A期、早成岩B期初、早成岩B期末和中成岩A期初4个阶段,最终因溶蚀作用增加的孔隙度为3.2%。储层成岩定量研究和孔隙演化模式的建立揭示了孔隙演化的阶段性,对认识储层特征和进一步勘探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系碎屑岩 成岩作用 孔隙度演化模式 定量研究 塔中地区
下载PDF
地温场和埋藏史对碎屑岩储层成岩变化和孔隙演化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朱国华 王少依 姚根顺 《海相油气地质》 1994年第1期41-46,86,共7页
在储层成分和结构相似的条件下,与地温场和埋藏史关系密切的热成熟度对储层成岩变化和孔隙演化的影响最大。建立了三种代表不同地温场和不同埋藏史条件下的碎屑岩储层成岩变化和孔隙演化模式:(1)高地温场、深埋期长;(2)中等地温场、深... 在储层成分和结构相似的条件下,与地温场和埋藏史关系密切的热成熟度对储层成岩变化和孔隙演化的影响最大。建立了三种代表不同地温场和不同埋藏史条件下的碎屑岩储层成岩变化和孔隙演化模式:(1)高地温场、深埋期长;(2)中等地温场、深埋期长;(3)低地温场和短暂深埋期。这些模式分别代表了浙皖长广地区二叠系龙潭组石英砂岩和次岩屑长石砂岩、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_6砂岩、以及塔里木盆地的轮南地区三叠系砂岩储层的成岩变化和孔隙演化特征。尤其是塔里木盆地的东河塘地区泥盆系东河砂岩和轮南地区三叠系,由于低地温场背景和深埋期短暂,成为迄今罕见的深埋优质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岩 储集层 储集层模型 地层地温 埋藏史 成岩演化 孔隙演化
下载PDF
四川盆地涪陵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特征及演化模式 被引量:2
4
作者 胡德高 万云强 +5 位作者 方栋梁 叶鑫 徐向 邢磊 崔志恒 张洪茂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0-88,共9页
本文以四川盆地涪陵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FE-SEM扫描电镜、高压压汞、低温N2吸附和低温CO_(2)吸附相结合的方法对页岩孔隙结构特征进行表征,明确了页岩孔隙发育的主控因素,并探讨了页岩孔隙演化特征。研究认... 本文以四川盆地涪陵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FE-SEM扫描电镜、高压压汞、低温N2吸附和低温CO_(2)吸附相结合的方法对页岩孔隙结构特征进行表征,明确了页岩孔隙发育的主控因素,并探讨了页岩孔隙演化特征。研究认为龙马溪组页岩微观孔隙类型以有机质孔隙为主,页岩气吸附的主要场所是纳米级微孔和中孔。页岩储层孔隙结构主要受控于有机质含量和矿物组分,较高有机质含量、硅质页岩相为有利的孔隙发育条件。页岩中孔隙演化主要是有机孔演化。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对页岩孔隙的控制作用明显,有机质孔隙度在镜质体反射率约为1.8%时达到最大值,适中的热演化程度对页岩孔隙发育最为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页岩孔隙 孔隙类型 演化模式 有机质孔隙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