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桥梗死部位与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关系 被引量:19
1
作者 乔亚男 王默力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29-233,共5页
目的 探讨脑桥梗死部位与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之间的关系.方法 连续入选2005年2月至2007年9月收住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的新发脑桥部梗死患者139例,所有病例均行头部MRI以及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排除有可疑心源性栓子来源的患者.将病例分... 目的 探讨脑桥梗死部位与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之间的关系.方法 连续入选2005年2月至2007年9月收住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的新发脑桥部梗死患者139例,所有病例均行头部MRI以及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排除有可疑心源性栓子来源的患者.将病例分为A(旁中央动脉组)、B(短旋动脉组)、C(长旋动脉组)、D(混合组)4组,并对各组进行与椎动脉、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以及无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结果 139例患者中A、B、C、D组各占78(56.1%)、3(2.2%)、7(5.0%)、51(36.7%)例.左或右侧椎动脉闭塞者56例(40.3%),左或右椎动脉狭窄者60例(43.2%),基底动脉闭塞者14例(10.1%),基底动脉狭窄者14例(10.1%),无后循环血管改变者16例(11.5%).A组与椎动脉闭塞、基底动脉闭塞及无血管病变者相关,x2值分别为3.945、6.824、4.485,P值分别为0.043、0.021、O.041.D组与基底动脉闭塞相关,x2值为10.952,P值为0.006.对以上两者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组与椎动脉闭塞更相关(OR值为2.261),D组与基底动脉闭塞更相关(OR值为15.750).结论 脑桥不同部位的梗死与椎基底动脉的狭窄或闭塞关系密切,提示临床医生在遇到相关病例时,应提高警惕,及时做血管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桥 脑梗死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磁共振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原文传递
迷路动脉的解剖学观测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奎启 王福 +2 位作者 张元鑫 李牧 史晓芳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3-105,共3页
目的 观测迷路动脉的起始、走行及它与面神经、前庭蜗神经之间的关系。方法 解剖和观测了 4 9侧脑干、桥小脑角和内耳道标本 ,记录迷路动脉的起始、行程、管径。结果 迷路动脉83 6 % (41/49)起于小脑下前动脉 ,12 3% (6 /49)起于基... 目的 观测迷路动脉的起始、走行及它与面神经、前庭蜗神经之间的关系。方法 解剖和观测了 4 9侧脑干、桥小脑角和内耳道标本 ,记录迷路动脉的起始、行程、管径。结果 迷路动脉83 6 % (41/49)起于小脑下前动脉 ,12 3% (6 /49)起于基底动脉 ,4 1% (2 /49)起于小脑下后动脉。迷路动脉的平均 ( x±s)管径为 (0 18± 0 0 5 )mm。迷路动脉 5 5 1%为 1条 ,4 0 8%为 2条 ,4 1%为 3条。在桥小脑角和内耳门处 ,面神经位于前下 ,前庭蜗神经位于后上 ;在内耳道底 ,面神经位于上方 ,蜗神经位于前方、前庭神经位于后方 ;迷路动脉多位于第Ⅶ、Ⅷ脑神经之间。结论 迷路动脉主要起于小脑下前动脉 ,行于第Ⅶ、Ⅷ脑神经之间 ,是供应面神经、前庭蜗神经和耳蜗与前庭器的主要动脉。桥小脑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路 动脉 局部解剖学 脑桥
下载PDF
急性脑桥梗死进展发生的影像学特点 被引量:15
3
作者 黄如月 易兴阳 +1 位作者 邵敏洁 张侠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93-396,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桥梗死进展发生的影像学特点。方法采用头颅MR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对151例急性脑桥梗死患者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分类,将其分为2组,进展组42例,非进展组109例。比较2组患者的影像学分型及梗死部位的不同。结果 151例... 目的探讨急性脑桥梗死进展发生的影像学特点。方法采用头颅MR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对151例急性脑桥梗死患者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分类,将其分为2组,进展组42例,非进展组109例。比较2组患者的影像学分型及梗死部位的不同。结果 151例急性脑桥梗死患者中发生进展者占27.8%,非进展者占72.2%;进展组与非进展组在一般情况、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药物治疗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基底动脉分支病变的发生率(73.8%)明显高于非进展组(34.9%,P=0.000),同时发现,进展组下部脑桥梗死的发生率(42.9%)明显高于非进展组(24.8%,P=0.029)。结论基底动脉分支病变和下部脑桥梗死可能是急性脑桥梗死进展发生的重要预测指标,对可疑的急性脑桥梗死患者,及时行头颅MRI(包括弥散加权成像)及MRA检查,明确其影像学分型及梗死部位,对预防急性脑桥梗死进展的发生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桥 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下载PDF
脑桥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头颅磁共振影像对比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马玉宝 徐全刚 +2 位作者 崔荣太 张家堂 于生元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389-392,共4页
目的总结脑桥梗死的临床及影像特点,探讨不同类型脑桥梗死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脑桥梗死患者45例(脑桥梗死组),行头颅磁共振平扫、弥散加权及磁共振血管造影,根据MRI所见责任病灶将脑桥梗死分型,对不同类型脑桥梗死合并基底动脉主干硬... 目的总结脑桥梗死的临床及影像特点,探讨不同类型脑桥梗死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脑桥梗死患者45例(脑桥梗死组),行头颅磁共振平扫、弥散加权及磁共振血管造影,根据MRI所见责任病灶将脑桥梗死分型,对不同类型脑桥梗死合并基底动脉主干硬化、狭窄的比例进行分析。另取非脑梗死患者60例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桥梗死危险因素。结果脑桥梗死高危因素logistic显示,高血压(P=0.029)、糖尿病(P=0.002)、颈动脉硬化(P=0.000)是脑桥梗死独立危险因素。脑桥梗死中旁正中动脉梗死(A型)和分水岭区梗死(D型)发病率最高,分别为19例(42.2%)和16例(35.6%)。主要临床表现为偏侧肢体无力(73.3%)、构音不良(55.6%)和偏侧肢体痛觉减退(28.9%)等。53.3%的患者缺乏脑干受损的表现,而类似大脑半球梗死。D型脑桥梗死合并基底动脉主干硬化、狭窄比例明显高于A型(P=0.004)。结论脑桥梗死主要以旁正中动脉和分水岭区梗死为主,仅根据临床表现定位易发生偏差,需行头颅MRI加以辨识;脑桥分水岭区梗死常提示可能基底动脉主干硬化和狭窄,旁正中动脉梗死则多为小动脉闭塞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桥 脑梗死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高血压 糖尿病 颈动脉疾病
下载PDF
Dysphagia in patients with isolated pontine infarction 被引量:11
5
作者 Min Cheol Chang Sang Gyu Kwak Min Ho Chun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2期2156-2159,共4页
Little is known about dysphagia after pontine infarction. In this study, we evaluated the incidence of dysphagia after isolated pontine infarction and identified the predictive factors for the occurrence of dysphagia.... Little is known about dysphagia after pontine infarction. In this study, we evaluated the incidence of dysphagia after isolated pontine infarction and identified the predictive factors for the occurrence of dysphagia. A total of 146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All patients underwent clinical testing for dysphagia within 1 day after admission and at the time of discharge. We compared the incidence of dysphagia between patients with unilateral pontine infarction and those with bilateral pontine infarction. To evaluate the functional status of patients, we investigated their initial modified Rankin Scale(mRS) score and initial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 score within 1 day of admission. Of 146 patients, 50(34.2%) had dysphagia initially within 1 day after admission. At the second evaluation at the time of discharge, dysphagia was diagnosed in 24 patients(16.4%). Patients with bilateral pontine infarction were more likely to present with dysphagia. In addition, clinical severity(in terms of mRS and NIHSS scores) was identified as a predictor of dysphagia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multiple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mRS: P = 0.011, NIHSS: P = 0.004). Dysphagia frequently occurs in patients with isolated pontine infarction. Clinicians should pay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occurrence of dysphagia, especially in patients with bilateral pontine infarction or high functional dis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SPHAGIA pons INFARCTION STROKE prediction NIHSS score MRS score
下载PDF
孤立性脑桥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脑桥旁正中梗死与脑桥腔隙性梗死的比较 被引量:13
6
作者 陶丽红 张新江 符长标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06-611,共6页
目的探讨孤立性脑桥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以及早期运动障碍进展(progressive motor deficits,PMD)和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对初次发病24h内入院的86例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梗死灶最大直径和部位分为脑桥旁正... 目的探讨孤立性脑桥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以及早期运动障碍进展(progressive motor deficits,PMD)和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对初次发病24h内入院的86例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梗死灶最大直径和部位分为脑桥旁正中梗死(pararl-ledian pontine infarction,PPI)和脑桥腔隙性梗死(lacunar pontine infarction,LPI),根据早期PMD情况分为PMD组和无PMD组,根据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分为转归不良组(mRS评分〉2分)和转归良好组(mRS评分≤2分),对不同病例组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进行比较。结果PPI组(n=35)高脂血症(57.14%对33.33%;X^2=4.80,P=0.028)、偏瘫(97.14%对72.55%;X^2=8.718,P=0.003)、基底动脉狭窄(45.71%对17.65%;X^2=7.930,P=0.005)和出院时转归不良(54.29%对31.37%;X^2=4.515,P=0.034)患者构成比以及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scale,NIHSS)评分[(6.00±2.39)分对(4.61±3.41)分;t=2.087,P=0.040]均显著性高于LPI组(n=51)。PMD组(n=22)基线舒张压水平[(97.82±15.61)minHg对(89.55±12.23)mmHg,1mmHg=0.133kPa;t=2.258,P=0.031]以及PPI(63.64%对32.81%;X^2=6.445,P=0.011)和基底动脉狭窄(59.10%对18.75%;X^2=12.922,P=0.000)的构成比均显著性高于无PMD组(n=64)。转归不良组(n=35)基线NIHSS评分[(6.80±2.63)分对(3.73±2.55)分;t=5.426,P=0.000]和空腹血糖水平[(9.40±5.15)mmol/L对(6.56±2.69)mmol/L;t=2.985,P=0.004]以及PPI患者构成比(54.29%对31.37%;X2=4.515,P=0.034)均显著性高于转归良好组(n=5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底动脉狭窄是PPI发病[优势比(oddsratio,OR)3.801,95%可信区间(conf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脑桥 动脉粥样硬化 基底动脉 磁共振成像 危险因素 预后
原文传递
经菱形窝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 被引量:12
7
作者 卞留贯 Bertalanffy H +3 位作者 孙青芳 Sure U Tirakotai W 沈建康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917-920,共4页
目的探讨28例经菱形窝入路切除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适应证、手术技巧及术中注意点。方法术中采取坐位,枕下正中开颅,广泛打开小脑延髓裂;在脑干表面有色素沉淀或膨隆处,或在B超、导航引导、术中颅神经监护下切开脑干,病变暴露后清除血... 目的探讨28例经菱形窝入路切除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适应证、手术技巧及术中注意点。方法术中采取坐位,枕下正中开颅,广泛打开小脑延髓裂;在脑干表面有色素沉淀或膨隆处,或在B超、导航引导、术中颅神经监护下切开脑干,病变暴露后清除血肿,然后切除病变,保留含铁血黄素沉淀的胶质组织。结果28例中有21例位于桥脑;术中发现脑干表面有含铁血黄素沉淀21例,其中脑干表面膨隆9例;所有病变位于脑干背侧;随访期间:症状和体征较术前改善的19例,保持术前水平的5例,加重、出现新的颅神经症状、或其他神经功能障碍(共济失调、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共4例。MRI随访未见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经菱形窝入路主要适于桥脑部、且位于背侧的海绵状血管瘤;脑干表面的含铁血黄素沉淀和(或)膨隆是脑干的安全进入区,术中结合神经电生理监测、B超以及导航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中尽可能全切病变,但保留含铁血黄素沉淀的胶质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脑 海绵状血管瘤 菱形窝
原文传递
累及脑桥表面的孤立单侧脑桥梗死与进展性运动障碍的关系 被引量:12
8
作者 陈珂楠 郭舜源 +1 位作者 陈桂花 耿昱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72-175,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期进展性和无进展性孤立单侧脑桥梗死患者的病因、影像学和临床表现,并探讨累及脑桥表面的梗死与进展性运动障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磁共振成像证实的新发孤立单侧脑桥梗死患者58例,其中31例入院1周内完成头、颈...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期进展性和无进展性孤立单侧脑桥梗死患者的病因、影像学和临床表现,并探讨累及脑桥表面的梗死与进展性运动障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磁共振成像证实的新发孤立单侧脑桥梗死患者58例,其中31例入院1周内完成头、颈部CT血管造影成像。根据卒中发生后5d内动态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IHSS)情况,58例患者分为两组。组1:有进展性运动障碍(23例);组2:无进展性运动障碍(35例)。比较两组的危险因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表现、梗死灶分布以及大小和形态、基底动脉病变情况。结果组1和组2主要病因均为基底动脉分支病变。组1[21/23(91.3%)]中病灶累及脑桥腹侧表面的比例高于组2[20/35(57.1%),Х^2=7.817,P=0.005]。组1患者平均入院时NIHSS评分(6.7±2.9)高于组2(4.5±2.4,t=3.121,P=0.003)。组1患者卒中发生1个月时的平均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2±1.1)分]高于组2[(1.5±0.8)分,t=2.909,P=0.004]。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累及脑桥表面的梗死与进展性运动障碍的发生呈正相关(OR=9.670,95%CI1.171—79.856,P=0.035)。结论进展性孤立单侧脑桥梗死的病因主要为基底动脉分支病,其初始症状较无进展的孤立单侧脑桥梗死重,前者短期残障程度也较高,累及脑桥表面的梗死可作为进展性卒中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脑桥 运动障碍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孤立性脑桥梗死后进展性运动功能缺损的预测因素: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赵昊 曹树刚 +4 位作者 吴倩 张文婷 汪凯 徐文安 夏明武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5年第3期171-175,共5页
目的:探讨孤立性脑桥梗死后进展性运动功能缺损(progressive motor deficits, PMD)的预测因素。方法连续纳入发病48 h内入院的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根据临床病程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 目的:探讨孤立性脑桥梗死后进展性运动功能缺损(progressive motor deficits, PMD)的预测因素。方法连续纳入发病48 h内入院的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根据临床病程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运动项目评分变化分为 PMD 组(7 d内增加≥1分)与非 PMD 组;根据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将脑桥梗死模式分为基底表面梗死与深部梗死,侧别分为左侧与右侧,梗死灶层面分为上部、中部和下部。比较两组患者人口统计学、基线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征,采用多变量 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孤立性脑桥梗死后 PMD 的预测因素。结果共纳入发病48 h内入院的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101例,其中 PMD 组16例,非 PMD 组85例。 PMD 组患者梗死灶累及脑桥基底表面(87.5%对47.1%;χ2=8.851,P =0.003)、梗死灶层面位于中部(56.2%对24.7%;χ2=4.851, P =0.028)和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62.5%对27.1%;χ2=7.689,P =0.006)的构成比显著高于非 PMD 组,而梗死灶侧别位于左侧(18.8%对56.5%;χ2=7.664,P =0.006)和梗死灶层面位于上部(37.5%对72.9%;χ2=7.689,P =0.006)的构成比显著低于非 PMD 组。多变量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累及脑桥基底表面梗死(优势比5.650,95%可信区间1.011~31.580;P =0.049)和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优势比4.075,95%可信区间1.127~14.741;P =0.032)是孤立性脑桥梗死后 PMD 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累及基底表面的梗死和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可能是孤立性脑桥梗死后 PMD 的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梗死 脑桥 基底动脉 运动活动 疾病恶化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孤立性脑桥梗死形态学部位与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进展的关系 被引量:10
10
作者 黄如月 张侠 +4 位作者 陈伟莉 张顺开 池丽芬 林静 黄双双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2-176,共5页
目的探讨孤立性脑桥梗死形态学部位与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进展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自2010年1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经MRI证实的259例新发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其临床是否发生急性期神经功... 目的探讨孤立性脑桥梗死形态学部位与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进展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自2010年1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经MRI证实的259例新发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其临床是否发生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进展分为进展组与非进展组,依据头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所示形态学部位不同分为上部、中部及下部梗死,统计学分析进展组与非进展组患者的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及形态学部位的差异,以及形态学部位与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进展的相关性。结果259例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中发生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进展71例(27.4%1,未进展者188例(72.6%)。单因素分析显示:进展组与非进展组患者在实验室检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治疗措施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女性比例[41(57.7%)US.82(43.6%)]及吸烟[10(14.2%)vs 49(26.2%)]、住院时间[(22.72±7.01)vs.(19.42±7.76)d]、短期临床预后不良比例[56(78.87%)VS.64(34.04%)]、下部脑桥梗死发生率[31(43.7%)%57(30-3%)]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下部梗死是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OR=I.952,95%CI:1.081-3.524,P=-0.027)。结论下部梗死可作为孤立性脑桥梗死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进展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脑桥 神经功能缺损进展 急性期 弥散加权成像
原文传递
立体学在分析人延髓脑桥毛细血管网密度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恩潭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61-63,共3页
采用立体学方法对5例人延髓脑桥毛细血管密度作了观测。结果表明:核团的血管比纤维束的丰富;血管密度高的核团包括了脑桥核、下橄榄核簇等与小脑相连系的核团,及楔束核、上橄榄核和展神经核;纤维束中以被盖中央束的血管密度最高。
关键词 延髓脑桥 毛细血管网 立体学
下载PDF
血管活性肠肽在皖西白鹅中脑和脑桥内的分布 被引量:4
12
作者 蒋书东 周天红 +2 位作者 张丽霞 章孝荣 李福宝 《中国兽医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59-62,共4页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染色法 ,对血管活性肠肽 (VIP)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在皖西白鹅中脑和脑桥内的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 ,在皖西白鹅中脑的被盖视性核、峡视核、动眼神经核、红核、三叉中脑核和脑桥的脑桥核、桥外侧核、斜方体核、前...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染色法 ,对血管活性肠肽 (VIP)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在皖西白鹅中脑和脑桥内的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 ,在皖西白鹅中脑的被盖视性核、峡视核、动眼神经核、红核、三叉中脑核和脑桥的脑桥核、桥外侧核、斜方体核、前庭背外侧核均分布有VIP免疫阳性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活性肠肽 中脑 脑桥 皖西白鹅
下载PDF
孤立性脑桥梗死急性期病情进展的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垚 刘凡 +1 位作者 王苏平 李深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754-758,共5页
孤立性脑桥梗死(isolated pontineinfarction,IPI)急性期病情进展是较常见的临床事件,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呈正相关,因此,探索IPI病情进展的相关因素及预测因子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目前发现的可能相关因素有:基底动脉分支病、女性... 孤立性脑桥梗死(isolated pontineinfarction,IPI)急性期病情进展是较常见的临床事件,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呈正相关,因此,探索IPI病情进展的相关因素及预测因子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目前发现的可能相关因素有:基底动脉分支病、女性、高血压及血压波动、高血糖、病灶的形态学特点(累及脑桥基底表面、位于脑桥下段、受累层面数多、聚集珠状病灶)、严重的脑白质病变、基底动脉粥样硬化、管径粗及位于中线等。由于不同的研究对IPI病情进展的定义并不统一,其纳入排除标准及检查方法也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对现有研究结果的解读仍需慎重。对IPI病情进展的相关因素分析仍需要标准化的大样本前瞻陆临床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桥 相关因素
原文传递
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病灶模式与病因学机制的相关性 被引量:7
14
作者 赵昊 曹树刚 +3 位作者 葛婷婷 王建 夏明武 徐文安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12期1057-1061,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病灶模式与病因学机制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确定病灶分布模式,分析病灶模式与病因学分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目的探讨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病灶模式与病因学机制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确定病灶分布模式,分析病灶模式与病因学分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总共纳入146例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单侧梗死138例,双侧梗死8例。DWI病灶模式分析显示,旁正中梗死98例,前外侧梗死11例,被盖部梗死18例,多发性梗死19例;在各病因学分型中,基底动脉分支病变(basilar artery branch disease,BABD)所占比例最高(72例,49.3%),其次是大动脉闭塞性疾病(32例,21.9%)、小动脉闭塞性疾病(25例,17.1%)和其他病因/病因不明(12例,8,2%),心源性栓塞最少(5例,3.4%)。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的DWI病灶分布模式与病因学分型存在显著相关性(C=0.516,P〈0.001)。其中,60例旁正中梗死(χ2=16.915,P〈0.001)、1例前外侧梗死(χ2=7.701,P=0.006)、1例被盖部梗死(χ2=17.401,P〈0.001)与BABD显著相关;9例旁正中梗死(,=12.534,P〈0.001)、6例前外侧梗死(χ2=24.365,P〈0.001)、10例被盖部梗死(χ2=18.312,P〈0.001)与小动脉闭塞性疾病有关。结论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病灶模式与其病因学机制存在显著相关性,早期可通过DWI显示的梗死灶分布特征来预测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的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脑干梗死 脑桥 磁共振成像 动脉粥样硬化 基底动脉
原文传递
FTTH进展、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被引量:7
15
作者 祝军生 陈胜权 《电视技术》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8-11,共4页
从FTTH技术及最新研究进展出发,分析了国际上FTTH的应用模式,阐述了我国发展FTTH需考虑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 光纤到户 无源光网络 千兆以太网
下载PDF
脑桥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菁晶 鞠奕 王春雪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14期1252-1253,1256,共3页
目的研究脑桥梗死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收集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收治入院的106例脑桥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评估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临床症状及体征、病变部位及血管损害的特点;随访病后30d、90d的预后情况,分析与预后... 目的研究脑桥梗死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收集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收治入院的106例脑桥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评估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临床症状及体征、病变部位及血管损害的特点;随访病后30d、90d的预后情况,分析与预后相关的因素。结果危险因素:脂代谢异常86例,高血压83例,有梗死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者63例,吸烟59例,既往卒中史54例,糖尿病47例,饮酒45例,冠心病34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27例。主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表现:眩晕86例,构音障碍67例,感觉障碍51例,眼球运动障碍35例,偏瘫32例,眼震31例,复视30例,共济失调24例,四肢瘫23例,意识障碍18例,交叉瘫10例。年龄与预后不良呈正相关(OR=1.37,P<0.05)。此外,脑桥与近、远段同时受累(OR=6.69,P<0.01),基底动脉急性闭塞(OR=6.23,P<0.01)的患者预后不良。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桥梗死患者的最常见病因。眩晕、构音障碍、感觉运动障碍是常见的临床表现。不同责任病变部位及病变血管的脑桥梗死患者预后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脑桥 预后
下载PDF
颞部入路立体定向手术在老年重症脑桥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17
作者 库洪彬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91-294,共4页
目的探讨颞部入路立体定向手术在老年重症脑桥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老年重症脑桥出血患者136例,根据治疗分为2组,手术组64例采取经颞部入路立体定向脑桥血肿引流手术治疗;对照组72例采取止血、脱水等治疗,2组有脑积水的患者... 目的探讨颞部入路立体定向手术在老年重症脑桥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老年重症脑桥出血患者136例,根据治疗分为2组,手术组64例采取经颞部入路立体定向脑桥血肿引流手术治疗;对照组72例采取止血、脱水等治疗,2组有脑积水的患者给予脑室外引流,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手术组病死率20.3%,对照组病死率58.3%,手术组治疗有效率53.1%,对照组有效率18.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颞部入路立体定向手术可改善重症老年脑桥出血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桥 脑出血 立体定位技术 引流术
下载PDF
成年人脑卒中后华勒变性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附3例报告)
18
作者 云孟千 韩新生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20-124,共5页
目的探讨成年人脑卒中后华勒变性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脑卒中后华勒变性的成年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3例患者均有卒中病史,数月后出现病情复发,查头颅MRI示脑桥内异常信号,且与原发病灶锥体束... 目的探讨成年人脑卒中后华勒变性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脑卒中后华勒变性的成年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3例患者均有卒中病史,数月后出现病情复发,查头颅MRI示脑桥内异常信号,且与原发病灶锥体束走形一致,结合患者临床症状,诊断为脑卒中后华勒变性。结论脑卒中后出现华勒变性的患者可以出现临床症候的改变,易误诊为脑梗死,常常预后不佳,临床上应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避免误诊,以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脑桥 锥体束 华勒变性
下载PDF
十六个半综合征合并垂直方向凝视性眼震的临床特点(附1例报告)
19
作者 李群先 徐雯琰 +1 位作者 黄丽贤 赵博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25-129,共5页
目的本文旨在进一步认识十六个半综合征中前庭功能受损的临床表现,以及脑桥病变所导致不同眼震形式,以便提高临床诊疗能力。方法结合病例报告中的病史、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综合分析十六个半综合征的眼动特征及相关的神经传导通路... 目的本文旨在进一步认识十六个半综合征中前庭功能受损的临床表现,以及脑桥病变所导致不同眼震形式,以便提高临床诊疗能力。方法结合病例报告中的病史、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综合分析十六个半综合征的眼动特征及相关的神经传导通路,以定位脑桥病变部位。结果本患者第Ⅷ颅神经(前庭蜗神经)单纯累及左侧前庭,临床可见左旋上跳自发眼震和左侧球囊通路功能减低。脑桥部位病变可见垂直方向凝视性眼震。结论十六个半综合征中前庭蜗神经受累,可单纯累及前庭部分,而无听力受损表现。脑桥部位病变除可致十六个半综合征,也可同时导致垂直方向凝视性眼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个半综合征 凝视性眼震 前庭 脑桥
下载PDF
老年人后循环梗死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洪涛 李若桦 +1 位作者 李爱东 张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5-248,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人后循环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721例,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159例)、中年组(198例)和老年组(364例);每组再按梗死部位分为前、后循环梗死组。然后对比分析其中后循环梗死老年组(110例)与前循环梗死老年组... 目的探讨老年人后循环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721例,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159例)、中年组(198例)和老年组(364例);每组再按梗死部位分为前、后循环梗死组。然后对比分析其中后循环梗死老年组(110例)与前循环梗死老年组(254例)、后循环梗死青年组(30例)、后循环梗死中年组(60例)的梗死部位、临床症状及体征、危险因素、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改良Rankin量表和死亡情况。结果后循环梗死各年龄组的最常见梗死部位是脑桥,合并前循环梗死最多的部位是基底节区。与前循环梗死老年组比较,头晕、眩晕、吞咽困难及四肢瘫虽为后循环梗死老年组较常见的症状和体征,但缺乏特异性;而复视、共济失调、眼震、瞳孔异常及眼球运动障碍等临床上虽具有特异性,却十分少见,对诊断帮助不大。与前循环梗死老年组和后循环梗死中年组比较,后循环梗死老年组HDL-C降低、肺炎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后循环梗死老年组日常生活能力较前循环梗死老年组明显差(P<0.05)。结论老年人后循环梗死的预后大多较好。由于吞咽因难和抵抗力低下而使其更容易发生肺炎,治疗中应有针对性的护理和康复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脑桥 体征和症状 共济失调 眼球运动障碍 呼吸困难 危险因素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