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部创伤705例分析 被引量:84
1
作者 高劲谋 李帮春 +1 位作者 张奎 田显扬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1995年第11期657-659,共3页
本文报告作者单位7年半时间收收治腹部创伤705例。多发伤占58%。闭合伤454例,开放伤251例。半数来院有休克,剖腹手术585例。总病死率为8.8%,腹腔穿刺阳性或体征明显即剖腹;腹膜已破的穿透伤大多手术,因胃肠伤... 本文报告作者单位7年半时间收收治腹部创伤705例。多发伤占58%。闭合伤454例,开放伤251例。半数来院有休克,剖腹手术585例。总病死率为8.8%,腹腔穿刺阳性或体征明显即剖腹;腹膜已破的穿透伤大多手术,因胃肠伤污染时间延K造成的危害远大于阴性探查。肝后静脉损伤仍为腹伤治疗的难题,填塞止血法为一可取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损伤 多发伤 创伤 病例分析
原文传递
多发伤的紧急伤情评估策略 被引量:57
2
作者 张连阳 《创伤外科杂志》 2010年第1期1-3,共3页
多发伤诊断包括损伤诊断、损伤并发症诊断和并存疾病诊断,其中损伤诊断遗漏指入院24小时后发现并导致不良后果的损伤,发生率2%-40%[1]。导致漏诊的因素主要有医师缺乏整体观念、影像学误导、忽视隐蔽损伤、缺乏损伤机制认识,以及伤情危... 多发伤诊断包括损伤诊断、损伤并发症诊断和并存疾病诊断,其中损伤诊断遗漏指入院24小时后发现并导致不良后果的损伤,发生率2%-40%[1]。导致漏诊的因素主要有医师缺乏整体观念、影像学误导、忽视隐蔽损伤、缺乏损伤机制认识,以及伤情危重、意识障碍、致伤机制和病史不详等因素。多发伤紧急伤情评估策略包括根据致伤机制评估,合理应用影像学技术精确评估,按照CRASH PLAN程序系统(C=circulation循环,R=respiratory呼吸,A=abdomen腹部,S=spine脊柱,H=head头颅,P=pelvis骨盆,L=limbs四肢,A=arteries and veins动静脉,N=nerves神经)评估,复苏无效时重点评估,以及动态、反复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伤 伤情评估 诊断
下载PDF
严重骨盆骨折伴多发伤院前院内一体化损伤控制救治模式的建立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43
3
作者 赵资坚 蔡史健 +4 位作者 张荣臻 刘梦璋 林昌盛 李继锋 邹育才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5年第6期561-565,共5页
目的探讨在损伤控制骨科(DCO)理论基础上建立一套骨盆骨折伴多发伤院前院内一体化损伤控制救治模式,并总结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2008-03—2013-10诊治严重骨盆骨折伴多发伤37例,采用严重骨盆骨折伴多发伤院前院内一体化损伤控制救治... 目的探讨在损伤控制骨科(DCO)理论基础上建立一套骨盆骨折伴多发伤院前院内一体化损伤控制救治模式,并总结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2008-03—2013-10诊治严重骨盆骨折伴多发伤37例,采用严重骨盆骨折伴多发伤院前院内一体化损伤控制救治模式进行处理。院前急救:现场应用骨盆带12例、床单捆扎18例、抗休克裤7例。院内急救:第一阶段对重要器官进行功能评估、复苏、有针对性地快速诊断,适当处理,控制创伤进一步发展;第二阶段进行ICU重症监护,积极维护呼吸循环功能,预防感染等并发症,控制全身炎症反应;第三阶段二期骨折最终行内固定手术。结果本组死亡4例,2例因骨盆骨折合并大出血休克死亡,1例脑疝死亡,1例因腹腔严重感染败血症死亡,死亡率10.8%。发生严重并发症8例,其中ARDS 2例,MODS 2例,DIC 1例,严重感染2例,败血症1例,并发症发生率21.6%。26例在病情稳定后二期行骨盆内固定手术,7例仍以原外固定架固定。结论严重骨盆骨折伴多发伤患者病死率高、并发症多、救治困难,以DCO为理论指导,加强急救体系建设,规范急救流程,多科协作,按院前院内一体化损伤控制救治模式开展救治,能切实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多发伤 损伤控制骨科 急救
原文传递
多发伤伤员伴骨折的急救与早期处理(附327例分析) 被引量:38
4
作者 徐建伟 贾连顺 +5 位作者 谭军 苟三怀 周许辉 欧阳跃平 钱文荣 刘岩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1年第5期321-323,共3页
目的 探讨多发伤伤员伴骨折的急救与早期处理。方法  1997年 9月~ 2 0 0 0年 12月我院救治的 32 7例含四肢、骨盆骨折的多发伤伤员 ,骨折 132 2处 ,颅脑伤 2 5 9例 ,血气胸 148例 ,腹腔内脏器损伤 5 1例 ,胸腹联合伤 19例。休克 2 43... 目的 探讨多发伤伤员伴骨折的急救与早期处理。方法  1997年 9月~ 2 0 0 0年 12月我院救治的 32 7例含四肢、骨盆骨折的多发伤伤员 ,骨折 132 2处 ,颅脑伤 2 5 9例 ,血气胸 148例 ,腹腔内脏器损伤 5 1例 ,胸腹联合伤 19例。休克 2 43例 ,窒息 2 3例 ,昏迷 71例 ,开放伤 87例 ,合并神经损伤 47例 ,其中ISS评分大于 16分者 2 5 0例。分四个阶段根据不同伤情进行不同的救治与早期处理。结果  97例伤后 4~ 48h死亡 ,2 30例经住院治疗的病人 ,11例死亡。 12 0例获平均 6个月随访 ,骨折均达到或接近解剖复位。骨延迟愈合 5例 ,骨不连 4例 ,钢板断裂 3例 ,髓内钉断钉 3例。结论 边抢救边诊断 ,全面综合 ,争取时间 ,针对不同的伤情全面综合考虑 ,选择决定性治疗方案 ,手术尽可能在早期进行 ,但不强求 2 4h内进行 ,不排斥保守治疗 ,是防止并发症、提高成活率、降低残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伤 骨折 急救 早期处理 治疗时机 病例分析
下载PDF
探讨多发伤合并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死亡因素及早期救治策略 被引量:26
5
作者 姜大同 项和平 《创伤外科杂志》 2016年第5期261-264,共4页
目的探讨多发伤合并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死亡影响因素及早期救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外科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79例多发伤合并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3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37.6... 目的探讨多发伤合并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死亡影响因素及早期救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外科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79例多发伤合并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3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37.6±9.8)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41例,高处坠落伤26例,重物砸伤7例,其他5例。非手术治疗43例,介入治疗16例,手术治疗24例。根据患者是否死亡,分为存活组(68例)和死亡组(1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参数,分析死亡影响因素;并根据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探讨早期救治策略。结果 79例患者中死亡11例,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的死亡原因、年龄(t=0.926,P=0.357)、伤后至入院时间(t=0.009,P=0.993),存活组与死亡组无明显差异,但是患者是否合并休克(χ^2=9.050,P=0.003)、损伤严重度评分(ISS)(t=5.225,P=0.000)、输血量(t=3.820,P=0.000)及损伤部位数(t=2.976,P=0.008)是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ISS(OR=1.179,95%CI:1.027-1.353,P〈0.05)和输血量(OR=0.730,95%CI:0.596-0.894,P〈0.05)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休克、ISS、输血量及损伤部位数是影响多发伤合并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死亡的因素;早期确定性止血是患者救治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伤 骨盆骨折 失血性休克 死亡因素 救治策略
下载PDF
骨盆型严重多发伤失血性休克的限制性容量复苏 被引量:22
6
作者 王子明 罗小波 +3 位作者 杜全印 唐颖 吴思宇 王爱民 《创伤外科杂志》 2010年第1期32-34,共3页
目的通过采集骨盆型严重多发伤的病例资料,总结和分析其病情特点,为临床上骨盆型严重多发伤应用损害控制提供初步依据。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07年7月间的60例骨盆型严重多发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其中21例伴有失血性休克患者通过... 目的通过采集骨盆型严重多发伤的病例资料,总结和分析其病情特点,为临床上骨盆型严重多发伤应用损害控制提供初步依据。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07年7月间的60例骨盆型严重多发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其中21例伴有失血性休克患者通过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早期复苏输液量、复苏时间等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和疗效评估。结果21例伴有失血性休克,根据早期复苏方法分为限制性复苏组(11例)和常规复苏组(10例)。限制性复苏组:ISS评分30.72,复苏输液量1009.09ml,复苏时间102.72分钟,复苏后血红蛋白(HGB)98.36g/L;常规复苏组:ISS评分30.90,复苏输液量3 175ml,复苏时间246分钟,复苏后HGB 79.90g/L。限制性复苏组和常规复苏组IS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复苏输液量、复苏时间、复苏后HGB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急救复苏过程中,对伴有失血性休克的骨盆型严重多发伤患者进行限制性复苏,能使输液量更少,控制出血更好,复苏效果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多发伤 损伤评分 容量复苏 损害控制
下载PDF
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s: State of the art 被引量:18
7
作者 Enrique Guerado Maria Luisa Bertrand +2 位作者 Juan Ramon Cano Ana María Cerván Adolfo Galán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19年第1期1-13,共13页
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s(DCO) originally consisted of the provisional immobilisation of long bone-mainly femur-fracture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advantages of early treatment and to minimise the risk of complicatio... 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s(DCO) originally consisted of the provisional immobilisation of long bone-mainly femur-fracture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advantages of early treatment and to minimise the risk of complications, such as major pain, fat embolism, clotting, pathological inflammatory response, severe haemorrhage triggering the lethal triad, and the traumatic effects of major surgery on a patient who is already traumatised(the "second hit" effect). In recent years, new locations have been added to the DCO concept, such as injuries to the pelvis, spine and upper limbs. Nonetheless, this concept has not yet been validated in well-designed prospective studies, and much controversy remains.Indeed, some researchers believe the indiscriminate application of DCO might be harmful and produce substantial and unnecessary expense. In this respect, too,normalised parameters associated with the acid-base system have been proposed,under a concept termed early appropriate care, in the view that this would enable patients to receive major surgical procedures in an approach offering the advantages of early total care together with the apparent safety of DCO.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everely traumatised patients managed in accordance with DCO and highlights the possible drawbacks of this treatment princip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S EARLY total CARE EARLY appropriate CARE polytrauma RESUSCITATION External fixation Packing EMBOLISATION Compartment syndrome
下载PDF
多发伤后急性胃肠功能损伤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张聪 邓海 +10 位作者 李镇文 陈登 唐良晟 吴涵 常特定 杨净植 唐庭轩 姚尧 董黎明 潘春球 唐朝晖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61-664,共4页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伤后急性胃肠功能损伤(acute gastrointestinalin jury,AGI)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纳入同济医院创伤外科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间收治的多发伤患者430例,排除伴发腹部损伤、既往患有胃肠道相关疾病等患者。依AG...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伤后急性胃肠功能损伤(acute gastrointestinalin jury,AGI)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纳入同济医院创伤外科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间收治的多发伤患者430例,排除伴发腹部损伤、既往患有胃肠道相关疾病等患者。依AGI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AGI组与N-AGI组(不伴AGI)。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检验结果及首次的ISS、APACHEⅡ、SOFA、GCS评分等,比较两组间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AGI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本组患者中,65.3%的多发伤患者伴发AGI(281/430)。AGI组与N-AGI组患者相比,在PCT及IL-6水平,ISS、GCS、APACHEⅡ和SOFA评分,以及休克指数、乳酸水平、机械通气比例、ICU治疗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休克、ISS≥16分、APACHEⅡ≥16分、SOFA≥5分、GCS≤8分、IL-6>50 pg/mL是多发伤患者伤后发生AGI的高危因素。结论多发伤患者伤后AGI发生率较高,其发生与伤后早期存在缺血、缺氧及凝血功能异常及机体应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伤 急性胃肠功能损伤 回顾性研究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多发伤伴严重骨盆骨折的救治 被引量:15
9
作者 韦功滨 高劲谋 +2 位作者 胡平 杨俊 刘朝普 《创伤外科杂志》 2016年第5期265-268,共4页
目的总结救治多发伤伴严重骨盆骨折及其并发症的方法。方法笔者对1998~2011年救治的299例多发伤伴严重骨盆骨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其中男性172例,女性127例;年龄19~83岁,平均(47.3±8.2)岁。将其中1998年1月~2004年1... 目的总结救治多发伤伴严重骨盆骨折及其并发症的方法。方法笔者对1998~2011年救治的299例多发伤伴严重骨盆骨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其中男性172例,女性127例;年龄19~83岁,平均(47.3±8.2)岁。将其中1998年1月~2004年1月收治的116例未采用损害控制外科(DCS)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2004年2月~2011年1月收治的183例采用DCS治疗的患者作为治疗组。对照组均行一期手术治疗。治疗组一期急诊先行髂内动脉断血术以控制出血(其中89例加骨盆外固定支架固定),伴脏器损伤者同时行胃肠破裂、膀胱破裂修补以阻断污染,行脾切除、肝修补控制出血,然后转往ICU行复苏治疗,生命体征平稳后行确定性手术,包括骨盆、后尿道和直肠修复重建等。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的生存率分别为75.86%(88/116)和87.98%(161/183)。术后并发症包括失血性休克74例、盆腹腔感染27例、腹腔间隙综合征22例、脂肪栓塞综合征12例和深静脉血栓形成30例。主要死因为失血性休克、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和感染性休克。结论 DCS救治多发伤伴严重骨盆骨折明显提高生存率。主要方法为初期简化手术控制出血、污染(包括粪尿改道和有效引流),结合骨盆外固定支架使用;ICU复苏期遵循损害控制性复苏,观察处理各种并发症;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行确定性手术行骨盆、后尿道和直肠修复重建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伤 骨盆骨折 腹部损伤 并发症 复苏 损害控制
下载PDF
多发伤并发持续炎症-免疫抑制-分解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4
10
作者 唐庭轩 张聪 +6 位作者 李松波 李镇文 唐良晟 邓海 吴涵 董黎明 唐朝晖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62-865,共4页
目的研究多发伤并发持续炎症-免疫抑制-分解代谢综合征(persistent inflammation, immunosuppression and catabolism syndrome, PIC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间收治于同济医院创伤外科的1 083例多发伤患... 目的研究多发伤并发持续炎症-免疫抑制-分解代谢综合征(persistent inflammation, immunosuppression and catabolism syndrome, PIC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间收治于同济医院创伤外科的1 083例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年龄<18岁,住院时间<15 d,以及既往有恶性肿瘤,免疫性、消耗性、代谢性疾病史的患者。依PICS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PICS组与N-PICS组(不伴PICS)。收集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以及ISS评分、GCS评分及SOFA评分等资料,通过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多发伤患者的PICS发生率为11.7%(127/1 083)。PICS患者以中老年男性为主,68.5%伴颅脑损伤,59%伴胸部损伤,其GCS评分更低,而ISS、APACHEⅡ及SOFA评分更高,与不伴PICS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P<0.05)。PICS患者79.5%使用机械通气,76.3%伴肺部感染,其28 d病死率为5.5%,180 d病死率为16.5%,与不伴PICS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多发伤后PICS发生率较高,常见于伴发颅脑和(或)胸部创伤的中老年男性严重多发伤患者。伴发PICS的多发伤患者中长期预后不良,临床上应加强早期识别与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伤 持续炎症-免疫抑制-分解代谢综合征 临床特征 预后
原文传递
基于物联网的多发伤院前院内急救信息平台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李根 李钦传 +1 位作者 韩宁 董林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8年第10期599-600,共2页
物联网被看作是信息领域的一次重大发展和变革[1].它通过信息传感器,按约定的协议,把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以实现智能化信息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2].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物联网技术正逐步应用于医疗技术服务中.... 物联网被看作是信息领域的一次重大发展和变革[1].它通过信息传感器,按约定的协议,把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以实现智能化信息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2].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物联网技术正逐步应用于医疗技术服务中.针对目前上海市多发伤救治过程中由于院前院内急救人员分属不同团队,而存在的联合救治多发伤过程中衔接不顺畅的问题[3].由上海市东方医院提供临床需求、制定急救流程,由信息科技公司进行数学建模和流程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伤 院前急救 物联网 衔接
下载PDF
预测多发伤患者入院72 h内死亡风险列线图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9
12
作者 谢天 张象达 +3 位作者 程彬 黄敏 王士凯 欧思华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208-1212,共5页
目的建立能够评估多发伤患者院内早期死亡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对Dryad开放数据库中一项关于多发伤研究数据进行二次分析,纳入原数据中18~65岁的多发伤患者,剔除入院时血乳酸(Lac)、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 目的建立能够评估多发伤患者院内早期死亡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对Dryad开放数据库中一项关于多发伤研究数据进行二次分析,纳入原数据中18~65岁的多发伤患者,剔除入院时血乳酸(Lac)、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和72 h内死亡等变量缺失的患者。分析72 h内死亡患者与存活患者性别、年龄及入院时Lac、ISS评分、GCS评分等各指标的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72 h死亡危险因素,并应用R语言软件将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该模型的预测能力,并通过自举法(Bootstrap法)重复抽样1000次进行内部验证。使用决策曲线(DCA)分析预测模型的临床实用价值。结果共纳入2315例多发伤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Lac、GCS评分和年龄>55岁为多发伤患者72 h内死亡的危险因素〔Lac:优势比(OR)=1.36,95%可信区间(95%CI)为1.29~1.42,P<0.001;GCS评分:OR=0.76,95%CI为0.73~0.79,P<0.001;年龄>55岁:OR=1.92,95%CI为1.37~2.66,P<0.001〕,使用上述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通过列线图展示。ROC曲线分析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多发伤患者72 h内死亡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58,预测能力显著高于血Lac(AUC=0.743)、GCS评分(AUC=0.774)单项危险因素和ISS评分(AUC=0.699),均P<0.05。模型校准图显示预测概率与实际发生概率趋于一致;同时DCA曲线分析显示,列线图模型对多发伤患者72 h死亡风险预测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结论列线图预测模型对多发伤患者72 h内死亡风险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可实现个体化、可视化、图形化预测,为多发伤的分级诊疗以及精准医疗提供良好的诊疗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伤 血乳酸 死亡风险 列线图
原文传递
What are the ten new commandments in severe polytrauma management? 被引量:9
13
作者 CW Kam CH Lai +3 位作者 SK Lam FL So CL Lau KH Cheung 《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SCIE CAS 2010年第2期85-92,共8页
This review aims to provide a concise overview of the trauma management evolution in the past decade. 1) Trauma care priorities have incorporated staff protection against infection and early decision making in additi... This review aims to provide a concise overview of the trauma management evolution in the past decade. 1) Trauma care priorities have incorporated staff protection against infection and early decision making in addition to the conventional ABCDE. 2) Five stratified levels for DAM have replaced the non-specific conventional Plans A & B. 3) CT scanning can be the tunnel to death for the hemodynamically unstable patient. 4) DPL has virtually been replaced by the FAST USG. 5) Direct whole-body MDCT provides rapid imaging diagnosis & expedites the definitive treatment but carries high radiation hazards. 6) The dynamic shock assessment by fluid resuscitation response provides more outcome-specific evaluation than the static blood volume loss model. 7) DCR comprising of permissive hypotension, hemostatic resuscitation & DCS aims to overcome the lethal triad of trauma. Early transfusion of blood components of FFP & platelet concentrates improves the outcome in massive blood transfusion. 8) DCS aims to rectify the deranged physiology and not to fully restore the damaged anatomy. 9) A pre-defined protocol for major pelvic fracture can be life-saving and the novel Pre-PPP (pre-peritoneal pelvic packing) may further reduce mortality coupled with the necessary TCAE. 10) Injury prevention is equally important if not more than the trauma resuscitation & op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trauma Priorities DAM CT MDCT DPL FAST Fluid resuscitation responder DCR DCS Pre-PPP Injury prevention
下载PDF
多发伤后不同时期休克发生类型及特征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罗家柳 唐良晟 +14 位作者 陈登 邓海 杨净植 常特定 程晶 徐化强 何苗勃 万冬丽 张飞宇 吴梦帆 刘青云 隗世波 汪文国 殷刚 唐朝晖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0-75,共6页
目的研究多发伤患者伤后不同时期的休克发生类型及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间收治于多家创伤中心的多发伤患者,入选年龄>18岁多发伤患者;排除受伤到入组时间>48 h,及有恶性肿瘤史,慢性消耗性、代谢性或免疫性... 目的研究多发伤患者伤后不同时期的休克发生类型及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间收治于多家创伤中心的多发伤患者,入选年龄>18岁多发伤患者;排除受伤到入组时间>48 h,及有恶性肿瘤史,慢性消耗性、代谢性或免疫性疾病史者。伤后48 h内为伤后早期,伤后48 h至14 d内为伤后中期。收集患者疾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影像学检查、损伤严重度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等资料,依据各休克类型的诊断标准,观察多发伤后不同时期休克的发生类型及特征。通过t检验、χ^(2)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结果多发伤后早期、中期休克发生率分别为73.1%、36.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伤后早期、中期两组中,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HS)患者(83.6%vs.28.4%)、分布性休克(distributed shock,DS)患者(13.7%vs.80.9%)、心源性休克患者(3.5%vs.6.6%)的占比,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梗阻性休克(obstructive shock,OS)患者占比(8.4%vs.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因不明型休克占比分别为1.6%、1.2%。多因型休克在伤后早期、中期占比分别为9.5%与14.4%。伤后不同时期多因型休克共观察到7种病因组合,伤后早期以HS+DS最为常见(42.3%),其次为HS+OS(28.8%);伤后中期以HS+DS最为常见(48.6%),其次为DS+OS(24.3%)。结论多发伤后休克发生率高,患者不同类型的休克可能同时存在或序贯发生,在制定休克复苏策略时应更加全面,以期提高多发伤的救治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创伤 休克 休克类型 多因型休克 回顾性研究
原文传递
道路交通伤的早期救治 被引量:8
15
作者 高劲谋 《创伤外科杂志》 2011年第3期287-288,F0003,共3页
道路交通伤是人类安全的重大威胁,是15-19岁青少年的第一死因。在不同受伤人群、车型和事故类型,具有不同的损伤特点和规律性。了解这些临床特点,有助于提高早期诊断治疗水平。道路交通伤时多发伤发生率高,诊断治疗牵涉到多学科、... 道路交通伤是人类安全的重大威胁,是15-19岁青少年的第一死因。在不同受伤人群、车型和事故类型,具有不同的损伤特点和规律性。了解这些临床特点,有助于提高早期诊断治疗水平。道路交通伤时多发伤发生率高,诊断治疗牵涉到多学科、多专业,高效率的院前急救和专业化的创伤科有利于提高抢救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事故伤 多发伤 急救
下载PDF
外固定架固定后二期行扩髓带锁髓内钉治疗多发伤股骨干骨折 被引量:8
16
作者 赖志军 郭汉明 +2 位作者 邓颂波 徐火荣 缪海雄 《临床医学》 CAS 2009年第4期14-15,共2页
目的确定对于不适于立即行带锁髓内钉内固定合适的方法。方法自2004年1至2006年12月,16例患者用外固定架固定股骨干骨折二期行扩髓带锁髓内钉治疗多发伤股骨干骨折,其中男性9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43岁(17~44岁),损伤严重评分为28分(14... 目的确定对于不适于立即行带锁髓内钉内固定合适的方法。方法自2004年1至2006年12月,16例患者用外固定架固定股骨干骨折二期行扩髓带锁髓内钉治疗多发伤股骨干骨折,其中男性9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43岁(17~44岁),损伤严重评分为28分(14~44分),平均格拉斯哥评分为12分(4~15分)。股骨骨折在受伤后24 h内行单侧外固定架外固定,手术平均时间平均为30 min。外固定架时间为7 d(1~49 d)。结果15例患者随访,15例骨折6个月内愈合。有2例发生并发症,1例为肺栓塞,1例为骨不连,平均膝关节活动度为120°。结论外固定架固定股骨干骨折二期行扩髓带锁髓内钉治疗多发伤股骨干骨折,病死率低,骨折愈合快,感染率低,患肢功能恢复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 多发伤 损害控制 髓内钉 外固定
原文传递
对多发伤是一种独立“疾病”类型的思考 被引量:6
17
作者 唐朝晖 李占飞 白祥军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067-1070,共4页
多发伤是一种涉及机体多部位的严重创伤,危害大,病死率高。目前其诊断主要由各不同解剖部位创伤性疾病组合的“疾病集”构成。多发伤具有明确的病因、特征性病理生理改变,救治措施不同于单发创伤。笔者呼吁将其视为一种独立的“疾病”类... 多发伤是一种涉及机体多部位的严重创伤,危害大,病死率高。目前其诊断主要由各不同解剖部位创伤性疾病组合的“疾病集”构成。多发伤具有明确的病因、特征性病理生理改变,救治措施不同于单发创伤。笔者呼吁将其视为一种独立的“疾病”类型,而非“疾病集”。依照“柏林定义”的多发伤是完全符合现阶段关于独立“疾病”的分类标准,笔者探讨将多发伤确认为一种独立“疾病”类型对其预防、救治及创伤外科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 国际疾病分类法 多发伤
原文传递
损害控制理论在骨关节型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8
作者 赵刚 韩慧英 《创伤外科杂志》 2011年第4期318-321,共4页
目的探讨损害控制理论在骨关节型严重多发伤救治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用符合病例入选标准的100例进行临床分析,采用损害控制骨科(DCO)救治的50例为损伤控制组,以传统方式抢救的50例作为常规方式组。比较两组病人的乳酸清除时间、体... 目的探讨损害控制理论在骨关节型严重多发伤救治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用符合病例入选标准的100例进行临床分析,采用损害控制骨科(DCO)救治的50例为损伤控制组,以传统方式抢救的50例作为常规方式组。比较两组病人的乳酸清除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恢复时间、手术时间、并发症及死亡率等。结果损伤控制组乳酸清除时间、体温恢复时间、PT及APTT恢复时间、手术时间比常规方式组短,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死亡率比较,损伤控制组明显少于常规方式组(P<0.05)。结论应用损害控制理论的方法处理骨关节型严重多发伤患者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救治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损伤 多发伤 损害控制理论 并发症 死亡率
下载PDF
以不稳定骨盆骨折为主的严重多发伤的救治 被引量:7
19
作者 邱美光 张旭鸣 +2 位作者 林世水 林昊 施爱平 《创伤外科杂志》 2013年第3期230-232,共3页
目的探讨损害控制外科理论(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在不稳定骨盆骨折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6年1月~2010年12月36例不稳定骨盆骨折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应用DCS方法救治,第1阶段为控制出血和不稳定骨... 目的探讨损害控制外科理论(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在不稳定骨盆骨折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6年1月~2010年12月36例不稳定骨盆骨折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应用DCS方法救治,第1阶段为控制出血和不稳定骨折的早期临床固定;第2阶段行ICU复苏;第3阶段行确定性手术。观察其死亡率及后遗症发生。结果 2例死亡,2例未随访,获得随访32例,随访17.6个月。1例合并胸腰椎骨折发生截瘫,3例远期出现跛行、行走痛。按Matta标准评定疗效:优19例,良10例,可3例;优良率90.6%。结论应用DCS理论救治不稳定骨盆骨折为主的严重多发伤,能明显提高其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多发伤 损害控制
下载PDF
The Utility of the Galea in Scalp Reconstruction
20
作者 Jack D. Sudduth John M. Sullivan Marc E. Walker 《Modern Plastic Surgery》 2023年第1期16-22,共7页
Total scalp avulsion is a time-sensitive, catastrophic injury requiring quick, complex decision-making. Traditionally, these injuries were treated with split-thickness skin grafts. With advancements in microsurgery, t... Total scalp avulsion is a time-sensitive, catastrophic injury requiring quick, complex decision-making. Traditionally, these injuries were treated with split-thickness skin grafts. With advancements in microsurgery, treatments evolved to scalp replantation, becoming the standard of care in scalp reconstruction. Although the integrity of the scalp’s blood vessels is pivotal for successful replantation, the authors believe that scalp replanta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at all costs. In the presented case, a 54-year-old female presented to the emergency room following an incident with an auger that completely avulsed her scalp. She was taken back to the operating room, where scalp replantation was performed. Following replantation, scalp necrosis led to serial debridings in the operating room, and eventually, all of the scalp was debrided down to healthy tissue. Surprisingly, the galea survived despite this, which provided a healthy base for skin grafts. Before definitive coverage was placed, it was decided to utilize a bilaminar acellular dermal matrix along with 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 to create a more robust bed of granulation tissue. After three weeks of this treatment plan, the patient returned to the operating room, where a healthy, viable bed of granulating tissue was revealed beneath the dermal matrix. Split-thickness skin grafts were taken from her thighs bilaterally and sewn together in a quilt-like fashion to cover the wound bed. The entirety of the graft healed without complication except for one small area that required full-thickness skin grafting in an outpatient setting. Even though the replantation ultimately failed, it allowed the galea to survive, which saved the patient from undergoing a free tissue transfer and allowed her scalp to be reconstructed with split-thickness skin grafts. Even in the setting of polytrauma, the authors hope that anyone treating a scalp avulsion would consider scalp replantation at all co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alp Reconstruction Scalp Replantation Failed Replantation Galea polytrauma Split-Thickness Skin Grafts Bilaminar Acellular Dermal Matrix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