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S)-原人参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微球的制备 被引量:8
1
作者 陈玉玺 王冰 +2 位作者 浦益琼 蔡贞贞 张彤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7,共4页
目的:制备20(S)-原人参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方法:以聚乙烯醇为乳化剂,乙酸乙酯和二氯甲烷混合液为油相,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20(S)-原人参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微球收率、包封率、载药量的综合评分为... 目的:制备20(S)-原人参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方法:以聚乙烯醇为乳化剂,乙酸乙酯和二氯甲烷混合液为油相,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20(S)-原人参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微球收率、包封率、载药量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选处方工艺,并进行体外释放特性研究。结果:优选的处方工艺为O/W体积比1∶50,PVA质量分数0.5%,投药量20 mg。制备的微球外观圆整,平均粒径约1.16μm,收率35.58%,包封率41.76%,载药量19.61%。微球在前0.5 h内的释放量18.24%,至192 h时,累积释放量高达98.99%。结论:该优选处方和制备工艺稳定可行,制备的微球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S)-原人参二醇 微球 聚乳酸-羟基乙酸 乳化溶剂挥发法
原文传递
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塞来昔布微球制备工艺 被引量:4
2
作者 李晓念 傅小玲 +1 位作者 沈龙华 胡青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1835-1839,共5页
目的:制备塞来昔布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载药微球,优化其处方和制备工艺,考察其体外释药行为。方法:分别以油相中PLGA浓度、水相PVA浓度和油/水相体积比为考察因素,以包封率为考察指标,采用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塞来昔布微球... 目的:制备塞来昔布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载药微球,优化其处方和制备工艺,考察其体外释药行为。方法:分别以油相中PLGA浓度、水相PVA浓度和油/水相体积比为考察因素,以包封率为考察指标,采用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塞来昔布微球的处方和工艺;透析袋法评估其体外释放能力。结果:塞来昔布PLGA微球的最佳处方工艺条件为:PLGA浓度75 g·L^-1,水相PVA体积分数1.5%,油/水相体积比1∶30。所制备的微球形态圆整,大小均一,实测包封率为66.1%,与预测值67.3%相比,偏差为1.8%。最优处方体外14 d累积释药56%,体外释放曲线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Box-Behnken效应面法简便可行,可用于优化塞来昔布PLGA微球的制备,微球体外释放具有缓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X-BEHNKEN效应面法 塞来昔布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微球
原文传递
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对兔肝动脉栓塞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陈红宇 李琦 +5 位作者 陈庆华 赵泽华 韩蕾 王之 徐嵩森 王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977-981,共5页
目的观察经肝动脉注入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对兔肝动脉的栓塞作用。方法新西兰兔24只在DSA监视下经肝动脉注入丹参酮ⅡA微球,注入后10 min,1、3、7、14、21、30、42 d各取3只再次造影,观察肝动脉栓塞情况,并处死取肝、心、脾... 目的观察经肝动脉注入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对兔肝动脉的栓塞作用。方法新西兰兔24只在DSA监视下经肝动脉注入丹参酮ⅡA微球,注入后10 min,1、3、7、14、21、30、42 d各取3只再次造影,观察肝动脉栓塞情况,并处死取肝、心、脾、肺、肾和胃组织,观察病理变化,同时作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检查。结果栓塞后10 min造影显示,肝动脉末梢血管消失。栓塞后第1、3、7、14、21、30 d造影,肝动脉末梢血管均未显影。栓塞后第42 d造影显示肝动脉末梢血管已显影。病理切片显示栓塞部位出现炎性及坏死。常规和生化结果:介入栓塞后白细胞出现一过性升高,第7 d恢复正常水平(P>0.05);AST、ALT均在栓塞后第3 d达到最高值,第7 d恢复正常水平(P>0.05)。结论丹参酮ⅡA微球具有良好的肝动脉末梢栓塞效果,栓塞时间在30~42 d,是一种理想的肿瘤介入栓塞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微球 聚乳酸/羟基乙酸 栓塞 介入
下载PDF
聚乳酸/羟基乙酸磁性微球的制备及其姜黄素负载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桂芳 康玲玲 +3 位作者 朱华泰 赵静养 雷建都 宋先亮 《林产化学与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5-101,共7页
以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共聚物为药物装载材料、油酸改性的四氧化三铁(Fe 3 O 4@OA)纳米颗粒为磁性功能材料,制备姜黄素/PLGA磁性微球,考察了乳化方法、高速均质速度、水油相体积比、PLGA用量、水相聚乙烯醇(PVA)质量分数、Fe 3 O 4@O... 以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共聚物为药物装载材料、油酸改性的四氧化三铁(Fe 3 O 4@OA)纳米颗粒为磁性功能材料,制备姜黄素/PLGA磁性微球,考察了乳化方法、高速均质速度、水油相体积比、PLGA用量、水相聚乙烯醇(PVA)质量分数、Fe 3 O 4@OA用量和姜黄素用量对磁性微球粒径的影响,并通过光学显微镜、激光粒度仪、紫外分光光度计、振动样品磁强计、热重分析仪等对其形貌及理化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姜黄素/PLGA磁性微球的最佳制备工艺为选用搅拌-均质两步乳化法、高速均质15000 r/min、水油相体积比10∶1、PLGA用量100 mg、水相PVA质量分数1%、Fe 3 O 4@OA用量40 mg和姜黄素用量40 mg,此条件下制备的微球表面光滑,粒径较均一,多分散性指数(PDI)为0.38,平均粒径为3.60μm,微球的磁感应强度为14.12(A·m^(2))/kg,含磁量约为27.98%。载药微球的包封率为97.09%,载药率为6.40%,在体外释放实验中表现出明显的缓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聚乳酸/羟基乙酸 油酸改性的四氧化三铁 磁性微球
下载PDF
载莫西沙星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微球的制备与体外释放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范亚一 李伟伟 +3 位作者 周永春 李茁 弓立群 方志远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8年第11期1147-1149,共3页
目的 制备用于治疗脊柱结核的载莫西沙星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缓释微球,观察其体外理化特性和缓释性能。方法 以PLGA为药物载体,采用优化O/W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载莫西沙星-PLGA缓释微球,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球的形... 目的 制备用于治疗脊柱结核的载莫西沙星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缓释微球,观察其体外理化特性和缓释性能。方法 以PLGA为药物载体,采用优化O/W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载莫西沙星-PLGA缓释微球,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球的形态特征。采用超声破碎法震碎微球,然后检测莫西沙星-PLGA缓释微球的载药率和包封率。采用恒温振荡法观察药物的体外释放规律。结果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莫西沙星-PLGA缓释微球成圆形,表面光滑,分散均匀。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缓释微球成球良好,颗粒规整,大小均匀,微球间无粘连,微球聚集不明显且表面分布有较均匀的微孔。莫西沙星-PLGA缓释微球粒径为12~20(15.6±4.3)μm,载药率为(21.5±0.31)%,包封率为(77.4±1.6)%。莫西沙星-PLGA缓释微球的体外药物释放过程较为平稳,前14 d为突释期,突释期内累计释放率为55.3%,到50 d时体外累积释放率为92.3%。结论 制备的载莫西沙星-PLGA缓释微球形态良好、大小均匀且体外释放性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莫西沙星 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缓释微球 体外药物释放
原文传递
转化生长因子β3/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对干细胞的调控 被引量:1
6
作者 杨振 李浩 +11 位作者 高仓健 付力伟 田广招 查康康 孙志强 李旭 郭维民 眭翔 黄靖香 刘舒云 卢世璧 郭全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8期4540-4546,共7页
背景:转化生长因子β3/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微球系统可使药物在作用部位维持有效药物浓度,提高生长因子的利用率。目的:优化转化生长因子β3/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微球制备工艺,探究其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采用乳化... 背景:转化生长因子β3/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微球系统可使药物在作用部位维持有效药物浓度,提高生长因子的利用率。目的:优化转化生长因子β3/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微球制备工艺,探究其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转化生长因子β3/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微球,并对微球的形态、粒径大小、药物空间分布、包封率、载药量和缓释性能进行表征。将转化生长因子β3/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微球溶解于PBS中,于相应的时间点检测上清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3浓度,对应时间点扫描电镜观察微球形态。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6组培养,分别加入培养基(阴性对照)、含转化生长因子β3的培养基、含空白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的培养基、含10,100,1000 g/L转化生长因子β3/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的培养基,于对应的时间点CCK-8法检测增殖。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与培养基(阴性对照)、含转化生长因子β3的培养基、含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的培养基、含10,100,1000 g/L转化生长因子β3/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的培养基以非接触方式共培养24 h,检测细胞迁移数量。结果与结论:①转化生长因子β3/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呈球形,表面光滑,无粘连,粒径均匀分布,微球直径2-50μm,微球内的蛋白药物分布均匀,具有较高的包封率与载药量;②缓释微球具有良好的降解性能,体外可于6个月后完全降解;同时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体外可缓慢释放转化生长因子β3长达45d;③空白微球及含转化生长因子β3的缓释微球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无影响;④空白微球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迁移无影响,转化生长因子β3及含转化生长因子β3的缓释微球可促进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迁移,不同质量浓度缓释微球间的促进效果无差异;⑤结果表明,转化生长因子β3/聚乳酸-羟基乙酸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Β3 聚乳酸-羟基乙酸 缓释微球 兔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增殖 迁移 软骨损伤 组织工程
下载PDF
模拟坐骨神经损伤以聚乳酸-羟基乙酸管移植修复后蠕变特性的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正伟 常笑语 +1 位作者 李新颖 张广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78-181,共4页
对比分析以自体神经和聚乳酸-羟基乙酸管吻接修复后的特性,为临床坐骨神经损伤吻接术提供生物力学参数。实验取死后24 h内的新鲜尸体坐骨神经腰段标本12条,切取20个试样,形成10 mm缺损,分别以自体神经和聚乳酸-羟基乙酸管吻接修复后进... 对比分析以自体神经和聚乳酸-羟基乙酸管吻接修复后的特性,为临床坐骨神经损伤吻接术提供生物力学参数。实验取死后24 h内的新鲜尸体坐骨神经腰段标本12条,切取20个试样,形成10 mm缺损,分别以自体神经和聚乳酸-羟基乙酸管吻接修复后进行蠕变实验。聚乳酸-羟基乙酸管移植坐骨神经组7200 s应变上升量大于以自体神经移植组。聚乳酸-羟基乙酸具有很好的蠕变性特性,其蠕变特性符合坐骨神经损伤移植修复生物材料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再生 周围神经损伤 坐骨神经损伤模型 自体神经 聚乳酸-羟基乙酸 移植 修复 蠕变
下载PDF
PPD-PLGA微球的体外释药机制及体内药动学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陈玉玺 浦益琼 +2 位作者 王冰 张彤 陶建生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09-612,共4页
目的:考察20(S)-原人参二醇(PPD)聚乳酸微球的体外释放特征,初步评价微球中药物在大鼠体内药动学行为。方法:考察微球在体外长期和加速条件下的释药特性、释放相关性,进行方程拟合以阐述释药机制;初步评价单次注射给予普通药物溶... 目的:考察20(S)-原人参二醇(PPD)聚乳酸微球的体外释放特征,初步评价微球中药物在大鼠体内药动学行为。方法:考察微球在体外长期和加速条件下的释药特性、释放相关性,进行方程拟合以阐述释药机制;初步评价单次注射给予普通药物溶液及微球后,药物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结果:微球体外长期释放体现良好缓释效果,在0.5 h内无明显突释,当释放达到38 d时,微球的累积释放率达到83.6%;体外长期释放曲线符合Higuchi方程,药物释放以扩散机制为主;长期与加速释放的累积释放率经拟合相关性好;微球在大鼠体内给药后,能够缓慢释放药物长达11 d,与普通药物溶液静脉组相比,t1/2延长17.5倍,MRT延长22.8倍,体现了明显的体内缓释特性。结论:体内外释放实验数据均表明该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S)-原人参二醇 聚乳酸-羟基乙酸 微球 体外释药 体内药动学
下载PDF
静电纺丝法制备水中氨氮快速检测试纸 被引量:1
9
作者 田牧晓 郭新园 王润伟 《分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9-53,共5页
利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纳米聚乳酸-乙醇酸膜作为氨氮快速检测试纸的纸基,采用国标GB7479-87水中氨氮测定标准的纳氏试剂显色法原理制成试纸并对试纸的制备条件和显色条件进行了研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进行了表征.扫描电镜... 利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纳米聚乳酸-乙醇酸膜作为氨氮快速检测试纸的纸基,采用国标GB7479-87水中氨氮测定标准的纳氏试剂显色法原理制成试纸并对试纸的制备条件和显色条件进行了研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进行了表征.扫描电镜观察材料的微观结构表明,PLGA静电纺丝材料纤维直径在纳米级别,其表面光滑,粗细较均匀,交织成网状.所制得的试纸氨氮检测限为0~50mg/L;浸渍液的最佳配比为1.5g氨试剂加入20mL无氨水,滴加2滴620g/L的氢氧化钾溶液;其中氨试剂(碘化钾∶碘化汞∶酒石酸钾钠∶氯化钠)的配比为0.5∶1∶0.5∶30;检测实体水样时,试纸显色深浅随氨氮浓度由低至高呈明显梯度加深,色阶明显.试纸的检测结果与国标法测定结果吻合度高,并且数据重现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聚乳酸-乙醇酸 氨氮 试纸 快速检测
原文传递
不同添加剂对BSA-PLGA缓释微球特性的影响
10
作者 黄婉丹 洪乐鹏 龙大宏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4年第5期5-8,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添加剂对聚乳酸-聚乙二醇酸(PLGA)包裹牛血清白蛋白(BSA)制备的BSA-PLGA微球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BSA-PLGA微球,显微测量微球粒径,以微量BCA法测定微球的蛋白含量并计算包封率,进行体外释放,测定微球... 目的:探讨不同添加剂对聚乳酸-聚乙二醇酸(PLGA)包裹牛血清白蛋白(BSA)制备的BSA-PLGA微球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BSA-PLGA微球,显微测量微球粒径,以微量BCA法测定微球的蛋白含量并计算包封率,进行体外释放,测定微球的累积释放量。探索添加剂PEG6000、Tween-20、Trehalose对微球粒径、包封率、突释量和累积释放量的影响。结果:加入添加剂制备的微球,粒径增大,突释降低,载药量、包封率、累积释放量均有所提高,且呈浓度依赖性(P<0.05)。结论:通过加入适当种类和浓度的添加剂,可以得到较高包封率和累积释放量、较小突释、适当载药量和粒径的BSA-PLGA微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聚乙二醇酸 牛血清白蛋白 微球
下载PDF
包载马钱子碱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处方工艺优化及其特性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管庆霞 夏昭睿 +6 位作者 王艳宏 张雪 李伟男 杨志欣 王锐 李秀岩 冯宇飞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51-961,共11页
目的对包载马钱子碱(brucine)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B-PLGA)纳米粒进行处方与工艺优化。方法采用沉淀法制备B-PLGA纳米粒,以平均粒径、多分散系数(PDI)、Zeta电位、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评价指标,采... 目的对包载马钱子碱(brucine)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B-PLGA)纳米粒进行处方与工艺优化。方法采用沉淀法制备B-PLGA纳米粒,以平均粒径、多分散系数(PDI)、Zeta电位、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考察法结合星点设计-效应面法(CCD-RSM)筛选B-PLGA纳米粒的最优处方,并将最优处方进行表征及体外释放实验。结果最优处方选择丙酮作为有机溶剂,泊洛沙姆188(F68)作为稳定剂,超声时间为1 min,磁力搅拌速度为900 r/min,磁力搅拌时间为30 min,F68用量为0.35%,载体用量为25 mg,药物用量为1.0 mg,有机相与水相的比为0.54。所制得的B-PLGA纳米粒为淡蓝色乳光透明液体,粒径为(97.12±4.23)nm,PDI为0.098±0.035,Zeta电位为(-27.30±0.31)m V,包封率为(69.24±1.42)%,载药量为(2.65±0.03)%。通过表征,纳米粒形态完整,通过体外释放实验得知,纳米粒体外释放拟合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可用于包载马钱子碱PLGA纳米粒处方与工艺优化,且优化后的纳米粒具有缓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钱子碱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纳米粒 沉淀法 单因素考察法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 体外释放 HIGUCHI方程 缓释作用
原文传递
利福平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雾化吸入给药肺靶向性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徐颖颖 蔡鑫君 +3 位作者 叶晓莉 李颖芳 王丛瑶 李范珠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2013年第7期755-758,共4页
目的研究利福平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雾化吸入给药的肺靶向性。方法分别将利福平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混悬液(RFP-PLGA-NPs)和利福平注射液(RFP-Sol)以雾化吸入方式给予SD大鼠,在不同时间点测定利福平在大鼠肺组织中的浓... 目的研究利福平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雾化吸入给药的肺靶向性。方法分别将利福平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混悬液(RFP-PLGA-NPs)和利福平注射液(RFP-Sol)以雾化吸入方式给予SD大鼠,在不同时间点测定利福平在大鼠肺组织中的浓度,计算相应药动学参数,比较2种制剂在肺组织中药动学过程,并评价靶向性。结果 RFP-Sol和RFP-PLGA-NPs的Tmax分别为(1.50±0.01)h和(2.00±0.08)h,Cmax分别为(0.83±0.07)mg.L 1和(5.02±0.05)mg.L 1,AUC0→∞分别为(6.24±0.24)mg.h.L 1和(35.80±6.34)mg.h.L 1,CL分别为(4.801±0.18)L.h 1.kg 1和(0.85±0.15)L.h 1.kg 1。通过对re和Ce等靶向性指标进行分析,RFP-PLGA-NPs在肺组织中的re和Ce均>1。结论与RFP-Sol相比,RFP-PLGA-NPs经雾化吸入给药后,明显提高了肺组织中药物的分布并且延缓消除,有显著的缓释性,从而降低药物对全身的不良反应,提高对肺结核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福平 纳米粒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雾化给药 肺靶向
原文传递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复合支架在骨缺损修复再生中的作用与应用 被引量:7
13
作者 卢仁培 邹志晨 +2 位作者 赵丰年 郑昌明 宋科官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8期4525-4531,共7页
背景: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由于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塑性、完全降解性等优点成为人工骨源的理想材料,但其缺乏亲水性、不具有成骨诱导能力、降解产物酸化微环境等缺点不利于骨缺损修复,因此对其进行修饰改性就显得十分必要。目的... 背景: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由于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塑性、完全降解性等优点成为人工骨源的理想材料,但其缺乏亲水性、不具有成骨诱导能力、降解产物酸化微环境等缺点不利于骨缺损修复,因此对其进行修饰改性就显得十分必要。目的:阐述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复合支架的相关研究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PubMed数据库2000年1月至2020年11月收录的文献,检索中文关键词为“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骨缺损、复合支架、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改性、表面改性、共混修饰”,英文关键词为“Polylactic acid-hydroxyacetic acid copolymer,PLGA,bone defect,composite scaffold,hydroxyapatite,tricalcium phosphate,modification,surface modification,blending modification”,排除相关程度低、过于陈旧或重复的文献。结果与结论: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支架的修饰方法众多,主要以共混修饰和表面修饰为主。共混修饰是通过在支架制造时掺入其他物质,如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氢氧化镁等无机物,可以提高支架的力学性能、亲水性,改变细胞行为,促进造骨。表面修饰是在支架表面包被一层活性物质,调节细胞-支架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虽然通过各种改进方法支架的性能得到明显改善,但应用于临床仍面临许多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骨缺损 复合支架 组织工程 骨修复材料 骨再生 表面改性 共混修饰
下载PDF
PLGA/赖氨酸接枝氧化石墨烯纳米粒子复合支架对MC3T3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
14
作者 余双奇 丁凡 +5 位作者 万松 陈伟 张学俊 陈东 李强 林作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7-712,共6页
背景:骨损伤后如何有效促进骨再生和骨重建一直是临床骨修复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利用生物和降解材料搭载生物活性因子在骨修复中具有优秀的应用前景。目的:探究赖氨酸接枝氧化石墨烯(LGA-g-GO)纳米粒子改性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 背景:骨损伤后如何有效促进骨再生和骨重建一直是临床骨修复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利用生物和降解材料搭载生物活性因子在骨修复中具有优秀的应用前景。目的:探究赖氨酸接枝氧化石墨烯(LGA-g-GO)纳米粒子改性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复合支架对成骨分化及新骨形成的影响。方法:将PLGA溶于二氯甲烷中,利用溶剂挥发法制备PLGA支架;将氧化石墨烯均匀分散于PLGA溶液中制备PLGA/GO复合支架;利用化学接枝法制备LGA-g-GO纳米粒子,将LGA-g-GO纳米粒子按不同的质量比(1%,2%,3%)与PLGA共混构建出PLGA/LGA-g-GO复合支架。表征5组支架的微观形貌、亲水性、蛋白吸附能力。将MC3T3细胞分别接种于5组支架表面,检测细胞增殖与成骨分化情况。结果与结论:①扫描电镜下可见PLGA支架表面光滑平坦,其余4组支架表面粗糙,并且随着LGA-g-GO纳米粒子加入量的增加,复合支架的表面粗糙程度加重;PLGA/LGA-g-GO(3%)复合支架的水接触角低于其他4组支架(P<0.05);PLGA/LGA-g-GO(1%,2%,3%)复合支架的蛋白吸附能力强于PLGA、PLGA/GO支架(P<0.05);②CCK-8检测显示,PLGA/LGA-g-GO(2%,3%)复合支架可促进MC3T3细胞的增殖;碱性磷酸酶染色与茜素红染色显示,PLGA/LGA-g-GO(2%,3%)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其他3组(P<0.05),PLGA/GO组、PLGA/LGA-g-GO(1%,2%,3%)组钙沉积多于PLGA组(P<0.05);③结果表明,PLGA/LGA-g-GO复合支架能够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和成骨分化,有利于骨损伤后的骨再生和骨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赖氨酸 氧化石墨烯 纳米粒子 复合支架 骨再生 生物组织工程
纳米材料在渔用疫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信锦 王忠良 +3 位作者 黄瑜 樊博琳 简纪常 王蓓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1期134-141,共8页
鱼病治疗研究已从大量使用抗生素转向主要以灭活细菌为基础的疫苗开发。渔用疫苗主要为注射疫苗,虽能有效防治许多不同的水产疾病,但注射疫苗存在的副作用不可忽视。相比之下,口服疫苗和浸泡疫苗可能是鱼类接种的最佳途径,但鱼类对抗原... 鱼病治疗研究已从大量使用抗生素转向主要以灭活细菌为基础的疫苗开发。渔用疫苗主要为注射疫苗,虽能有效防治许多不同的水产疾病,但注射疫苗存在的副作用不可忽视。相比之下,口服疫苗和浸泡疫苗可能是鱼类接种的最佳途径,但鱼类对抗原的摄取有限,通常需要反复多次接种。纳米颗粒作为疫苗递送系统已被认为是改善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有力工具。纳米颗粒是具有低毒性、良好生物降解性和特定物理属性(大小、表面电荷或负载能力)的分散体或固体颗粒,允许受控输送,从而改善免疫系统的靶向性和刺激性。这些纳米递送系统在鱼类中的应用还处于开发的初始阶段。综述了纳米颗粒在鱼类疫苗研究中的应用进展,重点介绍了聚乳酸-乙醇酸纳米颗粒、壳聚糖纳米颗粒、脂质体和碳纳米管,提出了未来渔用疫苗研究的热点方向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渔用疫苗的开发提供一个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渔用疫苗 疫苗递送 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 壳聚糖 脂质体 碳纳米管
下载PDF
单因素结合Box-Benhnken响应曲面法优化载青蒿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制备工艺
16
作者 胡迪迪 薛昊 +3 位作者 金旭东 李宛俞 徐湘迪 陈靖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92-1599,1572,共9页
本研究优化包载青蒿素(artemisinin,ART)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纳米粒(PLGA-ART-NPs)的最优工艺。首先采用乳化-溶剂法制备纳米粒,以单因素实验确定乳化剂种类(聚乙烯醇、吐温80、泊洛沙姆)、乳化... 本研究优化包载青蒿素(artemisinin,ART)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纳米粒(PLGA-ART-NPs)的最优工艺。首先采用乳化-溶剂法制备纳米粒,以单因素实验确定乳化剂种类(聚乙烯醇、吐温80、泊洛沙姆)、乳化剂浓度、水-油两相比例及载体-药物比例对粒径、载药量、包封率的影响;以载药量为评价指标,通过Box-Benhnken响应面法,进一步优化PLGA-ART-NPs制备工艺。结果表明聚乙烯醇乳化效果最好,以乳化剂浓度、水-油两相比例、载体-药物比例为影响因素,最优处方确定为:乳化剂浓度为0.017 g/mL,水-油两相比例为18∶1(V/V),载体-药物比例为10∶1(W/W)。以最优处方制备的纳米粒载药量为(4.43±0.22)%,zeta电位为-28.28±2.17 mV,表明本文优化后的处方工艺条件稳定,重复性良好,可行性高,制得的纳米溶液稳定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青蒿素纳米粒 响应曲面法 单因素分析 乳化-溶剂挥发法
下载PDF
滨蒿内酯PLGA微球的制备、表征及体外释药研究
17
作者 孟梦 王浩 +2 位作者 谢芹芹 刘家佳 徐维平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948-1955,共8页
目的 制备滨蒿内酯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并优化其工艺,进行表征。方法 采用水包油(O/W)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滨蒿内酯PLGA微球,以微球表面形态、包封率、载药量为主要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星点设计优化处方,得到... 目的 制备滨蒿内酯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并优化其工艺,进行表征。方法 采用水包油(O/W)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滨蒿内酯PLGA微球,以微球表面形态、包封率、载药量为主要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星点设计优化处方,得到滨蒿内酯PLGA微球最佳制备条件,对所制备的微球进行表征分析。结果 滨蒿内酯PLGA微球呈淡黄色粉末状,球形表面光滑圆整,平均粒径为2.94μm。以无定形状态负载在PLGA微球中,载药量为4.28%,包封率为47.03%。结论 成功制得滨蒿内酯PLGA微球,粒径大小符合眼玻璃体腔注射要求,在模拟体外环境下,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该制备方法准确可靠,可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提供新剂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蒿内酯 缓释微球 乳化溶剂挥发法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星点设计-响应面优化法
原文传递
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及其载药微球的制备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钱婷玉 崔爱军 +1 位作者 彭松 陈群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43-145,共3页
采用二步法合成了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研究了聚合工艺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进一步以PLGA为原料制备了聚合物微球,筛选并优化了制备微球的聚合物分子量,探索了制备条件对微球粒径、表面形态的影响,确定了较佳工艺条件。PLGA共聚的较... 采用二步法合成了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研究了聚合工艺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进一步以PLGA为原料制备了聚合物微球,筛选并优化了制备微球的聚合物分子量,探索了制备条件对微球粒径、表面形态的影响,确定了较佳工艺条件。PLGA共聚的较优条件为:丙交酯与乙交酯按50∶50摩尔比混合,加入0.06%催化剂Zr(acac)4,常压下150℃共聚6h,PLGA特性黏度[η]为0.1964dL/g。优化后的微球制备工艺条件为:采用浓度为0.3%的吐温20为乳化剂,二氯甲烷为有机相,1000r/min转速乳化30min,500r/min转速挥发6h,水油相体积比(W∶O)为20∶1,聚合物浓度为0.05g/mL,此条件下制得微球表平均粒径为214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 工艺 微球
下载PDF
人工外泌体共递送siRNA和蛋白的递送系统的设计及体外评价 被引量:4
19
作者 邓赛 张灵敏 +4 位作者 王萍 李仕颖 林潮金 傅小媚 余细勇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9-145,共7页
本文制备了人工外泌体,共传递蛋白和核酸,实现多组分药物高效安全共传递。采用阳离子脂质赋形剂二油酰基三甲基铵丙烷(dioleyl trimethylammonium propane, DOTAP)修饰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 acidglycolic acid copolymer, P... 本文制备了人工外泌体,共传递蛋白和核酸,实现多组分药物高效安全共传递。采用阳离子脂质赋形剂二油酰基三甲基铵丙烷(dioleyl trimethylammonium propane, DOTAP)修饰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 acidglycolic acid copolymer, PLGA)基质来设计优化的制剂,双乳化法制备包裹蛋白和核酸的PLGA/DOTAP纳米粒,再用逆相蒸发法制备最外层的膜结构,此膜结构由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1, 2-dipalmitoyl-sn-glycero-3-phosphocholine,DPPC)、二油酰磷脂酰胆碱(1,2-dioleoyl-sn-glycero-3-phosphocholine, DOPC)、二硬脂酰磷脂酰胆碱(1,2-distearoylsn-glycero-3-phosphocholine, DSPC)、胆固醇及膜蛋白组成,通过超声分散和挤出的方式形成人工外泌体结构,并分析其物理特性和传递效果性质。结果表明,人工外泌体粒径约为156.13 nm,带负电荷(-18.23±0.57 mV),能高效共传递蛋白和siRNA,且siRNA能高效抑制目标基因Trim 28的表达。这说明人工外泌体模拟了外泌体结构,实现了多组分药物安全高效的共递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外泌体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脂质体 纳米材料 药物递送
原文传递
氧化苦参碱微球体外累积释放百分率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3
20
作者 吴朝花 姜丰 +3 位作者 苏菊 周雪 沈祥春 陶玲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674-678,共5页
目的:考察改善氧化苦参碱(OMT)聚乳酸聚乙醇酸(PLGA)微球(MS)24 h累积释放百分率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W/O/W)制备MS,保证载药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以24 h累积释放百分率为指标考察聚乙烯酸(PVA)浓度、吐温浓度、搅拌速度... 目的:考察改善氧化苦参碱(OMT)聚乳酸聚乙醇酸(PLGA)微球(MS)24 h累积释放百分率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W/O/W)制备MS,保证载药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以24 h累积释放百分率为指标考察聚乙烯酸(PVA)浓度、吐温浓度、搅拌速度、Na Cl浓度、PLGA浓度、外水相体积对MS体外释放的影响。结果:最优处方为PVA浓度为1%,Na Cl浓度为2%,PLGA浓度为125 g/L,外水相体积为100 m L,OMTMS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28.95%、93.27%,24 h累积释放百分率为8.11%。结论:在该条件下制备OMT-MS24 h突释率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苦参碱 聚乙烯酸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微球 24 h释放百分率 体外释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