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碳酸酯在催化剂作用下的降解反应 被引量:7
1
作者 隗明 刘念才 徐祥铭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1301-1303,1306,共4页
以乙酸锂作为酯交换催化剂的代表,用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NMR)、凝胶色谱(GPC)等分析方法研究了催化剂对聚碳酸酯(PC)相对分子质量及分子结构的影响,并用差热分析(DSC)研究了PC在催化剂作用下的降解反应... 以乙酸锂作为酯交换催化剂的代表,用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NMR)、凝胶色谱(GPC)等分析方法研究了催化剂对聚碳酸酯(PC)相对分子质量及分子结构的影响,并用差热分析(DSC)研究了PC在催化剂作用下的降解反应的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随催化剂的加入,PC发生了降解反应,相对分子质量降低,得到带酚羟基末端基的PC分子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酯 金属催化剂 降解反应 催化剂
下载PDF
聚碳酸酯材料的辐射老化 被引量:13
2
作者 杨强 熊国刚 +2 位作者 孙朝明 袁明康 关垲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9-94,共6页
应用拉伸强度测试(Tensile strength testing,TST)、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graph,SEM)断口形貌分析、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富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absorbpt... 应用拉伸强度测试(Tensile strength testing,TST)、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graph,SEM)断口形貌分析、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富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absorbption spectroscopy,FTIAS)、凝胶渗透色谱(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GPC)、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RPS)等多种手段研究了聚碳酸酯材料在γ射线辐照下的老化行为。结果表明,聚碳酸酯材料的力学性能、玻璃化温度、分子量和数均聚合度均随吸收剂量的增加而下降;其断口表面的光滑程度随吸收剂量的增加而增大;只观察到结构上微小的变化;动力学分析表明其辐射降解属于无规降解类型。间接证明了聚碳酸酯在0-12MGy剂量范围内辐射降解机理占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酯 辐射老化 Γ辐射
下载PDF
聚硼硅氧烷与有机磷酸酯阻燃剂复配协同阻燃聚碳酸酯 被引量:14
3
作者 宋健 周文君 +1 位作者 陈友财 周箭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5-71,共7页
将聚硼硅氧烷(PB)阻燃剂分别与三种有机磷酸酯(OPP)阻燃剂进行复配,并将此复合阻燃剂添加到聚碳酸酯(PC)中制备了阻燃PC材料(FR-PC)。采用极限氧指数(LOI)和锥形量热分析研究了PB对OPP/PC体系的协同阻燃作用。结果表明:阻燃剂总质量分数... 将聚硼硅氧烷(PB)阻燃剂分别与三种有机磷酸酯(OPP)阻燃剂进行复配,并将此复合阻燃剂添加到聚碳酸酯(PC)中制备了阻燃PC材料(FR-PC)。采用极限氧指数(LOI)和锥形量热分析研究了PB对OPP/PC体系的协同阻燃作用。结果表明:阻燃剂总质量分数为5%时,添加质量分数1.25%以上的PB可以提高OPP/PC体系的LOI;PB阻燃剂具有促进成炭的作用,可使OPP/PC复合体系在燃烧过程中释放的烟、热以及CO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燃烧过程趋于平缓,尤其使体系的烟释放量显著降低,三种OPP/PC阻燃体系的总烟释放量下降31.8%~51.0%,大大降低了火灾的危害性;添加适量PB能够提高OPP/PC体系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及维卡软化点温度,并且使PC复合阻燃材料的透光率有所提高,保持了PC良好的透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硼硅氧烷 有机磷酸酯 聚碳酸酯 阻燃性能 物理性能
原文传递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法测定聚碳酸酯中重金属铅、镉、汞、铬 被引量:12
4
作者 张丽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2020年第4期28-31,共4页
采用微波消解法对聚碳酸酯(PC)样品进行前处理,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法测定聚碳酸酯中重金属铅、镉、汞、铬元素,通过对消解方式和消解试剂的研究,建立了ICP-OES法测定聚碳酸酯中重金属铅、镉、汞、铬元素的方法。结... 采用微波消解法对聚碳酸酯(PC)样品进行前处理,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法测定聚碳酸酯中重金属铅、镉、汞、铬元素,通过对消解方式和消解试剂的研究,建立了ICP-OES法测定聚碳酸酯中重金属铅、镉、汞、铬元素的方法。结果表明,铅、镉、汞、铬加标回收率均在94.0%~105%,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4%,样品处理时间短,测定速度快,污染小,环保,有较高的加标回收率和精密度,适用于聚碳酸酯中重金属铅、镉、汞、铬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消解 ICP-OES 聚碳酸酯
下载PDF
复配磷酸酯阻燃PC/ABS合金的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石建江 陈宪宏 邓凯桓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7-61,共5页
研究了复配磷酸酯阻燃剂对PC/ABS合金材料的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复配磷酸酯阻燃剂阻燃PC/ABS合金材料的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复配阻燃剂对PC/ABS合金的阻燃机理。结果表明:在PC/ABS合金(质量比为70/30)体系中,磷酸三苯酯(TPP)和四苯基[双... 研究了复配磷酸酯阻燃剂对PC/ABS合金材料的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复配磷酸酯阻燃剂阻燃PC/ABS合金材料的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复配阻燃剂对PC/ABS合金的阻燃机理。结果表明:在PC/ABS合金(质量比为70/30)体系中,磷酸三苯酯(TPP)和四苯基[双酚-A]二磷酸酯(BDP)按质量比为3:2复配具有协同阻燃作用。加入18份复配阻燃剂后材料的氧指数提高了6个单位,阻燃性能达到了FV-0级,并保持了材料较好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酯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四苯基(双酚-A)二磷酸酯 磷酸三苯酯 阻燃性能
下载PDF
PC微流控芯片黏接筋与溶剂的协同辅助键合 被引量:10
6
作者 范建华 邓永波 +3 位作者 宣明 刘永顺 武俊峰 吴一辉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08-713,共6页
为了在微流控芯片上形成封闭的微通道等功能单元,克服热压键合中微流控结构的塌陷和热压所致芯片微翘曲对后续键合的影响,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硬质聚合物微流控芯片的黏接筋与溶剂协同辅助的键合方法。以聚碳酸酯(PC)微流控芯片为研究对... 为了在微流控芯片上形成封闭的微通道等功能单元,克服热压键合中微流控结构的塌陷和热压所致芯片微翘曲对后续键合的影响,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硬质聚合物微流控芯片的黏接筋与溶剂协同辅助的键合方法。以聚碳酸酯(PC)微流控芯片为研究对象,通过热压法在PC微流控芯片上的微通道两侧制作凸起的黏接筋,通过化学溶剂丙酮微溶PC圆片的表面,然后将PC圆片与带有黏接筋的PC微流控芯片贴合、加压、加热,从而实现微流控芯片的键合。分析了键合机理,并对键合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键合质量受丙酮溶剂溶解PC圆片的时间和键合温度的影响,能够保证键合质量的最佳键合温度为80~90°,溶解时间为35~45s,芯片的键合总耗时为3min。与已有键合工艺相比,所提出的黏接筋与溶剂辅助键合工艺有效提高了键合效率。该键合方法不仅适用于具有不同宽度尺寸微通道的微流控芯片,还可扩展用于不同材料的硬质聚合物微流控芯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 键合工艺 黏接筋 聚碳酸酯 丙酮溶剂 热压
下载PDF
中国聚碳酸酯(PC)开发和应用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王小东 苏凤林 《辽宁化工》 CAS 2008年第12期831-832,835,共3页
聚碳酸酯作为五大工程塑料中唯一的透明产品,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采用光气界面法成功地研发出性能优异的聚碳酸酯(PC),该技术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成为非常具有前景的绿色生产工艺。
关键词 聚碳酸酯(pc) 塑性工程塑料 用途 开发 应用进展
下载PDF
一种弹芯用聚碳酸酯的动态力学性能研究及本构关系 被引量:9
8
作者 王江波 高光发 +3 位作者 杜忠华 徐立志 刘鹍 朴春华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12,52,共7页
为了研究一种弹芯用聚碳酸酯材料在冲击作用下的动态力学响应,利用材料试验机和SHPB装置对该材料在不同应变率条件下动静态压缩性能进行测试分析,获得了该聚碳酸酯材料不同应变率下的应力应变曲线,试验结果表明:聚碳酸酯材料的压缩过程... 为了研究一种弹芯用聚碳酸酯材料在冲击作用下的动态力学响应,利用材料试验机和SHPB装置对该材料在不同应变率条件下动静态压缩性能进行测试分析,获得了该聚碳酸酯材料不同应变率下的应力应变曲线,试验结果表明:聚碳酸酯材料的压缩过程呈现明显的黏弹性现象,其动静态屈服强度和模量随着应变率的增加而变大,塑性阶段表现为应变软化与应变硬化相互作用的结果,且不同应变率下塑性阶段的应力应变曲线切向模量近似相等;基于试验结果建立了描述聚碳酸酯材料大变形力学行为的黏弹塑性本构模型,并得到了该材料的本构方程。对比分析显示,该模型可以较准确地描述聚碳酸酯材料动静态压缩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力学性能 黏弹塑性 本构模型 聚碳酸酯
下载PDF
塑料光纤的发展综述 被引量:8
9
作者 徐乃英 《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 1999年第4期3-12,共10页
本文综合介绍国外局域网和汽车用的各种塑料光纤的发展情况,从最早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突变折射率(SI)塑料光纤到近年来的全氟化PMMA渐变折射率(GI)塑料光纤。还介绍了除最初使用的650~660nm传输窗口... 本文综合介绍国外局域网和汽车用的各种塑料光纤的发展情况,从最早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突变折射率(SI)塑料光纤到近年来的全氟化PMMA渐变折射率(GI)塑料光纤。还介绍了除最初使用的650~660nm传输窗口以外的520nm、780nm和1300nm等传输窗口。文章还报道了汽车用的耐热光纤和为了保护塑料光纤而采用的皱纹微管技术。文章最后提出了塑料光纤今后的工作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料光纤 PMMA 全氟化 突变折射率 渐变折射率
下载PDF
聚碳酸酯在亚临界水中解聚的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柳世袭 潘志彦 +2 位作者 邹霞 林春绵 金赞芳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4-260,共7页
采用间歇式高压反应装置研究聚碳酸酯(PC)在亚临界水中的解聚.在温度260~340℃、压力4.8~14.8 MPa、反应时间5~60 min的反应条件下,考察了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PC解聚率及主产物双酚A(BPA)和苯酚(PhOH)回收率的影响.产物分别采用傅... 采用间歇式高压反应装置研究聚碳酸酯(PC)在亚临界水中的解聚.在温度260~340℃、压力4.8~14.8 MPa、反应时间5~60 min的反应条件下,考察了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PC解聚率及主产物双酚A(BPA)和苯酚(PhOH)回收率的影响.产物分别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气质联谱(GC-MS)和气相色谱(GC)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亚临界水能有效地降解PC,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是影响PC降解的主要因素.在反应温度300℃,反应压力8.7 MPa,反应时间45 min条件下,PC完全解聚,目标产物BPA收率36.88%,苯酚收率31.16%.在实验基础上,提出PC水解反应机理.通过实验数据关联,得出解聚反应级数为准一级,解聚反应活化能为125.7 kJ.mo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临界水 解聚 聚碳酸酯 双酚A
原文传递
透明锅盖注射模设计 被引量:8
11
作者 杜小清 陶筱梅 《模具工业》 2011年第1期52-55,共4页
对透明锅盖塑件进行了成型工艺分析,针对塑件结构特点和透明度要求,合理地设计了模具的浇注系统、冷却系统和斜导柱抽芯机构等,对推板、推杆二次推出机构进行了重点介绍。实践证明,模具结构合理、动作可靠、塑件质量满足设计要求。
关键词 透明锅盖 聚碳酸酯 注射模 二次推出机构
下载PDF
聚碳酸脂板材高温力学拉伸性能实验的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侯珍秀 王仲仁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64-66,共3页
阐述了对聚碳酸酯(PC)板材进行的高温力学拉伸实验的结果,获得了该材料在100℃~130℃范围内的一些力学性能参数。实验数据表明:PC板料并不是在所有高温区都具有良好的塑性指标。同时给出了PC板材一些力学性能指标随温度或拉伸位移速度... 阐述了对聚碳酸酯(PC)板材进行的高温力学拉伸实验的结果,获得了该材料在100℃~130℃范围内的一些力学性能参数。实验数据表明:PC板料并不是在所有高温区都具有良好的塑性指标。同时给出了PC板材一些力学性能指标随温度或拉伸位移速度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酪板材 高温 力学性能 拉伸实验
下载PDF
具有高散射能力的聚碳酸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董现明 熊英 +3 位作者 任奕坤 薛娟 陈凡 郭少云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41-247,共7页
以双酚A型聚碳酸酯(PC)为基体、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为散射体,通过熔融共混方法制备了同时具备高透光率和高雾度的高散射聚碳酸酯光散射片,研究了SAN含量对光散射片微观结构和光散射性能的影响,发现透光率和雾度同时随着散射体含... 以双酚A型聚碳酸酯(PC)为基体、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为散射体,通过熔融共混方法制备了同时具备高透光率和高雾度的高散射聚碳酸酯光散射片,研究了SAN含量对光散射片微观结构和光散射性能的影响,发现透光率和雾度同时随着散射体含量增加而提高的现象.研究结果表明,当SAN含量低于30%时,分散相为球形颗粒,颗粒的平均粒径随着SAN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而颗粒的数量浓度则随之减小,这使得其透光率和雾度均随着SAN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当SAN含量为30%时,透光率和雾度达到最大值,分别为89.1%和91.7%.并结合Mie散射理论解释说明了透光率和雾度同时随着散射体含量的增加而提高的现象.但当SAN含量的进一步增加,分散相颗粒尺寸已远大于光波的波长,不再适用于Mie散射理论,且部分不再呈球形颗粒,使得PC片的透光率和雾度略有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酯 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 高透光率 高雾度 MIE散射理论
原文传递
PC/ABS合金的生产及其特性 被引量:6
14
作者 郑光鼎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CAS 1994年第3期41-44,共4页
详细介绍聚碳酸酯和 ABS 合金材料的制备、特性和应用,与纯聚碳酸酯树脂相比,具有加工性好、成型温度低、缺口冲击韧性高等特点,克服了纯聚碳酸酯树脂在平面应变条件下的脆性破坏,综合性能优异.该材料适用于大型薄壁制件,并在汽车和家... 详细介绍聚碳酸酯和 ABS 合金材料的制备、特性和应用,与纯聚碳酸酯树脂相比,具有加工性好、成型温度低、缺口冲击韧性高等特点,克服了纯聚碳酸酯树脂在平面应变条件下的脆性破坏,综合性能优异.该材料适用于大型薄壁制件,并在汽车和家用电器等方面获得初步应用.另外还附有材料综合性能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酯 高聚物合金 ABS树脂
下载PDF
抗冲改性剂有机硅改性ACR的合成及其在PC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鲜英 《塑料助剂》 2016年第1期24-28,共5页
利用"粒子设计"的新概念,通过种子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以聚八甲基环四硅氧烷(PD4)为内核,以聚丙烯酸丁酯(PBA)为外核,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壳的抗冲改性剂有机硅改性ACR。通过透射电镜(TEM)、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对其结... 利用"粒子设计"的新概念,通过种子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以聚八甲基环四硅氧烷(PD4)为内核,以聚丙烯酸丁酯(PBA)为外核,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壳的抗冲改性剂有机硅改性ACR。通过透射电镜(TEM)、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对其结构和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该改性剂对聚碳酸酯(PC)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改性剂中PD4在核中的最佳含量为30%(以核的总量为基准)、粒径为270 nm时,该改性剂显著改善PC的抗冲击性能,并使改性PC具有良好的着色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硅改性ACR 抗冲改性剂 合成 聚碳酸酯 应用
下载PDF
硅橡胶-聚碳酸酯富氧膜的制备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宁 贺高红 +3 位作者 聂飞 赵薇 张玲玲 彭琳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6-59,64,共5页
以聚碳酸酯(PC)为膜材料,N-甲基吡咯烷酮(NMP)为溶剂,γ-丁内酯(γ-GBL)为添加剂,水为凝胶浴,采用浸入沉淀相转化法制备平板膜.在其表面涂敷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制备了硅橡胶-聚碳酸酯复合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基膜微观结构,以... 以聚碳酸酯(PC)为膜材料,N-甲基吡咯烷酮(NMP)为溶剂,γ-丁内酯(γ-GBL)为添加剂,水为凝胶浴,采用浸入沉淀相转化法制备平板膜.在其表面涂敷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制备了硅橡胶-聚碳酸酯复合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基膜微观结构,以氧气渗透速率和氧氮选择性为指标,考察了聚合物/溶剂配比、添加剂浓度及硅橡胶浓度对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C浓度为17%,γ-GBL浓度为23%时,复合膜具有稳定的气体分离性能,其氧气渗透速率为233GP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酯 富氧 硅橡胶 复合膜
下载PDF
相容剂对PC/ABS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葛腾杰 佟华芳 +1 位作者 王文燕 张明强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0年第8期74-76,共3页
研究了两种自制相容剂G1(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和G2(改性马来酸酐接枝ABS)对PC/ABS合金力学性能(如缺口冲击强度、拉伸强度、伸长率和熔体流动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相容剂都可有效提高PC/ABS合金的相容性,G1和G2的最佳加入量分... 研究了两种自制相容剂G1(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和G2(改性马来酸酐接枝ABS)对PC/ABS合金力学性能(如缺口冲击强度、拉伸强度、伸长率和熔体流动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相容剂都可有效提高PC/ABS合金的相容性,G1和G2的最佳加入量分别为3%和6%;相容剂的加入能够明显提高PC/ABS合金的冲击强度,增加体系粘度,降低熔体流动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 ABS 相容剂 熔体流动速率
下载PDF
聚碳酸酯合成工艺路线及其发展现状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艳丽 《石油化工设计》 CAS 2020年第2期65-68,I0004,共5页
阐述了聚碳酸酯产品的特点,说明了其主要应用领域;介绍了聚碳酸酯工业化合成的两种主要方法:界面缩聚法和熔融酯交换法;从工艺生产过程、原料使用情况、工艺流程的优势、劣势及未来研发的方向等角度详细阐述了两种方法的特点,并从反应... 阐述了聚碳酸酯产品的特点,说明了其主要应用领域;介绍了聚碳酸酯工业化合成的两种主要方法:界面缩聚法和熔融酯交换法;从工艺生产过程、原料使用情况、工艺流程的优势、劣势及未来研发的方向等角度详细阐述了两种方法的特点,并从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反应特点及安全环保要求等方面对比分析了两种工业生产过程;汇总了截止到2019年我国聚碳酸酯产能分布情况。展望了未来我国聚碳酸酯行业发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酯 光气法 熔融酯交换 缩聚
下载PDF
聚碳酸酯物理老化的二个热流转变 被引量:4
19
作者 孙晓宇 陈祥旭 +2 位作者 邬明艳 崔峻 李善君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38-343,共6页
聚碳酸酯 (PC)物理老化中的二个热流转变现象的研究发现 :sub Tg 热流转变开始于较低温度 ,并随之移向高温 ,最终形成一个转变 .玻璃化转变温度随此前的降温速率而变化 ,并存在一最低点 ,只有老化前的冷却速率高于该速率时 ,样品老化后... 聚碳酸酯 (PC)物理老化中的二个热流转变现象的研究发现 :sub Tg 热流转变开始于较低温度 ,并随之移向高温 ,最终形成一个转变 .玻璃化转变温度随此前的降温速率而变化 ,并存在一最低点 ,只有老化前的冷却速率高于该速率时 ,样品老化后才会出现sub Tg 热流转变 .同时淬火的起始温度与这一热流转变也有着直接的联系 .这一现象与环氧树脂相似 ,sub Tg 转变可以被归结为内应力已松弛的链段的热运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酯 热流转变 玻璃化温度 物理老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