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7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的治理改革(1978-2018) 被引量:287
1
作者 俞可平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8-59,共12页
改革开放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也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究竟是什么造就了中国的现代化奇迹?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依法治国、公共服务、公民参与、民主决策、... 改革开放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也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究竟是什么造就了中国的现代化奇迹?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依法治国、公共服务、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社会治理、政府问责、政治透明、基层自治等角度来看,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政治生活发生了重大变革。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获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便是中国成功地进行了以治理改革为主体内容的政治改革。以党的建设、基层民主、协商民主、政治监督、行政改革、公共政策、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等重要治理领域的改革为例,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民主治理的崭新变化以及中国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方面取得的长足进步,而且可以发现,一种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模式已经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中国发展 政治改革 国家治理
下载PDF
中国治理变迁30年(1978—2008) 被引量:260
2
作者 俞可平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17,共13页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治理变革的主要方向,是从一元治理到多元治理、从集权到分权、从人治到法治、从管制政府到服务政府、从党内民主到社会民主。治理改革的重点内容,是生态平衡、社会公正、公共服务、社会和谐、官员廉洁、政府创新、党...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治理变革的主要方向,是从一元治理到多元治理、从集权到分权、从人治到法治、从管制政府到服务政府、从党内民主到社会民主。治理改革的重点内容,是生态平衡、社会公正、公共服务、社会和谐、官员廉洁、政府创新、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决定性地影响中国治理状况的主要变量,是社会经济的变化、政治发展的逻辑、新型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全球化的冲击。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的探索,中国正在形成一种特殊的治理模式,其治理改革的目标已经十分清楚,这就是:民主、法治、公平、责任、透明、廉洁、高效、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 民主 政治改革 治理模式 政府创新
下载PDF
地方政府创新的驱动模式--地方政府干部视角的考察 被引量:143
3
作者 陈雪莲 杨雪冬 《公共管理学报》 CSSCI 2009年第3期1-11,共11页
由地方政府推动的创新是一个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风向标,地方政府创新的发展特征可以展现出这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和政治发展活力。以"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2007—2008"年度20个地方政府创新获奖项目为研究单位,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和... 由地方政府推动的创新是一个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风向标,地方政府创新的发展特征可以展现出这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和政治发展活力。以"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2007—2008"年度20个地方政府创新获奖项目为研究单位,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和分析地方政府干部对本地政府创新项目的认知和态度,从创新动因、创新动力和阻力、创新价值取向、创新的参与性和可持续性五个方面出发,得出研究结论:由地方政府推动的改革创新具有突出的"低风险取向",创新过程中公共参与不足,地方领导的"精英作用"和基层政策空间是推动地方政府创新的主体力量,创新的可持续性也主要取决于能否获得体制内的认可和支持。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为观察和判断中国政府改革和政治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创新 地方政府 政治体制改革 行政体制改革 公共服务改革
下载PDF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可持续性(2000—2015)——以“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获奖项目为例 被引量:83
4
作者 俞可平 《公共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5,169,共16页
本文通过对2000—2015年间获得"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的178个案例的大型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力图揭示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制度环境、可持续性、动力源泉、扩散机制、客观效果和未来前景。本文认为,越是成功的政府创新,其可持续... 本文通过对2000—2015年间获得"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的178个案例的大型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力图揭示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制度环境、可持续性、动力源泉、扩散机制、客观效果和未来前景。本文认为,越是成功的政府创新,其可持续性便越高;政府创新的可持续,关键在于其要素的延续与扩散,而不在其形式的存续;政府创新是因变量,其成功与持续首先取决于宏观政治环境;上级领导对政府创新的支持,是政府创新得以持续的关键;政府创新的绩效和民众的支持,是政府创新的合法性基础;政府创新的长久持续,需要法律和制度的保障;良好的舆论氛围,是优秀的政府创新项目得以持续和扩散的温床;政府创新有规律可循,深入的理论研究有助于政府创新的可持续;良好的微观环境,对于政府创新的成功十分重要;创新者的乐观态度,是政府创新得以持续的重要助推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政治 政府创新 可持续性 地方治理 政治改革
原文传递
论政府创新 被引量:49
5
作者 谢庆奎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6-143,共8页
政府创新有外延和内涵之分。政府创新的内涵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人员创新、操作创新。政府创新的目标是建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服务型政府。政府创新的动力来自于国内外形势的压力、政治精英的努力以及社会... 政府创新有外延和内涵之分。政府创新的内涵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人员创新、操作创新。政府创新的目标是建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服务型政府。政府创新的动力来自于国内外形势的压力、政治精英的努力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政府创新的途径主要是政治改革、行政改革、执政党执政方式的转变。政府创新的实践启发和推动了政府创新的展开。政府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 必须全力推进, 全方位展开, 方可见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创新 政治改革 行政改革 执政党执政方式转变
下载PDF
论民主政治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被引量:40
6
作者 倪星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28-733,共6页
与经济活动中的委托—代理模型一样,在民主政治中客观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由于激励不相容、信息不对称和权责不对等,代理人可能采取追求自身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产生权力变异、腐败滋生、效率低下和内部人控制等问题,损害委托人... 与经济活动中的委托—代理模型一样,在民主政治中客观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由于激励不相容、信息不对称和权责不对等,代理人可能采取追求自身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产生权力变异、腐败滋生、效率低下和内部人控制等问题,损害委托人的利益。因此,改革代议民主制的思路包括:进行良好的宪政安排,建立完善的激励、监控和沟通机制,将代议民主制与直接民主制适当地结合起来,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委托--代理关系 直接民主 代议民主 政治改革
下载PDF
政治安全的内容及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地位 被引量:38
7
作者 刘跃进 《国际安全研究》 2016年第6期3-21,共19页
国家政治安全在内容构成上包括国家政治思想安全、国家政治制度安全、国家政治活动安全三个部分。包括国家政治权力归属在内的"权属问题"是国家安全的根本问题,"国家权属安全"是国家政治安全的核心。在内含"... 国家政治安全在内容构成上包括国家政治思想安全、国家政治制度安全、国家政治活动安全三个部分。包括国家政治权力归属在内的"权属问题"是国家安全的根本问题,"国家权属安全"是国家政治安全的核心。在内含"人民主权"观念的社会主义国体中,政治安全最核心的内容是全体国民政治权利的安全。在国家政治制度和国家政治思想不适应社会发展和国民需要时,特别是在国民具有变革现存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的普遍要求时,政治变革便成为国家政治安全和整个国家安全的重要条件和保障,从而也成为国家政治安全和整个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和构成要素。虽说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本质,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但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条件下,只有国民安全才是国家安全及其所包括的政治安全的核心,是包括政治安全活动在内的一切国家安全活动的根本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安全 政治安全 人民主权 国家安全体系 政治变革
下载PDF
完善人大制度: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 被引量:24
8
作者 谢岳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3-48,57,共7页
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应当以改革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突破口,重点释放人大已有的政治功能,使之充分发挥代议与监督的职能。行政体制改革和基层民主是必要的,但是不能作为政治改革的替代方案,在政治改革没有实质性进展的情况下,这... 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应当以改革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突破口,重点释放人大已有的政治功能,使之充分发挥代议与监督的职能。行政体制改革和基层民主是必要的,但是不能作为政治改革的替代方案,在政治改革没有实质性进展的情况下,这些改革局限是十分明显的。党内民主从策略和性质上讲都不能成为当前政治改革的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改革既是一种明智的战略选择,同时又能够实现以人民民主促进党内民主的目标。人大改革一方面要强化人大监督职能,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如何监督人大,这是人大改革的一个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体制改革 人大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行政体制改革 政治改革 人大监督职能 党内民主 当代中国 政治功能 基层民主 替代方案 战略选择 制度改革 人民民主 实质性 作为 明智
原文传递
经济转轨、集体腐败与政治改革——基于中国转轨经验的经济学分析 被引量:23
9
作者 吴一平 《当代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26,108-109,共8页
腐败是经济转轨国家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中国当前的腐败问题呈现集体腐败的特征。文章主要是运用博弈理论对集体腐败行为进行解释。文章证明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转轨国家,由于缺乏一个独立的监督机构,一般都是上级官员作为其下级官员的监督... 腐败是经济转轨国家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中国当前的腐败问题呈现集体腐败的特征。文章主要是运用博弈理论对集体腐败行为进行解释。文章证明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转轨国家,由于缺乏一个独立的监督机构,一般都是上级官员作为其下级官员的监督者,他们非常容易合谋,形成集体腐败。随后文章对中国集体腐败问题做了实证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政治改革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转轨 集体腐败 政治改革
下载PDF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效应 被引量:25
10
作者 肖金明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15,共11页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具有广泛的政治效应。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效应,旨在促进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家的有机统一,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稳定政治改革民主方向...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具有广泛的政治效应。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效应,旨在促进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家的有机统一,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稳定政治改革民主方向、稳固政治改革的基础制度。适应政治文明、国家治理和政治改革的需要,必须加强宪法实施,创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与实践,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增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性质、基本功能和基础地位,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成国家第一制度,使其成为真正的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在国家和地方层面上释放其应有的政治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治文明 国家治理 政治改革
原文传递
县乡政府治理的危机与变革——事权分配和互动模式的结构性调整 被引量:25
11
作者 赵树凯 《学术前沿》 2013年第21期14-30,共17页
进入21世纪以来,县乡政府在政府体系中的位势发生重要变化。"重新集权化"全面挤压了县乡政府,直接加剧了县乡政府与上级政府的紧张关系,间接加剧了县乡政府与基层民众的紧张关系。现在,基层政府已经陷入深刻的治理危机,这种... 进入21世纪以来,县乡政府在政府体系中的位势发生重要变化。"重新集权化"全面挤压了县乡政府,直接加剧了县乡政府与上级政府的紧张关系,间接加剧了县乡政府与基层民众的紧张关系。现在,基层政府已经陷入深刻的治理危机,这种治理危机具有深刻的体制根源。如果政府体制改革缺乏强有力突破,或将出现多重危机并发局面。政府改革需要抛却传统思路,重新界定和确立不同层级政府间权力关系,在不同层级政府间建立全新的互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市政府 乡镇政府 基层治理 政治改革 民主法治
下载PDF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行动逻辑与实践方向 被引量:21
12
作者 庄德水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9-87,共9页
作为事关大局的重大政治改革,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逻辑起点在于现行反腐体制所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双重压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当前中国政治改革的突破口,其优势在于能够产生联动效应、风险较低且相对独立,既触及政治改革的核心问题,... 作为事关大局的重大政治改革,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逻辑起点在于现行反腐体制所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双重压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当前中国政治改革的突破口,其优势在于能够产生联动效应、风险较低且相对独立,既触及政治改革的核心问题,又革新了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体制。从改革进程来看,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呈现政治权威主导、"试点政治"和"于法有据"等实践特征。要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必须实现改革适应性与自主性的统一,既适应中国政治价值、现实政治体制以及国际反腐借鉴,又要规范组织结构和人员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监察委员会 政治改革 政治权威
原文传递
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与创新 被引量:17
13
作者 包心鉴 《廉政文化研究》 2010年第1期1-7,共7页
反腐倡廉,既要靠伦理,更要靠制度,这既是历史的经验,更是现实的选择。制度缺失和体制障碍,是腐败现象难以根除,一些领域甚至有所蔓延的根本原因。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重在构建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推进反腐... 反腐倡廉,既要靠伦理,更要靠制度,这既是历史的经验,更是现实的选择。制度缺失和体制障碍,是腐败现象难以根除,一些领域甚至有所蔓延的根本原因。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重在构建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推进反腐倡廉,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在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动力和标准等问题上实现由"以官为本"到"以人为本"的根本转变,不断增强反腐倡廉制度体系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腐倡廉 制度创新 政治改革
下载PDF
中国行政机构协商民主的运作模式、逻辑与建议 被引量:14
14
作者 张翔 吴晓林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7-105,共9页
中国行政机构协商民主的基本模式包括直接互动型、体制中介型与社会中介型。这三种模式体现了改革模式开放、改革思路渐近、改革路径成型等特点。这些模式在运作中存在地域发展不平衡、行政主导较明显、协商民主层级低、民间社会不发达... 中国行政机构协商民主的基本模式包括直接互动型、体制中介型与社会中介型。这三种模式体现了改革模式开放、改革思路渐近、改革路径成型等特点。这些模式在运作中存在地域发展不平衡、行政主导较明显、协商民主层级低、民间社会不发达等不足。因此,改革需要把握好三个平衡:第一,社会组织与政治秩序相平衡;第二,政策试点与政策扩散相平衡;第三,行政主导与平等协商相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机构 协商民主 政治改革
原文传递
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被引量:14
15
作者 程竹汝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5-61,共7页
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目标的关系,应循着现实问题——对应性改革措施——系统性顶层设计的逻辑来解释。一方面,改革措施是针对问题提出来的。政治体制改革的三个重点正好与中国政治领域长期积累的突出... 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目标的关系,应循着现实问题——对应性改革措施——系统性顶层设计的逻辑来解释。一方面,改革措施是针对问题提出来的。政治体制改革的三个重点正好与中国政治领域长期积累的突出问题相对应:以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适应社会日益增长的政治参与要求;以改革司法体制和运行机制来获得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长效机制;以健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来化解久拖不决的公权力失范问题。另一方面,在对应性改革措施与系统性顶层设计的关系中,三个改革重点又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次级命题,它们的协同推进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基础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体制改革 国家治理体系 治理能力 现代化 顶层设计
原文传递
当代中国政治改革与发展的体制资源——对地方官员的一项初步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肖唐镖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2005年第4期70-74,共5页
对政治改革和建设的态度,地方官员队伍已有着越来越强的独立思考,要求政治改革的期望与压力日益强烈,但他们认同于现行的基本政治框架,对政治改革渐进性的认识与理性程度已明显增强。这说明,在地方层面的现行正式体制中,政治改革的体制... 对政治改革和建设的态度,地方官员队伍已有着越来越强的独立思考,要求政治改革的期望与压力日益强烈,但他们认同于现行的基本政治框架,对政治改革渐进性的认识与理性程度已明显增强。这说明,在地方层面的现行正式体制中,政治改革的体制资源与动力基础已越来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改革 干部队伍 政治文化 体制资源
下载PDF
理工科硕士研究生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的思考 被引量:12
17
作者 叶秀芳 陈东初 +1 位作者 樊婷 常萌蕾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5期78-80,共3页
理工科专业课程由于知识体系的专业性和相对独立性,在思政改革探索中面临一些共性关键问题,是课程思政建设体系中的重点和难点。基于此,针对目前理工科硕士研究生专业课思政改革存在的现状,探索和探讨解决实际困难的可行性方案是开展和... 理工科专业课程由于知识体系的专业性和相对独立性,在思政改革探索中面临一些共性关键问题,是课程思政建设体系中的重点和难点。基于此,针对目前理工科硕士研究生专业课思政改革存在的现状,探索和探讨解决实际困难的可行性方案是开展和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首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理工科 专业课 教学改革
下载PDF
中国三十年政治体制改革动力比较分析——以制度变迁为视角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李慧勇 徐行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7-61,共5页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具有各种动力因素间相互交织和更替的规律性特点。以制度变迁为视角,纵观30年政治体制改革的轨迹,基本经历了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利益多元化"、从"单边行动"到"多元主体"...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具有各种动力因素间相互交织和更替的规律性特点。以制度变迁为视角,纵观30年政治体制改革的轨迹,基本经历了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利益多元化"、从"单边行动"到"多元主体"、从权力基点下的"强制性变迁"到利益基点下的"诱致性变迁"的动力变化过程。民主化的价值取向构成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依赖,成为贯穿政治体制改革的一条主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变迁 政治体制改革 动力
下载PDF
治理理论与中国政治改革的思想建构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泉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8-145,共8页
20世纪末治理理论的引进标志着中国本土政治研究的重要进展。本文的目的是解读治理理论在当代中国政治研究领域中出现与变迁的历史,梳理治理理论在本土化过程中的主要脉络,厘清这一理论被整合进入政治学科话语体系的具体方式。为此,文... 20世纪末治理理论的引进标志着中国本土政治研究的重要进展。本文的目的是解读治理理论在当代中国政治研究领域中出现与变迁的历史,梳理治理理论在本土化过程中的主要脉络,厘清这一理论被整合进入政治学科话语体系的具体方式。为此,文章结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治改革的理论争论背景,以几位具有代表性的治理理论学者为主,深入探讨他们的研究议题及其对学界选介国外治理思想的影响,从而揭示出治理理论在融入本土政治学者思考过程中的处境化特征,以及对建构中国政治改革思想模式的深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理论 政治改革 公民社会 谱系学
原文传递
政府网络舆论危机探究——基于政府公信力视角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李斌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50-55,共6页
政府网络舆论危机是公共危机的一种,根源于政府公信力的不断流失以及官民和谐关系的僵化变异,也是网络公共舆论汇聚、公众公民意识形成和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治理问题暴露与偶发的结果。应对政府网络舆论危机,存在着四个层次的治理举措:第... 政府网络舆论危机是公共危机的一种,根源于政府公信力的不断流失以及官民和谐关系的僵化变异,也是网络公共舆论汇聚、公众公民意识形成和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治理问题暴露与偶发的结果。应对政府网络舆论危机,存在着四个层次的治理举措:第一层次是采用危机治理策略平息事态;第二层次是促进理性的网络政治参与,慎用网络技术控制;第三层次是修复和提升政府公信力,促进社会和谐;第四层次是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打造政治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网络舆论危机 政府公信力危机 政治体制改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