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政治仪式的权力策略——基于象征理论与实践的政治学分析 被引量:48
1
作者 王海洲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38-43,共6页
政治仪式普遍存在于现代社会中,对权力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由各种权力关系所引发的合法性的构建或颠覆,都产生着巨大而隐蔽的影响。在各种政治仪式之权力策略的施行中,象征既是被激烈争夺的权威性资源,也是塑造和呈现政治文化及其价值... 政治仪式普遍存在于现代社会中,对权力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由各种权力关系所引发的合法性的构建或颠覆,都产生着巨大而隐蔽的影响。在各种政治仪式之权力策略的施行中,象征既是被激烈争夺的权威性资源,也是塑造和呈现政治文化及其价值理念的重要力量。更为关键的是,"仪式化"扩展了政治仪式的作用范畴、深化了政治仪式的影响程度,赋予各种实践活动以政治仪式的内涵和属性,通过对象征之多义性的控制,使整个政治生活空间成为一种象征权力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仪式 象征 权力 仪式化
下载PDF
政治仪式建构国家认同的理论诠释与实践图景——以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活动为例 被引量:23
2
作者 曾楠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1-60,共10页
国家认同是民众对所属国家的情感归属与赞同认可。当前中国国家认同面临国家身份意识消解、国家话语力量式微、国家形象被有意曲解等挑战,需要进一步增强国家认同。政治仪式是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具有唤醒集体记忆、彰显主流价值、呈现综... 国家认同是民众对所属国家的情感归属与赞同认可。当前中国国家认同面临国家身份意识消解、国家话语力量式微、国家形象被有意曲解等挑战,需要进一步增强国家认同。政治仪式是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具有唤醒集体记忆、彰显主流价值、呈现综合实力功能的象征性活动,政治仪式在建构国家认同中具有独特作用。仪式时空、仪式主题、仪式操演内蕴的明晰国家身份归属、强化国家话语力量、提升国家形象的价值功能,指向政治仪式建构国家认同的逻辑本原。通过对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活动的实践样本分析,从特定时空唤醒改革记忆、鲜明主题凝聚改革共识、纪念大会总结改革成就等向度,揭示政治仪式建构国家认同的实践图景。新时代,需要合理发挥政治仪式建构国家认同的功效,合理挖掘时空资源建构集体记忆,有效提升主流价值的传播效能,充分运用仪式操演形塑国家形象,进而形成稳固的国家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认同 政治仪式 集体记忆 理论诠释 实践图景
下载PDF
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的象征符号、阈限和国家认同建构 被引量:16
3
作者 李华君 窦聪颖 滕姗姗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3-99,114,共8页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以下简称9·3阅兵)既是一场庄严的政治仪式,又是一场盛大的媒介仪式,具有人类学、符号学、政治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多层面的重要意义。阅兵中的象征符号是仪式语境中独特结...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以下简称9·3阅兵)既是一场庄严的政治仪式,又是一场盛大的媒介仪式,具有人类学、符号学、政治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多层面的重要意义。阅兵中的象征符号是仪式语境中独特结构的基本单元,也是国家形象的集中体现。在众多符号所营造的氛围中,仪式的阈限过程得以显现,仪式参与者就同一方向的需求达成交融的同志关系。这种关系虽然是暂时的,但为国家认同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仪式 象征符号 阈限 国家认同
原文传递
秩序与方法——荀子对政治与道德之关系的理解 被引量:13
4
作者 东方朔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25,共12页
学者在讨论孟、荀两人的理论差异时,大多集中在他们各自所持的人性论之差异上,但他们在重建社会政治秩序的主题上却目标相同,即如何在一个充满"争"与"乱"的世界中重建合理的社会政治秩序。若因其所"同"... 学者在讨论孟、荀两人的理论差异时,大多集中在他们各自所持的人性论之差异上,但他们在重建社会政治秩序的主题上却目标相同,即如何在一个充满"争"与"乱"的世界中重建合理的社会政治秩序。若因其所"同"而观其所"异",则其所"异"的可能解释之一便表现在"如何建立秩序"的方法问题上。孟子主张以"仁心"之直推以求政治秩序之实现,荀子则坚持以客观化的"礼"为架构来重建政治秩序。孟子对建立政治秩序的思考完全基于个人自足的内在"仁心"。在就道德而言道德的角度上看,其思想无疑成就了道德的尊严和人格的伟大;但若必欲即此而言政治,却会因其对政治之特性缺乏可靠的认知基础而导致政治上的空想主义。荀子对重建政治秩序的致思则委诸于先王制作的"礼",礼的内涵虽然包容甚广,但与孟子的"仁心"不同,荀子言礼的首出的意义是政治学的而非伦理学的,是为了去乱止争以实现"出于治"、"合于道"的政治目的而形成的一套制度设计。即此而言,在面对重建政治秩序的时代主题时,若与孟子言仁心之兴发和推扩相比,荀子的此一主张无疑更具有客观和可实行、可"设施"的特性。然而,荀子的礼既是政治学的,又是伦理学的,其间各自在根源上的分际并不明确;同时,由于荀子心目中紧紧绞固于政治秩序的实现,道德则不免沦为维护政治的手段,乃至常常以政治的方式来处理道德问题,其结果则导致对专制政治的强化。学者谓荀子尊君、重势、倾向于独断,良非无故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孟子 政治秩序
原文传递
仪式政治的古今之变 被引量:11
5
作者 任剑涛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9-43,共5页
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政治仪式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先后设立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2月4日国家宪法日、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关键词 政治仪式 实践 历史 社会政治生活 抗日战争胜利 国家宪法 南京大屠杀 中共中央
原文传递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仪式与信仰塑造 被引量:11
6
作者 宋斌 黄伟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0-56,共7页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对政治仪式推陈出新、运用较多的时期,这出于当时历史条件下推动党的事业发展、传播党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纲领、铸造全党政治信仰的现实需要。政治仪式中的符号、演说、氛围等元素,在视觉、叙事和情感等方面对政治信...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对政治仪式推陈出新、运用较多的时期,这出于当时历史条件下推动党的事业发展、传播党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纲领、铸造全党政治信仰的现实需要。政治仪式中的符号、演说、氛围等元素,在视觉、叙事和情感等方面对政治信仰的铸造具有独特优势。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将各种政治仪式运用于全党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铸造,取得显著成效。这一历史经验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值得认真研究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时期 中国共产党 政治仪式 政治信仰
下载PDF
政治仪式的符号学解读——以阅兵式为例 被引量:9
7
作者 金霞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12-1016,共5页
政治仪式是巩固国家政权的重要政治传播渠道,古往今来,时间的累积和历史的演进将政治仪式推向神圣化,历时性的使用使政治仪式从传统中获得理据性,强化了政治仪式的神圣性。现代社会中,各国通过政治仪式符合文本聚合轴的选择与使用传播... 政治仪式是巩固国家政权的重要政治传播渠道,古往今来,时间的累积和历史的演进将政治仪式推向神圣化,历时性的使用使政治仪式从传统中获得理据性,强化了政治仪式的神圣性。现代社会中,各国通过政治仪式符合文本聚合轴的选择与使用传播政治意图、完善政治体系、推进政治文明,共时性的使用使政治仪式具有普适性并获得普遍理据性。历时和共时交汇的政治仪式符号文本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和规则,是有效的政治传播手段和权力维护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仪式 符号 历时 共时
下载PDF
国家认同:现代多民族国家共同体意识的构建目标 被引量:7
8
作者 薛洁 王灏淼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12,共9页
现代民族国家大都是多民族国家,多民族国家成员的身份是多重的,因而他们的认同结构也有层次性。国家认同整合了各民族的历史、传统和信念,体现多元一体的价值,居于最高认同层次。为实现构建共同体意识的最终目标,国家认同通常借助政治... 现代民族国家大都是多民族国家,多民族国家成员的身份是多重的,因而他们的认同结构也有层次性。国家认同整合了各民族的历史、传统和信念,体现多元一体的价值,居于最高认同层次。为实现构建共同体意识的最终目标,国家认同通常借助政治符号的作用使多民族国家成员对国家的感知具象化;并且通过政治仪式以情境化方式在时空场域中凝结共同记忆。新中国70年的建设实践表明,多民族国家在发展建设中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民族团结,通过共同繁荣保持民族的特性与文化的多样;同时在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发展中增强了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民族国家 政治符号 国家认同 政治仪式 共同体意识
原文传递
仪式与政治时间的更新 被引量:6
9
作者 王海洲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7-49,共3页
组织和制度作为人类政治生活的骨与血,往往因隐藏于“日常性”这一皮肤之下,需通过专业手段方可查探;仪式和仪式化行为则不同,它们不仅易为人所见,且因之与日常行为大相径庭而格外引人注目,
关键词 政治生活 仪式化 更新 时间 日常行为 专业手段 日常性
原文传递
国歌塑造认同:超越政体类型学的国家认同建构——基于对121国国歌的政治学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国晓光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2期55-62,共8页
国歌是民族精神的标志和国家尊严的象征,也是塑造公民国家认同的重要载体。国歌为国家认同建构提供了丰富的意义世界,为共同体的“想象”创造了特殊的叙事结构。国歌歌词描写的对象有三种基本类型:国歌描绘山河壮丽与秀美,增强公民对领... 国歌是民族精神的标志和国家尊严的象征,也是塑造公民国家认同的重要载体。国歌为国家认同建构提供了丰富的意义世界,为共同体的“想象”创造了特殊的叙事结构。国歌歌词描写的对象有三种基本类型:国歌描绘山河壮丽与秀美,增强公民对领土的热爱与依赖,从而在空间意义上强化了公民的国家认同;国歌赞颂民族精神和气质,赋予共同体成员以自豪感、荣耀感和归属感,强化了公民的民族情感;国歌记录民族辉煌和苦难,唤醒荣耀和屈辱记忆,带领人们重返昔日荣光,铭记过往悲情,在时间维度上强化了公民的国家认同。作为代表国家精神的权威性乐曲,国歌激发了休戚与共、风雨同舟的内在情感,在领土、民族与记忆三个维度上确立了“我们”的边界和属性。通过强化领土认知、增进民族情感、唤醒历史记忆来增进公民的国家认同,是各种类型政体的普遍性做法。国歌塑造国家认同的机制和逻辑超越了政体类型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歌 政治仪式 国家认同 领土认同 民族认同 历史记忆
下载PDF
当下中国政治仪式的去神圣化及其应对策略 被引量:5
11
作者 郝宇青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4-57,共4页
所谓仪式,是指“一种体现社会规范的、重复性的象征行为”。由此出发,政治仪式是指一种体现政治生活领域规范的、
关键词 政治仪式 神圣化 中国 社会规范 生活领域 重复性
原文传递
后现代社会的政治仪式何以可能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骄阳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0-54,共5页
政治仪式一度作为权力规训的过程和结果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统治者通过它来获得政权的合法性,而普通民众则通过它来获得与政权主体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 政治仪式 后现代社会 人类社会 普通民众 合法性 统治者 政权 权力
原文传递
我国宪法宣誓制度的效力基础及其实现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欣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1-67,共7页
宣誓制度在我国古已有之,在吸收国外经验和国内实践成果的基础之上,我国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实属水到渠成。我国宪法宣誓制度的建立对于宣誓主体乃至整个社会宪法信仰的建立都具有深远的意义。相较于宣誓仪式的程序表现,宪法宣誓制度的效... 宣誓制度在我国古已有之,在吸收国外经验和国内实践成果的基础之上,我国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实属水到渠成。我国宪法宣誓制度的建立对于宣誓主体乃至整个社会宪法信仰的建立都具有深远的意义。相较于宣誓仪式的程序表现,宪法宣誓制度的效力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内在的心理约束。宪法宣誓的制度设计使得其无论在理论抑或实践中都招致诘难和质疑。我国传统仪式中的政治性和社会性特点,为我国宣誓制度提供了效力来源。我国宪法宣誓制度的效力需要通过提升国家公权力实施的规范性和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保障的实用性加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宣誓 宣誓制度 政治仪式 效力基础 实用理性
下载PDF
政治仪式与国家认同的建构:研究脉络、热点与展望——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14
作者 杨绘荣 张静 刘佳佳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34-148,共15页
政治仪式的国家认同建构功能是学界的研究热点,运用CiteSpace软件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旨在为解决现代国家认同建构问题提供理论参考。分析结果显示,学者们对政治仪式与国家认同的建构这一主题关注度持续升温,但大部分作者仍处于独... 政治仪式的国家认同建构功能是学界的研究热点,运用CiteSpace软件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旨在为解决现代国家认同建构问题提供理论参考。分析结果显示,学者们对政治仪式与国家认同的建构这一主题关注度持续升温,但大部分作者仍处于独立研究状态。基于关键词共现、聚类和突现图谱的分析发现,政治仪式与国家认同的建构研究大致经历了起步、稳步发展和迅猛发展三个阶段,热点主题包括政治仪式的功能、政治仪式建构国家认同的逻辑与路径等。从可视化分析结果来看,未来研究需要与时事政治紧密结合并向多学科领域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仪式 国家认同 研究热点 可视化分析
下载PDF
仪式和象征:当代中国基层政治的“控制艺术”和“权力技术” 被引量:6
15
作者 戴长征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7-93,共7页
仪式和象征是当代中国基层政治运作的重要机制,实现着动员、沟通、约束和奖惩等各种功能。当代中国基层政治重要的仪式化活动是集会和会议,无论是"肯定性"还是"否定性"的集会和会议都在一定程度上创造出某种"... 仪式和象征是当代中国基层政治运作的重要机制,实现着动员、沟通、约束和奖惩等各种功能。当代中国基层政治重要的仪式化活动是集会和会议,无论是"肯定性"还是"否定性"的集会和会议都在一定程度上创造出某种"剧场"效应,基层的政治控制和权力运行因此得以实现。基层权威通过对仪式和象征这种"控制艺术"和"权力技术"的运用,推动着基层政治过程和政治生活的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政治 政治机制 仪式和象征
下载PDF
青年政治认同的仪式形塑逻辑与增效路径
16
作者 常志静 宣朝庆 《理论与现代化》 2023年第6期64-74,共11页
青年政治认同是新时代做好青年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仪式实践通过符号、时空、事件的典型叙事把抽象的价值观念、政治观点、核心立场等具体化为可视、可感、可认知的学习载体和资源,达到形塑和强化青年政治认同的目的。青年政治认同的... 青年政治认同是新时代做好青年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仪式实践通过符号、时空、事件的典型叙事把抽象的价值观念、政治观点、核心立场等具体化为可视、可感、可认知的学习载体和资源,达到形塑和强化青年政治认同的目的。青年政治认同的仪式形塑可以因循仪式实践的叙事逻辑,借助青年群体青睐的符号征用、形式呈现等极具时代特色的表达方式,可通过意义之网的编制、仪式展演的进行、仪式群体的形成等具体化策略,实现主流价值和政治观念的持续生产与有效传播,进而达到形塑青年政治认同、激发青年活力的功效,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政治认同 仪式研究 政治仪式
下载PDF
高校借助政治仪式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困境与对策 被引量:5
17
作者 董晓敏 郝敏 《未来与发展》 2019年第8期81-85,80,共6页
高校历来高度重视借助政治仪式这一特殊政治景观进行政治社会化教育,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但目前仪式教育却存在政治仪式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失衡的弊病,具体表现为仪式教育目标齐一、仪式教育内容单一、仪式教育程序失范,弱化了仪式效... 高校历来高度重视借助政治仪式这一特殊政治景观进行政治社会化教育,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但目前仪式教育却存在政治仪式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失衡的弊病,具体表现为仪式教育目标齐一、仪式教育内容单一、仪式教育程序失范,弱化了仪式效能供给以及大学生政治认同。为突破这一教育困境,必须推动仪式教育回归教育本位,具体路径包括增强仪式的教育效能供给,推动政治认同从僵化同一迈向开放统一;推动仪式教育内容从片面走向全面,知情信行有机融合强化认同支撑;完善仪式教育过程,做好仪式前期的动员准备工作,重视后仪式时间的跟进反馈和再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仪式 政治认同 大学生 仪式教育
下载PDF
从仪式到仪式政治 被引量:4
18
作者 叶娟丽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3-47,共5页
当地时间2017年1月20日,在经过一整套规范的就职典礼仪式后,特朗普正式成为美国历史上第45任总统。这一整套仪式,事实上从1月19日下午3时的就职典礼音乐会即已启动。
关键词 仪式 政治 就职典礼 美国历史 特朗普 音乐会
原文传递
国家荣誉体系:尊崇人民力量的政治象征系统 被引量:1
19
作者 薛洁 《学海》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3-41,共9页
国家荣誉体系是国家建设的象征领域,中国国家荣誉体系是包含了荣誉制度法律体系、颁授仪式、纪念日设立、公墓建设等一系列内容的整体设计。现代中国国家最高荣誉体系由“五章一簿”组成,国家勋章从称号冠名、勋章设计、表彰决定、颁授... 国家荣誉体系是国家建设的象征领域,中国国家荣誉体系是包含了荣誉制度法律体系、颁授仪式、纪念日设立、公墓建设等一系列内容的整体设计。现代中国国家最高荣誉体系由“五章一簿”组成,国家勋章从称号冠名、勋章设计、表彰决定、颁授主体、制度立法、颁授仪式的时间空间要素等诸多方面彰显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人民意志对国家象征资源的支配,反映了国家的政治价值观,指明了未来的道路选择。人民群众是生产实践的主体,具有改造世界的根本性力量,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思想的重要内涵。国家荣誉体系坚持人民是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和创造社会历史的主体,尊崇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彰显人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史上的功绩,强调劳动人民在国家建设中的贡献,以此塑造中国的国家认同。国家荣誉体系的人民性决定了国家最高荣誉具有的至上权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荣誉 国家建设 人民性 象征符号 政治仪式
下载PDF
从“诗教”到“美育代宗教”——关于近代中国文学教育思想的嬗变与转型 被引量:5
20
作者 殷国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8-80,197,共14页
20世纪中国思想史和文学史上,美及其美学思想的引入、生发和建构,不仅成了促进中国社会文化变革的重要催化剂和思想酵素,更是中国文学理论和批评得以更新换代的重要标志,其在中国文化意识形态场域不断掀起的理论风暴,亦不断刺激和推动... 20世纪中国思想史和文学史上,美及其美学思想的引入、生发和建构,不仅成了促进中国社会文化变革的重要催化剂和思想酵素,更是中国文学理论和批评得以更新换代的重要标志,其在中国文化意识形态场域不断掀起的理论风暴,亦不断刺激和推动着中国艺术思维和精神意识的重生与复兴。在这个过程中,蔡元培"美育代宗教"观念的提出具有标志性意味,其不仅与中西方文化交合和碰撞的特殊语境紧密相关,显示了跨文化的视野和寓意,而且承袭了中国本土文化的诗教传统--这一点在以往相关研究中尚缺乏深入探究,因而对于20世纪中国美学意识的嬗变与创新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代宗教 儒教 政教 礼教 诗教 蔡元培 德国古典哲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