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价值、势能和技术:预算绩效指标共识的形成机制
1
作者 李文彬 吴梦梦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32-142,共11页
交互式对话理论认为,政府绩效评价是评价方、被评对象和利益相关者通过对话谋求共识的过程,而绩效指标则是共识的基础。基于该理论,以C镇构建部门整体支出核心绩效指标体系为案例,对多元主体通过对话形成预算绩效指标共识的研究发现:势... 交互式对话理论认为,政府绩效评价是评价方、被评对象和利益相关者通过对话谋求共识的过程,而绩效指标则是共识的基础。基于该理论,以C镇构建部门整体支出核心绩效指标体系为案例,对多元主体通过对话形成预算绩效指标共识的研究发现:势能驱动、价值牵引和技术弥合机制促成了共识的形成。其中,政治势能对价值牵引产生深刻影响,而技术弥合则通过协调政治势能与价值牵引之间的关系,凝聚三种机制合力进而助力共识形成。与交互式对话理论的比较发现,我国背景下交互式对话的实践呈现出一定的独特性,包括对话主体的多元化和对话基础的约束性。这一发现不仅能够为我国基层预算绩效管理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引,也有助于提升交互式对话理论的精细化和本土化,并为基层政府机构创建对话惯例和开展组织学习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互式对话 指标共识 政治势能 价值牵引 技术弥合
下载PDF
基层试点政策议程何以确立?——对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个案追踪
2
作者 刘鑫 《科学学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29-1438,共10页
公共政策试点中的政治动能是一个能够解释基层改革动因和能动性的学术表达。论文构建了基层自下而上试点政策议程确立的分析框架,为解构基层试点政策议程确立的动因与机制提供了综合分析视角。选取科技政策领域源于西南交通大学的职务... 公共政策试点中的政治动能是一个能够解释基层改革动因和能动性的学术表达。论文构建了基层自下而上试点政策议程确立的分析框架,为解构基层试点政策议程确立的动因与机制提供了综合分析视角。选取科技政策领域源于西南交通大学的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为对象,还原这一基层试点政策议程的确立过程、历史细节与特殊经验,从形成基层共识、进入高层视野、议程正式确立三个过程阶段出发,以不同阶段和层级的合法性建构为牵引,开展了试点政策议程确立中政治动能的作用机理分析。研究发现,试点中的政治动能以多种干预方式作用于基层政策能动性、注意力获取、联盟构建和终极合法性生成四个关键微观机制,驱动基层试点方案逐级突破合法性困境后进入国家政策议程。论文的理论贡献在于,一是在科技领域深化了基层政策试点过程中上下联动的动因研究,二是建构了公共政策视域下政治动能的理论解释框架及其与政治势能的对话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动能 政策试点 议程确立 科技成果 知识产权
原文传递
强政治势能下的运动式治理及其常规化转型——基于全国农村低保专项治理的研究
3
作者 赖志杰 《公共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98,171,共12页
运动式治理因治理效果“立竿见影”而深受各级政策执行主体的青睐,但又因治理效果具有阶段性且反弹性强而饱受诟病。全国农村低保专项治理打破了“运动式治理失灵”,其对目标定位偏差的治理既实现了“当下改”,又实现了“长久治”。在... 运动式治理因治理效果“立竿见影”而深受各级政策执行主体的青睐,但又因治理效果具有阶段性且反弹性强而饱受诟病。全国农村低保专项治理打破了“运动式治理失灵”,其对目标定位偏差的治理既实现了“当下改”,又实现了“长久治”。在多地深度访谈掌握丰富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基于“强政治势能-政策良性变现”的框架分析发现,强政治势能触发的全国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借助于严苛的负面激励和非制度性投入执行资源快速纠正了救助对象识别偏差,同时开展以政策迭代、技术应用和资源扩充为主要内容的常规化建设,在新的强政治势能的推动下实现常规化治理而使治理效果得以延续。本文是对全国农村低保专项治理的探究,提供了一条运动式治理转型为常规化治理的可行路径,其中强政治势能不仅是运动式治理的“触发器”,还是常规化治理的“推动器”,而执行主体在运动式治理基础上开展的常规化建设则是治理模式转型的“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势能 运动式治理 常规化治理 常规化建设 治理模式转型
原文传递
政治动能:基层试点方案进入中央决策议程的机制分析
4
作者 刘鑫 李雪 王路昊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5-81,共17页
基层试点方案进入中央决策议程并非是自然而然的,而是经过基层精心策划和不断努力的结果,基层能动性的发挥具有驱动政策创设、局部政策试点和影响中央决策议程的作用。本文按照“概念构建-案例实证-框架生成”的逻辑,分析了试点方案通... 基层试点方案进入中央决策议程并非是自然而然的,而是经过基层精心策划和不断努力的结果,基层能动性的发挥具有驱动政策创设、局部政策试点和影响中央决策议程的作用。本文按照“概念构建-案例实证-框架生成”的逻辑,分析了试点方案通过基层自主助推,最终进入中央决策议程的完整过程机制,将个案分析辅以影子案例开展过程剖析与机制挖掘,归纳了政治动能概念的类型化及其现实表征。基于“科技界的小岗村”的知识产权权属改革个案分析,挖掘归纳出共识式动能、宣传式动能、结盟式动能、决策影响式动能四种政治动能的类型、特点和功能,剖析了基层试点政策方案之所以能够进入中央决策议程的关键内在能动性机制。研究发现,蕴含在基层自主创设政策行为和政策试点中的多种类型的政治动能以凝聚共识、扩大影响、获得认同和触发势能的方式影响基层试点政策方案进入中央决策议程。本文构建了政治动能作用于基层自主政策创设与试点行为的理论框架,提炼并丰富了中国公共政策研究的本土化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能动性 试点方案 政策创设 政治动能 知识产权
原文传递
通报负面典型案例能以儆效尤吗?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国兴 林伟纯 +2 位作者 Bin Su 高杨 陈张蕾 《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87-299,共13页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解决环境治理困境的重大制度创新,通报负面典型案例是其重要举措。本文在厘清通报负面典型案例如何产生震慑效应的基础上,利用2014—2020年28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对通报负面典型案例的震慑效应及震慑效应的影响...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解决环境治理困境的重大制度创新,通报负面典型案例是其重要举措。本文在厘清通报负面典型案例如何产生震慑效应的基础上,利用2014—2020年28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对通报负面典型案例的震慑效应及震慑效应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评估。研究结果表明:通报负面典型案例对地方政府产生了震慑效应;通报中的严厉措辞强化了震慑效应;点名市党委及市政府强化了震慑效应;较高程度的公众参与和政府回应放大了震慑效应;震慑效应对于较容易治理的环境问题效果较好,但对于需久久为功的综合环境问题短期内无显著作用;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中依然存在“保底”倾向。上述结果在考虑了样本偏误、测量指标、环境治理领域等因素后依然稳健。本文的研究发现为通报负面典型案例的生效机制及影响因素提供了可靠的经验支撑,为合理使用通报负面典型案例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势能 中央环保督察 通报负面典型案例 震慑效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