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9篇文章
< 1 2 5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网民的意识形态立场及其形成 一个实证的分析 被引量:66
1
作者 马得勇 王丽娜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2-167,共26页
本文以4 000多份网民的调查问卷数据为依据,对中国公众的"左""右"意识形态立场的现状、特征及其起源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左""右"派网民与西方国家的"左""右"派在... 本文以4 000多份网民的调查问卷数据为依据,对中国公众的"左""右"意识形态立场的现状、特征及其起源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左""右"派网民与西方国家的"左""右"派在基础性政治心理特性上恰好相反,中国的"左派"相对于右派而言,具有更为显著的威权人格特征,也更倾向于维护现有社会秩序和传统价值,在对外态度上更为强硬和排外。右派比"左派"更关注社会公平、限制公权力和赞同后现代价值。从信息接触和政治心理两个理论视角进行分析后发现,媒体影响和威权人格对网民意识形态立场的形成均有明显影响。笔者认为,在新媒体时代,随着信息源日益多元,相对于外在的信息而言,个体内在的威权人格对个人意识形态立场形成的影响可能会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权人格 意识形态立场 网民 信息 左派 右派
下载PDF
论政治信仰 被引量:29
2
作者 井中雪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5,共5页
政治信仰是指特定社会和国家的人们在对某种社会政治体系及其理论学说认同、信服和敬仰的基础上,进而奉为自己言行准则并身体力行的精神体系。政治信仰在社会的政治系统中隶属于政治文化,不同的政治文化会孕育和形成不同的政治信仰。政... 政治信仰是指特定社会和国家的人们在对某种社会政治体系及其理论学说认同、信服和敬仰的基础上,进而奉为自己言行准则并身体力行的精神体系。政治信仰在社会的政治系统中隶属于政治文化,不同的政治文化会孕育和形成不同的政治信仰。政治信仰是意识形态的主导成分之一,是意识形态中的“集体无意识”,它通过这种“集体无意识”表现出对社会的强大的凝聚、控制、导向和感召功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现实的政治活动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一种政治理想和政治信仰。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只有上升到政治信仰的高度,才能在实践中加深理解,自觉贯彻,身体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信仰 政治文化 意识形态 集体无意识
下载PDF
论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 被引量:23
3
作者 高天琼 《襄樊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107-110,共4页
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是一项与国际接轨的事业,是动员和组织青年学生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是新形势下共青团对青年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必须正视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采取有效措施,不... 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是一项与国际接轨的事业,是动员和组织青年学生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是新形势下共青团对青年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必须正视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改进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愿者 志愿服务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下载PDF
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作用 被引量:21
4
作者 陈文革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88-91,共4页
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人类认知现象。政治语篇经常使用大量的隐喻来概念化并传递抽象的政治和现实,为制定某种政策或采取某项行动制造舆论,因此隐喻渗透着意识形态和社会认知。文章结合具体的新闻事例,揭示了隐喻在政治语篇... 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人类认知现象。政治语篇经常使用大量的隐喻来概念化并传递抽象的政治和现实,为制定某种政策或采取某项行动制造舆论,因此隐喻渗透着意识形态和社会认知。文章结合具体的新闻事例,揭示了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运用,认为隐喻在政治语篇中起到了框架、筛选、劝说、类推说理和评估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政治语篇 意识形态 社会认知
下载PDF
化工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融合的实践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的政治思想与工程伦理教育 被引量:24
5
作者 于鲁汕 王平 +2 位作者 黄昊飞 孟秀霞 张津津 《高教学刊》 2020年第21期189-193,共5页
为促进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程思政融合改革,以教育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和目标。化工专业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探讨教授专业知识同时,专业课教学过程融合思想品德、工程伦理教育、价值取向引导的教学,通过案例培养教育大学生具有担当民族... 为促进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程思政融合改革,以教育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和目标。化工专业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探讨教授专业知识同时,专业课教学过程融合思想品德、工程伦理教育、价值取向引导的教学,通过案例培养教育大学生具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觉悟和意识。探讨专业课教学课堂教育主渠道,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专业课教学与“课程思政”结合的教育模式,强化课堂育人责任,切实提高专业课教学过程立德树人的综合培养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化工专业 政治思想 工程伦理
下载PDF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调查分析 被引量:19
6
作者 普丽春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2008年第6期17-22,共6页
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也不例外,并在政治思想方面呈现多元化的个性特征。因此,深入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意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的... 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也不例外,并在政治思想方面呈现多元化的个性特征。因此,深入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意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的放矢地探索教育管理的方法和途径,乃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 政治思想状况 管理 建议
下载PDF
互联网技术的政治属性与意识形态传播——对互联网与意识形态研究的批判与反思 被引量:19
7
作者 程同顺 张文君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8-73,共6页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我国意识形态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当前关于互联网与意识形态的研究存在着误区,即只将互联网传播的内容看作意识形态而忽略了互联网本身也具有多元主义与个人主义等政治属性,而这种政治属性本身同样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意...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我国意识形态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当前关于互联网与意识形态的研究存在着误区,即只将互联网传播的内容看作意识形态而忽略了互联网本身也具有多元主义与个人主义等政治属性,而这种政治属性本身同样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意识形态。因此,要正确认识互联网技术的意识形态属性,从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调适、互联网意识形态的制度性规范、互联网意识形态的技术性约束等方面来探索互联网意识形态传播的规范性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政治属性 主流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传播
原文传递
政治理性与政治学 被引量:15
8
作者 吕嘉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5-40,共6页
政治理性的本质特征是 :在形态上 ,它是系统解释世界的理论体系──意识形态 ;在性质上 ,它是以认定阶级利益、国家利益等集体利益为特征的集体理性 ;在功能上 ,它是价值理性、理论理性、形而上理性、实践理性、工具理性等多种理性功能... 政治理性的本质特征是 :在形态上 ,它是系统解释世界的理论体系──意识形态 ;在性质上 ,它是以认定阶级利益、国家利益等集体利益为特征的集体理性 ;在功能上 ,它是价值理性、理论理性、形而上理性、实践理性、工具理性等多种理性功能的辩证统一。要在政治行为分析基础上分析政治问题 ,就必须对政治理性的价值性质做出判断。就是说 ,政治学不仅需要建立政治理性理论──意识形态理论 ,还需要建立一种价值理论 ,一种能够为其价值判断提供价值标准的价值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学 理性选择方法 政治理性 意识形态 价值理论
下载PDF
政治传播内容中政治信息与政治话语的区分及其意义 被引量:15
9
作者 施惠玲 杜欣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5-120,共6页
作为一种特殊传播活动的政治传播,既传播政治信息也传播政治话语,更多的时候在传播政治话语。政治信息是关于政治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具有较强客观性的事实内容;政治话语是政治活动、过程和结果具有强烈主观意图和目的的意识形态内容,是... 作为一种特殊传播活动的政治传播,既传播政治信息也传播政治话语,更多的时候在传播政治话语。政治信息是关于政治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具有较强客观性的事实内容;政治话语是政治活动、过程和结果具有强烈主观意图和目的的意识形态内容,是服务于政治权力关系的意义和目的的直接表达。政治话语不仅是一种表达政治信息的"中介",同时也是与政治信息并列的政治传播的内容。把政治传播内容中的政治话语和政治信息区别开来,有助于把握政治传播不同于一般传播的特质,更有利于实践层面政治传播的规范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传播 政治信息 政治话语 意识形态
原文传递
本土化构想:建设中国特色现代政治学理论面临诸问题 被引量:16
10
作者 葛荃 张英魁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16-23,共8页
建构中国现代政治学理论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对自身政治现实的反省与思考、对西方先进理论模式的借鉴与吸取、对自我知识谱系的梳理与检讨等方面的努力。本文认为,建构中国特色的政治学理论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有三:一是当代中... 建构中国现代政治学理论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对自身政治现实的反省与思考、对西方先进理论模式的借鉴与吸取、对自我知识谱系的梳理与检讨等方面的努力。本文认为,建构中国特色的政治学理论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有三:一是当代中国政治学理论承载学术任务的多层次性与复杂性;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意识形态化的问题;三是政治学理论的本土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 政治学理论 意识形态化 本土化
下载PDF
政治意识形态:影响因素、心理机制及作用 被引量:15
11
作者 刘取芝 孙其昂 +1 位作者 施春华 陈友庆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073-2081,共9页
政治意识形态(Political Ideology)本质上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是关于社会的合理秩序及其达成方式的态度和信念系统。在有关文献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政治意识形态的概念、结构、个体政治意识形态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政治行为... 政治意识形态(Political Ideology)本质上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是关于社会的合理秩序及其达成方式的态度和信念系统。在有关文献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政治意识形态的概念、结构、个体政治意识形态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政治行为、心理健康的影响。未来应拓展东方或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环境下的研究,探索教育、价值观、媒体接触对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政治意识形态动机的调节因素及认知机制;政治意识形态与政治参与、政治管理等行为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意识形态 心理健康 政治行为
下载PDF
政治认同: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路径 被引量:15
12
作者 唐庆鹏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7-188,共12页
建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本质上是做民心政治工作,需要遵循人民群众政治认同的逻辑。政治认同与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存在耦合关系,既表现为彼此建构的结构性耦合,也体现为相互作用的功能性耦合。从政治认同视角看,当代中国网络意识形态话... 建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本质上是做民心政治工作,需要遵循人民群众政治认同的逻辑。政治认同与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存在耦合关系,既表现为彼此建构的结构性耦合,也体现为相互作用的功能性耦合。从政治认同视角看,当代中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并不是抽象观念本身在网络空间的自我演化,而是根植于网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持续性认可、赞同与支持实践之中。基于政治认同视域审视高速流变的网络空间话语场,可以发现,正是认而不同、同而少认、不认无同等内在政治认同危机使得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弱化、虚化、边缘化的风险。鉴于此,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应回归认同路径,立足政治认同逻辑加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积极探索自下而上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机制以及虚实共进地发展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认同 网络空间 意识形态 话语权
下载PDF
关于政治传播内容的理论思考 被引量:13
13
作者 荆学民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9-114,共6页
政治传播是政治信息的流动过程。因此,政治传播的内容可以笼统称为政治信息。政治传播中流动的主要是"观念形态"和"潜在形态"的政治信息。观念形态的政治信息主要是意识形态,潜在形态的政治信息主要是政治价值和政... 政治传播是政治信息的流动过程。因此,政治传播的内容可以笼统称为政治信息。政治传播中流动的主要是"观念形态"和"潜在形态"的政治信息。观念形态的政治信息主要是意识形态,潜在形态的政治信息主要是政治价值和政治文明。把政治传播内容设想为一个圆,其表层结构是意识形态,中层结构是政治价值,深层结构是政治文明。在传播的过程中其三层结构的"可传播性"程度也不一样,区别其可传播性对于政治传播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传播 政治信息 意识形态 政治文明
原文传递
互联网与中国在校大学生政治意识关系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黄岭峻 徐浩然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80-84,共5页
关于互联网的政治影响力,学术界存在两种观点。"肯定派"认为上网行为会影响网民的政治意识,甚至会使上网者成为无国界的"世界公民";"否定派"则认为互联网并未取代大众媒介的政治影响力,其对网民政治意识... 关于互联网的政治影响力,学术界存在两种观点。"肯定派"认为上网行为会影响网民的政治意识,甚至会使上网者成为无国界的"世界公民";"否定派"则认为互联网并未取代大众媒介的政治影响力,其对网民政治意识的影响非常有限。根据我们对武汉理工大学317名大学生网民的调查,"否定派"的观点更为接近事实,即互联网对网民政治意识的影响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政治意识 中国大学生
原文传递
西方政治语篇分析的语用学视角 被引量:14
15
作者 杨敏 《中国外语》 CSSCI 2011年第2期37-42,共6页
作为政治体系的产物,政治语篇在社会中是一种很重要的语篇形式,许多学科对它有研究。政治语篇的载体——语言,同样引起许多语言学者的关注。本文主要讨论语言学者们近年来利用语言学的一些理论和概念对政治语篇进行分析的成果,比如"... 作为政治体系的产物,政治语篇在社会中是一种很重要的语篇形式,许多学科对它有研究。政治语篇的载体——语言,同样引起许多语言学者的关注。本文主要讨论语言学者们近年来利用语言学的一些理论和概念对政治语篇进行分析的成果,比如"预设"概念、"复调"概念和"暗指"概念等被纷纷用来研究和揭示语篇中的意识形态。笔者希望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的语言学应用研究尤其是语篇分析能有启发,希望能有更多的语言学理论被应用到政治语篇的研究中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语篇 意识形态 预设 暗指 复调
原文传递
论党内法规的政治属性 被引量:13
16
作者 王勇 《长白学刊》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2-77,共6页
党内法规是党的中央组织,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以及党中央工作机关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制定的体现党的统一意志、规范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活动、依靠党的纪律保证实施的专门规章制度。党内法规具有两个基本属性:政治属性与制度属性。... 党内法规是党的中央组织,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以及党中央工作机关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制定的体现党的统一意志、规范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活动、依靠党的纪律保证实施的专门规章制度。党内法规具有两个基本属性:政治属性与制度属性。其中最为重要的基本属性,应该是政治属性。加深对党内法规政治属性的认识,有助于深刻把握党内法规的研究方向,夯实党内法规相关理论的研究基石,进而推动相关研究工作的持续深入。党内法规政治属性充分体现在党内法规体系和意识形态领域中,也蕴含在党的政治建设理论创新之中,更彰显于党的政治建设实践探索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内法规 政治属性 意识形态 政治建设
下载PDF
网络空间政治认同:特性、失范与改进 被引量:13
17
作者 张爱军 秦小琪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0-68,共9页
网络空间政治认同是现实政治认同在互联网时代的特殊表现形式,是现实政治认同在网络空间的延伸,是基于网络展开的政治身份识别、信息共享和政治行为趋同的共识认同,是受政治心理影响、政治文化引导、政治结构形塑的合力认同,是感知和行... 网络空间政治认同是现实政治认同在互联网时代的特殊表现形式,是现实政治认同在网络空间的延伸,是基于网络展开的政治身份识别、信息共享和政治行为趋同的共识认同,是受政治心理影响、政治文化引导、政治结构形塑的合力认同,是感知和行为相统一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认同。网络空间政治认同具有稳定性和流变性、聚合性和分散性、现实性和虚拟性、重叠性和交织性、平等性和碎片性的特点。网络空间政治认同面临政治认同稳定难以维持,政治认同主流空间受到挤压,网络空间舆论处理不当和西方国家消解我国政治认同的危机;存在政治参与呈增长趋势与“数字鸿沟”增大,网络政治的公开化与“小圈子”化,政治认同提升与政治参与行为减少的悖论。应加强法治治理,加大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力度,优化网络空间政治认同环境,构建网络空间政治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空间 政治认同 政治参与 意识形态
下载PDF
政治极化与西方民主困境 被引量:11
18
作者 祁玲玲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9-171,M0007,共14页
政治极化已成为窥视西方民主运行困境不可或缺的视角,是当前政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政治极化现象弥散到西方民主体制的方方面面,表现复杂。研究表明,政治极化背后的驱动因素包含社会经济不平等、人口结构变迁、种族文化冲突、媒体影响... 政治极化已成为窥视西方民主运行困境不可或缺的视角,是当前政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政治极化现象弥散到西方民主体制的方方面面,表现复杂。研究表明,政治极化背后的驱动因素包含社会经济不平等、人口结构变迁、种族文化冲突、媒体影响等带来意识形态分化以及政党认同的结构性变迁,同时受制于一国选举制度的设计,然而相关结论在美国之外的其他西方国家仍不甚明晰。政治极化既可能带来强政党以及政治精英更明确的政治立场,从而激发民主参与,形成更有力的反对派,使民主更好地运转,也有可能撕裂多元力量之间的民主共识,破坏政治妥协,进而形成政治僵局降低政府效率,甚至导致民主倒退与崩溃。然而,究竟怎样的条件可以激发政治极化带给民主的积极效应并遏制负面效应仍是未知的议题。这给美国政治之外的比较政治学研究提出了理论与系统实证研究的双重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极化 民主 政党 意识形态
原文传递
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的来源及其经济社会影响——基于CGSS2006的微观测量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文雯 《上海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0-131,144,共13页
本文利用CGSS2006的微观调查数据测度了人们的收入分配不公平意识,并从实证角度检验了它的来源和影响。本文发现,家境富裕、社会关系多、认识有权的人、出生在好地方,这些"不可掌控"的因素影响收入导致的机会不公平,政策不当... 本文利用CGSS2006的微观调查数据测度了人们的收入分配不公平意识,并从实证角度检验了它的来源和影响。本文发现,家境富裕、社会关系多、认识有权的人、出生在好地方,这些"不可掌控"的因素影响收入导致的机会不公平,政策不当致贫、劳动者受资本所有者剥夺导致的规则不公平都使人们感到收入分配是不公平的。通过进一步考察收入分配不公平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一、当人们感到收入分配不公平时,会因为担心自己的经济、社会地位下滑,被排斥在基本公共品的服务范围之外,因此希望由政府来保证每个人能够享受到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所以更加支持在公共部门实现完全的国有化;二、收入分配不公平将增加群体之间的冲突感,在干群关系、社会上层与下层的关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三、当人们认为收入分配不公平时,更容易相信政治参与是有差别的,因此具有更强烈的民主诉求,希望通过各种方式向政府表达政治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入分配不公平 经济意识 社会意识 政治意识
原文传递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教化 被引量:4
20
作者 韩勇鸿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2006年第1期33-34,共2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情感心理为基础,以情感为切入点,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产生认知共鸣,注重人际情感和环境情感的教化。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情感教化 人际情感 环境情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