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省2000—2012年AFP阳性病例流行病学特征 被引量:5
1
作者 杨秀惠 周勇 +4 位作者 张红榕 何爱华 郑凝旋 严水秀 严延生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12-14,17,共4页
目的了解福建省在无脊髓灰质炎后,病毒分离阳性的AFP病例流行特征。方法对2000—2012年病毒分离阳性的AFP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3年共报告AFP病例1 822例,年均发病率1.70/10万。共采集1 807例标本进行病毒分离,PV阳性4.6%,NPEV阳... 目的了解福建省在无脊髓灰质炎后,病毒分离阳性的AFP病例流行特征。方法对2000—2012年病毒分离阳性的AFP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3年共报告AFP病例1 822例,年均发病率1.70/10万。共采集1 807例标本进行病毒分离,PV阳性4.6%,NPEV阳性11.1%,PV+NPEV混合阳性0.4%,阴性83.9%。PV组中,<1岁占44.6%,流动人口占10.8%,未全程免疫占24.1%,残留麻痹率27.7%,均高于其他组;NPEV组中,<1岁仅占9.5%,流动人口仅占2.5%,未全程免疫仅占9.0%,残留麻痹率仅12.4%。结论在维持无脊灰阶段,需继续提高口服脊灰疫苗(OPV)覆盖率,重点是流动儿童和边远山区儿童。加强NPEV防控亦可减少AFP病例及致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灰质炎病毒(pv)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 病毒分离 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NPEV)
原文传递
贵州省贞丰县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循环的病毒学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叶绪芳 任刚 +9 位作者 严冬梅 苏飞 刘铭 张勇 童亦兵 喻浩 王东艳 赵蓉 李杰 许文波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39-442,共4页
为及时发现和阻断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es, VDPVs)循环、脊灰野病毒的输入和能够引起临床脊灰的其它脊灰疫苗相关病毒,做好贵州省无脊灰状态下脊灰病毒学监测工作,采用病毒分离、鉴定与核苷酸序列... 为及时发现和阻断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es, VDPVs)循环、脊灰野病毒的输入和能够引起临床脊灰的其它脊灰疫苗相关病毒,做好贵州省无脊灰状态下脊灰病毒学监测工作,采用病毒分离、鉴定与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方法,对贵州省贞丰县及周围10个县2003~2004年报告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及2004年接触者粪便标本的病毒学监测的结果进行了分析. 对收集到的105例AFP病例和47例密切接触者的278份便标本进行了病毒学监测,结果从66例中共分离到肠道病毒(EV)66株,阳性率为43.4%,其中脊灰病毒(PV)29例,分离率为19.1%,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37例,分离率为24.3%.29例PV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脊灰实验室鉴定,24例为疫苗相似株,5例为脊灰Ⅰ型VDPVs,这5例均为2004年从贞丰县所分离到.贞丰县及周围县EV阳性检出率(43.4%)高于2003~2004年全省水平(22.9%~24.6%),2004年PV分离率比2003年高达2.6倍,29株PV中单个Ⅰ型占34.5%,明显高于往年(2000~2002年全省平均4.1%).本研究提示,Ⅰ型VDPVs在贞丰县引起了循环(cVDPVs),通过口服脊灰疫苗强化免疫已经阻断cVDPVs的传播.人群中PV和NPEV带毒率明显增高,非VDPVs引起的临床符合脊灰病例不容忽视;应加强脊灰病毒学监测数据的分析和早期疫情预警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 脊髓灰质炎病毒 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VDpvs)
下载PDF
陕西省脊髓灰质炎病毒检测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徐艺 夏雪琴 +3 位作者 刘西珍 李丽萍 李平 关蓉晖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126-1127,共2页
目的分析陕西省2003-2008年检出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病毒(PV)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流行病学特征,提高对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监测的敏感性。方法对PV阳性的AFP病例相关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对疫苗变异PV采用VP1基因核苷酸... 目的分析陕西省2003-2008年检出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病毒(PV)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流行病学特征,提高对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监测的敏感性。方法对PV阳性的AFP病例相关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对疫苗变异PV采用VP1基因核苷酸序列测定方法进行分子生物学性状分析。结果陕西省2003-2008年共检出PV 29株,分离到的PV以Ⅱ型为主(15株),超过Ⅰ型和Ⅲ型之和;AFP病例集中在≤2岁儿童(75.86%),以零剂次免疫和未全程免疫儿童所占比例较大(51.72%);麻痹部位主要为单下肢、双下肢和四肢;型内鉴定14株为疫苗变异PV,基因序列测定均未达到VDPV(1%)的诊断标准;疫苗变异PV的病例中7例为未全程免疫,9例为0~2岁儿童。结论维持无脊灰阶段,存在着VDPV和发生循环疫苗衍生脊灰病毒(cVDPVs)爆发流行的可能,保持高水平的脊灰减毒活疫苗(OPV)免疫覆盖率,高质量的AFP病例流行病学监测和病毒学监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灰质炎病毒 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 监测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L20B RD与Hep-2三种细胞用于脊髓灰质炎病毒分离鉴定的比较 被引量:3
4
作者 潘伟毅 蔡志坤 +1 位作者 杨莹 何亚玲 《中国计划免疫》 1999年第6期324-326,329,共4页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 推荐使用的方法,用L20B、RD和Hep2 三种细胞进行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的分离鉴定。结果表明,L20B细胞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对非脊灰肠道病毒均不敏感。在脊灰分离株和粪便悬液标本中脊灰...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 推荐使用的方法,用L20B、RD和Hep2 三种细胞进行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的分离鉴定。结果表明,L20B细胞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对非脊灰肠道病毒均不敏感。在脊灰分离株和粪便悬液标本中脊灰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100% 和93-3 % ,优于RD和Hep2 细胞,特别是在病毒分布不均及混有非脊灰肠道病毒的情况下,能更好地、准确地捕捉到脊灰病毒。采用L20B加RD细胞分离脊灰病毒优于RD加Hep2,但对非脊灰肠道病毒分离率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灰质炎 病毒 分离率 L20B RD HEP-2
原文传递
福建省脊髓灰质炎疫苗转换前后AFP病例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郑凝旋 陈致飞 +5 位作者 张苏晗 李东 张海荣 杨秀惠 潘伟毅 周勇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72-878,共7页
自2016年5月1日起,我国与全球另外154个国家和地区同步实施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疫苗免疫策略转换,停用三价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改用二价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为探讨脊灰疫苗转换对福建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 自2016年5月1日起,我国与全球另外154个国家和地区同步实施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疫苗免疫策略转换,停用三价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改用二价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为探讨脊灰疫苗转换对福建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监测结果产生的变化,本研究收集2012-2018年福建省AFP病例的流行病学及实验室监测数据,对脊灰疫苗转换前后AFP病例的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采集AFP病例及其接触者粪便标本,并使用RD细胞和L20B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对L20B阳性分离物进行脊灰病毒(Poliovirus,PV)的型内鉴别(Intratypic differentiation,ITD),对PV衣壳蛋白VP1编码区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使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检验,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显示,2012-2018年福建省累计报告AFP病例1776例,根据AFP病例分类流程确诊的AFP病例1283例,排除的非AFP病例493例,疫苗转换前后报告发病率平均为2.83/10万和2.71/10万。实验室共检测3123份粪便标本(包括AFP病例、非AFP病例及接触者),其中合格标本采集率为92.42%,7日及时送检率为97.85%,14日内病毒分离完成率接近100%,疫苗转换前后PV平均分离率分别为1.91%(38/1986)、1.58%(18/1137),非脊灰肠道病毒平均分离率分别为10.22%(203/1986)、5.45%(62/1137)。2016年5月1日之前分离出Ⅰ型PV 6株,Ⅱ型PV 13株,Ⅲ型PV 19株;2016年5月1日之后分离出Ⅰ型PV 6株,Ⅲ型PV 12株。本研究结果提示,脊灰疫苗转换前后福建省AFP监测系统运转正常,始终保持较高的敏感性和及时性。2012-2018年福建省分离出的PV均为脊灰疫苗株,毒株血清型别以Ⅲ型为主,VP1编码区核苷酸以低变异为主,未发现疫苗衍生脊灰病毒及脊灰野病毒,疫苗转换后再未检出II型PV,提示II型脊灰疫苗株病毒可能已被阻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 脊髓灰质炎病毒(pv) 病原学监测 疫苗转换
原文传递
生物反应器微载体系统培养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2
6
作者 章孟学 周健 +7 位作者 杨耀云 胡文著 杨璐洁 王虓宇 赖超 彭佳 孙明波 杨卉娟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5期530-535,共6页
目的优化生物反应器微载体系统培养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PV)的条件,以提高Sabin株PV产量。方法应用搅拌式生物反应器培养PV,对其进行Vero细胞培养密度、病毒培养温度及病毒接种MOI条件的优化,收获病毒液后,检测病毒D抗原... 目的优化生物反应器微载体系统培养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PV)的条件,以提高Sabin株PV产量。方法应用搅拌式生物反应器培养PV,对其进行Vero细胞培养密度、病毒培养温度及病毒接种MOI条件的优化,收获病毒液后,检测病毒D抗原含量和感染性滴度,并进行全基因组深度测序。结果 9.0 g/L微载体培养Vero细胞得到病毒D抗原含量显著高于低微载体浓度培养结果(P<0.01);病毒D抗原含量在34℃培养时最高(P<0.01);病毒D抗原含量在MOI 0.050接种时最高(P<0.05),MOI 0.010和MOI 0.005时无明显差异。SabinⅠ型480、525和Ⅲ型Pfizer株472、2 493位点突变率随着细胞培养密度(微载体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提高病毒培养温度以及改变病毒MOI,大多数毒力相关位点突变率无明显变化。结论提高细胞培养密度、以MOI 0.050接种病毒以及34℃培养病毒均有利于提高病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反应器 脊髓灰质炎病毒 细胞培养密度 病毒培养温度 MOI 全基因组深度测序
原文传递
体外研究脊髓灰质炎病毒Ⅰ型疫苗株结构蛋白对人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天然免疫反应系统的作用及其免疫学意义
7
作者 吴化叶 牟唐维 +6 位作者 王建斌 柳蕾 程继帅 冯敏 王丽春 张莹 李琦涵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5-232,共8页
尽管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已经有长达数百年的研究并成功研制出了预防性疫苗,但是对于该病毒如何启动机体天然免疫反应,进而激活获得性免疫反应这一过程的具体分子机理仍有诸多空白。本研究通过体外分析脊髓灰质炎病毒Sabin减毒株Ⅰ型的... 尽管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已经有长达数百年的研究并成功研制出了预防性疫苗,但是对于该病毒如何启动机体天然免疫反应,进而激活获得性免疫反应这一过程的具体分子机理仍有诸多空白。本研究通过体外分析脊髓灰质炎病毒Sabin减毒株Ⅰ型的结构蛋白对人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天然免疫反应信号分子的影响,了解脊髓灰质炎病毒在上皮细胞中启动免疫信号的具体分子机制。采用PCR方法扩增脊髓灰质炎病毒四种结构蛋白VP1、VP2、VP3和VP4,经酶切纯化后与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连接,分别构建含目的基因的四种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分别转染至人呼吸道上皮细胞16HBE中,48h后收集培养上清、细胞。提取细胞的总RNA,利用Q-PCR法分别检测四种结构蛋白表达所诱导的天然免疫信号分子的mRNA表达量。同时,上清、细胞裂解物分别与人T细胞共培养,检测其对T细胞增殖的影响。体外在16HBE细胞中分别表达SabinⅠ病毒VP1~VP4四种结构蛋白均可刺激如LTα3、NIK等NF-κB天然免疫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表达,并且表达这四种蛋白的细胞裂解物与T细胞共培养后均表现出刺激T细胞非特异性增殖的效应。但是,仅有VP1、VP2表达所诱导分泌相关因子的培养上清才表现出间接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SabinⅠ毒株的四种结构蛋白可激活NF-κB信号通路,促进T细胞的非特异性增殖,从而激活适应性免疫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病毒(pv) 结构蛋白 信号通路 NF-κB
原文传递
福建省2016—2019年儿童脊髓灰质炎病毒检出率调查
8
作者 庄雅红 杨秀惠 张山鹰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2期1-3,17,共4页
目的了解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转换对福建省儿童脊灰病毒(PV)携带情况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龙岩、泉州、福州市<6岁儿童进行3次重复横断面调查。结果3次共调查儿童1064例,病毒检出率为21.9%(233例,其中27例为PVⅢ型疫苗... 目的了解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转换对福建省儿童脊灰病毒(PV)携带情况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龙岩、泉州、福州市<6岁儿童进行3次重复横断面调查。结果3次共调查儿童1064例,病毒检出率为21.9%(233例,其中27例为PVⅢ型疫苗相关株、206例为非脊灰病毒);PV检出率以疫苗转换后稳定期最高(3.6%);PV检出率0岁组最高(6.7%);"0"剂次免疫的儿童PV检出率最高(10.0%)、"3"剂次基础免疫的儿童最低(1.7%);3种免疫模式者(减毒、灭活和混合)的PV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7株PVⅢ中,29.6%(8株)在VP1区与Sabin疫苗株完全一致,70.4%(19株)变异位点均<5个,涉及17个位点。结论福建省2016—2019年疫苗转换后儿童PV检出率维持往年水平,均为PVⅢ型疫苗相关株,今后仍需加强脊灰病毒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灰病毒 儿童 检出率 脊灰疫苗
原文传递
脊髓灰质炎病毒Sabin2株结构蛋白VP1在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的表达
9
作者 刘金花 董关木 +2 位作者 安祺 曹守春 孔艳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6期625-628,共4页
目的在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表达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PV)Sabin2株结构蛋白VP1。方法从Sabin2疫苗原液中RT-PCR扩增PV结构蛋白VP1基因,克隆入pFastBac1质粒,转化含杆状病毒穿梭载体Bacmid的E.coliDH10Bac,获得重组杆状病毒表达... 目的在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表达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PV)Sabin2株结构蛋白VP1。方法从Sabin2疫苗原液中RT-PCR扩增PV结构蛋白VP1基因,克隆入pFastBac1质粒,转化含杆状病毒穿梭载体Bacmid的E.coliDH10Bac,获得重组杆状病毒表达质粒Bacmid-VP1,在脂质体介导下转染sf9昆虫细胞,获得重组杆状病毒rBac-VP1。将第2代rBac-VP1感染sf9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VP1蛋白的表达,并优化感染条件。结果重组杆状病毒表达质粒Bacmid-VP1转化子可扩增出3 203 bp的目的片段;第2代rBac-VP1的滴度为6×107 pfu/ml,其感染的sf9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绿色荧光,以不同MOI的rBac-VP1感染sf9细胞,VP1蛋白表达量差别不大,而在96 h内,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VP1蛋白的表达量逐渐升高。结论在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成功表达了PV Sabin2株结构蛋白VP1,为脊髓灰质炎亚单位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灰质炎病毒 Sabin2株 VP1蛋白 杆状病毒
原文传递
不同形式脊髓灰质炎病毒颗粒的免疫原性
10
作者 郭会杰 宋冬梅 +7 位作者 吴蕴怡 鲁卫卫 温智恒 田龙 张越 马淑花 张中洋 李秀玲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10期1027-1031,共5页
目的评价不同形式的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PV)颗粒的免疫原性。方法采用蔗糖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法分别将经56℃加热1.5 h处理和未经加热的PV进行分离纯化,收集相应组分,进行电镜观察及SDS-PAGE分析,并测定各组分的D抗原及蛋白含量... 目的评价不同形式的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PV)颗粒的免疫原性。方法采用蔗糖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法分别将经56℃加热1.5 h处理和未经加热的PV进行分离纯化,收集相应组分,进行电镜观察及SDS-PAGE分析,并测定各组分的D抗原及蛋白含量。用不同PV颗粒组分分别免疫大鼠,均经腿部肌肉注射,共接种3次,每次间隔21 d,于免疫前和第1、2次免疫后21 d经眼眶采血,末次免疫后21 d经心脏穿刺采血,分离血清,微量细胞病变(CPE)抑制法检测血清中抗Ⅰ、Ⅱ、Ⅲ型PV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结果未经加热处理的PV可分离获得EP(蔗糖浓度16%~19%)和FP(蔗糖浓度22%~24.5%)两种病毒颗粒,电镜观察分别为空心颗粒和实心颗粒,EP经SDS-PAGE分析可见VP0、VP1和VP3病毒蛋白条带,FP可见VP1、VP2、VP3和VP4条带;经56℃加热处理的PV可分离获得HP(蔗糖浓度15%~17%)一种病毒颗粒,电镜观察为空心颗粒,SDS-PAGE分析可见VP0、VP1、VP2、VP3病毒蛋白条带。EP、FP免疫大鼠后,均可诱导产生针对PV的中和抗体,但EP诱导产生的中和抗体GMT低于FP;HP不能诱导产生中和抗体。结论未经加热的PV可分离获得EP和FP两种病毒颗粒,均具有免疫原性;经加热处理的PV仅分离获得HP一种病毒颗粒,不具有免疫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灰质炎病毒 病毒颗粒 免疫原性
原文传递
二溴海因对MS2噬菌体和脊髓灰质炎病毒Ⅰ型疫苗株杀灭效果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陈倩 陈昭斌 陈雯杰 《中国消毒学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161-164,共4页
目的比较MS2噬菌体和脊髓灰质炎病毒Ⅰ型(Poliovirus-Ⅰ,PV-Ⅰ)对二溴海因消毒剂的抵抗力大小,筛选用于评价消毒因子灭活肠道病毒效果的指示病毒。方法参考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灭活病毒效果的评价采用病毒悬液定量灭活试验设计,... 目的比较MS2噬菌体和脊髓灰质炎病毒Ⅰ型(Poliovirus-Ⅰ,PV-Ⅰ)对二溴海因消毒剂的抵抗力大小,筛选用于评价消毒因子灭活肠道病毒效果的指示病毒。方法参考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灭活病毒效果的评价采用病毒悬液定量灭活试验设计,分别对MS2噬菌体和PV-Ⅰ进行病毒灭活试验。结果二溴海因消毒剂的浓度250 mg/L、作用10 min和375 mg/L、作用5 min,对MS2噬菌体的灭活对数值分别达到4.04和6.11。二溴海因消毒剂的浓度500 mg/L、作用20 min和375 mg/L、作用50 min,对PV-Ⅰ的灭活对数值分别达到4.42和4.27。相同浓度(375 mg/L)的二溴海因消毒剂灭活病毒MS2噬菌体和PV-Ⅰ达到消毒水平(灭活对数值≥4.00)的浓时积值(C·t)分别为1 875 mg·min/L和18 750 mg·min/L。结论病毒MS2噬菌体对二溴海因的抵抗力弱于PV-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2噬菌体 脊髓灰质炎病毒Ⅰ型 二溴海因 抵抗力 灭活对数值 浓时积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