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针促进胃黏膜损伤修复的时效关系及分子机制 被引量:17
1
作者 张媛 刘彩春 +5 位作者 连林宇 沈佳成 何其达 陈娇龙 马富强 杨宗保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47-752,共6页
目的:动态观察电针对胃溃疡模型大鼠胃黏膜损伤修复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胃溃疡的时效关系和分子机制。方法:72只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胃经穴组、对照点组,并按干预时间1、4、7 d分为3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采用乙醇灌胃方法制备胃... 目的:动态观察电针对胃溃疡模型大鼠胃黏膜损伤修复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胃溃疡的时效关系和分子机制。方法:72只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胃经穴组、对照点组,并按干预时间1、4、7 d分为3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采用乙醇灌胃方法制备胃溃疡大鼠模型,胃经穴组电针"足三里""梁门",对照点组电针"梁门""足三里"外旁开5 mm处,每日1次,每次电针30 min。空白组和模型组用鼠板束缚但不进行电针处理,每日1次,每次30 min。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R-PCR)法检测胃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物质(SP)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胃神经降压素(NT)的表达。结果:干预1 d后,模型组溃疡指数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PCNA、SP、NT表达降低(P<0.01,P<0.05);胃经穴组与模型组、对照点组相比,溃疡指数降低(均P<0.05),上调PCNA m RNA、SP m RNA的表达(均P<0.05)且显著上调NT蛋白表达(均P<0.01)。干预4 d后,模型组溃疡指数降低但仍高于空白组(P<0.05),PCNA m RNA、SP m RNA、NT蛋白的表达上升且高于空白组(均P<0.01);胃经穴组溃疡指数接近空白组(P>0.05),PCNA m RNA、SP m RNA低于模型组(P<0.01,P<0.05),NT蛋白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 d后,各组以上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电针胃经穴能在胃溃疡发展的不同病理状态下对PCNA m RNA、SP m RNA进行双向调节的平衡作用同时促进NT蛋白高表达,进而促进溃疡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溃疡 电针 时效关系 足三里 梁门 增殖细胞核抗原 P物质 神经加压素
原文传递
基于“热证可灸”理论研究艾灸对胃热证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被引量:12
2
作者 余云进 谢宇锋 +3 位作者 杨锦兰 杨宗保 冯军 沈佳成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470-1474,共5页
目的:采用16S rDNA测序分析艾灸胃经穴对胃热证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24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胃经穴组和对照点组各6只。运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胃热证大鼠和艾灸胃经穴干预胃热证大鼠的肠... 目的:采用16S rDNA测序分析艾灸胃经穴对胃热证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24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胃经穴组和对照点组各6只。运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胃热证大鼠和艾灸胃经穴干预胃热证大鼠的肠道菌群结构,利用LEfSe分析比较组间微生物的物种差异。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中红蝽菌科(Coriobacteriaceae)、柯林斯氏菌属(Collinsella)及梭菌属(Clostridium)等致病菌丰度显著上调。与模型组大鼠比较,胃经穴组中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双歧杆菌科(Bifidobacteriaceae)、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和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等益生菌丰度显著上调。结论:艾灸胃经穴“梁门”“足三里”能显著上调胃热证大鼠益生菌丰度水平,对大鼠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及物种影响具有调节作用,可能是其治疗胃热证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灸 胃热证 热证可灸 肠道微生态 足三里 梁门 神经降压素
下载PDF
芒针治疗中风后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被引量:4
3
作者 刘文秀 谢妮娜 牛红月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147-1152,共6页
目的:观察芒针、毫针、药物治疗中风后消化不良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中风后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芒针组、毫针组与药物组,每组20例。3组患者均予"醒脑开窍"针刺法及内科常规治疗。芒针组接受125 mm长芒针直刺深刺中脘、梁... 目的:观察芒针、毫针、药物治疗中风后消化不良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中风后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芒针组、毫针组与药物组,每组20例。3组患者均予"醒脑开窍"针刺法及内科常规治疗。芒针组接受125 mm长芒针直刺深刺中脘、梁门、天枢穴;毫针组直刺中脘、梁门、天枢穴20~30 mm,每日1次,每周针刺6次,共4周;药物组口服多潘立酮(吗丁啉),10 mg/次,3次/日,共4周。使用消化不良中医症状积分、利兹消化不良问卷(LDQ)、尼平消化不良指数生活质量(NDLQI)、抑郁自评量表(SDS)、不良反应量表(TESS)作为评价指标,并比较各组消化不良症状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各组治疗7、14、28 d消化不良中医症状积分、LDQ、SDS积分均明显下降(P<0.05,P<0.01),NDLQI积分明显增加(均P<0.05)。治疗28 d,芒针组消化不良中医症状积分、LDQ积分低于毫针组和药物组(P<0.05,P<0.01);药物组SDS积分低于芒针组和毫针组(均P<0.05),3组NDLQI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芒针组总有效率为90%(18/20),毫针组、药物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0%(14/20)、75%(15/20),3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芒针深刺能改善中风后消化不良中医症状,疗效优于毫针组、西药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后消化不良 芒针 中脘 梁门 天枢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