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5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宋代四川诗人阳声韵及异调通押中的方音现象——宋代四川方音研究之一 被引量:13
1
作者 刘晓南 罗雪梅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20,共12页
本文在穷尽宋代四川诗人用韵基础上,分析平声与上去声字通押和阳声韵部跨部通押的特殊韵例,揭示阳声韵尾合并,个别阳声韵字主元音的特殊变化,个别阴声韵字读鼻音韵尾以及一些字声调归类等与宋代通语不同的方音现象。
关键词 诗韵 四川方音 宋代 阳声韵 通语
下载PDF
宋代四川诗人阴声入声韵通押中的方音现象——宋代四川方音研究之二 被引量:12
2
作者 刘晓南 罗雪梅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12,共11页
本文在穷尽宋代四川诗人用韵基础上,分析阴入通押和阴声韵部跨部通押的特殊韵例,揭示入声韵尾消变、阴声韵部中韵字的特殊变化等与宋代通语不同的四川方音现象。
关键词 诗韵 四川方音 宋代 阴声韵 入声韵 通语
下载PDF
宋诗三论 被引量:10
3
作者 莫砺锋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45-49,共5页
宋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继唐诗之后的又一高峰。在宋代特定的思想文化背景下,宋代诗歌在继承唐诗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呈现出求新求变的风气,表现出迥异于唐代诗歌的审美观念和美学境界,出现了许多优秀诗人... 宋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继唐诗之后的又一高峰。在宋代特定的思想文化背景下,宋代诗歌在继承唐诗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呈现出求新求变的风气,表现出迥异于唐代诗歌的审美观念和美学境界,出现了许多优秀诗人,形成了许多流派。就宋诗的发展脉络及宋诗所取得成就的阶段性来看,宋诗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六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诗 唐诗 继承 发展 新变
下载PDF
宋代悼亡词简论 被引量:9
4
作者 张玉璞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66-69,共4页
广义的悼亡文学所伤悼的对象包括与当事人有关的一切亡者 ,甚至包括凭吊先贤英烈和悼念故国。我们所谓的悼亡词的伤悼对象主要是悼念亡妻以及悼妾、悼妓 (实际上这是悼妻情感的外拓 )。宋代的悼亡词充分发挥了词体“专主情致” ,善于表... 广义的悼亡文学所伤悼的对象包括与当事人有关的一切亡者 ,甚至包括凭吊先贤英烈和悼念故国。我们所谓的悼亡词的伤悼对象主要是悼念亡妻以及悼妾、悼妓 (实际上这是悼妻情感的外拓 )。宋代的悼亡词充分发挥了词体“专主情致” ,善于表现创作主体幽微深细之情感的特点 ,在词之腾挪跌宕的章法结构和浓密悲凉的意象组合中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伤悼主体的深悲剧痛和无限怀想。有的悼亡词将悼念亡人与自伤身世打并到一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悼亡词 宋代 情感 意象 伤悼主体 章法结构 创作主体
下载PDF
宋词联章现象探讨 被引量:9
5
作者 刘华民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34-39,共6页
宋词联章体共有普通联章、鼓子词、转踏、大曲、法曲等五种,普通联章又有同调次韵、同调异韵、同题异调等类型。联章词突破了篇幅、字数的限制,为扩充容量、丰富内涵、施展艺术技巧提供了宽广的空间。宋代联章词直接继承了唐五代联章词... 宋词联章体共有普通联章、鼓子词、转踏、大曲、法曲等五种,普通联章又有同调次韵、同调异韵、同题异调等类型。联章词突破了篇幅、字数的限制,为扩充容量、丰富内涵、施展艺术技巧提供了宽广的空间。宋代联章词直接继承了唐五代联章词的创作经验,又在宋代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得到了长足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调 宋代
下载PDF
唐宋时期汉赋的经典化过程 被引量:8
6
作者 张新科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4-50,共7页
唐宋文学家在创作实践中对汉赋的认可与接受,促进了汉赋的经典化过程,主要表现在传统题材的拓展、艺术形式的发展、表现手法的学习等方面。文学家、评论家在理论上的批评总结,也是汉赋经典化的重要途径。唐宋时期理论上出现了一种"... 唐宋文学家在创作实践中对汉赋的认可与接受,促进了汉赋的经典化过程,主要表现在传统题材的拓展、艺术形式的发展、表现手法的学习等方面。文学家、评论家在理论上的批评总结,也是汉赋经典化的重要途径。唐宋时期理论上出现了一种"去经典化"的文学思潮,但主流还是肯定汉赋的功绩,对汉赋的发展、价值、作家作品、创作手法等方面予以评价。这种肯定对于汉赋经典化起了积极的作用。唐宋时期对于汉赋的注释、选辑、摘引等,也是经典化的途径之一,为明清时期大规模的汉赋文献整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赋 唐宋文学 文学经典化
下载PDF
“以文为诗”述评 被引量:2
7
作者 高玉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3期58-63,共6页
“以文为诗”作为明显的创作倾向始于韩愈。首先认识到韩愈“以文为诗”艺术手法的是欧阳修。陈师道则第一次提出这一术语。它作为对总体的宋诗的创作特点的概括 ,是后人逐渐总结归纳出来的。其内涵大体上就是严羽所说的“以文字为诗 ,... “以文为诗”作为明显的创作倾向始于韩愈。首先认识到韩愈“以文为诗”艺术手法的是欧阳修。陈师道则第一次提出这一术语。它作为对总体的宋诗的创作特点的概括 ,是后人逐渐总结归纳出来的。其内涵大体上就是严羽所说的“以文字为诗 ,以才学为诗 ,以议论为诗”。“以文为诗”有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诗 韩愈 创作倾向 以文为诗 陈师道 欧阳修
下载PDF
创新与引领:宋代诗人对器物文化的贡献——以砚屏的产生及风行为例 被引量:6
8
作者 吕肖奂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9-45,共7页
砚屏并非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砚屏辨》所云"自东坡、山谷始作",而是欧阳修至迟在庆历八年就请人用虢州紫石(又称月石)制作而成,并有了砚屏之名。在砚屏的产生与广泛流传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宋代诗人对器物文化的创造性贡... 砚屏并非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砚屏辨》所云"自东坡、山谷始作",而是欧阳修至迟在庆历八年就请人用虢州紫石(又称月石)制作而成,并有了砚屏之名。在砚屏的产生与广泛流传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宋代诗人对器物文化的创造性贡献,以及他们发扬光大器物文化的主体精神与不懈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诗 欧阳修 砚屏唱和诗 器物文化
下载PDF
许学夷《诗源辩体》的宋元诗评
9
作者 杨晖 欣城 《伊犁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64-69,共6页
晚明诗论家许学夷在其著作《诗源辩体》后集纂要卷一中补充了对宋元两朝诗歌的评价,但未得到学术界的关注。许学夷对宋元诗歌的整体评价不高,认为诗歌至晚唐已达到流变的极致,无法超越。他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宋人梅尧臣和黄庭坚,认为二者... 晚明诗论家许学夷在其著作《诗源辩体》后集纂要卷一中补充了对宋元两朝诗歌的评价,但未得到学术界的关注。许学夷对宋元诗歌的整体评价不高,认为诗歌至晚唐已达到流变的极致,无法超越。他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宋人梅尧臣和黄庭坚,认为二者诗歌虽有可取,亦多“怪恶”,是“变中之变”;元人侧重元好问和杨维桢,肯定二者在元代诗歌创作中的成就,但也指出其仍有“变多于正”的缺陷。许学夷的宋元诗论代表了晚明复古派对宋元诗的看法,也是他“复古崇正”思想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学夷 《诗源辩体》 宋诗 元诗
下载PDF
至元大德年间诗坛的尊唐宗宋风气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忠阁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3期96-101,共6页
元朝至元、大德年间,在对南宋末年“四灵”、“江湖”诗派诗风的反思中,诗坛出现了尊唐、宗宋风气并存局面。两种倾向既相互渗透又各自独立,从而创造了至元。
关键词 元朝 诗坛 尊唐 宗宋 诗歌主张 特点
下载PDF
“俗化”视野中的宋代文人及其词的创作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金梅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3期19-23,共5页
宋代文人以风流名世。这里的“风流”有两层含义:一是说他们才华横溢,往往兼擅诗文书画;二是指他们对感情的过度流连以及与女性之间的微妙关系。前者体现了宋人清雅的一面,后者则相反,反映了他们趋俗的一面。两者结合,使宋代文人呈现出... 宋代文人以风流名世。这里的“风流”有两层含义:一是说他们才华横溢,往往兼擅诗文书画;二是指他们对感情的过度流连以及与女性之间的微妙关系。前者体现了宋人清雅的一面,后者则相反,反映了他们趋俗的一面。两者结合,使宋代文人呈现出独特的风貌,并对宋词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 "俗化" 歌妓 宋词
下载PDF
论宋代的地震诗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朝军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112-114,121,共4页
宋代以前,中国诗歌关于地震的书写很少。宋代出现了多首专门吟咏地震灾害和以地震命名的诗作,从群体和个体感受的角度描写了遭受地震灾害的民生疾苦,既继承了《诗经》援灾议政的传统,又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顽强无畏的精神,在内容和... 宋代以前,中国诗歌关于地震的书写很少。宋代出现了多首专门吟咏地震灾害和以地震命名的诗作,从群体和个体感受的角度描写了遭受地震灾害的民生疾苦,既继承了《诗经》援灾议政的传统,又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顽强无畏的精神,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显著开拓,标志着地震作为独立的题材在中国诗歌史上的正式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诗 地震诗 援灾议政 忧国情怀 超脱态度
下载PDF
唐诗对宋代园林空间艺术建构的影响——以宋代园记散文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小奇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4-71,130-131,共8页
宋代的园林实体虽几尽消逝,幸有正史、笔记、诗、词和六百多篇园记散文等资料记录下当世园林的样貌。与其他资料相比,园记散文的记述更为详细,在以文字构筑的文学空间中立体再现了园林空间中的林水景观和园居生活。从宋代园记可见,唐诗... 宋代的园林实体虽几尽消逝,幸有正史、笔记、诗、词和六百多篇园记散文等资料记录下当世园林的样貌。与其他资料相比,园记散文的记述更为详细,在以文字构筑的文学空间中立体再现了园林空间中的林水景观和园居生活。从宋代园记可见,唐诗对宋代园林影响深远。它直接影响着宋代物质园林空间卜筑的意境和艺术手法,还融入了园主的生活情趣、思想情感,构建起园林的精神空间。本文以宋代园记为考察中心,呈现唐诗、宋园艺术融合的文化现象,抉发唐诗在宋代园林双重艺术空间构筑中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 园记 宋代园林 物质空间 精神空间
下载PDF
《诗》教传统与宋代理学家“温柔敦厚”诗学审美理想的生成
14
作者 王培友 薛振宇 《北方论丛》 2024年第6期83-96,共14页
传统儒家“温柔敦厚《诗》教传统”向后世“温柔敦厚诗学观”的发展、定型,表征着儒家政教传统对于文学艺术具有重要而直接的影响。由“尚中”“尚和”观念发展而来的儒家“中庸”思想、与其同样有着“尚中”“尚和”基因的“诗言志”... 传统儒家“温柔敦厚《诗》教传统”向后世“温柔敦厚诗学观”的发展、定型,表征着儒家政教传统对于文学艺术具有重要而直接的影响。由“尚中”“尚和”观念发展而来的儒家“中庸”思想、与其同样有着“尚中”“尚和”基因的“诗言志”“比兴”传统,以及由孔子提出而得到后儒发挥的“兴观群怨”诗教传统等,均与“温柔敦厚《诗》教观”紧密相关。宋代理学家在承继汉唐诸儒“温柔敦厚审美理想”的同时,于众多方面发挥、转移了其主要观点,并在他们的诗歌书写中得到较为充分的表达:理学家诗人在作者感情、态度等方面推崇中和、中节而不过分;其理学诗作重视诗歌讽谏和感兴志意作用,强调以理、礼、性、道、仁等“节之”,关注“情性”及“心性存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教 宋代 理学 温柔敦厚
下载PDF
“花气袭人知昼暖”释论——兼谈《红楼梦》中的陆游诗
15
作者 孙文成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6-148,共13页
《红楼梦》引用陆游“花气袭人”句时,半遮半掩、刻意安插、营造巧合的精心笔法,显示出曹雪芹对此句非同一般的重视。小说中的这句诗相比陆游原诗,有“骤”改为“昼”的一字之易,这种改动并非误引,而是曹雪芹有意的匠心之举,取得了精妙... 《红楼梦》引用陆游“花气袭人”句时,半遮半掩、刻意安插、营造巧合的精心笔法,显示出曹雪芹对此句非同一般的重视。小说中的这句诗相比陆游原诗,有“骤”改为“昼”的一字之易,这种改动并非误引,而是曹雪芹有意的匠心之举,取得了精妙的艺术效果。分析这一字之易能为红学研究中袭人形象之争等重要问题的探讨提供新的思路。“花气袭人”句的下句“鹊声穿树喜新晴”被隐含于小说文本之中,显现出宝玉在袭、晴与钗、黛间的情感倾向。出自陆游诗的“重帘不卷”一联经《红楼梦》征引,展现出清代陆诗评价的3个维度,并隐含着钗、黛之辨。陆游“风急江天”一联亦于《红楼梦》中留下踪迹,曹雪芹对其进行了恰当的化用,使得诗句符合行文逻辑的同时展露出黛玉的衷曲。《红楼梦》对陆游诗的选用,体现了清人对陆诗体裁和风格的偏好,展现出清代诗坛对于陆诗评价的不同维度,反映了陆诗在清代的风行程度和传播接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曹雪芹 陆游 宋诗
下载PDF
宋人对杜甫诗病的指摘及其诗学意义——以宋代诗话为中心 被引量:2
16
作者 宋蕾 《杜甫研究学刊》 2023年第1期58-74,共17页
杜甫在诗歌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影响,宋代尊杜尤甚,宋诗话中对杜诗有大量的评点赞美。但也不乏对其诗句篇章的指摘非议,涉及用事之误、村陋俚语、声韵问题、属对工拙、蹈袭前人、诗意重叠等多方面。宋人在崇杜潮流下,仔细辨别杜诗... 杜甫在诗歌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影响,宋代尊杜尤甚,宋诗话中对杜诗有大量的评点赞美。但也不乏对其诗句篇章的指摘非议,涉及用事之误、村陋俚语、声韵问题、属对工拙、蹈袭前人、诗意重叠等多方面。宋人在崇杜潮流下,仔细辨别杜诗的精华与瑕疵,指出了学杜的门径和要点,反映出宋人具有相对理性的学习精神和艺术批评态度。此外,通过杜诗诗病分析可以看到宋人学杜的阶段特征以及宋人学诗的严谨态度和精神面貌,还可以观照杜诗学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病 杜诗 诗法 宋诗话
下载PDF
《宋诗钞》与清代诗学 被引量:2
17
作者 申屠青松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2-86,共5页
《宋诗钞》是清代宋诗文献的核心,它是清代其他宋诗文献尤其是选本最重要的文献来源,也是读者接受宋诗的主要媒介。这一方面取决于它可靠的文献来源、精审的校勘质量、线索清晰的体例、切实精到的诗评这些内部因素,另一方面也关乎清代... 《宋诗钞》是清代宋诗文献的核心,它是清代其他宋诗文献尤其是选本最重要的文献来源,也是读者接受宋诗的主要媒介。这一方面取决于它可靠的文献来源、精审的校勘质量、线索清晰的体例、切实精到的诗评这些内部因素,另一方面也关乎清代宋诗文献相对匮乏的外部环境。《宋诗钞》对宋诗体派流变的系统叙述、某些新颖独到的见解深化了人们对宋诗的认识,推动了宋诗学史的发展。同时,时代局限和社会风尚也在它身上留下烙印,首先,它对宋诗的接受主要基于"主真重变"的思想框架;其次,遗民思潮使它形成"宗经"、"尚气"的选评倾向;再次,公安诗学的影响和浙派诗学的群体追求导致它对性灵的偏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诗钞 宋诗学 宋诗选本 清代诗学 接受
下载PDF
洞庭湖文化与文学系列之一——宋词洞庭湖意象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袁志成 李智美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66-68,共3页
宋词洞庭湖意象渊源流长,有动态与静态的洞庭湖,有整体或复合与个别或局部的洞庭湖,往往与其他意象叠加组合在一起,共同表达词人的思情意绪。作为一个文学符号,洞庭湖意象亦传达了宋代词人特有的文化心理。
关键词 洞庭湖 意象 宋词 文化透视
下载PDF
宋诗与类书之关系 被引量:1
19
作者 慈波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78-84,共7页
赵宋之世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兴盛时期,文化事业全面发展,作为文化总结与象征的类书在宋代也进入了繁荣时期。各种类书大量涌现,而文人自行编纂、以适临文之需的类书更是层出不穷。文学大家如晏殊、秦观、黄庭坚等都有纂集之作,更遑论其他... 赵宋之世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兴盛时期,文化事业全面发展,作为文化总结与象征的类书在宋代也进入了繁荣时期。各种类书大量涌现,而文人自行编纂、以适临文之需的类书更是层出不穷。文学大家如晏殊、秦观、黄庭坚等都有纂集之作,更遑论其他士人。在一定程度上,类书表现为宋人文化水平的平均值。这种现象一方面是文人积累学养的表现,另一方面又可使他们在濡毫之际左旋右抽,应对裕如。宋诗“以才学为诗”的特征的形成,与之有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诗 类书 以才学为诗
下载PDF
浅谈宋代诗人、词人的创作补偿心理 被引量:1
20
作者 石群山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1期53-55,共3页
宋代诗词家创作了许多思想深邃和艺术精湛的作品 ,主要原因是人生不得志 ,仕途失意 ,因而以写诗填词寻求感情的寄托和心灵的抚慰 ,宣泄心中的郁闷 ,补偿自我价值的失落。这也正印证了“诗穷而后工”的道理。
关键词 宋代 词人 诗歌创作 补偿心理 自我价值 创作心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