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甲骨卜辞看殷商时期的诗乐活动 被引量:7
1
作者 谭德兴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373-379,共7页
殷商甲骨卜辞记载了大量的诗乐活动,其中蕴涵着丰富的诗乐思想,如尚声、实用功利等。这为商以降的诗乐发展确立了范型,对以诗乐为主要观照对象的中国文学批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 殷商 甲骨卜辞 诗乐 文学批评
下载PDF
音乐本体存在的修辞逻辑探赜 被引量:1
2
作者 王丹丹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80,共16页
音乐本体的具象存在从创作主体的思维中生发,凭借音乐语汇的组织协调而落实,其中的构建生成法则即音乐的修辞逻辑。亚里士多德的“质料”与“形式”学说为我们指明音乐的修辞逻辑本原是“音乐材料”与“音乐形式”的结合,以此来探究欧... 音乐本体的具象存在从创作主体的思维中生发,凭借音乐语汇的组织协调而落实,其中的构建生成法则即音乐的修辞逻辑。亚里士多德的“质料”与“形式”学说为我们指明音乐的修辞逻辑本原是“音乐材料”与“音乐形式”的结合,以此来探究欧洲声乐音乐和器乐音乐构建的原则和方法,重点阐述纯器乐音乐的构建修辞逻辑——在一定调性布局内的主题呈现及其有效推进,将主题推进的手法归纳为五种方式,并由此来审视20世纪音乐的修辞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辑 修辞 音乐本体 思维 诗-乐 主题 推进 反复 展开 繁衍
原文传递
歌曲《大梦》歌词文学性分析
3
作者 丁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1期11-14,共4页
歌曲《大梦》,由瓦依那乐队的吉他手十八作词、作曲,歌曲有民谣般的旋律、散文诗般的歌词创作、诗意的美学追求,质朴地演绎了“我”从6岁到88岁的一生。其诗乐一体的音乐文学表达方式将人生不同阶段的困顿与无奈一一道出,击中了无数中... 歌曲《大梦》,由瓦依那乐队的吉他手十八作词、作曲,歌曲有民谣般的旋律、散文诗般的歌词创作、诗意的美学追求,质朴地演绎了“我”从6岁到88岁的一生。其诗乐一体的音乐文学表达方式将人生不同阶段的困顿与无奈一一道出,击中了无数中年人辛酸且无法逃避的命运痛点。这种游走在人性与理想之间的新民谣音乐温柔有力地穿透人的心灵,引发人们对人生、对生命的思考。该文旨在通过对歌曲《大梦》歌词的文学性进行分析,探讨其如何通过人称代词的运用、真实的生活状态的捕捉,以及简单明了易于传唱的歌词,与中国传统诗乐疗法遥相呼应,并传递一种具有悲剧“卡塔西斯”之美的文学内涵和音乐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词创作 民谣 诗乐一体 音乐文学 《大梦》 “卡塔西斯”
下载PDF
试论山东青铜乐器铭文的诗乐批评思想 被引量:2
4
作者 谭德兴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6-101,共6页
山东地区出土的周代青铜器较多,而其中青铜乐器占据了很大数量。这些青铜乐器上的铭文蕴含丰富的诗乐批评思想,充分体现了周代山东地区诗乐思想发展的较高水平。深入研究周代山东青铜乐器铭文,可以深刻认知以诗乐批评为核心的中国文学... 山东地区出土的周代青铜器较多,而其中青铜乐器占据了很大数量。这些青铜乐器上的铭文蕴含丰富的诗乐批评思想,充分体现了周代山东地区诗乐思想发展的较高水平。深入研究周代山东青铜乐器铭文,可以深刻认知以诗乐批评为核心的中国文学批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具体发展状况以及其中所呈现的地域特色,也可进一步探究周代中央王室与各诸侯国间诗乐思想互动的具体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 青铜乐器铭文 诗乐 文学批评 地域特色
下载PDF
诗与乐:基于《夜》的贝尔格早期艺术歌曲探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周玲珍 《音乐文化研究》 2022年第3期101-116,M0004,共17页
在贝尔格早期的创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在舞台上经久不衰的《早期七首艺术歌曲——为钢琴和声乐而作》,《夜》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作品。文章通过音乐以及诗歌这种“近质化”语言对作品进行分析,探究贝尔格早期创作中的音乐风格以... 在贝尔格早期的创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在舞台上经久不衰的《早期七首艺术歌曲——为钢琴和声乐而作》,《夜》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作品。文章通过音乐以及诗歌这种“近质化”语言对作品进行分析,探究贝尔格早期创作中的音乐风格以及如何运用音乐语言来阐释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揭示贝尔格早期艺术歌曲创作的特色与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尔格 艺术歌曲 音乐风格 诗与乐
下载PDF
南朝诗歌世俗化的成因探析
6
作者 谭带珍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23-29,共7页
南朝时期,诗歌摆脱了伦理和玄学的束缚,描写日常生活,表达世俗情感,具有浓厚的世俗化色彩。这种现象的形成,决定于诗歌雅俗交替以及诗乐分合的嬗变规律,而由经济、思想、文化等构成的南朝特定的社会人文环境则是其中的催化剂。当然,文... 南朝时期,诗歌摆脱了伦理和玄学的束缚,描写日常生活,表达世俗情感,具有浓厚的世俗化色彩。这种现象的形成,决定于诗歌雅俗交替以及诗乐分合的嬗变规律,而由经济、思想、文化等构成的南朝特定的社会人文环境则是其中的催化剂。当然,文人素质的弱化也是成因之一。对南朝诗歌风格中的世俗精神应予以客观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诗歌 世俗化 成因 雅俗 诗乐 社会人文环境 文人素质
下载PDF
孔子对乐悬的评价
7
作者 余群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33-38,共6页
乐悬是周代社会诗乐的演奏形式,它反映了当时重要的礼乐制度。孔子对乐悬非常重视,并进行过多次评论。通过孔子对祭祀之乐悬、日常礼节中乐悬的评论,我们可以了解孔子的诗乐思想:一是维护礼乐制度下的乐悬制度;二是乐悬是为礼仪服务的。
关键词 孔子 乐悬 诗乐
下载PDF
以诗合乐新探
8
作者 周义平 《嘉应学院学报》 2018年第9期68-72,共5页
诗经学上"先诗后乐"、"能诵且歌"已经成为定论,所以诗的生成、诗的配乐成为古今诗经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采诗、献诗之说建筑了诗歌艺术史上的第一座高峰,形式由简单变得复杂,题材越来越广泛,涵量越来越大,主题越来... 诗经学上"先诗后乐"、"能诵且歌"已经成为定论,所以诗的生成、诗的配乐成为古今诗经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采诗、献诗之说建筑了诗歌艺术史上的第一座高峰,形式由简单变得复杂,题材越来越广泛,涵量越来越大,主题越来越深刻。乐律既生,语律则定,以五声辨音、以八音定调,辞表意,律传情,奠定了中国诗歌音律美学的基本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采诗 献诗 乐律 合乐
下载PDF
孔子对诗乐范畴“兴”的拓展
9
作者 余群 《公安海警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63-66,共4页
"兴"起源于一种盛大的祭祀表演。由于祭祀往往伴随着诗乐,所以,"兴"的初起之义是《周礼》所言"六诗"中的一种体裁。孔子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诗乐范畴"兴"进行了创造性的拓展。这表现为三个方面:... "兴"起源于一种盛大的祭祀表演。由于祭祀往往伴随着诗乐,所以,"兴"的初起之义是《周礼》所言"六诗"中的一种体裁。孔子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诗乐范畴"兴"进行了创造性的拓展。这表现为三个方面:一,孔子谈话往往具有"兴"的技巧;二,孔子首次以"兴"解释《诗经》;三,孔子在理论上总结了"兴"的鉴赏原则,并进一步以此评论《诗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 诗乐 体裁 创作手法 鉴赏原则
原文传递
舒伯特艺术歌曲风格探析
10
作者 马驰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127-128,共2页
德奥艺术歌曲作为一种独立的音乐表现形式,是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形成的,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是这一音乐形式最著名也是最主要的开创者和奠基人。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音乐旋律突破了传统的藩篱,更加注重人性中对美的渴望,最大限... 德奥艺术歌曲作为一种独立的音乐表现形式,是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形成的,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是这一音乐形式最著名也是最主要的开创者和奠基人。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音乐旋律突破了传统的藩篱,更加注重人性中对美的渴望,最大限度的尊重人性的表达。舒伯特艺术歌曲中的钢琴伴奏突破了其在传统古典主义音乐创作的陪衬地位,而成为一种与声乐平行的音乐表现形式。时至今日,它的艺术魅力仍没有丝毫的褪色,反而历久旎新,焕发出愈发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因此对舒伯特艺术歌曲的研究具有极强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伯特 艺术歌曲 诗词 音乐 演唱
原文传递
意境探源
11
作者 程玉洁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79-81,84,共4页
文章介绍了意境说的内涵,探讨了意境说与诗乐结合的过程,认为意境之实践源头能从诗乐结合中发现。
关键词 意境 意境说 诗乐
下载PDF
中国古代戏曲与诗乐教化传统 被引量:8
12
作者 黄丽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140-145,共6页
中国古代戏曲从民间诞生,原本是为娱乐休闲之用,是对已沦为教化工具的正统诗文的一种反拨。但随着其发展成熟,逐渐沾染诗乐教化的艺术色彩。而且人民对其所具有的通俗、娱乐、抒情等特点认识越深,越自觉地将其当作移风易俗教化民众的政... 中国古代戏曲从民间诞生,原本是为娱乐休闲之用,是对已沦为教化工具的正统诗文的一种反拨。但随着其发展成熟,逐渐沾染诗乐教化的艺术色彩。而且人民对其所具有的通俗、娱乐、抒情等特点认识越深,越自觉地将其当作移风易俗教化民众的政治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乐教化 古代戏曲 风化 风刺
下载PDF
中国古代四种《诗经》乐谱及其东传韩日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吴志武 《文化艺术研究》 2010年第5期129-137,共9页
文章分析了中国古代的《风雅十二诗谱》、《瑟谱》、《乡饮诗乐谱》、《诗经乐谱》等四种《诗经》乐谱,以及韩国的雅乐谱与《诗乐和声》谱、日本的《魏氏乐谱》的音乐形态,基本廓清各种乐谱之间的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 《诗经》 “风雅十二诗谱” 《瑟谱》 《乡饮诗乐谱》 《诗经乐谱》 《诗乐和声》 传承
下载PDF
合古成纯,别开生面:王夫之文论思想揭橥 被引量:6
14
作者 杨宁宁 童庆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2-43,共12页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在文学领域有着精深思考,其文论思想往往在继承中有创新,于总结中寓突破。如王夫之的"即景会心"说,从佛家"现量"角度对艺术直觉作了细致辨析,不论是深刻性还是系统性都超过了钟嵘、严羽的相关论...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在文学领域有着精深思考,其文论思想往往在继承中有创新,于总结中寓突破。如王夫之的"即景会心"说,从佛家"现量"角度对艺术直觉作了细致辨析,不论是深刻性还是系统性都超过了钟嵘、严羽的相关论述。王夫之对诗歌整体结构的论述也并非首创,但他以"圆"、"净"为核心所提出的"一意"说、"一笔"说等一系列创见,从广度与深度上完善了前人诸说。王夫之对"兴观群怨"的重新阐释,将传统的诗歌功能论提升到了"四情"的本体论高度,并第一次对"兴观群怨"作了接受维度的创造性解读。王夫之还继承了明人对诗乐关系的思考,更为明确地提出了"乐体诗用"的观点,认为诗歌的美感乃至于存在意义都应体现为一种"乐"质,并通过多层特定的节奏运动体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即景会心 圆净成章 兴观群怨 乐体诗用
下载PDF
西方诗学文化的时间化传统及空时性趋向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奎英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6-157,共12页
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方文化是一种视觉中心主义的文化,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空间化转向在西方诗学文化领域得以发生的前提,是传统的西方诗学文化具有一种时间化特质,而这种特质又与西方传统的逻各斯语言观具有内在联系。由于“逻各斯”... 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方文化是一种视觉中心主义的文化,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空间化转向在西方诗学文化领域得以发生的前提,是传统的西方诗学文化具有一种时间化特质,而这种特质又与西方传统的逻各斯语言观具有内在联系。由于“逻各斯”的两大基本含义是“言说”和“理性”,在逻各斯语言观的影响下,西方诗学也有两大突出特征:注重语言音韵的感性审美特征,强调文学的理性本原和认识功能。由于音韵是在时间中存在的现象,理性逻辑也以时间秩序为基础,西方诗学文化传统因此具有一种时间化倾向。这一时间化倾向还表现在强调“诗画界限”、反对视觉化美学,把诗乐进行类比、强调“诗之乐境”诸方面。认识这一点,不仅有助于中西诗学文化、文明互鉴,而且有助于理解当代跨媒介艺术文化理论所表现出的空时性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各斯语言观 时间化传统 诗画界限 诗乐类比 空时性趋向
下载PDF
“诗乐”教育的理念与其传统 被引量:5
16
作者 郑祖襄 《美育学刊》 2010年第1期45-52,共8页
"诗乐"教育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甲骨文"乐"字已包涵着诗、乐、舞三种意义,西周时期的"乐德""乐语""乐舞"教育也体现出这三方面。"诗乐"不仅用于宫廷礼乐制度,也用... "诗乐"教育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甲骨文"乐"字已包涵着诗、乐、舞三种意义,西周时期的"乐德""乐语""乐舞"教育也体现出这三方面。"诗乐"不仅用于宫廷礼乐制度,也用于学校教育。北宋"湖学"兴起之时,"诗乐"也随之而兴。元初熊朋来为振兴华夏文化,编撰《瑟谱》来进行"诗乐"教育。"诗乐"又是华夏民族语言与音乐相融合的一种传统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乐”教育 礼乐制度 上博简
下载PDF
古诗词传唱在高校美育课程体系中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
17
作者 白洁 《晋中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00-104,共5页
作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古诗词文化是开展美育工作的重要资源,对于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在高等学校的美育课程体系中,音乐教育亦发挥着关键的美育职能,“音乐+诗词”的传唱教学方式,使音乐审美与诗词文化审美相互... 作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古诗词文化是开展美育工作的重要资源,对于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在高等学校的美育课程体系中,音乐教育亦发挥着关键的美育职能,“音乐+诗词”的传唱教学方式,使音乐审美与诗词文化审美相互融通,以“诗情乐意”传达文化古韵,真正达到“美育浸润”的目标,充分展现美育的功能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词传唱 高校美育 诗乐审美
下载PDF
民族建构与音乐转型:学堂乐歌的发明及其内在张力
18
作者 陈朗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7-172,共26页
中国近代音乐转型源于民族建构的现实需要。本文以中国近代第一种新音乐“学堂乐歌”为核心,讨论了民族建构与音乐转型的复杂关联。基于培养新民的要求,梁启超设想了一种兼具“普遍主义”与“诗乐合一”两大核心特征的新音乐。他的设想... 中国近代音乐转型源于民族建构的现实需要。本文以中国近代第一种新音乐“学堂乐歌”为核心,讨论了民族建构与音乐转型的复杂关联。基于培养新民的要求,梁启超设想了一种兼具“普遍主义”与“诗乐合一”两大核心特征的新音乐。他的设想启发了学堂乐歌的音乐实践,催生出两种不同类型的学堂乐歌,即以沈心工为代表的普遍主义乐歌和以李叔同为代表的诗乐合一乐歌,也引发了一些进行调和的音乐理论尝试。不同的音乐类型背后蕴含着不同的理论假设,普遍主义与诗乐合一之间的张力体现了民族国家理论与雅乐传统的龃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建构 音乐转型 诗乐合一 普遍主义 学堂乐歌
下载PDF
儒家诗、乐观念异同论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峰屹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18-125,共8页
诗、乐如形影不离,是早期歌诗的基本特征。缘乎此,学界往往认为,儒家的诗、乐观念是完全一致的。实际上,这种认识本身既不准确,也由此导致了对后代相关文学观念理解的偏颇。儒家把教化看作文学艺术的终极目的,在这一点上,他们对诗、乐... 诗、乐如形影不离,是早期歌诗的基本特征。缘乎此,学界往往认为,儒家的诗、乐观念是完全一致的。实际上,这种认识本身既不准确,也由此导致了对后代相关文学观念理解的偏颇。儒家把教化看作文学艺术的终极目的,在这一点上,他们对诗、乐的观念固然相同;但是儒家对诗、乐的各自地位以及由此而来的对诗、乐的具体要求,却不完全相同。概而言之,乐具有与礼同等崇高的正统教化地位,而诗的地位则不在同一层次。因此,乐必须雅正,而诗则可以姿彩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乐分离 儒家诗乐观念 《毛诗大序》 《礼记·乐记》
下载PDF
唐代宫怨诗繁荣原因探论 被引量:2
20
作者 毕士奎 罗时进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4-108,共5页
有唐一代,宫怨诗的创作颇为繁荣,不仅诗作颇多,而且诗家、特别是名家甚众。探其因,主要由于:封建帝王的后宫客观存在着嫔妃弊制;开放的社会和宽松的思想文化环境为写作宫怨诗创造了有利条件;诗人以创作宫怨诗来对六朝以迄唐初浮靡的宫... 有唐一代,宫怨诗的创作颇为繁荣,不仅诗作颇多,而且诗家、特别是名家甚众。探其因,主要由于:封建帝王的后宫客观存在着嫔妃弊制;开放的社会和宽松的思想文化环境为写作宫怨诗创造了有利条件;诗人以创作宫怨诗来对六朝以迄唐初浮靡的宫体诗进行反拨;受当时诗歌入乐风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宫怨诗 繁荣 嫔妃制度 文化环境 反拔宫体 诗歌入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