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阿里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河湖相沉积中两个不整合面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29
1
作者 朱大岗 孟宪刚 +7 位作者 邵兆刚 杨朝斌 孙立倩 王建平 韩同林 韩建恩 杜建军 余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05-608,共4页
通过札达盆地河湖相地层的野外实测剖面和地质调查,结合前人资料,根据沉积岩性、不整合面、所含化石、固结程度和岩相变化,初步将这套水平产出、原顶底及接触关系不明的新近纪上新世—第四纪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层,划分为1个群、3个组、2... 通过札达盆地河湖相地层的野外实测剖面和地质调查,结合前人资料,根据沉积岩性、不整合面、所含化石、固结程度和岩相变化,初步将这套水平产出、原顶底及接触关系不明的新近纪上新世—第四纪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层,划分为1个群、3个组、2次构造运动(不整合)。从新到老为下更新统香孜组(Qp1x)和上新统古格群(N2gg),其中后者又细分为上新统札达组(N22z)和上新统托林组(N12t)。河湖相沉积中香孜组与札达组、札达组与托林组之间2个不整合面的发现和象泉运动与古格运动2次构造运动的确定,为研究青藏高原隆升过程、该区新近纪以来湖泊与河流演化、气候变化、古地理变迁和环境演化,以及新近系、第四系地层划分等提供了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札达 上新世-早更新世 河湖相沉积 不整合面
下载PDF
西藏阿里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的古植被、古环境与古气候演化 被引量:14
2
作者 朱大岗 孟宪刚 +5 位作者 邵兆刚 杨朝斌 韩建恩 余佳 孟庆伟 吕荣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95-306,共12页
本文将西藏札达盆地河湖相地层重新划分为第四系下更新统香孜组(Qp^1-1x)、新近系上新统古格组(N2^2g)和上新统托林组(N2^1t)。河湖相地层的古地磁法和ESR法测年结果表明,札达盆地内河湖相沉积地层的形成时代为新近纪上新世-第... 本文将西藏札达盆地河湖相地层重新划分为第四系下更新统香孜组(Qp^1-1x)、新近系上新统古格组(N2^2g)和上新统托林组(N2^1t)。河湖相地层的古地磁法和ESR法测年结果表明,札达盆地内河湖相沉积地层的形成时代为新近纪上新世-第四纪早更新世。根据该套河湖相地层沉积演化和其中的孢粉组合特征、河湖相沉积中所发现的各种古动植物化石等的综合分析,笔者对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的古植被、古环境与古气候演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札达地区上新世-早更新世气候经历了从湿热-温暖潮湿-偏冷潮湿-寒冷干旱的变化,以及植被从森林-灌木-草原的逐渐演化。可将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环境演化划分为7个大的阶段,其总体特征是:①5.4~4.4Ma,札达地区处于亚热带湿热气候环境;④4.4~3.95Ma,为暖温带温暖潮湿气候;⑧3.95~3.5Ma,为偏凉潮湿阶段,气候开始转冷;①3.5~3.2Ma,为温暖潮湿阶段;⑤3.2~2.9Ma,气候转为偏冷潮湿阶段;⑥2.9~2.57Ma,该阶段气候偏冷而干旱,整体较为干冷;⑦2.57~1.36Ma,气候寒冷而干旱。表明自上新世-早更新世,该区的古气候环境在逐渐变干、变冷的总趋势上,经历了多次明显的冷暖与干湿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札达 上新世-早更新世 孢粉记录 古生物 古环境与古气候
下载PDF
西藏阿里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层的重新厘定与划分 被引量:14
3
作者 朱大岗 孟宪刚 +5 位作者 邵兆刚 杨朝斌 韩建恩 余佳 孟庆伟 吕荣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111-1120,共10页
通过对札达盆地河湖相地层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剖面实测,对分布于盆地内的新近系上新统—第四系下更新统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划分,重新厘定了该区上新世—早更新世岩石地层单元,建立了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层序。首次提出了该区上新统—... 通过对札达盆地河湖相地层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剖面实测,对分布于盆地内的新近系上新统—第四系下更新统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划分,重新厘定了该区上新世—早更新世岩石地层单元,建立了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层序。首次提出了该区上新统—下更新统三分方案,将该套河湖相地层重新划分为第四系下更新统香孜组(Qp1-1x)、新近系上新统古格组(N22g)和上新统托林组(N21t)3个组、7个沉积相、11个岩性段,并为确定上新统与下更新统的界线位置提出了具体意见,为青藏高原乃至全球新近系上新统与第四系的研究、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札达 上新世-早更新世 岩石地层 生物地层 年代地层
下载PDF
西藏阿里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层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朱大岗 孟宪刚 +6 位作者 邵兆刚 杨朝斌 王津 韩建恩 余佳 孟庆伟 吕荣平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6期983-992,共10页
通过对西藏阿里札达盆地河湖相地层实测剖面中的古地磁、ESR样品的测试分析,确定了札达盆地新近纪上新世—第四纪早更新世沉积地层的时间序列。测试结果表明:从剖面自下而上所做的古地磁测年数据为5.41~1.60Ma;而ESR测年数据为5.4~1.3... 通过对西藏阿里札达盆地河湖相地层实测剖面中的古地磁、ESR样品的测试分析,确定了札达盆地新近纪上新世—第四纪早更新世沉积地层的时间序列。测试结果表明:从剖面自下而上所做的古地磁测年数据为5.41~1.60Ma;而ESR测年数据为5.4~1.36Ma,两者大体吻合。根据古地磁、ESR测年结果,可将该套河湖相地层的时序划分为:上新世托林组(N21t)的形成时间为5.41~4.20Ma、上新世古格组(N22g)为4.20~2.57Ma、早更新世香孜组(Qp1-1x)为2.57~1.36Ma。为青藏高原新近纪上新世—第四纪早更新世地层时间序列标尺的建立,以及上新世、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札达 上新世-早更新世 地层划分 磁性地层 年代地层
下载PDF
西藏阿里札达盆地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化 被引量:10
5
作者 孟宪刚 朱大岗 +5 位作者 邵兆刚 杨朝斌 韩建恩 余佳 孟庆伟 吕荣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60-167,共8页
通过对札达盆地及其周缘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地层剖面的实测,确定了札达盆地的大地构造位置以及在喜马拉雅板块构造格局中的位置,并从基底构造、盆缘构造和盆内构造三个方面,论述了札达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从盆地类型、盆地的形成过程,对... 通过对札达盆地及其周缘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地层剖面的实测,确定了札达盆地的大地构造位置以及在喜马拉雅板块构造格局中的位置,并从基底构造、盆缘构造和盆内构造三个方面,论述了札达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从盆地类型、盆地的形成过程,对札达盆地的构造成因进行了探讨。尤其是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河湖相沉积中香孜组与古格组、古格组与托林组之间两个不整合面的发现,象泉运动与古格运动两次构造运动的确定,以及上新统褶皱的发现,为研究青藏高原喜马拉雅运动晚阶段(第Ⅲ幕)的表现形式及新近纪到第四纪时期高原隆升过程、方式等,提供了实际资料和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札达 上新世-早更新世 地质构造组合 构造演化
下载PDF
西藏阿里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层层序地层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朱大岗 孟宪刚 +5 位作者 邵兆刚 杨朝斌 韩建恩 余佳 孟庆伟 吕荣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08-315,共8页
根据札达盆地河湖相剖面地层岩性、粒度、沉积构造、古生物等反映的沉积岩相,以及不整合面等沉积特征,可将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层,初步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Ⅰ、Ⅱ)。层序Ⅰ代表上新统地层层序,并进一步区分出退积准层序组... 根据札达盆地河湖相剖面地层岩性、粒度、沉积构造、古生物等反映的沉积岩相,以及不整合面等沉积特征,可将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层,初步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Ⅰ、Ⅱ)。层序Ⅰ代表上新统地层层序,并进一步区分出退积准层序组和进积准层序组。对应上新世湖相沉积由低位体系域—湖泊扩张体系域—湖泊收缩体系域的演化,反映湖泊由源区水系冲积亚相—滨湖三角洲亚相—滨浅湖亚相—半深湖亚相—滨浅湖亚相的湖泊,由扩张到萎缩的一个完整的发展演化旋回。层序II代表下更新统地层层序,反映一个盆地受构造和气候(冰期—间冰期)双重控制的夭折型冰湖形成演化的由冰水冲积相到冰湖沉积相的不完整沉积旋回,为青藏高原新近系上新统与第四系的研究与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新世-早更新世 河湖相沉积 层序地层 札达盆地 西藏
下载PDF
青藏高原西北缘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黎敦朋 赵越 +3 位作者 刘健 潘燕兵 裴军令 何哲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93-310,共18页
晚新生代,印亚碰撞的远程效应使青藏高原周缘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和隆升作用,然而不同学者对高原强烈构造变形和隆升时代的认识却大相径庭。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西北缘晚新生代褶皱冲断带的构造变形、沉积作用、岩浆活动与地貌响应等的... 晚新生代,印亚碰撞的远程效应使青藏高原周缘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和隆升作用,然而不同学者对高原强烈构造变形和隆升时代的认识却大相径庭。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西北缘晚新生代褶皱冲断带的构造变形、沉积作用、岩浆活动与地貌响应等的综合研究,依据古新统至中新统地层的连续沉积和产状的协调一致,提出青藏高原西北缘在古新世—中新世末并未发生区域性强烈的构造变形,并基于褶皱、生长地层、楔顶沉积和冲断带中局部不整合等标定青藏高原西北缘强烈构造变形的时代为上新世—早更新世,其中最强烈的构造变形发生于西域砾岩沉积结束阶段,即约1.1~0.7Ma的昆黄运动最终使中更新世以前地层全面褶皱-抬升,形成区域性的乌苏群与西域砾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这为青藏高原西北缘晚新生代的构造变形提供了关键的构造地质学证据;同时,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的研究成果提出青藏高原西北缘的主要隆升可能是在上新世—早更新世通过高原边缘的边界断层系以后展式逆冲扩展作用抬升形成的,并就裂变径迹热历史模拟的剥蚀厚度提出西域砾岩很可能主要来自高原边缘地形变化最剧烈的陡坡带,支持西域砾岩属构造成因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形 后展式逆冲扩展 上新世—早更新世 青藏高原西北缘
下载PDF
Upwelling Process of the Western Himalaya Mountains:Height and Velocity Estimation Evidenced by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Zanda Basin,Tibet,China 被引量:3
8
作者 ZHU Dagang MENG Xian' gang +5 位作者 SHAO Zhaogang YANG Chaobin HAN Jian'en YU Jia MENG Qingwei Lü Rongp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2期280-295,共16页
Based on field geological survey, stratigraphic section measurement and indoor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the Zanda Basin's tectonic location in the Himalaya Plate was ascertained, and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 Based on field geological survey, stratigraphic section measurement and indoor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the Zanda Basin's tectonic location in the Himalaya Plate was ascertained, and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Zanda Basin during the Pliocene to Early Pleistocene was classified as six stages: (a) primary rift-faulting stage, (b) quick rift-faulting Stage, (c) intensive rift-faulting stage, (d) stasis stage, (e) secondary rift-faulting stage, and (f) secondary quick rift-faulting stage. Based on this six-staged formation-evolution theory of the Zanda Basin, the upwelling process of the Western Himalaya Mountains from the Pliocene to Early Pleistocene was classified as the following five stages: (a) slow upwelling stage (5.4-4.4 Ma), (b) mid-velocity upwelling stage (4.4-3.5 Ma), (c) quick upwelling stage (3.5-3.2 Ma), (d) upwelling-ceasing stage (3.2-2.7 Ma), and (e) quick upwelling stage (2.7 Ma).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in the duration from the Early Pliocene (4.7 Ma) to the End of Pliocene (2.67 Ma), which lasted 2.03 million years, the Himalaya Mountains had uplifted 1500 m at a velocity of 0.74 mm/a; this belongs to a mid-velocity upwening. During the 1.31 million years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Early Pleistocene, the Himalaya Mountains had risen up another 1500 m at a velocity of 1.15 mm/a; this is a rather quick upwelling. All of these data have shown that the upwelling of the Western Himalaya Mountains is along a complicated process with multi-stages, multi-velocities, and non-uniformitarian fea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anda Basin pliocene to early pleistocene basin evolution mountain upwelling Western Himalaya Mountains.
下载PDF
新疆若羌石灰华中的植物化石及古环境 被引量:2
9
作者 郭双兴 顾澄皋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82-87,144,共6页
研究的植物叶化石产自新疆中昆仑山若羌县阿其克库勒湖北岸4600多米山坡的上新统至下更新统的石灰华中,绝大多数化石为 Salix ruoqiangensis sp. nov.,此外还有松、榆、胡桃、桦、柳及草本植物花粉,它们代表温带落叶阔叶林,与当地现代... 研究的植物叶化石产自新疆中昆仑山若羌县阿其克库勒湖北岸4600多米山坡的上新统至下更新统的石灰华中,绝大多数化石为 Salix ruoqiangensis sp. nov.,此外还有松、榆、胡桃、桦、柳及草本植物花粉,它们代表温带落叶阔叶林,与当地现代植被迥然不同,表明自化石沉积时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新世 下更新世 古植物学
下载PDF
西藏札达盆地腹足类组合及生物地层学 被引量:1
10
作者 韩建恩 余佳 +5 位作者 贺承广 孟庆伟 朱大岗 孟宪刚 邵兆刚 杨朝斌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3-166,共14页
在西藏札达盆地古格组第四岩性段发现大量腹足类化石:Adelinella regularis Yü(规则小隐螺)、Velutinopsis spiralis Yü(旋纹似天鹅绒螺)、Radix zandaensis sp.nov.(札达萝卜螺)、Hip peutis cf.minor(Ping)(微小圆扁卷螺),... 在西藏札达盆地古格组第四岩性段发现大量腹足类化石:Adelinella regularis Yü(规则小隐螺)、Velutinopsis spiralis Yü(旋纹似天鹅绒螺)、Radix zandaensis sp.nov.(札达萝卜螺)、Hip peutis cf.minor(Ping)(微小圆扁卷螺),称为小隐螺-似天鹅绒螺组合。根据这些腹足类化石在西藏西南部的分布特征,认为它们是分布于北喜马拉雅山间断陷盆地的一个腹足类组合,介于西藏犀类化石与杜氏珠蚌-河北珠蚌层之间,时代处于晚上新世-早更新世之间。对比现生种属研究认为,札达盆地腹足类应生活于近岸的浅湖环境。孢粉分析认为化石层形成时为温暖潮湿的森林-草原环境,化石层下部的三趾马生活在温暖而显干旱的灌丛草原环境,可知札达盆地由托林组至古格组,古气候经历了由温暖干旱向温暖潮湿的转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札达盆地 腹足类组合 古格组 上新世-早更新世
下载PDF
西藏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气候变迁与湖泊演化
11
作者 韩建恩 余佳 +3 位作者 朱大岗 孟宪刚 邵兆刚 杨朝斌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1年第4期361-372,共12页
通过孢粉组合分析,结合河湖相地层岩性特征和古地磁及电子自旋共振(ESR)法年龄测定结果,探讨了西藏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的古气候变迁与札达古湖泊演化的关系。研究表明,札达盆地古湖泊演化可划分为早(湖泊形成期)、中(稳定发展期)... 通过孢粉组合分析,结合河湖相地层岩性特征和古地磁及电子自旋共振(ESR)法年龄测定结果,探讨了西藏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的古气候变迁与札达古湖泊演化的关系。研究表明,札达盆地古湖泊演化可划分为早(湖泊形成期)、中(稳定发展期)、晚(湖泊消亡期)三期。早期(距今5.41~4.40 Ma),札达盆地为温凉而干旱的疏林草原植被气候,随后转变为温暖稍湿的森林草原植被气候,最后转变为温暖潮湿的亚热带针阔叶混交林气候,这一时期古湖开始形成;中期(距今4.40~2.57 Ma),古气候进入寒温期,古植被表现为先由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向山地寒温带暗针叶林带过渡,再由山地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山地寒温带暗针叶林交替出现的过程,古湖泊进入发育期;晚期(距今2.57~1.36 Ma),湖区古气候环境进入寒冷期,古植被为山地寒温带暗针叶林→山地暗针叶林向低矮灌木→干冷草原的变化,古湖泊进入消亡阶段。古湖泊演化与古植被、古气候演变有很好的相关性,高原隆升控制了古气候环境的变化,进而影响湖泊水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札达盆地 上新世-早更新世 气候变迁 湖泊演化
下载PDF
西藏札达盆地形成演化与喜马拉雅山隆升 被引量:10
12
作者 朱大岗 孟宪刚 +5 位作者 邵兆刚 杨朝斌 韩建恩 余佳 孟庆伟 吕荣平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93-200,共8页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实测地层剖面和室内综合研究,笔者将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形成演化划分为6个阶段:①盆地初始断陷阶段;②盆地加速断陷阶段;③盆地强烈断陷阶段;④盆地断陷止息阶段;⑤盆地二次初始断陷阶段;⑥盆地二次加速断陷阶段...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实测地层剖面和室内综合研究,笔者将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形成演化划分为6个阶段:①盆地初始断陷阶段;②盆地加速断陷阶段;③盆地强烈断陷阶段;④盆地断陷止息阶段;⑤盆地二次初始断陷阶段;⑥盆地二次加速断陷阶段.并以札达盆地形成演化为基础将喜马拉雅山此阶段的隆升划分为5个阶段:①慢速隆升阶段(5.4~4.4Ma);②中速隆升阶段(4.4~3.5 Ma);③快速隆升阶段(3.5~3.2Ma);④停止隆升阶段(3.2~2.7 Ma);⑤快速隆升阶段(2.7Ma).研究表明,喜马拉雅山的隆升是一个多阶段、不等速和非均变的复杂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札达 上新世-早更新世 盆地演化 山脉隆升 喜马拉雅山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上新世晚期一更新世早期伸展构造:喜马拉雅碰撞造山远程效应的一个构造间歇期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洪辉 周新桂 +9 位作者 文磊 李曰俊 白忠凯 杜治利 赵岩 李程 黄彤飞 赵甜玉 高艳艳 师斌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6,共16页
受控于印度—亚洲碰撞的远程效应,中亚地区的晚新生代挤压冲断构造异常发育,同时发育少量区域挤压构造背景下派生的局部伸展构造.以往的研究没有发现晚新生代区域性伸展构造.我们通过认真、系统的地震资料解释,在塔里木盆地发现一系列... 受控于印度—亚洲碰撞的远程效应,中亚地区的晚新生代挤压冲断构造异常发育,同时发育少量区域挤压构造背景下派生的局部伸展构造.以往的研究没有发现晚新生代区域性伸展构造.我们通过认真、系统的地震资料解释,在塔里木盆地发现一系列上新世晚期—更新世早期的正断层.这些正断层主要分布于塔里木盆地西部的阿瓦提坳陷、巴楚隆起、麦盖提斜坡以及塘古孜巴斯坳陷.正断层走向NW-SE和NE-SW,剖面上组合成堑-垒构造,仅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沿沙井子断裂带分布的上新世晚期—更新世早期正断层带组合成负花状构造,显示出张扭性断层带的特征.根据生长指数计算,正断层活动的起始时间是上新世晚期(ca.3 Ma),持续演化至更新世早期(ca.2 Ma),然后停止活动.这些正断层形成于一个弱的区域性伸展构造背景;这期正断层活动代表印度—亚洲碰撞远程效应下,中亚地区脉动挤压冲断过程中的一个构造间歇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晚期一更新世早期(ca.3~2 Ma) 正断层 印度一亚洲碰撞远程效应 区域性伸展构造 构造间歇期 塔里木盆地 地震解释
下载PDF
银川盆地PL02钻孔孢粉记录的晚上新世-早更新世时期的古气候变化周期 被引量:8
14
作者 田晏嫣 周助 +3 位作者 迟长婷 陆璐 王均平 魏明建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18-1430,共13页
晚上新世-早更新世时期是全球环境发生转折的重要过渡时期。银川盆地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地区,同时又处于干旱与半干旱区域的交界地带,在盆地内部蕴藏着丰富的新生代沉积,是研究古环境演化的理想区域,深度为720.77 m的PL02钻孔位于盆地内... 晚上新世-早更新世时期是全球环境发生转折的重要过渡时期。银川盆地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地区,同时又处于干旱与半干旱区域的交界地带,在盆地内部蕴藏着丰富的新生代沉积,是研究古环境演化的理想区域,深度为720.77 m的PL02钻孔位于盆地内部的沉降中心附近,属于典型沉降盆地的洪泛沉积环境。本文选取银川盆地PL02钻孔下部(深度705.7~247.9 m)晚上新世-早更新世时期(古地磁年龄3.3~1.5 Ma)的孢粉、磁化率及粒度等指标,通过孢粉分析、频谱分析和小波变换等方法,恢复了银川盆地晚上新世-早更新世时期的古环境演化特征,并对该时期的古气候变化周期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银川盆地在晚上新世时期(约2.8 Ma)气候已经开始逐渐变冷变干;进入早更新世时期(约2.6 Ma),研究区气候变得更加干旱并且冷暖波动较大;同时,孢粉、磁化率和粒度等指标均反映出银川盆地晚上新世-早更新世时期古气候变化具有较显著的约20 ka的岁差周期与约40 ka的地轴倾角周期,但约100 ka的地球轨道偏心率周期仅在个别指标中有所表现。另外,本研究结果与中国黄土高原和深海氧同位素记录所揭示的晚上新世-早更新世时期气候变化周期较为一致。因此,认为银川盆地在该时期的气候波动可能受到了地球轨道因素的影响,且与全球环境变化具有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川盆地 晚上新世-早更新世 古气候 天文周期
原文传递
记泥河湾盆地晚上新世—早更新世?亚科(Arvicolinae)和鼢鼠亚科(Myospalacinae)五新种(英文) 被引量:2
15
作者 郑绍华 张颖奇 崔宁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08-324,共17页
泥河湾盆地因产出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及众多的旧石器地点而久负盛名。为弄清盆地地层的年代范围,近年开展了包括生物地层学、磁性地层学、沉积学、地球化学、孢粉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目前主要分歧在于对泥河湾层的年代学认识,表现在... 泥河湾盆地因产出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及众多的旧石器地点而久负盛名。为弄清盆地地层的年代范围,近年开展了包括生物地层学、磁性地层学、沉积学、地球化学、孢粉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目前主要分歧在于对泥河湾层的年代学认识,表现在生物地层学与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不一致。新种化石材料即是从甄选的典型剖面中采集的。䶄亚科和鼢鼠亚科由于演化趋势明显并且容易量化、演化速率快,对晚新生代生物地层学的研究具有十分突出的意义。鉴于此,对产自泥河湾盆地的䶄亚科三个新种(泥河湾模鼠Mimomys nihewanensis sp.nov.、简齿松田鼠Pitymys simplicidens sp.nov.、前中华波尔索地鼠Borsodia prechinensis sp.nov.)及鼢鼠亚科两个新种(稻地上新鼢鼠Pliosiphneus daodiensis sp.nov.、铺路上新鼢鼠P.puluensis sp.nov.)进行了简要记述,以期对泥河湾盆地生物地层学框架的建立有所帮助,并从生物进化的角度为泥河湾层的年代学认识提供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泥河湾 晚上新世−早更新世 䶄亚科 鼢鼠亚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