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97篇文章
< 1 2 8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龙山东麓更新世冰川作用 被引量:61
1
作者 赵希涛 曲永新 李铁松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42-248,共7页
利用 1∶10 000 地形图和航空照片, 对玉龙山东麓更新世冰川作用遗迹进行了调查和填图据冰川与冰水沉积物的钙质胶结物和冰湖相钙板的 E S R测年结果, 初步划分出4 次冰期, 即0. 7~0. 6 Ma B P的玉龙冰期,... 利用 1∶10 000 地形图和航空照片, 对玉龙山东麓更新世冰川作用遗迹进行了调查和填图据冰川与冰水沉积物的钙质胶结物和冰湖相钙板的 E S R测年结果, 初步划分出4 次冰期, 即0. 7~0. 6 Ma B P的玉龙冰期, 0. 53~0. 45 Ma B P的干海子冰期, 0. 31~0. 13 Ma B P的丽江冰期和晚更新世的大理冰川, 其中最早一次冰期为规模较大的山麓冰川, 后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更新世 冰川堆积 冰期划分 冰川演化史 冰川作用
下载PDF
中昆仑造山带钾玄岩质火山岩的地质、地球化学和时代 被引量:48
2
作者 邓万明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201-213,共13页
本文论述了中昆仑(北坡)4个地区第四纪火山岩的地质产状、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时代。这一套岩石以安粗岩类为主,普遍含有普通辉石和斜长石斑晶,少数还有橄榄石、紫苏辉石或石英、透长石、黑云母斑晶。在化学上以富碱尤其富钾为突出特... 本文论述了中昆仑(北坡)4个地区第四纪火山岩的地质产状、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时代。这一套岩石以安粗岩类为主,普遍含有普通辉石和斜长石斑晶,少数还有橄榄石、紫苏辉石或石英、透长石、黑云母斑晶。在化学上以富碱尤其富钾为突出特点,K_2O/Na_2O≥1,而且 Rb、Sr、Ba 等低场强元素和 LREE 也强烈富集,构成一个连续的钾玄岩系列(Shoshoaite Ser-ics)。区域构造,地球化学和深源捕虏体的证据表明,本区钾玄质岩浆来自于上地幔的低度部分熔融,并受到地壳的同化和污染。火山活动大致从晚第三纪开始一直延续到第四纪,特别是中、晚更新世最为剧烈,是昆仑山及青藏高原快速隆升的新构造运动表现形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玄岩 火山岩 地球化学 微量元素
下载PDF
玉龙山西麓更新世冰川作用及其与金沙江河谷发育的关系 被引量:46
3
作者 赵希涛 张永双 +1 位作者 曲永新 郭长宝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5-44,共10页
在玉龙山东麓更新世冰川作用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西麓和金沙江河谷中的古冰川与冰水沉积物的分布和特征进行了调查。结合ESR测年,划分出4次冰期,即0.7~0.6MaB.P.的玉龙冰期,0.53~0.45MaB.P.的干海子冰期,0.31~0.13MaB.P.的丽江冰期和... 在玉龙山东麓更新世冰川作用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西麓和金沙江河谷中的古冰川与冰水沉积物的分布和特征进行了调查。结合ESR测年,划分出4次冰期,即0.7~0.6MaB.P.的玉龙冰期,0.53~0.45MaB.P.的干海子冰期,0.31~0.13MaB.P.的丽江冰期和晚更新世中晚期的大理冰期,其中玉龙冰期为规模较大的山麓冰川,丽江和大理冰期为山谷冰川,干海子冰期则为山麓冰川与山谷冰川的过渡类型。来自玉龙山西坡的玉龙冰期冰碛物充填于现今金沙江谷底的事实和大具金沙江下渡口西岸早更新世金沙江砾石层的发现表明,金沙江在早更新世早期即已存在,也说明了在该段金沙江河谷中多处发现的湖相沉积物是冰川沉积堰塞河谷而成石鼓古湖的结果。在该段金沙江河谷中仅发现拔河50m左右以内的4级河流阶地,且往往以这些湖相沉积为基座的现象,则是石鼓古湖被外泄后金沙江现代河谷形成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龙山西麓 更新世 ESR测年 冰川作用 金沙江河谷发育
下载PDF
中国黑斑蛙种群的线粒体DNA多样性和生物地理演化过程的初探 被引量:28
4
作者 杨玉慧 张德兴 +1 位作者 李义明 吉亚杰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3-201,共9页
本文通过对黑斑蛙 8个地方种群 2 5 7个标本的线粒体基因组Cytb基因片段的序列分析 ,探讨了其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现代分布格局及其生物地理演化过程。对所检测出的 79个单倍型的分析表明 :黑斑蛙在我国分布区内中部地区的种群遗传多样性... 本文通过对黑斑蛙 8个地方种群 2 5 7个标本的线粒体基因组Cytb基因片段的序列分析 ,探讨了其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现代分布格局及其生物地理演化过程。对所检测出的 79个单倍型的分析表明 :黑斑蛙在我国分布区内中部地区的种群遗传多样性高于南北边缘种群。种群间基因流同地理隔离距离呈显著负相关 ,种群遗传分化符合距离隔离或脚踏石模型。线粒体单倍型以广西和四川种群的个体的遗传分化为最深 ,反映出西部山区的屏障隔离效应。单倍型歧点分布分析表明 ,约 10 3- 2 2 6万年前 ,即在末次间冰期 ,黑斑蛙在其分布范围内经历过一次大规模的种群扩张事件。单倍型的分布格局和共享情况显示黑斑蛙种群在冰期后的重新扩张过程主要表现为由南往北的递进式扩散形式。第四纪冰期气候的反复波动导致了黑斑蛙适宜生境在纬度方向上的平移 ,进而导致黑斑蛙种群随生境变化而进行扩张或收缩 ,使黑斑蛙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能始终保持在分布区中间高而南北两端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斑蛙 种群 线粒体DNA 遗传多样性 线粒体细胞色素6基因 基因流 第四纪冰期
下载PDF
青海湖盆地35万年来的植被演化及环境变迁 被引量:41
5
作者 山发寿 杜乃秋 孔昭宸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1993年第1期9-17,T002,共10页
本文依据青海湖南岸二郎剑阶地QH-86孔(深155m)中200余个孢粉样品的分析资料,将该孔深78m以上的孢粉图式,从下至上划分出七个区域性孢粉带,并结合铀系法测年数据,论述了350ka B.P.来的湖区植被和环境演变。其气候曲线与毗邻的柴达木盆地... 本文依据青海湖南岸二郎剑阶地QH-86孔(深155m)中200余个孢粉样品的分析资料,将该孔深78m以上的孢粉图式,从下至上划分出七个区域性孢粉带,并结合铀系法测年数据,论述了350ka B.P.来的湖区植被和环境演变。其气候曲线与毗邻的柴达木盆地,甚至与深海钻孔及洛川黄土,具有可对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更新世 孢粉 古植被 古环境
下载PDF
西昆仑-塔西南坳陷晚古生代以来的沉积构造演化 被引量:40
6
作者 方爱民 马建英 +2 位作者 王世刚 赵越 胡健民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396-3406,共11页
自柯克亚深层油气勘探取得突破以来,塔西南坳陷一直受到各类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有关该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历史及其油气资源评价近年来更是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本文在总结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探讨塔西南和西昆仑地区自晚古生代以来所经历... 自柯克亚深层油气勘探取得突破以来,塔西南坳陷一直受到各类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有关该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历史及其油气资源评价近年来更是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本文在总结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探讨塔西南和西昆仑地区自晚古生代以来所经历的构造及沉积格架的演变过程,对塔西南坳陷性质及其演化阶段划分所存在的争议进行了归纳,分析了塔西南-西昆仑这一盆山体系形成和演化中的构造变形和沉积记录。总体来说,根据现有沉积和构造变形资料,中生代之前西昆仑和塔西南坳陷分别处于同一构造背景下的不同沉积单元;二者之间盆山体系的形成主要自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中-上新世是造盆造山作用机制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或者说早更新世末的构造运动基本上奠定了西昆仑-塔里木盆地南缘现今的盆-山构造格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地区 塔西南坳陷 晚古生代以来 沉积构造演化 LATE Paleozoic west KUNLUN orogen Tarim BASIN BASIN system KUNLUN orogenic belt tectonic movements structural geology sedimentary strata Early pleistocene 盆山体系 构造变形 Early Cretaceous 塔里木盆地南缘 LATE Jurassic 油气资源评价 深层油气勘探
下载PDF
念青唐古拉山东南麓更新世冰川沉积物年龄测定 被引量:32
7
作者 吴中海 赵希涛 +2 位作者 江万 吴珍汉 朱大岗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72-274,共3页
在念青唐古拉山南北两麓及切割山脉的各沟谷中 ,分布着 3套更新世冰川与冰水沉积物 ,其冰水沉积物的电子自旋共振 (ESR)和光释光 (OSL)测年结果分别为 ( 5 93± 2 6 0 )kaBP与 ( 6 78± 30 7)kaBP ,( 2 0 5± 5 4 )kaBP和 (... 在念青唐古拉山南北两麓及切割山脉的各沟谷中 ,分布着 3套更新世冰川与冰水沉积物 ,其冰水沉积物的电子自旋共振 (ESR)和光释光 (OSL)测年结果分别为 ( 5 93± 2 6 0 )kaBP与 ( 6 78± 30 7)kaBP ,( 2 0 5± 5 4 )kaBP和 ( 2 5 4± 8 7)kaBP .测年结果表明 ,在念青唐古拉山东南麓所发生的 3次冰川作用 ,分别相当于青藏高原南部的聂聂雄拉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青唐古拉山 更新世 冰川沉积 电子自旋共振 光释光测年 ESR OSL
下载PDF
南方更新世红土氧化物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0
8
作者 朱丽东 周尚哲 +4 位作者 李凤全 叶玮 王天阳 姜永见 李建武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95-302,共8页
江西、浙江和湖南等地更新世红土化学组成分析结果表明,各地各类红土的化学组成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以SiO2、Fe2O3和Al2O3为主,K2O、Na2O、CaO和MgO大量淋失,相对于上陆壳(UCC)平均组成富Ti、Fe和Al,贫K、Na、Ca和Mg。符合亚热带地区脱... 江西、浙江和湖南等地更新世红土化学组成分析结果表明,各地各类红土的化学组成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以SiO2、Fe2O3和Al2O3为主,K2O、Na2O、CaO和MgO大量淋失,相对于上陆壳(UCC)平均组成富Ti、Fe和Al,贫K、Na、Ca和Mg。符合亚热带地区脱硅富铝或脱硅富铝铁的基本成土过程,总体形成于湿热环境。其烧失量(LOI)对红土脱硅富铝程度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LOI越大,脱硅富铝程度越强。同一剖面从网纹红土至均质红土或从网纹红土至棕色黄色风化程度渐弱。然而,全岩样品的SiO2/Al2O3、SiO2/R2O3分子比在直接指示红土风化强度方面不够有效。白网纹与红色基质的物源一致,化学组成却存在一定分异。以UCC为背景的元素盈亏状态和以均质红土为背景的元素绝对迁移量特征一致表明,物质迁移,尤其是Fe迁移与网纹红土网纹化过程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Fe迁出区形成白网纹,Fe加入区继承红土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土 更新世 主元素 元素迁移 网纹化 中国南方
下载PDF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更新世两期抬升-剥露事件的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28
9
作者 雷永良 钟大赉 +2 位作者 季建清 贾承造 张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84-590,共7页
对出露在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迦巴瓦地区那木拉峰的片麻岩进行了系统垂向上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取样分析,在3393~4537m取样高程内的10个样品获得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果显示:中值年龄在0.64—1.58Ma之间,平均封闭径迹长度在14.0~1... 对出露在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迦巴瓦地区那木拉峰的片麻岩进行了系统垂向上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取样分析,在3393~4537m取样高程内的10个样品获得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果显示:中值年龄在0.64—1.58Ma之间,平均封闭径迹长度在14.0~15.2μm之间,标准偏差在1.0~3.5μm之间。其中,径迹长度数据为这一地区的首次报道,可以为数据分析的可靠性提供重要保证。通过利用裂变径迹的“香蕉图”模式分析,在这批年龄结果中进一步区分出了代表混合年龄的样品组分和代表事件年龄的样品组分。事件年龄揭示这一地区在更新世有两期抬升-剥露事件的记录,时间分别为1.10±0.24Ma和0.65±0.08Ma。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在剖面线上的空间分布显示山体内部的高海拔地区年龄较新,向边缘低海拔地区逐渐变老的趋势。这种分布特征与早期多雄拉-那木拉褶皱构造变形无关,是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地区正处于快速抬升-剥露过程中的一种指示。据地温梯度30~40%/km推算的1Ma以来的平均视剥露速率约为2.43~3.24mm/a。而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这一地区快速地抬升-剥露过程可能自3Ma已发生。东喜马拉雅构造结1.10Ma和0.65Ma的抬升-剥露事件可以与青藏高原隆起过程中周缘地区的“昆黄运动”、气候转型和沙漠化等同期响应事件在年代学上建立联系。青藏高原的周缘隆起在更新世时期表现出的活动响应具有准同时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裂变径迹 抬升-剥露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 南迦巴瓦 更新世
下载PDF
更新世东亚人群连续演化的考古证据及相关问题论述 被引量:28
10
作者 高星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37-253,共17页
本文从考古文化的角度论证中国乃至东亚古人类演化的连续性。通过对石制品原料特点及开发利用方式、石器制作技术、石制品类型、形态与组合特点、区域文化传统演变等方面的分析,提出这里的旧石器时代文化一脉相承,古人群生生不息、连... 本文从考古文化的角度论证中国乃至东亚古人类演化的连续性。通过对石制品原料特点及开发利用方式、石器制作技术、石制品类型、形态与组合特点、区域文化传统演变等方面的分析,提出这里的旧石器时代文化一脉相承,古人群生生不息、连续演化。通过对中国旧石器文化体系中勒瓦娄哇技术制品、具有阿舍利风格的组合和石叶技术产品这些具有“西方元素”特点的文化成分的辨识与分析,指出更新世期间该地区石器生产基本维持在奥杜威模式内,来自西方的文化因素间或出现过,但从来没有成为主流,更没有发生对土著文化的置换,说明这一地区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移民和人群更替事件;基因混合与文化交流可能发生过,但其过程是融合而非替代。秦岭诸遗址、北窑、大地湾、徐家城、乌兰木伦、织机洞、井水湾、黄龙洞等遗址的地层和测年数据表明东亚不存在距今10~4万年间的材料空白,人类演化的链条没有中断过。古气候和古生物信息也对末次冰期导致本土人群灭绝的论断提出否定。这些考古材料与信息对中国乃至东亚古人群连续演化及现代人类“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的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论证和支持。“综合行为模式”等学说的提出强化了对本土人群生存能力的论述。对人类独特的行为特点与社会属性的观察和思考,也对本土人群与西方同类的隔离问题及不同地区人群长时期维持在同一物种内的可能性与动因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古人类 更新世 连续演化 现代人起源 考古证据
下载PDF
Evidence of the Pan-Lake Stage in the Period of 40-28 ka B.P.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被引量:23
11
作者 ZHENG Mianping, MENG Yifeng and Wei LejunResearch & Development Center of Saline Lake and Epithermal Deposits,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37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2期266-272,共7页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s one of major saline lake regions in China, where saline lakes are widespread and constitute an important object of researches on the palaeoclimatic change in the region. On the basis of co...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s one of major saline lake regions in China, where saline lakes are widespread and constitute an important object of researches on the palaeoclimatic change in the region. 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s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lake's surface and sediments on the plateau, the authors have further demonstrated the existence of a pan-lake stage (river and lake flooding stage)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during the period of about 40+-28 ka B.P. and analyzed the palaeo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n-lake period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ancient monsoons and the uplift of the plateau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Quaterna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hai-Tibet plateau Late pleistocene pan-lake event PALAEOCLIMATE
下载PDF
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的气候环境演化 被引量:24
12
作者 黄强 周兴佳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55-60,共6页
本文通过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的一个钻孔剖面沉积物沉积物沉积特征的分析 ,证明该沙漠南部地区在晚更新世晚期气候相对寒冷 ,并有两次气候偏湿波动 ;全新世时期 ,该区气候以温暖干旱为主 ,全新世中期有一次明显的气候偏湿波动。
关键词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晚更新世 气候变化 环境演化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柯坪冲断带构造变形特征 被引量:25
13
作者 王国林 李曰俊 +3 位作者 孙建华 黄智斌 赵岩 刘亚雷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0-62,共13页
柯坪冲断带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是新生代南天山褶皱冲断系的一部分。本文根据野外实际考察和地震剖面解释,总结了该冲断带的构造变形特征。它是发育于古生界中且以中寒武统膏盐层为主滑脱面的薄皮构造,是内部结构相对简单的叠瓦状... 柯坪冲断带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是新生代南天山褶皱冲断系的一部分。本文根据野外实际考察和地震剖面解释,总结了该冲断带的构造变形特征。它是发育于古生界中且以中寒武统膏盐层为主滑脱面的薄皮构造,是内部结构相对简单的叠瓦状冲断,因更新世才定型而具暴露式冲断前锋,有断层传播褶皱发育但已遭强烈剥蚀,前展式冲断。上新世晚期的冲断曾控制了磨拉石盆地发育(西域组砾岩),但该盆地已遭更新世的冲断推覆作用破坏。根据平衡剖面恢复,柯坪冲断带南部3排冲断层的总构造缩短量为29.1%~4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坪冲断带 南天山褶皱冲断系 变形特征 更新世 塔里木西北缘
下载PDF
晚更新世以来南天山阿克苏地区地壳缩短率 被引量:21
14
作者 汪新 Aurelia Hubert-Ferrari John Suppe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95-202,共8页
作者研究南天山中段阿克苏—库车山前带活动断层 ,发现断层切过托木尔峰山麓第四纪冰碛物和阶地 ,形成 2条断层崖。通过测量阶地和冰碛物的变形量 ,推断阶地和冰碛物的沉积年代 ,估算南天山中段阿克苏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壳缩短率可能... 作者研究南天山中段阿克苏—库车山前带活动断层 ,发现断层切过托木尔峰山麓第四纪冰碛物和阶地 ,形成 2条断层崖。通过测量阶地和冰碛物的变形量 ,推断阶地和冰碛物的沉积年代 ,估算南天山中段阿克苏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壳缩短率可能为 1 .85mm/a。这个缩短率与库尔勒地区 (2 mm/a)和柯坪地区 (1 .8mm/a)的地壳缩短率一致 ,但是小于南天山西段喀什地区 (1 0± 2 mm/a)和天山东段玛纳斯地区 (6± 3mm/a)的地壳缩短率 ,表明天山不同地段的地壳缩短率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更新世 地壳缩短率 第四纪冰期 阿克苏 南天山 活动断层 地壳运动
下载PDF
上海地区更新世孢粉组合及其古植被、古气候 被引量:21
15
作者 姜立征 张玉兰 +5 位作者 王开发 张卫东 张敏斌 章振铨 刘昌森 华棣 《上海地质》 2000年第4期34-41,共8页
通过对上海地区三个钻孔更新世沉积物的孢粉研究,首次结合最优分割、对应分析等计算机数理统计手段,划分出了九个孢粉组合带,反映了该区植被演替、气候波动的九个阶段;丰富了本地区的孢粉学资料,为上海地区进行地层年代划分和对比提供... 通过对上海地区三个钻孔更新世沉积物的孢粉研究,首次结合最优分割、对应分析等计算机数理统计手段,划分出了九个孢粉组合带,反映了该区植被演替、气候波动的九个阶段;丰富了本地区的孢粉学资料,为上海地区进行地层年代划分和对比提供了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地区 更新世 孢粉组合 古植被 古气候 地层
下载PDF
鄂西-三峡地区的古人类资源及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6
作者 刘武 高星 +2 位作者 裴树文 武仙竹 黄万波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14-521,共8页
自20世纪50年代发现长阳人化石以来,迄今在鄂西-三峡地区已经发现了至少10处古人类化石地点,时代跨越了整个更新世时期,尤其以更新世中、晚期人类化石最为丰富。除人类化石外,在这一地区还发现了大量的古人类制作的石器、骨器、艺术品... 自20世纪50年代发现长阳人化石以来,迄今在鄂西-三峡地区已经发现了至少10处古人类化石地点,时代跨越了整个更新世时期,尤其以更新世中、晚期人类化石最为丰富。除人类化石外,在这一地区还发现了大量的古人类制作的石器、骨器、艺术品、装饰品等人类活动遗存,以及与古人类伴生的动物化石。近年的野外发掘及实验室研究证明鄂西-三峡地区更新世中期以来一直是古人类生存与繁衍昌盛的区域,该地区丰富的古人类资源对研究与中国古人类演化有关的一系列关键学术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演化 人类化石 更新世 鄂西-三峡地区
下载PDF
3.45Ma以来滦河冲积扇中部唐山TD1孔记录的区域构造和气候演化 被引量:19
17
作者 胡云壮 张金起 +2 位作者 白耀楠 夏雨波 王强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9-262,共14页
对位于渤海湾西北岸晚更新世早期滦河冲积扇中部的TD1孔进行了磁性地层学、14C测年、沉积旋回、测井沉积学、孢粉地层学和介形类研究,结果表明:(1)220m深的钻孔地层记录了古地磁学布容(Brunhes)、松山(Matuyama)和高斯(Gauss)极性时,... 对位于渤海湾西北岸晚更新世早期滦河冲积扇中部的TD1孔进行了磁性地层学、14C测年、沉积旋回、测井沉积学、孢粉地层学和介形类研究,结果表明:(1)220m深的钻孔地层记录了古地磁学布容(Brunhes)、松山(Matuyama)和高斯(Gauss)极性时,钻孔底部层位年龄接近3.45 Ma。(2)钻孔揭示了滦河冲积扇中部地层结构,最厚的湖相沉积地层出现在上新世,第四纪以来主要由辫状河流体系分支河道相与相关沉积构成。(3)测井相与岩心沉积相分析结合显示,约3.45Ma以来出现6个大沉积旋回,与冲积扇顶端钻孔所见沉积旋回在深度上基本可以对比,其中3.2、3.0、2.0和0.78Ma的沉积旋回分别覆于全孔4期浅水湖泊—湖沼沉积物之上;末次盛冰期与渤海湾西岸钻孔一样出现浊黄橙色沉积,显示低水位域的沉积特征。(4)尽管古季风可以导致降水增多并出现湖沼沉积,但是该钻孔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在6 ka BP层位,中全新世大暖期气候对该地水热状况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滦河冲积扇 钻孔 磁性地层 沉积旋回 测井相 气候演化 更新世
下载PDF
三峡地区更新世人类适应生存方式 被引量:18
18
作者 裴树文 高星 +1 位作者 冯兴无 陈福友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34-542,共9页
近20年来,一大批重要遗址的发现、发掘和研究,使三峡地区成为目前我国旧石器考古研究的重要地区之一。该地区在更新世总体上是以亚热带湿热森林环境为主。长江的发育和两岸丰富的动植物为古人类适应、生存和迁徙提供了资源。广泛流行的... 近20年来,一大批重要遗址的发现、发掘和研究,使三峡地区成为目前我国旧石器考古研究的重要地区之一。该地区在更新世总体上是以亚热带湿热森林环境为主。长江的发育和两岸丰富的动植物为古人类适应、生存和迁徙提供了资源。广泛流行的砾石石器工业是当地古人类在背山面河的自然环境下从事狩猎-采集活动所必需的。早更新世至晚更新世早期,古人类从洞穴居住逐渐转为旷野游动生活,石器保留砾石石器的面貌;晚更新世末期,石片石器取代砾石石器而居主要地位,石器组合中出现了小型的刮削器和磨制石器,部分遗址伴生陶片,这说明人类生存行为由狩猎-采集向农业耕作-家畜驯养的过渡,生存方式也转为以定居为主。古人类在三峡地区的生存方式是长期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更新世 生存方式 石器工业 三峡地区
下载PDF
Evolution of an Ancient Large Lake in the Southeast of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15
19
作者 ZHUDagang MENGXiangang +7 位作者 ZHAOXitao SHAOZhaogang XUZufeng YANGChaobin MAZhibang WUZhonghai WUZhenhan WANGJianp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4期982-992,共11页
Nam Co is the largest (1920 km2 in area) and highest (4718 m above sea level) lake in Tibet. According to the discovery of lake terraces and highstand lacustrine deposits at several places in Nam Co and its adjacent a... Nam Co is the largest (1920 km2 in area) and highest (4718 m above sea level) lake in Tibet. According to the discovery of lake terraces and highstand lacustrine deposits at several places in Nam Co and its adjacent areas, the authors confirm the existence of an ancient large lake in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On the basis of the U-series, 14C and ESR dating, coupled with the levelling survey of lake deposits and geomorphology,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the ancient large lake in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may fall into three stages: (1) the ancient large lake stage at 115-40 ka BP, when the ancient lake level was 140-26 m above the level of present Nam Co; (2) the outflow lake stage at 40-30 ka BP, when the ancient level was 26-19 m above the present lake level; and (3) the Nam Co stage since 30 ka BP, when the ancient lake level was < 19 m above the present lake level. During the ancient large lake stage, a large number of modern large, medium-sized and small lakes, including Nam Co, Siling Co and Zhari Namco, in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were connected into a single large ancient lake, rather than several separate lakes connected by river channels. Its areal extent may have gone beyond the watersheds of the modern endorheic and exorheic drainage systems; so it may be called the 'ancient east lake', 'ancient south lake' and 'ancient west lake'. It might also be connected with other ancient lakes in the southern and western parts of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to form a unified 'ancient large lake' on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m Co TIBET levelling survey uranium-series dating late pleistocene lake development ancient large lake
下载PDF
中更新世以来兽类地理分布的变化及其天文气候学的解释 被引量:16
20
作者 徐钦琦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233-241,共9页
中更新世以来,兽类的地理分布曾发生过重大的变化,如西伯利亚的兽类曾三次大举西迁,入侵西欧.它们分别发生在氧同位素的第16、6、2-4阶段.如果考察过去73万年以来全球所获得的、北半球冬半年平均的太阳辐射量的变化,那么第16、6、2-4阶... 中更新世以来,兽类的地理分布曾发生过重大的变化,如西伯利亚的兽类曾三次大举西迁,入侵西欧.它们分别发生在氧同位素的第16、6、2-4阶段.如果考察过去73万年以来全球所获得的、北半球冬半年平均的太阳辐射量的变化,那么第16、6、2-4阶段乃是太阳辐射量比较低的时期.故中更新世以来兽类地理分布的变化是受气候变迁的制约的.而后者则是受天文因素的自然变化所控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更新世 兽类 地理分布 天文气候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