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原丘陵区砒砂岩土壤特性的实验分析研究 被引量:24
1
作者 李晓丽 苏雅 +1 位作者 齐晓华 梁文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15-318,共4页
本文以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丘陵区准格尔旗为实验区,用BT-2002型激光粒度分布仪对地表砒砂岩土样机械组成进行分析,得到砒砂岩土样粒径分布的基本特征;并通过滴定及分光光度计对地表砒砂岩的主要物质、化学成分组成进行测试,通过分析整理... 本文以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丘陵区准格尔旗为实验区,用BT-2002型激光粒度分布仪对地表砒砂岩土样机械组成进行分析,得到砒砂岩土样粒径分布的基本特征;并通过滴定及分光光度计对地表砒砂岩的主要物质、化学成分组成进行测试,通过分析整理,对该区域的地表砒砂岩的性质有了清晰的认识,为后续对该地区的水蚀研究提供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丘陵区 砒砂岩 物理特性 化学成分
下载PDF
不同林龄刺槐叶功能性状差异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被引量:75
2
作者 段媛媛 宋丽娟 +3 位作者 牛素旗 黄婷 杨改河 郝文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8-36,共9页
对不同林龄刺槐群落叶功能性状差异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刺槐对黄土丘陵区土壤环境的适应策略.结果表明:随林龄的增大,刺槐比叶面积、叶面积、叶片含水量、叶全氮含量及叶有机碳含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且在30年林... 对不同林龄刺槐群落叶功能性状差异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刺槐对黄土丘陵区土壤环境的适应策略.结果表明:随林龄的增大,刺槐比叶面积、叶面积、叶片含水量、叶全氮含量及叶有机碳含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且在30年林龄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79.18 cm^2·g^(-1)、33 cm^2、0.09%、33.01g·kg^(-1)1、523.08g·kg^(-1).随林龄的增大,叶组织密度、叶全磷含量、叶厚度及气孔密度呈增大趋势,气孔长度及气孔宽度呈减小趋势.主成分分析表明,叶面积、比叶面积、叶全磷含量、叶片含水量、叶厚度及气孔密度均为刺槐叶功能性状随林龄变化的主要指标.各指标间呈一定的相关性,这表明刺槐能改变自身的形态结构,形成最佳功能组合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影响叶面积、叶片含水量、比叶面积及气孔长度的主要土壤因子是土壤全氮含量,影响气孔宽度、叶组织密度、叶厚度、叶全磷含量、叶全氮含量及气孔密度的主要土壤因子是土壤有机碳含量,这表明土壤全氮含量和有机碳含量是影响不同林龄刺槐叶功能性状的主要土壤因子.随林龄的增大,刺槐群落土壤养分得到改善,进而影响刺槐叶功能性状.不同林龄刺槐叶功能性状的差异反映出刺槐具有较强的叶片形态可塑性,有利于其适应黄土丘陵区的土壤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林龄 刺槐 叶功能性状 土壤养分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土壤养分分布特征 被引量:33
3
作者 张春霞 郝明德 +1 位作者 王旭刚 魏孝荣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3年第1期78-80,共3页
研究了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流域土壤养分分布特征。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在王东沟小流域的分布呈现塬面 >山坡地 >坡台地的趋势 ,这是由于养分的投入主要分布在塬面 ,流失的养分在山地富集的结果。流域内土壤 K素... 研究了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流域土壤养分分布特征。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在王东沟小流域的分布呈现塬面 >山坡地 >坡台地的趋势 ,这是由于养分的投入主要分布在塬面 ,流失的养分在山地富集的结果。流域内土壤 K素含量无较大差异 ,全钾、速效钾、缓效钾含量均比较高。流域内有机质含量不高 ,钾素较丰富 ,速效养分含量较低 ,且分布不均。林、草地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均比农田土壤高 ,由于没有外源磷素的补充 ,其全磷、速效磷含量较农田土壤低 ,且变幅较大。果园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机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沟壑区 土壤养分 分布特征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油松水土保持林生长过程与直径结构 被引量:36
4
作者 张光灿 刘霞 +3 位作者 周泽福 张淑勇 刘刚 陈建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28-734,共7页
应用标准木树干解析法,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阴坡和阳坡两种21年生(密度为2222株.hm-2)油松林分的生物量、林木生长过程和直径结构.结果表明:两种林分树高、林木直径和材积生长过程明显不同,阴坡林分的生物量、生长状况和直径结构优... 应用标准木树干解析法,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阴坡和阳坡两种21年生(密度为2222株.hm-2)油松林分的生物量、林木生长过程和直径结构.结果表明:两种林分树高、林木直径和材积生长过程明显不同,阴坡林分的生物量、生长状况和直径结构优于阳坡林分.两种林分树高速生期出现在9~13年生之间,13年生以后,阴坡林分的生长量明显高于阳坡林分(21年生时,前者的连年生长量约在0.26m·a^-1,后者在0.1m.a-1左右).两种林分的胸径生长量在13年生以后明显降低,但阴坡林分的降幅明显小于阳坡林分;17年生以后,前者的连年生长量明显大于后者(21年时,前者约在0.46m·a^-1,后者只有0.27m·a^-1左右).两种林分单株材积生长量在13年生之前差异较小,13年生之后,阴坡林分的连年生长量明显大于阳坡林分(21年生时,前者为0.0023m3·a^-1,后者只有0.0015m3·a^-1).两种林分直径分布都呈现顶峰左偏(林分密度偏大)的现象,但阴坡林分的偏度系数(SK为0.75)小于阳坡林分(SK为1.03)、而峰度系数(K为1.05)大于阳坡林分(K为0.94),说明阳坡林分密度偏大的程度大于阴坡林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油松林分 林木生长量 直径结构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水土流失特征及雨强关系分析 被引量:23
5
作者 闫胜军 郭青霞 +1 位作者 闫瑞 赵富才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5-49,共5页
坡面是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的重要源地,以岔口小流域4个不同类型的径流场观测数据为基础,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径流、泥沙和氮流失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不同时段雨强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裸地的产流和产沙量最大,天然林地产水、产... 坡面是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的重要源地,以岔口小流域4个不同类型的径流场观测数据为基础,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径流、泥沙和氮流失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不同时段雨强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裸地的产流和产沙量最大,天然林地产水、产沙及氮流失量最小;年内单位面积径流量与最大30min雨强呈较好的指数函数关系,且拟合程度高于最大20min雨强和最大10min雨强,而与平均雨强呈3次函数关系;单位面积泥沙流失量也表现出相似趋势。坡耕地径流中氮流失浓度最高,尤其是6,7月份的高强度降雨产生的径流,年度内同等程度降雨条件下径流中氮流失浓度呈现前高后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降雨强度 土壤侵蚀 氮流失
下载PDF
坡面尺度上地貌对α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9
6
作者 郑江坤 魏天兴 +5 位作者 郑路坤 大林直 陈致富 赵健 朱文德 孙慧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254-2259,共6页
为了解地貌在坡面尺度上对α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采用主观采样法在陕北吴起县合家沟流域不同地貌部位进行了样地调查。利用SPSS16.0统计软件先后对各地貌部位物种组成及各物种的重要值、地形因子要素间、地形因子和群落α多样性之间分别... 为了解地貌在坡面尺度上对α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采用主观采样法在陕北吴起县合家沟流域不同地貌部位进行了样地调查。利用SPSS16.0统计软件先后对各地貌部位物种组成及各物种的重要值、地形因子要素间、地形因子和群落α多样性之间分别做了聚类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地貌部位相似的群落聚类在一起,说明地形因子是影响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生态系统等的重要因素。(2)海拔和坡位,坡向和坡度,地形指数和海拔、坡位、坡形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均大于0.8,双尾显著性检验概率小于0.05。(3)影响α生物多样性指标香农-维纳指数的地形因子按重要性从大到小依次是:坡位、坡向、海拔、坡形、坡度、地形指数,进一步分析得出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沟沿线、光照、土壤水分和养分在影响α生物多样性指标上依次递减。(4)通过多元线形回归检验,得出坡位、坡向、坡形、海拔这四个地形因子与群落α生物多样性关系密切,建立的回归模型显著性检验可信度大,与样本数据的拟合度高。各地形因子数据归一处理后的回归方程为:香农-维纳指数=2.417-0.581×坡形-1.333×坡位+1.449×海拔+0.631×坡向。地形地貌特征在黄土丘陵区表现明显,研究它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可为该区植被恢复提供参考,但由于调查样地尺度较小,在应用推广上尚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因子 香农-维纳指数 多元回归分析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草地主要种群生态位及其环境解释 被引量:17
7
作者 吴会峰 宋丽娟 +1 位作者 杜峰 郝文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494-3504,共11页
以黄土丘陵区不同生长年限撂荒草地群落为对象,研究种群生态位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铁杆蒿、茭蒿、猪毛蒿、达乌里胡枝子和硬质早熟禾等为优势物种,且不同生长年限优势种不同.草地生长从5年到10年,种群生态位宽度随年限的增加逐... 以黄土丘陵区不同生长年限撂荒草地群落为对象,研究种群生态位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铁杆蒿、茭蒿、猪毛蒿、达乌里胡枝子和硬质早熟禾等为优势物种,且不同生长年限优势种不同.草地生长从5年到10年,种群生态位宽度随年限的增加逐渐拓宽,对环境适应性增强;草地生长从10年到25年,种群生态位宽度随年限的增加先变窄(20年)再拓宽;草地生长超过25年,种群生态位宽度逐渐变窄,对环境适应性减弱.多数种群分别在10、25年生态位宽度达到峰值,对环境适应性最强.种群优势度与生态位宽度受种群动态影响而无线性关系.种群间生态位重叠均值先增大后减小,且在15年时达到最大值,表明种间竞争先增强后减弱,且在15年时种间竞争最为激烈.海拔、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含量为草地群落种群生态位宽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土壤全氮含量、海拔、土壤含水量为种群生态位重叠的主要影响因素.种群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主要影响因素不同,受资源空间异质性以及生长阶段影响而无线性关系.随着草地生长年限增加,种群适应性普遍增强,种群间对资源竞争先增强再减弱.海拔、土壤含水量、土壤全氮含量是影响种群适应性、种间关系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撂荒草地 生态位特征 环境解释
原文传递
黄土丘陵区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流域生态效益对比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郑江坤 魏天兴 +4 位作者 朱金兆 赵健 陈致富 朱文德 大林直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90-1000,共11页
论文以陕西吴起县柴沟和合家沟为例,通过样地的植被和土壤调查,在小流域尺度上分析了退耕10 a后人工修复和自然恢复方式生物多样性、生物量、群落特征和土壤物理性质的差异。结果表明:两者草本群落结构相近,相似性系数为0.925。人工修... 论文以陕西吴起县柴沟和合家沟为例,通过样地的植被和土壤调查,在小流域尺度上分析了退耕10 a后人工修复和自然恢复方式生物多样性、生物量、群落特征和土壤物理性质的差异。结果表明:两者草本群落结构相近,相似性系数为0.925。人工修复区乔灌草三层的层盖度和为99.03%,三层的物种数和为85,草本层的株均高为0.41 m,还有该层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高于自然恢复区;而平均生物量、群落密度、土壤含水率、土壤容重和毛管孔隙度分别为5.890 t.hm-2、8.11×105株.hm-2、8.8%、1.251 g.cm-3和48.9%,均低于自然恢复区。两区土壤指标的变异系数变化较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生态效益 生物多样性 土壤含水率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原文传递
陕北不同地貌部位土壤抗冲性特征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郑江坤 吴黎军 +3 位作者 魏天兴 赵健 陈致富 夏菁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4-18,98,共6页
以陕北吴起县为例,采用原状土冲刷法,对各地貌部位不同植被类型间的土壤抗冲过程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1)在抗冲过程初期土壤抗冲值均较小,且随时间逐渐增大,随后抗冲值随时间呈波浪式变化,呈现单峰、双峰和多峰变化,除农地外所有土... 以陕北吴起县为例,采用原状土冲刷法,对各地貌部位不同植被类型间的土壤抗冲过程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1)在抗冲过程初期土壤抗冲值均较小,且随时间逐渐增大,随后抗冲值随时间呈波浪式变化,呈现单峰、双峰和多峰变化,除农地外所有土样在整个抗冲过程均有突变值的存在;(2)在梁(峁)顶、梁(峁)坡、沟坡和沟底,抗冲性最强的植被类型分别为沙棘林(草地)、油松小叶杨山杏混交林、柠条林和旱柳小叶杨混交林,农地的抗冲性能最差;(3)草地和灌木林在各地貌部位间的抗冲刷系数都表现为:梁峁顶>梁峁坡>沟坡>沟底,乔木林总体上表现为:梁峁坡>梁峁顶>沟坡>沟底,林分类型间的抗冲性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针叶纯林>阔叶纯林;(4)不同整地方法下的土壤抗冲性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以油松林为例,表现出水平阶整地的抗冲性能优于鱼鳞坑,另外水平阶阶坎上的土壤抗冲刷系数要高于水平阶阶面,其他整地方法的抗冲性能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类型 地貌 抗冲性 黄土丘陵沟壑区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河谷城镇“川—沟”融合单元发展路径研究
10
作者 田达睿 卫雨欣 +1 位作者 白钰 席佳榕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4-111,共8页
通过分析黄土高原河谷城镇独特的城乡关系与发展困境,认为川道与次沟空间结构一体化、功能结构差异化发展是振兴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重要突破口,由此提出“川—沟”融合单元的概念内涵与划定方法。以榆林市绥德县为例,打破镇域行政边... 通过分析黄土高原河谷城镇独特的城乡关系与发展困境,认为川道与次沟空间结构一体化、功能结构差异化发展是振兴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重要突破口,由此提出“川—沟”融合单元的概念内涵与划定方法。以榆林市绥德县为例,打破镇域行政边界和小流域镇村体系,基于川道城镇和次沟乡镇的空间关联关系划定10个融合单元,并从用地形态结构、产业经济地理、服务设施配置等方面对融合单元的空间构型、功能类型和服务水平进行剖析,探讨川道与次沟协同视角下以融合单元为抓手推动黄土高原河谷城镇高效发展和管控治理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沟”融合单元 城乡发展路径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河谷城镇 榆林市绥德县
下载PDF
Land-use changes in the small watershed of the Loess Plateau,hilly-gully region, China 被引量:2
11
作者 Yini Han Jianzhi Niu Feizhou Wu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期91-99,共9页
As more and more farmland is converted to forestry, the need for effective decision support regarding the use of land in the 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Loess Plateau hilly-gully area. The Luoyugou watershed... As more and more farmland is converted to forestry, the need for effective decision support regarding the use of land in the 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Loess Plateau hilly-gully area. The Luoyugou watershed was chosen as the study area to calculate the single dynamic degree, integrated dynamic degree, and change indexes of land use, as well as the land-use type transition matrix. This was done by interpreting the TM and SPOT images of the Luoyugou watershed in 1986, 1995, and2004 and making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ou 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 that the conversion of slope farm land to terrace and forest land plays a dominant role in land-use changes in the Luoyugou watershed from 1986 to2004. The land-use changes are mainly driven by popula tion growth,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consume spending, and investment in forest ec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ess plateau hilly-gully region Luoyugou watershed 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s Driving force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沟壑区原状土壤氮素迁移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毓峰 李世清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6期64-69,共6页
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长武王东沟实验站的坡耕地和塬耕地为供试土壤,研究了黄土高原沟壑塬区旱耕地原状土壤氮素迁移和时空变异。结果表明:耕作土壤NO3--N为23.1-33.8 mg/kg,NH4+-N为0.23-0.50mg/kg,DOC为9.17-13.38 mg/kg,P... 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长武王东沟实验站的坡耕地和塬耕地为供试土壤,研究了黄土高原沟壑塬区旱耕地原状土壤氮素迁移和时空变异。结果表明:耕作土壤NO3--N为23.1-33.8 mg/kg,NH4+-N为0.23-0.50mg/kg,DOC为9.17-13.38 mg/kg,P为0.18-0.23 mg/kg;坡耕地和塬耕地的NO3--N和NH4+-N主要集中在0-20 cm的上层土壤,中下层土壤NO3--N和NH4+-N起源于上层淋溶迁移和累积;高含量时养分淋溶溶出呈指数衰减型;NO3--N、NH4+-N、DOC向下层的迁移塬耕地慢于坡耕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迁移 坡耕地 塬耕地 原状土壤 王东沟小流域 黄土高原沟壑区
下载PDF
陇中黄土高原丘陵区马铃薯适栽品种选择试验
13
作者 罗磊 李亚杰 +5 位作者 李德明 姚彦红 王娟 马瑞 李丰先 李城德 《中国马铃薯》 2020年第1期9-15,共7页
为了筛选出适合陇中黄土高原丘陵区种植的优良马铃薯品种,研究以‘陇薯6号’为对照,对12个国内育成马铃薯品种在通渭县(温带半干旱区)和岷县(温带半湿润区)2个试验点的抗病性、生育期、产量和品质进行评价。在抗晚疫病水平上,‘定薯3号... 为了筛选出适合陇中黄土高原丘陵区种植的优良马铃薯品种,研究以‘陇薯6号’为对照,对12个国内育成马铃薯品种在通渭县(温带半干旱区)和岷县(温带半湿润区)2个试验点的抗病性、生育期、产量和品质进行评价。在抗晚疫病水平上,‘定薯3号’、‘陇薯7号’和‘青薯9号’为抗病,‘冀张薯8号’和‘冀张薯12号’为感病,‘定薯1号’、‘定薯4号’、‘陇薯6号’、‘陇薯10号’、‘天薯11号’、‘天薯12号’和‘冀张薯14号’为中抗。在通渭县,‘青薯9号’、‘天薯12号’、‘定薯4号’、‘定薯3号’、‘天薯11号’、‘陇薯10号’和‘陇薯7号’较‘陇薯6号’(CK)增产2.56%~28.55%,其他品种则减产0.37%~5.76%;在岷县,除‘冀张薯12号’其他品种较‘陇薯6号’(CK)增产1.48%~37.98%,‘冀张薯12号’减产0.85%。因此,建议在温带半干旱区可选择种植的淀粉加工型品种有‘定薯3号’和‘陇薯6号’,鲜薯食用型品种有‘定薯4号’、‘陇薯7号’、‘陇薯10号’、‘天薯12号’、‘天薯11号’、‘冀张薯8号’、‘冀张薯12号’和‘冀张薯14号’;温带半湿润区需在马铃薯生育期根据气候的变化采取有效的晚疫病防治措施,可选择种植的淀粉加工型品种有‘定薯3号’和‘陇薯6号’,鲜薯食用型品种有‘定薯4号’、‘陇薯7号’、‘陇薯10号’、‘天薯12号’、‘天薯11号’、‘冀张薯8号’、‘冀张薯12号’和‘冀张薯14号’;在陇中黄土高原丘陵区土壤肥力差或无灌溉条件的山区可适量种植‘定薯1号’和‘青薯9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中黄土高原丘陵区 马铃薯 品种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黔中喀斯特地区的景观变化及其生态效应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阳兵 谭秋 +1 位作者 白晓永 王世杰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6年第3期42-47,共6页
为了解喀斯特地区景观变化过程及相应的生态效应,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对黔中地区1995—2000年的景观格局与动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以灌木林地、坡耕地、中覆盖度荒草地占据着景观中的优势地位。旱地、林地和荒草坡的转换关系复杂,... 为了解喀斯特地区景观变化过程及相应的生态效应,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对黔中地区1995—2000年的景观格局与动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以灌木林地、坡耕地、中覆盖度荒草地占据着景观中的优势地位。旱地、林地和荒草坡的转换关系复杂,退耕还林还草与毁林毁草开荒同时并存,植被恢复与退化并存,整体景观尚处于一种波动状态,区域土地利用生态价值并未有明显提高,而呈下降趋势。研究区景观格局特征是岩性、地貌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景观斑块的转化主要受人文因素的影响,耕地的变化主要是被建设用地占用。在1995—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中,研究区的生态既有恢复,又存在继续恶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生态效应 中山丘原区 喀斯特地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