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4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板块构造对海相钾盐矿床分布与成矿模式的控制 被引量:27
1
作者 刘成林 赵艳军 +5 位作者 方小敏 吕凤琳 王立成 颜茂都 张华 丁婷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893-1907,共15页
表生钾盐矿床主要沉积于陆壳板块上的陆表海盆地中,其沉积受制于全球板块运动,具体影响表现在板块的规模、边界特征、漂移历史与古纬度、古气候等的控制作用。在巨型稳定克拉通上,出现巨型陆表海盆,沉积分布广、厚度大的巨型钾盐矿床或... 表生钾盐矿床主要沉积于陆壳板块上的陆表海盆地中,其沉积受制于全球板块运动,具体影响表现在板块的规模、边界特征、漂移历史与古纬度、古气候等的控制作用。在巨型稳定克拉通上,出现巨型陆表海盆,沉积分布广、厚度大的巨型钾盐矿床或矿集区,矿床沉积类型属于化学岩型即碳酸盐岩型钾盐矿;板块汇聚区域,如特提斯造山带,出现较多的小陆块并形成较小规模的海相及海陆交互相盆地,也形成了一些厚度大的巨型-超大型钾盐矿床或矿床群,沉积类型有化学岩型及碎屑岩型钾矿两类;而大陆板块边缘及其内部,出现裂谷盆地成钾,沉积环境可以从海相到非海相及过渡类型,钾盐沉积规模不等,也可出现超大型矿床,基本属于碎屑岩型钾矿;最后,在大陆板块内部出现典型陆相钾盐沉积。从时代上看,稳定巨型克拉通板块成钾,主要出现于古生代;而板块汇聚时期成钾,主要发生在中生代;裂谷成钾则主要出现在新生代,典型陆相钾盐矿床则出现在第四纪。由此可见,从古生代到新生代,地球表生成钾模式发生了重大转换。从成钾物质来源看,稳定克拉通海盆主要以海水补给为主,特提斯小陆块的海相盆地成钾物质,以海水补给为主,可能存在非海相(以火山活动带来深部物质等)的补给;而裂谷成钾物质补给,则是海相与非海相混合型,甚至一些盆地以非海相物质补给为主。从古生代到中生代,再到新生代,成钾盆地规模快速变小;所形成的钾盐资源量也呈相应递减变化规律。中国小陆块的漂移演化历史受控于全球主要板块的构造演化,其海相盆地成钾作用也应符合世界主要钾盐成矿的基本规律,因此,掌握全球板块对钾盐成矿基本约束规律,有助于研究中国小陆块海相成钾规律,指导中国海相找钾勘查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运动 小陆块 海相 钾盐矿床 成矿模式
下载PDF
花岗岩成因类型划分与地球化学图解判别综述 被引量:17
2
作者 王国辉 王志忠 严城民 《云南地质》 2019年第1期28-37,共10页
花岗岩是出露最广的侵入岩,是研究地壳运动的主要岩石类型。花岗岩的成因类型主要有3种划分方法:S-I-M-A型、壳幔同熔型-陆壳改造型-幔源型、磁铁矿系列-钛铁矿系列。花岗岩浆活动的板块构造背景一般划分为:同碰撞花岗岩(S-COLG)、火山... 花岗岩是出露最广的侵入岩,是研究地壳运动的主要岩石类型。花岗岩的成因类型主要有3种划分方法:S-I-M-A型、壳幔同熔型-陆壳改造型-幔源型、磁铁矿系列-钛铁矿系列。花岗岩浆活动的板块构造背景一般划分为:同碰撞花岗岩(S-COLG)、火山弧花岗岩(VAG)、洋中脊花岗岩(ORG)、板内花岗岩(WPG)。花岗岩的成因类型与板块构造环境可根据常量元素、稀土元素、微量元素进行图解判别,常用图解为R_1-R_2图解、稀土元素分配型式图、微量元素蛛网图、非活动性元素(Rb-Yb+Ta、Rb-Y+Yb、Ta-Yb、Nb-Y)系列图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成因类型 板块构造 地球化学 图解判别
下载PDF
秦岭造山带基本组成与结构及其构造演化 被引量:167
3
作者 张国伟 董云鹏 姚安平 《陕西地质》 1997年第2X期1-14,共14页
秦岭造山带主要由三大套构造岩石地层单元组成,经历了三个主要演化阶段:1.前寒武纪古老基底形成演化阶段,2.主造山期(Pt3—T2)板块构造演化阶段,3.中新生代陆内构造演化阶段。在早中元古代以扩张构造体制占主导,形成裂谷与小... 秦岭造山带主要由三大套构造岩石地层单元组成,经历了三个主要演化阶段:1.前寒武纪古老基底形成演化阶段,2.主造山期(Pt3—T2)板块构造演化阶段,3.中新生代陆内构造演化阶段。在早中元古代以扩张构造体制占主导,形成裂谷与小洋盆兼杂并存的基本构造格局,经10—8亿年晋宁期从扩张垂向加积增生构造体制为主向以侧向增生为主的板块构造体制的过渡,于晚元古代中晚期开始进入板块构造演化阶段。在晚古生代早期由于东古特提斯洋的形成,扬子板块北缘沿秦岭南部扩张打开,形成华北板块、扬子板块及其间的秦岭微板块,沿商丹和勉略二缝合带自南向北俯冲消减碰撞,于中三叠世最后全面陆陆碰撞造山,而后又发生了强烈陆内造山作用,终成今日之秦岭山脉面貌。现今的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是一正在调整演化中的具流变学分层的“立交桥式”三维结构,上部地壳呈多层逆冲推覆迭置的不对称扇形几何学模式,岩石圈中部则是成水平状流变层,而深部地幔则是最新调整的近南北向的地球物理异常状态与结构,形成从下到上构造方向近乎正交的圈层非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 垂向加积增生 板块构造 陆内构造 大陆动力学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奥陶纪层序岩相古地理 被引量:100
4
作者 赵宗举 吴兴宁 +4 位作者 潘文庆 张兴阳 张丽娟 马培领 王振宇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39-955,共17页
通过大量钻井取芯及露头沉积相观察、地震层序解释及地震相分析,结合蛇绿混杂岩带及板块构造演化等区域地质资料,首次编制了层序地层格架下的8张塔里木盆地奥陶纪岩相古地理图,发现了塔里木板块内部存在5个孤立碳酸盐台地(塔北台地、巴... 通过大量钻井取芯及露头沉积相观察、地震层序解释及地震相分析,结合蛇绿混杂岩带及板块构造演化等区域地质资料,首次编制了层序地层格架下的8张塔里木盆地奥陶纪岩相古地理图,发现了塔里木板块内部存在5个孤立碳酸盐台地(塔北台地、巴楚—塔中台地、罗西台地、塘南台地及库鲁克塔格台地)及其"台—盆"相间的古地理格局,对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最初发生于早震旦世及早寒武世的塔里木板块北缘大陆裂谷运动及震旦纪—中奥陶世的张裂构造环境控制了塔里木板块内部多个孤立碳酸盐台地及其间深水沉积区的形成,而晚奥陶世发生于板块南缘的阿尔金岛弧及库地岛弧与塔里木板块的碰撞挤压运动及其产生的大量陆源碎屑物源,则导致了板块内部多个孤立碳酸盐台地的逐步消亡及板块南部浊流盆地群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层序地层 板块构造 海相 碳酸盐岩 岩相古地理 奥陶纪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寒武纪层序岩相古地理 被引量:101
5
作者 赵宗举 罗家洪 +2 位作者 张运波 吴兴宁 潘文庆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37-948,共12页
通过钻井取心及露头沉积相观察、地震层序解释及地震相分析,结合蛇绿混杂岩带分布及板块构造演化等区域地质资料,对三级层序地层格架下的塔里木盆地寒武纪岩相古地理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板块内部存在3个孤立碳酸盐台地(塔... 通过钻井取心及露头沉积相观察、地震层序解释及地震相分析,结合蛇绿混杂岩带分布及板块构造演化等区域地质资料,对三级层序地层格架下的塔里木盆地寒武纪岩相古地理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板块内部存在3个孤立碳酸盐台地(塔西台地、罗西台地及库鲁克塔格台地)及其间深水沉积区的古地理格局,塔西南地区存在寒武系深水盆地相沉积分布区,并且该深水盆地相沉积分布区可能是以和田河气田为代表的塔西南地区海相油气藏的主力烃源区。发生于早震旦世和早寒武世的塔里木板块北缘大陆裂谷运动,以及震旦纪—寒武纪的张裂构造环境控制了塔里木板块内部多个孤立碳酸盐台地及其间深水沉积区的形成。从早寒武世到晚寒武世,虽然塔里木板块内的古地理格局总体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以塔西台地为主的孤立碳酸盐台地均发生了进积—加积作用而变得更大,并且不同时空台地边缘类型及其叠置型式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早寒武世以发育缓坡—(斜坡坡度较小的)弱镶边台地边缘为主,中—晚寒武世以发育弱镶边—(斜坡坡度较大的)镶边台地边缘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层序地层 板块构造 海相 碳酸盐岩 岩相古地理 寒武纪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东亚大陆边缘的板块重建与构造转换 被引量:100
6
作者 李三忠 余珊 +11 位作者 赵淑娟 刘鑫 龚淑云 索艳慧 戴黎明 马云 许立青 曹现志 王鹏程 孙文军 杨朝 朱俊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5-94,共30页
东亚大陆边缘中新生代期间的动力学演化始终是地质研究的难点和热点,特别是对其大陆边缘性质、类型和演化过程始终不明朗,并存在巨大争论。系统综述了40多年来已有东亚大陆边缘二叠纪以来板块重建的主要方案,特别是近10年来东亚陆缘新... 东亚大陆边缘中新生代期间的动力学演化始终是地质研究的难点和热点,特别是对其大陆边缘性质、类型和演化过程始终不明朗,并存在巨大争论。系统综述了40多年来已有东亚大陆边缘二叠纪以来板块重建的主要方案,特别是近10年来东亚陆缘新的研究成果,侧重探讨了晚三叠世以来东亚大陆边缘类型转换、不同构造域的交接—转换过程。认为东亚陆缘总体经历了三叠纪前的被动陆缘阶段、晚三叠世—早白垩世的大陆岩浆弧发育的安第斯型活动陆缘阶段、早白垩世晚期—始新世的走滑拉分盆地发育的安第斯型活动陆缘阶段和渐新世以来的日本型活动大陆边缘阶段。这对于认识中国东部海域渤海湾、黄海、东海和南海盆地成因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分析了各阶段海—陆分布特征及其变迁规律、板块格局变动过程及其动力学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构造 东亚 板块重建 太平洋 印度洋 大陆边缘
下载PDF
Destruction geodynamics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and its Paleoproterozoic plate tectonics 被引量:93
7
作者 ZHU RiXiang ZHENG TianY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9年第19期3354-3366,共13页
Much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to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cesses as well as temporal-spatial variations of the lithospheric mantle beneath the North China Craton. In order to provide insight... Much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to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cesses as well as temporal-spatial variations of the lithospheric mantle beneath the North China Craton. In order to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geodynamics of this vari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thoroughly study the state and structure of the lithospheric crust and mantle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 as an integrated unit. Based on th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constrained from seismological studies, this paper presents various available geophysical results regarding the lithosphere thickness, the nature of crust-mantle boundary, the upper mantle structure and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their tectonic features and evolution systematics. Combined with the obtained data from 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 a mantle flow model is proposed for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during the Mesozoic-Cenozoic. We suggest that subduction of the Pacific plate made the mantle underneath the eastern Asian continent unstable and able to flow faster. Such a regional mantle flow system would cause an elevation of melt/fluid content in the upper mantle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and the lithospheric softening, which, subsequently resulted in destruc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in different ways of delamination and thermal erosion in Yanshan, Taihang Mountains and the Tan-Lu Fault zone. Multiple lines of evidence recorded in the crust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such as the amalgamation of the Archean eastern and western blocks, the subduction of Paleo-oceanic crust and Paleo-continental residue, indicate that the Earth in the Paleoproterozoic had already evolved into the plate tectonic system similar to the present plate tecton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动力学 筑造学 研究 调查
原文传递
扬子板块俯冲的构造加积楔 被引量:90
8
作者 周建波 郑永飞 +1 位作者 李龙 谢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38-352,共15页
在总结大洋板块俯冲形成加积楔的基础上,对大别—苏鲁造山带内部及北缘浅变质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指出它们是扬子大陆板块俯冲的构造加积楔。这些浅变质岩既有产出在造山带北缘,也有少量出露在超高压变质带的内部,它们均形成于前印支期... 在总结大洋板块俯冲形成加积楔的基础上,对大别—苏鲁造山带内部及北缘浅变质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指出它们是扬子大陆板块俯冲的构造加积楔。这些浅变质岩既有产出在造山带北缘,也有少量出露在超高压变质带的内部,它们均形成于前印支期扬子板块北缘,主体为低绿片岩相变质的复理石相沉积岩和少量侵入岩,并遭受了与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相同的加里东—印支期构造热事件的改造,具有板块俯冲过程中被刮削下来的构造残片——加积楔的形成机制和特征。垂向剖面上,这些浅变质岩原岩主要由表层浅海复理石相沉积岩系和下伏陆壳基底岩石(花岗质侵入体—变质中基性杂岩—大理岩组合)两部分组成,而超高压变质岩原岩主要为扬子板块北缘的俯冲陆壳基底岩石。将构造加积楔形成理论纳入到印支期扬子板块俯冲过程,通过对部分浅变质岩与超高压变质岩在地质特征上的对比,综合探讨了扬子板块俯冲与超高压变质岩及构造加积楔形成过程的时空耦合关系,确定了扬子板块俯冲加积楔不同构造部位浅变质岩的构造组合特点,探讨了扬子板块俯冲过程中构造加积楔形成的动力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积楔 板块构造 扬子板块 浅变质岩 大别-苏鲁造山带
下载PDF
大陆地质与大陆构造和大陆动力学 被引量:88
9
作者 张国伟 郭安林 +1 位作者 董云鹏 姚安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2,共12页
当代地球科学发展的新需求与板块构造对大陆地质的深化研究,使大陆问题成为21世纪地学发展的前沿研究领域、热点和关键。文中在提出"大陆动力学"研究20多年后的今天,进行关于大陆研究的新思考,从讨论厘定大陆研究的有关争议... 当代地球科学发展的新需求与板块构造对大陆地质的深化研究,使大陆问题成为21世纪地学发展的前沿研究领域、热点和关键。文中在提出"大陆动力学"研究20多年后的今天,进行关于大陆研究的新思考,从讨论厘定大陆研究的有关争议概念、大陆的基本问题、中国大陆构造的典型实例以及与世界同类范例的简要对比出发,综合概括了大陆地质与大陆构造和大陆动力学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与进一步探索研究的思考课题。提出了在大陆研究中,在进一步精确深化板块构造对大陆的研究的同时,应突出加强大陆构造中有无非板块构造动力及其远程效应的大陆内的、在深部动力学与陆块间差异非均衡背景下由陆内陆块间相互作用导致的真正陆内构造及其动力学问题的研究,以便为深化发展板块构造、认知大陆、探索大陆动力学、构建包括板块构造在内新的行星地球构造观作出努力与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构造 大陆构造 陆内构造 秦岭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作用 雪峰陆内构造变形作用 大陆动力学
下载PDF
南海的基本构造特征与成因模型:问题与进展及论争 被引量:82
10
作者 李三忠 索艳慧 +9 位作者 刘鑫 戴黎明 余珊 赵淑娟 马云 王霄飞 程世秀 薛友辰 熊莉娟 安慧婷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5-53,共19页
南海位于欧亚、印澳、太平洋三大板块交接部位,是东亚大陆边缘最大的边缘海,其大陆边缘经历了复杂的类型转换:北部80Ma左右为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于始新世逐步转变为裂陷边缘,中中新世以来逐步转变为典型被动陆缘;东侧17Ma前为开放的海域,... 南海位于欧亚、印澳、太平洋三大板块交接部位,是东亚大陆边缘最大的边缘海,其大陆边缘经历了复杂的类型转换:北部80Ma左右为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于始新世逐步转变为裂陷边缘,中中新世以来逐步转变为典型被动陆缘;东侧17Ma前为开放的海域,6Ma以来逐渐以沟弧盆系统的俯冲带为界,成为半封闭海盆,由单向俯冲演变为双向俯冲;西界自34Ma以来逐渐转变为走滑型或转换型大陆边缘;南界34 Ma前为与北部对应的不对称裂陷型大陆边缘,34~16Ma为被动陆缘,16Ma以后逐渐为俯冲消减型大陆边缘。南海成因的动力学背景复杂,有多种成因争论。板块动力因素既有东侧太平洋板块俯冲、菲律宾板块楔入的影响,又有西侧印度洋板块斜向俯冲、洋中脊俯冲,还可能有北侧青藏高原隆升、大陆块体挤出的影响;同时,深部底侵、拆沉、地幔柱、地幔水化过程等地幔动力学背景也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构造 构造 盆地 大陆边缘 南海
下载PDF
三级瓦斯地质图与瓦斯治理 被引量:69
11
作者 张子敏 张玉贵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55-458,共4页
在多年瓦斯地质研究的实践基础上,研究矿区、矿井、采掘工作面瓦斯地质图的作用和编制方法,运用板块构造和区域地质演化理论,做到区域控制矿区,矿区控制矿井,矿井控制采区和采煤工作面.结合大量的瓦斯地质资料和瓦斯测试参数,搞清瓦斯... 在多年瓦斯地质研究的实践基础上,研究矿区、矿井、采掘工作面瓦斯地质图的作用和编制方法,运用板块构造和区域地质演化理论,做到区域控制矿区,矿区控制矿井,矿井控制采区和采煤工作面.结合大量的瓦斯地质资料和瓦斯测试参数,搞清瓦斯地质规律、赋存规律和涌出规律、瓦斯突出危险性的分区分带特征,编制三级彩色瓦斯地质图.认为瓦斯地质图是指导煤矿瓦斯治理的最重要的基础和技术,使瓦斯地质规律一目了然,指导瓦斯灾害预测、防治和瓦斯资源开发利用,有的放矢综合治理瓦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地质图 瓦斯治理 瓦斯地质规律 区域地质演化 板块构造
下载PDF
山西五台山-恒山地区晚太古-早元古代若干关键地质问题的再认识:单颗粒锆石离子探针质谱年龄提出的地质制约 被引量:78
12
作者 王凯怡 郝杰 +1 位作者 Simon Wilde Peter Cawood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75-184,共10页
大量准确度很高的单颗粒锆石迅谱 (SHRIMP)年代学数据表明 ,五台山 -恒山绿岩带形成于 2 50 0 Ma之前 ,五台山 -恒山绿岩带形成后即与较老的阜平块体拼合。因此 ,该过程中有大量火山 ,深成活动及变质作用 ,是一次重要的造山运动。在 1 8... 大量准确度很高的单颗粒锆石迅谱 (SHRIMP)年代学数据表明 ,五台山 -恒山绿岩带形成于 2 50 0 Ma之前 ,五台山 -恒山绿岩带形成后即与较老的阜平块体拼合。因此 ,该过程中有大量火山 ,深成活动及变质作用 ,是一次重要的造山运动。在 1 80 0 Ma之前 ,本区还经历了一次明显的构造热事件 ,主要表现为在地壳较深水平上大规模的冲断作用 ,使原来为不同地壳水平的块体处于同一地壳水平。本文还对原五台群下部层位板峪口组和金岗库组的归属及铁堡不整合面提出了新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太古代 早元古代 单颗粒锆石 地质年龄
下载PDF
造山带与造山作用及其研究的新起点 被引量:65
13
作者 张国伟 董云鹏 姚安平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9,共9页
当代地球科学正处于重要的发展时期。人类社会发展向地学发出了新的严峻挑战 ,地球科学理论自身也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面对社会与地学的发展及需求 ,作为地质科学研究最基本主要领域的造山带研究 ,应如何思考 ?本文据此在新世纪开始... 当代地球科学正处于重要的发展时期。人类社会发展向地学发出了新的严峻挑战 ,地球科学理论自身也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面对社会与地学的发展及需求 ,作为地质科学研究最基本主要领域的造山带研究 ,应如何思考 ?本文据此在新世纪开始之际 ,根据社会与科学的发展 ,回顾和讨论了造山带、造山作用及其研究内容、发展变化和新的研究起点与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造山作用 板块构造 大陆动力学 岩石圈 流变学 地槽学说
下载PDF
新疆东部三条蛇绿混杂岩带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1
14
作者 郭召杰 马瑞士 +1 位作者 郭令智 施央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36-247,共12页
本文综合对比了新疆东部三条蛇绿混杂岩带的岩石组合、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背景,指出克拉美丽—塔克扎勒—伊吾蛇绿混杂岩带是西伯利亚板块和塔里木板块晚古生代末的最后缝合线;中天山北缘米什沟—干沟蛇绿混杂岩带是古准噶尔洋壳... 本文综合对比了新疆东部三条蛇绿混杂岩带的岩石组合、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背景,指出克拉美丽—塔克扎勒—伊吾蛇绿混杂岩带是西伯利亚板块和塔里木板块晚古生代末的最后缝合线;中天山北缘米什沟—干沟蛇绿混杂岩带是古准噶尔洋壳早古生代向塔里木北缘俯冲的标志;南天山红柳河—玉石山蛇绿岩带则是南天山弧后洋盆的残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混杂岩带 构造背景 板块构造
下载PDF
新疆西准噶尔板块构造及演化 被引量:61
15
作者 朱宝清 冯益民 《新疆地质》 CAS CSCD 1994年第2期91-105,共15页
依据沉积建造、岩浆岩、蛇绿岩、变形、变质及其它板块构造特征,西准噶尔地区划分出2个一级构造单元,即西伯利亚板块、哈萨克斯坦板块;4个二级构造单元(板段);5个三级构造单元;14个四级构造单元。在此基础上,分6个阶段讨... 依据沉积建造、岩浆岩、蛇绿岩、变形、变质及其它板块构造特征,西准噶尔地区划分出2个一级构造单元,即西伯利亚板块、哈萨克斯坦板块;4个二级构造单元(板段);5个三级构造单元;14个四级构造单元。在此基础上,分6个阶段讨论了各地质时期的演化特征。西准噶尔地区的"洋壳建造"时限为中奥陶世-中泥盆世,东西准噶尔在晚古生代(D1-D)是相互沟通的海域。西伯利亚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间的缝合线在达尔布特-克拉麦里。产生洋壳建造的所谓准噶尔古洋在其未闭合前尚包括了其间的一些小洋盆和岛屿。蛇绿混杂体中高压变质蓝片岩的存在,表明曾发生过古洋壳的俯冲,而蛇绿岩构造岩片间的相互叠覆,说明其侵位过程中发生过由北而南的推覆作用。残留海盆及其碰撞期后深成岩浆岩的存在,说明哈萨克斯坦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的最后焊接发生在残留海盆演化的晚期(闭合),据古地磁资料,两大板块在二叠纪固结并进入欧亚大陆的发展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构造 演化特征 古构造格局 蛇绿岩 蓝闪片岩 残留海盆 上地幔
下载PDF
新疆及邻区大地构造编图研究 被引量:56
16
作者 成守德 徐新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1期33-37,共5页
新疆及邻区大地构造1:150万的编图范围为北纬34°~50°,东经72°~98°,面积约370(104 km2。目的是以当代地球科学新理论为指导,对近半个世纪,特别是对近15年来新疆地质矿产攻关的基础地质研究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进... 新疆及邻区大地构造1:150万的编图范围为北纬34°~50°,东经72°~98°,面积约370(104 km2。目的是以当代地球科学新理论为指导,对近半个世纪,特别是对近15年来新疆地质矿产攻关的基础地质研究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进行高层次综合研究与总结,全面阐述新疆构造格局和地质演化历史,编制出新一轮的新疆及邻区大地构造图。在此着重介绍了编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法、图面反映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板块构造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构造 古亚洲洋 特提斯洋 构造造局 新疆 大地构造 编图
下载PDF
中国南方大地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的控制 被引量:53
17
作者 赵宗举 俞广 +2 位作者 朱琰 周进高 屠小龙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5-168,共14页
按照板块构造理论及活动论、阶段论的思想 ,大致以中晚三叠世为界 ,将中国南方自震旦纪以来大地构造演化历史划分成海相盆地演化阶段 ( Z~ T2 )及陆相盆地演化阶段 ( T3 ~ Q)两大阶段 ;又可进一步细分为扬子克拉通及其周缘裂谷盆地 ( ... 按照板块构造理论及活动论、阶段论的思想 ,大致以中晚三叠世为界 ,将中国南方自震旦纪以来大地构造演化历史划分成海相盆地演化阶段 ( Z~ T2 )及陆相盆地演化阶段 ( T3 ~ Q)两大阶段 ;又可进一步细分为扬子克拉通及其周缘裂谷盆地 ( Z~ C-1q)、裂谷—克拉通—被动大陆边缘盆地 ( C-1c~O1)、被动陆缘—克拉通—前陆盆地 ( O2 ~ S)、加里东运动 ( S末 )、裂谷—克拉通盆地 ( D~ T1)、克拉通残留海盆 -弧后 (浊积 )盆地 ( T2 )、印支运动 ( T2 ~ T3 )、华北—华南板块焊合、古特提斯封闭与前陆盆地的形成 ( T3 ~ J2 )、压扭背景下的改造作用及拉分盆地的形成 ( J3 ~ K1)、伸展—裂陷盆地的形成 ( K2 ~ E)、喜马拉雅运动 ( E末~N初 )及披盖性构造层的形成 ( N~ Q) 1 2个阶段。特别是对南方自中晚三叠世以来的大地构造演化及其对现存油气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 ,提出了晚侏罗世 -早白垩世燕山运动对南方中生界、古生界原生油气藏的保存与破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及燕山、喜马拉雅运动控制了现今南方原生、次生及再生烃 (二次生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大地构造 板块构造 缝合带 蛇绿混杂岩 油气藏 中国南方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板块构造成因初步研究 被引量:48
18
作者 任文军 张庆龙 +1 位作者 张进 郭令智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91-196,共6页
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和南缘的地质背景和构造变形特征进行分析,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在早古生代由祁连海槽与鄂尔多斯盆地碰撞拼贴产生的近东西方向的侧向挤压应力作用而形成。盆地西缘近南北向的青铜峡-固原... 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和南缘的地质背景和构造变形特征进行分析,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在早古生代由祁连海槽与鄂尔多斯盆地碰撞拼贴产生的近东西方向的侧向挤压应力作用而形成。盆地西缘近南北向的青铜峡-固原断裂是碰撞拼贴带,断裂带与中央古隆起延伸方向平行,同时,秦岭海槽由南向北推挤以及渭北构造带北界的近东西走向的草碧-老龙山-圣人桥断裂的左行走滑使中央古隆起的南端向东转折,导致中央古隆起在平面上呈现“L”形展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中央古隆起 板块构造 断裂 挤压应力
下载PDF
东准噶尔地区板块构造特征及演化 被引量:51
19
作者 王道永 邓江红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1995年第4期38-45,共8页
该文根据区域地质构造特征、蛇绿岩带产出状态及地球物理资料等,划分东准噶尔及其邻区板块和次级构造单元,并探讨东准噶尔地区基底性质,从而揭示了东准噶尔板块由早古生代的大洋环境向晚古生代的大陆边缘至陆壳的演化历程和造山模式。
关键词 基底 板块构造 蛇绿岩 构造演化 准噶尔地区
下载PDF
从多岛弧盆系研究实践看板块构造登陆的魅力 被引量:52
20
作者 潘桂棠 王立全 +3 位作者 尹福光 朱弟成 耿全如 廖忠礼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933-939,共7页
板块构造学说是高度成功的地球科学理论。大洋岩石圈与大陆岩石圈之间的多岛弧盆系构造域是板块构造登陆的入门向导。青藏高原大地构造研究实践表明,青藏高原是板块构造登陆的研究基地。众多蛇绿岩带、混杂岩带和火山岩浆弧带等的识别,... 板块构造学说是高度成功的地球科学理论。大洋岩石圈与大陆岩石圈之间的多岛弧盆系构造域是板块构造登陆的入门向导。青藏高原大地构造研究实践表明,青藏高原是板块构造登陆的研究基地。众多蛇绿岩带、混杂岩带和火山岩浆弧带等的识别,支持洋陆转换多岛弧盆系构造模式,可用来解释特提斯和亚洲大陆的形成和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构造 洋陆转换 多岛弧盆系 登陆 青藏高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