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46篇文章
< 1 2 1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超高产夏玉米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68
1
作者 杨吉顺 高辉远 +4 位作者 刘鹏 李耕 董树亭 张吉旺 王敬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226-1233,共8页
在67500、90000和112500株hm^(-2) 3个种植密度条件下,研究了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超高产夏玉米品种登海701产量和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籽粒产量、叶面积指数(LAI)、光合有效辐射(PAR)上层截获率、群体光合(CAP)和群体... 在67500、90000和112500株hm^(-2) 3个种植密度条件下,研究了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超高产夏玉米品种登海701产量和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籽粒产量、叶面积指数(LAI)、光合有效辐射(PAR)上层截获率、群体光合(CAP)和群体呼吸(CR)、干物质积累量均提高;而叶绿素含量、穗位叶层和下层PAR截获率则降低。在67500株hm^(-2)下,宽窄行与等行距处理相比无显著优势。但在90000株hm^(-2)和112500株hm^(-2)密度下,80cm+40cm行距处理的产量、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含量、穗位叶层的PAR截获率、花后群体光合速率(CAP)平均值均显著高于其他行距处理(等行距、70cm+50cm和90cm+30cm);而群体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的比值(CR/TCAP)则显著低于其他行距处理。说明在较高密度条件下,80cm+40cm的宽窄行配置有助于扩大光合面积、增加穗位叶层的光合有效辐射、提高群体光合速率、减少群体呼吸消耗,从而提高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密度 行距配置 光分布 群体光合
下载PDF
玉米密度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73
2
作者 杨世民 廖尔华 +2 位作者 袁继超 陶永清 李代玺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322-324,共3页
通过研究玉米密度与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 :密度对玉米秃尖长的影响最大 ,对玉米株高的影响也很大 ,其次是千粒重、行粒数 ,对穗长的影响不显著。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关键因素 ,攀西地区及其类似地区的玉米高产密度不... 通过研究玉米密度与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 :密度对玉米秃尖长的影响最大 ,对玉米株高的影响也很大 ,其次是千粒重、行粒数 ,对穗长的影响不显著。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关键因素 ,攀西地区及其类似地区的玉米高产密度不宜超过 876 0 8株 /hm2 ,最佳经济生产密度为 80 0 0 0~ 85 0 0 0株 /hm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栽培密度 农艺性状
下载PDF
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40
3
作者 王鹏文 戴俊英 +1 位作者 赵桂坤 刘鹏飞 《玉米科学》 CAS CSCD 1996年第4期43-46,共4页
玉米不同密度下的子粒产量和品质的测定表明:不同种植密度直接影响了子粒产量和品质。密度与产量的关系为:Y=4142.7X-318.9X2;较大和较小的密度有利于玉米子拉脱水,使收获时含水量降低。在一定密度范围内,玉米子... 玉米不同密度下的子粒产量和品质的测定表明:不同种植密度直接影响了子粒产量和品质。密度与产量的关系为:Y=4142.7X-318.9X2;较大和较小的密度有利于玉米子拉脱水,使收获时含水量降低。在一定密度范围内,玉米子粒蛋白质、脂肪、淀粉的含量在不同成熟阶段及收获时均呈下降趋势,而超出这一范围,这些物质的含量有所提高。玉米子粒中蛋白质、淀粉及脂肪的低含量与高产密度相对应,但这些物质的高含量却不与较低产量的密度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产量 品质 密度
下载PDF
播种时期与密度对关中灌区夏玉米群体生理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74
4
作者 马国胜 薛吉全 +3 位作者 路海东 张仁和 邰书静 任建宏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47-1253,共7页
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试验设计,运用作物群体生理学方法,研究了关中灌区玉米密度、播期与群体生理指标的关系及其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关中灌区夏播条件下,在6月13日—7月22日,播期与玉米籽粒产量、干物质积累量(DMA)、吐丝期叶面积指数(LAIm... 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试验设计,运用作物群体生理学方法,研究了关中灌区玉米密度、播期与群体生理指标的关系及其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关中灌区夏播条件下,在6月13日—7月22日,播期与玉米籽粒产量、干物质积累量(DMA)、吐丝期叶面积指数(LAImax)、总光合势(LAD)、群体净同化率(NAR)、作物生长率(CGR)呈负相关,播期对CGR、LAD的影响较大,对LAImax和NAR的影响较小;在45000~65918株·hm-2范围内,密度与玉米籽粒产量、DMA、LAImax、LAD、CGR呈正相关,而与NAR呈负相关,密度对CGR、LAImax和LAD的影响较大,而对NAR的影响较小.播期对玉米群体生理指标的总影响效应显著大于密度,实际生产中应力争早播.对密度和播期与玉米群体生理指标建立的回归模型表明,陕单8806玉米在关中灌区夏播中实现高产的适宜播期为6月10—20日,密度应控制在57767~71706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播期 播种密度 群体生理指标 籽粒产量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新疆高产棉花群体光合作用、冠层结构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68
5
作者 张旺锋 王振林 +3 位作者 余松烈 李少昆 房建 童文崧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64-171,共8页
在新疆气候生态条件下 ,研究了种植密度对棉花 (Gossypiumhirsutum)群体光合作用、冠层结构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探讨了新疆棉花高产的生理机理及进一步提高产量的途径。结果表明 :群体光合速率在盛铃期以前随密度增加明显增强 ,盛铃期以... 在新疆气候生态条件下 ,研究了种植密度对棉花 (Gossypiumhirsutum)群体光合作用、冠层结构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探讨了新疆棉花高产的生理机理及进一步提高产量的途径。结果表明 :群体光合速率在盛铃期以前随密度增加明显增强 ,盛铃期以后 ,低密度 6万株·hm-2 的群体光合速率仍为最低 ,高密度 30万株·hm-2 群体光合速率迅速下降 ,中密度 1 8万株·hm-2 则保持较高水平。叶面积指数的变化与群体光合速率的变化相似 ,其峰值出现在盛铃期。冠层结构各指标的变化表现为 ,随密度增加平均叶簇倾角变大 ,株型变紧凑 ,但密度过大 ,群体散射辐射与直射辐射透过系数小 ,冠层结构不良 ,造成生育后期群体光合速率较快下降。增加密度能增加单位面积总铃数 ,但密度过高削弱了棉株个体发育 ,生育后期群体光合速率下降早 ,造成单铃重降低。群体总光合物质累积与群体光合速率在各生育时期呈显著正相关 ,籽棉产量与群体光合速率仅在盛铃期和吐絮期呈显著正相关 ;生产上要实现棉花高产及超高产 ,应使棉花生育前期群体光合速率稳定上升 ,至盛铃期达到高峰值 ,吐絮期群体光合速率保持较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密度 新疆 棉花 群体 光合作用 冠层结构 光合物质累积 光合速率 籽棉产量
下载PDF
播种期和密度对冬小麦品种河农822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74
6
作者 胡焕焕 刘丽平 +2 位作者 李瑞奇 李慧玲 李雁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90-495,501,共7页
为给在近年冬前积温增加的情况下冬小麦的种植选择适宜的播种期和密度组合,以河农822为材料,于2006~2007年度在河北省藁城市进行了播种期(10月7日、13日和19日)和密度(基本苗180万、300万、420万和540万/ha)二因素裂区试验,研... 为给在近年冬前积温增加的情况下冬小麦的种植选择适宜的播种期和密度组合,以河农822为材料,于2006~2007年度在河北省藁城市进行了播种期(10月7日、13日和19日)和密度(基本苗180万、300万、420万和540万/ha)二因素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播种期和密度条件下小麦的产量及其构成状况。结果表明,播种期只对生育前期总茎数的影响显著,而密度对各生育时期总茎数的影响都显著。播种期对3个产量构成因素(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的影响均不显著,但对籽粒产量的影响显著。密度对产量及3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播种期与密度对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籽粒产量存在显著交互作用。3个播种期中,10月7日播期的平均产量显著高于10月19日的,但与10月13日播期的差异不显著。不同密度之间,300万、420万和540万/ha3个水平相互间的平均产量无显著差异,但均极显著高于180万/ha的产量。根据各播种期与密度组合的产量分析,10月7日为最佳播种期,其适宜密度为基本苗300万/ha;10月7日至13日为较适宜播种期范围,其相应的适宜密度为300万~420万/ha基本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播种期 密度 产量构成因素 产量
下载PDF
氮肥和栽植密度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58
7
作者 周江明 赵琳 +4 位作者 董越勇 徐进 边武英 毛杨仓 章秀福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74-281,共8页
针对部分地区水稻生产中氮肥用量过高及水稻移植密度越来越低的状况,选择2个早稻和2个晚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施氮水平和移植密度互作试验,分析两因素及其互作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水平和移植密度对水稻产量有显... 针对部分地区水稻生产中氮肥用量过高及水稻移植密度越来越低的状况,选择2个早稻和2个晚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施氮水平和移植密度互作试验,分析两因素及其互作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水平和移植密度对水稻产量有显著影响,但其互作效应不显著;氮水平、移植密度及其互作对氮素利用率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其中,低氮水平处理平均氮素利用率比高氮水平增加2.1%5~.6%;高密度的氮素利用率比低密度增加10.1%4~5.7%。说明提高移植密度,减少氮肥用量,既可通过大幅度增加有效穗来实现高产,又能显著提高氮素利用率。在资源日益短缺、生产成本渐高及面源污染越来越严重的形势下,密植少氮应是值得推广的水稻栽培技术。在本试验条件下,早稻移植密度在29.33~6.0万穴/hm2的基础上施N 153.11~69.4 kg/hm2、晚稻移植密度在23.13~0.0万穴/hm2的基础上施N 161.51~90.1 kg/hm2氮素是高产高效节氮的合理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肥 移植密度 产量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播期和密度对冬小麦豫麦49-198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54
8
作者 刘万代 陈现勇 +1 位作者 尹钧 杜沛鑫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64-469,共6页
为给豫麦49—198大面积推广选择适宜栽培措施,设置播期和密度各3个水平,通过大田裂区试验研究了播期和密度对该品种群体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播期和密度变化可以调控群体性状,最高群体茎数随播期推迟和种植... 为给豫麦49—198大面积推广选择适宜栽培措施,设置播期和密度各3个水平,通过大田裂区试验研究了播期和密度对该品种群体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播期和密度变化可以调控群体性状,最高群体茎数随播期推迟和种植密度减小而下降,早播(10月5日)的最终成穗数较少;最大叶面积指数随播期推迟而下降,孕穗后早播的叶面积指数衰减较快;就花后干物质积累而言,播期间适播(10月12日)〉晚播(10月19日)〉早播(10月5日)。不同播期和密度处理对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并且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大于播期。3个播期中,适播的产量显著高于早播,但与晚播的差异不显著;密度间以中密度(1957Y/ha)产量最高,低密度(120万/ha)最低,两者差异达显著水平,但中密度与高密度(270万/ha)的产量差异不显著。根据本试验结果可以得出,豫麦49—198维持最大叶面积指数9.5和干物质积累量21000kg/ha左右时,籽粒产量可以突破9000kg/ha,相对应的适宜播期和种植密度为10月中旬和195万~270万/h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播期 种植密度 群体性状 籽粒产量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超高产小麦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16
9
作者 王之杰 郭天财 +1 位作者 王化岑 王永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3期64-67,共4页
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 ,多穗型小麦品种豫麦 49四个密度处理生育后期的光合特性及产量存在着差异。每公顷基本苗 15 0× 10 4处理的旗叶净光合速率 (Pn)、RUBP羧化酶 (RU BPcase)活性、叶绿素 (Chl)含量、群体光合速率 (CAP)、群体叶... 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 ,多穗型小麦品种豫麦 49四个密度处理生育后期的光合特性及产量存在着差异。每公顷基本苗 15 0× 10 4处理的旗叶净光合速率 (Pn)、RUBP羧化酶 (RU BPcase)活性、叶绿素 (Chl)含量、群体光合速率 (CAP)、群体叶源量 (CL SC)等几个重要光合指标均表现出明显优势 ,且产量极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研究结果表明 ,多穗型小麦品种豫麦 49超高产栽培应适当控制基本苗数 ,协调好群体与个体的关系 ,以提高生育后期光合能力 ,增加干物质积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光合特性 产量 超高产栽培 生育后期 种植密度
下载PDF
不同播期和播量对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2
10
作者 王夏 胡新 +3 位作者 孙忠富 杜克明 宋广树 任德超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170-176,共7页
为探索气候变化背景下小麦种植适宜的播期和播量组合,研究不同播期和播量对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于2008—2009年在河南省商丘市进行了不同品种(‘矮抗58’和‘豫农949’)、不同播期(10月6日、10月13日、10月20日、10月27日和11月3... 为探索气候变化背景下小麦种植适宜的播期和播量组合,研究不同播期和播量对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于2008—2009年在河南省商丘市进行了不同品种(‘矮抗58’和‘豫农949’)、不同播期(10月6日、10月13日、10月20日、10月27日和11月3日)和不同播量(60kg/hm2、120kg/hm2和180kg/hm2)3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矮抗58’比‘豫农949’产量高597.30kg/hm2;半冬性品种‘矮抗58’最高产量出现在10月6日,弱春性品种‘豫农949’最高产量出现在10月20日,10月20日以后随播期推迟小麦产量显著下降;10月6日、10月13日、10月20日播期下以60~120kg/hm2播量的小麦产量较高,10月27日、11月3日播期下以120~180kg/hm2播量的小麦产量较高。通过对播种期和密度的组合分析,2个品种的适宜播期在10月中上旬,播量60~120kg/hm2较为适宜。随着播种期的推迟小麦全生育期缩短,但缩短天数少于播期推迟天数,密度对生育期的影响不大;适期播种有利于提高群体茎蘖数和叶面积指数,适当晚播可以减少无效分蘖和无效叶面积,提高成穗率。品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水平,而播期、播期与密度的交互作用达极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期 播量 小麦 群体性状 产量
下载PDF
杉木林分密度效应研究 被引量:120
11
作者 童书振 盛炜彤 张建国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6-75,共10页
该项试验共分 2个部分。 (1)造林密度试验 ,小区面积为 6 0 0m2 ,5个处理 ,即 16 6 7株·hm- 2(A)、3333株·hm- 2 (B)、4 983株·hm- 2 (C)、6 6 33株·hm- 2 (D)、996 7株·hm- 2 (E) ;(2 )造林密度调控试验 ,造... 该项试验共分 2个部分。 (1)造林密度试验 ,小区面积为 6 0 0m2 ,5个处理 ,即 16 6 7株·hm- 2(A)、3333株·hm- 2 (B)、4 983株·hm- 2 (C)、6 6 33株·hm- 2 (D)、996 7株·hm- 2 (E) ;(2 )造林密度调控试验 ,造林设计方法与造林密度试验相同 ,但在林分生长过程中 ,按密度管理图的密管线 0 5为标准进行间伐 ,间伐后保留密度要与临近的下一个初植密度较稀植的林分密度基本相同 ,两者进行比较。试验结果 :(1)造林密度试验 ,优势高、平均高、平均胸径均随年龄的增加而递增 ,随密度的增加而递减 ,优势高 9a、平均高 6a、平均胸径 5a ,密度间差异已达显著性水平 ;林分蓄积量则随年龄增加而递增 ,5  7a ,密度间差异显著 ,8  18a ,只有A密度与E、D密度差异显著 ;枝下高随密度、年龄的增加而递增 ,12a后 ,C、D、E密度间的差异很小 ;冠幅随密度的增加而递减 ,随年龄的增加而递增 ,9  10a后 ,各密度则随年龄增加而缓慢递减。 (2 )造林密度调控试验 ,同一指数级 ,间伐后的林分与其密度基本相同未间伐的林分比较 ,其优势高、平均高差异不明显 ;立木蓄积前者小于后者 ;总蓄积 (立木蓄积+间伐蓄积 )前者大于后者 ;同一指数级 ,初植密度不同的林分 ,间伐后与密度基本相同未间伐林分的蓄积百分比 ,初植密度大的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林 造林密度 密度调控 林分生长
下载PDF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超高产小麦‘济麦2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被引量:124
12
作者 李豪圣 宋健民 +5 位作者 刘爱峰 程敦公 王西芝 杜长林 赵振东 刘建军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43-248,共6页
为给‘济麦22’大面积推广提供适宜栽培措施,选择4个生态区5个试验点,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该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及产量产生显著的影响,但对穗粒数影响不大;种植密度对产... 为给‘济麦22’大面积推广提供适宜栽培措施,选择4个生态区5个试验点,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该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及产量产生显著的影响,但对穗粒数影响不大;种植密度对产量及构其成因素均有显著影响。在一定范围内,‘济麦22’单位面积穗数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减少,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随播期的推迟而增加,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千粒重随播期的推迟先增加后下降,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产量构成因素稳定性分析发现环境差异对‘济麦22’千粒重影响较大,而对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影响较小。2008年4个生态区‘济麦22’适宜播期范围分别为:鲁南地区10月8日至14日、鲁东地区10月6日至12日、鲁北地区10月1日至7日、鲁西地区10月10日至16日;适宜种植密度范围为180×104/hm2-240×104/hm2。研究还表明,在中高肥或高肥地力条件下,增加粒重对充分发挥‘济麦22’高产潜力似乎更有效。因此,选择适宜播期播量的同时,应在栽培技术中注意采取相应的措施,获得足够的单位面积穗数的基础上,稳步提高粒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期 种植密度 '济麦22’ 超高产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和源库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20
13
作者 刘伟 吕鹏 +5 位作者 苏凯 杨今胜 张吉旺 董树亭 刘鹏 孙庆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737-1743,共7页
以高产玉米品种郑单958(ZD958)和登海661(DH661)为试验材料,在4个不同区域(山东农业大学、汶口、兖州和莱州)设置22500、45000、67500、90000和112500株.hm-25个种植密度,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及源库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品种在... 以高产玉米品种郑单958(ZD958)和登海661(DH661)为试验材料,在4个不同区域(山东农业大学、汶口、兖州和莱州)设置22500、45000、67500、90000和112500株.hm-25个种植密度,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及源库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品种在112500株.hm-2密度条件下玉米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最高,分别为19132和36965kg.hm-2,与22500和67500株.hm-2密度相比,籽粒产量分别增加了72%和48%,生物产量分别增加了152%和112%.两品种单株叶面积、最大花丝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随密度增大而减小,但叶面积指数随密度增大而显著提高.收获指数与粒叶比随密度增大而显著减小,当密度超过67500株.hm-2时差异不显著,表明高密度条件下玉米通过增加群体库来提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高产 种植密度 源库特性
原文传递
玉米茎秆弯曲性能与抗倒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113
14
作者 勾玲 赵明 +3 位作者 黄建军 张宾 李涛 孙锐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53-661,共9页
为探讨不同玉米品种茎秆抗倒伏相关的力学特点,选用不同抗倒性品种登海3719、京科519和农大108,设置3.00、5.25、7.50、9.25和12.00万hm?25个密度,分别于玉米抽雄前和蜡熟期取样,用WDW3020型电子万能试验机对茎秆第3、5、7节间进行悬臂... 为探讨不同玉米品种茎秆抗倒伏相关的力学特点,选用不同抗倒性品种登海3719、京科519和农大108,设置3.00、5.25、7.50、9.25和12.00万hm?25个密度,分别于玉米抽雄前和蜡熟期取样,用WDW3020型电子万能试验机对茎秆第3、5、7节间进行悬臂梁弯曲试验,同时测定节间形态特征。结果表明,随密度的增加,茎秆基部节间直径变细、节间长度增长。品种间有一定的差异,在3个品种中登海3719的平均直径和长度均低于其他2个品种;品种间茎秆惯性矩也有较大差异。基部节间弹性模量、最大抗弯应力均随生育进程而增加,但随群体密度的增加和节位的上升而逐渐降低,登海3719在两个生育期均为最大,且随密度增加的下降幅度较小。以京科519最低,其对密度反应较敏感,下降幅度大,易发生倒伏。在玉米抽雄期,基部节间平均弹性模量为40.0MPa,最大抗弯应力为2.8MPa,可能是茎秆抗折力学指标的下限。茎秆弹性模量与最大抗弯应力极显著相关,茎秆直径与弹性模量和最大抗弯应力在抽雄前显著正相关,而到蜡熟期相关不显著。它们与田间倒伏率呈极显著负相关。茎秆弯曲弹性模量反映茎秆的耐密能力,茎秆最大抗弯应力反映品种茎秆的抗折能力,而茎秆直径不能作为评价茎秆抗弯强弱的主要指标。玉米抽雄前期与蜡熟期茎秆抗弯性状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因此利用抽雄前茎秆基部弯曲力学性能鉴定与评价玉米茎秆抗倒、耐密性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茎秆 弯曲试验 弹性模量 抗弯强度 种植密度
下载PDF
栽培密度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03
15
作者 王成瑷 王伯伦 +3 位作者 张文香 赵磊 赵秀哲 高连文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18-322,共5页
通过9种栽培密度处理穴11.2~28.1穴·m-2雪,研究了栽培密度对水稻产量、灌浆速率、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随栽培密度的增加而升高,但超过适宜密度后下降,适宜栽培密度为15.0~18.7穴·m-2。灌浆速率为上部优势粒>中部... 通过9种栽培密度处理穴11.2~28.1穴·m-2雪,研究了栽培密度对水稻产量、灌浆速率、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随栽培密度的增加而升高,但超过适宜密度后下降,适宜栽培密度为15.0~18.7穴·m-2。灌浆速率为上部优势粒>中部优势粒>上部弱势粒>下部优势粒>中部弱势粒>下部弱势粒。在适宜密度条件下蛋白质含量较高,垩白率和直链淀粉含量较低。产量提高可以使蛋白质含量增加,直链淀粉含量、垩白率、整精米率下降,外观品质、食用品质和营养品质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密度 水稻 产量 品质 灌浆速率
下载PDF
氮肥用量和密度对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07
16
作者 徐新朋 周卫 +5 位作者 梁国庆 孙静文 王秀斌 何萍 徐芳森 余喜初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63-772,共10页
【目的】高量化肥投入不仅不能使作物产量进一步增加,相反还会造成肥料资源的浪费并威胁到生态环境安全,同时导致肥料吸收利用率、农学效率等不断降低。为了明确氮肥用量和移栽密度的相互作用,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和移... 【目的】高量化肥投入不仅不能使作物产量进一步增加,相反还会造成肥料资源的浪费并威胁到生态环境安全,同时导致肥料吸收利用率、农学效率等不断降低。为了明确氮肥用量和移栽密度的相互作用,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和移栽密度组合对江西双季稻产量、产量构成要素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双季稻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氮肥施用量为主区,密度为副区,设4个施氮水平(N 0、135、180和225 kg/hm2,以N0、N135、N180和N225表示)和4种移栽密度(21×104、27×104、33×104、39×104hole/hm2,以D21、D27、D33和D39表示)组合,在水稻成熟期对产量以及产量构成要素进行测定,并分析其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氮收获指数等指标。【结果】施氮水平和移栽密度对水稻产量具有显著影响;增加移栽密度有助于提高单位面积水稻的有效穗数、稻谷产量和地上部吸氮量;在高施氮量下,水稻氮素积累总量增加,而氮素吸收利用率(REN)、氮素偏生产力(PFPN)、氮素生理利用率(PEN)、氮素内在养分效率(IEN)和氮素收获指数(NHI)降低;氮素农学效率(AEN)则是先升高后降低,而产量并未增加。与其它处理组合相比,施氮量为180 kg/hm2和39×104hole/hm2密度的组合产量最高,早稻和晚稻分别为9823.0和11354.7 kg/hm2,此时早稻和晚稻的氮素吸收率分别为42.4%和47.5%。当施氮量超过180 kg/hm2时产量则不再增加,但产量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结论】合理氮肥用量和移栽密度可以显著增加水稻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和氮累积量,进而增加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建议在江西双季稻栽培中采用施氮量为N 180 kg/hm2,栽培密度39×104hole/hm2的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肥用量 移栽密度 产量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不同造林密度对尾叶桉生长、产量及材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79
17
作者 黄宝灵 吕成群 +1 位作者 蒙钰钗 张连芬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81-90,共10页
在桂中象州县,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不同造林密度(833 、1111 、1250 、1429 、1666 、2000 、2500 株/hm2) 对6a 生尾叶桉( Eucalyptus urophylla) 生长、产量及木材材... 在桂中象州县,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不同造林密度(833 、1111 、1250 、1429 、1666 、2000 、2500 株/hm2) 对6a 生尾叶桉( Eucalyptus urophylla) 生长、产量及木材材性的影响。经过一个轮伐期的定位观测,探讨种群密度与胸径、树高、立木单株材积、林分蓄积量、木材气干密度、木材纤维形态、冠幅、枝下高、林分保存率等的作用规律和相关模型。结果表明:密度对胸径、立木单株材积、冠幅及枝下高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对蓄积量、木材纤维宽度、导管分子长度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对树高、木材气干密度、木纤维长度虽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显著。根据试验结果提出尾叶桉人工林的合理密度范围在1250 ~2500 株/hm2 之间,短周期工业用材林的最佳密度为2000 株/hm2 ,主伐年龄为5 ~7a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叶桉 造林 密度 生长 产量 材性 相关模型
下载PDF
2005—2016年中国玉米种植密度变化分析 被引量:91
18
作者 明博 谢瑞芝 +3 位作者 侯鹏 李璐璐 王克如 李少昆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960-1972,共13页
【目的】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是国内外玉米增产的重要途径,但合理的密植范围受资源条件、品种和种植技术共同影响。研究旨在分析中国玉米种植密度的现状及其在不同区域、不同年份的变化,辨析玉米产量提升途径,为明确未来技术发展方向和应... 【目的】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是国内外玉米增产的重要途径,但合理的密植范围受资源条件、品种和种植技术共同影响。研究旨在分析中国玉米种植密度的现状及其在不同区域、不同年份的变化,辨析玉米产量提升途径,为明确未来技术发展方向和应对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研究整理了2005—2016年间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和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县测产调研数据,包括北方春玉米区、黄淮海夏玉米区、西北玉米区、西南玉米区以及南方甜、糯玉米区共5大玉米产区,累计调研23个省(区)、267个县(市),共117 960份调查数据,以测产调研的收获株数分析中国玉米种植密度的变化情况。经过数据审核订正,各县市逐年农户数据平均代表该县(市)逐年种植密度,缺失数据利用5点平滑插值法插值补缺。根据区域环境资源条件及种植模式,将玉米主要产区细分为25个典型生态区域,以县(市)为单位分析玉米主要产区及其生态区域的种植密度和变化规律。研究运用箱形分析法和Tukey’s HSD法比较各区域种植密度差异及其显著性;将各区域种植密度与年代进行回归,分析种植密度年际变化趋势及其显著性。【结果】分析表明,目前(2014—2016年),5大玉米产区和25个生态区域种植密度存在明显差异。种植密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西北玉米区(6.77万株/hm^2)>黄淮海夏玉米区(6.19万株/hm^2)>北方春玉米区(5.91万株/hm^2)>南方甜糯玉米区(5.13万株/hm^2)>西南玉米区(4.80万株/hm^2),西北玉米区种植密度极显著高于其他主产区,而南方甜糯玉米区与西南玉米区种植密度极显著低于其他主产区。各主要产区种植密度变化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北方春玉米区种植密度2005—2016期间呈极显著增长,12年间上升了1.5万株/hm^2;黄淮海夏玉米区2005—2009年种植密度明显上升,2009年后种植密度稳定在6.2万株/hm^2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主要产区 种植密度 变化趋势
下载PDF
马尾松造林密度效应研究 被引量:87
19
作者 谌红辉 丁贵杰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2-98,共7页
用造林密度试验林的 11a逐年观测资料 ,分析了造林密度对生长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结果表明 :A、B、C、D(16 6 7、3333、5 0 0 0、6 6 6 7株·hm- 2 ) 4种不同造林密度对林分生长、林分结构及出材量均有显著影响 ,其中林分胸径、单株... 用造林密度试验林的 11a逐年观测资料 ,分析了造林密度对生长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结果表明 :A、B、C、D(16 6 7、3333、5 0 0 0、6 6 6 7株·hm- 2 ) 4种不同造林密度对林分生长、林分结构及出材量均有显著影响 ,其中林分胸径、单株材积 ,冠幅、冠高比随密度增大而减小 ,蓄积、高径比、自然稀疏强度随密度增大而增大 ,初始间伐期随密度增大而提前 ,造林密度对树高生长无显著影响 ;随着密度增大 ,林分总出材量、小径阶株数百分比及小径材出材量所占的比例增大 ,11年生林分C、D密度总出材量比A密度分别高 34 0 %、4 3 0 % ;经出材量、生产成本与产值核算 ,培育短周期工业用材林宜采用B~C间的密度 (3333~ 5 0 0 0株·hm- 2 ) ,培育大、中径材宜采用A~B(16 6 7~ 3333株·hm- 2 )间的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造林密度 密度效应 经济分析 出材量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中、弱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83
20
作者 刘萍 郭文善 +3 位作者 徐月明 封超年 朱新开 彭永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17-121,共5页
为明确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弱筋品种扬麦9号和中筋品种扬麦12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了种植密度对中、弱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扬麦9号密度从105×10^4/ha增至240×10^4/ha时,产量、总... 为明确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弱筋品种扬麦9号和中筋品种扬麦12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了种植密度对中、弱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扬麦9号密度从105×10^4/ha增至240×10^4/ha时,产量、总淀粉含量上升,蛋白质含量下降,密度再增加则呈相反趋势;扬麦12号密度从105×10^4/ha增至150×10^4/ha时,产量、总淀粉含量上升,密度再增加亦呈相反趋势。当密度增加至240×10^4/ha时,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密度再增加则蛋白质含量略有上升。在本试验条件下,弱筋品种扬麦9号最优密度为240×10^4/ha,此密度下有利于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协调发展,生产中采用200~250×10^4/ha基本苗较为适宜;中筋品种扬麦12号最优密度为150×10^4/ha,此密度下可实现优质高产,生产中采用130~170×10^4/ha基本苗较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种植密度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