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南会同3个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28
1
作者 曹娟 闫文德 +2 位作者 项文化 谌小勇 雷丕锋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8,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林龄(7,17和25年生)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探讨土壤层次分布规律及随年龄的变化规律,以期为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 【目的】研究不同林龄(7,17和25年生)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探讨土壤层次分布规律及随年龄的变化规律,以期为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基地内3块不同林龄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每个林分内设置3块20 m×20 m样地,按照随机、等量和多点混合的原则,每块样地内采用"品"字形布点,按0~20,20~40和40~60 cm土层取样,测定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并计算土壤碳、氮、磷之间的计量比。【结果】7,17和25年生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为12.14~19.52 g·kg-1,全氮含量为1.43~1.89 g·kg-1,全磷含量为0.32~0.40g·kg-1;3个林分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随着土壤深度(0~60 cm)增加而逐渐降低,全磷含量在土壤垂直结构上的差异不明显;3个林龄杉木人工林的土壤C∶N随林龄增加而下降,分别为11.73,8.70和8.52,对照样地炼山造林前土壤C∶N为9.52,7年生幼龄林显著高于对照样地,对照样地显著高于17年生中龄林和25年生近熟林(P〈0.05);土壤C∶P分别为57.42,36.27和40.54,对照样地为55.70,低于我国平均值61,7年生幼龄林、对照样地显著高于17年生中龄林和25年生近熟林(P〈0.05);土壤N∶P分别为4.87,4.18,4.76,差异不显著(P〉0.05),低于我国土壤平均值5.2,而炼山造林前为5.85,显著高于3个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N∶P(P〈0.05);3个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C∶N∶P分别为56∶5∶1,36∶4∶1和41∶5∶1,炼山造林前为55∶6∶1,均低于我国平均值(60∶5∶1)。【结论】通过对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含量的研究发现,随着炼山后造林时间的推移,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逐渐得到恢复。本研究杉木人工林土壤中的氮含量相对较高,而磷含量较为缺乏,为了达到土壤中磷的相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土壤 生态化学计量 林分年龄
下载PDF
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 被引量:101
2
作者 崔宁洁 张丹桔 +5 位作者 刘洋 张健 欧江 张捷 邓超 纪托未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610-2617,共8页
为了解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区不同林龄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特性的变化特征及其联系,选取不同林龄的马尾松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3年生马尾松林下喜... 为了解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区不同林龄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特性的变化特征及其联系,选取不同林龄的马尾松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3年生马尾松林下喜光植物较多,随林龄增加人工林郁闭度增大,耐阴植物增多。(2)林下物种丰富度指数中龄林最大,成熟林略有下降但明显高于幼龄林。草本层、灌木层的Simpson指数和Shannon指数随林龄增加均呈现早期波动、中期下降、后期增加的变化趋势。(3)随林龄增加,土壤各理化指标的变化不尽相同,但到成熟林时期,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均有所升高,说明马尾松林到成熟林阶段其土壤肥力状况得到一定的提升。(4)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变化与土壤因子存在一定相关性,土壤pH、土壤含水量、全磷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最为密切。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着物种更新和演替进程,同时林下植物群落的演替导致土壤水分和养分发生变化,使得土壤基质的稳定性提高,为更多物种的生存、定居、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龄 马尾松人工林 植物多样性 土壤理化性质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子午岭地区人工油松林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47
3
作者 汪宗飞 郑粉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6870-6880,共11页
分析人工植被重建背景下,森林植物、枯落物与土壤的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有助于深入理解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规律和系统稳定机制。以黄土高原子午岭地区的3个林龄(10、25 a和40 a)的人工油松林为对象,通过测定油松林叶片、... 分析人工植被重建背景下,森林植物、枯落物与土壤的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有助于深入理解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规律和系统稳定机制。以黄土高原子午岭地区的3个林龄(10、25 a和40 a)的人工油松林为对象,通过测定油松林叶片、枯落物和土壤的碳(C)、氮(N)、磷(P)含量,研究人工油松林不同林龄叶片、枯落物和土壤的化学计量学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油松叶片C、N、P含量分别为538.85—560.54 g/kg、9.00—10.47 g/kg和1.04—1.13 g/kg。在3个林龄油松林中,除叶片C含量外,叶片N、P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枯落物层以及土壤层的C、N、P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枯落物层含量大于土壤层。随着林龄的增加,叶片C∶N比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N∶P和C∶P比呈显著增加趋势,而枯落物层C∶N、C∶P和N∶P比无显著差异。同时,随着林龄的增加,除10—20 cm土层的C∶N比外,土壤的C∶N比在0—10 cm土层和C∶P和N∶P比在0—10和10—20 cm皆呈显著增加趋势。研究区油松林叶片N∶P比平均值为9.13,低于14,表明油松林生长主要受氮的限制。土壤的N含量与叶片和枯落物层的N含量、以及三者间N∶P比呈显著线性相关(P<0.05),充分体现了油松林植物、枯落物与土壤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可为我国黄土高原脆弱生态区的生态功能恢复与植被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 油松 不同林龄 叶片 枯落物 土壤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不同林龄刺槐林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40
4
作者 马任甜 安韶山 黄懿梅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787-2793,共7页
以黄土高原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分别为5~10、11~15、21~30年生)刺槐人工林为对象,研究刺槐根、茎、叶、枯落物的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林龄刺槐林各组分的碳、氮、磷含量分别为376.74~486.67、8.66~29... 以黄土高原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分别为5~10、11~15、21~30年生)刺槐人工林为对象,研究刺槐根、茎、叶、枯落物的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林龄刺槐林各组分的碳、氮、磷含量分别为376.74~486.67、8.66~29.70和0.79~1.95g·kg^(-1),刺槐各组分碳含量变异较小,磷含量变异较大.中龄林碳含量较高,成熟林氮、磷含量较高.不同组分间叶碳、氮、磷含量较高,茎的氮含量较低.不同林龄刺槐林各组分的C/N、C/P和N/P分别为15.74~53.40、242.47~606.39和8.10~20.57;中龄林和幼龄林中茎C/N、C/P和N/P显著高于成熟林,不同组分间茎C/N、C/P较高,叶C/N、C/P较低.刺槐叶片和根的碳氮磷含量间不存在相关关系,枯落物与茎的氮含量和磷含量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反映出枯落物和茎的建成过程中对氮磷按比例投入的依赖.与全球尺度相比,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具有较高的储碳能力,氮含量丰富,而磷相对缺乏,成为刺槐人工林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龄 刺槐 黄土高原
原文传递
荒漠绿洲区不同种植年限人工梭梭林土壤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34
5
作者 张珂 苏永中 +1 位作者 王婷 刘婷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235-3243,共9页
为阐明梭梭建立对林下土壤养分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分析了2、5、9、13、16、31、39a荒漠绿洲区梭梭林灌丛下和流沙区(0a)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碳酸钙(CaCO_3)、速效磷(Available 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变化规律。结... 为阐明梭梭建立对林下土壤养分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分析了2、5、9、13、16、31、39a荒漠绿洲区梭梭林灌丛下和流沙区(0a)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碳酸钙(CaCO_3)、速效磷(Available 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SOC和TN在9a后出现显著的成层化分布,而TP的这一特征相对滞后;不同土壤深度SOC、TN均随林龄增加而显著增加,而TP未表现出明显变化。2)C∶P和N∶P在9a后表现出明显的成层化分布且不同土层C∶P和N∶P随林龄增加显著增加,而C∶N保持相对稳定。3)较低含量的Available P在2a后即表现出0—5 cm含量大于5—20 cm且表层Available P和CaCO3随林龄增加而显著增加。而Ca CO3∶Available P在不同林龄间并未发生显著变化。4)随林龄增加,土壤表层风蚀可蚀性极显著降低且与土壤表层养分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以上结果表明,梭梭的建立提高了土壤SOC和TN含量且随林龄增加变化更显著,而变化较小的C∶N说明土壤氮的形成需要固定比例的碳。变化幅度较小的TP说明主要来源于岩石风化的磷素受时间作用的限制,而较低含量的Available P和变化幅度较小的CaCO_3∶Available P则表明梭梭的生长受P的限制且有限的Available P易被CaCO_3固定。另外,土壤养分含量与土壤风蚀可蚀性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进一步说明梭梭的建立改善了土壤质地,增加了土壤养分含量,这对荒漠绿洲区土壤恢复和植被建设有极大的促进和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梭梭林 林龄 土壤化学计量特征 荒漠-绿洲区
下载PDF
设施蔬菜大棚土壤氮磷钾养分富积降低土壤钙素的有效性 被引量:23
6
作者 韩巍 赵金月 +5 位作者 李豆豆 郭磊磊 窦莉洋 刘静 李嵩 依艳丽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19-1026,共8页
【目的】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设施农业缺钙性生理病害发生率迅速上升。设施土壤中氮磷钾元素的富积与土壤中钙素的形态及有效性有密切关系,进而影响植物对钙素的吸收。因此,本研究调查比较了不同种植年限设施菜地土壤钙素有效性的变化,... 【目的】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设施农业缺钙性生理病害发生率迅速上升。设施土壤中氮磷钾元素的富积与土壤中钙素的形态及有效性有密切关系,进而影响植物对钙素的吸收。因此,本研究调查比较了不同种植年限设施菜地土壤钙素有效性的变化,及与N、P、K含量的关系,为提高土壤钙素有效性和减少缺钙性生理病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辽宁省海城市选取了38个设施蔬菜大棚,种植年限在3~30年不等,土壤均为棕壤,按照每三年为一个时间段,将大棚分为9组。采集了棚内0—20 cm的耕层土壤样品,同时采集棚外露地0—20 cm土壤样品作为对照。分析了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含量,分别测定了土壤水溶性钙、交换性钙、酸溶性钙、非酸溶性钙含量,利用回归方法计算了氮磷钾含量与四种形态钙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随着种植年限延长,设施土壤有机质、氮、磷、钾、总钙、酸溶性钙和非酸溶性钙含量逐年增加,水溶性钙和交换性钙分别在种植达到9~11年和12~14年时达到最大值104.1和611.9 mg/kg,之后呈下降趋势。总钙增加量的94.3%~96.4%属无效态的非酸溶性钙。土壤中氮、钾含量的提高促进了交换性钙的解吸,铵态氮和速效钾含量与交换性钙呈显著负相关(r=–0.5451,P<0.01;r=–0.4809,P<0.01,n=38)。土壤中磷含量的提高促进了难溶性磷酸钙盐的形成,磷酸高钙盐与无效性的非酸溶性钙呈极显著正相关(r=0.5884,P<0.01,n=38)。种植30年的设施土壤有效态钙含量与有效氮、磷、钾的比例比露地土壤下降了近70%。【结论】随着设施蔬菜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中的氮、磷、钾养分含量不断增加。氮和钾含量的增加促进了交换性钙的解吸,磷的增加促进了水溶态和交换态钙向无效的非酸溶性钙的转化。因此,土壤中氮磷钾的富积加剧了蔬菜土壤有效性钙的缺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年限 设施土壤 土壤钙素形态 养分平衡
下载PDF
退耕年限与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7
7
作者 李柏桥 付玉 +2 位作者 李光录 张腾 郑腾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38-244,共7页
以黄土高原南部退耕还林年限6 a(FL06)和15 a(FL15)刺槐林地、退耕还草年限6 a(GL06)和15 a(GL15)紫花苜蓿草地为研究对象,以临近长期耕作坡耕地(CK)作为对照,采用湿筛法,分离出>2 mm、1~2 mm、0.5~1 mm、0.25~0.5 mm和<0.25 mm ... 以黄土高原南部退耕还林年限6 a(FL06)和15 a(FL15)刺槐林地、退耕还草年限6 a(GL06)和15 a(GL15)紫花苜蓿草地为研究对象,以临近长期耕作坡耕地(CK)作为对照,采用湿筛法,分离出>2 mm、1~2 mm、0.5~1 mm、0.25~0.5 mm和<0.25 mm 5个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研究了退耕年限与方式对团聚体稳定性和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0 cm土层,退耕还林还草与未退耕相比能显著提高>2 mm和1~2 mm粒径团聚体含量,显著减少<0.25 mm粒径团聚体含量,其中对于>2 mm和1~2 mm粒径团聚体在不同退耕年限与方式下含量表现为GL15>GL06>FL06>FL15>CK和GL15>FL06>GL06>FL15>CK;退耕还林和还草增加了两个土层的团聚体稳定性,GL15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值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值均最大,土壤结构最稳定,其次为GL06;不同退耕年限,>2 mm粒径下退耕还林地和还草地、1~2 mm粒径下退耕还草地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随退耕年限的延长而增加。20~40 cm土层中,团聚体含量均值随粒径的减小而增加;MWD和GMD值均小于0~20 cm层;各粒径范围内退耕还林与还草后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坡耕地相比总体表现出减小的趋势。研究结果表明,退耕改善了土壤结构,对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分布的影响随退耕年限与方式不同效应各异,且GL15相较于其它退耕年限和方式下的样地有更好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更多的团聚体有机碳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 退耕年限 退耕方式 团聚体稳定性 有机碳 黄土高原
下载PDF
基于林龄的滨海盐碱地杨树刺槐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及草本植物多样性动态 被引量:12
8
作者 王树梅 庞元湘 +3 位作者 宋爱云 曹帮华 朱振波 李业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6539-6548,共10页
以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不同林龄的杨树(Populus×Euramercana‘Neva’)、刺槐(Robinia pseucdoacacia)人工混交林及相应的纯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时间的方法,研究了其不同林龄人工林林下植被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结果表明:... 以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不同林龄的杨树(Populus×Euramercana‘Neva’)、刺槐(Robinia pseucdoacacia)人工混交林及相应的纯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时间的方法,研究了其不同林龄人工林林下植被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结果表明:(1)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猪毛菜(Salsola collina)、刺儿菜(Cirsium setosum)是滨海盐碱地人工林林下群落的优势种。(2)随着林分年龄(3年、7年、18年)的增加,杨树刺槐混交林及相应纯林Patrick指数及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及Pielou指数均表现出低-高-低的变化趋势,7年生时丰富度、草本多样性、均匀度最高。(3)杨树刺槐混交提高了林下草本物种组成及重要值,就纯林而言,刺槐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显著高于同龄杨树。(4)随着林龄的增大,杨树刺槐混交林及其纯林林下土壤p H值逐渐降低,杨树刺槐纯林土壤含盐量先增后减,杨树×刺槐混交林土壤含盐量依次递减;杨树刺槐混交林及其纯林林下土壤全磷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杨树纯林及杨树×刺槐混交林全氮含量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刺槐纯林林下土壤全氮量呈连续增长的趋势;林龄间土壤p H、含盐量、全氮及全磷含量差异显著。(5)草本植物多样性相关指数与土壤含盐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全磷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龄 杨树 刺槐 草本多样性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巨桉人工林不同林龄阶段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10
9
作者 陈礼清 张丹桔 张健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72-476,共5页
为了解巨桉人工林对土壤生态过程的影响,研究了1~10a生巨桉人工林林下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生物量。结果显示,土壤细菌在土壤微生物类群中占绝对优势,放线菌次之、真菌数量最低,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及微生物总数随土层加深而降低,... 为了解巨桉人工林对土壤生态过程的影响,研究了1~10a生巨桉人工林林下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生物量。结果显示,土壤细菌在土壤微生物类群中占绝对优势,放线菌次之、真菌数量最低,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及微生物总数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偶尔出现逆向分布;各微生物类群及微生物数量呈现1~4a降低,而后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Pielou和Shannon-wiener指数轮伐期前(1~3或4a)有波动的增加,而后随林龄逐渐减小;Simpson指数呈相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桉人工林 年龄系列 土壤微生物数量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川西北高寒沙地不同年限高山柳林下优势植物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0
10
作者 佘淑凤 胡玉福 +5 位作者 舒向阳 严星 李智 王琴 何佳 贾安都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3-130,共8页
通过采集川西北高寒沙地不同年限(6、18、24年)高山柳林下3种优势植被藏沙蒿、裂叶独活和镰荚棘豆,分别测定分析3种植被叶片、根部C、N、P化学计量特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年限高山柳林下植被C、N、P含量及其比值间存在显著差异且... 通过采集川西北高寒沙地不同年限(6、18、24年)高山柳林下3种优势植被藏沙蒿、裂叶独活和镰荚棘豆,分别测定分析3种植被叶片、根部C、N、P化学计量特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年限高山柳林下植被C、N、P含量及其比值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呈现出不同变化趋势。林下植被C含量整体下降;叶N含量呈上升趋势,根N含量随年限增长而下降;除藏沙蒿外,林下植被P含量变化不显著;C∶N变化范围为1.92~12.86;C∶P为29.18~196.88;不同年限高山柳林下植被N∶P间虽存在差异,但均表现出主要受到P限制,表明该区域植被生长主要受P限制,应注意P养分的适当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年限 高山柳 林下植被 生态化学计量
下载PDF
集约经营雷竹林植株矿质元素的变化 被引量:7
11
作者 季海宝 桂仁意 +2 位作者 邵继锋 李子川 卞方圆 《竹子研究汇刊》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8-52,共5页
以4种不同种植年限雷竹林(5、7、10、15 a)中的雷竹为材料,分别对雷竹叶、秆、鞭和根中的K、Ca、Mg、P、Al、As和Rb 7种元素进行含量分析,探讨不同种植年限下雷竹林矿质元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雷竹不同器官的矿质元素含量不同,Ca和M... 以4种不同种植年限雷竹林(5、7、10、15 a)中的雷竹为材料,分别对雷竹叶、秆、鞭和根中的K、Ca、Mg、P、Al、As和Rb 7种元素进行含量分析,探讨不同种植年限下雷竹林矿质元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雷竹不同器官的矿质元素含量不同,Ca和Mg这两种元素的平均含量在雷竹叶中最高,K、P、Al、As和Rb这5种元素的平均含量在根部最高;不同种植年限雷竹林雷竹的叶、秆、鞭和根中矿质元素含量形成有规律的变化:种植10 a和15 a雷竹林雷竹中K、P、Al、As和Rb含量高于种植5 a和7 a,种植5 a和7 a雷竹林雷竹中Ca和Mg元素含量高于种植10 a和15 a;不同种植年限雷竹林雷竹各器官中各元素含量变化之间存在相关性,其中有31对矿质元素的相关性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水平。对不同种植年限雷竹林雷竹的K、Ca、Mg、P、Al、As和Rb 7种元素含量分析表明,集约经营下铝毒是引起雷竹内矿质元素含量变化和竹林退化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约经营 雷竹 矿质元素 种植年限 铝毒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柠条种植带状结构对坡面土壤水分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杜雨佳 赵勇钢 +3 位作者 刘小芳 张星星 任泽莹 贾佳瑜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2-59,共8页
为了探明柠条种植对坡面土壤水分的影响,选择黄土丘陵区等高线带状种植15 a,25 a和35 a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 Kom.)坡地,以撂荒草地为对照,分析了不同种植年限、坡位以及灌草部位(柠条带间、带前、带内和带后)下0—100 cm土层水分... 为了探明柠条种植对坡面土壤水分的影响,选择黄土丘陵区等高线带状种植15 a,25 a和35 a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 Kom.)坡地,以撂荒草地为对照,分析了不同种植年限、坡位以及灌草部位(柠条带间、带前、带内和带后)下0—100 cm土层水分变化。结果表明:(1)与撂荒草地相比,柠条种植15,25,35 a后,土壤含水量分别降低了7.76%,44.30%,48.42%。不同坡位的土壤含水量表现为坡顶最高,坡中和坡下次之并显著高于坡上。(2)研究区灌草部位土壤含水量在带间、带前和带内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带后(p<0.05)。灌草部位显著差异主要出现在坡上、坡中、坡下。(3)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柠条种植年限对坡面尺度土壤含水量影响最大,海拔和坡度次之。变异分割分析(VPA)检测结果显示:年限、海拔、坡度对土壤含水量的解释量分别为4.8%,3.6%,2.3%,各环境因子综合效应的解释量为65.2%。总体来看,黄土丘陵区长时间柠条种植已显著降低了坡面土壤水分含量及其异质性,年限是坡面尺度土壤含水量的主控因素,而柠条带状结构种植也对小尺度土壤水分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种植年限 柠条条带 土壤水分
下载PDF
Plantations of native shrub species restore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in the Horqin Sandy Land, northeastern China 被引量:5
13
作者 DeMing JIANG ChengYou CAO +2 位作者 Ying ZHANG ZhenBo CUI XiaoShu HAN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4年第4期445-453,共9页
Caragana microphylla Lam., a leguminous shrub speci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vegetation in the degraded ecosystems of the Horqin Sandy Land, Northeastern China. Large areas planted with this shrub have been art... Caragana microphylla Lam., a leguminous shrub speci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vegetation in the degraded ecosystems of the Horqin Sandy Land, Northeastern China. Large areas planted with this shrub have been artificially established as sand binders for soil protection, which might change the composition of soil bacterial communiti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and dune stabilization.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d the diversity and composition of native soil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the C. microphylla plantation for sand fixation using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with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PCR-DGGE)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this plantation on sandy soil ecosystem development. We collected soil samples from plantations with an age sequence of 0, 9, 16, and 26 years, as well as from the natural community, to identify the differences among soil bacterial communities. The result showed that bacterial abundance and community composition in the sandy land were affected by the age of the C. microphylla plantation. Moreover, bacterial diversity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plantation age, an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in the 26-year plantation was similar to that in the natural community.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bands excised from the DGGE gels showed that members of alpha Proteobacterium, gamma Proteobacterium, Gemmatimonadetes and Chloroflexi were dominant in the sandy land. The stabilization of moving sand dune and development of sand-fixed plantation resulted in an increase of soil fertility, which could drive the structural evolvement of soil bacterial community, and it needs over 20 years for the soil bacterial community to form a stable structure, similar to the case for the natural vege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bacteria DIVERSITY plantation age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Horqin Sandy Land
下载PDF
抚育间伐对小黑杨人工林非结构性碳和氮磷钾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14
作者 吕彦飞 牛鉴祺 王树力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2-73,共12页
了解不同林龄阶段小黑杨人工林各器官的非结构性碳(NSC)含量和氮(N)磷(P)钾(K)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抚育间伐的响应,从而为小黑杨人工林的科学经营提供依据。以黑龙江省大庆市红旗林场幼龄和中龄小黑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建立间伐强度... 了解不同林龄阶段小黑杨人工林各器官的非结构性碳(NSC)含量和氮(N)磷(P)钾(K)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抚育间伐的响应,从而为小黑杨人工林的科学经营提供依据。以黑龙江省大庆市红旗林场幼龄和中龄小黑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建立间伐强度为25%(以株数计)的抚育间伐样地,调查分析抚育间伐对小黑杨人工林各器官NSC含量和NPK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种林龄小黑杨人工林具有各自不同的NSC含量和NPK生态化学计量分布特征。中龄林树叶、树枝和树根NSC含量较幼龄林分别降低31.76%、21.19%、38.98%(P<0.05)。中龄林树叶N含量较幼龄林增加11.85%(P<0.05)。中龄林树枝、树干和树根P含量分别较幼龄林分别降低17.57%、35.85%、60.11%(P<0.05),树叶、树枝、树干和树根K含量分别较幼龄林分别降低21.05%、34.67%、22.99%、46.22%(P<0.05)。抚育间伐显著影响小黑杨幼龄林树干和树根的NSC含量、中龄林树枝和树根的NSC含量(P<0.05)。抚育后幼龄林树干NSC含量增加29.35%,树根NSC含量降低40.37%;中龄林树枝和树根NSC含量分别增加12.81%、33.51%。抚育间伐显著影响小黑杨幼龄林各器官N含量、树枝K含量、树干P含量和中龄林树叶、树根K含量(P<0.05)。抚育后小黑杨幼龄林树叶、树枝、树干和树根N含量分别增加5.77%、15.68%、53.71%、10.85%,树枝K含量增加36.90%,树干P含量降低19.63%;小黑杨中龄林树叶和树根K含量分别增加20.86%、31.69%。树叶NSC含量与N含量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K含量间显著正相关(P<0.05);树枝NSC含量与N含量显著负相关,与P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与K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树干NSC含量与N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树根NSC含量与N含量极显著负相关,与P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果表明,林分未进行抚育时,小黑杨幼龄林和中龄林NSC和N、P、K元素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格局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黑杨 抚育间伐 林龄 非结构性碳 N∶P∶K计量比
下载PDF
西藏不同林龄核桃林土壤理化性质及林下植被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绍聪 高禾苗 +1 位作者 袁龙义 任爱天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5-122,共8页
以不同发育阶段的人工核桃林(幼龄林(林龄为0~10 a)、中龄林(林龄为10~50 a)、古核桃林(林龄大于100 a))为对象,采用野外调查、样品采集及测定、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林龄核桃林林下土壤养分、酶活性进行测定,林下物种组成和多... 以不同发育阶段的人工核桃林(幼龄林(林龄为0~10 a)、中龄林(林龄为10~50 a)、古核桃林(林龄大于100 a))为对象,采用野外调查、样品采集及测定、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林龄核桃林林下土壤养分、酶活性进行测定,林下物种组成和多样性进行分析,探究土壤养分、酶活性与林下植物多样性、群落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林龄变化对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硝态氮质量分数、速效磷质量分数、各类酶活性的影响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除过氧化物酶活性、β-葡聚糖酶活性外,其他酶活性随着林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西藏古核桃林林下物种多样性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较中龄林显著降低(P<0.05),且林龄间物种组成差异显著(P<0.05)。中龄林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脲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过氧化物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古核桃林林下Pielous均匀度指数与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β葡聚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多酚氧化酶活性、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s均匀度指数与纤维素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西藏高原核桃林在不同林龄阶段其林下土壤养分变化有显著差异,且林龄对核桃林林下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总体群落更替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核桃林 林龄 土壤养分 酶活性 多样性指数 群落组成
下载PDF
夏季高寒沙地乌柳林的水分来源 被引量:4
16
作者 朱雅娟 齐凯 庞志勇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1-97,共7页
【目的】共和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的半干旱区,属于典型的高寒沙地,是青海省土地荒漠化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乌柳是当地退化草地恢复的主要树种,乌柳林的稳定性是其可持续管理的关键。研究夏季乌柳林的水分来源以分析它们在半干旱区能否维持... 【目的】共和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的半干旱区,属于典型的高寒沙地,是青海省土地荒漠化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乌柳是当地退化草地恢复的主要树种,乌柳林的稳定性是其可持续管理的关键。研究夏季乌柳林的水分来源以分析它们在半干旱区能否维持稳定性。【方法】利用稳定氢、氧同位素技术研究了夏季4个林龄乌柳林的水分来源,比较乌柳林的木质部水分与各潜在水源的稳定氢、氧同位素值,确定7月乌柳林主要利用的水源。【结果】不同林龄乌柳林可利用不同深度的土壤水或地下水。其中,2年生乌柳林主要利用地表下25 cm的土壤水,占总水源的75.5%; 10年生乌柳林主要利用地表下25~75 cm的土壤水和地下水,占总水源的73. 9%; 20年生乌柳林主要利用地表下50~75 cm的土壤水和地下水,占总水源的67. 7%; 30年生乌柳林主要利用地表下25 cm的土壤水和地下水,占总水源的69. 6%。随着林龄的增加(从10 a到30 a),乌柳林对地下水的依赖性逐渐增强。【结论】乌柳林通过调整水分利用策略来适应共和盆地的半干旱气候。利用稳定的深层土壤水和地下水有助于长期维持乌柳林稳定性,建议将乌柳作为高寒沙地和其他半干旱地区退化植被恢复的主要树种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沙地 乌柳林 水分来源 稳定同位素 林龄
原文传递
干旱绿洲区不同生长年限枸杞林地面节肢动物群落分布特征 被引量:4
17
作者 白燕娇 刘任涛 常海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90-1199,共10页
选择干旱绿洲区宁夏中宁县1、3、5、8和10年生枸杞(Lycium barbarum)林为研究对象,以农田为对照,利用陷阱诱捕法调查不同样地地面节肢动物群落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枸杞林生长年限增加,枸杞林地面节肢动物... 选择干旱绿洲区宁夏中宁县1、3、5、8和10年生枸杞(Lycium barbarum)林为研究对象,以农田为对照,利用陷阱诱捕法调查不同样地地面节肢动物群落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枸杞林生长年限增加,枸杞林地面节肢动物优势类群和稀有类群变化较小,而常见类群变化较大,其优势度和类群数分别在3、10年生枸杞林出现最大值;捕食性、植食性、杂食性和腐食性地面节肢动物个体数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最大值分别出现在8、3、3和8年生枸杞林。(2)随着枸杞林生长年限增加,地面节肢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最大值分别出现在8和3年生枸杞林;Shannon-Wiener和Simpson指数在5和10年生枸杞林地显著降低。(3)RDA和偏RDA分析结果显示,植物高度、植物冠幅和土壤pH是影响枸杞林地面节肢动物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研究表明,宁夏干旱绿洲区玉米田转化为枸杞林及在其生长过程中,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尤其是常见类群发生较大变化,以常见类群组成变化较大为主要特征。玉米田在转为枸杞林的过程中地面节肢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均降低,但3~8年生枸杞林具有较高的节肢动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林 地面节肢动物 生长年限 群落多样性
下载PDF
河岸人工林缓冲带对径流水磷素的截留效果 被引量:4
18
作者 査晶晶 吴永波 +3 位作者 茆安敏 朱颖 李文霞 杨静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39-645,共7页
【目的】含磷等农业面源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已成为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河岸植被缓冲带能通过吸收、截留,减少面源污染物进入水体。在平缓坡地上构建适宜的河岸植被缓冲带,研究河岸植被缓冲带对磷的截留效率,为减缓太湖农业... 【目的】含磷等农业面源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已成为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河岸植被缓冲带能通过吸收、截留,减少面源污染物进入水体。在平缓坡地上构建适宜的河岸植被缓冲带,研究河岸植被缓冲带对磷的截留效率,为减缓太湖农业面源污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太湖河岸人工林缓冲带为研究对象,分析缓冲带在不同宽度(15、30、40 m)、不同林分密度(400、1 000、1 600株·hm^-2)、不同植物组成(‘南林95’杨Populus×euramericana‘Nanlin 95’林、中山杉Taxodium hybrid ‘Zhongshanshan’林、‘南林95’杨-中山杉混交林)以及不同林龄(3、4、5、6 a)方面对径流水中总磷和可溶性磷截留效果的差异,确定适宜的人工林缓冲带结构。【结果】30 m宽的河岸缓冲带可很好地截留径流水中磷素,总磷截留率在30 m处最高,为77.30%,缓冲带对可溶性磷的截留率随宽度增加而提高,截留率在不同宽度间差异不显著(P>0.05);对径流水中总磷和可溶性磷截留效果较好的河岸缓冲带的林分密度为1 000株·hm^-2,截留率分别为84.29%和93.25%;杨树林缓冲带对径流水中总磷的截留率较高,达82.37%,中山杉林缓冲带对可溶性磷截留率略高于杨树林,不同植物组成缓冲带对可溶性磷的截留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河岸缓冲带对径流水中可溶性磷的截留效果较总磷好;随林龄增加,缓冲带对径流水中磷的截留率呈上升趋势(P<0.01),5年生时截留率最高。【结论】30 m宽的河岸缓冲带基本能满足截污需求,且杨树林缓冲带截留污染物效果较好。缓冲带在林龄较小时截留磷能力较强。图5表1参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植被缓冲带 植被配置 磷截留 林龄
下载PDF
西藏高原不同树龄核桃林土壤细菌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9
作者 高禾苗 任爱天 +1 位作者 张绍聪 袁龙义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0-109,共10页
【目的】土壤细菌对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和健康维持起着重要作用。在了解核桃林土壤细菌群落随林龄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土壤因子进一步探究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酶活性之间的关系。阐明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的驱动因素,为... 【目的】土壤细菌对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和健康维持起着重要作用。在了解核桃林土壤细菌群落随林龄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土壤因子进一步探究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酶活性之间的关系。阐明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的驱动因素,为该地区核桃林的高效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不同种植年限(平均年龄8年、50年和100年以上)西藏核桃林为研究对象,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不同树龄下土壤微生物组成及多样性的变化,并结合土壤理化因子进一步探究种植年限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1)核桃种植年限没有显著影响细菌丰富度,但是古核桃林(100年以上)显著降低了细菌香农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2)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厚壁菌门、芽单胞菌门、黏球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和绿弯菌门是土壤细菌优势菌门。不同树龄下部分微生物类群的相对丰度差异显著,随着种植年限的增长,土壤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增加,绿弯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此外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3)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种植年限核桃林土壤细菌群落组成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冗余分析表明,土壤硝态氮含量对细菌群落组成影响显著。(4)相关性分析也显示土壤酶和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多样性以及优势菌门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结论】核桃定植年限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其中古核桃林细菌群落多样性显著降低,加剧了土壤微生态失衡。研究结果为明确不同龄林核桃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提供重要补充。在实际生产中除更新核桃树外,可合理使用无机和有机肥或者微生物菌肥,从而维护核桃林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高原 核桃林 微生物多样性 种植年限 土壤特性 酶活性
下载PDF
荒漠草原区人工柠条林地面节肢动物群落月动态变化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任涛 朱凡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96-304,共9页
以荒漠草原区6,15,24和36年生人工柠条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陷阱诱捕法调查了每个林地5-9月地面节肢动物群落分布,揭示了地面节肢动物群落月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林龄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共获得5 纲13目62科... 以荒漠草原区6,15,24和36年生人工柠条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陷阱诱捕法调查了每个林地5-9月地面节肢动物群落分布,揭示了地面节肢动物群落月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林龄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共获得5 纲13目62科72类群,按照食性差异划分为捕食性、植食性、腐食性、粪食性和杂食性以及寄生性6 个营养功能群。步甲科、鳃金龟科以及拟步甲科(主要包括琵甲属、漠甲属和鳖甲属)是优势类群,其个体数占个体总数的46.71%。2)从5月到6月,每个柠条林地除已有植食性和杂食性类群外开始出现腐食性类群,7月只在36年林地开始出现捕食性优势类群,而8-9月每个林地均开始出现捕食性类群。随着林龄的增加,地面节肢动物食物网结构趋于复杂。3)6年生林地优势类群高峰期出现在9月,而在15年生林地出现在6和9月,24年生林地出现在6,8和9月,36年生林地优势类群高峰期出现在6,7,8和9月。随着林龄的增加,地面节肢动物优势类群月分布趋于稳定。4)6年生林地的最大类群密度以5和9月最高,8月最低;从15到24年林地逐步转变为5月最高而其他月份相对较低的模式;而到36年林地转变为5月最高,8月次之,而其他月份相对较低的模式。不同年龄林地对地面节肢动物群落个体数和丰富度的影响以8和9月影响最大,5-7月影响较小。5)研究表明,6~24年生柠条林地面节肢动物群落月动态波动剧烈,36年生柠条林地面节肢动物群落月动态趋于相对稳定,食物网结构趋于复杂。其中,8和9月地面节肢动物群落受到柠条年龄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人工林 地面节肢动物 月动态 林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