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桂西北喀斯特森林植物-凋落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75
1
作者 曾昭霞 王克林 +5 位作者 刘孝利 曾馥平 宋同清 彭晚霞 张浩 杜虎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82-693,共12页
探明我国西南喀斯特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重建背景下,森林植物、凋落物与土壤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有助于深入地认识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规律和系统稳定机制。该文选取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地区域3个原生林群落和3个自然恢... 探明我国西南喀斯特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重建背景下,森林植物、凋落物与土壤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有助于深入地认识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规律和系统稳定机制。该文选取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地区域3个原生林群落和3个自然恢复28年的次生林群落,研究其"植物-凋落物-土壤"连续体的C、N、P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内在关联。结果表明:1)圆果化香树(Platycarya longipes)、伞花木(Eurycorymbus cavaleriei)和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以及圆叶乌桕(Sapium rotundifolium)、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和黄荆(Vitex negundo)6种植物的C、N、P平均含量分别为427.5、21.2、1.2 mg·g–1;凋落物C、N、P平均含量分别为396.2、12.7、0.9 mg·g–1,而表层土壤(0–10 cm)C、N、P平均含量分别为92.0、6.35和1.5 mg·g–1。2)原生林N再吸收率(平均值为42.7%)高于次生林(平均值为36.5%),P再吸收率(20.4%)显著低于次生林(32.3%)(p<0.05);6个森林群落N的再吸收率均大于P的再吸收率。3)不同群落凋落物的C:N值差异不显著,原生林植物的C:N值小于次生林、土壤C:N显著大于次生林;原生林土壤C:P与次生林无显著差异,植物与凋落物C:P小于次生林;原生林凋落物与土壤N:P值小于次生林,植物N:P比平均值均为17.4。4)研究区典型森林群落植物中N和P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植物C:N与N:P、C:P与N:P比值均无明显相关关系;经过对数变换后的土壤C:N与N:P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凋落物的C:P与N:P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可为我国西南典型喀斯特脆弱生态区的生态功能恢复与植被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学 喀斯特 植物 凋落物 土壤 原生林 次生林
原文传递
杉木与伴生植物凋落物混合分解的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55
2
作者 林开敏 洪伟 +1 位作者 俞新妥 黄宝龙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3期321-325,共5页
通过对杉木与 9种伴生植物凋落物混合分解特征比较研究表明 ,8种植物对杉木凋落物的分解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其中观音座莲对杉木凋落物分解的促进最大 ,而木荷对杉木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则表现出先有一定程度的促进而后又有微弱的抑... 通过对杉木与 9种伴生植物凋落物混合分解特征比较研究表明 ,8种植物对杉木凋落物的分解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其中观音座莲对杉木凋落物分解的促进最大 ,而木荷对杉木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则表现出先有一定程度的促进而后又有微弱的抑制作用 .促进大小表现出观音座莲 >杜茎山 >三龙爪 >狗脊 >苎麻 >丝栗栲 >闽粤栲 >芒萁 .杉木凋落物反过来对木荷和闽粤栲凋落物有一些抑制作用 ,而对丝栗栲则有一些促进作用 ,但这种相互作用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 .说明杉木与某些伴生植物种类的凋落物在混合分解过程中存在着相互作用的现象 .因此 ,合理保护和恢复林下植物对加快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和地力维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伴生植物 凋落物 混合分解 相互作用
下载PDF
植物群落向土壤有机碳输入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49
3
作者 马志良 赵文强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70-281,共12页
植物群落作为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的主要来源,可通过地表凋落物分解、细根周转和根系分泌物等方式将光合作用同化的碳输入到土壤中。全球气候变暖正深刻地影响植物群落的分布、结构与功能,改变森林地上和地下凋落物产量与分解速率和... 植物群落作为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的主要来源,可通过地表凋落物分解、细根周转和根系分泌物等方式将光合作用同化的碳输入到土壤中。全球气候变暖正深刻地影响植物群落的分布、结构与功能,改变森林地上和地下凋落物产量与分解速率和根系分泌过程,从而改变植物群落向土壤输入有机碳数量。本文综述了植物群落向土壤有机碳输入过程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研究进展。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可通过影响植物群落生产直接影响凋落物产量和根系分泌过程,还可通过改变凋落物分解环境条件、凋落物基质质量和分解者群落结构与活性等非生物与生物因子而间接作用于凋落物向土壤有机碳输入过程。气候变暖还可通过影响植物根系性状、根系分泌物化学组成等间接影响植物根系向土壤输入的碳量,但其具体机制还需深入探讨。未来的研究应该关注气候变暖导致植物群落结构改变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输入的具体机制以及粗木质残体对土壤有机碳输入的贡献,同时还应注重植物凋落物与根系分泌过程的整合研究,以期更全面地认识气候变暖背景下植物群落对土壤碳库及碳循环过程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碳库 植物群落 凋落物分解 细根周转 根系分泌物 气候变暖
原文传递
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植物凋落物和根系的分解及养分动态的研究 被引量:42
4
作者 刘忠宽 汪诗平 +1 位作者 韩建国 陈佐忠 《草业学报》 CSCD 2005年第1期24-30,共7页
在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利用不同放牧强度下连续放牧了10年(1990-1999)的放牧样地,对停牧后草地恢复过程中的羊草(Leymuschinensis)、糙隐子草(Cleistogenessquarrosa)和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acaulis)的凋落物和根... 在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利用不同放牧强度下连续放牧了10年(1990-1999)的放牧样地,对停牧后草地恢复过程中的羊草(Leymuschinensis)、糙隐子草(Cleistogenessquarrosa)和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acaulis)的凋落物和根系的分解及养分释放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植物凋落物和根系的分解及养分释放速率均以建群种羊草最高,重度退化种星毛委陵菜最低;凋落物和根系的分解及养分释放速率与木质素含量、C∶N、木质素∶N和木质素∶P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与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则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凋落物和根系的分解及养分释放过程中,土壤温度与土壤湿度存在极显著的互作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 根系 分解 养分动态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典型植物枯落物凋落动态及其持水性 被引量:36
5
作者 王忠禹 刘国彬 +3 位作者 王兵 汪建芳 肖婧 李兆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416-2425,共10页
枯落物具有重要的径流拦蓄功能,研究枯落物的凋落动态和其持水性对认识枯落物初级生产力及其水土保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黄土丘陵区6种典型植物样地SymbolA@为期一年的凋落物动态监测及其持水性的测定。结果表明:(1)6种植物全... 枯落物具有重要的径流拦蓄功能,研究枯落物的凋落动态和其持水性对认识枯落物初级生产力及其水土保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黄土丘陵区6种典型植物样地SymbolA@为期一年的凋落物动态监测及其持水性的测定。结果表明:(1)6种植物全年凋落物量为70.65—455.57 g/m^2,落叶占凋落物总量的48.17%—91.09%;逐月凋落物量为1.86—160.21 g/m^2,包含了单峰型、双峰型及不规则型的年动态变化。(2)凋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呈极显著对数函数关系(P<0.01),浸水5 min、24 h和48 h时的持水量分别是其最大持水量的48.41%、93.96%和97.70%;逐月凋落物最大持水量变化范围为1.19—3.95 g/g。(3)6种植物全年凋落物拦蓄量为1.33—13.33 t/hm^2,落叶占凋落物拦蓄总量的57.19%—86.12%。综合可知:落叶是凋落物最主要成分并提供最多的径流拦蓄;密度对凋落物持水性有显著影响(P<0.01),比表面积和结构特征的差异导致凋落物持水性不同;植物是通过影响枯落物的凋落继而对该植物样地枯落物的水土保持功能产生影响。研究结果旨在为评价该地区不同植物恢复模式的枯落物水土保持功能和维持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落物 凋落动态 器官组成 持水性 拦蓄量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杉木人工林林下植物生物量的动态特征和预测模型 被引量:32
6
作者 林开敏 洪伟 +1 位作者 俞新妥 黄宝龙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99-105,共7页
对不同地位指数和不同林龄杉木林下植物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除中龄林林下植物生长发育较差外 ,林下植物总生物量和灌木层生物量基本上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 ,而草本层生物量的变化较为复杂 ;不同地位指数和不同林龄杉木及其林下... 对不同地位指数和不同林龄杉木林下植物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除中龄林林下植物生长发育较差外 ,林下植物总生物量和灌木层生物量基本上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 ,而草本层生物量的变化较为复杂 ;不同地位指数和不同林龄杉木及其林下植物的凋落物积累量也存在明显差异 ,杉木凋落物积累量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加。 14地位指数的林下植物凋落物量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加 ,而 16和 18地位指数的林下植物凋落物量除中龄林很少外 ,其他年龄段也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加。应用数量化模型Ⅰ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林分密度、林龄、地形和土壤条件是影响林下植物生物量、杉木凋落物量和林下植物凋落物量的重要因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林下植物 凋落物 生物量 预测模型
下载PDF
Changes in plant biomass and species composition of alpine Kobresia meadows along altitudinal gradient o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31
7
作者 WANG ChangTing1,3, CAO GuangMin1, WANG QiLan1, JING ZengChun1, DING LuMing1 & LONG RuiJun2 1 Northwest Institute of Plateau 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Xining 810001, China 2 College of Pastoral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 3 Graduate Universit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39, China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2008年第1期86-94,共9页
Alpine Kobresia meadows are major vegetation types o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There is growing concern over their relationships among biodiversity, productivity and environments. Despite the im-portance of specie... Alpine Kobresia meadows are major vegetation types o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There is growing concern over their relationships among biodiversity, productivity and environments. Despite the im-portance of species composition, species richness, the type of different growth forms, and plant bio-mass structure for Kobresia meadow ecosystems, few studies have been focu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omass and environmental gradient in the Kobresia meadow plant communities, particularly in relation to soil moisture and edaphic gradients. We measured the plant species composition, her-baceous litter, aboveground and belowground biomass in three Kobresia meadow plant communities in Haibei Alpine Meadow Ecosystem Research Station from 2001 to 2004. Community differences in plant species composition were reflected in biomass distribution. The total biomass showed a de-crease from 13196.96±719.69 g/m2 in the sedge-dominated K. tibetica swamp to 2869.58±147.52 g/m2 in the forb and sedge dominated K. pygmaea meadow, and to 2153.08±141.95 g/m2 in the forbs and grasses dominated K. humilis along with the increase of altitude.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below-ground biomass is distinct in the three meadow communities, and the belowground biomass at the depth of 0-10 cm in K. tibetica swamp meadow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K. humilis and K. pygmaea meadows (P<0.01). The herbaceous litter in K. tibetica swam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K. pygnaeca and K. humilis meadows. The effects of plant litter are enhanced when ground water and soil moisture levels are raised.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litter and vegetation may vary with soil water availability. In the K. tibetica swamp, total biomass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species richness (P<0.05); aboveground biomass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soil organic matter, soil moisture, and plant cover (P<0.05); belowground biomass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oil moisture (P<0.05). However, in the K. pygnaeca and K. humilis meadow communities, ab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nt species richness plant litter ABOVEGROUND BIOMASS BELOWGROUND BIOMASS soil moisture alpine MEADOW
原文传递
滇西北高原纳帕海湿地湖滨带优势植物生物量及其凋落物分解 被引量:34
8
作者 郭绪虎 肖德荣 +1 位作者 田昆 余红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25-1432,共8页
选取滇西北高原湿地纳帕海湖滨带优势植物茭草(Zizania caducifolia)、水葱(Scirpus tabernaemontani)和刘氏荸荠(Heleocharis liouana),研究其生物量及其凋落物分解特征,结果表明:水葱、茭草、刘氏荸荠为纳帕海湿地湖滨带单优植物群落... 选取滇西北高原湿地纳帕海湖滨带优势植物茭草(Zizania caducifolia)、水葱(Scirpus tabernaemontani)和刘氏荸荠(Heleocharis liouana),研究其生物量及其凋落物分解特征,结果表明:水葱、茭草、刘氏荸荠为纳帕海湿地湖滨带单优植物群落,均具有较高的地上生物量,不同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不同,其中,茭草地上生物量(853.6±58.2)g·m-2·a-1显著高于水葱(730.7±7.8)g·m-2·a-1与刘氏荸荠(338.9±32.6)g·m-2·a-1的地上生物量。3种植物群落凋落物分解速率不同、并随月平均气温升高均呈增加的趋势,其中,刘氏荸荠分解速率k值最大(0.067±0.0026)、茭草(0.062±0.0072)其次、水葱最小(0.039±0.0062)。凋落物经过1年的分解,水葱、茭草和刘氏荸荠凋落物存留率分别为(62.0±8.8)%、(47.5±9.0)%和(44.5±7.9)%。综合3种湖滨带植物地上生物量与凋落物年分解,水葱地上生物量年存留量(453.1±4.9)g·m-2·a-1显著高于茭草(405.4±27.7)g·m-2·a-1和刘氏荸荠(150.9±14.5)g·m-2·a-1。研究进一步表明滇西北高原湿地湖滨带植物具有极高的生物量存留率,成为该类型湿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基础,其碳汇过程及其贡献率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帕海湿地 湖滨带 优势植物 生物量 凋落物分解
下载PDF
黄土高原区不同植物凋落物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其降解 被引量:29
9
作者 王春阳 周建斌 +1 位作者 夏志敏 陈兴丽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001-3006,共6页
以黄土高原区8种植物凋落物为对象,利用水和0.01mol·L-1CaCl2两种浸提剂提取了不同大小(2mm和1cm长)的凋落物,测定其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并利用室内培养试验评价其生物降解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植物凋落物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在18.20~156... 以黄土高原区8种植物凋落物为对象,利用水和0.01mol·L-1CaCl2两种浸提剂提取了不同大小(2mm和1cm长)的凋落物,测定其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并利用室内培养试验评价其生物降解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植物凋落物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在18.20~156.82g·kg-1,占其全碳比例的4.21%~32.84%.其中,灌木凋落物可溶性有机物含量及其占全碳的比例略高于乔木,草本最低.经过7d的培养,不同凋落物可溶性有机碳的生物降解率在44.5%~80.6%,平均为62.9%;不同种类凋落物的生物降解率为灌木>乔木>草本.培养结束后,溶液中结构较复杂的可溶性有机物比例呈显著上升趋势,与其中易降解组分的降解有关.说明可溶性有机碳在黄土高原区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的物质循环及能量转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植物凋落物 可溶性有机碳 生物降解率
原文传递
广西大青山杉木人工林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28
10
作者 胡小燕 段爱国 +4 位作者 张建国 杜海伦 张雄清 郭文福 孙建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07-1218,共12页
为研究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植物、凋落物和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差异和相互关系,以广西大青山杉木密度试验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5种初植密度下杉木人工林针叶、草本、凋落物和土壤的C、N、P含量及其比值。结果表明:... 为研究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植物、凋落物和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差异和相互关系,以广西大青山杉木密度试验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5种初植密度下杉木人工林针叶、草本、凋落物和土壤的C、N、P含量及其比值。结果表明:针叶的C、N、P含量最高,凋落物次之,土壤最低。C∶N、C∶P表现为凋落物>针叶>草本>土壤,N∶P表现为凋落物>草本>针叶>土壤。其中针叶的N∶P均值为16.69,凋落物C∶N显著高于N发生释放的C∶N的临界值(30)。杉木人工林针叶和草本N、C∶N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针叶和土壤的C∶N、N∶P,草本和凋落物P含量、C∶P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体现了杉木生态系统内的C、N、P在针叶、草本、凋落物和土壤之间相互转化和循环。南亚热带杉木人工林植物生长受P限制,凋落物分解慢,土壤有机质的矿化作用慢,养分循环能力低,因此在人工林抚育管理中,应保护林下植被,适当施肥,提高土壤肥力,维持杉木林长期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化学计量特征 植物 凋落物 土壤 初植密度
下载PDF
福建三种常绿阔叶林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26
11
作者 黄雍容 高伟 +4 位作者 黄石德 林捷 谭芳林 游惠明 杨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991-2000,共10页
为探明福建三种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状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采用样地调查采样法,研究了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甜槠(Castanopsis eyrei)林、天宝岩自然保护区刨花润楠(Machilus pauhoi)林和虎伯寮自然保护区薄叶润楠(Machilus lep... 为探明福建三种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状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采用样地调查采样法,研究了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甜槠(Castanopsis eyrei)林、天宝岩自然保护区刨花润楠(Machilus pauhoi)林和虎伯寮自然保护区薄叶润楠(Machilus leptophylla)林的植物、凋落物和表层土壤(0—10 cm)碳(C)、氮(N)、磷(P)含量、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比较3个样点同组分C、N和P含量,除了乔木层的N含量外,虎伯寮植物和凋落物层C、N和P含量均显著高于天宝岩和武夷山;武夷山表层土壤的C和N含量显著高于虎伯寮和天宝岩,P含量排序为天宝岩>武夷山>虎伯寮。(2)P是福建天然林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土壤P的缺乏是影响福建常绿阔叶林养分循环的重要因素。(3)植物叶片与凋落物中的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表层土壤呈极显著负相关,可见福建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中,土壤养分消耗速率超过了凋落物的养分供给速率,导致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缓慢。(4)气温和土壤C∶N是影响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关键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凋落物 土壤 化学计量 环境因子
下载PDF
红树植物凋落叶分解对土壤可溶性有机质的影响 被引量:24
12
作者 杨秀虹 彭琳婧 +1 位作者 李适宇 王诗忠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24-930,共7页
研究红树林湿地土壤可溶性有机质(DOM)的来源、性质及其归宿对于揭示DOM在红树林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采集了木榄(Bruguiera gymnoihiza)、秋茄(Kandelia candel)和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3种红... 研究红树林湿地土壤可溶性有机质(DOM)的来源、性质及其归宿对于揭示DOM在红树林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采集了木榄(Bruguiera gymnoihiza)、秋茄(Kandelia candel)和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3种红树植物的新近落叶进行室内48 d分解实验,探讨了凋落叶分解过程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可溶性总氮(TDN)含量、C/N比(DOC/TDN)及紫外-可见(UV-Vis)光谱特征(A280、A240/A420和A250/A365比值)的影响。在48 d分解期间,3种红树植物凋落叶的输入均明显增加了土壤DOC的含量,其变化在分解第6 d最为显著,各凋落叶添加组比对照组平均增加了149%(秋茄)~196%(桐花树),随后各凋落叶添加组土壤DOC含量呈下降趋势。与土壤DOC的变化不同,凋落叶输入后土壤TDN的变化与对照组的差异不明显,但木榄和桐花树添加组的C/N比在分解初期(第6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凋落叶的输入亦在不同程度上增大了土壤DOM的A280值,降低了DOM的A240/A420和A250/A365比值。与土壤DOC的变化相似,凋落叶输入使DOM的UV-Vis光谱特征在分解初期(第6天)的变化最明显,其中桐花树凋落叶的影响最大,秋茄凋落叶的影响最小。结果表明:凋落叶输入使培养初期土壤DOM的含量和性质发生明显改变,DOM中大分子及芳香类组分增多、团聚化程度增加,DOM的生物可降解性变小。然而,随着分解的进行,不同凋落叶处理组之间土壤DOM的变化差异性逐渐缩小,并在分解后期与对照组趋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植物 凋落物 分解 可溶性有机质 土壤
下载PDF
延河流域不同立地条件下植物-枯落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被引量:21
13
作者 向云 程曼 +1 位作者 安韶山 曾全超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642-1652,共11页
通过对黄土高原延河流域不同立地条件的植物、枯落物和土壤进行调查、取样和分析,选取不同立地条件下的共有植物达乌里胡枝子,研究了不同立地条件下共有植物-枯落物-土壤的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以期探索不同立地条件中的元素迁移和... 通过对黄土高原延河流域不同立地条件的植物、枯落物和土壤进行调查、取样和分析,选取不同立地条件下的共有植物达乌里胡枝子,研究了不同立地条件下共有植物-枯落物-土壤的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以期探索不同立地条件中的元素迁移和转化。结果表明:1)土壤碳氮比的平均值为10.88,土壤碳磷比和氮磷比的平均值分别为23.14和2.13。2)土壤碳氮比表现为阳坡>阴坡、沟坡>峁坡,氮磷比无显著差异;共有植物碳氮比表现为阳坡>阴坡,峁坡>沟坡,碳磷比和氮磷比为阴坡>阳坡,峁坡>沟坡;枯落物碳氮比表现为阳坡>阴坡,峁坡>沟坡;氮磷比和碳磷比在不同立地条件中均表现为阴坡>阳坡,沟坡>峁坡。3)通过对不同立地条件下植物-枯落物-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探讨,得知沟坡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累积速率相对高于峁坡,阳坡土壤有机碳固定大于阴坡,各立地条件中土壤全磷含量相对一致;在植物生长后期以及枯落物分解过程中,阳坡和峁坡表现为氮素迁移转化相对强烈,阴坡和沟坡则有利于磷的迁移和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植物 枯落物 生态化学计量学 立地条件
原文传递
Changes in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with addition of contrasting types of plant litter in a semiarid grassland ecosystem 被引量:21
14
作者 Hongmei Jin Osbert Jianxin Sun Jianfeng Liu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SCIE 2010年第3期209-217,共9页
Aims Elevated atmospheric CO_(2)has the potential to enhance the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However,the role of soil microorganisms on soil C cycling following this increased available C remain... Aims Elevated atmospheric CO_(2)has the potential to enhance the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However,the role of soil microorganisms on soil C cycling following this increased available C remains ambiguous.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how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plant litter inputs would affect soil microorganisms and consequently C turnover.Methods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community structure,bacterial community-level physiological profile,and CO_(2)emission caused by different substrate C decomposition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echniques of biological measurements,chemical and stable C isotope analysis,and BIOLOG-ECO microplates in a semiarid grassland ecosystem of northern China in 2006 and 2007 by mixing three contrasting types of plant materials,C_(3)shoot litter(SC_(3)),C_(3)root litter(RC_(3)),and C4 shoot litter(SC4),into the 10-to 20-cm soil layer at rates equivalent to 0(C0),60(C60),120(C120)and 240 g C m2(C240).Important Findings Litter addition significantly enriched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 and N and resulted in changes in microbial structure.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microbial structure clearly differentiated among zero addition,C_(3)-plant-derived litter,and C4-plant-derived litter and among shoot-and root-derived litter of C_(3)plants;soilmicroorganismsmainly utilized carbohydrates without litter addition,carboxylic acids with C_(3)-plant-derived litter addition and amino acidswith C4-plant-derived litter addition.We also detected stimulated decomposition of older substratewith C4-plant-derived litter inputs.Our results showthat both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belowground litter are involved in affecting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in semiarid grassland eco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lowground process decomposition plant litter microbial community priming effect semiarid grassland
原文传递
土壤性质及生物化学因素与植物化感作用的相互影响 被引量:19
15
作者 李秋玲 肖辉林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031-2036,共6页
化感作用与植物环境因素密切相关,而土壤是陆地植物生长的基础环境。到目前为止,较全面地总结土壤性质及生物化学因素与植物化感作用相互影响的研究进展的综述还很少见。文章试图对之进行总结,为更深入地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依... 化感作用与植物环境因素密切相关,而土壤是陆地植物生长的基础环境。到目前为止,较全面地总结土壤性质及生物化学因素与植物化感作用相互影响的研究进展的综述还很少见。文章试图对之进行总结,为更深入地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依据。当前的研究进展显示,(1)土壤因子(土壤质地、有机无机物质和水分)影响土壤中化感物质的植物毒性。化感物质到达土壤后,通过微生物分解、表面吸附、聚合作用、pH变化、离子交换、改变氧气浓度等各种机制,将发生许多变化,这些变化包括从降低植物毒性直至提高惰性次生代谢物的毒性。土壤的吸附、解吸和降解控制了化感物质的潜在生物有效性。化感物质要达到对植物有化感效应,它们必须长期持续地存在于土壤中,以致它们在溶液中累积到引起化感效应的较高水平。(2)土壤微生物活性决定了化感物质的活性,它们不仅钝化了植物毒素,而且还释放了新的有毒化合物。土壤微生物酶和菌根影响植物化感作用和土壤养分水平的相互关系,而化感物质也能改变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结构和活性。(3)植物次生代谢物由于它们对土壤硝化细菌的影响和以有机形态对氮的固定,而影响氮循环。微生物和各种物理、化学的降解过程,影响从植物和土壤中释放的化感物质的去向。土壤环境中化感物质的去向决定了自然环境中化感作用的表达。文章最后提出了化感作用的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感作用 化感物质 土壤性质 土壤微生物 生物化学 植物凋落物 土壤养分 植物毒性
下载PDF
黑岱沟露天煤矿优势植物叶片及枯落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8
16
作者 马任甜 方瑛 +2 位作者 安韶山 赵俊峰 肖礼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03-1014,共12页
以准格尔黑岱沟露天煤矿复垦区8种优势种植物的叶片及对应叶片枯落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碳、氮、磷、钾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研究,探讨退化生态系统植物内稳性、不同植被类型与NP限制率的关系,以期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与重建以及... 以准格尔黑岱沟露天煤矿复垦区8种优势种植物的叶片及对应叶片枯落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碳、氮、磷、钾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研究,探讨退化生态系统植物内稳性、不同植被类型与NP限制率的关系,以期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与重建以及不同物种的合理配置提供合理建议,为完善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提供支撑。结果表明,不同植物叶片C、N、P、K的变化范围分别为418.2~564.1、7.19~33.21、0.82~2.37、4.98~32.77 g kg-1。不同植物叶片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N∶P、P∶K、N∶K、C∶N、C∶P、C∶K比变化范围分别为7.16~22.45、0.036~0.23、0.70~4.55、14.92~64.44、218.54~557.36、12.78~121.14。该地区3种植被类型钾含量差异显著,草本植物叶片钾含量显著高于乔木林和灌木林。不同植被类型植物叶片N∶P比表现为灌木(18.86)〉草本(15.44)〉乔木(14.68),说明该区灌木林主要受P含量的限制,草本和乔木植物主要受N、P含量共同限制,该地区植被恢复应该以灌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煤矿 植物类型 叶片 枯落物 生态化学计量学
下载PDF
外加植物碳源强化人工湿地脱氮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7
作者 杨玉婷 何小娟 +1 位作者 苏跃龙 王欣泽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10,共5页
对于低碳高氮受污染水体的处理,可以通过添加碳源增强人工湿地系统的脱氮效果。植物碎屑来源广泛、经济低廉,逐渐成为人工湿地反硝化外加碳源材料,同时还可以作为微生物生长的载体改善系统去污能力。目前,植物材料作为外加碳源已有不少... 对于低碳高氮受污染水体的处理,可以通过添加碳源增强人工湿地系统的脱氮效果。植物碎屑来源广泛、经济低廉,逐渐成为人工湿地反硝化外加碳源材料,同时还可以作为微生物生长的载体改善系统去污能力。目前,植物材料作为外加碳源已有不少研究:植物碳源的种类选择,主要集中在物质的释放和表面结构两方面;针对不同植物采用不同预处理方式;寻求在人工湿地系统中合适的添加量及最佳添加位置。对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总结和分析了植物碳源在人工湿地水体净化的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将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碎屑 外加碳源 反硝化 人工湿地
下载PDF
植物凋落物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8
作者 余涵霞 王家宜 +4 位作者 万方浩 周小燕 蔡敏玲 欧巧菁 李伟华 《生物安全学报》 2018年第2期88-94,共7页
植物凋落物是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生命物质和能量来源,其类型、组成以及物理化学等性质直接决定了土壤有机质的品质。对植物凋落物的类型、品质、物理性质、层效应和激发效应以及根际碳淀积与土壤有机质分解的关系进行了总结,可... 植物凋落物是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生命物质和能量来源,其类型、组成以及物理化学等性质直接决定了土壤有机质的品质。对植物凋落物的类型、品质、物理性质、层效应和激发效应以及根际碳淀积与土壤有机质分解的关系进行了总结,可为研究植物凋落物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提供理论参考,指出要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变化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凋落物 土壤有机质分解 层效应 激发效应 根际碳淀积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草本植物叶片与枯落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被引量:16
19
作者 刘洋 曾全超 +2 位作者 安韶山 李鑫 黄懿梅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793-1800,共8页
以黄土高原延河流域森林、森林草原和草原3个植被区的4种典型草本植物达乌里胡枝子、长芒草、铁杆蒿、茭蒿的叶片和枯落物为对象,测定叶片和枯落物中碳(C)、氮(N)、磷(P)、钾(K)含量及其比值,分析草本植物在该区域的养分限制及再吸收规... 以黄土高原延河流域森林、森林草原和草原3个植被区的4种典型草本植物达乌里胡枝子、长芒草、铁杆蒿、茭蒿的叶片和枯落物为对象,测定叶片和枯落物中碳(C)、氮(N)、磷(P)、钾(K)含量及其比值,分析草本植物在该区域的养分限制及再吸收规律.结果表明:4种植物叶片N/P均小于14,生长主要受氮元素含量限制;除达乌里胡枝子外,其他3种植物N、P、K的养分再吸收效率平均值分别为48.7%、32.5%、79.9%.茭蒿和铁杆蒿较高的N、P、K养分再吸收效率和叶片K含量有助于其在水分竞争中占据优势.铁杆蒿枯落物的C/N显著低于长芒草和茭蒿的枯落物,因而更易分解和进行养分循环.这可能是铁杆蒿在3个植被区分布广泛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本植物 叶片 枯落物 养分再吸收效率 植被恢复
原文传递
典型荒漠植物凋落物分解及养分动态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赵红梅 黄刚 +3 位作者 马健 李彦 范连连 周丽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28-634,共7页
采用分解网袋法,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粗柄独尾草(Eremurus inderiensis)、尖喙牻牛儿苗(Erodiumoxyrrhynchum)和沙漠绢蒿(Seriphidium santolinum)3种荒漠植物叶、茎和根的分解、养分释放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叶片、茎、根系的... 采用分解网袋法,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粗柄独尾草(Eremurus inderiensis)、尖喙牻牛儿苗(Erodiumoxyrrhynchum)和沙漠绢蒿(Seriphidium santolinum)3种荒漠植物叶、茎和根的分解、养分释放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叶片、茎、根系的质量损失过程均符合指数衰减模型。经过364 d的分解,粗柄独尾草叶、粗柄独尾草根、尖喙牻牛儿苗叶、尖喙牻牛儿苗茎、尖喙牻牛儿苗根、沙漠绢蒿茎、沙漠绢蒿根的失重率分别为41.96%、81.94%、42.18%、29.32%、47.02%、20.66%和20.71%;3种植物根、茎、叶的分解速率存在显著差异,分解速率依次为:粗柄独尾草根>叶;尖喙牻牛儿苗根>叶>茎;沙漠绢蒿根>茎。在整个分解过程中,N和P含量总的趋势表现为释放,叶、根凋落物质量损失与初始N、P含量显著负相关,非生物因素对其分解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生态系统 短命植物 凋落物 分解 养分动态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