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游黄山,夜泊黎阳:黄山市黎阳in巷旅游街区的地方营造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陈品宇 孔翔 +1 位作者 袁超 吴栋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0-148,共9页
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生产与再生产"地方"的主要力量。本文以黄山市黎阳in巷旅游街区为例,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探讨地方营造的策略以及游客和居民的响应。研究发现:开发商兼运营商在地方营造中,既保留和移植了传统徽派建筑和... 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生产与再生产"地方"的主要力量。本文以黄山市黎阳in巷旅游街区为例,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探讨地方营造的策略以及游客和居民的响应。研究发现:开发商兼运营商在地方营造中,既保留和移植了传统徽派建筑和其它徽文化元素,也植入了现代化的建筑语言和有机更新街巷的氛围;同时,借助微信、影视媒体和博客等视觉媒介,展现愉悦、热闹的地方氛围,塑造游客的感知和期待;此外,还在节事活动展演中,融合了时尚文化与徽州文化,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特征。从响应来看,游客对黎阳in巷表现出地方性与无地方性的两面交织;原住民则由于空间置换产生了地方的流离失落感。研究深化了地方营造的过程和结果,有助于理解当代旅游目的地的动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营造 地方性 旅游街区 黎阳in巷 徽州文化
原文传递
基于场所营造的社区规划:北京“新清河实验”的实践探索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佳燕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共8页
伴随社区规划的迅速发展,探索在地化路径成为重要关注点。通过梳理中西方社区规划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呈现出从“基于空间”到“基于场所”的演进特征,其源自对社区作为一种地方性场所的复杂内涵的认知,进而辨析中国传统语境和实践中的社... 伴随社区规划的迅速发展,探索在地化路径成为重要关注点。通过梳理中西方社区规划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呈现出从“基于空间”到“基于场所”的演进特征,其源自对社区作为一种地方性场所的复杂内涵的认知,进而辨析中国传统语境和实践中的社区概念,揭示“地方场所”和“地方治理”是关键理念。基于对场所和场所营造相关概念和特征的辨析,从社区规划的角度,提出社区作为场所的多维价值属性,包括地域共同体、生活共同体和治理共同体,需要通过综合性的场所营造得以完整实现。结合北京“新清河实验”中的社区规划实践,探讨在地化的场所营造策略,提出主要实施路径,包括提升宜居性、增进场所感、开展跨域协作和推动社区参与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 场所营造 社区规划 社区参与 新清河实验
下载PDF
公共空间复愈之道:408小组的场所营造 被引量:8
3
作者 徐磊青 言语 《城市建筑》 2018年第25期32-35,共4页
文章阐述了公共空间复愈的理论及其构造,涉及自然复愈、社会复愈、策略都市、社区营造、城市治理等方面。通过塘桥实践,408研究小组展开了对空间复愈这一主体建构性空间实践命题的分析与案例展示。在存量语境与学科转向的大背景下,公共... 文章阐述了公共空间复愈的理论及其构造,涉及自然复愈、社会复愈、策略都市、社区营造、城市治理等方面。通过塘桥实践,408研究小组展开了对空间复愈这一主体建构性空间实践命题的分析与案例展示。在存量语境与学科转向的大背景下,公共空间复愈有着对现存各种城市病根源上的应对态度,但是要求设计者以行动者的姿态投入社区并创造社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空间复愈 自然复愈 社会复愈 场所营造 408研究小组
下载PDF
媒体建筑 通向混合空间的入口 被引量:7
4
作者 常志刚 曹群 许宁 《时代建筑》 2019年第2期33-35,共3页
人类社会进步的最大推动力来自交流,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城市和建筑一直承担着促进人类交流的使命。媒体建筑不仅是一种新的建筑形式,它开启了城市中场所营造和空间交流的新的维度,成为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的入口和界面,在混合空间中... 人类社会进步的最大推动力来自交流,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城市和建筑一直承担着促进人类交流的使命。媒体建筑不仅是一种新的建筑形式,它开启了城市中场所营造和空间交流的新的维度,成为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的入口和界面,在混合空间中创造出全新的"交流"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建筑 场所营造 智慧城市 基础设施
下载PDF
可持续城市更新的模式研究与政策建议——基于市场理性和社会理性的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刘迪 《城乡规划》 2023年第6期19-28,共10页
文章从更新主体立场的三元性入手,基于对资产模式和现金流模式分析,指出市场理性选择按照“投资—建设—运营(出售)”完成城市更新的资本循环;基于对保留、修复原社群与新、旧社群更替两种社会更新方式的研究,指出社会理性选择按照“社... 文章从更新主体立场的三元性入手,基于对资产模式和现金流模式分析,指出市场理性选择按照“投资—建设—运营(出售)”完成城市更新的资本循环;基于对保留、修复原社群与新、旧社群更替两种社会更新方式的研究,指出社会理性选择按照“社群再生—场景营造—‘生境’培育”完成城市更新的社会循环。文章提出可持续的城市更新应耦合资本循环与社会循环,认为城市更新的政治理性应基于市场理性和社会理性,通过各项政策干预,平衡更新中的市场选择与社会选择,促进城市更新对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双线带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可持续发展 市场理性 社会理性 现金流 场景营造
下载PDF
基于场所营造的历史商业街区公共空间使用后评估模型——以前门商业街区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王璐 毕盈 《住区》 2024年第2期106-114,共9页
历史商业街区精细化管理重要性日渐提升,将其营造为有意义的场所对文化传承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使用VOSviewer软件对国内外场所营造与历史街区评价的文献进行总体分析,发现基于场所营造的历史商业街区评价模型研究较少。基于历史街区特... 历史商业街区精细化管理重要性日渐提升,将其营造为有意义的场所对文化传承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使用VOSviewer软件对国内外场所营造与历史街区评价的文献进行总体分析,发现基于场所营造的历史商业街区评价模型研究较少。基于历史街区特征与场所营造理论指出的优质公共空间品质,通过文献分析与层次分析法等建立历史商业街区公共空间使用后评估模型。评估模型应用于前门-大栅栏商业街区,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到对比评估结果,并提出反馈。建立的评估模型提供了系统尺度,可对比不同历史商业街,并可随时间衡量其变化,以期对未来历史街区更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街区更新 场所营造 使用后评估 前门大街 大栅栏
下载PDF
从景观生产到地方营造:传统村落更新理论循证 被引量:1
7
作者 周坤 王进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3-89,共7页
传统村落面临着保护与发展如何平衡的困境,更新理论仍存争议。文章揭示了景观生产导向下传统村落更新的实践危机,引入地方营造理论,研究了传统村落地方营造的意义解构与内容面向,提出地方性维持、地方感营造和地方认同3个地方营造目标... 传统村落面临着保护与发展如何平衡的困境,更新理论仍存争议。文章揭示了景观生产导向下传统村落更新的实践危机,引入地方营造理论,研究了传统村落地方营造的意义解构与内容面向,提出地方性维持、地方感营造和地方认同3个地方营造目标。基于贵州肇兴侗寨案例,研究认为实体空间和抽象空间构成了传统村落在地空间的基本形态,在时间积累中实现从个体到集体再到一般的意义转换,并为地方营造提供基本要素。以礼制与时间为内容的秩序,连接人、乡土景观与在地空间,将三者共同凝聚于地方之中,是传统村落地方营造的基本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营造 传统村落更新 地方性 理论循证 实践策略
下载PDF
苏州工业园区 模范新城30年变迁
8
作者 《时代建筑》 2024年第3期6-13,共8页
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转向积极的城市化道路以来新城新区建设的一个缩影。文章从城市设计历史与批判的角度追溯了工业园区城市规划与发展的若干方面,以管中窥豹的方式剖析几个普遍性问题:如何认识新自由主义时代... 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转向积极的城市化道路以来新城新区建设的一个缩影。文章从城市设计历史与批判的角度追溯了工业园区城市规划与发展的若干方面,以管中窥豹的方式剖析几个普遍性问题:如何认识新自由主义时代的新城,它们在中国有何特殊性?90年代初的这一波新城运动是如何兴起的,像新加坡这样的外方有何影响?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在新城发展中起到什么作用,像“邻里单位”这样的西方概念如何落地?新城市主义理论框架下的场所营造和形象营造在工业园区的城市设计中如何体现?文章分析这些问题在城市发展和转变历程中的呈现和产生的利弊,力图为当前转向存量规划和城市更新时代后新城发展的方向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工业园区 新城 城市设计 邻里单位 场所营造 形象营造
下载PDF
乡村地方创生模式及实施路径研究——以嵩口镇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郑文长 樊海强 张鹰 《建筑与文化》 2021年第10期74-76,共3页
文章通过分析中国台湾地区与日本乡村地方创生的经验,提炼地方创生的目标、策略及实施框架。以嵩口镇为例,挖掘地方的"地、产、人"资源优势,确立地方的独特性与核心价值,打造嵩口镇内生式发展的动力。从甄选团队、产业定位等... 文章通过分析中国台湾地区与日本乡村地方创生的经验,提炼地方创生的目标、策略及实施框架。以嵩口镇为例,挖掘地方的"地、产、人"资源优势,确立地方的独特性与核心价值,打造嵩口镇内生式发展的动力。从甄选团队、产业定位等六个关键步骤,探讨了嵩口地方创生的实施路径,并提出关键是将"设计力、生产力、营销力",转化为"作品、产品、商品",推动乡村文旅资源的盘活与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创生 乡村振兴 文旅融合 创生模式 嵩口镇
下载PDF
从近地到在地——紧凑城市下高层建筑近地空间的立体化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崇文 倪阳 《中外建筑》 2022年第1期63-70,共8页
在当前城市高密度集聚发展的背景下,紧凑城市为未来高效发展提供了一种重要方向,而立体化则是紧凑视角下的关键策略。高层建筑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载体,其近地空间在不同维度与城市环境的立体化整合,将是未来垂直城市紧凑发展的重要... 在当前城市高密度集聚发展的背景下,紧凑城市为未来高效发展提供了一种重要方向,而立体化则是紧凑视角下的关键策略。高层建筑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载体,其近地空间在不同维度与城市环境的立体化整合,将是未来垂直城市紧凑发展的重要基础与触媒。本文以高层建筑近地空间为出发点,从立体化角度对高层建筑近地空间内涵属性与结构要素进行解析,从空间结构到运营机制构建高层建筑近地空间立体化框架体系,结合相关案例实践,提出近地空间立体化设计要点与策略方法,以期为紧凑城市下高层建筑可持续发展,近地空间人性化的在地体验营造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凑城市 高层建筑 近地空间 立体化设计 场所营造
下载PDF
医养高度融合理念下的建筑实践研究
11
作者 张远平 官东 欧阳文麟 《当代建筑》 2023年第5期39-43,共5页
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传统医养分离的养老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供需脱节的现象促使医养结合——一种切合老年人需求的养老模式快速发展,并从单一服务转向综合系统服务。医养结合包括“医”和“养”两个要素,以“合”的方式对资... 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传统医养分离的养老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供需脱节的现象促使医养结合——一种切合老年人需求的养老模式快速发展,并从单一服务转向综合系统服务。医养结合包括“医”和“养”两个要素,以“合”的方式对资源进行重新统筹,强调“养”的同时,保障“医”的可及性。医养要素的深度融合,保障了老年人应急救治、常规诊疗,以及持续、完整的全生命周期治疗服务。设计师应从医养高度融合的理念和老年人的需求出发,将核心设计要素落位在医养建筑的设计实践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养结合 医养综合体 场所营造 要素整合
下载PDF
Literary placemaking and narrative immersion in extended reality virtual geographic environments 被引量:1
12
作者 Michal Rzeszewski Jeneen Naj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Earth》 SCIE EI 2022年第1期853-867,共15页
Virtu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s(VGEs)are being used to represent our sense of place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extended-reality or cross-reality(XR)technologies with a focus on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and immersio... Virtu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s(VGEs)are being used to represent our sense of place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extended-reality or cross-reality(XR)technologies with a focus on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and immersion.In light of this,we propose that an expanded and interdisciplinary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immersion is required to facilitate an understanding of spatial data to a broader audience.The potential of focusing on narrative immersion and literary placemaking in VGEs is discussed to evoke a stronger sense of place and a feeling of presence and belonging in users.This paper seeks to highlight the unique affordances and potentialities of XR narrative style GIS digital representations through an interdisciplinary theoretically lead analysis of outputs created by the Building City dashboards project towards the goal of expanding audiences of non-specialist stakeholders in urban planning proce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terary placemaking IMMERSION extended-reality(XR) virtual geographic environments(VGE) urban planning
原文传递
生而不同:樟宜机场T4航站楼——重新定义机场场所营造和旅客体验 被引量:1
13
作者 《世界建筑》 2020年第6期62-69,共8页
2013年,新加坡樟宜机场旅客数量达到每年5370万人次,而在1981年樟宜机场取代巴耶利峇机场成为新加坡主要的国际机场时,该机场的旅客数量仅为810万.为满足不断增长的旅客需求,樟宜机场集团决定新建第四座航站楼.樟宜机场T4航站楼于2018... 2013年,新加坡樟宜机场旅客数量达到每年5370万人次,而在1981年樟宜机场取代巴耶利峇机场成为新加坡主要的国际机场时,该机场的旅客数量仅为810万.为满足不断增长的旅客需求,樟宜机场集团决定新建第四座航站楼.樟宜机场T4航站楼于2018年竣工,秉持以人为本、科技创新的世界级超前场所营造理念,致力打造真正独特的旅客体验.通过自助值机、自助行李托运和自助通关闸门,以及毫无紧迫感的安检区,旅客可以便捷而顺畅地完成一系列登机手续办理流程.沐浴在自然光下的开放式生态空间通透明亮,舒心怡人,50万棵树木和绿植与新加坡标志性的园林景观天然糅合.樟宜机场T4航站楼通过打造体验式商业零售和餐饮,构建彰显浓厚新加坡历史的传统文化区,进一步丰富了顾客的体验.可持续性是航站楼设计的另一大关键要素,而节能高效、水资源节约和废物处理的举措则是航站楼运营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宜机场4号航站楼 旅客体验 场所营造 人性化机场 顺畅的客流 快速无缝旅程 可持续的机场设计 面向未来的体验式设施
下载PDF
在限制中创造 天津南开大学MBA中心大厦设计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恺 徐强 《时代建筑》 2007年第1期84-89,共6页
南开大学MBA中心大厦,占地狭小,工程造价不高,功能复杂。面临这些问题,建筑师试图在限制中将各种功能空间有序组织在一起,营造适宜的场所氛围,创造真实、完整的建筑形象。
关键词 限制 空间组织 场所营造 真实 天津南开大学MBA中心大厦 设计
下载PDF
为繁荣可持续的社区设计公共领域 被引量:1
15
作者 亚历克斯.坎普鲁维 吴薇 《城市设计》 2016年第3期48-61,共14页
成功的公共空间对其周围发生的多重现象具有积极影响。本文对场所营造和创意社区进行探讨,以探究现实城市环境的特征塑造,并分析具有活力的、可持续的城市社区中不同元素之间的相互关联。
关键词 场所营造 创意阶层 公共领域 设计策略
下载PDF
Thoughts on the Sustainable Design Medium of Urban Communities Within Information and Tele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16
作者 Tigran Haas Reza Kazemian 《Sociology Study》 2018年第4期188-205,共18页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al accessibility, virtual commutability, and their impacts on cities are becoming parts of the very core of concerns of contemporary urban design theories and methodologies. The lev...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al accessibility, virtual commutability, and their impacts on cities are becoming parts of the very core of concerns of contemporary urban design theories and methodologies. The level of access to the new means of cybermobility is becoming a formative factor for socio-spatial gradients and demographic patterns in urban and suburban settings. While the new hyper drive towards the ubiquitous virtual mobility is becoming the dominant mode of our being, it is exposing disparate consequences to cultural experiences,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socio-spatial networks of communities The paper is devoted to elaborate the transformational role of cybernomadic experiences on social interaction for a resilient design of urban communities. The ultimate goal is to identify the applicability of new technological opportunities to empowering the urban poor and finding out the challenges facing urban design territories. The paper also reflects on Jane Jacobs' urban vision for the future and its specific le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planning placemaking cybernomadism virtual mobility Jane Jacobs
下载PDF
Co-Design for Sino-Australian Participatory Urban Media
17
作者 Ian McArthur Xu Fang 《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 CSCD 2022年第2期27-39,共13页
Despite the differences in cultural,economic,and political systems,China and Australia are societies sharing rapidly urbanizing futures.This presents significant challenges for urban planning,placemaking,and the susta... Despite the differences in cultural,economic,and political systems,China and Australia are societies sharing rapidly urbanizing futures.This presents significant challenges for urban planning,placemaking,and the sustainability of livable urban communities.Using Chongqing as a case study,metaPLACE is an experimental project investigating how participatory urban media(large and small interactive screens,installations,fa?ades,and devices)can act as a co-designed interface between diverse communities,industries,and government stakeholders.The empirical data collected in this study is derived from a co-design workshop held in Chongqing in 2019 to explore how urban media can assist urban planners to design more livable urban places.The data indicates that there are a range of opportunities and concerns related to equitable placemaking,environment,the nature of interfaces and participation,ownership and management of data,large and small screens,and cultural and generational considerations.Our critical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cultur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o-design process reveal deficiencies in widely accepted models of user experience design and design process used across industry and design research.This ha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transcultur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co-desig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viable Sino-Australian design eco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media CO-DESIGN participatory design placemaking urbanization TRANSCULTURAL
原文传递
“空间”的产生 18世纪虎丘山康熙行宫的兴建及其再现
18
作者 吴洪德 《时代建筑》 2021年第6期50-57,共8页
虎丘是苏州最富盛名的名胜地之一,通过不断的维护修缮,数百年内保持着结构的稳定性和自然演进的更新方式。虎丘山顶一直以雄伟的云岩禅寺著称,也是远眺苏州全景之所。清初,为迎接康熙皇帝第六次南巡,在寺院的基址上规划建造了康熙行宫,... 虎丘是苏州最富盛名的名胜地之一,通过不断的维护修缮,数百年内保持着结构的稳定性和自然演进的更新方式。虎丘山顶一直以雄伟的云岩禅寺著称,也是远眺苏州全景之所。清初,为迎接康熙皇帝第六次南巡,在寺院的基址上规划建造了康熙行宫,从而改变了数百年的山顶格局。此后在整个18世纪,山顶空间在"侵入—反应—重构"的动态模式中变得日益政治化,物质性的纪念物取代了过去明代指示性的风景。在这一进程中,空间的认知在文献中逐渐形成了。通过梳理文献及绘画,文章厘清了这一事件前后的格局演变,并试图探讨"空间性"认识是如何在这一进程中脱颖而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丘山 康熙行宫 空间的产生 场所营造 视觉再现
下载PDF
“空间基因的转译呈现”——长沙后湖艺术村22号改造设计
19
作者 严湘琦 康旭东 +1 位作者 李逸伦 王嫄 《中外建筑》 2022年第5期36-41,共6页
文章对湖南长沙后湖艺术村的更新原因及动力进行分析,探讨在互联网时代和后城市化时代城中村的核心价值以及如何展开建筑更新实践。设计以空间基因为视角,把场所营造作为切入点,分析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改造策略;进一步提出适应性功能... 文章对湖南长沙后湖艺术村的更新原因及动力进行分析,探讨在互联网时代和后城市化时代城中村的核心价值以及如何展开建筑更新实践。设计以空间基因为视角,把场所营造作为切入点,分析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改造策略;进一步提出适应性功能改造、转译空间基因、聚落织补、场所建构的设计手法。最终,改造以空间基因的转译巧妙回应了建筑的拆与留、图景延续以及网络再生的多重诉求。建筑从原有存量转型为村落的延续和再生,自然地融入环境并呈现出极致的场域空间与精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更新 城中村 空间基因 符号转译 场所营造 网络再生
下载PDF
记忆空间活化的人本解读与实践——环境行为学与社会学视角 被引量:21
20
作者 言语 徐磊青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4-32,共9页
借由艺术作品引出对记忆空间的讨论,认为"记忆"与"地方"的概念不同于"历史"与物质环境实体,而因主客体统一更偏向于日常生活的空间。历史空间更多地是被建构出来的与主体脱离的客体,而日常生活空间却是... 借由艺术作品引出对记忆空间的讨论,认为"记忆"与"地方"的概念不同于"历史"与物质环境实体,而因主客体统一更偏向于日常生活的空间。历史空间更多地是被建构出来的与主体脱离的客体,而日常生活空间却是肌肤相亲的真实存在。提出这样的观点是基于目前存量规划的场所营造和记忆空间实践中往往对方法和目标都不明确,既不能尽建筑学本体范围内之责任,又在主体性建构和政绩工程中迷失,而保护需要从历史的定义走向日常的活化。因此,存量优化时代重在营造而不在于重建,重在人本而不在于形态。最后提出,对人本主客体统一的诠释,可借由心理化的人、场景化的人和资本化的人而进行思辨,引出可以对营造实践进行深层次启发的设计本体论哲学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空间营造 日常生活 场所实验 环境心理学 环境行为学 景观社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