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the Mycorrhizal Formation in the Offspring Tissue Culture Seedling Bottle of Pinus elliottii with Lecanosticta acicola Resistance 被引量:3
1
作者 安会翠 叶建仁 +2 位作者 吴小芹 刘戈 朱丽华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1年第4期541-545,共5页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study the mycorrhizal formation in the offspring tissue culture seedling bottle of Pinus elliottii with Lecanosticta acicola resistance.[Method] The mycorrhizal formation of Pinus ell...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study the mycorrhizal formation in the offspring tissue culture seedling bottle of Pinus elliottii with Lecanosticta acicola resistance.[Method] The mycorrhizal formation of Pinus elliottii regenerated plant in vitro was studied,and the growth condition of regenerated plant was observed.[Result] The culture substrate and the inoculation amount of mycorrhizal fungi had the big influence on the mycorrhizal formation in vitro.After the root primordia were induced by Pinus elliottii caespitose shoots,it was best to transplant in the perlite substrate and inoculate Pisolithus tinctorius,which was favorable for the mycorrhizal formation.When the two blocks of Pisolithus tinctorius were inoculated in the perlite medium,the mycorrhizal formation rate reached 84.4%.The dichotomous branching short root was the most,and 12.49 roots were formed in every main root.The mycorrhizal formation improved the survival rate of regenerated plant domestication transplantation.The mycorrhizal regenerated plant grew well in the phytotron,and the root system was developed.[Conclusion] The research provided the basis for improving the survival rate of Pinus elliottii tissue culture regenerated plant with Lecanosticta acicola resist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istant Pinus elliottii Regenerated plant pisolithus tinctorius Mycorrhizal formation
下载PDF
Growth of Shorea contorta Vid.Inoculated with Eucalypt Ectomycorrhizal Fungi in the Nursery and in a Logged-Over Dipterocarp Forest in Surigao,Philippines
2
作者 Nelly S.Aggangan Mitzi Ann T.Pollisco +1 位作者 Jeremias B.Bruzon Joan S.Gilbero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13年第4期896-904,共9页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compatibility of ectomycorrhizal (ECM) fungi associated with eucalypts on dipterocarps. Two nodal cuttings of Shorea contorta (Vid.) were rooted in a non-mist system for two m...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compatibility of ectomycorrhizal (ECM) fungi associated with eucalypts on dipterocarps. Two nodal cuttings of Shorea contorta (Vid.) were rooted in a non-mist system for two months, and later inoculated with vegetative mycelia of three strains of Pisolithus collected under eucalypts and a strain of Scleroderma from dipterocarps. Inoculated rooted cuttings were planted in irradiated potting mix and raised in the nursery for five months. Root colonization prior to outplanting ranged from 31% to 38% and ECM fungi did not colonize the uninoculated ones. The cuttings were outplanted in a logged-over dipterocarp forest in Bislig, Surigao Sur following a Randomized Complete Block Design with four blocks;each block was planted with 50 seedlings. Two years after outplanting, Pisolithus strain from New Caledonia (H6394) promoted the highest height (46 cm) and diameter (0.48 cm) increment. Height was increased by 17% and diameter by 7% relative to the uninoculated control. By contrast, Pisolithus strain from the Philippines (H615) gave the shortest (26 cm) height increment and smallest (0.42 cm) diameter. Diameter growth of cuttings inoculated with Scleroderma D01 (from the Philippines) and a Pisolithus strain from Australia (H445) was bigger (0.47 cm) than the uninoculated treated cuttings (0.45 cm). In terms of survival, the uninoculated cuttings gave the highest (90%) percent survival while the lowest (60%) was those inoculated with Pisolithus strain from New Caledonia.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indigenous ECM fungi infected easily the roots of the uninoculated cuttings thus contributing to the high survival rate (90%). During outplanting, fruit bodies of S. columnare were present in the field site. The results, however, show that ECM fungi were able to colonize the roots and that some strains promoted the growth and survival of S. contorta planted in a logged-over dipterocarp forest in Bislig, Surigao, Philippi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TOMYCORRHIZA pisolithus SCLERODERMA White Lauan Rooted Cuttings
下载PDF
彩色豆马勃子实体的化感作用及其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34
3
作者 曾任森 骆世明 +3 位作者 石木标 涂从勇 曾强 谭惠芬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2期206-208,共3页
彩色豆马勃能与松树、桉树形成外生菌根,研究其次生代谢产物对植物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用水、乙醇和丙酮抽提彩色豆马勃的子实体,发现这些抽提物对稗草和水稻幼苗生长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丙酮抽提物对狼尾草和油菜幼苗生长有抑制作... 彩色豆马勃能与松树、桉树形成外生菌根,研究其次生代谢产物对植物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用水、乙醇和丙酮抽提彩色豆马勃的子实体,发现这些抽提物对稗草和水稻幼苗生长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丙酮抽提物对狼尾草和油菜幼苗生长有抑制作用.子实体的丙酮抽提物用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2个纯化合物,可鉴定为豆马勃内酯(Pisolactone)和麦角甾醇.该2个化合物在400μg·ml-1浓度下均显著抑制稗草幼苗根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豆马勃 化感作用 豆马勃内酯 麦角甾醇
下载PDF
彩色豆马勃与松树形成内外生菌根的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郑来友 李文钿 +1 位作者 成小飞 花晓梅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62-268,共7页
采用组培菌根合成技术、纸 三明治菌根快速合成技术和圃地截根菌根化育苗技术使彩色豆马勃RG310和RG49菌株在马尾松、火炬松、湿地松上形成内外生菌根,不同菌根化技术形成菌根的过程和类型有差异。在组培菌根合成的条件下,菌与根接触后... 采用组培菌根合成技术、纸 三明治菌根快速合成技术和圃地截根菌根化育苗技术使彩色豆马勃RG310和RG49菌株在马尾松、火炬松、湿地松上形成内外生菌根,不同菌根化技术形成菌根的过程和类型有差异。在组培菌根合成的条件下,菌与根接触后的第3~4d首先开始形成菌丝套,第8d开始形成哈蒂氏网,第18d菌丝进入皮层细胞内,哈蒂氏网由单列变为多列菌丝细胞组成;采用纸 三明治菌根快速合成技术进行截根菌根化,促进了菌根真菌的定殖,以截面伤口侵入为主要的侵入方式,扩大了根内外菌根侵染区(MIZ),定殖、侵染同时发生,菌丝套、哈蒂氏网和胞内菌丝结构几乎同时形成,仅在2 5h内就开始形成,菌根真菌的菌丝进入了内外皮层和髓部;采用圃地截根菌根化育苗技术,仍然形成内外生菌根,但菌丝不侵入内皮层以内的根组织。根据研究提出"菌根类型"假说,即树木形成的菌根类型不但随菌根真菌和树木种类而异,而且随菌根化方法、生态条件等其它因子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豆马勃 松树 内外生菌根 组培菌根化 截根菌根化 “菌根类型”假说
下载PDF
松树Pt菌剂育苗菌根化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花晓梅 骆贻颛 刘国龙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58-265,共8页
分别用Pisolithustinctorius(Pt)菌根真菌重分离与母菌株培养物的比较及菌根子实体鉴定等方法,确证Pt菌剂人工接种的成功;并用照片描述形成Pt菌根的外部形态和解剖结构;发现典型外生菌根真菌──pt在... 分别用Pisolithustinctorius(Pt)菌根真菌重分离与母菌株培养物的比较及菌根子实体鉴定等方法,确证Pt菌剂人工接种的成功;并用照片描述形成Pt菌根的外部形态和解剖结构;发现典型外生菌根真菌──pt在苗圃人工接种条件下,可与松苗形成内外生菌根。结合生产大田应用试验,证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木菌根研究开发中心研制的Pt菌根剂具有明显的菌根化效果,和促进苗木生长、提高生物产量的作用。所试4种松树菌根化率均为100%,Pt指数在84以上,提高合格苗产量14.6%以上,平均苗高、地径、干物重、侧根数和根系总长分别增加28.1%~71.4%、22.8%~49.2%、66.7%~457.1%、128.0%~200.0%和82.4%~10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根 松树 育苗
下载PDF
酸沉降对马尾松菌根共生蛋白及营养关系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孔繁翔 刘营 +2 位作者 王连生 沈萍萍 周崇莲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1-5,共5页
研究模拟酸雨及不同Ca/Al比对马尾松(Pinusm assoniana Lam b.)菌根中真菌与植物共生及营养关系的影响,在分子水平上揭示污染对生物的作用和生物抗性机理.当pH20 的模拟酸雨与铝共同作用时,马尾松... 研究模拟酸雨及不同Ca/Al比对马尾松(Pinusm assoniana Lam b.)菌根中真菌与植物共生及营养关系的影响,在分子水平上揭示污染对生物的作用和生物抗性机理.当pH20 的模拟酸雨与铝共同作用时,马尾松菌根中酸性磷酸酶、硝酸还原酶以及海藻糖酶和甘露醇脱氢酶活性明显下降,即pH20 的模拟酸雨及铝离子对马尾松幼苗根的磷、氮吸收以及两共生生物之间的营养物质交换过程产生了影响,且铝离子在pH值低的情况下毒性作用更强;而钙能有效地缓解铝的毒性⒚在本实验中当Ca/Al比为1/1 时,缓解能力最强;在接种外生菌根真菌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tinctorius)后,马尾松幼苗根部酶活性仍能保持一定水平,植物对模拟酸雨及铝毒的抗性增强.菌根形成初期,经等点聚焦电泳后分离出在植物及真菌纯培养中均不存在的共生蛋白,其等电点为4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模拟 酸雨 菌根 共生蛋白 营养关系
下载PDF
外生菌根真菌彩色豆马勃(Pisolithu stinctorius)辅助植物修复重金属Cu污染土壤的应用潜力 被引量:16
7
作者 温祝桂 王杰 +4 位作者 汤阳泽 史良 洪立洲 沈振国 陈亚华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9-156,共8页
旨在研究Pisolithus tinctorius(P_t)菌种的耐铜性以及对宿主植物黑松(Pinus thunbergii)幼苗生长发育、营养元素以及重金属Cu吸收的影响,探究其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应用潜力。采用液体纯培养,0、5、50、100、250和500μmol/L浓度Cu处... 旨在研究Pisolithus tinctorius(P_t)菌种的耐铜性以及对宿主植物黑松(Pinus thunbergii)幼苗生长发育、营养元素以及重金属Cu吸收的影响,探究其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应用潜力。采用液体纯培养,0、5、50、100、250和500μmol/L浓度Cu处理研究P_t菌种耐Cu性;幼苗盆栽实验(P_t菌根或未菌根化),分析幼苗生长、各部分营养元素及Cu含量。结果显示,P_t菌种具有很强的耐Cu性,其半抑制浓度达200μmol/L;与非接菌相比,P_t菌种的侵染可以显著(F=44.57,P=0.003)促进黑松幼苗的生长,提高宿主幼苗根及茎中P和Ca的含量,缓解Cu毒害;接种后幼苗地上部重金属浓度虽有所降低,但可通过增加宿主生物量来提高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的提取效率;接种P_t,可降低土壤中可交换态Cu含量,降低Cu对植物的毒害。耐Cu性的Pt菌种可以促进宿主幼苗的生长及营养元素的吸收,减少Cu毒害,提高黑松对Cu的提取效率,在Cu污染地的生物修复、植被恢复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豆马勃 黑松 Cu耐性 提取 植被恢复
下载PDF
樟子松幼苗盆栽与圃地接种菌根真菌生长效应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阎伟 白淑兰 《内蒙古林学院学报》 1998年第3期68-73,共6页
本文通过对盆栽与大田樟子松幼苗接种各种菌根真菌试验,筛选出黄空柄牛肝菌(Gyroporuscyanescens)与彩色豆马勃270号菌株(Pisolithustinctorius270)为樟子松(Pinussylve... 本文通过对盆栽与大田樟子松幼苗接种各种菌根真菌试验,筛选出黄空柄牛肝菌(Gyroporuscyanescens)与彩色豆马勃270号菌株(Pisolithustinctorius270)为樟子松(PinussylvestrisL.Var.mongolicaLitv.)的两个优良共生菌根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生菌根 真菌 圃地接种 樟子松 幼苗 盆栽
下载PDF
尾叶桉和湿地松对彩色豆马勃的化感作用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林捷 曾任森 +2 位作者 石木标 陈湛 梁子恒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8-50,共3页
宿主植物尾叶桉(Eucalyptusurophylla)和湿地松(Pinuselliottii)的水、乙醇和丙酮提取液在适宜的浓度下均对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tinctorius)的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当培养基中含有2 5mg/mL的尾叶桉根水提取液时,促进作用最强,菌落半径... 宿主植物尾叶桉(Eucalyptusurophylla)和湿地松(Pinuselliottii)的水、乙醇和丙酮提取液在适宜的浓度下均对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tinctorius)的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当培养基中含有2 5mg/mL的尾叶桉根水提取液时,促进作用最强,菌落半径是对照的2倍,尾叶桉茎水提取液在0 5和2 5mg/mL浓度下对菌落半径生长的促进作用分别为56 7%和45 0%,0 5mg/mL的尾叶桉叶片乙醇和丙酮提取液对菌落半径生长的促进作用分别为55 3%和53 0%;湿地松根、茎、皮、针的水提取液在1 0mg/mL浓度下对菌落半径生长的促进作用分别为34 6%、34 3%、44 9%和51 0%.宿主植物的这些水溶性促进物质可以通过水淋溶、根分泌或通过水介质直接输送,从而对菌根菌产生化感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叶桉 湿地松 彩色豆马勃 化感作用 菌根 宿主植物
下载PDF
外生菌根菌剂在油松育苗造林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0
作者 赵志鹏 郭秀珍 张良谱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401-407,共7页
将工业液体发酵法生产的厚环乳牛肝菌(Suillus grevillei)固体菌剂与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 tinctorius)孢子粉剂、细菌菌剂及磷肥以不同的模式进行组合,应用到油松容器育苗中,并将生长百天的菌根化油松苗在山西黄土高原造林。结果表明... 将工业液体发酵法生产的厚环乳牛肝菌(Suillus grevillei)固体菌剂与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 tinctorius)孢子粉剂、细菌菌剂及磷肥以不同的模式进行组合,应用到油松容器育苗中,并将生长百天的菌根化油松苗在山西黄土高原造林。结果表明,将厚环乳牛肝菌与细菌混合接种并施磷肥效果最佳,接种菌根真菌并施肥的处理优于菌根真菌单接种的处理,单施肥处理优于对照但不及其它处理。接种菌根真菌能促进苗木的生长,尤其是增加苗木的干重和对磷元素的吸收,提高造林成活率,并在造林后数年内继续发挥菌根的生长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生菌根菌剂 油松 造林 育苗
下载PDF
外生菌根真菌彩色豆马勃优良菌株营养源的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花晓梅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597-604,共8页
通过P.t.优良菌株9109在不同培养基上生长速度、培养特性及其生长规律的研究,筛选出生长最佳培养基作为基础培养基,进行C、N营养研究,试验结果表明:P.t.9109不仅能利用单糖、低聚糖和无机N等速效C、N源,而且... 通过P.t.优良菌株9109在不同培养基上生长速度、培养特性及其生长规律的研究,筛选出生长最佳培养基作为基础培养基,进行C、N营养研究,试验结果表明:P.t.9109不仅能利用单糖、低聚糖和无机N等速效C、N源,而且能利用多糖、多元醇和有机N等长效C、N源。其菌丝生长最适C源是玉米粉和甘露糖;最适N源是蛋白胨和氯化铵。在无机N利用中,对硝态N和铵态N的利用无显著差异。应用L16(45)正交设计确定了P.t.9109菌丝生长的最佳营养配方,菌丝增殖高达860倍,不但提高菌丝生物产量,而且节省了原料,降低了成本,为改进P.t.菌剂生产配方和研制新型菌剂提供了最佳营养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豆马勃 培养基 外生菌根真菌 森林
下载PDF
彩色豆马勃菌剂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花晓梅 Charles E. Cordell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74-378,共5页
外生菌根真菌——彩色豆马勃(豆包菌)Pisolithus tinctorius(Pers.)Coker and Couch(简称P_t)。应用彩色豆马勃商品化菌剂对我国一些重要用材树种进行菌根化的研究,评价这些树种对P_t菌剂的反应,各种菌剂的效果及其应用前景,为在我国林... 外生菌根真菌——彩色豆马勃(豆包菌)Pisolithus tinctorius(Pers.)Coker and Couch(简称P_t)。应用彩色豆马勃商品化菌剂对我国一些重要用材树种进行菌根化的研究,评价这些树种对P_t菌剂的反应,各种菌剂的效果及其应用前景,为在我国林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中推广和应用P_t技术及其菌剂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 彩色豆马勃 菌剂 森林 茵根
下载PDF
4种外生菌根真菌吸收氮素营养的特性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小燕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1期14-19,共6页
该试验利用从我国西南林区分离获得的外生菌根真菌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 tinctorius 715)、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的3个株系为供试菌种,研究它们在离体培养条件下的氮营养吸收特性。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均能较好地吸收3种氮源,其... 该试验利用从我国西南林区分离获得的外生菌根真菌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 tinctorius 715)、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的3个株系为供试菌种,研究它们在离体培养条件下的氮营养吸收特性。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均能较好地吸收3种氮源,其中Pisolithus tinctorius 715的优势氮源为NO3--N,Lactarius delicious-1、Lactari-us delicious-2和Lactarius delicious-3的优势氮源为NH4+-N。Lactarius delicious-3吸收NH4+-N和Glu-N的Km和Cmin值最小,能适应低养分的土壤环境,是供试松乳菇株系中吸收NH4+-N和Glu-N效率最高的菌株,因此该菌株对在贫瘠土壤上植树造林可能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生菌根真菌 氮营养 彩色豆马勃 松乳菇
下载PDF
酸沉降和铝对马尾松菌根共生体碳代谢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谈建康 孔繁翔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3-27,共5页
对马尾松和马尾松彩色豆马勃菌根植株内碳水化合物及其代谢酶进行测定,研究酸沉降(pH6·0、4·0、3·0、2·0)和铝胁迫(铝理论浓度为75、150μmol·L-1)对其体内糖积累和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酸沉降和铝胁迫抑制... 对马尾松和马尾松彩色豆马勃菌根植株内碳水化合物及其代谢酶进行测定,研究酸沉降(pH6·0、4·0、3·0、2·0)和铝胁迫(铝理论浓度为75、150μmol·L-1)对其体内糖积累和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酸沉降和铝胁迫抑制了叶绿素和干质量的积累,两者呈较好的正相关(r=0·949)。叶内可溶性糖含量明显减少;轻度酸沉降促进根、茎内可溶性糖积累,强酸则抑制其积累;酸和铝胁迫抑制了糖向根系转运。低铝胁迫下酸沉降抑制菌根内海藻糖积累,而高铝胁迫促进其积累,并与海藻糖酶活性呈负相关(r=-0·857);轻度酸沉降促进根、茎、叶内葡萄糖积累,强酸沉降抑制其积累;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和海藻糖酶活性受低铝胁迫诱导和高铝胁迫的抑制。菌根的形成能增加叶绿素和干质量的积累,并减少糖向葡萄糖形式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沉降 铝胁迫 马尾松 彩色豆马勃 碳代谢
下载PDF
黄樟Pt菌剂育苗对比试验 被引量:7
15
作者 赵永丰 许国云 +3 位作者 刘金凤 苏智良 李翠萍 张永坤 《广西林业科学》 2007年第1期42-43,46,共3页
对比常规育苗,对比Pt菌剂应用于黄樟(Cinnamomum parthenoxylum)育苗的效果。通过调查苗木的苗高、地径、主根长、Ⅰ级侧根数、Ⅰ级侧根长、地上部份鲜重和地下部份鲜重,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二者苗木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采用Pt菌剂培... 对比常规育苗,对比Pt菌剂应用于黄樟(Cinnamomum parthenoxylum)育苗的效果。通过调查苗木的苗高、地径、主根长、Ⅰ级侧根数、Ⅰ级侧根长、地上部份鲜重和地下部份鲜重,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二者苗木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采用Pt菌剂培育黄樟苗木,苗木多项质量指标得到提高,苗木高径比未失衡,反而促进了苗高和地径的协调生长。与对照比较,极显著的缩短主根长度,缩短55.39%,苗高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提高39.08%;地径、Ⅰ级侧根数、地上部份鲜重和地下部份鲜重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分别提高42.11%、183.33%、32.29%、131.58%;Ⅰ级侧根长差异不显著,但也提高3.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樟 育苗 PT菌剂
下载PDF
一株菌根辅助细菌(MHB)芽孢杆菌Bacillus sp.对杨树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赵柳 吴小芹 叶建仁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2-26,共5页
为探讨菌根辅助细菌(MHB)对杨树生长的影响,在温室条件下,将筛选到的菌根辅助细菌芽孢杆菌Bacillussp.DZ18分别与两种外生菌根真菌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 tinctorius(Pers.)Coker&Couch,Pt2)、劣味乳菇(Lactarius insulsusFr.Li)双... 为探讨菌根辅助细菌(MHB)对杨树生长的影响,在温室条件下,将筛选到的菌根辅助细菌芽孢杆菌Bacillussp.DZ18分别与两种外生菌根真菌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 tinctorius(Pers.)Coker&Couch,Pt2)、劣味乳菇(Lactarius insulsusFr.Li)双接种于1年生美洲黑杨(Populus deltoides),处理120 d后,测定菌根形成率以及对杨树苗高、地径、根生物量、茎生物量、光合作用、矿物质代谢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芽孢杆菌DZ18与Pt2、Li双接种时与单接种Pt2、Li相比显著提高了杨树的菌根形成率,且无论单接种DZ18还是DZ18与两种外生菌根真菌双接种均对杨树的各项生长指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根辅助细菌 芽孢杆菌 彩色豆马勃 劣味乳菇 美洲黑杨
下载PDF
黄山松和外生菌根菌的相互关系及其菌根建成 被引量:6
17
作者 朱伟兴 胡嘉琪 +1 位作者 吴人坚 周纪纶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1年第5期356-362,T002,共8页
对采自安徽黄山的黄山松(Pinustaiwanensis)幼苗至大树的根系样品做了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确证了黄山松外生菌根的普遍存在。分离纯化了黄山松林下大型真菌子实体,以及菌根直接分离,得到纯化菌株6株。在实验室人工培养条件下,将... 对采自安徽黄山的黄山松(Pinustaiwanensis)幼苗至大树的根系样品做了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确证了黄山松外生菌根的普遍存在。分离纯化了黄山松林下大型真菌子实体,以及菌根直接分离,得到纯化菌株6株。在实验室人工培养条件下,将这些菌株和引进的采色豆马勃(Pisolithus tinciorius)及其它两株菌株的纯培养菌丝体,对无菌黄山松幼苗进行了回接。其中采色豆马勃和~#5菌与黄山松形成明显的外生菌根现象,还有三种菌经电镜观察也显示了外生菌根建成的早期特征,反应了黄山松与其菌根菌广泛的生态联结。本文讨论了外生菌根建成初期阶段,根与菌之间相互关系在形态和生理上的变化,提出侧根形成菌根时,菌丝侵染的三种可能方式。概述了外生菌根由发生、发展到衰亡的过程。最后,提出黄山松外生菌根现象的生态学意义及黄山松与采色豆马勃等菌形成外生菌根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生菌根 黄山松 生态相关
下载PDF
Pt菌根菌剂对巨尾桉生长的持续效应 被引量:3
18
作者 黄宝灵 梁秀棠 +2 位作者 钟文勇 马惠珍 陆晓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65-168,共4页
探讨了Rsolithustinctorius菌剂对巨尾桉(Eucaloptusgrandis×E.urophylla)林木生长的持续影响.结果表明:Pt菌剂对树高生长的持续影响显著,对立木单株材积的持续影响极显著,而对直径生长的影响在造林前期极显著,后期不显著... 探讨了Rsolithustinctorius菌剂对巨尾桉(Eucaloptusgrandis×E.urophylla)林木生长的持续影响.结果表明:Pt菌剂对树高生长的持续影响显著,对立木单株材积的持续影响极显著,而对直径生长的影响在造林前期极显著,后期不显著;菌根林造林成活率比对照林提高15.76%,保存率两者相差无几;菌根林的蓄积量持续高于对照林;菌根的投入产出比为1:10.67,经济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根真菌 彩色豆马勃 巨尾桉
下载PDF
酸沉降对马尾松菌根内Al积累和细胞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谈建康 孔繁翔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24-428,共5页
研究了酸沉降下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 tinctorius)菌根共生体内Al的积累分布和根系细胞损伤状况,探讨了Al在马尾松根系和菌根的毒害位点及马尾松菌根的抗Al机制.结果表明,低pH值促进了Al在马尾松根尖皮... 研究了酸沉降下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 tinctorius)菌根共生体内Al的积累分布和根系细胞损伤状况,探讨了Al在马尾松根系和菌根的毒害位点及马尾松菌根的抗Al机制.结果表明,低pH值促进了Al在马尾松根尖皮层细胞壁和胞间大量积累;根系伸长区内Al含量明显低于根尖对照;茎、叶中Al含量较少;菌根能积累大量Al于菌丝内.酸和Al处理后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明显升高,丙二醛(MDA)增加.同时,根尖皮层细胞膨大变形,膜系统严重受损,细胞核膨大,核质凝集,线粒体膜明显受损;液泡增多并膨大,在150祄ol/L Al3+和pH值2.0处理时细胞明显衰老并出现空泡化;而菌根的形成能明显减轻酸和Al对细胞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彩色豆马勃 酸沉降 AL 细胞损伤 超微结构
下载PDF
湿地松组培再生植株瓶内菌根化及驯化移栽 被引量:5
20
作者 朱丽华 程方 +1 位作者 秦莉 叶建仁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98-403,共6页
为提高湿地松Pinus elliottii微繁殖效率,对湿地松丛生芽发生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再生植株离体条件下菌根的形成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基本培养基、外植体年龄对湿地松带子叶顶芽丛生芽诱导有较大影响。改良GD(Gresshoff and Doy)为最... 为提高湿地松Pinus elliottii微繁殖效率,对湿地松丛生芽发生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再生植株离体条件下菌根的形成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基本培养基、外植体年龄对湿地松带子叶顶芽丛生芽诱导有较大影响。改良GD(Gresshoff and Doy)为最佳基本培养基,苗龄以18~25d为宜。改良GD培养基中加入0.5mg·L-1活性炭能促进丛生芽的伸长生长。将改良GD培养基中大量元素减半并添加0.05mg·L-1α-萘乙酸(NAA)和1.0mg·L-1吲哚丁酸(IBA)使嫩梢生根率达80%,生根的小植株与外生菌根真菌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 tinctorius在离体条件下形成菌根。菌根的形成提高了再生植株的驯化移栽成活率。再生植株在田间生长正常,3a后平均高度为80.3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培育学 湿地松 微繁殖 不定根 彩色豆马勃 菌根形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