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09篇文章
< 1 2 1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尾松人工林林分密度对林下植被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52
1
作者 康冰 刘世荣 +1 位作者 蔡道雄 卢立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323-2331,共9页
采用样方调查及取样分析方法,研究广西大青山南亚热带不同密度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被及土壤特征.结果表明:马尾松人工林自然发育14a后,林分密度从1050株.hm-2增加到1800株.hm-2,林下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增高.密度为1800株.hm-2时,多样... 采用样方调查及取样分析方法,研究广西大青山南亚热带不同密度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被及土壤特征.结果表明:马尾松人工林自然发育14a后,林分密度从1050株.hm-2增加到1800株.hm-2,林下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增高.密度为1800株.hm-2时,多样性指数最高.当林分密度继续增大到2250株.hm-2,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却呈降低趋势.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指数对林分密度变化的响应不敏感;在林分密度影响下,林下灌木生物量与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规律一致.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林下草本生物量呈降低趋势;不同密度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理化特性差异显著(P<0.05).除全K、速效K和速效P外,土壤表层(0~20cm)养分含量与林下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一致.不同密度林地速效K和速效P含量变化波动较大.密度为2100株.hm-2的林分土壤全P含量较高.中密度(1800株.hm-2)林地的土壤持水量和孔隙度均较高,土壤容重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林分密度 林下层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 土壤性质
原文传递
粤北天然林优势种群结构与空间格局动态 被引量:112
2
作者 苏志尧 吴大荣 陈北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337-341,共5页
在粤北始兴县罗坝自然保护区以木荷、栲树和马尾松为优势的群落内 ,设置 10 0 0m2 样地 5个 ,应用相邻格子法进行每木调查获得野外资料 .通过对优势种种群结构和空间格局的研究 ,结果表明 ,木荷、栲树种群结构呈金字塔型 ,幼苗贮备达 15... 在粤北始兴县罗坝自然保护区以木荷、栲树和马尾松为优势的群落内 ,设置 10 0 0m2 样地 5个 ,应用相邻格子法进行每木调查获得野外资料 .通过对优势种种群结构和空间格局的研究 ,结果表明 ,木荷、栲树种群结构呈金字塔型 ,幼苗贮备达 15 3 8和 9763株·hm-2 ;种群从Ⅰ、Ⅱ级幼苗发育到幼树过程中死亡率较高 ;马尾松种群结构呈倒金字塔型 ,幼苗缺乏 ,幼树只有 4株·hm-2 ,但大树较多 ,达 44株·hm-2 ;在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的针阔混交群落中 ,马尾松、栲树种群分布格局为均匀分布 ;在以针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群落中 ,两者的空间分布格局为集群分布 ,但两者格局变化原因不同 ;木荷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在上述群落中均表现为集群分布 ,但聚集强度不同 ,K值为 0 42 80~ 0 975 0 ;木荷种群在不同发育阶段其空间分布格局没有较大差别 ,总体上都是集群分布 .栲树种群在不同发育阶段空间分布格局差别较大 ,除大树是均匀分布外 ,幼树、中树均趋于集群分布 ;马尾松种群分布格局中仅中树为集群分布 ,而幼树与大树均为均匀分布 .不同种群在不同发育阶段空间分布格局的差异与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密切相关 .不同区组对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产生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结构 空间格局 木荷 栲树 马尾松
下载PDF
马尾松-阔叶树混交异龄林生物量与生产力分配格局 被引量:101
3
作者 樊后保 李燕燕 +3 位作者 苏兵强 林德喜 刘春华 蒋宗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463-2473,共11页
在25年生的马尾松林下分别套种1年生火力楠、闽粤栲、苦储、格氏栲、青栲和拉氏栲幼苗,经过16a的培育后形成了郁闭的针阔混交异龄林。应用分层平均标准木收获法,建立相对生长方程,对上述6种混交林及马尾松纯林的生物量与生产力分配... 在25年生的马尾松林下分别套种1年生火力楠、闽粤栲、苦储、格氏栲、青栲和拉氏栲幼苗,经过16a的培育后形成了郁闭的针阔混交异龄林。应用分层平均标准木收获法,建立相对生长方程,对上述6种混交林及马尾松纯林的生物量与生产力分配格局进行了研究。6个混交林的林木总生物量分别为216.41、260.06、221.92、221.65、246.13t/hm^2及201.04t/hm^2,而马尾松纯林的生物量为204.37t/hm^2;其中地上部分占81.4%~83.7%,林分之间差异较小。在混交林中,处于主林层的马尾松生物量占林分总生物量的比例为73.5%~85.4%。在各林分生物量组成中,干材生物量最大,占总生物量的56.4%~64.8%,其它组分所占的比例依次为根(16.3%~18.6%)〉枝(9.O%~16.9%)〉皮(4.9%~7.3%)〉叶(1.1%~4.3%)。生物量的空间结构在马尾松纯林和混交林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混交林中0~9m高度的生物量分配比例(67.1%)明显大于马尾松纯林(53.7%);混交林中,在2~3m高度就出现了枝、叶的分布,而马尾松纯林中则出现在13~14m。混交林中,阔叶树根系的生物量主要集中于0~40cm土层,占根系总生物量的74%~99%,60cm以下土层则根系分布很少,而马尾松的根系则主要分布于土壤表层(0~20cm)和60cm以下土层,分别占总生物量的26%和49%。各混交林分的净初级生产力为10.60~15.25t/(hm^2·a),而马尾松纯林的生产力仅7.34t/(hm^2·a)。林分净初级生产力(NPP)与光合器官/地上部分生物量比(X1)、细根生物量/地下部分生物量比(X2)存在显著的非线形关系:NPP=5.5745+1.1985 X1+2.6479X2^2。在所研究的林分中,细根(d〈2mm)生物量占林分总生物量的平均比例为0.2%,但细根生产力占林分净生产力的平均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阔叶树 混交林 生物量 净初级生产力
下载PDF
不同治理模式对严重退化红壤抗蚀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72
4
作者 杨玉盛 何宗明 +1 位作者 林光耀 罗学升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32-37,共6页
对长汀县河田严重侵蚀地采取4种不同治理模式的土壤抗蚀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分散率、团聚状况、土壤有机质、土粒团聚度、总孔隙度、通气度等指标基本上能表征该地土壤抗蚀性;不同治理模式抗蚀性大小顺序为:模式Ⅳ>模式Ⅲ>模式... 对长汀县河田严重侵蚀地采取4种不同治理模式的土壤抗蚀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分散率、团聚状况、土壤有机质、土粒团聚度、总孔隙度、通气度等指标基本上能表征该地土壤抗蚀性;不同治理模式抗蚀性大小顺序为:模式Ⅳ>模式Ⅲ>模式Ⅱ>模式Ⅰ。采用合适的生物措施(乔、灌、草结合)、辅以必要的工程措施,是治理严重退化红壤区有效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抗蚀性 治理模式 马尾松 杨梅 土壤退化 分散率 有机质
下载PDF
五种提取马尾松基因组DNA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68
5
作者 李丹 凌定厚 《植物学通报》 CSCD 2000年第2期168-173,共6页
对于含有大量多糖如酚、酯、萜等其它二次代谢产物的松科和杉科等针叶植物 ,要从其组织中提取高质量的基因组DNA一般都比较困难。本文以马尾松 (Pinusmassoniana)针叶为材料 ,分别采取了简易提取法、高盐沉淀法、CTAB沉淀法、Ziegenhage... 对于含有大量多糖如酚、酯、萜等其它二次代谢产物的松科和杉科等针叶植物 ,要从其组织中提取高质量的基因组DNA一般都比较困难。本文以马尾松 (Pinusmassoniana)针叶为材料 ,分别采取了简易提取法、高盐沉淀法、CTAB沉淀法、Ziegenhagen法和QIAGEN公司DNeasyPlantMiniKits 5种方法提取基因组DNA ;并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限制性内切酶处理和RAPD 3种方法对所提取的DNA样品进行检测 ,将它们在DNA的产量、质量和耗时、耗费等方面的优缺点进行定量总结 ,以便在实际工作中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选取最合适的方法 ,并根据分子生态学研究工作的实际特点确定了CTAB沉淀法为最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代谢产物 基因组DNA 马尾松 分子生态学
下载PDF
马尾松火力楠混交林凋落物动态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71
6
作者 张家武 廖利平 +1 位作者 李锦芳 苏勇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3年第4期359-363,共5页
55年生马尾松火力楠混交林年凋落物总量为6284kg。ha^1,比同龄马尾松纯林增加11.2%,其中叶凋落物量占69.5%.春季马尾松火力楠混交林凋落量占全年总量的32.4%,夏季为19.1%。灌木和草本的年凋落物量在混交林中占凋落总量的3.6%,而在... 55年生马尾松火力楠混交林年凋落物总量为6284kg。ha^1,比同龄马尾松纯林增加11.2%,其中叶凋落物量占69.5%.春季马尾松火力楠混交林凋落量占全年总量的32.4%,夏季为19.1%。灌木和草本的年凋落物量在混交林中占凋落总量的3.6%,而在纯林中占18%。和纯林相比,混交林林下土壤养分状况有所改善,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1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火力楠 混交林 凋落物 营养
下载PDF
马尾松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变化及抗蚀性研究 被引量:83
7
作者 史东梅 吕刚 +1 位作者 蒋光毅 卢喜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5-39,共5页
以退耕黄壤坡地为对照,对18年生黄壤马尾松林地土壤主要物理性质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林地土壤抗蚀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林地演变为具有复层结构的针阔混交林后,土壤物理性粘粒含量和粉粒含量有所提高,土壤表层粘... 以退耕黄壤坡地为对照,对18年生黄壤马尾松林地土壤主要物理性质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林地土壤抗蚀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林地演变为具有复层结构的针阔混交林后,土壤物理性粘粒含量和粉粒含量有所提高,土壤表层粘粒含量和不同层次的砂粒含量降低;土壤容重减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土壤自然含水量、饱和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增大,林地土壤持水性和透水性得到了提高,土壤结构得到显著改善;林地土壤干筛团聚体以5~2 mm大团聚体为主,湿筛团聚体则以1~0.5 mm细团聚体为主,且在0~20 cm,20~40 cm,40~60 cm的土壤剖面中均高于对照地.马尾松林地微团聚体变化的总趋势是>0.01 mm的粗粉沙粒级的大团聚体减少,而<0.01 mm的微团聚体含量增加,尤其是0.005~0.001 mm的细粉沙粒级;马尾松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也综合反映在抗蚀性能方面,在0~20 cm,20~40 cm,40~60 cm三个土壤剖面层次其抗蚀性均高于对照地,表现了良好的水土保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物理性质 抗蚀性 马尾松 林地
下载PDF
鼎湖山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动态研究 被引量:74
8
作者 莫江明 郁梦德 孔国辉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35-341,共7页
本文用离子交换树脂袋法(lonexchangeresinbagmethod),测定了鼎湖山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动态情况。结果表明,鼎湖山马尾松林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以春季最高和夏季最低... 本文用离子交换树脂袋法(lonexchangeresinbagmethod),测定了鼎湖山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动态情况。结果表明,鼎湖山马尾松林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以春季最高和夏季最低。硝态氮在0~10cm和10~20cm两土层的年平均值分别为1.722和1.429μg.d-1.g-1干树脂,铵态氮在0~10cm和10~20cm的年平均值则分别为19.137和14.696μg.d-1.g-1干树脂。硝态氮和铵态氮在试验的大部分季节表现出显著的直线相关关系(p<0.05),表明了铵态氮供应是调节硝化速率的一个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人工林 鼎湖山 硝态氮 铵态氮 土壤
下载PDF
鼎湖山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碳素分配和贮量的研究 被引量:67
9
作者 方运霆 莫江明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05-310,共6页
鼎湖山马尾松林中 ,马尾松各器官碳含量平均为 5 4.46%,灌木层植物 48.1 0 %,草本层植物40 .2 1 %,地表现存凋落物层 5 4.40 %,以上各组分总平均为 49.2 9%。土壤碳密度为 7.3 7kg· m- 2 (深 1 0 0cm)。生态系统各组分碳贮量分别... 鼎湖山马尾松林中 ,马尾松各器官碳含量平均为 5 4.46%,灌木层植物 48.1 0 %,草本层植物40 .2 1 %,地表现存凋落物层 5 4.40 %,以上各组分总平均为 49.2 9%。土壤碳密度为 7.3 7kg· m- 2 (深 1 0 0cm)。生态系统各组分碳贮量分别为 :乔木层 68.876t·hm- 2 ,林下植物层 6.0 3 0 t· hm- 2 ,凋落物层 5 .892 t·hm- 2 ,土壤层 73 .70 5 t· hm- 2。根据研究结果 ,还对广东省马尾松林的现有碳贮量和碳吸存潜力进行了估算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鼎湖山 马尾松林 生态系统 碳分配 碳贮量 碳吸存潜力 广东
下载PDF
鼎湖山马尾松林群落生物量生产对人为干扰的响应 被引量:70
10
作者 莫江明 彭少麟 +2 位作者 Sandra Brown 孔国辉 方运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3-200,共8页
通过处理 (根据当地习惯收割凋落物和林下层 )和保护 (无任何人为干扰 )样地的比较 ,在 10 a时间里研究了鼎湖山生物圈保护区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林群落生物量生产对人为干扰的响应。 1990~ 1995年 ,由于人为干扰活动而直接从处... 通过处理 (根据当地习惯收割凋落物和林下层 )和保护 (无任何人为干扰 )样地的比较 ,在 10 a时间里研究了鼎湖山生物圈保护区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林群落生物量生产对人为干扰的响应。 1990~ 1995年 ,由于人为干扰活动而直接从处理样地取走的有机质总量为 2 1.2 1t/hm2 。 1990~ 2 0 0 0年 ,保护样地林下层生物量以 34%~ 5 3%的年增长速率从 2 .2 3t/hm2 逐年提高 ,至 1995年达到高峰 (11.10 t/hm2 ) ,之后因与乔木层马尾松生长竞争原因而下降至 9.4 4 t/hm2 ;地表凋落物主要来源于林下层植物且地表凋落物量变化与林下层生物量变化相类似。在整个试验过程 ,尽管保护样地和处理样地乔木层马尾松个体总数均随时间而减少 ,但它们的总生物量则随时间而增加且其增加的速率随时间和样地不同而异。 1990~ 1995年 ,保护样地总生物量增加了 38.3% (从 81.2 t/hm2增至 112 .3t/hm2 ) ,较处理样地 (收获林下层和凋落物 )总生物量增加的百分比高 4 .7个百分点 (33.6 % ,从 98.8t/hm2增至 132 .0 t/hm2 )。然而 ,1995~ 2 0 0 0年 ,保护样地总生物量增加的百分比为 2 9.1% (从 112 .3t/hm2 增至 14 5 .0 t/hm2 ) ,较处理样地 (1995~ 2 0 0 0年也停止人为干扰 )增加的百分比却低 3.2个百分点 (32 .3% ,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干扰 生物量生产 马尾松 退化 恢复 鼎湖山
下载PDF
马尾松造林密度效应研究 被引量:87
11
作者 谌红辉 丁贵杰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2-98,共7页
用造林密度试验林的 11a逐年观测资料 ,分析了造林密度对生长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结果表明 :A、B、C、D(16 6 7、3333、5 0 0 0、6 6 6 7株·hm- 2 ) 4种不同造林密度对林分生长、林分结构及出材量均有显著影响 ,其中林分胸径、单株... 用造林密度试验林的 11a逐年观测资料 ,分析了造林密度对生长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结果表明 :A、B、C、D(16 6 7、3333、5 0 0 0、6 6 6 7株·hm- 2 ) 4种不同造林密度对林分生长、林分结构及出材量均有显著影响 ,其中林分胸径、单株材积 ,冠幅、冠高比随密度增大而减小 ,蓄积、高径比、自然稀疏强度随密度增大而增大 ,初始间伐期随密度增大而提前 ,造林密度对树高生长无显著影响 ;随着密度增大 ,林分总出材量、小径阶株数百分比及小径材出材量所占的比例增大 ,11年生林分C、D密度总出材量比A密度分别高 34 0 %、4 3 0 % ;经出材量、生产成本与产值核算 ,培育短周期工业用材林宜采用B~C间的密度 (3333~ 5 0 0 0株·hm- 2 ) ,培育大、中径材宜采用A~B(16 6 7~ 3333株·hm- 2 )间的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造林密度 密度效应 经济分析 出材量
下载PDF
常绿阔叶林演替过程中马尾松消退的原因 被引量:61
12
作者 丁圣彦 宋永昌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8年第8期755-760,共6页
通过对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的群落生态学调查,确认马尾松(PinusmasonianaLamb.)属于常绿阔叶林演替过程中的消退种。为了揭示马尾松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的消退原因,对各演替阶段群落中的生... 通过对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的群落生态学调查,确认马尾松(PinusmasonianaLamb.)属于常绿阔叶林演替过程中的消退种。为了揭示马尾松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的消退原因,对各演替阶段群落中的生态因子,特别是光照强度的实地测定,得知马尾松群落内光照强度过低,常使马尾松更新苗处于光补偿点之下,难以正常生长。成树在演替过程中的衰退则是由于其它常绿阔叶树种,如木荷(SchimasuperbaGardn.etChamp.)、栲树(CastanopsisfargesiFranch.)等耐荫树种的抑制而使其物质合成能力逐渐减弱,物质分解能力逐渐加强,以致在常绿阔叶林演替的过程中逐渐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消退种 演替 常绿阔叶林
下载PDF
马尾松舒根型容器苗培育技术研究 被引量:68
13
作者 秦国峰 吴天林 +3 位作者 金国庆 鄢振武 陈高杰 蔡忠明 《浙江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8-73,共6页
主要报道应用舒根型容器与半轻型基质 ,培育马尾松优质容器苗 3年的研究结果。①舒根型容器培育苗木 ,根系顺导向槽往下伸展 ,不会形成卷曲根 ,并可通过空气自然截根 ,促进产生大量侧、须根 ,同时根系与基质紧密结合形成牢固的根团 ,有... 主要报道应用舒根型容器与半轻型基质 ,培育马尾松优质容器苗 3年的研究结果。①舒根型容器培育苗木 ,根系顺导向槽往下伸展 ,不会形成卷曲根 ,并可通过空气自然截根 ,促进产生大量侧、须根 ,同时根系与基质紧密结合形成牢固的根团 ,有利于提高造林成活率 ;②两种舒根型容器相比较 ,以盒式容器为优 ,苗高生长与苗株生物量要比管形容器分别大 12 .8%与 2 4.6 % ,茎根比小 ,根系发达 ,苗木质量高 ;③在基质比较试验中 ,按苗木生长、根系数量、理化性能与保水供肥性能 4项综合权衡 ,1994年以I号基质最好 ,其次是Ⅲ号、Ⅳ号基质 ,1995年与 1996年以Ⅰ号基质为优。这几种优良基质是以树皮粉 ,锯木屑与猪栏粪等配制而成。 3年的试验结果表明 ,半轻型基质以 1/ 3树皮粉、1/ 3有机质 (锯木屑、猪栏粪等 )、1/ 3营养土 (林地表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容器育苗 舒根型容器 半轻型基质
下载PDF
松墨天牛幼虫在马尾松树上垂直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57
14
作者 陈顺立 王玲萍 +2 位作者 黄金聪 余培旺 程保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97-300,共4页
松墨天牛在被害马尾松树上的分布研究表明 :松墨天牛幼虫的数量随胸径的增大而增多 ;带虫株率随胸径的增大而减少 ;幼虫在树干上的分布数量下段 >中段 >梢段 .树干 2 m以下带虫量占整株的 2 0 .35 % ,因此 ,在虫情调查时可以调查 ... 松墨天牛在被害马尾松树上的分布研究表明 :松墨天牛幼虫的数量随胸径的增大而增多 ;带虫株率随胸径的增大而减少 ;幼虫在树干上的分布数量下段 >中段 >梢段 .树干 2 m以下带虫量占整株的 2 0 .35 % ,因此 ,在虫情调查时可以调查 2 m以下的树干来估测全树的虫口密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墨天牛 垂直分布 马尾松害虫 幼虫
下载PDF
南方红壤丘陵区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现状、成因及防治 被引量:74
15
作者 何圣嘉 谢锦升 +3 位作者 杨智杰 尹云锋 李德成 杨玉盛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1年第6期65-70,共6页
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已经成为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治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分析南方红壤丘陵区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从马尾松林下植被状况、人为干扰、地形、降雨侵蚀力、土壤性状等方面综合探讨了马尾松林下水... 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已经成为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治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分析南方红壤丘陵区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从马尾松林下植被状况、人为干扰、地形、降雨侵蚀力、土壤性状等方面综合探讨了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的成因。认为:林下植被匮乏是造成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掠夺性人为干扰是造成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破碎的地形、较高的降雨侵蚀力和土壤可蚀性则为林下水土流失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总结了诸如微地形改造、林下补植、封禁保护等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功经验,以期为今后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水土流失 林下植被 南方红壤丘陵区
下载PDF
抚育间伐对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与碳贮量的影响 被引量:72
16
作者 明安刚 张治军 +3 位作者 谌红辉 张显强 陶怡 苏勇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6,共6页
对广西大青山林区不同间伐强度下25年生马尾松人工林碳贮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间伐措施有利于提高马尾松乔木层生物量和碳贮量,不利于林下地被物和凋落物生物量和碳的累积,重度、中度和轻度间伐下马尾松林乔木层碳贮量分别高出对照11.4... 对广西大青山林区不同间伐强度下25年生马尾松人工林碳贮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间伐措施有利于提高马尾松乔木层生物量和碳贮量,不利于林下地被物和凋落物生物量和碳的累积,重度、中度和轻度间伐下马尾松林乔木层碳贮量分别高出对照11.47%,11.78%和14.49%,林下植被层分别低于对照20.82%,19.80%和0.20%,凋落物层分别低于对照15.81%,2.87%和27.31%;间伐对土壤层碳贮量和生态系统碳贮量总量无显著影响,但有降低土壤碳贮量和增加生态系统碳贮量总量的趋势,土壤碳贮量分别低于对照4.15%,1.83%和5.53%,生态系统碳贮量总量分别高出对照2.62%,4.19%和3.58%,但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间伐措施对各器官碳贮量在乔木层的分配无显著影响,各处理均表现为树干(53.38%~ 60.12%)>树根(15.70%~ 16.74%)>树皮(12.88%~ 14.38%)>树枝(7.53%9.12%)>树叶(2.27%~ 2.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育间伐 马尾松 人工林 生物量 碳贮量 分配
下载PDF
马尾松无性系种子园半同胞子代变异分析和家系选择 被引量:65
17
作者 季孔庶 樊民亮 徐立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3-49,共7页
以福建省漳平五一林场马尾松无性系种子园自由授粉子代半同胞家系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树高、胸径、材积、冠幅、通直度、高径比、冠径比、木材基本密度、管胞长度和宽度、管胞长宽比等性状,发现家系间除管胞长宽比性状差异显著,其余性状... 以福建省漳平五一林场马尾松无性系种子园自由授粉子代半同胞家系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树高、胸径、材积、冠幅、通直度、高径比、冠径比、木材基本密度、管胞长度和宽度、管胞长宽比等性状,发现家系间除管胞长宽比性状差异显著,其余性状均达差异极显著,暗示着马尾松种子园半同胞家系间存在较为丰富的变异,具选育潜力。8年生林分内各性状的家系遗传力以树高性状为最高(0·691),其次是木材基本密度(0·640)。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生长量性状的改良可间接改善通直度,且生长量性状与木材基本密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木材基本密度与管胞长度和宽度不相关。采用10%入选率,发现5年生林分和8年生林分入选家系一致,材积遗传增益分别达19·74%和19·23%,且5年生林分和8年生林分生长量性状的遗传相关极显著,认为马尾松制浆造纸材短轮伐期的初选年龄可确定为5年生;根据性状遗传力的相对大小和典型相关分析的结果,认为马尾松家系选择可适当注重树高生长量指标。以树高和材积为选择指标,按照10%入选率,兼顾材性和种子园内无性系的开花结实情况,筛选出制浆造纸材短轮伐期优良家系12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无性系种子园 子代测定 性状变异 家系选择
下载PDF
不同林木凋落物分解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46
18
作者 徐秋芳 钱新标 桂祖云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1998年第1期27-31,共5页
杉木、马尾松和檫树3种林木凋落物室内混土培养的结果表明:杉木、马尾松凋落物分解造成土壤pH值下降;杉木凋落物的分解还使土壤水解氮和有效磷缺乏,而檫树和马尾松处理则能提供比对照更多的有效养分。3类凋落物分解均能显著增加... 杉木、马尾松和檫树3种林木凋落物室内混土培养的结果表明:杉木、马尾松凋落物分解造成土壤pH值下降;杉木凋落物的分解还使土壤水解氮和有效磷缺乏,而檫树和马尾松处理则能提供比对照更多的有效养分。3类凋落物分解均能显著增加过氧化氢酶、脲酶、纤维素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其中檫树处理的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最强。杉木凋落物并未使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高于其他处理,但它能很好激活纤维素酶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马尾松 檫树 枯落物 森林土 土壤化学分析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马尾松潜在分布影响预估的多模型比较 被引量:65
19
作者 张雷 刘世荣 +1 位作者 孙鹏森 王同立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91-1105,共15页
物种分布模型被广泛应用于评估气候变化对物种分布的影响。随着计算机和统计学的发展,模拟物种分布的模型层出不穷,但对这些模型的相对表现知之甚少,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对比分析,以便更可靠地评估气候变化的影响。该文采用3个比较新颖的... 物种分布模型被广泛应用于评估气候变化对物种分布的影响。随着计算机和统计学的发展,模拟物种分布的模型层出不穷,但对这些模型的相对表现知之甚少,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对比分析,以便更可靠地评估气候变化的影响。该文采用3个比较新颖的组合集成学习(ensemble learning)模型(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广义助推法和Neural Ensembles)、3个常规模型(广义线性模型、广义加法模型和分类回归树)、3个大气环流模型(global circulation model,GCM)(MIROC32_medres,JP;CCCMA_CGCM3,CA;BCCR-BCM2.0,NW)和一个气体排放情景(SRES_A2),模拟分析了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历史基准气候(1961-1990)和未来3个不同时期(2010-2039,2020s;2040-2069,2050s;2070-2099,2080s)的潜在分布。基于环境阈值方法选择物种不发生区,依据Climate China软件进行当前和未来气候数据的降尺度处理,采用接收机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下的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Kappa值和真实技巧统计法(true skill statistic,TSS)以及马尾松种子区划范围来评价模型的预测精度。结果表明:6个物种分布模型都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但组合集成学习模型的预测精度稍高于其他常规模型,其中RF的预测精度最高。3个GCM和6个模型模拟条件下,马尾松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格局既有一致性也有异同性。一致性表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尾松分布区将逐渐向北迁移,未来潜在分布区的面积将逐渐增加;异同性表现在:在不同模型和不同气候情景下,马尾松潜在分布区的迁移距离和面积变化幅度不同,其中NW模式下预测的变化幅度小于CA和JP模式;RF模型预测的分布区迁移距离和面积变化幅度最大。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马尾松的18个潜在分布空间预测图(6个模型×3GCM)之间的差异也逐渐增大,其中空间不一致性地区主要集中发生在马尾松潜在分布区的北部和西部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组合集成学习技术 模型比较 马尾松 物种分布模拟
原文传递
马尾松纯林改造成针阔混交林后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 被引量:58
20
作者 樊后保 李燕燕 +3 位作者 黄玉梓 林德喜 袁颖红 黄荣珍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7-81,共5页
在25a生的马尾松林下分别套种火力楠、闽粤栲、苦槠、格氏栲、青栲和拉氏栲等阔叶树种的1a生幼苗,16年后形成郁闭的针阔混交异龄林。土壤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在马尾松林下套种阔叶树(除青栲外)明显增加了林下表层土壤(0~20cm)的有... 在25a生的马尾松林下分别套种火力楠、闽粤栲、苦槠、格氏栲、青栲和拉氏栲等阔叶树种的1a生幼苗,16年后形成郁闭的针阔混交异龄林。土壤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在马尾松林下套种阔叶树(除青栲外)明显增加了林下表层土壤(0~20cm)的有机质含量。各林分下土壤全K、全Mg、全Ca、全N和全P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1.41,6.64,4.33,1.45.0.46g/kg,表明土壤K、Mg、Ca的含量比较丰富,而N和P则相对缺乏,营造混交林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土壤N、P含量。所有混交林深层土壤(20~60cm)的有效N、P含量均大于马尾松纯林,而有效K的含量则相反。混交林下0~20cm,20~40cm和40~60cm土壤的平均pH值分别为4.40,4.61和4.68,而马尾松纯林下各土层的pH值则依次为4.39,4.41及4.42,说明在马尾松林下套种阔叶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20cm以下土层的活性酸度。套种阔叶树(除苦槠外)后由于降低了土壤交换性酸度,增加了土壤盐基离子浓度,从而明显提高了土壤盐基饱和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阔叶树 混交林 土壤化学性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