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平”字本义训释考辨 被引量:1
1
作者 连登岗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70-74,共5页
《尔雅》释"平"为"大野曰平。"《说文解字》释"平"为"语平舒也。"《汉语大词典》释"平"的本义是"平坦";《汉语大字典》释"平"的本义是"宁静;安适"。... 《尔雅》释"平"为"大野曰平。"《说文解字》释"平"为"语平舒也。"《汉语大词典》释"平"的本义是"平坦";《汉语大字典》释"平"的本义是"宁静;安适"。其实,"平野、平地"是"平"的本义;"语平舒"是它在中古使用的引申义;"平坦"、"宁静;安舒"是"平"的"平野、平地"义的引申义。"平"与"坪"是古今字;"平"最初的形体具有多种,其构意已无法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义 引申义 古今字
下载PDF
粤语、平话和南方民族语中的元音前高化现象 被引量:2
2
作者 毕谦琦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4-61,共8页
粤语和平话中的元音前高化音变现象非常突出,这一现象在南方少数民族语言中的中古汉借词中也有体现。发生前高化的元音来自中古的外转,并且都是长元音,由于i介音的影响而前高化。这一音变应是在南宋时期在古岭南汉语中发生,又通过借词... 粤语和平话中的元音前高化音变现象非常突出,这一现象在南方少数民族语言中的中古汉借词中也有体现。发生前高化的元音来自中古的外转,并且都是长元音,由于i介音的影响而前高化。这一音变应是在南宋时期在古岭南汉语中发生,又通过借词进入民族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语 汉借词 元音前高化 链变
原文传递
甲骨文、金文所谓“乎”字当释为“平”字 被引量:4
3
作者 王森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18-328,共11页
根据古文字材料,《说文》中的"丂"字至少有四个字形来源,甲骨文、金文中的"■"字,其下部所从"丂"形是"杖"字的初文,应当将其释为"平"字。"平"字本义指"抨击",... 根据古文字材料,《说文》中的"丂"字至少有四个字形来源,甲骨文、金文中的"■"字,其下部所从"丂"形是"杖"字的初文,应当将其释为"平"字。"平"字本义指"抨击",在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中,均可用作使令动词。"■(平)"与"兮"字没有任何联系。真正的"乎"字来源于"虖"字,出现时代较晚,与"兮"字有紧密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字考释
下载PDF
张仲景“平人”观对临床“无症可辨”的启示 被引量:9
4
作者 肖啸 张琦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1624-1627,1642,共5页
'平人'通常被认为是健康人。通过对《伤寒杂病论》相关条文的分析,可以发现,张仲景所谓'平人'只是貌似无病之人,其实质是内有邪气伏藏或内有虚损之人。其特点与临床中'无症状'型患者相似。根据张仲景'平人&... '平人'通常被认为是健康人。通过对《伤寒杂病论》相关条文的分析,可以发现,张仲景所谓'平人'只是貌似无病之人,其实质是内有邪气伏藏或内有虚损之人。其特点与临床中'无症状'型患者相似。根据张仲景'平人'观的特点,当遇临床'无症可辨'时可参考如下策略:做到四诊合参,尤重舌、脉、腹诊;细询病史,知晓伏邪的成因及类型特点;辨析体质,了解疾病发展的倾向性及对某种邪气的易感性;明确诱因,饮食劳倦或情志刺激往往会打破'无症可辨'的假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仲景 无症可辨 伤寒论 金匮要略
原文传递
广东洪兵围攻广州军事舆图考释之三——关于平洲的舆图及其档案 被引量:3
5
作者 郑永华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1-128,共8页
英国国家档案馆庋藏的清代咸丰年间广东洪兵围攻广州中文传统舆图,是蕴含着丰富历史信息的实录档案,尤其在相关文献记载未能存留或叙述不尽详细的情况下,更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本文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档案及其他文献记载,... 英国国家档案馆庋藏的清代咸丰年间广东洪兵围攻广州中文传统舆图,是蕴含着丰富历史信息的实录档案,尤其在相关文献记载未能存留或叙述不尽详细的情况下,更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本文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档案及其他文献记载,对编号为F.O.931/1897的平洲舆图及相关文字档案,做了较为具体的考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洪兵 传统舆图 考释
原文传递
北宋王韶《平戎策》相关问题再考释
6
作者 贾连港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2-52,214,共12页
王韶《平戎策》的思想渊源,可追至向宝、王雱等人的影响,同时也得益于其个人实地考察的体悟。《平戎策》以攻取西夏为最终目标,并进一步细分成三个紧密相连的步骤。由于《平戎策》在流传中出现残缺、变异,只能通过现存策文的节文管窥其... 王韶《平戎策》的思想渊源,可追至向宝、王雱等人的影响,同时也得益于其个人实地考察的体悟。《平戎策》以攻取西夏为最终目标,并进一步细分成三个紧密相连的步骤。由于《平戎策》在流传中出现残缺、变异,只能通过现存策文的节文管窥其全文概要、整体战略构想及第一策的主要内容。今存策文的文本大致可分为官方系统和私人系统,两大系统节录有别,但核心内容并不冲突。从时代背景看,王韶上奏《平戎策》并受到了神宗君臣的重视,是在熙宁初年宋朝转向开边的政策趋于明朗之时,与宋廷对外政策的曲折转向相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王韶 戎策》 拓边运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