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野生大豆接种大豆疫霉根腐病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13
1
作者 张淑珍 靳立梅 +5 位作者 徐鹏飞 陈维元 吴俊江 李文滨 邱丽娟 常汝镇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44-1048,共5页
对大豆疫霉根腐病菌胁迫下抗感不同野生大豆品种根、茎、叶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接种疫霉根腐病菌1号生理小种后,抗病野生大豆根和茎中的PAL活性在病程的大部分阶段比相应对照增加,并且变化的幅... 对大豆疫霉根腐病菌胁迫下抗感不同野生大豆品种根、茎、叶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接种疫霉根腐病菌1号生理小种后,抗病野生大豆根和茎中的PAL活性在病程的大部分阶段比相应对照增加,并且变化的幅度较大,而感病品种相反。抗感野生大豆叶中PAL活性与对照相比变化幅度均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疫霉根腐病 野生大豆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 活性变化
下载PDF
黑龙江省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毒力类型及15号小种的首次报道 被引量:9
2
作者 张淑珍 吴俊江 +8 位作者 徐鹏飞 李文滨 左豫虎 邱丽娟 常汝镇 陈晨 王金生 于安亮 靳立梅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9-234,共6页
对在黑龙江省建三江农场、佳木斯、黑河、鸡西、双鸭山、宾县、双城、阿城、巴彦、宁安、海伦、绥化、宝清、延寿采集的具有典型病症的262份病株,用病组织法共分离出60个菌株,鉴定出1号、3号、15号、17号4个生理小种,病原菌可以划分为1... 对在黑龙江省建三江农场、佳木斯、黑河、鸡西、双鸭山、宾县、双城、阿城、巴彦、宁安、海伦、绥化、宝清、延寿采集的具有典型病症的262份病株,用病组织法共分离出60个菌株,鉴定出1号、3号、15号、17号4个生理小种,病原菌可以划分为16个毒性类型,其中有12种毒力型为中间类型,表明分离到病原菌菌株具有十分复杂的毒性类型。60%的菌株为1号生理小种,证明1号小种为黑龙江省的流行优势生理小种,15号生理小种在中国首次被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疫霉根腐病 菌株 15号小种
下载PDF
吉林、辽宁大豆品种(系)对大豆疫病的抗病基因鉴定 被引量:8
3
作者 隋喆 黄静 +3 位作者 马振川 施晓璐 谢晶 文景芝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4-98,共5页
采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法评价了吉林和辽宁省49个主栽品种(系)对Phytophthora sojae13个不同致病型标准菌系的抗性。与鉴别寄主的比较分析表明,铁丰29,吉育67,沈农9号,吉育80推导含有Rps3a基因;铁丰31,吉育45,吉育90,九农34,铁豆42,铁豆43... 采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法评价了吉林和辽宁省49个主栽品种(系)对Phytophthora sojae13个不同致病型标准菌系的抗性。与鉴别寄主的比较分析表明,铁丰29,吉育67,沈农9号,吉育80推导含有Rps3a基因;铁丰31,吉育45,吉育90,九农34,铁豆42,铁豆43,铁豆44推导含有Rps3a和Rps1d双基因;辽豆18推导含有Rps3a和Rps1k双基因;辽豆17推导含有Rps1d和Rps6双基因;辽豆21,辽豆22和辽豆24推导含有Rps1a基因;九农29和九农35推导含有Rps1k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大豆疫霉根腐病 抗性鉴定 抗病基因
下载PDF
Evaluation of phytophthora root rot-resistant <i>Capsicum annuum</i>accessions for resistance to phytophthora foliar blight and phytophthora stem blight
4
作者 Byron L. Candole Patrick J. Conner Pingsheng J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2年第5期732-737,共6页
A mixture of six Georgia isolates of 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 the causal agent of phytophthora blight, were used for greenhouse mass screening of over 700 accessions of Capsicum annuum for both stem blight and fo... A mixture of six Georgia isolates of 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 the causal agent of phytophthora blight, were used for greenhouse mass screening of over 700 accessions of Capsicum annuum for both stem blight and foliar blight. From this screening, it was determined that resistance to both forms of the disease were relatively common in the germplasm, but resistance to one form of the disease was not strongly correlated to resistance to the other form. Ten accessions previously shown to possess root rot resistance were tested for resistance to stem rot and leaf blight, and were found to also be highly resistant to these forms of the disease. It appears that single accessions have resistance to foliar, stem and root rot caused by P. capsici, which may simplify breeding for resistance to all three forms of the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pper phytophthora Blight root rot stem Blight FOLIAR Blight
下载PDF
The disease reactions of heirloom bell pepper “California Wonder” to <i>Phytophthora capsici</i>
5
作者 Byron L. Candole Patrick J. Conner +2 位作者 Cecilia McGregor Vickie Waters Pingsheng J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2年第3期417-424,共8页
Greenhouse studies were performed to determine the reactions of 10 “California Wonder” (Capsicum annuum) accessions to the three forms of Phytophthora blight (root rot, stem blight and foliar blight) caused by Phyto... Greenhouse studies were performed to determine the reactions of 10 “California Wonder” (Capsicum annuum) accessions to the three forms of Phytophthora blight (root rot, stem blight and foliar blight) caused by Phytophthora capsici. Differences in root rot, stem blight and foliar blight severities among accessions were significant. The accessions consistently differentiated into two groups across the three disease syndromes. 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 markers showed variability both within and between accessions of California Wonder. The variability in the responses to the three forms of Phytophthora blight does not warrant its usefulness as a standard susceptible control in studies involving the Capsicum-P. capsici patho-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pper phytophthora Blight root rot stem Blight FOLIAR Blight SSR
下载PDF
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的药剂筛选 被引量:1
6
作者 崔人方 黄静 文景芝 《大豆科技》 2011年第3期18-21,共4页
采用实验室测定和温室盆栽方法研究了8种杀菌剂对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菌丝生长和繁殖的影响及它们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接种防治效果。结果表明,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97%甲霜灵可湿性粉剂和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对大豆... 采用实验室测定和温室盆栽方法研究了8种杀菌剂对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菌丝生长和繁殖的影响及它们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接种防治效果。结果表明,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97%甲霜灵可湿性粉剂和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对大豆疫霉菌的菌丝生长和繁殖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该3种药剂能够明显抑制菌丝生长,抑制中浓度(EC50)值依次为0.1208μg/mL、0.1563μg/mL和0.3603μg/mL。浓度为10.0μg/mL时,对孢子囊形成和萌发的抑制率均为100%,对卵孢子形成抑制率分别为64.5%、59.5%和55.0%。接种防治试验结果显示,以上3种药剂喷药后7d防效依次为73.4%、68.8%和60.5%,其余的5种杀菌剂防治效果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疫霉根腐病 杀菌剂 药剂筛选
下载PDF
大豆疫霉根腐病相关miRNA的鉴定 被引量:1
7
作者 郭娜 崔晓霞 +4 位作者 赵晋铭 闫强 武晓玲 窦道龙 邢邯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66-670,共5页
microRNA(miRNA)是近年来在真核生物中发现的一类具有调控功能的非编码RNA,通过碱基互补在基因转录和转录后水平调控靶基因的表达,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并在响应多种生物及非生物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利用大豆疫霉菌2号生理小种(P6... microRNA(miRNA)是近年来在真核生物中发现的一类具有调控功能的非编码RNA,通过碱基互补在基因转录和转录后水平调控靶基因的表达,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并在响应多种生物及非生物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利用大豆疫霉菌2号生理小种(P6497)接种8个栽培大豆品种,通过Northern blotting技术,对大豆中的7个保守miRNAs进行检测。结果发现,有6个miRNAs在这8个大豆栽培品种中都有表达,但在接种病原菌前后没有明显的差异。使用高通量的小分子RNA芯片技术检测差异表达的miRNAs。利用抗性品种Williams 82和感病品种Williams分别接种P6497,获得部分与大豆疫霉菌侵染相关的miRNAs。结果显示,部分miRNAs可能参与调控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大豆 保守miRNA NORTHERN BLOTTING 大豆疫霉根腐病
下载PDF
大豆品种绥农10抗疫霉根腐病遗传分析及抗病基因的SSR标记 被引量:6
8
作者 于安亮 徐鹏飞 +8 位作者 王金生 张淑珍 吴俊江 李文滨 陈维元 李宁辉 范素杰 王欣 姜良宇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62-466,共5页
用子叶法接种大豆疫霉根腐病1号生理小种,分析抗病亲本绥农10和感病寄主Williams的杂交F1、F2、F3的抗病性。结果表明,F1单株均表现为抗病;F2群体抗感分离比例符合3∶1;由F2感病单株衍生出的F3株系均表现感病,F2抗病单株衍生出的F3株系... 用子叶法接种大豆疫霉根腐病1号生理小种,分析抗病亲本绥农10和感病寄主Williams的杂交F1、F2、F3的抗病性。结果表明,F1单株均表现为抗病;F2群体抗感分离比例符合3∶1;由F2感病单株衍生出的F3株系均表现感病,F2抗病单株衍生出的F3株系抗感分离株系比值符合1∶2;说明绥农10中对大豆疫霉根腐病1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受1对单显性基因控制,将该抗病基因拟名为RpsSN10。用500对大豆SSR引物和124株绥农10/Wil-liamsF2分离群体对RpsSN10基因进行定位,将RpsSN10基因定位在F连锁群上,其中标记Satt423和Satt149与RpsSN10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9.8cM和11.2cM,并分别位于目的基因的两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大豆疫霉根腐病 SSR标记 抗性遗传 抗病基因
下载PDF
野生大豆接种大豆疫霉根腐病菌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 被引量:8
9
作者 程鹏 徐鹏飞 +4 位作者 范素杰 靳立梅 吴俊江 王金生 张淑珍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7-201,共5页
对大豆疫霉菌胁迫下抗感不同野生大豆根、茎、叶中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的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抗病野生大豆接种后叶中POD活性在病程的大部分阶段高于感病野生大豆,同时高于未接种植株;而根和茎中的POD酶活性在病... 对大豆疫霉菌胁迫下抗感不同野生大豆根、茎、叶中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的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抗病野生大豆接种后叶中POD活性在病程的大部分阶段高于感病野生大豆,同时高于未接种植株;而根和茎中的POD酶活性在病程的大部分阶段有所增加,但变化幅度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疫霉根腐病 野生大豆 过氧化物酶(POD)
下载PDF
不吸水链霉菌公主岭变种诱导大豆抗病性与根际土壤微环境的变化 被引量:5
10
作者 杜茜 初佳芮 +5 位作者 郭永霞 张正坤 张金花 彭辉 陈光 李启云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7-107,共11页
不吸水链霉菌公主岭变种(农抗"769")是一株来源于土壤中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农用链霉菌,为明确农抗"769"对大豆抗疫霉根腐病的免疫诱抗作用及对大豆生长土壤微环境的影响,对盆栽种植不同大豆品种... 不吸水链霉菌公主岭变种(农抗"769")是一株来源于土壤中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农用链霉菌,为明确农抗"769"对大豆抗疫霉根腐病的免疫诱抗作用及对大豆生长土壤微环境的影响,对盆栽种植不同大豆品种植株进行下胚轴创伤接种,鉴定大豆幼苗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接种7 d后测定幼苗叶片PAL、PPO、MDA、SOD、CAT、POD、GLU的活性及Chl的含量。小区试验采取随机区组设计,在大豆播种后以农抗"769"菌液浇灌,采用稀释平板法测定不同生育期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真菌、放线菌菌群数量,并测定土壤中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等生物酶的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农抗"769"菌液浇灌后不同品种的大豆幼苗在抵御疫霉根腐病侵染时发病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4个品种在农抗"769"诱导下抗性顺序为:Williams 82>沈农9号>九农21>Jack,分别比对照提高74.74%、68.82%、14.32%和8.30%。农抗"769"诱导可增强大豆幼苗的诱导抗性,且在病原菌侵入时具有更强的系统抗性。在病原菌与农抗"769"的双重诱导下,PAL、PPO、SOD、CAT、GLU表达量分别比对照提高95.22%、34.55%、9.46%,73.01%和10.71%,Chl的含量比对照高18.19%;MDA比对照降低了33.47%,POD活性比对照降低0.69%,差异不显著。农抗"769"菌液浇灌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优化及土壤酶活性升高具有促进作用。农抗"769"菌液浇灌后大豆植株根际土壤中可培养细菌、放线菌菌群数量增加,真菌菌群数量降低,根际土壤中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与对照相比最高分别提高342.59%、73.98%和150.27%,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不显著。农抗"769"诱导可提升大豆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并对其生长的土壤微环境的改良具有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吸水链霉菌公主岭变种(农抗“769”) 大豆 疫霉根腐病 诱导抗性 微生物种群 土壤酶活
下载PDF
野生大豆接种大豆疫霉根腐病菌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 被引量:5
11
作者 徐鹏飞 鹿文成 +11 位作者 靳立梅 吴俊江 李文滨 邱丽娟 常汝镇 王金生 范素杰 李宁辉 王欣 姜良宇 张小明 张淑珍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1-35,共5页
对大豆疫霉菌胁迫下抗感不同野生大豆根、茎、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的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接种大豆疫霉根腐病菌后,抗感野生大豆根、茎、叶中SOD活性在病程的大部分阶段多高于相应对照,且总体而... 对大豆疫霉菌胁迫下抗感不同野生大豆根、茎、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的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接种大豆疫霉根腐病菌后,抗感野生大豆根、茎、叶中SOD活性在病程的大部分阶段多高于相应对照,且总体而言,抗病野生大豆比感病野生大豆SOD活性较相应对照增幅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疫霉根腐病 野生大豆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下载PDF
大豆与疫霉菌非亲和互作早期差异显示基因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永刚 李岩 +2 位作者 刘文文 杨明秀 文景芝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13-418,共6页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大豆的毁灭性病害。为了深入了解大豆对疫霉菌的分子抗病机制,以大豆疫霉菌1号生理小种游动孢子接种抗性品种绥农10的根部及下胚轴,通过反转录差异显示技术分离到疫霉菌侵染0、0.5、1、2和4h后大豆下胚轴和茎部的差异...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大豆的毁灭性病害。为了深入了解大豆对疫霉菌的分子抗病机制,以大豆疫霉菌1号生理小种游动孢子接种抗性品种绥农10的根部及下胚轴,通过反转录差异显示技术分离到疫霉菌侵染0、0.5、1、2和4h后大豆下胚轴和茎部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至少有8个基因与抗病相关。接种后0.5 h开始上调表达的有肉桂酸-4-羟化酶基因、ATP合成酶β亚基基因,以及类花生泛素结合酶基因;接种后1h和2h依次开始上调表达的有尿苷二磷酸-N-乙酰基-α-D-氨基半乳糖基因和豌豆蓝铜蛋白基因;接种后4 h才上调表达的有TGA型碱性亮氨酸拉链基因、大豆环孢素基因和14-3-3蛋白基因。这8个基因中有1个基因与信号传导有关、4个基因与抗病和防御有关、2个基因与转录调控有关、1个基因与能量代谢有关。研究表明,以上8个基因在疫霉菌游动孢子萌发、侵入大豆和在大豆体内扩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疫霉根腐病 抗病机制 非亲和互作 反转录差异显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