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施用不同肥料对红哺鸡竹林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4
1
作者 郭子武 虞敏之 +3 位作者 郑连喜 杨清平 李迎春 陈双林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667-2671,共5页
为了给笋用竹林土壤合理补充养分提供科学依据,以红哺鸡竹(Phyllostachys iridescens)为对象,开展了长期施用不同肥料(生物有机肥、复合肥、菜籽饼肥和不施肥(对照))竹林2年生立竹叶片C、N、P化学计量学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叶片C、N、... 为了给笋用竹林土壤合理补充养分提供科学依据,以红哺鸡竹(Phyllostachys iridescens)为对象,开展了长期施用不同肥料(生物有机肥、复合肥、菜籽饼肥和不施肥(对照))竹林2年生立竹叶片C、N、P化学计量学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叶片C、N、P含量分别为514.26~582.77、18.25~30.20、1.20~1.75mg·g-1,施肥竹林均极显著或显著高于对照竹林,以施菜籽饼肥竹林叶片C含量最高,施生物有机肥竹林叶片N、P含量最高;叶片C:N、C:P分别为18.71~35.02、304.41~458.52,总体上施肥竹林较对照竹林极显著降低,施肥竹林N、P养分利用效率显著降低;叶片N:P为15.28~17.12,相对稳定,施肥竹林与对照竹林无显著差异;叶片N、P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N含量与N:P相关性不显著,而P含量与N:P呈极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哺鸡竹 施肥 化学计量学 养分利用效率
原文传递
刚竹属3种重要散生竹光系统Ⅰ基因(Lhca1)的克隆、序列分析和蛋白结构预测 被引量:8
2
作者 唐文莉 彭镇华 高健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9-115,共7页
光系统Ⅰ(PSⅠ)在植物光合系统中具有重要功能,Lhca1是编码PSⅠ复合物中最主要的捕光色素蛋白LHCⅠ的基因。该研究采用RT-PCR法,从毛竹中克隆了捕光叶绿素a/b结合蛋白基因LhcaPe01(GenBank EU035496)的全长,从红壳竹和角竹中克隆了长度... 光系统Ⅰ(PSⅠ)在植物光合系统中具有重要功能,Lhca1是编码PSⅠ复合物中最主要的捕光色素蛋白LHCⅠ的基因。该研究采用RT-PCR法,从毛竹中克隆了捕光叶绿素a/b结合蛋白基因LhcaPe01(GenBank EU035496)的全长,从红壳竹和角竹中克隆了长度分别为616、613 bp的捕光叶绿素a/b结合蛋白基因片段LhcaH01(GenBank EU513200)、LhcaJ01(GenBank EU513201)。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核苷酸序列、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以及蛋白结构进行预测。结果表明,LhcaPe01基因序列从第39 bp开始到第779 bp含有1个开放阅读框和一个中止密码子,该基因全长1051 bp,在5′端有38 bp的非编码区,在3′端含有242 bp的非编码区和Poly(A)30 bp。对这3个基因的保守片段的序列分析表明,刚竹属3种竹种毛竹、红壳竹和角竹保守区内核酸序列同源性非常高,在禾本科内不同属之间毛竹与大麦序列同源性最高,玉米次之。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与核酸序列同源性一致,最高是毛竹与大麦,水稻次之。经推测LhcaPe01编码的蛋白质等电点和分子量分别为5.4000和22107.34 D。蛋白质结构预测表明,毛竹、大麦、水稻、玉米的LHCⅠ蛋白结构非常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红壳竹 角竹 Lhca1 克隆 序列分析 结构预测
下载PDF
退化红壤区笋用小径竹幼林结构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5
3
作者 陈双林 洪游游 +1 位作者 张德明 吴柏林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6-299,共4页
以红壤丘陵地植被恢复、生态环境改善和生产潜力发挥为目标,以优质笋用小径竹红壳竹Phyllostachys iridescens、早园竹Phyllostachys propinqua为对象,历时5 a定位研究竹子幼林结构主要因子的年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红壳竹和早园竹抽鞭... 以红壤丘陵地植被恢复、生态环境改善和生产潜力发挥为目标,以优质笋用小径竹红壳竹Phyllostachys iridescens、早园竹Phyllostachys propinqua为对象,历时5 a定位研究竹子幼林结构主要因子的年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红壳竹和早园竹抽鞭发笋能力强,成竹率高,年际立竹量变化明显,以造林后第2年增加最为显著,可分别达到2 430株*hm-2和2 970株*hm-2,第3年成林投产.新竹平均胸径造林后第3年分别为3.54 cm和3.21 cm.第5年立竹量和立竹径级达到丰产林分结构水平.红壳竹和早园竹地下鞭系多分布于土壤上层20 cm区间,造林后第3年鞭系长度达10 m*m-2以上,平均鞭径分别为1.75 cm和1.32 cm,鞭系径级均匀度提高.单位面积林地鞭系侧芽数随着造林年限的增加显著增多,造林后第3年分别是第1年的119.4%和202.9%.指出2竹种在红壤丘陵地适应性好,可规模化推广应用.造林母竹标准为2.5~3.5 cm径级的1~2年生健康立竹,初植密度900~1 500株*hm-2.加强幼林期土壤管理和竹林结构调控是早成林和良好经济性状表现的主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壳竹 早园竹 林分结构 竹林培育 红壤
下载PDF
红壳竹覆盖栽培试验初报 被引量:7
4
作者 翁永发 吴晓峰 张耀辉 《浙江林业科技》 2002年第6期25-27,共3页
采用稻草截杆加砻糠覆盖及相应的水肥管理等技术措施进行红壳竹早出笋试验,使红壳竹提早 52 d 出笋,平均产量增加 7 350 kg / hm2,产值增长率达 294.59 %,产出投入比达 3.26,并总结出了红壳竹高产高效的提早出笋经营技术。
关键词 红壳竹 覆盖栽培试验 竹笋 早出笋
下载PDF
优良经济竹种红竹笋营养成分及其遗传变异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袁金玲 高志民 +3 位作者 马乃训 李雪平 袁娜 吴柳青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79-783,共5页
对不同产地的优良经济竹种红竹笋进行营养成分及其遗传变异研究,结果表明:粗蛋白、可溶性总糖、粗脂肪等有机营养成分平均含量分别为31.75%、5.11%、4.44%;氨基酸含量为327.81 mg.g-1,其中必需氨基酸占35.95%;矿质元素氮、磷、钾、铁、... 对不同产地的优良经济竹种红竹笋进行营养成分及其遗传变异研究,结果表明:粗蛋白、可溶性总糖、粗脂肪等有机营养成分平均含量分别为31.75%、5.11%、4.44%;氨基酸含量为327.81 mg.g-1,其中必需氨基酸占35.95%;矿质元素氮、磷、钾、铁、锌、钙、镁、铜、硒的平均含量分别是5079.31、6037.40、45169.40、70.68、78.60、168.56、1443.76、17.32、0.88 mg.kg-1。分布区不同产地间粗蛋白、可溶性总糖、粗脂肪等有机营养成分的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遗传方差均大于环境方差,且以粗蛋白的遗传变异系数最小,广义遗传力分别达88.69%、63.07%和74.74%。红竹笋体检测到的17种氨基酸中,以谷氨酸含量最高,达37.92 mg.g-1,其次天冬氨酸为35.45 mg.g-1,含量最低的蛋氨酸为3.29 mg.g-1。笋体中9种矿质元素仅硒在不同产地间的变异系数较大,为26.51%,其它8种矿质元素的变异系数均≤13.11%;不同产地红竹笋体中矿质元素含量与产地土壤中有效矿质元素含量之间无显著相关;红竹笋3种有机营养和8种矿质元素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粗蛋白与钾元素和锌元素、可溶性总糖与铁元素、钾元素与镁元素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竹 营养成分 矿质元素
下载PDF
不同竹种超短鞭育苗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吴中能 赖广辉 +2 位作者 于一苏 傅乐意 刘俊龙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540-1542,共3页
[目的]为竹子的育苗和快速繁殖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黄条金刚竹、铺地竹、菲黄竹、红壳竹和毛竹为试材,通过育苗试验研究了埋鞭育苗法对竹子育苗成活率和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菲黄竹1、2、3节鞭段的平均成活率分别为50.0%、64.5%和7... [目的]为竹子的育苗和快速繁殖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黄条金刚竹、铺地竹、菲黄竹、红壳竹和毛竹为试材,通过育苗试验研究了埋鞭育苗法对竹子育苗成活率和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菲黄竹1、2、3节鞭段的平均成活率分别为50.0%、64.5%和71.1%,平均行鞭距离分别为23.4、38.1和41.4 cm,苗高分别为5.7、9.0和9.4 cm。铺地竹1、2、3节鞭段的平均成活率分别为50.0%、67.8%和91.1%,平均行鞭距离分别为22.4、44.1和71.9 cm,苗高分别为5.2、8.4和8.2 cm。黄条金刚竹1、2、3节鞭段的平均成活率分别为21.1%、63.3%和56.6%,平均行鞭距离分别为38.7、68.6和54.2 cm,苗高分别为6.5、10.8和12.2 cm。红壳竹1、2、3节鞭段的平均成活率分别为35.0%、45.0%和68.8%,平均行鞭距离分别为0.3、4.4和50.8 cm,苗高分别为13.3、25.6和24.2 cm。毛竹1、2节鞭段没有成活苗,3节鞭段仅有3株成活苗。[结论]除毛竹外,试验竹种的所埋鞭段越长育苗成活率越高;行鞭距离越远,育成竹苗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黄竹 铺地竹 黄条金刚竹 红壳竹 埋鞭育苗
下载PDF
不同经营密度红哺鸡竹生长效果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方栋龙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49-52,共4页
在红哺鸡竹林中设置大(12000株/hm2)、中(9000株/hm2)、小(6000株/hm2)密度,经试验,中密度林分的发笋数、成竹数、成竹率等优于低密度和高密度林分;低密度林分平均胸径、平均竹高较大,但其发笋数和成竹数偏低,而高密度林分发笋数和成竹... 在红哺鸡竹林中设置大(12000株/hm2)、中(9000株/hm2)、小(6000株/hm2)密度,经试验,中密度林分的发笋数、成竹数、成竹率等优于低密度和高密度林分;低密度林分平均胸径、平均竹高较大,但其发笋数和成竹数偏低,而高密度林分发笋数和成竹品质(胸径、高度)均不理想。在丰产栽培中,竹林密度控制在9000株/hm2是合理的,笋产量及质量均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哺鸡竹 经营密度 生长效果
下载PDF
红哺鸡竹尤溪引种栽培生长效果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王炳英 《安徽农学通报》 2013年第1期100-101,120,共3页
红哺鸡竹是从浙江引进的优良笋材两用竹种,笔者对红哺鸡竹在尤溪引种栽培的生长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红哺鸡竹适应性强、繁殖快、生长好、产量高、效益好,适宜在尤溪大力推广栽培。
关键词 红哺鸡竹 引种栽培 生长效果 分析
下载PDF
红哺鸡竹山地引种栽培试验 被引量:4
9
作者 方栋龙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33-36,共4页
为丰富福建省优良的笋竹资源,2003年从浙江引种红哺鸡竹到福建山地栽培,通过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其造林成活率高,造林当年及第2年发笋数多,竹径、竹高等生长指标均正常,与雷竹比较,该竹种更适合于上山种植,且能达到丰产栽培水平。
关键词 红哺鸡竹 引种 山地栽培
下载PDF
红哺鸡竹笋期覆盖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方栋龙 《世界竹藤通讯》 2007年第4期32-34,共3页
对红哺鸡竹(Phyllostachys iridescens)进行覆盖技术可明显提早出笋、增加笋产量及早期笋比例。但采用不同覆盖物覆盖,其效果不同。覆盖稻草+鸭粪对提早出笋、增加笋产量及提高早期笋比例的效果最好。覆盖竹叶在提早出笋上比覆盖稻草、... 对红哺鸡竹(Phyllostachys iridescens)进行覆盖技术可明显提早出笋、增加笋产量及早期笋比例。但采用不同覆盖物覆盖,其效果不同。覆盖稻草+鸭粪对提早出笋、增加笋产量及提高早期笋比例的效果最好。覆盖竹叶在提早出笋上比覆盖稻草、谷壳好,但出笋数、早期笋数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哺鸡竹 覆盖物 出笋指标 增温
下载PDF
红壳竹与美竹的空间竞争关系研究
11
作者 郑轶文 戴长志 +3 位作者 苏小飞 张鑫 周默言 时培建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4-61,共8页
分布在同一区域亲缘关系较近的植物往往存在空间竞争,为了减少竞争的激烈程度,植物可以通过空间生态位分化以实现共存。以红壳竹和美竹为研究对象,计算特定类型概率的核估计式和执行蒙特-卡罗模拟来检验两种竹子是否存在空间生态位分离... 分布在同一区域亲缘关系较近的植物往往存在空间竞争,为了减少竞争的激烈程度,植物可以通过空间生态位分化以实现共存。以红壳竹和美竹为研究对象,计算特定类型概率的核估计式和执行蒙特-卡罗模拟来检验两种竹子是否存在空间生态位分离,并使用交互类型K函数对其空间关联性进行分析,选用幂函数和beta sigmoid函数分别描述红壳竹与美竹出笋量和时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两种竹子新笋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的隔离,且在给定的空间尺度上(0.2~0.5 m)呈现空间互斥关系。在调查的时间内,红壳竹竹笋呈幂函数增长模式,而美竹竹笋则呈受抑制性的sigmoid增长模式。根据研究结果预测,在给定的研究区域内美竹很可能会排挤掉,红壳竹成为单一优势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壳竹 美竹 交互类型的K函数 蒙特-卡罗检验 生态位分化 特定类型概率
下载PDF
不同施肥措施对红哺鸡竹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方栋龙 《林业科技开发》 2009年第2期116-118,共3页
红哺鸡竹是高产、优质的笋用竹种。试验中采取施用无机肥、生物有机肥、种绿肥与不施肥等不同措施,结果是采用A处理(劈山+全锄)和D处理(种绿肥)在发笋数、成竹数及平均胸径、平均竹高相差不大,而B处理(劈山+全锄+化肥)和C处理(劈山+全锄... 红哺鸡竹是高产、优质的笋用竹种。试验中采取施用无机肥、生物有机肥、种绿肥与不施肥等不同措施,结果是采用A处理(劈山+全锄)和D处理(种绿肥)在发笋数、成竹数及平均胸径、平均竹高相差不大,而B处理(劈山+全锄+化肥)和C处理(劈山+全锄+生物有机肥)的效果明显优于A、D处理,特别是C处理(劈山+全锄+生物有机肥)对发笋数、成竹数及平均胸径、平均竹高等促进效果最好。为红哺鸡竹的丰产培育及绿色栽培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哺鸡竹 施肥措施 生长效果
下载PDF
城市景观红竹林立竹秆形变化规律 被引量:2
13
作者 郑连喜 陈双林 +4 位作者 邵宏军 郭子武 虞敏之 吴柏林 王伟华 《浙江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2-65,共4页
为了解城市景观绿化红竹林立竹秆形年际变化规律,对高密度全梢竹一次成景栽植,不实施人工干扰,2005年11月营造的红竹林2007-2009年出笋成竹的立竹胸径、枝下高、全高、胸高壁厚和平均节间长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随着造林年限的延长,立... 为了解城市景观绿化红竹林立竹秆形年际变化规律,对高密度全梢竹一次成景栽植,不实施人工干扰,2005年11月营造的红竹林2007-2009年出笋成竹的立竹胸径、枝下高、全高、胸高壁厚和平均节间长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随着造林年限的延长,立竹胸径逐年显著增大,而相邻年际间立竹胸径增幅趋于降低;立竹枝下高、全高与立竹胸径呈线性增长关系。立竹相对枝下高、相对全高总体上随造林年限的延长而降低,但不同年度立竹间无显著差异;立竹胸高壁厚随立竹胸径的增大而增大,变化幅度较立竹胸径缓慢,不同年度立竹的相对胸高壁厚差异不显著;随造林年限的延长,立竹平均节间长增大,相对平均节间长减小。不同年度立竹的平均节间长与立竹胸径的差异性表现不一致,相对平均节间长不同年度立竹间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竹 立竹胸径 立竹全高 立竹枝下高 胸高壁厚 节间长
下载PDF
开花红哺鸡竹叶片的显微结构与光响应参数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龙海艳 顾小平 +2 位作者 袁娜 岳晋军 楼崇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73-278,共6页
为阐释竹子开花过程中的生理功能变化,探寻竹子花后复壮更新的途径,本研究选取红哺鸡竹(Phyllostachys iridescens)竹林换叶后出现开花征兆的竹株异形叶和外观正常叶,并以未开花竹株正常叶为对照,进行了叶片结构观察和光响应测定。结果... 为阐释竹子开花过程中的生理功能变化,探寻竹子花后复壮更新的途径,本研究选取红哺鸡竹(Phyllostachys iridescens)竹林换叶后出现开花征兆的竹株异形叶和外观正常叶,并以未开花竹株正常叶为对照,进行了叶片结构观察和光响应测定。结果发现:红哺鸡竹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的过程中,叶片的发育有变小变薄的特征,相邻维管束距离增大,维管束横切面积和气孔密度有显著变小的趋势(p<0.05)。开花竹异形叶的叶片厚度、上表皮厚度、维管束横切面积和气孔密度是未开花竹正常叶的71.59%、87.40%、77.79%和73.56%,相邻维管束距离增加了19.34%,这种结构的变化相应地导致了开花竹叶片光合和蒸腾作用的显著降低(p<0.05)。开花竹异形叶的光响应参数,如光饱和点、表观量子效率和最大光合速率是未开花竹正常叶的67%、40.5%和8.27%,分别为900、0.015、1.22μmol·m-2·s-1;光补偿点比未开花竹正常叶高出208.5%,达85.11μmol·m-2·s-1,而开花竹外观正常叶的光响应参数介于两者之间。开花竹株的叶片结构弱化和随之产生的生理功能异化可能是多年生竹子无法像树木那样连年开花、持续生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哺鸡竹 开花 复壮 叶片性状 光响应
下载PDF
笋用红竹林施肥效应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柏林 邵学新 +1 位作者 吴明 董会华 《浙江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7-40,共4页
2001-2006年,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对红竹笋用试验林设置施用有机肥、化肥、有机肥和化肥混施及对照(不施肥)4个处理。结合精确施肥和试验区内长期定位观测,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笋用红竹林笋产量、土壤物理性质等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根据... 2001-2006年,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对红竹笋用试验林设置施用有机肥、化肥、有机肥和化肥混施及对照(不施肥)4个处理。结合精确施肥和试验区内长期定位观测,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笋用红竹林笋产量、土壤物理性质等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根据整个竹林的投入、产出计算了竹林的经济效益;用环境能耗评价法研究了竹林小区水文生态效益。结果表明:施肥初期,不同处理对红竹笋产量影响不明显,处理2 a后施肥效应开始显现,表现为有机无机混施>单施无机肥>单施有机肥>对照(不施肥)。不同模式下的经济效益评价结果表明,通过荒山改人工经营红竹林,5 a就可以收回成本。与种植红竹试验林之前的荒山土壤相比,施肥明显改善了土壤物理性质,表现为容重降低,毛管孔隙度增大,使土壤涵养水源的作用明显增强,不同施肥模式下蓄水量从大到小为:混施>有机>无机>对照。生态效益的评价也表明,相比荒山而言,四种施肥模式涵养水源的生态效益分别可达:855.60、662.40、1 035.00和565.8元.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竹 施肥 效益 评价
下载PDF
红壳竹适生环境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傅乐意 彭仁奎 《林业科技开发》 2005年第3期27-29,共3页
红壳竹为我国优良的笋、材两用竹种,有着比较广泛的适应性,它集中分布在安徽东南部和浙江西北部,其中广德县是其中心产区。通过对广德县现有红壳竹林的分布及其不同生境中成林和新造竹林的生长表现以及林分质量的调查分析,初步得出红壳... 红壳竹为我国优良的笋、材两用竹种,有着比较广泛的适应性,它集中分布在安徽东南部和浙江西北部,其中广德县是其中心产区。通过对广德县现有红壳竹林的分布及其不同生境中成林和新造竹林的生长表现以及林分质量的调查分析,初步得出红壳竹在其适宜的气候区内,地形、坡向、不同母岩或母质所发育的土壤对其生长发育影响很大,其生长环境可以划成3种类型,即适宜生长环境、一般生长环境、不适生长环境,从而为自然条件大体相同地区扩大栽培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壳竹 适生环境 广德县 立地类型 生长
下载PDF
城市景观红竹林立竹冠形结构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炳福 陈双林 +3 位作者 郭子武 虞敏之 郑连喜 杨清平 《世界竹藤通讯》 2010年第4期11-14,共4页
对景观红竹林2007-2009年立竹的胸径、枝夹角、枝分角、冠长、冠幅、枝盘数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立竹冠长、冠幅、枝盘数与立竹胸径分别呈3次、2次多项式和线性关系;当立竹密度45023株/hm2以下时,不同年龄立竹不同竹冠部位的枝夹... 对景观红竹林2007-2009年立竹的胸径、枝夹角、枝分角、冠长、冠幅、枝盘数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立竹冠长、冠幅、枝盘数与立竹胸径分别呈3次、2次多项式和线性关系;当立竹密度45023株/hm2以下时,不同年龄立竹不同竹冠部位的枝夹角无显著差异,立竹密度为26713株/hm2时,立竹不同竹冠部位的枝分角差异极显著;试验林立竹密度范围内,立竹密度对枝夹角、相对竹冠长无显著影响,对枝分角、相对冠幅、相对枝盘数有一定的影响。随着立竹密度的增大,竹冠上部枝分角显著下降,竹冠中部、下部枝分角呈先升后降趋势,相对冠幅、相对枝盘数呈下降趋势。当立竹密度为60030株/hm2时,枝分角、相对冠幅、相对枝盘数显著下降,对竹林的更新生长已产生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竹 景观林 立竹胸径 冠形结构
下载PDF
红哺鸡竹异香柱菌的形态学和分子鉴定
18
作者 李洪滨 朱诚棋 +2 位作者 周湘 马良进 苏秀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40-1044,共5页
竹丛枝病是普遍发生并导致竹林退化的最具破坏性的病害之一。研究该病害的病原对于该病的防治有重大的意义。异香柱菌属Heteroepichlo觕箬竹异香柱菌Heteroepichlo觕sasae是引起竹子丛枝病的病原之一。利用形态学结合系统发育分析的方法... 竹丛枝病是普遍发生并导致竹林退化的最具破坏性的病害之一。研究该病害的病原对于该病的防治有重大的意义。异香柱菌属Heteroepichlo觕箬竹异香柱菌Heteroepichlo觕sasae是引起竹子丛枝病的病原之一。利用形态学结合系统发育分析的方法,对采自浙江桐乡的红哺鸡竹Phyllostachys iridescens丛枝病病原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表明:根据该分离物的形态特征、平板纯培养物的培养特征以及基于内源转录间隔区-核糖体DNA(ITS-r 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最终确定为箬竹异香柱菌。该分离物与红哺鸡竹丛枝病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保护学 红哺鸡竹 丛枝病 箬竹异香柱菌 植原体 系统发育分析
下载PDF
红哺鸡竹笋早出覆盖的研究
19
作者 张卉 《安徽林业科技》 2016年第1期16-18,共3页
在红哺鸡竹林中用稻草加谷壳的覆盖方式,并采取4种不同的覆盖处理,寻找最适红哺鸡竹竹笋早出的覆盖模式。经综合分析对比得知,模式4为最优模式(20 cm稻草+20 cm谷壳),可提前48 d出笋,并在3月3日进入盛笋期,基本满足红哺鸡竹早出覆盖的... 在红哺鸡竹林中用稻草加谷壳的覆盖方式,并采取4种不同的覆盖处理,寻找最适红哺鸡竹竹笋早出的覆盖模式。经综合分析对比得知,模式4为最优模式(20 cm稻草+20 cm谷壳),可提前48 d出笋,并在3月3日进入盛笋期,基本满足红哺鸡竹早出覆盖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哺鸡竹 笋用林 覆盖材料 竹笋早出
下载PDF
低丘退化红壤区红竹幼林结构变化规律
20
作者 张德明 陈双林 +1 位作者 吴柏林 胡建军 《林业科技开发》 2007年第6期56-58,共3页
以低丘退化红壤区植被恢复和生产潜力发挥为目标,对红竹幼林主要结构因子年际变化规律进行定位研究,结果表明:红竹抽鞭发笋能力强,年际立竹量明显,以造林后第2年增加最为显著,达2309株/hm2,第3年成林投产。新竹平均胸径造林后第3年达3.5... 以低丘退化红壤区植被恢复和生产潜力发挥为目标,对红竹幼林主要结构因子年际变化规律进行定位研究,结果表明:红竹抽鞭发笋能力强,年际立竹量明显,以造林后第2年增加最为显著,达2309株/hm2,第3年成林投产。新竹平均胸径造林后第3年达3.54cm;地下鞭系多分布于土壤上层20cm区间,造林后3a鞭系长度10m/m2以上,平均鞭径1.75cm。单位面积林地鞭系侧芽数随造林年限的增加显著增多,造林后第3年较第1年增加119.4%。红竹在低丘退化红壤地生态适应性好,可规模化推广应用。造林母竹标准为2.5~3.5cm径级的1~2a生健康立竹,初植密度900~1500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红竹 林分结构 年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