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5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用盐酸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尖锐湿疣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21
1
作者 涂平 郑和义 +8 位作者 顾恒 徐金华 王秀丽 陈伟 李军 陈昆 陆小年 王宏伟 朱学骏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7-70,共4页
目的观察外用盐酸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尖锐湿疣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随机、开放、CO_2激光平行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分为ALA-PDT试验组和CO_2激光对照组,疗程最多3周。末次治疗后第1周进行疗效评价,第4、8和12周观察复... 目的观察外用盐酸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尖锐湿疣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随机、开放、CO_2激光平行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分为ALA-PDT试验组和CO_2激光对照组,疗程最多3周。末次治疗后第1周进行疗效评价,第4、8和12周观察复发率。治疗前及末次治疗后1周进行实验室检查,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5个中心共入组尖锐湿疣患者453例,其中442例完成全部随访(试验组331例,对照组111例)。在末次治疗后1周,试验组和对照组疣体清除率分别为98.42%和100%(P>0.05),两组男性尿道口部位的疣体清除率分别为99.43%和100%(P>0.05)。试验组治疗后总复发率(10.77%)较对照组(33.33%)显著降低(P<0.0001),其中男性尿道口部位的疣体复发率在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0.53%和36.36%,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试验组及对照组均未发生系统不良反应。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在试验组为7.67%,主要为轻微糜烂;对照组53.57%,主要为溃疡、疼痛,其中瘢痕14例次。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外用ALA-PDT疗法治疗尖锐湿疣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安全性好。特别适用于男性尿道口尖锐湿疣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氨基酮戊酸 光化学疗法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光动力疗法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四年临床观察总结 被引量:53
2
作者 张美霞 陆方 +6 位作者 严密 张军军 孟丹 杜彩凤 沈齐 王顺清 廖晋英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5期275-279,共5页
目的 总结 4年来光动力疗法 (PDT)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 (AMD)的临床疗效 ,以评价 PDT的长期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 73例经双目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ICGA)检查确诊的渗出型 AMD患者的 95只... 目的 总结 4年来光动力疗法 (PDT)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 (AMD)的临床疗效 ,以评价 PDT的长期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 73例经双目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ICGA)检查确诊的渗出型 AMD患者的 95只患眼行 PDT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 ,对比分析其视力、眼底像、FFA、ICGA和光相干断层扫描 (OCT)检查结果的变化。 73例患者平均年龄 6 7.8岁 ,就诊时最佳矫正视力数指 / 10 cm~ 1.0。 95只眼 PDT平均治疗次数为 1.5次 ,治疗后随访时间为 3个月~ 4年。 结果  PDT治疗后末次随访时 ,39只眼视力提高≥ 2行 ,占 4 1.1% ;5 1只眼视力波动在 1行以内 ,占5 3.7% ;5只眼视力下降≥ 2行 ,占 5 .3%。所有患眼眼底出血和渗出均减轻。FFA或 FFA联合 ICGA检查显示 :5 8只眼脉络膜新生血管 (CNV)渗漏完全停止 ,转为瘢痕期 ,占 6 1.0 5 % ;6只眼 CNV部分闭合 ,占6 .32 % ;2 2只眼 CNV小部分闭合 ,占 2 3.16 % ;9只眼 CNV复发 ,占 9.4 7%。早期 AMD患者 12只眼经过1次 PDT治疗后 ,最佳矫正视力 0 .6~ 1.5 ,CNV完全闭合 ,OCT检查显示黄斑区水肿及神经上皮脱离消失。随访时间最长达 4年 ,未见有复发 ,视力保持稳定。 结论 单次和重复 PDT治疗渗出型 AMD长期疗效较好 ,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后 PDT CNV 渗出 患者 ICGA 眼视力 典型性
原文传递
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皮肤科临床应用指南(2021版) 被引量:54
3
作者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光动力治疗研究中心 中国康复医学会皮肤病康复专业委员会 +2 位作者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皮肤病与皮肤美容分会光医学治疗装备学组 王秀丽 顾恒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共9页
近年来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在中国皮肤科应用广泛且发展迅速。为进一步规范、指导、推动ALA-PDT在皮肤科临床上的应用,2020年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国康复医学会皮肤病康复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皮肤病与皮... 近年来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在中国皮肤科应用广泛且发展迅速。为进一步规范、指导、推动ALA-PDT在皮肤科临床上的应用,2020年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国康复医学会皮肤病康复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皮肤病与皮肤美容分会光医学治疗装备学组再次组织从事ALA-PDT研究的相关专家在首版《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的基础上进行修订、更新,制定了该版指南,供中国皮肤科医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化学疗法 氨基酮戊酸 指南 皮肤科 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光动力疗法治疗尿道尖锐湿疣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3
4
作者 王秀丽 王宏伟 +2 位作者 过明霞 Herbert Stepp Reinhold Baumgartner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685-688,共4页
目的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尿道尖锐湿疣的最适ALA浓度和最佳敷药时间。方法将60例尿道尖锐湿疣患者分为0.5%、1%、3%、5%和10%ALA五组,分别在敷药1、3、5、7h时取材,进行原位定量原卟啉Ⅸ检测、常规组织病理检查和... 目的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尿道尖锐湿疣的最适ALA浓度和最佳敷药时间。方法将60例尿道尖锐湿疣患者分为0.5%、1%、3%、5%和10%ALA五组,分别在敷药1、3、5、7h时取材,进行原位定量原卟啉Ⅸ检测、常规组织病理检查和杂交捕获试验检测高危型、低危型HPV DNA。结果经不同浓度和时间的ALA湿敷后,皮损局部的表皮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原卟啉Ⅸ砖红色荧光,荧光基本上分布于表皮全层,而真皮几乎见不到原卟啉Ⅸ荧光。原位定量原卟啉Ⅸ荧光强度在敷药3h时已经明显升高,在5h时到达最高峰,7h时再次下降为3h时的水平。随着ALA浓度的增高,其组织中原卟啉Ⅸ的荧光强度逐渐增高。经统计学分析,5%和10%ALA组原卟啉Ⅸ荧光强度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HPV DNA杂交捕获试验结果显示,尿道尖锐湿疣患者的临床标本中低危型HPV DNA 100% (60/60)阳性,18.3%(11/60)病例同时检测出高危型HPV DNA。结论ALA-PDT治疗尿道尖锐湿疣的最佳ALA浓度为5%或10%,最佳敷药时间为3-5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氨基酮戊酸 原卟啉类 光化学疗法
原文传递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中重度痤疮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1
5
作者 樊昕 刘丽红 +2 位作者 岳丹霞 姚美华 杨蓉娅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0年第3期363-365,共3页
目的: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中重度痤疮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42例中重度痤疮患者随机单盲分为两组:治疗组21例,给予ALA-PDT治疗,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1~4次;对照组21例,单用红光照射,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1~4次。... 目的: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中重度痤疮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42例中重度痤疮患者随机单盲分为两组:治疗组21例,给予ALA-PDT治疗,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1~4次;对照组21例,单用红光照射,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1~4次。在治疗后第2、4、6周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判断和比较,同时,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21例接受ALA-PDT治疗的患者经过1~4次治疗后,总有效率95.2%;对照组第6周总有效率为42.9%,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另外,ALA-PDT组复发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且病情控制时间明显延长。治疗组的所有皮损,包括粉刺、丘疹、脓疱、囊肿、结节等,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5%ALA-PDT和单用红光照射治疗中重度痤疮都能使痤疮皮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但是5%ALA-PDT疗效明显优于单用红光治疗,因此,我们认为ALA-PDT是一种简单、高效、不良反应轻微的治疗中重度痤疮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 氨基酮戊酸 光动力疗法
下载PDF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痤疮 被引量:41
6
作者 张玲琳 王秀丽 +2 位作者 王宏伟 苏丽娜 过明霞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8-80,共3页
目的探索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中、重度痤疮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70例中、重度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给予ALA—PDT治疗,每2周治疗1次,共治疗1~3次;对照组35例,口服异维A酸胶囊治疗,共服用6周... 目的探索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中、重度痤疮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70例中、重度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给予ALA—PDT治疗,每2周治疗1次,共治疗1~3次;对照组35例,口服异维A酸胶囊治疗,共服用6周。在治疗第2、4、6周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判断和比较。结果35例接受ALA—PDT治疗的患者经过1~3次治疗后(第2、4、6周),总有效率达97.1%;对照组于6周时总有效率为80.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另外,AIJA—PDT组复发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且病情控制时间明显延长。ALA—PDT组有个别患者局部出现暂时性色素沉着,但无瘢痕发生。结论ALA—PDT是一种简单、高效、不良反应轻微的治疗中、重度痤疮的新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 寻常 氨基酮戊酸 光化学疗法
原文传递
光动力治癌药血啉甲醚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7
7
作者 陈文晖 余建鑫 +3 位作者 姚建忠 沈卫镝 刘建飞 许德余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05-108,共4页
目的 探讨血啉甲醚在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规律。方法 将 15只家兔分成 3组 ,每组 5只 ,分别静脉注射血啉甲醚 10、2 0、40mg/kg后 ,以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血药浓度 ,并根据血药浓度 时间数据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血啉甲醚血浆... 目的 探讨血啉甲醚在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规律。方法 将 15只家兔分成 3组 ,每组 5只 ,分别静脉注射血啉甲醚 10、2 0、40mg/kg后 ,以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血药浓度 ,并根据血药浓度 时间数据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血啉甲醚血浆浓度为 10、2 0和 40 μg/ml时 ,重复测定 5次 ,方法回收率的均值和变异系数分别为 97 2 0 %、2 19% ,97 30 %、2 2 6 % ,98 6 0 %、2 0 3%。静脉给药后 ,血啉甲醚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符合开放三房室模型。各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 :10mg/kg组 ,T1/ 2π(分布半衰期 ) =3.0 5 1min ,T1/ 2α(分布半衰期 ) =15 77min ,T1/ 2 β(消除半衰期 ) =149 84min ,Vc(中央室表观分布容积 ) =0 75 7L/kg ,Cl(清除率 ) =0 0 6 5 2L·kg-1·min-1,AUC(血药浓度 时间曲线下面积 ) =15 3μg·min-1·ml-1;2 0mg/kg组 ,T1/ 2π=1 845min ,T1/ 2α=2 0 46min ,T1/ 2 β=15 9 71min,Vc =0 0 74L/kg ,Cl=0 0 2 0 0L·kg-1·min-1,AUC =998μg·min-1·ml-1;40mg/kg组 ,T1/ 2π=2 6 17min ,T1/ 2α=2 1 5 7min ,T1/ 2 β=35 3 0 1min ,Vc =0 0 40L/kg,Cl=0 0 0 84L·kg-1·min-1,AUC =476 4μg·min-1·ml-1。结论 血啉甲醚静脉注射后 ,在家兔体内的药时过程为线性一级动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化学疗法 抗肿瘤药 药代动力学 血淋甲醚
下载PDF
不同浓度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中重度痤疮疗效观察 被引量:36
8
作者 尹锐 郝飞 +2 位作者 邓军 周春丽 阎衡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45-248,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中重度痤疮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自身对照的方法将180例患者分为5%、10%、15%、20%ALA4个治疗组,患者一侧面部外敷ALA,另一侧面部外敷安慰剂。均采用相同剂量...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中重度痤疮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自身对照的方法将180例患者分为5%、10%、15%、20%ALA4个治疗组,患者一侧面部外敷ALA,另一侧面部外敷安慰剂。均采用相同剂量的红光进行照射,每周1次,共4次。在治疗结束后第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进行随访,记录皮损消退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结束后随访,各治疗组皮损改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第6个月随访,试验侧有效率5%ALA组为79.55%,10%ALA组为88.37%,15%ALA组为95.24%,20%ALA组为97.73%,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侧各浓度组间比较,随浓度增加,有效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不良反应看,ALA浓度越高,红肿及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越高,但无瘢痕形成。结论ALA—PDT治疗中重度痤疮疗效明显优于单用红光治疗,结合临床有效率和安全性,10%和15%ALA—PDT治疗能达到较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 寻常 氨基酮戊酸 光化学疗法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尖锐湿疣局部免疫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36
9
作者 张云凤 缪飞 +3 位作者 王宏伟 吕婷 李晶晶 王秀丽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09-312,共4页
目的探讨氨基酮戊酸光动力(ALA—PDT)治疗尖锐湿疣的局部免疫反应。方法分别采用体外细胞共培养体系和在体免疫组化方法进行研究。将前期建立的稳定表达人乳头瘤病毒16E7蛋白HaCaT细胞株即HPVl6E7/HaCaT细胞作为HPV感染角质形成细胞... 目的探讨氨基酮戊酸光动力(ALA—PDT)治疗尖锐湿疣的局部免疫反应。方法分别采用体外细胞共培养体系和在体免疫组化方法进行研究。将前期建立的稳定表达人乳头瘤病毒16E7蛋白HaCaT细胞株即HPVl6E7/HaCaT细胞作为HPV感染角质形成细胞模型,将ALA—PDT处理后的HPVl6E7/HaCaT细胞与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经Transwell小室共培养,3h后观察PBMC的趋化情况;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10例尖锐湿疣患者光动力前及光动力后1、2、3、48h时,皮损中CD4+T细胞、CD8+T细胞、CD68+巨噬细胞的数量及CD47CD8+T细胞数比值变化情况。结果与ALA—PDT处理后的HPVl6E7/HaCaT细胞共培养3h后,PBMC有明显趋化现象。临床标本免疫组化结果显示,48h时CD4T细胞、CD8+T细胞数量及其比值明显升高(P〈0.05),而CD68+巨噬细胞在3h及48h均升高(P〈0.05)。结论ALA—PDT治疗尖锐湿疣的过程中,可诱导机体产生局部抗病毒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氨基酮戊酸 光化学疗法 免疫
原文传递
中国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被引量:35
10
作者 陈有信 葛坚 +6 位作者 严密 金陈进 张美霞 董方田 陆方 张承芬 赵家良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98-205,共8页
目的探讨以维替泊芬为光敏剂的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合并黄斑中心凹下典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非对照Ⅲ期临床试验。受试对象为黄斑中心凹下以典型CNV为主的AMD患... 目的探讨以维替泊芬为光敏剂的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合并黄斑中心凹下典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非对照Ⅲ期临床试验。受试对象为黄斑中心凹下以典型CNV为主的AMD患者。观察期限为24周。于第1次治疗后12和24周末进行复查。在首次治疗后12周,如发现CNV复发,则重复进行光动力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眼底病灶及视力的改变。记录治疗及随诊中所有的不良反应。结果共有32例患者入选,符合选择标准的患者为31例(31只眼)。在24周的观察中,38.7%的治疗眼视力增加5个字母以上,视力提高或减少小于15个字母者占83.9%。首次治疗后12周,CNV完全无渗漏的为12.9%;有渗漏,但局限于原病灶区的为61.3%;渗漏有进展者为25.8%。首次治疗后24周,病灶和病灶周围萎缩区大小、整个病变区域的最大直线距离均比治疗前稍有扩大,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5,0.31,0.12)。由此表明,在治疗的24周中,患眼的病灶基本稳定,未见明显扩大。PDT治疗后未发现病灶瘢痕明显扩大。整个临床试验中,11例(34.4%)发生了不良事件,其中7例(21.9%)为轻度不良事件,3例(9.4%)为中度不良事件,1例(3.1%)为重度不良事件。PDT治疗后24周,血尿常规和心电图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用维替泊芬为光敏剂的PDT治疗AMD患者黄斑中心凹下CNV有较好的疗效,可以减轻CNV的渗漏,延缓视力下降,而且与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因此,以维替泊芬为光敏剂的PDT治疗AMD继发的典型CNV其疗效肯定且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化学疗法 黄斑变性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
原文传递
努力探索发病机制,进一步提升治疗水平: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研究的现实与挑战 被引量:30
11
作者 赵明威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05-308,共4页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浆)的治疗理念随着对中浆认识的逐步深入而演变。最初临床研究发现,中浆属自限性疾病,所以,主张观察或保守治疗;通过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中浆是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屏障功能...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浆)的治疗理念随着对中浆认识的逐步深入而演变。最初临床研究发现,中浆属自限性疾病,所以,主张观察或保守治疗;通过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中浆是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屏障功能受损导致的浆液性RPE和(或)神经视网膜脱离,激光光凝治疗可以通过激光的热效应凝固RPE渗漏点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用于中浆的临床研究后新近发现,中浆病灶对应处脉络膜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脉络膜组织内静水压过高引发局部RPE脱离,进而机械性破坏RPE屏障才是其病理基础的主要原因。光动力疗法可以栓塞脉络膜毛细血管网,从而阻止脉络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的渗漏,可以取得其治疗成功。然而,关于中浆发病机制和治疗的探索远未结束。进一步探讨其发病机制,提高临床诊断治疗水平,既是临床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挑战眼科医生智慧的重大问题。促进更多更好的中浆临床和基础研究成果早日问世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疾病/病理生理学 脉络膜疾病/病理生理学 光化学疗法 激光凝固术 述评
原文传递
5%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痤疮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27
12
作者 林孟盈 丁蕙琳 项蕾红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1-84,共4页
目的探讨低浓度光敏剂、短时间封包、红光光源的光动力疗法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面部痤疮患者随机、单盲分为两组,1组外敷5%5-氨基酮戊酸(ALA)于右侧面部皮损处,左侧面部外敷安慰剂;另1组外敷5%ALA于左侧面部皮损,右侧... 目的探讨低浓度光敏剂、短时间封包、红光光源的光动力疗法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面部痤疮患者随机、单盲分为两组,1组外敷5%5-氨基酮戊酸(ALA)于右侧面部皮损处,左侧面部外敷安慰剂;另1组外敷5%ALA于左侧面部皮损,右侧面部外敷安慰剂。均采用红光照射全面部,每周1次,共4次。每次随访记录皮损数量、测量皮脂含量和色素指数。同时,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结束后的第2周,试验侧25.9%的患者皮损改善达到60%以上,而对照侧的皮损改善均低于60%。疗效分析显示,试验侧的疗效要优于对照侧(P〈0.05)。试验侧的所有皮损计数,包括粉刺、丘疹、脓疱、囊肿/结节及总计数,与基线比较皮损的计数都减少(P〈0.05)。而对照侧,只有脓疱和总计数与基线比较计数减少(P〈0.05)。结论5%ALA—PDT和单用红光治疗痤疮都能使皮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但5%ALA—PDT疗效优于单用红光,不良反应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 寻常 氨基酮戊酸 化学疗法 疗效
原文传递
酪酸梭菌二联活菌联合苯巴比妥结合蓝光治疗早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评估 被引量:27
13
作者 叶珍珍 沈伊娜 《安徽医药》 CAS 2020年第9期1821-1824,共4页
目的观察酪酸梭菌二联活菌联合苯巴比妥结合蓝光治疗在早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疗效,探讨其是否更优于其各自单独联合光疗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7月间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确诊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 目的观察酪酸梭菌二联活菌联合苯巴比妥结合蓝光治疗在早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疗效,探讨其是否更优于其各自单独联合光疗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7月间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确诊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需要光疗的病儿15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酪酸梭菌二联活联合苯巴比妥结合光疗组,对照组:苯巴比妥结合光疗组(苯巴比妥组)及酪酸梭菌二联活菌结合光疗组(常乐康组),每组各50例。疗程5~7 d。分别观察各组中病儿经皮胆红素值的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第3天苯巴比妥组经皮胆红素为(177.2±35.1)μmol/L,常乐康组为(176.6±34.0)μmol/L,试验组为(178.7±46.9)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33,P=0.967);治疗第5天苯巴比妥组经皮胆红素为(136.1±39.0)μmol/L,常乐康组为(136.1±38.3)μmol/L,试验组为(112.3±38.6)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67,P=0.006);治疗第7天苯巴比妥组经皮胆红素为(131.2±21.0)μmol/L,常乐康组为(127.4±23.9)μmol/L,试验组为(108.1±34.7)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94,P=0.036),其中试验组降低胆红素的疗效明显优于两个对照组。试验组光疗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两个对照组(P<0.05),疗效明显优于两个对照组(P<0.05)。结论酪酸梭菌二联活菌联合苯巴比妥结合蓝光治疗在早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疗效肯定,更优于其各自单独联合光疗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 光化学疗法 苯巴比妥 酪酸梭菌二联活菌
下载PDF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宫颈尖锐湿疣临床研究 被引量:26
14
作者 王秀丽 缪飞 +3 位作者 张玲琳 过明霞 张海卿 王宏伟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694-697,共4页
目的 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宫颈尖锐湿疣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治疗组采用ALA-PDT对45例宫颈尖锐湿疣患者进行治疗,每2周治疗1次,治疗1~4次后判断临床疗效.对照组采用CO2激光对35例宫颈尖锐湿疣患者进行治疗,... 目的 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宫颈尖锐湿疣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治疗组采用ALA-PDT对45例宫颈尖锐湿疣患者进行治疗,每2周治疗1次,治疗1~4次后判断临床疗效.对照组采用CO2激光对35例宫颈尖锐湿疣患者进行治疗,两组随访时间均为3个月.结果 治疗组45例患者中,3例经1次ALA-PDT治疗、6例2次治疗、20例3次治疗、15例4次治疗获得完全缓解,完全缓解率为97.8%(44/45);复发3例,复发率6.8%(3/44).对照组30例患者一次性去除疣体,5例分批治疗,完全缓解率为100%(35/35),复发率为31.4%(11/35).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完全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对照组明显高于治疗组(x2=6.497,P<0.05).治疗组几乎所有患者在红光照射期间出现轻度下腹部坠胀感,但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和瘢痕形成.对照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出血、糜烂、浅溃疡和瘢痕.结论 ALA-PDT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复发率低等优势,可作为治疗宫颈尖锐湿疣的治疗选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酮戊酸 光化学疗法 尖锐湿疣 子宫颈
原文传递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与光动力疗法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5
15
作者 叶湘湘 陈中山 +1 位作者 丁琴 宋艳萍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62-366,共5页
目的比较单纯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ranibizumab。商品名I。ucentis)与光动力疗法(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CN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对照临床前瞻性研究。经最佳矫正视力(BCVA)、全视... 目的比较单纯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ranibizumab。商品名I。ucentis)与光动力疗法(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CN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对照临床前瞻性研究。经最佳矫正视力(BCVA)、全视网膜镜眼底检查、眼底血管造影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的ICNV患者27例27只眼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表对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单纯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组(单纯药物注射治疗组)13例13只眼;PDT治疗1周后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组(联合治疗组)14例14只跟。单纯药物注射治疗组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0.5mg;联合治疗组参照PDT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研究制定的标准先行PDT治疗,1周后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0.5mg。治疗后1、2、3、6、12个月,采用治疗前相同的设备和方法检查BCVA、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渗漏以及视网膜厚度的变化。其中,BCVA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IogMAR)视力。CNV未完全闭合仍有渗漏者,则再次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2次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之间的最短间隔时间为1个月。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视力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治疗后12个月,单纯药物注射治疗组患者平均logMAR视力为0.22±0.11,联合治疗组患者平均IogMAR视力为0.21±0.12;2组患者平均logMAR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87,P=0.853)。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单纯药物注射治疗组患者中10例CNV完全闭合,占77.92%;3例CNV部分闭合,轻微荧光渗漏,占23.08%。联合治疗组患者中12例CNV完全闭合,占85.71%;2例CNV部分闭合,轻微荧光渗漏,占14.29%。OCT检查结果显示,2组患者治疗后CNV强反射区域缩小,视网膜下积液吸收,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下降。单纯药物注射治疗组患者黄斑区平均视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 药物疗法 光化学疗法 抗体 单克隆 治疗应用 疗效比较研究
原文传递
光动力疗法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3
16
作者 何守志 李晓陵 +1 位作者 王玮 汤如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71-174,共4页
目的 观察单次光动力疗法 (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ge- 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短期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分析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 目的 观察单次光动力疗法 (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ge- 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短期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分析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和光相干断层成像术 (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等检查确诊的 30例渗出型 AMD患者的 35只患眼行 PDT治疗前和治疗后 1周 ,1、3个月的临床资料 ,以视力、FFA、ICGA和 OCT检查结果为观察指标 ,评价 PDT对渗出型 AMD的短期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后 3个月内有 34只眼视力不变或提高 ,1只眼因出血而视力下降 ;FFA检查显示有 19只眼荧光素渗漏减轻或完全消退 ;OCT检查显示视网膜水肿和浆液性脱离明显好转。全部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 ;治疗后 3例患者主诉有一过性视物变暗 ,2例主诉轻微背痛。 结论  PDT治疗渗出型 AMD时 ,可短期封闭 CNV,使渗漏减轻或消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疗法 治疗 黄斑变性 脉络膜新生血管 临床观察 老年人
原文传递
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尖锐湿疣对病灶乳头瘤病毒复制的影响 被引量:23
17
作者 王辉 赵学良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39-741,共3页
目的 检测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方法(ALA-PDT)治疗前后,尖锐湿疣患者病灶局部人乳头瘤病毒(HPV)6/11型DNA载量的变化.方法 选择电离子去除疣体后HPV6/11阳性患者分为两组,光动力组32例采用ALA-PDT治疗,对照组29例不治疗.3个月后用荧光定... 目的 检测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方法(ALA-PDT)治疗前后,尖锐湿疣患者病灶局部人乳头瘤病毒(HPV)6/11型DNA载量的变化.方法 选择电离子去除疣体后HPV6/11阳性患者分为两组,光动力组32例采用ALA-PDT治疗,对照组29例不治疗.3个月后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病灶局部HPV6/11型DNA载量.结果 3个月后光动力组29例中有26例HPV DNA阴转(89.7%),对照组19例中有13例HPV DNA阴转(68.4%);光动力组HPV DNA载量为(1.70×105±7.86×105)拷贝/ml,对照组HPVDNA载量为(1.27×106±2.21×106)拷贝/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A-PDT能降低尖锐湿疣患者病灶局部HPV病毒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光化学疗法 人乳头状瘤病毒
原文传递
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尖锐湿疣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3
18
作者 尹光文 刘聪 +2 位作者 王小云 张华 王梦奇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8-50,共3页
目的研究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对尖锐湿疣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收集56例尖锐湿疣患者ALA-PDT治疗前及第1次治疗后1周... 目的研究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对尖锐湿疣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收集56例尖锐湿疣患者ALA-PDT治疗前及第1次治疗后1周皮损各1份,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尖锐湿疣组织角质形成细胞中VEGF及PCNA的表达情况。分别采用χ^2检验和秩和检验分析治疗前后VEGF与PCNA蛋白表达率和表达强度的差异,采用Spearman分析检验VEGF及PCNA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ALA-PDT治疗前尖锐湿疣组织角质形成细胞中VEGF和PCNA表达率分别为71.43%(40/56)、73.21%(41/56),治疗后分别为44.64%(25/56)、41.07%(23/46)。治疗前后VEGF和PCNA的表达率(χ^2值分别为8.25、11.81,均P<0.05)及表达强度(H值分别为11.29、12.22,均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LA-PDT治疗前后尖锐湿疣组织VEGF与PCNA表达呈正相关(rs值分别为0.202、0.273,均P<0.05)。结论ALA-PDT治疗后尖锐湿疣组织中VEGF和PCNA表达下降,这可能是其治疗尖锐湿疣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光动力疗法 氨基酮戊酸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增殖细胞核抗原
原文传递
二步照射法对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中重度痤疮患者疼痛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23
19
作者 陈建霞 周发琼 +5 位作者 陈尚周 吕君 王莉 杨云 田冬梅 雷淑英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900-904,共5页
目的探讨二步照射法对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中重度痤疮患者疼痛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在恩施州中心医院皮肤科行ALA-PDT治疗的中重度痤疮患者60例,按照治疗的先后顺序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目的探讨二步照射法对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中重度痤疮患者疼痛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在恩施州中心医院皮肤科行ALA-PDT治疗的中重度痤疮患者60例,按照治疗的先后顺序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照射,光输出强度65 mW/cm2、20 min;观察组给予起始光输出强度40 mW/cm2、8 min,照射至20 J/cm2,继以光输出强度65 mW/cm2、15 min,使光照总能量达78 J/cm2,根据患者反应适当调整光照强度,每2周照射1次,连续3次。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开始出现疼痛时间和照光开始后5、10、15、20、25、30、50 min时的疼痛评分;治疗结束后1个月评估临床疗效;治疗过程中及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记录其他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疼痛开始时间为(10.40 ± 1.13)min,对照组为(3.95 ± 0.77)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5.919,P < 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疼痛评分均随着照光时间点的变化出现显著波动(F = 323.631,P < 0.01),但观察组与对照组疼痛评分的波动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89.338,P < 0.01),时间点和分组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 = 24.059,P < 0.01)。在照光开始后第5、10、15分钟时,观察组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714、28.407、28.286,均P < 0.05);在照光开始后第20分钟时,两组间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505,P > 0.05);在照光开始后第25分钟(观察组照光结束2 min、对照组照光结束5 min)、30 min、50 min(冷敷结束时)时两组的疼痛评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606、1.038、0.344,均P > 0.05)。两组光照结束时(观察组照光开始后第23分钟,对照组光照开始后第20分钟)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968,P = 0.149)。3次治疗结束后1个月,观察组有效率为90%(27/30),对照组有效率为83.3%(25/3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常痤疮 光化学疗法 氨基酮戊酸 疼痛管理 二步照射法
原文传递
血卟啉衍生物光动力作用杀伤人胰腺癌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赵玉沛 杨波 +2 位作者 张太平 蔡力行 朱预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04-207,共4页
目的 探讨光动力作用 (PDT)对体外培养的人胰腺癌细胞的杀伤效应。 方法 以 2株人胰腺癌细胞系P3和SW1990为研究对象 ,采用血卟啉衍生物 (HPD)作为光敏剂 ,用高压钠灯 (功率密度 2 5mW /cm2 )为光源 ,以系列浓度的HPD经不同剂量的光... 目的 探讨光动力作用 (PDT)对体外培养的人胰腺癌细胞的杀伤效应。 方法 以 2株人胰腺癌细胞系P3和SW1990为研究对象 ,采用血卟啉衍生物 (HPD)作为光敏剂 ,用高压钠灯 (功率密度 2 5mW /cm2 )为光源 ,以系列浓度的HPD经不同剂量的光照后 ,用MTT法测定PDT对胰腺癌细胞的相对抑制率。 结果 随光敏剂浓度的升高和照光剂量的增加 ,光动力作用对细胞的相对抑制率逐渐增大 ,在低光动力剂量下明显上升 ,随后上升渐趋缓慢达平台期 ;相同光动力剂量下 ,PDT对 2株细胞的相对抑制率存在明显差异 (P <0 0 1) ,LD90剂量条件亦不同。 结论 光动力作用对体外培养的人胰腺癌细胞具有明确的杀伤效应 ,其对细胞的相对抑制率具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卟啉衍生物 光化学疗法 胰腺肿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