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蔗糖磷酸合成酶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18
1
作者 周平 叶冰莹 +1 位作者 陈由强 陈如凯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06年第6期1001-1003,共3页
蔗糖磷酸合成酶(sucrose phosphate synthase,SPS)是高等植物体内控制蔗糖合成的关键酶之一,它主要通过异构调节和磷酸化修饰在酶水平调节蔗糖合成。本文简要介绍SPS家族的成员、SPS蛋白上的3个磷酸化位点,以及SPS的生物学功能、SPS与... 蔗糖磷酸合成酶(sucrose phosphate synthase,SPS)是高等植物体内控制蔗糖合成的关键酶之一,它主要通过异构调节和磷酸化修饰在酶水平调节蔗糖合成。本文简要介绍SPS家族的成员、SPS蛋白上的3个磷酸化位点,以及SPS的生物学功能、SPS与磷酸蔗糖磷酸酶的关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蔗糖磷酸合成酶 磷酸化位点 14—3—3蛋白 磷酸蔗糖磷酸酶
下载PDF
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LC/ESI/MS)在蛋白质分析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郭寅龙 刘晗青 余翀天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CAS 2001年第3期129-133,共5页
对液相色谱 /电喷雾质谱 (LC/ESI/MS)在蛋白质分子量测定、一级结构的分析、蛋白质和多肽纯度的鉴定、肽质量酶谱、蛋白质分子内二硫键的定量和定位、磷酰化位置的测定以及在蛋白质组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和讨论 .
关键词 液相色谱 电喷雾质谱 肽质量指纹图谱法 分子内二硫键 分析 鉴定 糖基化位置 磷酸化位置 蛋白质
下载PDF
牛副流感病毒3型(BPIV3)P蛋白磷酸化位点与功能性结构域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赵贵民 侯佩莉 +2 位作者 贾春涛 王洪梅 何洪彬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31-237,共7页
为解析牛副流感病毒3型(BPIV3)SD2014分离株P蛋白磷酸化位点与功能性结构域,首先对P基因全长进行克隆测序,并与SD0835株P基因进行比较;再利用DNAStar中的MegAlign软件,以Clustal W方法比较了副黏病毒不同种属15株参考毒株的P蛋白氨基酸... 为解析牛副流感病毒3型(BPIV3)SD2014分离株P蛋白磷酸化位点与功能性结构域,首先对P基因全长进行克隆测序,并与SD0835株P基因进行比较;再利用DNAStar中的MegAlign软件,以Clustal W方法比较了副黏病毒不同种属15株参考毒株的P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同源关系,并对23株牛、人和猪副流感病毒3型P蛋白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筛选保守的氨基酸位点;运用在线Netphos 2.0Server和NetPhosK 1.0Server软件分别预测BPIV3SD2014毒株P蛋白潜在的磷酸化位点和特异性磷酸化蛋白激酶作用位点,最后将P蛋白4个主要功能性结构域氨基酸位置与潜在磷酸化位点一一对应。结果发现,SD2014毒株P基因核苷酸序列与SD0835株同源性为99%,P蛋白氨基酸序列与猪副流感病毒3型(SPIV3)同源性最高为73.2%。P蛋白在398~479aa含有1段螺旋卷曲结构,推测是介导P蛋白四聚体的形成以及与L蛋白的相互作用的位点,同时发现PKC是唯一一个贯穿于所有功能结构域的蛋白激酶。本研究为进一步解析P蛋白磷酸化在调控BPIV3转录与复制过程中的作用奠定基础,同时也为研究P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副流感病毒3型 P蛋白 磷酸化住点 结构域 转录与调控
原文传递
脊椎动物FoxO基因亚族的进化 被引量:2
4
作者 黄林艳 张婉清 +2 位作者 黄晓 朱广香 王勤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925-2934,共10页
本研究以脊椎动物FoxO作为研究对象,选取NCBI上公布的多个FoxO基因编码蛋白的核苷酸序列,重点分析Fox O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相似性与差异性,重建FoxO基因的系统发育树并进行选择压力分析,对FoxO基因亚族的起源和进化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 本研究以脊椎动物FoxO作为研究对象,选取NCBI上公布的多个FoxO基因编码蛋白的核苷酸序列,重点分析Fox O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相似性与差异性,重建FoxO基因的系统发育树并进行选择压力分析,对FoxO基因亚族的起源和进化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脊椎动物FoxO蛋白间Forhead结构域十分保守但核定位信号区结构差异较明显,尤其是FoxO6蛋白,并且多个磷酸化位点在哺乳动物FoxO6中缺失,削弱核输出信号,但在斑马鱼和原鸡的FoxO6中未缺失这些位点,推测其胞质定位调控作用仍十分重要。FoxO3中多个磷酸化位点可能与寿命延长作用相关。系统发育树表明FoxO1是FoxO基因的祖先基因,不同FoxO基因进化速率不同。选择压力分析结果显示FoxO基因过程每个位点经历不同的选择压,并且获得25个正选择位点,这些正选择位点可能对FoxO不同基因的形成和新功能的产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xO基因 系统发育 磷酸化位点 选择压力分析 脊椎动物
原文传递
犬Ⅰ型腺病毒E1A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徐文悦 廉士珍 +7 位作者 刘晓颖 邓效禹 胡博 张蕾 薛向红 贾琳琳 闫喜军 朱言柱 《特产研究》 2020年第5期34-40,共7页
为进一步了解犬Ⅰ型腺病毒,并深入探究E1A蛋白的基本结构,为CAdV-Ⅰ的研究奠定基础。该研究利用Protparam、ProtScale、SignalP 5.0 Server和TMHMMServer 2.0等在线服务器对E1A蛋白的理化性质、信号肽和二级及三级结构等进行预测。结果... 为进一步了解犬Ⅰ型腺病毒,并深入探究E1A蛋白的基本结构,为CAdV-Ⅰ的研究奠定基础。该研究利用Protparam、ProtScale、SignalP 5.0 Server和TMHMMServer 2.0等在线服务器对E1A蛋白的理化性质、信号肽和二级及三级结构等进行预测。结果发现,E1A蛋白氨基酸数量为225个;等电点为11.86,带正电荷氨基酸残基数和带负电荷氨基酸残基数分别为36和2;E1A蛋白为有跨膜结构、疏水性蛋白、无信号肽、无糖基化位点、含有9个丝氨酸磷酸化位点,10个苏氨酸磷酸化位点,不存在酪氨酸磷酸化位点;-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结构是E1A蛋白的二级结构中最主要的元件,可信度为19.0%,蛋白覆盖率为9%,有6个抗原决定簇。以上结果有利于进一步开展E1A蛋白的研究,为建立CAdV-Ⅰ的抗体检测方法和亚单位疫苗提供了基础。该研究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预测E1A蛋白,但生物信息学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预测,所以未来还需要对此进行进一步研究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犬Ⅰ型腺病毒 生物信息学分析 E1A蛋白 磷酸化位点
下载PDF
利用磺基异硫氰酸苯酯化学辅助方法鉴定磷酸化肽修饰位点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平 李水明 +5 位作者 刘宇 刘中华 熊继先 孙亚兰 曹锐 梁宋平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591-598,共8页
利用MALDI-TOF质谱结合磺基异硫氰酸苯酯(SPITC)化学辅助的从头测序(de novosequencing)方法,将用固相金属离子亲和色谱(immobilized metal affinity chromatography,IMAC)选择性地从混合物中亲和提取的磷酸肽进行磷酸化位点测定,该方... 利用MALDI-TOF质谱结合磺基异硫氰酸苯酯(SPITC)化学辅助的从头测序(de novosequencing)方法,将用固相金属离子亲和色谱(immobilized metal affinity chromatography,IMAC)选择性地从混合物中亲和提取的磷酸肽进行磷酸化位点测定,该方法只有肽键断裂产生的带C端的碎片离子系列(y+离子系列)出现在质谱图中,图谱背景清晰,信噪比高,单纯的y+片段离子系列使得谱图解析变得非常容易,对于多磷酸化肽的磷酸化位点,不需借助于任何软件,只需简单地计算两峰之间的分子量之差即可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ITC 磷酸化位点 从头测序 质谱
下载PDF
藏猪与大约克夏猪Mx1基因CDS区多态性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董世雄 王浩田 +4 位作者 姚雨民 徐士军 王向东 张健 商鹏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5-41,133,134,共9页
为了解藏猪与大约克夏猪Mx1基因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 CDS)多态性,试验选择健康的成年(180日龄以上)大约克夏猪20头和藏猪30头为试验动物,采用PCR法扩增两个猪群的Mx1基因CDS区,测序分析其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 为了解藏猪与大约克夏猪Mx1基因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 CDS)多态性,试验选择健康的成年(180日龄以上)大约克夏猪20头和藏猪30头为试验动物,采用PCR法扩增两个猪群的Mx1基因CDS区,测序分析其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Mx1基因CDS区编码蛋白质的理化性质、疏水性、磷酸化位点、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和与其他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分析SNPs位点对Mx1基因编码蛋白的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藏猪Mx1基因CDS区存在C867G、A923C、A1241G和C1324A 4个SNP位点,在大约克夏猪中存在A1241G和C1324A 2个SNP位点;其中C867G、A923C和A1241G位点属于错义突变,分别使第289位由天冬氨酸变为谷氨酸,第308位由谷氨酸变为丙氨酸,第414位由赖氨酸变为精氨酸;C1324A为同义突变。Mx1基因CDS区共编码663个氨基酸,编码蛋白质呈酸性、亲水性,二级结构以α螺旋为主;共有55个磷酸化位点,其中有37个丝氨酸(Ser)磷酸化位点,13个苏氨酸(Thr)磷酸化位点,5个酪氨酸(Tyr)磷酸化位点;与干扰素刺激基因15(interferon stimulated exonuclease gene15,ISG15)、泛素特异性肽酶18(ubiquitin specific peptidase 18,USP18)、DDX解旋酶58(DEAD-box helicase58,DDX58)、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α激酶2(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2 alpha kinase 2,EIF2AK2)、干扰素诱导的GTP结合蛋白2(myxovirus resistance dynamin like GTPase 2,Mx2)、结构域包含蛋白5(HECT and RLD domain containing E3 ubiquitin protein ligase 5,HERC5)、2′,5′-寡腺苷酸合成酶1(2′,5′-oligoadenylate synthetase 1,OAS1)、Janus激酶1(JAK1)、cub2结构域蛋白(IRG6)、OAS样蛋白(OASL)存在互作关系。Mx1基因CDS的SNPs导致的氨基酸变化只引起蛋白质的二级结构、疏水性和磷酸化位点发生改变,没有改变其三级结构。说明Mx1基因编码蛋白依旧发挥原始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猪 大约克夏猪 Mx1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生物信息学 磷酸化位点 编码序列
原文传递
人胃上皮细胞中幽门螺杆菌CagA相关未知磷酸化蛋白和磷酸化位点分析
8
作者 肖迪 赵飞 +4 位作者 孟几亮 何利华 宋衍燕 王海滨 张建中 《胃肠病学》 2009年第1期22-26,共5页
背景: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蛋白(CagA)是Ⅰ型幽门螺杆菌(H.pylori)的主要毒力因子。H.pylori胃癌、胃炎相关株和CagA缺失(△CagA)株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尚未发现CagA相关生物标记蛋白。目的:分析H.pyloriCagA阳性株和△CagA株作用后... 背景: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蛋白(CagA)是Ⅰ型幽门螺杆菌(H.pylori)的主要毒力因子。H.pylori胃癌、胃炎相关株和CagA缺失(△CagA)株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尚未发现CagA相关生物标记蛋白。目的:分析H.pyloriCagA阳性株和△CagA株作用后人胃上皮细胞中差异表达的未知磷酸化蛋白和磷酸化位点,为研究CagA的致病机制提供线索。方法:以金属离子亲和吸附富集技术富集经H.pylori标准株和△CagA株作用4h的人胃腺癌细胞株AGS的磷酸化蛋白,双向电泳(2-DE)分离蛋白,飞行时间质谱(TOF-MS)技术鉴定差异蛋白点。结果:H.pylori标准株作用后,AGS细胞FAM50A蛋白276位丝氨酸发生磷酸化,PQBP1蛋白227~251序列中有磷酸化位点。与H.pylori标准株相比,△CagA株作用于AGS细胞可引起至少13种未知磷酸化蛋白的变化,其质谱图中均出现中性丢失峰,其中2种表达量增加,4种表达量降低,6种消失,1种新发生磷酸化。结论:CagA阳性H.pylori感染可致AGS细胞FAM50A和PQBP1蛋白发生磷酸化。所发现的13种未知磷酸化蛋白为揭示CagA的致病机制提供了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杆菌 幽门 毒力因子类 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蛋白 磷酸化蛋白 磷酸化位点 蛋白质组学
下载PDF
Ser^(202)/Thr^(205)位点磷酸化tau在神经元中的定位 被引量:8
9
作者 孙爱民 王海萍 +2 位作者 沈玉君 沈玉先 方圣云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1-45,共5页
目的观察Ser202/Thr205位点的过度磷酸化tau在神经元中的定位和聚集情况。方法取孕18 d SD胎鼠皮层神经元进行原代培养,于培养第9天加入冈田酸(okadaic acid,OA)处理12 h以诱导tau蛋白磷酸化;同时用OA诱导SH-SY5Y细胞;观察tau磷酸化后... 目的观察Ser202/Thr205位点的过度磷酸化tau在神经元中的定位和聚集情况。方法取孕18 d SD胎鼠皮层神经元进行原代培养,于培养第9天加入冈田酸(okadaic acid,OA)处理12 h以诱导tau蛋白磷酸化;同时用OA诱导SH-SY5Y细胞;观察tau磷酸化后神经元形态的变化;用AT-8抗体免疫荧光染色观察Ser202/Thr205位点磷酸化tau的定位和聚集;同时应用AT-8抗体和Tau-5抗体检测tau蛋白Ser202/Thr205位点的磷酸化水平变化情况。结果经过Anti-NeuN和Anti-GFAP免疫染色鉴定,孕18 d胎鼠皮层神经元选择性原代培养成功。OA处理12 h以后,Ser202/Thr205位点磷酸化tau的水平明显增加,且出现高分子量的寡聚体;免疫荧光染色发现,Ser202/Thr205位点磷酸化的tau在原代培养神经元的胞质聚集;而OA处理的SH-SY5Y细胞,Ser202/Thr205位点磷酸化的tau却定位于细胞核。同时发现OA处理的原代神经元突起明显减少或消失。结论 OA能够诱导原代培养的胎鼠神经元tau蛋白在Ser202/Thr205位点过度磷酸化,且该磷酸化tau在不同类型或来源的神经元中的定位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田酸 胎鼠皮层神经元 tau 过度磷酸化 阿尔采末病 磷酸化位点
下载PDF
基于多头注意力机制的磷酸化位点预测模型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军 欧阳艾嘉 张琳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1-171,共11页
计算预测蛋白质磷酸化位点的方法常用于位点识别的初筛阶段。为了提升位点初筛的准确率,本文提出一个深度学习模型MAPhos。该模型首先运用氨基酸向量与位置向量的和表示每一个氨基酸残基;随后使用双向GRU循环神经网络捕获各氨基酸残基... 计算预测蛋白质磷酸化位点的方法常用于位点识别的初筛阶段。为了提升位点初筛的准确率,本文提出一个深度学习模型MAPhos。该模型首先运用氨基酸向量与位置向量的和表示每一个氨基酸残基;随后使用双向GRU循环神经网络捕获各氨基酸残基的特征;接着引入多头注意力机制计算各注意力头的子上下文向量,并将它们连接起来构成肽段的上下文向量;最后通过一个全连接神经网络进行非线性变换和结果预测。真实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MAPhos模型预测磷酸化位点在AUC值、灵敏度、正确率、精度和F_(1)分数统计度量上胜过基于特征提取的模型和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模型,同时与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模型相比具有更好的可解释性,这证明了MAPhos模型更加适用于磷酸化位点识别任务的初筛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生物信息学 磷酸化位点识别 多头注意力机制 残基表示
下载PDF
老年期痴呆同病异证3个典型证候Tau蛋白磷酸化位点的特异性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郭斌 郭蕾 +3 位作者 韩诚 秦亚莉 师卫斌 侯江琪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92-497,共6页
目的观察3个老年期痴呆病证结合典型证候模型的大鼠Tau蛋白磷酸化位点的情况,分析总结其磷酸化的特异性。方法间隔1周结扎并剪断左、右颈总动脉,之后腹腔注射D-半乳糖,建立老年期痴呆病大鼠模型,最后在疾病模型的基础上分别进行房劳水... 目的观察3个老年期痴呆病证结合典型证候模型的大鼠Tau蛋白磷酸化位点的情况,分析总结其磷酸化的特异性。方法间隔1周结扎并剪断左、右颈总动脉,之后腹腔注射D-半乳糖,建立老年期痴呆病大鼠模型,最后在疾病模型的基础上分别进行房劳水劳刺激、投喂高脂饲乳和低温环境刺激,建立3种病证结合(肾虚精亏证、痰浊阻窍证和寒凝血瘀证)的老年期痴呆大鼠模型,通过测定血脂、血流变、血清睾酮水平检查验证各组模型是否成功。随后通过蛋白免疫印迹的方法观察Tau各磷酸化位点在各证候模型中的不同。结果在Tau蛋白脯氨酸富集区,与病理组相比,痰浊阻窍证组主要在205和231位磷酸化水平显著增强,肾虚精亏证组主要在181、205、231位磷酸化水平显著增强,寒凝血瘀证组磷酸化水平增强主要发生在205、231、262位;在C末端区域,与病理组相比,痰浊阻窍证组在404位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肾虚精亏证组在396和404位磷酸化水平均显著升高,寒凝血瘀证组两者的升高幅度最高。结论老年期痴呆各典型证候在Tau蛋白磷酸化位点上有特异性,揭示了同病异证的科学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期痴呆 证候 病证结合 Tau蛋白磷酸化位点 大鼠
原文传递
BAG3蛋白ser187位点磷酸化与胶质瘤发生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韩福新 胡世颉 +6 位作者 闫志强 胡学安 李亮 赵东升 董必锋 费舟 李兵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8期987-988,共2页
目的:观察BAG3蛋白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ser187位点磷酸化与胶质瘤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胶质瘤组织标本,进行分子生物学实验,观察BAG3蛋白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BAG3蛋白ser187位点磷酸化对细胞侵袭的影响。结果:(1)IHC:BAG3在... 目的:观察BAG3蛋白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ser187位点磷酸化与胶质瘤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胶质瘤组织标本,进行分子生物学实验,观察BAG3蛋白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BAG3蛋白ser187位点磷酸化对细胞侵袭的影响。结果:(1)IHC:BAG3在Ⅳ级胶质瘤组织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脑组织及Ⅰ、Ⅱ级胶质瘤组织(P<0.05)。(2)Western Blot:BAG3蛋白在Ⅱ、Ⅲ、Ⅳ级别胶质瘤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脑组织(P<0.05),且相对于Ⅱ级胶质瘤,在Ⅲ、Ⅳ级胶质瘤中表达显著增高(P<0.05),而在Ⅲ级、Ⅳ级胶质瘤组织中表达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三维Matrigel transwell转移小室实验,S187A-BAG3蛋白过表达U87细胞侵袭Matrigel模拟基质膜的细胞数显著高于U87细胞和S187D-BAG3过表达U87细胞。结论:BAG3蛋白胶质瘤组织中表达量高,且在Ⅳ级胶质瘤组织中,BAG3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Ⅰ、Ⅱ级及正常脑组织,且S187位点磷酸化能抑制U87细胞的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BAG3蛋白 @ser187位点磷酸化
下载PDF
中医“同病异证”理论在老年期痴呆两个典型证候的Tau蛋白脯氨酸富集区磷酸化位点的体现
13
作者 郭斌 郭蕾 +1 位作者 韩诚 师卫斌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17-19,22,共4页
目的:观察老年期痴呆病证结合肾虚精亏证大鼠模型与痰浊阻窍大鼠模型Tau蛋白在脯氨酸富集区磷酸化位点的情况,分析磷酸化的特异性。方法:采用隔周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及切断术,随后腹腔注射D-半乳糖,建立老年期痴呆病大鼠模型;随后在疾病... 目的:观察老年期痴呆病证结合肾虚精亏证大鼠模型与痰浊阻窍大鼠模型Tau蛋白在脯氨酸富集区磷酸化位点的情况,分析磷酸化的特异性。方法:采用隔周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及切断术,随后腹腔注射D-半乳糖,建立老年期痴呆病大鼠模型;随后在疾病模型的基础上分别进行房劳水劳刺激和投喂高脂乳剂的刺激,建立相应的病证结合老年期痴呆大鼠模型。最后采用免疫印迹方法观察Tau蛋白在脯氨酸富集区Thr181、Thr205、Thr231、Ser262磷酸化位点的异常磷酸化状况。结果:在Tau蛋白脯氨酸富集区,与老年期疾呆组相比,病证结合痰浊阻窍证组主要在205和231位磷酸化水平显著增强,病证结合肾虚精亏证组主要在181,205,231位磷酸化水平显著增强。结论:老年期痴呆各典型证候在Tau蛋白脯氨酸富集区的磷酸化位点上有特异性,揭示了"同病异证"理论的科学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期痴呆 证候 病证结合 Tau蛋白磷酸化位点
下载PDF
甘蔗蔗糖磷酸合成酶磷酸化位点的突变及相应表达载体的构建 被引量:4
14
作者 胡巍 张积森 +2 位作者 叶冰莹 陈由强 陈如凯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10年第4期280-283,共4页
用Clontech公司的定点突变试剂盒TransformerTMSite-Directed Mutagenesis Kit对克隆载体pMD18T-SPS3L上的SPS基因SPS3L进行定点突变,使其459位的丝氨酸密码子分别突变为编码苏氨酸、丙氨酸和谷氨酸的密码子。然后将突变后的和未突变的S... 用Clontech公司的定点突变试剂盒TransformerTMSite-Directed Mutagenesis Kit对克隆载体pMD18T-SPS3L上的SPS基因SPS3L进行定点突变,使其459位的丝氨酸密码子分别突变为编码苏氨酸、丙氨酸和谷氨酸的密码子。然后将突变后的和未突变的SPS3L基因分别克隆至表达载体质粒pCAMBIA1301中,构建重组质粒pCAMBIA1301-SPS3L。经测序鉴定,对SPS3L基因的定点突变成功,构建表达载体pCAMBIA1301-SPS3L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SPSⅢ 磷酸化位点 定点突变 表达载体
下载PDF
热休克蛋白60基因定点诱变导致其在细胞内定位的改变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银 李云鸿 +7 位作者 滕鹏 成文静 张玉梅 苗珍花 蒲静 马娇 张楠 游丽琴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1年第7期609-611,618,共4页
目的研究将热休克蛋白60(HSP60)蛋白序列中第70位的丝氨酸(serine)突变为丙氨酸(alanine)后,HSP60在细胞内定位的改变。方法将PrC/CMV-HSP60P1重组质粒中HSP60P1编码第70位丝氨酸的碱基定点诱变为编码丙氨酸的碱基序列,转染至小胶质细胞... 目的研究将热休克蛋白60(HSP60)蛋白序列中第70位的丝氨酸(serine)突变为丙氨酸(alanine)后,HSP60在细胞内定位的改变。方法将PrC/CMV-HSP60P1重组质粒中HSP60P1编码第70位丝氨酸的碱基定点诱变为编码丙氨酸的碱基序列,转染至小胶质细胞BV-2细胞株中表达。细胞经10h缺氧处理后,裂解细胞,应用差速离心方法分离细胞膜、细胞质和线粒体,应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各细胞器中HSP60的含量。结果在转染未诱变PrC/CMV-HSP60P1质粒的细胞中,正常情况下,HSP60大部分分布在线粒体,少部分在胞浆,细胞膜中未见表达;缺氧刺激后,HSP60在细胞膜、胞浆和线粒体中均有表达;然而70位丝氨酸突变为丙氨酸后,只观察到HSP60在胞浆和线粒体中的表达,而在细胞膜上未见表达。结论作为磷酸化位点的Serine70对HSP60在细胞内的定位具有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SP60 定点诱变 细胞内的定位 磷酸化位点
下载PDF
Damages to hepatic mitochondrial respiratory chain by toxic substance D_1 extracted from burn eschars
16
作者 陈宗荣 楼淑芬 舒崇湘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1994年第3期170-173,共4页
The effects of toxic substance D1,extracted from burn eschars,on the hepatic mitochondrial respiratory function and its damages to the respirtatory chain were observed in the rat.It was found that the rate of stste 3r... The effects of toxic substance D1,extracted from burn eschars,on the hepatic mitochondrial respiratory function and its damages to the respirtatory chain were observed in the rat.It was found that the rate of stste 3respiration was inhibited and that of state 4 respiration stimulated by D1.There was an obvious dosage-eff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D1 dosage and the rate of oxygen consumption, that is,the changes of the rate was slow in the range of low dosage and fast in the range of high dosage. The point of change was at 1 mg/ml of D1 concentration.The ratio of FCCP-stimulated respiration rate/state 4 respiration rate was decreased when D1 dosage was increased.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s were similar whether glutamate+malate or succinate were used as the substrate. The point of change was also at 1 mg/ml of D1 concentration. The decrease of FCCP-stimulated rate/state 4rate implied that the respiratory chain was damaged.But complex Ⅳ-the terminal segment of the chain-remained intact. Thus, the site of damage must be somewhere in complexesⅠ ̄Ⅲ and/or complexes Ⅱ ̄Ⅲ. Since NADH dehydrogenase and succinate dehydrogenase-the main enzymes in complexesⅠand Ⅱ-were not affected by D1 but NADH: cytochrome c reductase and succinate:cytochrome c reductase markedly inhibited, the site of damage was most likely located in complex Ⅲ-the bc1 comple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RN ESCHAR MITOCHONDRION RESPIRATORY CHAIN phosphorylation site UNCOUPLING
下载PDF
Improved Protein Phosphorylation Site Prediction by a New Combination of Feature Set and Feature Selection
17
作者 Favorisen Rosyking Lumbanraja Ngoc Giang Nguyen +6 位作者 Dau Phan Mohammad Reza Faisal Bahriddin Abapihi Bedy Purnama Mera Kartika Delimayanti Mamoru Kubo Kenji Satou 《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8年第6期144-157,共14页
Phosphorylation of protein is an important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that enables activation of various enzymes and receptors included in signaling pathways. To reduce the cost of identifying phosphorylation sit... Phosphorylation of protein is an important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that enables activation of various enzymes and receptors included in signaling pathways. To reduce the cost of identifying phosphorylation site by laborious experiments, computational prediction of it has been actively studied. In this study, by adopting a new set of features and applying feature selection by Random Forest with grid search before training by Support Vector Machine, our method achieved better or comparable performance of phosphorylation site prediction for two different data se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tein phosphorylation phosphorylation site Prediction SEQUENCE FEATURE FEATURE Selection with Grid SEARCH
下载PDF
放射自显影技术应用的现状及未来趋势
18
作者 张洪杰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77-1087,共11页
放射自显影通常指结合了放射标记探针的分子或组织通过感光材料(如X光胶片)曝光、显影、定影获得金属银颗粒图像的实验技术,它是定性、定量分析与探针结合的靶分子含量及其在组织中分布的传统手段,在生物学基础研究以及临床前新药研究... 放射自显影通常指结合了放射标记探针的分子或组织通过感光材料(如X光胶片)曝光、显影、定影获得金属银颗粒图像的实验技术,它是定性、定量分析与探针结合的靶分子含量及其在组织中分布的传统手段,在生物学基础研究以及临床前新药研究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年来磷屏成像技术的普及显著缩短了放射自显影技术的实验周期,并拓展了在短半衰期正电子放射核素中的应用。本文重点介绍放射自显影技术应用中尚不能全面被非放射性替代技术取代的一些实验工作进展,主要包括某些酶活性的测定、磷酸化位点分析、低丰度核酸检测以及与放射性探针特异结合的靶点(如受体等)在组织中的分布等实验技术工作。适应当前应用趋势的变化对放射示踪共用技术平台的建设,对帮助技术支撑人员提供更好的、具有针对性的技术性服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自显影 磷屏成像 磷酸化位点分析 受体分布 功能分析
下载PDF
全长及细胞内磷酸化位点缺失的人组织因子真核表达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其生物学功能 被引量:1
19
作者 施伟 孙立 +2 位作者 林森森 袁胜涛 张陆勇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65-470,共6页
目的:研究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细胞内区域的功能,分析TF细胞内区域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Trizol一步法抽提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总RNA,RT-PCR扩增TF全长(TF full-length)基因和TF细胞内磷酸化位点缺失(TF t... 目的:研究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细胞内区域的功能,分析TF细胞内区域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Trizol一步法抽提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总RNA,RT-PCR扩增TF全长(TF full-length)基因和TF细胞内磷酸化位点缺失(TF truncated)基因,分别克隆入pGEM-T载体,再构建人TF full-length基因和TF truncated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TF full-length和pcDNA3.1(+)-TF truncated。将构建好的pcDNA3.1(+)-TF full-length和pcDNA3.1(+)-TF truncated瞬时转染MCF-7细胞,RT-PCR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重组质粒的表达,并用发色底物法检测瞬时转染后TF的促凝血功能。利用Transwell小室检测转入人TF full-length基因和TF truncated基因后MCF-7细胞的迁移能力。结果:扩增出人TF full-length基因和TF truncated基因,成功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并且在MCF-7细胞中表达后具有促凝血活性。瞬时转染pcDNA3.1(+)-TF truncated不能增加MCF-7细胞的迁移能力,而转染pcDNA3.1(+)-TF full-length后可以显著增强MCF-7细胞的迁移能力。结论:成功构建了带有人TF full-length,TF truncated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TF full-length和pcDNA3.1(+)-TF truncated,为研究TF以及其细胞内磷酸化位点区域在肿瘤学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因子 磷酸化位点缺失 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 细胞迁移
下载PDF
绵羊YAP1基因的克隆及其真核表达载体和突变型载体的构建
20
作者 李达 孙伟 +6 位作者 苏锐 张占英 马月辉 张有法 陈玲 吴文忠 周洪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198-1204,共7页
本研究旨在克隆绵羊YAP1基因CDS序列,构建并鉴定其真核表达质粒pEGFP-C1-YAP1,及其磷酸化位点突变体pEGFP-C1-YAP1S42A。本研究利用RT-PCR技术,从湖羊背最长肌克隆YAP1基因编码区序列,T-A克隆到pMD 19-T载体中,进行测序。利用酶切和T4... 本研究旨在克隆绵羊YAP1基因CDS序列,构建并鉴定其真核表达质粒pEGFP-C1-YAP1,及其磷酸化位点突变体pEGFP-C1-YAP1S42A。本研究利用RT-PCR技术,从湖羊背最长肌克隆YAP1基因编码区序列,T-A克隆到pMD 19-T载体中,进行测序。利用酶切和T4连接酶连接方法,将YAP1基因编码区克隆到pEGFP-C 1载体中,构建pEGFP-C 1-YAP1真核表达载体,以真核表达载体为模板,构建磷酸化位点突变体pEGFP-C1-YAP1S42A,2种载体均进行PCR、BamHⅠ和XhoⅠ双酶切、BamHⅠ单酶切及测序鉴定。结果克隆出YAP1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获得GenBank登录号JQ 714252,其长度为1 712bp,编码区1 212bp,编码403个氨基酸。重组质粒pEGFP-C1-YAP1经PCR、酶切、测序鉴定,证实YAP1基因CDS区已正确克隆入pEGFP-C1表达载体;经测序鉴定,YAP1第42位丝氨酸成功突变为丙氨酸。本研究成功克隆绵羊YAP1基因全长cDNA序列,并构建了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EGFP-C1-YAP1及磷酸化位点突变体pEGFP-C1-YAP1S42A,为进一步研究YAP1蛋白表达及其生物学活性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羊 YAP1基因 真核表达载体 磷酸化位点突变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