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大洪水对浅水湖泊磷的影响:以2016年太湖为例 被引量:27
1
作者 朱伟 胡思远 +6 位作者 冯甘雨 章元明 翟淑华 薛宗璞 赵帅 陈怀民 王若辰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25-336,共12页
2016年太湖发生特大洪水,水位达到历史第二,入湖水量比平均年多60.8亿m^3.而从2016年开始太湖磷指标改变了2010年以来平缓下降的趋势出现回升,也就是出现所谓“磷反弹”的问题.为了研究磷反弹和特大洪水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从2016年入湖... 2016年太湖发生特大洪水,水位达到历史第二,入湖水量比平均年多60.8亿m^3.而从2016年开始太湖磷指标改变了2010年以来平缓下降的趋势出现回升,也就是出现所谓“磷反弹”的问题.为了研究磷反弹和特大洪水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从2016年入湖水量、水质、磷通量、水中磷存量以及磷在太湖中的迁移过程出发,对大洪水前后太湖磷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洪水期间入湖河道带来大量的磷是引起磷反弹的主要原因.由于洪水的影响,2016年磷净入湖通量比往年平均水平多出579.2 t,约达到1683.0 t.其中,两次洪水贡献极大,约占全年水平的50%(67月和10月的洪水分别带入580.5和268.2 t磷).磷反弹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太湖存在较高的磷滞留率,磷在入湖后很难经由出湖河道排出.从入湖后磷的归趋上看,洪水过程中高磷浓度水块尽管存在由太湖西北部向东、南部迁移的过程,但途中水体磷浓度出现显著降低(即滞留现象),导致高磷浓度水块未能到达出湖排泄区(太浦港、望虞河等).全年净入湖磷通量中仅有小部分(205.3 t)直接引起水体磷浓度上升,而其余的大部分则滞留于底泥之中,明显高于往年水平.2016年滞留在太湖内的磷很可能破坏了往年底泥上覆水的磷平衡,对后续水质的变化产生间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磷反弹 洪水 通量 存量 磷迁移
下载PDF
4种水生植物除磷效果及系统磷迁移规律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陈志超 张志勇 +4 位作者 刘海琴 闻学政 秦红杰 严少华 张迎颖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7-112,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生态类型水生植物对水体总磷的去除效果及系统磷迁移规律。[方法]选取4种不同生态类型水生植物,分别为漂浮植物凤眼莲、水浮莲和挺水植物香蒲以及沉水植物轮叶黑藻,结合滇池富营养化湖水及底泥,构建静态模拟生长体系。[结... [目的]研究不同生态类型水生植物对水体总磷的去除效果及系统磷迁移规律。[方法]选取4种不同生态类型水生植物,分别为漂浮植物凤眼莲、水浮莲和挺水植物香蒲以及沉水植物轮叶黑藻,结合滇池富营养化湖水及底泥,构建静态模拟生长体系。[结果]4种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湖水、底泥具有一定的耐受能力。试验80 d后,凤眼莲、水浮莲和香蒲对水体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95.0%、94.3%和92.0%。凤眼莲系统中水体磷浓度大幅度降低,底泥中的磷素逐渐释放,凤眼莲所吸收磷素来源于水体和底泥;水浮莲所吸收磷素主要来源于水体;香蒲鲜质量增加极少,在降低水体总磷浓度的同时,促使底泥总磷含量略微增加,从表观上看,水体为其吸收磷素的主要来源;轮叶黑藻植株部分发生腐烂,对水体总磷的去除率仅为62.9%,低于对照,但对底泥中总磷吸收良好,底泥是其吸收磷素的主要来源。[结论]凤眼莲、水浮莲和香蒲能有效降低水体总磷;凤眼莲和轮叶黑藻能够吸收底泥中的磷素;当水体总磷浓度较低时,底泥中的磷素会释放至水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物 富营养化水体 底泥 磷去除 磷迁移
下载PDF
温带森林磷沉降-水系统输出-迁移动态特征及对土壤磷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陈立新 乔璐 +2 位作者 段文标 黄兰英 马海娟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54-464,共11页
采用对比和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黑龙江省带岭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磷沉降、溪流、河流和渗透水输出磷含量动态特征,以及磷沉降和水系统磷输出对红松人工林、落叶松人工林、椴树红松混交林、枫桦红松混交林和白桦次生林5... 采用对比和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黑龙江省带岭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磷沉降、溪流、河流和渗透水输出磷含量动态特征,以及磷沉降和水系统磷输出对红松人工林、落叶松人工林、椴树红松混交林、枫桦红松混交林和白桦次生林5种林型土壤全磷和有效磷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域通过降雨产生的年磷沉降量约为0.888 kg hm-2,7月除红松人工林外,其他4个林型穿透雨磷浓度均高于大气降雨的磷浓度。7月枫桦红松林、8月白桦次生林和红松人工林A层土壤渗透水磷浓度低于林内雨磷浓度,表层土壤对穿透雨中磷有固定作用。在凉水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内,森林系统内小溪流、凉水河和凉水森林系统外永翠河水磷浓度均较林外降雨及穿透降雨磷浓度高,表现为永翠河水>土壤A层渗透水>凉水河>小溪>穿透雨>大气降雨。表明土壤中部分磷素通过地表径流和壤中流流出森林生态系统,并汇集于林中小溪,最后进入河流,造成磷在小溪和河流中的富集。大气磷沉降、森林水系统磷输出均与椴树红松林A0层土壤全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红松人工林B层土壤全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落叶松人工林A0层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带森林 磷沉降 迁移 水系统输出
下载PDF
滴灌磷肥在灰漠土中运移的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杨国江 彭懿 +1 位作者 尹飞虎 石磊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8-146,共9页
磷在土壤中的迁移是影响农业系统磷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应用同位素^(32)P示踪和放射性同位素自显影技术,研究了滴施磷酸一铵在灰漠土中的运移。结果表明:与不施磷处理相比,滴施磷肥可以增加0~15cm土层有效磷的含量。在0~20 cm土层... 磷在土壤中的迁移是影响农业系统磷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应用同位素^(32)P示踪和放射性同位素自显影技术,研究了滴施磷酸一铵在灰漠土中的运移。结果表明:与不施磷处理相比,滴施磷肥可以增加0~15cm土层有效磷的含量。在0~20 cm土层均有不同比例^(32)P的分布,但大部分^(32)P仍集中分布在表层,0~10 cm土层中的^(32)P占总量的72.7%~89.5%,最高可达99%。不同施肥时期磷的运移距离有很大差异,T3(0~20 cm)>T2(0~10 cm)>T1(0~5 cm),这可能是由于干湿交替导致土壤孔隙率变化,进而影响了磷的移动距离。平行于滴灌带方向上磷的运移距离比垂直于滴灌带方向更远。随着正磷酸盐浓度增加,磷的运移距离变大,滴施磷酸一铵处理^(32)P的移动距离达到对照的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 灰漠土 ^(32)P示踪 磷素运移
下载PDF
腐植酸钾与磷肥施用方式对土壤磷素移动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王敏 刘石磊 +3 位作者 张帅 张强 慕康国 陈清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09-215,共7页
为探明腐植酸与磷肥施用方式对土壤磷素移动性和淋失量的影响,通过室内土柱淋溶试验,分别设计了不施肥(CK)、基施腐植酸钾追施/不追施磷肥(HA-P、HA)、基施磷肥追施/不追施腐植酸钾(P-HA、P)和磷肥腐植酸钾共同基施(P+HA)共6个处理,来... 为探明腐植酸与磷肥施用方式对土壤磷素移动性和淋失量的影响,通过室内土柱淋溶试验,分别设计了不施肥(CK)、基施腐植酸钾追施/不追施磷肥(HA-P、HA)、基施磷肥追施/不追施腐植酸钾(P-HA、P)和磷肥腐植酸钾共同基施(P+HA)共6个处理,来探讨将腐植酸水溶性肥料中的主要原料腐植酸钾与磷肥按照不同施用方式施入土壤后对土壤磷素剖面迁移能力和淋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灌溉条件下,HA-P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磷素的淋出,分别比P-HA、P和P+HA3个处理的磷素淋出总量高244.08%、78.51%和35.34%,而P-HA则显著降低了土壤磷素的淋出量;P+HA和P-HA处理土壤剖面的速效磷和全磷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与P处理结果相似,而HA-P处理剖面各层土壤的速效磷和全磷含量差异较小;HA处理会使土壤磷素淋出略有增加。研究表明,腐植酸钾与磷肥等量输入时,以腐植酸钾为基肥、磷溶液进行追肥的施用方式对土壤磷素移动的促进作用最大,有较高的淋失风险,而基施磷肥、追施腐植酸钾则可以显著控制土壤剖面磷素移动,降低土壤磷素的淋出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植酸钾 磷肥 施用方式 磷迁移 淋失风险
下载PDF
高磷鲕状赤铁矿深度还原过程中磷的迁移行为 被引量:10
6
作者 李国峰 高鹏 +1 位作者 韩跃新 孙永升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3-47,共5页
湖北某高磷鲕状赤铁矿石铁品位为42.21%、磷含量为1.31%;铁主要以赤铁矿形式存在,磷主要以磷灰石形式存在。为考察深度还原过程中磷的迁移行为,对该矿石进行了深度还原—弱磁选试验。结果表明:升高还原温度、延长还原时间或增大碳氧摩... 湖北某高磷鲕状赤铁矿石铁品位为42.21%、磷含量为1.31%;铁主要以赤铁矿形式存在,磷主要以磷灰石形式存在。为考察深度还原过程中磷的迁移行为,对该矿石进行了深度还原—弱磁选试验。结果表明:升高还原温度、延长还原时间或增大碳氧摩尔比均有利于磷向金属铁相富集。在还原温度1 548 K、碳氧摩尔比2.5和还原时间60 min的条件下进行还原,获得的还原产品磨细至-0.074 mm占84%,在磁场强度为107 k A/m的条件下弱磁选后,可得到磷品位2.49%、回收率77.07%的高磷金属相。金属相SEM及EDS能谱分析结果表明:金属相中部分区域的磷以P-Fe固溶体的形式存在,部分区域的磷以Fe_xP和P-Fe固溶体的形式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磷鲕状赤铁矿 深度还原 磷迁移 高磷金属相
下载PDF
Migration behaviors and kinetics of phosphorus during coal-based reduction of high-phosphorus oolitic iron ore 被引量:7
7
作者 Yong-sheng Sun Yan-feng Li +1 位作者 Yue-xin Han Yan-jun L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8期938-945,共8页
To understand the migration mechanisms of phosphorus(P)during coal-based reduction,a high-phosphorus oolitic iron ore was reduced by coal under various experimental conditions.The migr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kinetic... To understand the migration mechanisms of phosphorus(P)during coal-based reduction,a high-phosphorus oolitic iron ore was reduced by coal under various experimental conditions.The migr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kinetics of P were investigated by a field-emission 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zer(FE-EPMA)and using the basic principle of solid phase mass transfer,respectively.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 transferred from the slag to the metallic phase during reduction,and the migration process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phosphorus diffusing from the slag to the metallic interface,the formation of Fe P compounds at the slag metal interface and P diffusing from the slag metal interface to the metallic interior.The reduction time and temperatu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the phosphorus content of the metallic and slag phases.The P content of the metallic phase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reduction time and temperature,while that of the slag phase gradually decreased.The P diffusion constant and activation energy were determined and a migration kinetics model of P in coal-based reduction was proposed.P diffusion in the metallic phase was the controlling step of the P mig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phosphorus oolitic iron ORE COAL-BASED REDUCTION phosphorus migration KINETICS
下载PDF
紫色土旱坡地减磷配施有机肥的磷肥效应及磷素迁移特征 被引量:5
8
作者 李杰 王帅 +2 位作者 韩晓飞 谢德体 左志中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297-2302,共6页
【目的】本文探索了长江上游紫色土旱坡地麦玉轮作系统减少农田磷素流失和有效提高磷肥利用率的最佳施肥模式,以期降低磷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方法】2011-2015年,以紫色土旱坡地典型农作冬小麦和夏玉米为材料,在西南大学试验农场进... 【目的】本文探索了长江上游紫色土旱坡地麦玉轮作系统减少农田磷素流失和有效提高磷肥利用率的最佳施肥模式,以期降低磷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方法】2011-2015年,以紫色土旱坡地典型农作冬小麦和夏玉米为材料,在西南大学试验农场进行田间定点试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置7个田间小区试验,依次为不施用磷肥(P0)、优化施肥(P)、倍量施磷肥(2P)、优化施肥+秸秆还田(SP)、优化施肥+猪粪有机肥(MP)、优化施肥量磷肥减量20%+猪粪有机肥(MDP)、优化施肥量磷肥减量20%+秸秆还田(SDP)。测定了各处理土壤基础性质,以及0~20、20~40、40~60 cm土层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调查不同生育期冬小麦和夏玉米各主要生长指标和产量。【结果】冬小麦季和夏玉米季都以2P处理作物磷吸收量为最高,但是磷素表观利用率却不高。小麦季SDP和MDP处理分别比P处理磷肥表观利用率高5.9%和4.2%。玉米季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磷肥表观利用率也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处理(P<0.05)。坡上除了P0和P处理全磷含量有所减少外,其他各处理全磷含量都呈增加趋势;坡中、坡下的增长幅度要大于坡上。除了P0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降低外,其他处理坡上、坡中、坡下土壤中有效磷含量都呈增加趋势。【结论】紫色土旱坡地冬小麦和夏玉米适当减磷配施有机肥可以显著提高作物对磷肥的吸收利用,提高磷肥的利用率,秸秆和猪粪有机肥还田对土壤磷素有活化效果,可以促进磷素在土壤中的迁移,猪粪有机肥促进作用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磷配施有机肥 磷素利用率 磷素迁移
下载PDF
低聚合度聚磷酸铵在土壤中磷素转移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马进良 侯思远 +3 位作者 燕子红 谢娟 黄鸿 苗志伟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1-104,共4页
低聚合度聚磷酸铵是一种高效缓释水溶性磷肥,为了研究聚磷酸铵在土壤中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和磷素转移规律,利用内蒙古、新疆、贵州、陕西渭南和陕西榆林共五种不同土壤,分别加入等量的低聚合度聚磷酸铵,通过土柱淋洗的方法研究聚磷酸铵在... 低聚合度聚磷酸铵是一种高效缓释水溶性磷肥,为了研究聚磷酸铵在土壤中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和磷素转移规律,利用内蒙古、新疆、贵州、陕西渭南和陕西榆林共五种不同土壤,分别加入等量的低聚合度聚磷酸铵,通过土柱淋洗的方法研究聚磷酸铵在不同土壤中磷素转移规律,为低聚合度聚磷酸铵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和使用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磷酸铵 磷素迁移 土柱淋洗 农业应用
原文传递
固磷基质(无定形铁)淋失特征及其与磷素淋失的关系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道涵 孙铁珩 +2 位作者 何娜 杜立宇 梁成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384-1387,共4页
采用淋洗试验研究了水田土壤固磷基质(无定形铁)淋失特征及其与磷素淋失的关系。结果表明,添加柠檬酸和葡萄糖培养处理对无定形铁、络合态铁的淋失具有极显著效应,水分和温度等因素对无定形铁和络合态铁的淋失交互效应显著;相关分析表明... 采用淋洗试验研究了水田土壤固磷基质(无定形铁)淋失特征及其与磷素淋失的关系。结果表明,添加柠檬酸和葡萄糖培养处理对无定形铁、络合态铁的淋失具有极显著效应,水分和温度等因素对无定形铁和络合态铁的淋失交互效应显著;相关分析表明,固磷基质(无定形铁)淋失与磷素淋失的相关关系显著,说明对磷素淋失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磷基质 无定形铁 磷素淋失 磷迁移
下载PDF
碱度对精炼渣理化性能及磷元素迁移的影响
11
作者 李倩倩 吴婷 +3 位作者 杨文 盛光晔 廖直友 王海川 《炼钢》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0-25,共6页
外加电场处理冶金废渣中磷杂质是冶金固废循环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为探究熔渣理化性能对电场强化冶金渣磷元素分离的影响,综合红外光谱、旋转黏度计法、四探针法以及脉冲电场试验,获得不同碱度条件下CaO-SiO_(2)-Al_(2)O_(3)-MgO精炼... 外加电场处理冶金废渣中磷杂质是冶金固废循环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为探究熔渣理化性能对电场强化冶金渣磷元素分离的影响,综合红外光谱、旋转黏度计法、四探针法以及脉冲电场试验,获得不同碱度条件下CaO-SiO_(2)-Al_(2)O_(3)-MgO精炼渣系的结构特征、黏度、电导率,并分析精炼渣理化性能对电场作用下磷迁移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渣系碱度在2.3~3.2内增加,Si-O和Al-O网络结构呈现解聚-聚合-解聚作用;综合熔渣熔化温度及网络结构影响,熔渣黏度呈现出降低-升高-降低趋势,而综合熔渣阳离子浓度及网络结构影响,熔渣电导率变化趋势与黏度相反;无电场时,综合熔渣网络结构和黏度影响,渣中磷元素迁移率呈现增大-降低-增大趋势,施加电场后,渣钢间原本的平衡态受到破坏,由于熔渣电导率和黏度及网络结构叠加作用,促进了磷元素的进一步迁移,且磷迁移率随碱度增加的变化规律与无电场时呈现的规律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炼渣 碱度 网络结构 理化性能 磷元素迁移
下载PDF
大型水生植物对湖泊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迁移转化影响研究
12
作者 徐玉良 王晓 李光星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8-111,174,共5页
以骆马湖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大型水生植物对湖泊各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湖泊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迁移转化与大型水生植物有密切关系,大型水生植物对沉积物中TP浓度变化有显著影响,影响程度为上层>下层&... 以骆马湖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大型水生植物对湖泊各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湖泊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迁移转化与大型水生植物有密切关系,大型水生植物对沉积物中TP浓度变化有显著影响,影响程度为上层>下层>中层;在沉积物无机形态磷的迁移转化过程中,植物区各层沉积物中Fe-P浓度变化较大,均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大小顺序为上层>下层>中层;植物区中、下层沉积物中Ca-P浓度呈先升后降趋势,上层呈先降后升趋势;大型水生植物主要通过吸收作用和改变微环境作用影响各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无机磷的迁移转化,对Fe-P,Ca-P有显著影响,对Al-P,O-P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水生植物 沉积物 磷迁移 骆马湖
下载PDF
春季解冻期棕壤坡面磷素迁移过程研究
13
作者 李婧楠 周丽丽 +2 位作者 米彩红 马世伟 邵婧宇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5-59,共5页
春季解冻期土壤季节性冻融发生最为强烈,极易发生土壤侵蚀,也是磷素流失的关键时期。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探究春季解冻期不同磷素背景值坡面产流产沙及磷素流失动态过程。结果表明:产流后14min内径流量和泥沙量均呈现较好的线性分布... 春季解冻期土壤季节性冻融发生最为强烈,极易发生土壤侵蚀,也是磷素流失的关键时期。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探究春季解冻期不同磷素背景值坡面产流产沙及磷素流失动态过程。结果表明:产流后14min内径流量和泥沙量均呈现较好的线性分布,径流相关系数为0.969,泥沙相关系数为0.936;14~18min内径流量缓慢增加,从18min开始一直到产流结束径流量基本保持在3 100ml/min,而泥沙则总体呈现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土壤背景值(APb)越高,径流、泥沙中磷浓度越高;径流中磷素流失比率均值APb20坡面最大,且随着背景值的增大呈减小趋势;而泥沙中磷素流失比率均值变化则与径流不同,APb40的坡面其流失比率最小,其他坡面差异较小;径流中磷素流失量与泥沙中磷素流失量呈线性关系,y=6.751x-0.628(R2=0.9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解冻期 人工降雨 磷素迁移
下载PDF
风浪与底栖生物扰动对底泥内源磷释放的协同作用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大鹏 黄勇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7-20,共4页
对浅水湖泊在风浪和底栖生物扰动下的底泥界面效应和磷迁移转化规律进行了总结,并对风浪和底栖生物组合扰动产生的协同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着重探讨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争议问题,并对相关研究提出了方向性的建议。分析表明,风浪和底栖... 对浅水湖泊在风浪和底栖生物扰动下的底泥界面效应和磷迁移转化规律进行了总结,并对风浪和底栖生物组合扰动产生的协同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着重探讨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争议问题,并对相关研究提出了方向性的建议。分析表明,风浪和底栖生物对底泥微界面和底泥微环境的改造存在叠加效应,从长期来看,这对浅水湖泊富营养化的发展进程可能起到延缓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富营养化 底栖生物扰动 风浪扰动 磷迁移转化
原文传递
腐殖酸磷肥中的腐殖酸对磷迁移的影响及机理 被引量:10
15
作者 景建元 袁亮 +2 位作者 张水勤 李燕婷 赵秉强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5032-5042,共11页
【目的】比较腐殖酸磷肥中的腐殖酸(PHA)与常规腐殖酸(HA)对肥料磷迁移、Ca^(2+)及磷酸盐吸附特征的差异,明晰腐殖酸在磷肥增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在实验室分别制备腐殖酸、腐殖酸磷肥及普通磷肥,利用腐殖酸“碱溶酸析”的原理,通... 【目的】比较腐殖酸磷肥中的腐殖酸(PHA)与常规腐殖酸(HA)对肥料磷迁移、Ca^(2+)及磷酸盐吸附特征的差异,明晰腐殖酸在磷肥增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在实验室分别制备腐殖酸、腐殖酸磷肥及普通磷肥,利用腐殖酸“碱溶酸析”的原理,通过调节腐殖酸磷肥溶液pH分离得到PHA。研究磷肥配施两种添加量的HA和PHA对肥料磷迁移状况的影响,HA和PHA的配施量分别为施磷量的0.5%与5%,代号分别为0.5HA+P、0.5PHA+P、5HA+P及5PHA+P,同时设置单施磷肥(P)及不施肥(CK)两个处理。并通过HA和PHA对Ca^(2+)及磷酸盐的吸附特征解释二者对肥料磷迁移存在差异的原因。【结果】HA和PHA配施磷肥,肥料磷的迁移距离与迁移量均高于P处理:P处理肥料磷可以迁移到距施肥层垂直距离42 mm处,而配施HA和PHA处理可以分别到达距施肥层46与50 mm处,这与HA和PHA对土壤Ca^(2+)存在较高的吸附容量,进而减少土壤对磷的固定有关。距施肥层42 mm以后,土壤速效磷总量占总施磷量的累积百分数基本趋于不变,且0.5HA+P≈5PHA+P>5HA+P>0.5PHA+P>P处理。PHA对肥料磷迁移的促进作用会随其添加量的提高而增强,而提高HA用量反而会减弱其对肥料磷迁移的促进作用,这与PHA移动性强于HA,对磷酸盐的吸附弱于HA有关。HA与PHA对Ca^(2+)的吸附均是膜扩散与颗粒内扩散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与HA相比,Ca^(2+)向PHA颗粒表面扩散的难度降低,在PHA颗粒内部扩散的难度变大。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可以很好地拟合HA或PHA和Ca^(2+)的等温吸附曲线,HA对Ca^(2+)理论最大吸附量高于PHA,然而PHA对Ca^(2+)的吸附以化学吸附为主。【结论】腐殖酸磷肥中的腐殖酸与普通腐殖酸均对Ca^(2+)存在一定的吸附能力,因此均可以促进肥料磷的迁移,但是磷肥配施腐殖酸磷肥中的腐殖酸,肥料磷的迁移距离大于常规腐殖酸,这可能是腐殖酸磷肥中腐殖酸增效磷肥的一个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殖酸磷肥 腐殖酸 肥料磷迁移 钙离子 吸附
下载PDF
静止和水动力扰动状态下锆改性沸石添加对河道底泥磷迁移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俞阳 林建伟 +6 位作者 詹艳慧 何思琪 吴小龙 王艳 赵钰颖 林莹 刘鹏茜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337-1346,共10页
通过底泥培养实验,并采用磷形态分级提取方法对底泥进行分析,研究了静止和水动力扰动这2种状态下锆改性沸石添加对不同深度处底泥中磷迁移和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在静止还是在水动力扰动状态下,锆改性沸石添加均不仅降低了上... 通过底泥培养实验,并采用磷形态分级提取方法对底泥进行分析,研究了静止和水动力扰动这2种状态下锆改性沸石添加对不同深度处底泥中磷迁移和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在静止还是在水动力扰动状态下,锆改性沸石添加均不仅降低了上覆水中溶解态活性磷(SRP)质量浓度,而且降低了不同深度处间隙水中SRP的质量浓度,并且还降低了底泥-上覆水界面SRP扩散通量.此外,当不存在和存在水动力扰动作用时,向表层底泥(0~10 mm)中添加锆改性沸石,不仅促使添加层中氧化还原敏感态磷(BD-P)和盐酸提取态磷(HCl^-P)向金属氧化物结合态磷(Na OH-rP)和残渣态磷(Res-P)极大转变,降低了添加层中潜在可移动态磷(Mobile-P)含量,而且还降低了添加层下方底泥(10~20 mm)中Mobile-P含量.与静止状态相比,水动力扰动状态下锆改性沸石添加对河道底泥磷迁移转化的影响规律存在一定的差异.水动力扰动虽然可以增强锆改性沸石添加对表层底泥间隙水中SRP的钝化效果,以及对底泥-上覆水界面SRP扩散通量的削减效应,但是却会略微降低锆改性沸石添加控制底泥中磷向上覆水体中释放的效率.表层底泥中潜在可移动态磷含量、不同深度处间隙水中SRP的质量浓度以及底泥-水界面SRP扩散通量的下降,对于锆改性沸石改良技术控制底泥磷向上覆水体释放至关重要.以上结果说明,无论是在静止还是在水动力扰动状态下,锆改性沸石添加均可以有效地控制河道底泥中磷向上覆水体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动力扰动 静止 河道底泥 锆改性沸石 磷迁移转化 调控 影响
原文传递
沼灌负荷对紫色土土壤酶活性及氮、磷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余薇薇 谢明扬 +2 位作者 朱家悦 杜邦昊 杨伦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8-52,共5页
模拟沼液浓度对紫色土进行灌溉,研究沼灌负荷对土壤酶活性及氮、磷迁移的影响,以期有效控制沼灌负荷、降低面源污染。结果表明:逐步提高沼灌负荷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土壤脲酶、磷酸酶与转化酶活性,然而过高的沼灌负荷则会抑制表层土壤磷... 模拟沼液浓度对紫色土进行灌溉,研究沼灌负荷对土壤酶活性及氮、磷迁移的影响,以期有效控制沼灌负荷、降低面源污染。结果表明:逐步提高沼灌负荷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土壤脲酶、磷酸酶与转化酶活性,然而过高的沼灌负荷则会抑制表层土壤磷酸酶活性。沼灌可成倍提高土壤中氮、磷含量,在沼灌负荷为382.2 m3/(hm2·d)时,铵态氮和有效磷含量总体均最大,0 cm处分别为680.48 mg/kg和81.68 mg/kg;土壤铵态氮在土层纵深上的分布表现为0 cm>-15 cm>-45 cm,具有一定的向下迁移趋势,但有效磷无向深层土壤迁移趋势。X射线衍射图谱定性分析表明,不同沼灌负荷对紫色土土壤成分影响不明显。综合考虑,沼灌负荷以191.1 m3/(hm2·d)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沼灌 氮磷迁移 土壤酶活性 土壤特性
下载PDF
洞庭湖湿地潜流带地下水中氮磷迁移转化过程及驱动机制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陆帅帅 周念清 +3 位作者 蔡奕 郭梦申 赵文刚 王在艾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130,共9页
为了揭示洞庭湖湿地潜流带地下水中氮磷的迁移转化过程,以洞庭湖湘江入湖口附近湿地为研究区,定期采集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样进行水化学参数测试,采用熵权指数法进行水质评价,运用相关性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研究理化参数对氮磷迁移转... 为了揭示洞庭湖湿地潜流带地下水中氮磷的迁移转化过程,以洞庭湖湘江入湖口附近湿地为研究区,定期采集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样进行水化学参数测试,采用熵权指数法进行水质评价,运用相关性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研究理化参数对氮磷迁移转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58.8%的地下水水样为Ⅳ类或Ⅴ类水,TN、NH_(4)^(+)和TP是主要的超标因子,氮的迁移转化主要受矿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和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等反应控制,磷的迁移富集与Fe/Mn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的还原性溶解密切相关;地下水中氮磷组分含量在丰水期和枯水期表现出明显差异,受潜流交换作用影响,除NH_(4)^(+)、溶解有机氮和TN外,地下水中NO_(2)^(-)、NO_(3)^(-)、TP和溶解态活性磷含量随着河岸距离增加而减小;温度、氧化还原电位、溶解氧、总溶解固体和电导率均会影响微生物活性,是地下水中氮磷迁移转化的关键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流带 地下水 氮磷迁移转化 熵权指数法 结构方程模型 洞庭湖湿地
下载PDF
间歇性降雨条件下施肥后红壤坡耕地氮磷迁移特征
19
作者 沈金钊 滕云梅 +3 位作者 罗秋艳 滕李明 莫德清 汝旋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64-1673,共10页
为了探究间歇性降雨对施肥后的红壤坡耕地中氮磷的持续性迁出特征,于2022年7—8月通过间歇性实施8次室内人工降雨模拟试验,观测施肥后红壤土中地表径流和壤中流氮磷浓度及通量变化,分析径流中不同形态氮磷的初期冲刷规律。结果表明:(1)... 为了探究间歇性降雨对施肥后的红壤坡耕地中氮磷的持续性迁出特征,于2022年7—8月通过间歇性实施8次室内人工降雨模拟试验,观测施肥后红壤土中地表径流和壤中流氮磷浓度及通量变化,分析径流中不同形态氮磷的初期冲刷规律。结果表明:(1)将整个间歇性降雨试验看作一个完整的降雨周期,氮素在壤中流中的累积流失量大于地表径流,而磷素的流失以地表径流为主。地表径流和壤中流中氮磷的累积流失量与累积产流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可以用指数函数或对数函数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拟合。(2)红壤坡耕地较易产生初期冲刷现象,径流中各污染物发生初期冲刷的强度依次为:溶解态磷(TDP)>总磷(TP)>颗粒态磷(TPP)>氨氮(NH_(4)^(+)-N)>总氮(TN)>硝态氮(NO_(3)^(-)-N)。(3)NH_(4)^(+)-N、TP、TDP和TPP的迁出主要集中在前3次降雨,且地表径流中的浓度始终大于壤中流,壤中流发生初期冲刷的强度略高于地表径流。NO_(3)^(-)-N和TN随径流的迁移呈现前期地表径流浓度高而后期壤中流浓度高、地表径流初期冲刷现象更为显著的特点。上述结果表明,控制施肥后前几场降雨产流中的氮磷流失及壤中流氮的长期持续流失,是防控华南地区红壤坡耕地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间歇性降雨 地表径流 壤中流 氮磷迁移 初期冲刷现象
下载PDF
水体磷酸盐O同位素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前景
20
作者 李思敏 李素妹 +3 位作者 金鑫 张祺 杨晶 杜成瑜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1-270,共10页
磷酸盐O同位素(δ18OP)技术是识别水体P源及探究P迁移转化过程的新工具。为全面深化对δ18OP技术及其应用范围的认识,提高δ18OP技术在P源识别及P迁移转化过程领域的应用水平,有力支撑我国水体治理及管理措施的精准施策,综述了水体δ18O... 磷酸盐O同位素(δ18OP)技术是识别水体P源及探究P迁移转化过程的新工具。为全面深化对δ18OP技术及其应用范围的认识,提高δ18OP技术在P源识别及P迁移转化过程领域的应用水平,有力支撑我国水体治理及管理措施的精准施策,综述了水体δ18OP值测定方法的发展历程,明确了该技术在P源识别以及探究P迁移转化领域的应用进展,并展望了该技术的发展前景。现阶段δ18OP技术面临前处理方法繁琐、应用基础争议以及应用范围受限等问题,在内陆水体中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前景广阔。δ18OP技术正朝方法简单化、便捷化的方向发展,未来该技术在大尺度δ18OP空间变化信息的收集、获取以及可视化、指标化等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 磷酸盐O同位素 P源识别 P迁移转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