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浑善达克沙地小毛足鼠的食量与食性动态 被引量:16
1
作者 宛新荣 刘伟 +1 位作者 王广和 钟文勤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23-227,共5页
采用夹捕取样法采集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各月份小毛足鼠的样本,根据对样本的颊囊与胃内容物的组成分析研究了浑善达克沙地小毛足鼠的食性及其季节动态。结果表明,该鼠主要取食植物种子,占其食物组成的85%以上,其余部分为昆虫与植物茎叶... 采用夹捕取样法采集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各月份小毛足鼠的样本,根据对样本的颊囊与胃内容物的组成分析研究了浑善达克沙地小毛足鼠的食性及其季节动态。结果表明,该鼠主要取食植物种子,占其食物组成的85%以上,其余部分为昆虫与植物茎叶。通过对实验室内饲养的小毛足鼠日食量的测定表明,小毛足鼠的日食量(D)与体质量(M)关系可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为D=1.422×lnM-1.780。结合其种群结构特征,可以计算出小毛足鼠日均消耗2g左右的植物种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毛足鼠 浑善达克沙地 食量 食性
下载PDF
几种啮齿动物食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周延林 王利民 鲍伟东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6期613-617,共5页
采用笼养饲喂法、野外个体颊囊内含物统计法和胃内含物分析法 3种方法 ,于 1 997年对内蒙古鄂尔多斯沙地中的 4种主要啮齿动物 (小毛足鼠 Phodopus roborovskii、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子午沙鼠 Meriones meridianus和黑线仓鼠 Cricet... 采用笼养饲喂法、野外个体颊囊内含物统计法和胃内含物分析法 3种方法 ,于 1 997年对内蒙古鄂尔多斯沙地中的 4种主要啮齿动物 (小毛足鼠 Phodopus roborovskii、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子午沙鼠 Meriones meridianus和黑线仓鼠 Cricetulus barabensis)的食性进行了研究 .3种方法得出的结果基本一致 .从胃内含物和颊囊内含物分析结果看 ,小毛足鼠和黑线仓鼠主要以各种植物种子和昆虫为食 ;从饲喂结果看 ,也主要以种子为食 (因在饲喂时未喂昆虫 ) ,并以含水量高的绿色植物体补充水分 .三趾跳鼠主要以绿色植物体为食 ,其次为植物种子(主要是牧草种子 ) .子午沙鼠的食性则介于三趾跳鼠与小毛足鼠 (和黑线仓鼠 )之间 ,对种子的喜食程度类似于三趾跳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毛足鼠 三趾跳鼠 食性 啮齿动物 笼养饲喂法
下载PDF
鄂尔多斯沙地草场小毛足鼠种群数量动态及预测 被引量:10
3
作者 侯希贤 董维惠 +2 位作者 周延林 王利民 鲍伟东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1期7-10,共4页
目的 :研究鄂尔多斯沙地草场小毛足鼠种群数量动态 ,并对其种群数量进行预测。方法 :1991~ 1996年每年 4~ 10月的每月中旬在沙地草场的 6种生境内 ,采用直线夹日法调查 ,以捕获率 ( % )表示种群密度 ,并利用捕获率和繁殖指数为指标建... 目的 :研究鄂尔多斯沙地草场小毛足鼠种群数量动态 ,并对其种群数量进行预测。方法 :1991~ 1996年每年 4~ 10月的每月中旬在沙地草场的 6种生境内 ,采用直线夹日法调查 ,以捕获率 ( % )表示种群密度 ,并利用捕获率和繁殖指数为指标建立预测模型。结果 :6年中该鼠平均季节消长曲线呈单峰型 ,7月为最高峰 ,4月为最低峰 ,相差最多的 1993年 ,最高峰是最低峰的10 .5倍。 6年中该鼠数量年度变化经历了低谷—高峰—下降—低谷 4个阶段 ,即 1991~ 1992年为低谷期 ,1993年为高峰期 ,1994年为下降期 ,1995~ 1996年又为低谷期。利用捕获率作指标建立了 4个短期预测模型 ;用繁殖指数为指标分别建立了中、长期预测模型。结论 :种群数量季节消长各年间有明显差异 ;1995年开始进行预测预报 ,预测比较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毛足鼠 种群数量 预测预报 季节 害鼠 防制
下载PDF
小毛足鼠繁殖生态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侯希贤 董维惠 +1 位作者 周延林 王利民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87-191,共5页
1991~ 1995年每年 4~ 10月的各月中旬 ,在内蒙古伊克昭盟达拉特旗沙地草场上 ,不同生态环境中共布放 10 1845个夹日 ,捕获鼠 6 32 5只 ,其中小毛足鼠 (Phodopusroborovskii) 2 2 17只 ,占 35 0 5 %。根据胴体重划分成 4个年龄组 ,5... 1991~ 1995年每年 4~ 10月的各月中旬 ,在内蒙古伊克昭盟达拉特旗沙地草场上 ,不同生态环境中共布放 10 1845个夹日 ,捕获鼠 6 32 5只 ,其中小毛足鼠 (Phodopusroborovskii) 2 2 17只 ,占 35 0 5 %。根据胴体重划分成 4个年龄组 ,5年总的性比为 49 6 1% ,接近 1∶1,无季节差异。雄性繁殖期为 9个月 (2~ 10月 ) ,有年间差异。雌性繁殖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 ,亚成年组、成年Ⅰ组和成年Ⅱ组的怀孕率分别为 3 77%、34 2 7%和 5 1 6 0 %。雌性平均胎仔数为 (6 2 2± 1 6 3)只。雌性繁殖期 8个月 (3~ 10月 ) ,一年有 2个繁殖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毛足鼠 繁殖特征 繁殖生态 雌雄性比 繁殖指数
下载PDF
EP-1不育剂对浑善达克沙地小毛足鼠种群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张文杰 张小倩 +6 位作者 宛新荣 陈卫 李福生 邓彪 哈斯宝力道 巩和平 包洪明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6期542-545,共4页
目的检验EP-1不育剂对浑善达克沙地小毛足鼠种群繁殖的控制效果。方法 2003年4月下旬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浑善达克沙地,将配好的EP-1不育剂小麦诱饵装袋进行野外大田投撒实验,并在6-10月采用夹线法进行调查,分析EP-1不育剂对浑善达克沙... 目的检验EP-1不育剂对浑善达克沙地小毛足鼠种群繁殖的控制效果。方法 2003年4月下旬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浑善达克沙地,将配好的EP-1不育剂小麦诱饵装袋进行野外大田投撒实验,并在6-10月采用夹线法进行调查,分析EP-1不育剂对浑善达克沙地小毛足鼠种群繁殖参数与种群结构的作用。结果在小毛足鼠的繁殖期,EP-1不育剂对小毛足鼠的种群性比无影响,EP-1不育剂会造成小毛足鼠种群幼鼠比例下降70%~80%,持续时间达4个月以上;EP-1不育剂会显著损伤小毛足鼠成年雌鼠的子宫,2个月内的损伤率可达80%,作用持续时间可达5个月以上;此外,不育剂还显著降低了小毛足鼠的胎仔数,投药区的平均胎仔数比对照组下降了1~3倍。结论在浑善达克沙地,春季一次性投放EP-1不育剂,基本可抑制小毛足鼠种群在整个繁殖季节的繁殖成效。但EP-1不育剂对小毛足鼠的繁殖控制成效,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可能与沙地小毛足鼠种群间的扩散迁移习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毛足鼠 种群繁殖 不育控制 浑善达克沙地
原文传递
中国兽类一新纪录白尾高山鼠平及西藏、湖北和四川兽类各一省级新纪录 被引量:4
6
作者 刘少英 刘莹洵 +3 位作者 蒙冠良 周程冉 刘洋 廖锐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61-270,共10页
在最近几年开展的小型兽类调查和研究中,通过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的方法,证实在新疆发现的白尾高山鼠平(Alticola albicauda True,1894)是中国新纪录。该种尾全白色,末端有白色毛束;身体背部淡红褐色,腹部纯白。在基于Cyt b构建的系统树中... 在最近几年开展的小型兽类调查和研究中,通过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的方法,证实在新疆发现的白尾高山鼠平(Alticola albicauda True,1894)是中国新纪录。该种尾全白色,末端有白色毛束;身体背部淡红褐色,腹部纯白。在基于Cyt b构建的系统树中和GenBank中的白尾高山鼠平聚在一起,并与银色高山鼠平(Alticola argentatus Severtzov,1879)形成姊妹群,两者间遗传距离为5%;在西藏发现小毛足鼠(Phodopus roborovskii Satunin,1902),其特征和我国其他区域分布的小毛足鼠一致,两者之间Cyt b基因遗传距离(K2P)为0.6%,是西藏新纪录;在四川发现丽江绒鼠(Eothenomys fidelis Hinton,1923),其牙齿特征、尾长和体长之比与地模标本基本一致,但个体较小,在基于Cyt b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四川标本为独立分支,表明形态和分子上均存在一定的分化,但和地模标本的遗传距离只有1.1%,应为同一种,为四川省新纪录;在湖北发现循化鼠兔(Ochotona xunhuaensis Sou and Feng,1984),有异耳屏,头骨较扁平,符合循化鼠兔的鉴定特征,与模式产地的循化鼠兔Cyt b基因的遗传距离为1.9%,为湖北新纪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纪录 白尾高山鼠平 小毛足鼠 循化鼠兔 丽江绒鼠
下载PDF
鄂尔多斯沙地草场小毛足鼠8年繁殖生态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董维惠 侯希贤 杨玉平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5期407-412,共6页
目的研究小毛足鼠繁殖生态。方法1991-1998年每年的4-10月中旬在鄂尔多斯沙地草场的不同生境内,利用直线夹日法调查,捕获鼠全部称重、测量后解剖,记录繁殖情况。结果1991-1998年在该地共捕鼠10种,小毛足鼠是优势种之一,占捕获鼠的30.93... 目的研究小毛足鼠繁殖生态。方法1991-1998年每年的4-10月中旬在鄂尔多斯沙地草场的不同生境内,利用直线夹日法调查,捕获鼠全部称重、测量后解剖,记录繁殖情况。结果1991-1998年在该地共捕鼠10种,小毛足鼠是优势种之一,占捕获鼠的30.93%。共捕获小毛足鼠2562只,其中雌性1258只,雌性比为(49.10±1.94)%,性比年度和季节变化不明显。雄鼠年平均睾丸下降率为(70.55±2.47)%,睾丸下降2月开始10月结束。雌性年平均怀孕率和胎盘斑率分别为(26.39±2.43)%和(21.38±2.27)%,平均胚仔数和胎盘斑数分别为(6.23±0.18)个和(5.38±0.49)个,年平均繁殖2次的占雌鼠的(4.13±1.10)%。平均繁殖指数为1.062±0.162,雌性繁殖3月开始11月结束。睾丸下降率、雌性怀孕率和繁殖指数的年际与季节变化明显。结论小毛足鼠性比、雄性睾丸下降率、雌性怀孕率及胎仔数等年度间和季节均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毛足鼠 性比 睾丸下降率 怀孕率 繁殖指数
原文传递
小毛足鼠繁殖活动的季节变化(英文)
8
作者 Natalia Yu FEOKTISTOVA Ilya G. MESCHERSKY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6,共6页
有关小毛足鼠 (Phodopusroborovskii)冬季活动和季节性繁殖模式的资料很少。九年来 ,我们在自然温度和光照条件下维持了一个实验室种群。这些自然条件说明其繁殖活动与野生条件下的很一致。甚至在零下 4 0度的冬季 ,罗氏仓鼠都不休眠。... 有关小毛足鼠 (Phodopusroborovskii)冬季活动和季节性繁殖模式的资料很少。九年来 ,我们在自然温度和光照条件下维持了一个实验室种群。这些自然条件说明其繁殖活动与野生条件下的很一致。甚至在零下 4 0度的冬季 ,罗氏仓鼠都不休眠。第一个繁殖高峰 (每 10对鼠繁殖 2 4窝 ,每窝平均 3 5只幼鼠 )在 4月份 ,第二个繁殖高峰 (每 10对鼠繁殖 2 9- 2 6窝 ,每窝平均 3 9- 3 6只幼鼠 )在 6 - 7月份。在秋季和初冬 ,繁殖强度降低到每 10对鼠产 0 1- 0 4窝 ,但繁殖并不完全终止。全年内 ,所有成年雄鼠可见下降的睾丸 ,雌鼠可见开放的阴道口。雄鼠的血液睾酮浓度在夏季最高 ,秋季和初冬降低。但是 ,独居鼠在最短的光周期和寒冷季节保持高的睾酮浓度。春季 ,睾酮平均水平显著升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毛足鼠 繁殖 季节
下载PDF
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小毛足鼠的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 被引量:16
9
作者 战新梅 王德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2-159,共8页
为了解小毛足鼠对沙漠生境的适应特征,对其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特征进行了测定。代谢率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计测定,非颤抖性产热用皮下注射去甲肾上腺素诱导,能量摄入采用食物平衡法测定。结果显示:小毛足鼠的热中性区为25~33℃,平... 为了解小毛足鼠对沙漠生境的适应特征,对其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特征进行了测定。代谢率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计测定,非颤抖性产热用皮下注射去甲肾上腺素诱导,能量摄入采用食物平衡法测定。结果显示:小毛足鼠的热中性区为25~33℃,平均体温为35 7±0 1℃,最小热传导率为0 21±0 01mlO2/g·h·℃,基础代谢率为2 61±0 04mlO2/g·h,最大非颤抖性产热为8 53±0 28mlO2/g·h,非颤抖性产热范围(最大非颤抖性产热与基础代谢率的比率)为3 3。基础代谢率和非颤抖性产热都高于以体重为基础的期望值,最小热传导接近期望值。小毛足鼠的摄入能为2 26±0 12kJ/g·d;消化能为2 18±0 13kJ/g·d;消化率为97±0 2%;可代谢能为2 13±0 12kJ/g·d;可代谢能效率为94±1 2%。这些结果表明小毛足鼠对沙地生境的适应特征是:基础代谢率较高,体温相对较低,最小热传导率与期望值相当,热中性区较宽,下临界温度较低;较高的最大非颤抖性产热和非颤抖性产热范围以及较高的食物消化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浑善达克沙地 小毛足鼠 能量代谢 体温调节 基础代谢率 非颤抖性产热
下载PDF
小毛足鼠(Phodopus roborovskii)食性和食量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利民 周延林 +2 位作者 鲍伟东 董维惠 侯希贤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3期395-401,共7页
小毛足鼠饲喂试验结果以及颊囊食物统计结果表明,该鼠在饲喂条件下食物资源利用谱相对较宽,但在野外条件下食物资源的利用主要以植物种子为主;并结合具体情况探讨了造成野外条件下该鼠食物资源利用范围趋于特化的原因.估算了小毛足... 小毛足鼠饲喂试验结果以及颊囊食物统计结果表明,该鼠在饲喂条件下食物资源利用谱相对较宽,但在野外条件下食物资源的利用主要以植物种子为主;并结合具体情况探讨了造成野外条件下该鼠食物资源利用范围趋于特化的原因.估算了小毛足鼠的采食效率为0.076%~0.14%.在以上研究基础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毛足鼠 食性 食量 采食效率
下载PDF
鄂尔多斯沙地草场小毛足鼠种群数量动态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侯希贤 董维惠 杨玉平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77-180,共4页
目的 了解小毛足鼠种群数量变动因素。方法  1991~ 1998年 4~ 10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鄂尔多斯沙地草场改良试验站 ,利用直线夹日法调查。结果 小毛足鼠为该地区优势种 ,该鼠数量变化季节性明显 ,年间变化差异较大。经过 ... 目的 了解小毛足鼠种群数量变动因素。方法  1991~ 1998年 4~ 10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鄂尔多斯沙地草场改良试验站 ,利用直线夹日法调查。结果 小毛足鼠为该地区优势种 ,该鼠数量变化季节性明显 ,年间变化差异较大。经过 8年调查 ,小毛足鼠数量变化经历了低谷 ( 1991~ 1992年 )、高峰 ( 1993年 )、下降 ( 1994年 )和低谷( 1995~ 1998年 ) 4个时期。结论 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有种群年龄组成中幼年组的百分比、怀孕率、繁殖指数以及该地区子午沙鼠、三趾跳鼠和黑线仓鼠的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沙地草场 小毛足鼠 种群 数量
下载PDF
内蒙古草原小毛足鼠的活动性、代谢特征和体温的似昼夜节律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鲁平 周顺 孙国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182-3188,共7页
小毛足鼠(Phodopus roborovskii)是分布在内蒙古草原沙地的一种小型哺乳动物,关于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尤其是生理学特征还知之甚少。似昼夜节律是动物行为学和生理生态学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领域。在室内条件下通过体内埋置无线电传感器... 小毛足鼠(Phodopus roborovskii)是分布在内蒙古草原沙地的一种小型哺乳动物,关于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尤其是生理学特征还知之甚少。似昼夜节律是动物行为学和生理生态学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领域。在室内条件下通过体内埋置无线电传感器连续监测小毛足鼠的体温、用自动监测系统连续监测活动性和TSE LabMaster呼吸代谢测定系统连续测定了其代谢率的昼夜节律性。结果发现:小毛足鼠在夜间的平均体温是(37.27±0.39)℃,昼间的平均体温是(36.11±0.18)℃;在夜间的平均代谢率是(4.65±1.10)mLO2·g-1·h-1,昼间的平均代谢率是(3.09±0.42)mLO2·g-1·h-1;在夜间的平均活动率为(237±145)次/0.1h,昼间的平均活动率为(38±5)次/0.1h。小毛足鼠的代谢率、活动性和体温的峰值相位主要集中在夜间,属典型的夜行性动物。实验结果从行为学特性和生理学特征等新的角度支持了野外观察小毛足鼠是夜行性动物的推断。综合活动性、代谢率和体温三方面同步变化的特征,为小毛足鼠的似昼夜节律变化提供了新的机理性解释。研究也表明小毛足鼠是研究野生动物似昼夜节律变化机理的好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毛足鼠(phodopus roborovskii) 代谢率 体温 活动性 行为 似昼夜节律
下载PDF
实验条件下四种啮齿动物的日能量收支
13
作者 周延林 鲍伟东 王利民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97-106,共10页
1997年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沙地对小毛足鼠、三趾跳鼠、子午沙鼠和黑线仓鼠日能量收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4种鼠日能量收支均表现为夏季低 ,春秋两季高。单位体重日能量收支与其体重呈极显著的负次幂相关 ,其关系式为 :日能量收支 ( Jg- 1... 1997年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沙地对小毛足鼠、三趾跳鼠、子午沙鼠和黑线仓鼠日能量收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4种鼠日能量收支均表现为夏季低 ,春秋两季高。单位体重日能量收支与其体重呈极显著的负次幂相关 ,其关系式为 :日能量收支 ( Jg- 1d- 1) =2 4 32 .3×体重( g) - 0 .4 4 6 。以平均日代谢率为基础的日能量收支实测值与 Grodzinski等 ( 1 975)经验模型的期望值接近 ,而与 Nagy( 1 9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能量收支 小毛足鼠 三趾跳鼠 子午沙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